最后一分钟说课稿1
《最后一分钟》教学设计(精选5篇)

《最后一分钟》教学设计(精选5篇)《较后一分钟》教案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下面是小编为家人们分享的《较后一分钟》教学设计【精选5篇】。
《较后一分钟》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认识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在诵读诗歌中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一些含义深刻、感情强烈的诗句。
课前准备学生搜集有关香港及香港回归的资料如:“香港被割让的历史”、“香港回归历程”、“香港回归之后的繁荣”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1.播放歌曲《东方之珠》,疑:东方之珠指的是哪里?2.简介香港,揭题。
二、学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认读下列词语。
叩问旗帜刹那脊梁硝烟骨髓铸进悄然2.哪一节诗写了香港的历史,找出来读一读。
并结合课前预习及工具书说一说这节诗中涉及了哪些历史事件?与组内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3.香港回归时,中国人民的心情怎样?从诗中找出相关的诗句,有感情地读一读。
三、议、评1.香港的历史2.香港的回归3.香港的繁荣教案的具体内容篇二一、课题(说明本课名称)二、教学目的(或称教学要求,或称教学目标,说明本课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三、课型(说明属新授课,还是复习课)四、课时(说明属第几课时)五、教学重点(说明本课所须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六、教学难点(说明本课的学习时易产生困难和障碍的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点)七、教学方法(要根据学生实际,注重引导自学,注重启发思维)八、教学过程(或称课堂结构,说明教学进行的内容、方法步骤)九、作业处理(说明如何布置书面或口头作业)十、板书设计(说明上课时准备写在黑板上的内容)十一、教具(或称教具准备,说明辅助教学手段使用的工具)十二、教学反思(教者对该堂课教后的感受及学生的收获、改进方法)《较后一分钟》教案篇三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最后一分钟》五年级语文教案设计

《最后一分钟》五年级语文教案设计《最后一分钟》五班级语文教案1教学目标在读、议、演中理解课文,在阅读中积累语言。
在读中体悟到时间的重要,不能因为个人的喜好而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要做遵守纪律的孩子教学准备:闹钟一只教学过程1 让学生两手前平举,坚持站好一分钟,再请同学们坐下,让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感受,你觉得一分钟长吗?2、好,时间已到,谈谈你们的感受好吗?3、你们觉得一分钟长吗?4是啊,一分钟可以说很长,也可以说很短。
在某种情况下,要把握安排好一分钟也是很不容易的5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七课《一分钟》(板书课题)。
请大家齐读课题。
谁愿意说一说读了课题之后,你想知道什么?6刚才大家提出的问题都很有价值,现在还是个谜,为了揭开这个谜底,我们快来读读课文吧!二朗读理解课文1、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2、是啊,可怜的元元只晚起来一分钟,就迟到了20分钟,多难为情啊!你能找到他难为情的语句吗?用“——”把它画出来。
请看图,哪个小朋友是元元,用手指给同桌看。
你能为大家表演这种表情吗?3、此时此刻的元元,内心一定非常后悔。
请大家齐读最后一段。
4、元元后悔什么呢?元元是不是迟到了以后进教室才后悔的?请大家读1—4自然段,找出能表现元元后悔的句子,读一读。
同桌合作沟通。
(三)实践活动、深化感悟1 那么,一分钟究竟有多重要呢?下面我们亲自体验一下一分钟究竟能做什么,好不好?第一组学生读书;第二组学生写字;第三组学生口算;第四组学生绘画。
一分钟过后沟通汇报。
2你知道一分钟还能做些什么?学生畅所欲言。
(一分钟可以做很多事情,人们驾驶着汽车一分钟可以行驶11公里,印刷厂的工人叔叔借助先进的机器,一分钟可以印刷133张报纸,在北方农民伯伯能用收割机一分钟完成一百平方的麦地收割)4.汇报演出(在演中议一议)。
做一个永远和时间赛跑的人,这样你一定会成功1.齐读课文。
2.作业:(1)抄写生字词。
(2)收集关于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
《最后一分钟》五班级语文教案2一、教学目标1.认识5个生字。
最后一分钟教案

最后一分钟教案教案:最后一分钟1. 教学目标:-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最后一分钟”的概念和使用方法;- 学生能够应用“最后一分钟”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能够培养快速决策和行动的能力。
2.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一个计时器;- 打印或准备一份“最后一分钟”使用说明。
3. 教学过程:步骤1: 引入“最后一分钟”的概念- 教师向学生介绍“最后一分钟”是指在一个时间段快要结束时,集中注意力和付出努力,以达成目标或解决问题。
- 举例说明:“最后一分钟”在运动比赛中的应用,比如在比赛结束前一分钟内,运动员需要尽全力争取进球或得分。
步骤2: 解释“最后一分钟”的使用方法- 介绍“最后一分钟”的使用方法:在遇到困难或需要采取行动的时候,快速决策并集中力量在最后一分钟内尽力解决问题。
- 举例说明:“最后一分钟”在学习上的应用,比如在考试前一分钟内,学生可以快速回顾重点知识,查漏补缺,提升考试成绩。
步骤3: 分组活动- 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有一名小组长。
- 教师提出一个课堂问题或活动任务,要求各小组在最后一分钟内得出答案或完成任务。
- 小组成员协同合作,集中精力完成任务。
- 小组长在最后一分钟结束后,向全班汇报答案或任务完成情况。
步骤4: 学生分享和总结-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在最后一分钟内取得的成就和经验。
-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最后一分钟”的重要性和应用方法,并强调在生活和学习中适时使用。
4. 教学要点:- 学生理解并掌握“最后一分钟”的概念和使用方法;- 学生能够应用“最后一分钟”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培养快速决策和行动的能力。
5. 教学延伸:-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多运用“最后一分钟”的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可以通过练习和游戏等活动,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最后一分钟”的理解和应用。
6. 课后作业:- 要求学生写一篇短文,分享他们在实践“最后一分钟”中的体验和收获;- 老师可以布置一些课后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对“最后一分钟”的理解。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最后一分钟》公开课教案优秀教案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一分钟》公开课教案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香港回归祖国的激动心情。
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积累优美词句。
3.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和优美词句。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一分钟”的含义。
2.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你们知道1997年7月1日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吗?生:香港回归祖国。
师: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一分钟》就是讲述了香港回归祖国的激动时刻。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我们来共同学习这篇课文。
2.自读课文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的表达。
生:(自读课文)3.交流讨论师:同学们,你们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有什么感受和体会?请谈谈你们的看法。
生1:我觉得课文中的“一分钟”非常重要,它代表了香港回归祖国的关键时刻。
生2:课文中的语言很优美,比如“东方之珠”、“紫荆花”等词语,让我感受到了香港的美丽和祖国的繁荣。
师:很好,同学们都提到了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关键句子。
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课文的内容。
4.分析课文师:请同学们分段落朗读课文,并简要概括每段的意思。
生1:第一段写的是回归仪式的准备工作。
生2:第二段写的是回归仪式正式开始。
生3:第三段写的是回归仪式结束,香港回归祖国。
师:同学们概括得很好。
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课文中的生字词和优美词句。
5.学习生字词和优美词句师:请同学们翻开课文,我们一起学习生字词。
(师生共同学习生字词)师:下面我们来积累一些优美词句。
(师生共同积累优美词句)6.朗读展示师:请同学们分成小组,进行朗读展示。
要求:朗读时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的表达。
生:(分组朗读展示)师:同学们,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们了解到了香港回归祖国的激动时刻。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来表达我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呢?生1:我们要努力学习,为祖国的发展做出贡献。
《最后一分钟》教案

《最后一分钟》教案《最后一分钟》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认识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重点难点:指导学生读通诗歌,读懂诗歌,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一些含义深刻、感情强烈的诗句,激发其热爱祖国的情感。
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收集与诗歌内容相关的文字资料、图片或影视资料,如香港的历史,香港回归时的情景以及香港回归后的繁荣景象等。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同学们,1997年的7月1日,当第一朵新鲜的、含露的、芳香的紫荆花即将扎根在深深的祖国大地上的时候,13亿中国人民的心沸腾了。
这节课我们学习24课《最后一分钟》,重温那激动人心的一刻。
(板书课题)2、通过预习同学们知道这“最后一分钟”具体指哪一分钟?生:1997年6月30日23时59分-----1997年7月1日0时0分。
师:这一分钟有着什么特殊含义?生:这是香港回归祖国的庄严时刻。
师:这是激动人心的一分钟,应该怎样读课题?(激动地)齐读我们永远也不能忘怀这历史性的“最后一分钟”,让我们深情地读-------《最后一分钟》。
3、过渡:诵读诗歌与作者心灵相约,查阅资料读懂诗句深刻含义,感受诗歌表达的强烈爱国情感。
二、初读感知1、师:请打开课文,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全诗,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做到有感情朗读。
通读全文后,想一想:这首诗一共分为了几节?每一节主要讲了什么?2、交流讨论:(全诗有4个小节,分别是等待回归、升旗仪式、回顾历史和展望未来。
)三、品读感悟(一)等待回归1、引入:午夜,世界的目光聚集香港,无数颗心都在期待着最后一分钟的到来,一分钟,最后一分钟,香港这位历经沧伤的孩子就要回到祖国的怀抱了。
此时人们的心情是怎样的?就让我们走进第一小节。
(板书:等待)教师提醒学生读书要留有痕迹,一边读一边想,动笔划一划,可以抓住一些词语来体会当时人们的心情。
2、引导学生交流读书感受: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人们的心情?根据学生的'汇报相应点拨,出示课件句子。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最后一分钟》教案【三篇】

诗人抓住了哪些特写镜头,为我们显现最后一分钟的场景呢?直到—— 1997 年 7 月 1 日,才回归祖国。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同来学习诗歌──《最后一分钟》,重温那激感人心的时辰。
二、初读1、放声朗诵,边读边想每个小节主要讲什么?2、这些词语你会读吗?正音叩问脊梁硝烟深入骨髓悄悄落地3、学习诗歌,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朗诵。
此刻,谁愿意给大家读读这首诗?指名分小节读,并试着归纳每节的主要意思4、同学们很厉害,这么难读的诗,你们刚开始读就能做到字正腔圆,响亮流利,还大概读懂了诗歌的意思,很不简单呐!三、学习第 2 节1、1997 年 6 月 30 日,23 点 59 分,零点的钟声马上敲响,伟大时辰就要到来。
诗人抓住了哪些特写镜头,为我们显现最后一分钟的场景呢?指名读第 2节2、沟通诗人抓住了哪些特写镜头?其实,方才说的这些特写镜头,从诗歌的角度来讲就叫——意象。
也就是作者把自己看到的事物,加以想象,进而表达自己浓郁的感情。
3、那么,从这些特写镜头中,你感觉到如何的氛围?诗人如何的感情呢?自己去读一读,而后和同桌沟通。
4、反应,朗诵。
四、学习第 3 节1、香港回归,是所有中华子女百年来的梦想。
世界马上目睹这伟大的时辰,但同时,百年前的那段辱没历史,在这最后一分钟,也不由涌上作者心头。
默读诗歌第 3 节,划一划,圈一圈,文中提到了哪些历史事件?2、沟通,点拨。
1从这一节中,你知道香港的陷落和哪些历史事件有关?你是从哪些字词中捕获到这些历史事件的 ?板书虎门销烟鸦片战争不同等条约2师小结这又是诗歌的另一特色,它用最凝练、最归纳的语言,显现出丰富的内容,表达出浓郁的感情。
3师表达配上图片让我们看看吧 ! 这是一段辱没的历史。
清代末年,英帝国主义大批向中国贩卖鸦片。
不单挖空了中国的国库,更使无数中国人深陷毒品,没法自拔。
为了抵制迫害, 1839 年 6 月 3 日, 林则徐在虎门海滩 , 把缴获的鸦片所有销毁。
英国侵略者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以此为借口,于1840 年发动了罪恶的鸦片战争。
《最后一分钟》五年级语文教案设计

最后一分钟一、教学目标1.在了解“最后一分钟”的成语意义的基础上,能正确使用该成语。
2.能通过对成语故事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阅读理解能力。
3.能够在语文课堂中,养成良好的时间观念和计划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结合生动的成语故事,让学生掌握成语的含义,加深对成语的记忆。
2.让学生明白在学习过程中抓紧每一分钟的重要性,养成时间观念。
三、教学准备1.PPT或黑板、书写工具等。
2.成语故事《最后一分钟》的课件或讲义。
3.小组活动时,为每个小组准备一份竞赛用的表格。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在黑板上出示“最后一分钟”的成语,让学生思考其含义,并尽可能举一些使用该成语的例子。
2. 学习1.分发成语故事《最后一分钟》的课件或讲义,让学生自主阅读故事内容。
2.讲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和故事中涉及到的重要词汇、成语。
让学生理解故事。
3.分组讨论,让学生就故事中涉及到的成语及学习中的时间观念展开讨论,并总结讨论结果。
3. 操练1.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需要自行设计一个关于时间规划的游戏或竞赛项目,帮助学生了解人们在生活和学习中的时间规划方式,同时也能锻炼学生注意力和计划意识,了解团队合作。
2.让各小组依次进行演示,评选出最佳小组。
4. 总结1.回顾本堂课学习的成果,让学生对成语的含义以及时间观念进行总结。
2.让学生写下自己所得的启示和体会,交于老师。
五、作业1.作为教师,需要对学生该节课的反映进行记录和评估。
2.让学生回家后看完故事内容后,用200字写出自己的感受和收获。
六、教学反思语文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门学科,而成语是学习语文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教授“最后一分钟”这个成语,我们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该成语的含义,同时也可以通过故事的讲述,让学生加深对故事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阅读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注意到最后的时间规划竞赛活动非常的有效,能够锻炼学生注意力和计划能力,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了小组合作的重要性。
最后一分钟说课稿赵晓霞

《最后一分钟》教学反思蔡旗完小赵晓霞一、说教材《最后一分钟》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四篇课文。
该单元以“振兴中华、勿忘国耻”为主题展开。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怀抱前的最后一分钟,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特殊时刻曾经让千万中国人激情澎湃。
作者用这首充满激情的诗,表达了全国人民积蓄心中的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对香港回归祖国后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
二、说教法、学法“三分诗,七分读”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既是本课教学的主要任务,也是促进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情感的重要手段。
要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诵中生情,在吟中入境。
本课是阅读课,我准备安排一课时进行教学。
根据《课标》要求及教材的编写意图和课文特点,结合高年级学生的特征,我预设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目标:1、认识5个生字,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一些含义深刻、感情强烈的诗句,是教学的难点。
三、说教学过程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1. 教师简介香港历史。
2. 播放视频。
3.揭题,板题。
二.初读感悟,整体感知1.学习任务单(出示)2.学习成果展示。
三.诵读诗歌,激荡情感1.感受仪式前的激动朗读第一小节。
你从中了解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指导朗读。
2.体验仪式中的自豪(学习任务单2)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2小节。
想一想:在五星红旗和行政区区旗升起的时候作者想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指导朗读。
(小记者采访)3.回顾历史的沉重(小组合作学习)(学习任务单3)教师重点点拨。
指导朗读。
4.感悟仪式后的畅想有感情的朗读第四小节。
抓住关键词句谈谈自己的体会。
教师随机点拨四.读中升华,以读促写1.配乐朗读2.你想写什么?总结延伸,布置作业布置分层作业互动答题现据目标的实施情况,反思如下: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后一分钟》说课稿
爱华育新学校张玉兰
一、教材解读
我上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上册
24课《最后一分钟》。
这是一首充满激情的诗。
作者倾述了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怀抱最后一分钟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特殊时刻的思绪,表达了全中国人民积蓄心中的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对香港回归祖国后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
整首诗语言凝练,富有感染力,感情真挚热烈。
全诗共4小节。
第一小节是全诗的引子,写作者和所有中国人一样,满怀激情地迎接着香港回归祖国这一历史时刻的到来。
第二小节表达了人们眼望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与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冉冉升起时,无比激动无比自豪的心情。
第三小节主要是讲作者联想到了香港的屈辱历史,联想到了鸦片战争以来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表达了如今扬眉吐气的欢欣鼓舞。
第四小节是说香港从此掀开了历史的新篇章,表达了对香港回归祖国的热情欢迎和对香港美好未来的深情祝福。
不过《最后一分种》具有较深厚的历史背景,语句含义比较深刻,给学生的理解造成一定难度.
二、教学方法。
由于课文有着很深的历史背景,因此我在反复思考以后,认为课堂教学情感的渲染尤为重要,所以主要采用了情感渲染法,以及抓重点词来体会情感的方法。
如开课时播放“香港回归”视频,有助于拉近学生与教材的距离。
在讲授课文时决定以"读"为核心,采用传统的逐段讲解逐段诵读的方式.在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过程中,为了学生对那种激动人心的场面有更加直观的体会,我寻找了香港回归交接仪式的视频.有了声像印象以后再读诗歌第二节,学生自然能把那种热血沸腾的感觉读出来了。
再指导朗读课文第三节的时候也是一样,我找到了虎门销烟、签订的《南京条约》的图片等,与学生共同回顾了那段惨痛的历史,接着要求学生边联想那屈辱的场景,边朗读诗句,从而读出了对往昔的沉痛,读出对如今扬眉吐气的珍惜之情。
二、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3.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诗句。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四教具准备:
准备1997年6月30日到19977月1日交接仪式的视频,让学生感受所有的中国人都急切盼望着等待着这最后一分钟的到来。
五、教学流程
(一)观看视频,导入新课
没有活动的课堂是没有生气的。
所以课前就给大家欣赏一一段《香港回归》视频,既渲染了气氛,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一举两得。
接着教师用充满激情的语言进行导入。
(二)初读感知
每个人对事物的理解角度都会有所不同,因此,在刚开始的时候,提倡让学生自由初读感知,提出三个初读自读的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自己喜欢的句子划下来,多读几遍。
让学生有目的的读。
(以上是初读课文,主旨是让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并为学生阅读文本扫清了障碍,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
)接下来老师让学生理清课文的条理,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文章脉络:第一小节写庄严时刻来临前;第二三小节写庄严时刻来临时;第四小节写庄严时刻来临后。
(新课标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是: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
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题地位,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
)
(三)读文理解、感悟情感
这部分分三个环节进行:一是感受仪式前的激动;二是体验仪式中的自豪;三是读中感悟仪式后的畅想。
下面我将详细地说一说这三个环节的教学过程:
(1)感受仪式前的激动先指名读这一小节,思考作者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手法?然后重点理解“叩问”的意思,想一想在这最后的时刻所有的
中国人会叩问些什么?这里的“多元解读”给了学生更广阔的空间,扩展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丰富了文本的内涵。
最后让学生思考,还有最后一分钟,香港就要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此时此刻,所有中国人的情感是怎样的?让学生体会并读出这种激动无比的情感。
(2)体验仪式中的自豪先指名朗读第二小节,让其他学生闭上眼睛展开想象借助文字再现香港回归时的场景。
体会当时人们激动自豪的爱国情感。
教师出示相关的画面,让学生进一步感受。
找出这节诗里最能表现人们激动自豪的诗句反复读,读中升华感情。
教师接着再设计问题:在鲜艳的五星红旗和特区区旗冉冉升起的时候,诗人又想到什么了呢?进入第三小节的学习。
结合搜集到的“虎门硝烟”的故事和香港的历史,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在诵读中体会刻骨铭心的伤痛,感受扬眉吐气后欢欣鼓舞的心情,从而感悟那喷薄而出的爱国热情。
这一部分的教学主要是在诵读中交流感受,通过图片启发学生的思考和想象,加深对诗句的领会、理解,感悟香港回归祖国那一时刻中国人内心的激动与自豪。
(3)读中感悟仪式后的畅想这一小节采用多种读书方法,如指名读、齐读,以读代讲,引导学生抑扬顿挫地读,读出全中国人民对香港回归祖国的热情欢迎和对香港美好未来的深情祝福。
(4)最后回扣“最后一分钟”。
总结性的语言,加深学生的体会,激起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感。
(四)拓展文本、延伸课堂
(1)全班参与,师生合作,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在诵读中升华感
(2)如果你是参加交接仪式中的一员,亲眼目睹这一过程,你想说什么?
(五)作业布置
作业布置:有感情的背诵这首诗;查找有关香港回归的资料,补充阅读。
板书设计:
设计本诗的每一节作者所表达的感情为标题,让学生更直观地清楚的了解这首诗要表达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