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语文24最后一分钟(教案)

小学五年级语文24最后一分钟(教案)
小学五年级语文24最后一分钟(教案)

24*最后一分钟

1.认识课后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2.在朗读中理解诗歌内容;在吟诵中体会作者的感情。

3.通过诵读诗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一些含义深刻、感情强烈的诗句。

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搜集香港回归及百年香港相关资料。

一课时

一、歌曲导入,激发兴趣。

1.播放歌曲《东方之珠》。

导语:同学们,听下面这首歌曲,“小河湾湾向南流,流到香江去看一看,东方之珠,我的爱人,你的风采是否浪漫依然……”你们知道这里的“东方之珠”指的是哪里吗?(香港)

2.香港是哪一年哪一天回归祖国怀抱的?(1997年7月1日)

3.教师:1997年6月30日午夜,世界的目光聚焦中国,无数颗心都在期待着一个庄严的时刻,中英两国政府要进行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与祖国分离一个半世纪的香港,将重新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所有的中国人都急切地盼望着这最后一分钟的到来。今天,我们一起感

受那《最后一分钟》的到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1)读准字音。

叩问(kòu)刹那(chà)硝烟(xiāo)

骨髓(suǐ)铸造(zhù)悄然(qiǎo)

(2)理解词语。

叩问:真诚热切地询问。

硝烟:炸药爆炸后产生的烟雾。

脊梁:脊柱。比喻支撑事物的中坚力量。

骨髓:骨头空腔中柔软像胶一样的物质。

2.背景简介。

香港的历史

香港(包括香港岛、九龙和新界)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于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永久割让香港岛。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英国迫使清政府缔结《北京条约》,永久割让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的地方。1898年英国又乘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之机,逼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九龙半岛大片土地以及附近二百多个岛屿(后统称“新界”),租期99年,1997年6月30日期满。中国人民一直反对上述三个不平等条约。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提出按照“一个国家,两种制度”解决台湾、香港和澳门问题的构想。根据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香港于1997年7月1日回归祖国,并设特别行政区。

3.放声朗读,边读边想:每个小节主要讲什么?

4.学习诗歌,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朗读。现在,谁愿意给大家读读这首诗?(指名分小节读,并试着归纳每节的主要意思。)

总结:这首诗共有四节。第一节是写人们满怀激情地迎接香港回归祖国这一历史时刻的到来。第二节是写人们看到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区旗升起时的情感。第三节是写作者联想到香港的屈辱历史,但在今天,在这一刻,人们终于可以欢腾了。第四节是写香港从此掀开了历史的新篇章,它的明天将更美好。

三、精读课文,体会情感。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最后一分钟”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每一次的提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找出含义深刻的句子,结合历史背景谈谈自己的感受。

2.学生交流讨论,教师精讲课文。

汇报交流学习成果。

(1)第一次出现“最后一分钟”。

①朗读第一节,想一想作者采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作者把香港拟人化了,就像是和亲人谈心似的,“倾听(香港)最后一分钟的风雨归程”。)

②想一想第一次出现的“最后一分钟”指的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香港就像中国离散多年的亲人,如今骨肉即将团聚,此时作者和所有的中国人一样,满怀激情地迎接香港回归祖国这一历史时刻的到来。)

③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节。

(2)第二次出现“最后一分钟”。

①朗读第二节,“最后一分钟”展现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从“旗帜”“旗杆”“寂静”中,我们仿佛看见了在这最后一分钟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与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冉冉升起时,人们无比激动、自豪的心情。)

②找出表现人们那激动、自豪的爱国情感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

(“是谁在泪水中一遍又一遍轻轻呼喊着那个名字:香港,香港,我们的心!”)

(3)第三次出现“最后一分钟”。

①朗读第三节,想一想作者在百年后的最后一分钟联想到了什么。

(虎门销烟、深入骨髓的伤痕、发黄的旧条约。)

②结合历史背景,谈谈自己感受到的作者此时的思想感情。

(作者联想到了虎门销烟和英国殖民主义者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一百多年前,英国侵略者靠鸦片加洋枪洋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香港被长期割让给英国。虽然有骨气的华夏儿女奋力反抗,但终因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而导致中华民族的近代史被打上了痛苦、屈辱的烙印。在这“最后一分钟”里,压在中华儿女心头百多年来的耻辱终于被洗雪了。“使大海沸腾”表明了人们盼望已久的愿望终于实现,人们为此而欢欣鼓舞。)

③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节。

(4)第四次出现“最后一分钟”。

①朗读第四节,想一想“第一朵紫荆”指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第一朵紫荆”指对香港的美好祝愿。香港将结束“最后一分钟的风雨归程”,从此掀开了历史的新篇章,表达了作者对香港回归祖国的热烈欢迎和对香港美好未来的深情祝福。)

②有感情地朗读第四节,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感。

四、课文总结,升华爱国情感。

1.指名让学生朗读课文。

2.如果让你写《最后一分钟》,你会抓住哪些特写镜头来写呢?请你也来试着当一回诗人吧!课件出示诗句:

是谁在泪水中一遍又一遍

轻轻呼喊着那个名字:

香港,香港,我们的心!

3.观看香港回归的影片片段,感受令人振奋的一刻,面对流浪百年的游子,你最想说什么呢?

(香港,你历尽沧桑,今天终于回到了母亲的怀抱。快来吧,我们这个温暖的大家庭正期盼着你;快来吧,家里的每一位成员都在等候你;快来吧,我们将共同启程,迎接崭新的世纪!)

4.总结。

1997年7月1日这一天,已作为中国人民永远纪念的日子载入史册,它标志着香港同胞从此成为祖国这块土地上的真正主人,香港的发展从此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让我们祝愿香港的明天更美好!

五、布置作业。

1.根据自己的兴趣,去进一步了解香港的历史,香港回归的历程,香港回归后的发展史等。可以以手抄报的形式展示,也可以在信息直通车上和大家交流。

2.搜集其他有关香港回归的诗歌,有感情地朗诵,在下周班队课上展示。

诗歌教学一直是我想认真揣摩的一个教学切入点。从《山城的雾》《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再到这次的《最后一分钟》,我进行了各方面不同的尝试。教学中,我力求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孩子在一系列的教育训练中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电化教育创设情趣。一张香港回归的震撼人心的画面,一段教师声情并茂的旁白,把学生引到了1997年那个刻骨铭心的一分钟,孩子们也明白了这一分钟的珍贵,深入探究的欲望就更加强烈。这样一来,学生的阅读兴趣大大提高,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朗读贯穿始末。

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进入课文的桥梁。桥的一头是课文,另一头是学生。读着读着,沿坡讨源,据文入情,神游其中,增进理解。可以说,朗读犹如学生领会课文主旨的指挥棒。在教学中,利用初读,逐节理清文章脉络;运用细读,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思想感情;采用精读,品味意境,品味思想;品味手法;启用熟读,把诗句中描述的形象和语言文字融为一体,牢固地保留在头脑中,积淀语感。

3.选择课外阅读。文章所涉及的背景文化相当丰富。在课前预习设计上我并没有让学生的情感有所侧重,而是就当时当地的历史条件进行收集。课堂上,学生收集的丰富的课外资料超出了我的想象。课外资料阅读在教学中的作用相当大,精神营养丰富,道德质地醇厚,感情成分饱满,适合时代需求,使孩子们真正感受假、丑、恶、真、善、美,陶冶学生情操,增强进步意识,提高学生素质。

但是教学只有在实践操作过程中才能发现理论与实际的磨合口。课上完,细节的思索却不断。

1.孩子对香港的过去和一分钟的体验了解甚少,同时也缺乏收集资料的渠道,所以在设计导语的时候我穿插了很多的课外资料,加深孩子对香港的印象。所以上课时是否会感觉课堂上教师的导语过长,教师的语言过多?

2.对于文本的理解真的非常难,作为教师,我都读了不下10遍。我想,逐字逐句推敲反而会破坏文本的整体意味。对于五年级的孩子,我认为对香港过去的痛苦和这最后一分钟的激动能有迷糊的印象就达到了我想要的目标。因此,我重点抓第2、3小节,用板块对比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情感。这样的目标设计,是否会浅化了文本的意味?

3.这一个单元的课文对于课外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有一定的要求,因此,课前我让学生进行了大量的资料收集,并让学生在资料上写上自己读后的感受。略读课文,注重的是方法的积累,用资料来冲击情感。我想,我们还可以用多种方法进行不同的尝试。这种没有情感指向性的材料收集尝试会不会让学生的情感寄托有所偏差?

小学五年级语文24最后一分钟(教案)

24*最后一分钟 1.认识课后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2.在朗读中理解诗歌内容;在吟诵中体会作者的感情。 3.通过诵读诗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一些含义深刻、感情强烈的诗句。 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搜集香港回归及百年香港相关资料。 一课时 一、歌曲导入,激发兴趣。 1.播放歌曲《东方之珠》。 导语:同学们,听下面这首歌曲,“小河湾湾向南流,流到香江去看一看,东方之珠,我的爱人,你的风采是否浪漫依然……”你们知道这里的“东方之珠”指的是哪里吗?(香港) 2.香港是哪一年哪一天回归祖国怀抱的?(1997年7月1日) 3.教师:1997年6月30日午夜,世界的目光聚焦中国,无数颗心都在期待着一个庄严的时刻,中英两国政府要进行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与祖国分离一个半世纪的香港,将重新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所有的中国人都急切地盼望着这最后一分钟的到来。今天,我们一起感

受那《最后一分钟》的到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1)读准字音。 叩问(kòu)刹那(chà)硝烟(xiāo) 骨髓(suǐ)铸造(zhù)悄然(qiǎo) (2)理解词语。 叩问:真诚热切地询问。 硝烟:炸药爆炸后产生的烟雾。 脊梁:脊柱。比喻支撑事物的中坚力量。 骨髓:骨头空腔中柔软像胶一样的物质。 2.背景简介。 香港的历史 香港(包括香港岛、九龙和新界)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于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永久割让香港岛。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英国迫使清政府缔结《北京条约》,永久割让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的地方。1898年英国又乘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之机,逼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九龙半岛大片土地以及附近二百多个岛屿(后统称“新界”),租期99年,1997年6月30日期满。中国人民一直反对上述三个不平等条约。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提出按照“一个国家,两种制度”解决台湾、香港和澳门问题的构想。根据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香港于1997年7月1日回归祖国,并设特别行政区。 3.放声朗读,边读边想:每个小节主要讲什么? 4.学习诗歌,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朗读。现在,谁愿意给大家读读这首诗?(指名分小节读,并试着归纳每节的主要意思。) 总结:这首诗共有四节。第一节是写人们满怀激情地迎接香港回归祖国这一历史时刻的到来。第二节是写人们看到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区旗升起时的情感。第三节是写作者联想到香港的屈辱历史,但在今天,在这一刻,人们终于可以欢腾了。第四节是写香港从此掀开了历史的新篇章,它的明天将更美好。 三、精读课文,体会情感。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五年级上学期语文第24课《最后一分钟》同步练习B卷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五年级上学期语文第24课《最后一分钟》同步练习B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础运用 (共14题;共65分) 1. (8分)看拼音,写词语。 tiáo zhou liè qièyāo he Jìn chá j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wěi xùyǒu hēi kù guàmén kǎ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3分)选择划线字在句子中的意思。 荒:①庄稼没有收成或严重歉收;②长满野草或无人耕种;③废弃;④荒凉,偏僻;⑤不合情理,不正确。 Ⅰ这里曾经是个荒.村,近年因为发展旅游业变得十分热闹。________ Ⅱ大家都劝马小虎赶快打消这个荒.唐的念头。________ Ⅲ业精于勤荒.于嬉。________ 3. (1分)把下面的句子写完整,用上“越……越……”。 丁丁每天练习写字,现在________。 4. (4分)写出下列汉字的笔顺。 骤________ 涉________ 疲________ 载________ 5. (3分)写反义词

健康________ 美丽________ 祝贺________ 6. (6分)写出下列各词的近义词。 劝告________ 街坊________ 赶快________ 盘缠________ 后悔________ 发现________ 7. (2分)仿写句子 只有标准化的产品,才能快速大量生产,广泛使用。 只有________,才________。 8. (5分)照样子,写一写。 d — an— dan zh — en—________ t — an—________ ch — en—________ n — an—________ sh — en—________ 9. (8分)给下面的字加上偏旁组成新的字,再组成词语。 例: 扁偏(偏僻)篇(篇章) 合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昔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10. (4分)给下面的句子,选择恰当的词语。 简单简陋简要简朴 (1)周总理的生活十分________。 (2)这家人住在村子里一座________的小屋里度日。 (3)这道题的要求是,让我们________地说出这段话的含义。

最后一分钟第二课时

《最后一分钟》第二课时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1、学会在自主合作学习的情况下,联系收集的资料理解诗歌内容。 2、初步感受新诗拟人、联想等表现手法,并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强烈的爱国情感,激发爱国热情。 教学准备: 在教师指导下,收集相关文字或图片资料,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阅读背景资料,积淀情感。 教学过程: 一、开课: 师:我们在七单元已经学了三篇课文了,他们都是关于哪方面内容的? 生:七单元前面的课文都是讲历史方面的。 师:学习这样的历史性比较强的课文,当时我们主要是怎么来学习这三篇课文的呢? 生:抓住关键词句。 师:是的,这个方法我们一直使用有效。 生:朗读。(板书:朗读) 师:是啊,学语文最基本的一个方法,而且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更实用。因为它的体裁是? 生:诗歌。 师:是的,而且还是一首现代的新诗,和古诗最大的区别就是它是自由体分行,但它并不是随意的口语,而是精心锤炼,自然明快,琅琅上口,适合朗读。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生:收集资料。 师:(板书:收集资料)很好的一个方法。今天,我们要学习这篇略读课文,将同样运用收集的资料来帮助我们走进文字背后的情感。 (板书课题) 师:一起朗读。 师:昨天大家预习了,你知道这“最后一分钟”是指哪一分钟? 生:最后一分钟是指1997年6月30日23点59分—1997年7月1日0时0分,这一分钟。 师:这一分钟有着什么特殊的意义? 生:这是香港回归的最后一分钟。 师:既然讲的是激动人心的一分钟,那我们应该怎么读题?

生:激动地读。 师:请你读。 师:是啊,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在最后一分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行政区区旗同时升起,国歌响起的这一时刻,人们激动地热泪盈眶,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香港回归的最后一分钟,让我们激动地读——生读:最后一分钟。 师:我们永远也不能忘怀这历史性的一刻,让我们深情地读—— 生读:最后一分钟。 二、初读诗歌。 师:这首诗总共有四个小节,我们请四个同学一人读一小节,听听字音是否准确。 生读。 师:同学们读得很准确,看来预习作业做得不错。 三、品读诗歌。 师:这是一首感情真挚,读来催人泪下,让人热血澎湃的新诗,不知哪个小节最让你热血澎湃,呆会我们将和你的小组伙伴一起学习。 (出示提示:请选择诗歌中最让你热血沸腾的一个或两个小节,运用你已有的学习方法和同学合作学习,注意体会含义深刻的诗句,写下你内心的感动,读出你奔涌的豪情。) (自学建议: 1)、第一小节写到香港的“风雨归程”,你知道是怎样的吗? 2)、第二小节写的是什么?你发现了什么? 3)、第三小节写到哪些历史事件?分别是怎样的? 4)、第四小节写的是什么?让你想到什么?) 生合作学习。 师: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请大家按照1到4小节的顺序说说各自的体会和收获。先请学了第1小节的小组: 生:我们读懂了“风雨归程”。 师:是吗?那请你为大家说说。 生:百年的沧桑,百年的风雨啊,所以说是最后一分钟的“风雨归程”。 师:这一百年的沧桑经历到底是怎样的呢?你可以为我们讲述一下吗? 生:可以。请大家打开《英才教程》24课,这里有关于香港被割让到回归的历史,我念给大家听。(生念)带着你的体会读一读。 师:听完这段历史,有什么感受?

五年级上语文一课一练最后一分钟_人教版新课标

五年级下语文一课一练-最后一分钟人教版新课标 基础训练 一、抄写下列词语。 叩问旗帜脊梁刹那 硝烟骨髓伤痕痛苦 礼炮扎根 二、给加粗字注音。 叩问()刹那() 骨髓()悄然() 三、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 一()条约一()硝烟 一()泪珠一()伤痕 一()脸一()紫荆 四、把下列句子改成反问句。 1.这是一个伟大的创造。 2.她是一位好老师。 3.这件事使我深受感动。 4.我忘不了那激动人心的一刻。 五、把下列排列错乱的句子整理通顺。(填序号) ()这太阳出来了,它仿佛知道睡莲的心愿,便把第一束阳光撒在睡莲身上。 ()夕阳收起了最后一缕霞光。 ()湖里的睡莲就张开花瓣,面对太阳升起的地方欣喜地等待着。 ()中午,太阳火辣辣的,湖里的睡莲都躲到荷叶下乘凉去了。 ()湖里的睡莲慢吞吞地合拢了花瓣,似乎睡觉去了。 ()东方刚露出晨曦。 综合应用

六、课内阅读 我看见, 虎门上空的最后一缕硝烟, 在百年后的最后一分钟 终于散尽; 被撕碎的历史教科书, 第2019页上, 那深入骨髓的伤痕, 已将血和刀光 铸进我们的灵魂。 当一纸发黄的旧条约悄然落地, 烟尘中浮现出来的 长城的脸上,黄皮肤的脸上, 是什么在缓缓地流淌—— 百年的痛苦和欢乐, 都穿过这一滴泪珠, 使大海沸腾! 1.在迎接香港回归祖国这一历史时刻,作者联想到了什么? 2.作者在这一小节中表达了什么感情? 七、课外阅读。 香港之夜 夜是静寂的,柔和的。从对面我听不见一点声音。香港似乎闭上了它的大口。但是当我注意到那座光芒万丈的星的山的时候,我仿佛又听见了那无数的灯光的私语。船在移动,灯光也跟着移动起来。而且电车、汽车上的灯也在飞跑。我看见它们时明时暗,就像人在眨眼,或者像它们在追逐、在说话。我的视觉和听觉混合起来,我仿佛在用眼睛听了。那一座星的山并不是沉默的,而是在那里正奏着出色的交响乐。 1.将作者看到的景物与联想的内容写下来。

最后一分钟

《最后一分钟》教学反思 这是一首充满激情的诗。作者倾诉了香港回归祖国怀抱的最后一分钟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特殊时刻的思绪,表达了全中国人民继续心中的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对香港回归祖国后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后顾整个课堂教学, 我总结出以下几点:1.以练习为导,让生自学、自我感知每个段落的内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特别是感知每一段落时,总设计一定数量的练习题或思考题让生边读边想,自己去学习获得知识,把握一段的大意,从而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 2.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理解课文时,让生边读边想边划,写自我见解;通过比较句子,运用词语,体会并掌握文中用词之精妙;快速读、细读、品读等环节的安排,则训练了学生略读、精读、有感情读的能力。 3.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贯彻教学中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的原则。现代教学法是以解决教学任务为目的的师生共同活动的方法。它既包括教师的教授法,也包括学生的学习法。启发式教学理论认为:“教学就是引起学生智力的积极性”“凡是能够引起学生思想工作和智力上的自动精神的方法,是最好的方法。”为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意选用有助于学生形成自学能力、自学习惯的教学方法,且避免单一。如理解文章内容选用填空、练习、默读划句复述等教学方法;体会文章用词之确切, 则采用了比较品读遣词造句的方法。抓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导生领会人民当时的心情与情感,并有意识地安排了“让生自读课文,理解加评注”这一教学环节,让生在积极参与学习的活动中学会知识,掌握阅读技能。 4.利用形象的教学手段,使生处于和课文内容协调的氛围中,有求知的欲望和兴趣,从而学得愉快,学有所获。在初读全文前,先给生提供了有关“香港回归”的电视录像,让生具体感知当时情景;具体体会大典庄严、隆重的气氛及人民的情感时,又再次出现了大典各程序的幻灯,目的都是为引导学生入境,缩短主体感知与文字的距离,使其学得有趣味。 5.教学环节设计以人感知事物的规律为依据,体现“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思路,如教第二段时,默读整体感知回归进行情况;尔后,抓重点词句领会人民的情感并品读优美词句;最后再有感情朗读全段,加深对全段文章的理解。如此,也教给了学生阅读的最基本方法,并有效地结合了语言文字的训练 .

最新五年级语文上册《最后一分钟》教案(精品)

五年级语文上册《最后一分钟》教案 学习目标: ★认识5个生字 ★了解诗歌所表达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前准备: 收集与诗歌内容相关的文字资料、图片或影视资料,如香港的风土人情,地理环境,回归时的情景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那个日子吗?1997年7月1 H。对,就是香港回到祖国母亲怀抱的日子。在那一刻,鲜艳的五星红旗在香港的上空迎风飘扬;在那一刻,美丽的紫荆花在香港四处开放,中华民族又圆了一个团聚的梦,祖国大地又亮起了一片自由的曙光。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歌:《最后一分钟》。 二、初读感知。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己认为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读后,同桌间互相检查,或教师指名读。 ◆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可以在小组内互相交流。 ◆默读诗歌,想想每节诗主要讲了什么。不懂的诗句提出来,和小组同学一起讨论讨论。 三、讨论交流。 ◆指名读诗,读后评价是否正确流利。 ◆相互交流:了解了些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文中四次提到“最后一分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体会诗歌内容

◆读第1节,想一想:还有最后一分钟,香港就要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此时此刻,所有中国人的情感是怎样的?(激动无比的。)读出这种情感。 ◆读第2、3节,想一想:作者分别想到了什么?(百年的痛苦欢乐,挺直了中国人的脊梁,展~t—eq香港的土地和天空,——?—等条约终被撕毁,领土、主权的回归。)有感情地朗读第2、3节。(自豪、激动、喜悦。) ◆读第4节,想一想:“第一朵紫荆”是什么?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情感来读?(急切、盼望。)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四、总结升华。 ◆读了这首诗,你懂得了什么?(中国强大了,祖国领土更完整了,中国人是爱自己的祖国的,盼望祖国早日实现和平统一大业。) ◆观看香港回归时的图片或影视资料,感受那令人振奋的一刻。 五、布置作业。 阅读有关回归的资料,了解香港的风土人情、地理环境,了解香港的过去与现在。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组第24课《最后一分钟》同步练习(I)卷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组第24课《最后一分钟》同步练习(I)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础题 (共23题;共159分) 1. (6分)把下列排列错乱的句子整理通顺。 ________这太阳出来了,它仿佛知道睡莲的心愿,便把第一束阳光撒在睡莲身上。 ________夕阳收起了最后一缕霞光。 ________湖里的睡莲就张开花瓣,面对太阳升起的地方欣喜地等待着。 ________中午,太阳火辣辣的,湖里的睡莲都躲到荷叶下乘凉去了。 ________湖里的睡莲慢吞吞地合拢了花瓣,似乎睡觉去了。 ________东方刚露出晨曦。 2. (4分)用“静”字组词,填入句子。 ①看到香港回归祖国的电视画面,我的心情久久不能________。 ②走在这条________的乡间小路上,欣赏着田间的美景。 ③上课铃响了,教室里渐渐________了下来。 ④一声尖叫,打破了夜晚的________。 3. (7分)照样子填一填。 例:很(高)很(高)的(树) 很(红)很(红)的________ 很________很________的________

很________很________的________ 4. (2分)读句子,选择正确的答案。 A现在从北京到上海,可以夕发朝至。“夕发”的意思是________ ①头发少。②晚上出发。 B“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创举。”“创举”的意思是________ ①从来没有过的了不起的事。②用力举起来 5. (25分)按要求写句子。 (1)一种尖细又娇嫩的鸣叫从那一团越发繁茂的绿蔓里边发出。(缩句) (2)那长长的柔软的柳枝随风飘动。(改为拟人句) (3)父亲对他们说:“希望你们做花生一样的人。”(改成第三人称转述句)(4)珍珠鸟长得好肥。(改为比喻句) (5)根据“风浪”的不同意思写句子。 A.水面上的风和波浪。 B.比喻艰险的遭遇或斗争的环境。 6. (8分)我是拼音小能手 fèi téng qí zhìlǐ pào liú tǎng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zuǐ chún jǐ liáng xiāo yān xiāng gǎng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5分)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2019-2020学年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七组第24课《最后一分钟》同步练习A卷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2019-2020学年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七组第24课《最后一 分钟》同步练习A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础运用 (共6题;共54分) 1. (6分)给下面的字注音。 叩________问刹________那 骨髓________ 悄________然 2. (16分)看拼音写汉字 kòu xiāo zhùchàs uǐ ________头________石________造________那骨________ 3. (8分)词语点将(根据意思写词语) ①错误到使人觉得奇怪的程度。 ________ ②灰心失望。 ________ ③智力低下。 ________ ④走路脚步放得非常轻。 ________ ⑤众所仰望的名声。 ________ 4. (6分)用“静”组四个词语,恰当地填入括号内。 ①看了这条新闻,我的心情久久不能________。 ②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四周一片________。

③一声枪响,打破了夜晚的________。 ④班主任走进教室,我们才________下来。 5. (13分)把下列排列错乱的句子整理通顺。 ________这太阳出来了,它仿佛知道睡莲的心愿,便把第一束阳光撒在睡莲身上。 ________夕阳收起了最后一缕霞光。 ________湖里的睡莲就张开花瓣,面对太阳升起的地方欣喜地等待着。 ________中午,太阳火辣辣的,湖里的睡莲都躲到荷叶下乘凉去了。 ________湖里的睡莲慢吞吞地合拢了花瓣,似乎睡觉去了。 ________东方刚露出晨曦。 6. (5分)请根据括号里的意思,用“,”在下列句中相应的地方断句。 ①贝贝找不到爸爸妈妈非常着急。(贝贝着急) ②贝贝找不到爸爸妈妈非常着急。(妈妈着急) ③贝贝找不到爸爸妈妈非常着急。(爸妈着急) 二、阅读理解 (共2题;共23分) 7. (10分)阅读理解 雅鲁藏布大峡谷(节选) 根据科学考查得到的结论,雅鲁藏布大峡谷是和形成的。它又长又深又窄,全长504.6千米,两侧高峰与谷底的相对高差达到6009米,最窄处宽度仅二十几米。人们可以隔着峡谷交谈,但从这边走到那边最少也要三天。它的激流至今没有一人敢于漂流,它的谷底至今没有一人能全程穿行。人们说,雅鲁藏布大峡谷是地球上最后一块秘境。 (1)结合课文内容填空。 根据科学考察得到的结论,雅鲁藏布大峡谷是________和________形成的。

五年级上册语文《最后一分钟》课文

五年级上册语文《最后一分钟》课文原文及教案课文 午夜。xx, 让我拉住你的手, 倾听最后一分钟的风雨归程。 听你越走越近的脚步, 听所有xx人的心跳和叩问。 最后一分钟 是旗帜的形状, 是天地间缓缓上升的红色, 是旗杆——挺直的xx人的脊梁, 是展开的,xx的土地和天空, 是万众欢腾中刹那的寂静, 是寂静中谁的微微颤抖的嘴唇, 是谁在泪水中一遍又一遍 轻轻呼喊着那个名字: xx,xx,我们的心! 我看见, xx上空的最后一缕硝烟, 在百年后的最后一分钟 才终于散尽;

被撕碎的历史教科书, 第1997页上, 那深入骨髓的伤痕, 已将血和刀光 铸进我们的灵魂。 当一纸发黄的旧条约悄然落地,烟尘中浮现出来的 xx的脸上,黄皮肤的脸上, 是什么在缓缓地流淌—— 百年的痛苦和欢乐, 都穿过这一滴泪珠, 使xx沸腾! 此刻, 是午夜,又是清晨, 所有的眼睛都是崭新的日出,所有的礼炮都是世纪的xx。xx,让我紧紧拉住你的手吧, 倾听最后一分钟的风雨归程,然后去奔跑,去拥抱, 去迎接那xx的 含露的、芳香的

xx在深深大地上的 第一朵xx……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过程 最后一分钟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三年级学习过《东方之蛛》,对香港有所了解了。 谈谈你所了解的xx。 二、交流学生课前收集的资料 学生从“香港回归之后的繁荣”、“香港回归历程”、“香港被割让的历史”等,从而加深对香港的了解。 三、品读课文 1.通读全文,全文写了几节,每节主要写了什么?

24最后一分钟

24.最后一分钟 学习目标 1.认识5个生字 2.了解诗歌所表达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前准备 收集与诗歌内容相关的文字资料、图片或影视资料,如香港的风土人情,地理环境,回归时的情景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那个日子吗?1997年7月1 H.对,就是香港回到祖国母亲怀抱的日子.在那一刻,鲜艳的五星红旗在香港的上空迎风飘扬;在那一刻,美丽的紫荆花在香港四处开放,中华民族又圆了一个团聚的梦,祖国大地又亮起了一片自由的曙光.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歌:《最后一分钟》. 初读感知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己认为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读后,同桌间互相检查,或教师指名读. ◆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可以在小组内互相交流. ◆默读诗歌,想想每节诗主要讲了什么.不懂的诗句提出来,和小组同学一起讨论讨论. 讨论交流 ◆指名读诗,读后评价是否正确流利. ◆相互交流:了解了些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文中四次提到“最后一分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体会诗歌内容 ◆读第1节,想一想:还有最后一分钟,香港就要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此时此刻,所有中国人的情感是怎样的?(激动无比的.)读出这种情感. ◆读第2、3节,想一想:作者分别想到了什么?(百年的痛苦欢乐,挺直了中国人的脊梁,展~t-eq香港的土地和天空,~--?-等条约终被撕毁,领土、主权的回归.)有感情地朗读第2、3节.(自豪、激动、喜悦.) ◆读第4节,想一想:“第一朵紫荆”是什么?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情感来读?(急切、盼望.)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总结升华 ◆读了这首诗,你懂得了什么?(中国强大了,祖国领土更完整了,中国人是爱自己的祖国的,盼望祖国早日实现和平统一大业.) ◆观看香港回归时的图片或影视资料,感受那令人振奋的一刻. 布置作业 阅读有关回归的资料,了解香港的风土人情、地理环境,了解香港的过去

最后一分钟教案

《最后一分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通过诵读诗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结合历史资料理解一些含义深刻、感情强烈的诗句。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收集与诗歌内容相关的文字资料、图片或影视资料,如香港的历史,香港回归时的情景以及香港回归后的繁荣景象等。 ●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读诗歌要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怨言的优美。”结合课外资料和课前的扩大阅读,引导学生收集图文资料,了解香港的历史、回归的历程,今日繁荣的香港,落实“大阅读”理念。自主研读,探究感悟,反复诵读,想象体悟,引导学生体会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对相关美好未来的祝福。 ●教学过程: 一、激情谈话,情境导入: 1、播放课件图片。那同学们,你们认识这尊雕塑吗?看到它你马上想起了那里?想到了什么?(永远盛开的紫荆花,联想到香港。)是啊,1997年的7月1日,是香港回归的日子,香港这个与祖国分离了一个半世纪的游子终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当这第一朵新鲜的、含露的、芳香的紫荆花即将扎根在深深的祖国大地上的时候,13亿中国人民的心沸腾了。 2、当时你们还没有出生,想看看当时的情景吗?(播放香港回归录像) 看后你的心情怎样? 3、是啊,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香港就是我们的亲人,香港一个漂泊半世纪的游子终于要回家了,所有的中国人都急切地盼望着等待着这最后一分钟的到来。我们的诗人李小雨也将自己的思绪以诗歌的形式记载了下这令人难忘的最后一刻。这节课我们

第24课 最后一分钟(五年级)同步测试.doc

第24课最后一分钟(五年级)同步测试 姓名: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 题型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xx题xx题xx题总分 得分 一、xx题 (每空xx 分,共xx分) 【题文】多音字组词。 【答案】沸腾旗帜流淌嘴唇脊梁香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能够正确、规范书写课本生字表要求掌握的生字。读准拼音,是正确书写生字的前提。书写的基本要求有两个:1.使用正楷书写。2.书写格式要规范,字型整齐、结构合理、部件正确、笔画标准。此外不能出现错别字,也是非常重要。 【题文】我能给加横线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刹车(shā chà)悄然(qiǎo qiāo)散尽(sàn sǎn) 脊梁(jǐ jí)刹那(shà chà)颤抖(chàn zhàn) 【答案】shā qiǎo sàn jǐ chà chàn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生字读音的掌握情况。脊梁的脊读音为jǐ,易错。此外还要注意多音字的读音的正确选择。 散: [ sàn ] ①分开,由聚集而分离:分~。解~。涣~。~落。~失。~逸。 ②分布,分给:~布。~发(fā)。天女~花。 ③排遣:~心。~闷(mèn)。 ④解雇:他干的不好,让那家饭店给~了。 [ sǎn ] ①没有约束,松开:松~。~漫。懒~。~曲。~记。~板。~文。披~头发。 ②分开的,分离的:~居。~乱。~座。~兵游勇。 ③零碎的:~碎。~装。~页。 ④中医称药末:~剂。丸~膏丹。 悄: [ qiǎo ] ①忧愁:~切。~怆。~然落泪。忧心~~。 评卷人得分

②寂静无声:~然无声。~寂。~静。~声。 [ qiāo ] 没有声音或声音很低,不让人知道:深夜静~~。 【题文】比一比,再组词。 巷()顷()杀() 港()倾()刹() 俏()随()斩() 硝()髓()崭() 【答案】 小巷顷刻杀伤 香港倾城刹那 俏丽随意斩断 硝烟骨髓崭新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形近字的辨别能力。形近字区别方法:(1)从字音上区别。(2)从字形上区别。(3)从字义上区别。(4)利用形声字的特点区别。中国汉字都很形象,偏旁往往就代表字的含义。【题文】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或反义词。 近义词:崭新——(    ) 欢腾——(    ) 颤抖——(    ) 反义词:痛苦——(    ) 崭新——(    ) 寂静——(    ) 【答案】 簇新欢跃颤动 欢乐破旧嘈杂 【解析】对近义词反义词正确运用的考查。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确定近义词的方法主要有两种:①从有共同词素的词语中去找,如:欢腾——欢跃。②从词的意义上去找,即先弄清这个词的意思,然后想一想和它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词。如:崭新,是指非常新;簇新。 反义词就是两个意思相反的词,包括:绝对反义词和相对反义词。确定一个词的反义词的方法:①抓词素的反义。如:“前进”同学们可以分别找出它每个词素的反义词素,即“前”的反义是“后”、“进”的反义是“退”,因此,“前进”的反义词是“后退”。②对原词加以否定,然后找反义词。如:“慷慨”的反义词就是“不慷慨”,表示“不慷慨”的词就是“吝啬”,因此,“慷慨”的反义词是“吝啬”。③从具体语境中,找反义词。有些词不止一个反义词,如“老”的反义词就有“少”、“幼”、“嫩”、“新”……因此,对这类词就不能用简单否定的方法去找它的反义词,而要结合具体语言环境来确定反义词。 【题文】我能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量词。 一()销烟一()泪珠一()条约 一()霞光一()红日一()红旗【答案】 一(缕)销烟一(颗)泪珠一(纸)条约一(道)霞光一(轮)红日一(面)红旗【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量词的掌握情况。量词,通常用来表示人、事物或动作的数量单位的词,叫做量

《最后一分钟》教学设计(公开课)

24《最后一分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朗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2、通过自主学习,借助材料读懂诗歌,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通过自主发现,初步感知诗歌的表现手法,积累语言形式。 教学重点: 读懂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一些含义深刻,感情强烈的诗句。 教学流程: 课前预热: 1、回顾本单元课文特点及学习方法。 师:我们在七单元已经学了三篇课文了,他们都是关于哪方面内容的?学习这样的历史性比较强的课文,当时我们主要是怎么来学习这三篇课文的呢? 2、观看影片,了解历史,做情感铺垫。 师:上课前我想先请同学们观看一段影片。(生观看影片) 一、揭示课题,初读感知。 1、从1840年开始,古老中国就堕入了近代的屈辱史,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略读课文,也和这段历史有关。(生齐读课题。) 2、通过预习你知道了这最后一分钟指的是什么时候?这篇课文的体裁是——诗歌(板:现代诗歌)是的,而且还是一首现代的新诗,和古诗最大的区别就是它是自由体分行,但它并不是随意的口语,而是精心锤炼,自然明快,琅琅上口,适合朗读。 1.自主朗读诗歌。 师:让我们自由朗读这首诗歌。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交流初步感受。 师:读完诗歌之后请你说说你的感受。你认为这是怎样的最后一分钟?请将关键词写在黑板上。(学生板书) 二、读准词语,提炼问题 1.读准第一组词语,读准音。(叩问悄然旗杆刹那骨髓) 3、读懂第二组词语,提炼相互矛盾的问题。(欢腾一寂静痛苦一欢乐午夜一清晨)

师:到诗中找出这3 组词语所在的诗句,读一读,你有什么发现?或者有什么问题?(预设学生问题:万众欢腾又怎么会寂静?百年的痛苦又何来欢乐?既是午夜,又怎会是清晨?) 三、自读自悟,小组讨论。 1、根据自学提示自学。 2、小组讨论学习:选一个最感兴趣的话题,找出含义深刻的句子,结合历史背景,谈谈自已的感受。 四、聚焦画面,精读感悟。 预设交流点之一:感受“痛苦与欢乐”(学生自由发言,大屏幕显示第三节) 1、读出痛苦。(1)圈点历史事件,感受百年屈辱。 关于这段历史,老师收集了一段资料,请看——(课件不平等条约) 师:看到这些,作为一个中国人,你的心情怎么样?( (2)反刍诗歌语言,读出百感交集。 师:帝国列强的侵略耻辱给中国人民造成了刻骨铭心,难以忘怀的伤痛,所以作者说——是啊,这段历史是沧桑的一百年,也是屈辱的一百年。这种切肤之痛犹如刀子划破我们的皮肤,穿过我们的血肉,扎进我们骨髓。所以那最后一分钟,作者看见—— 2,读出欢乐。 师:此刻,伴随着发黄的条约悄然落地,百年的屈辱、百年的痛苦终于画上了句号。你的心情又如何? 师:旧中国无能,丢失了香港;新中国强大,收回了香港。看—— 师:痛苦的泪为屈辱的过去而流啊,欢乐的泪为富强的今天流淌!这一滴泪里暗藏的是一颗——(爱国的心)。它的分量有多重啊,竟能使大海沸腾! 3、感受诗歌的语言特点。 从这一节中,你知道香港的沦陷和哪些历史事件有关?你是从哪些字词中捕捉到这些历史事件的? (2)师小结:这是诗歌的一大特点,它用最凝练、最概括的语言,展现出丰富的内容,表达出浓烈的情感。(板书:语言凝练、感情浓烈) 预设交流点之二:体会“欢腾与寂静”。(学生自由交流,大屏幕显示第二节) 1、读出画面。 师:同学们,最后一分钟,看不见,摸不着,但作者却把它写成了——(旗帜、旗杆,天空

五年级上册语文《最后一分钟》课文原文及教案

五年级上册语文《最后一分钟》课文原文及教案 课文 午夜。香港, 让我拉住你的手, 倾听最后一分钟的风雨归程。 听你越走越近的脚步, 听所有中国人的心跳和叩问。 最后一分钟 是旗帜的形状, 是天地间缓缓上升的红色, 是旗杆——挺直的中国人的脊梁, 是展开的,香港的土地和天空, 是万众欢腾中刹那的寂静, 是寂静中谁的微微颤抖的嘴唇, 是谁在泪水中一遍又一遍 轻轻呼喊着那个名字: 香港,香港,我们的心! 我看见, 虎门上空的最后一缕硝烟, 在百年后的最后一分钟 才终于散尽; 被撕碎的历史教科书, 第20XX页上, 那深入骨髓的伤痕,

已将血和刀光 铸进我们的灵魂。 当一纸发黄的旧条约悄然落地, 烟尘中浮现出来的 长城的脸上,黄皮肤的脸上, 是什么在缓缓地流淌—— 百年的痛苦和欢乐, 都穿过这一滴泪珠, 使大海沸腾! 此刻, 是午夜,又是清晨, 所有的眼睛都是崭新的日出, 所有的礼炮都是世纪的钟声。 香港,让我紧紧拉住你的手吧, 倾听最后一分钟的风雨归程, 然后去奔跑,去拥抱, 去迎接那新鲜的 含露的、芳香的 扎根在深深大地上的 第一朵紫荆……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过程 最后一分钟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三年级学习过《东方之蛛》,对香港有所了解了。谈谈你所了解的香港。 二、交流学生课前收集的资料 学生从“香港回归之后的繁荣”、“香港回归历程”、“香港被割让的历史”等,从而加深对香港的了解。 三、品读课文 1.通读全文,全文写了几节,每节主要写了什么? 2.再读课文,引导学生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1)抓住作者直抒胸臆的诗句体会情感。如,“听所有中国人的心跳和叩问”;“是万众欢腾中刹那的寂静”;“是谁在泪水中一遍又一遍/轻轻呼喊着那个名字/香港,香港,我们的心灵”;“然后去奔跑,去拥抱/去迎接……”。 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把那种激动、自豪的感情与热切之情溢于言表。教师适时的进行点拨。 (2)联系所收集的资料理解诗句,体会情感。教师播放自鸦片战争以来那一段屈辱的历史。多年的屈辱终于挥之而去,“使大海欢腾”的那种场面。让学生理解“使大海欢腾”的意思 四、指导学生朗读 “三分诗,七分读”。结合诗歌内容引导学生注意朗读时的抑扬顿挫:注意节与节之间以及每一节之内诗词句间的停顿。 教案 学习目标 1.认识5个生字

最后一分钟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3、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在诵读诗歌中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一些含义深刻、感情强烈的诗句。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香港及香港回归的资料如:“香港被割让的历史”、“香港回归历程” 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教学我首先用风雨归程这个词语作为切入点,接着抓两个重点句的理解,然后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诵读诗歌,达到与作者情感的共鸣,同时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课件出示:永远盛开的紫荆花)孩子们,你们知道这尊雕塑的名称吗?这又是哪里的标志呢?那你们知不知道香港是哪一年回归的呢?(学生回答)

师:当 1997年6月30日11时59分,当第一朵新鲜的、含露的、芳香的紫荆花即将深深的扎根在祖国大地上的时候,所有中国人的心沸腾了,你们想知道这激动人心的时候吗?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重温香港回归的最后一分钟,一起来感受那万众欢腾的《最后一分钟》。(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文本,感知全诗 师:大家已经预习了这篇课文,知道这是一首诗歌。也知道了这首诗歌一共有几节?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朗读诗歌并听清老师的要求。 1、自由朗读,思考: 香港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他经历了一段坎坷的路程,文中有一个词语最能概括,请把它找出来。 2、读“风雨归程” 师:课文读好了,并找到了概括香港回归历程词语的同学请举手,好,这位同学你来说说。 师:这位同学找到了“风雨归程”。这真是一位会读书的孩子,他找得非常准确,就是“风雨归程”。(板书:风雨归程。)请同学们大声地读一读这个词。 3、理解“风雨归程” 师:孩子们,你们课前收集了香港回归的资料,刚刚又初读了诗歌,谈一谈你对风雨归程的理解。(请两名学生谈)

最后一分钟教案一五年级语文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课文《最后一分钟》 教材分析和教学设计 阳埠中心小学刘风羚 一、教材简析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怀抱最后一分钟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特殊时刻曾经让千万中国人激情澎湃。作者用这首充满激情的诗,表达了全中国人民积蓄心中的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对香港回归祖国后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整首诗语言凝练,富有感染力,感情真挚热烈,作者那沸腾的热血与奔涌的豪情都融入在诗句的每一个词句之中。 二、设计理念 “三分诗,七分读”,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既是本课教学的主要任务,也是促进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情感的重要手段。要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诵中生情,在吟中入境。可引导学生先自读自悟,借助文字再现香港回归时的动人场景;然后交流感受,启发学生思考和想象,加深对诗句的领会、理解,感悟香港回归祖国那一时刻中国人内心的激动与自豪;最后结合诗歌内容引导学生抑扬顿挫地朗读,读出全中国人民对香港回归祖国的热情欢迎和对香港美好未来的深情祝福。 三、学情分析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那一天,举国上下一片欢腾,亲身经历过那一天的人们是不会忘记的。但对当时只有刚出生的现五年级学生来说,实际上还体会不到香港回归祖国的重大意义,感悟不到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也可能理解不了人们的激动、自豪、喜悦之情。因此,教师有必要鼓励学生搜集有关香港的历史、香港的回归、香港的现在等资料,先学生自主地了解香港,再借助多媒体,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四、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五、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通过诵读诗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六、教学难点 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一些含义深刻、感情强烈的诗句。 七、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讲故事,了解历史 同学们,你们爱听故事吗?你们爱看图画吗?我们今天就来边看图画,边听老师讲故事。 1、出示虎门销烟图 这幅图上画的是我国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一件事,叫做《林则徐虎门销烟》,这位就是民族英雄林则徐林大人。林大人为什么要虎门销烟呢?销的又是谁的烟呢?这要从英国人到中国做生意说起。 2、出示中英商贸示意图 清朝道光年间,英国人到中国做生意,整船整船的布运到中国来卖。而中国呢,就卖给英国人瓷器、茶叶、丝绸。英国的布在中国几乎没人要,而中国的瓷器、茶叶、丝绸呢,却大受英国人的欢迎。结果,英国人回家的时候,拉回的一船一船的破布,而中国人回家的时候,拉回的是一船一船的银子。为什么呢?因为中国人赚钱了,英国人亏本了。 亏本的生意可不好做啊。于是英国人想到一个狠毒的办法,贩鸦片来中国卖!鸦片是害人的东西,中国人能让他卖吗?当然不行!于是林大人就把英国人的鸦片给烧了。这就是“虎门销烟”。 鸦片被烧了,英国人不干了。就派兵侵略我们中国。所谓“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既然人家都打到家门口来了,咱就跟他打呗!于是就发生了一场战争,叫“鸦片战争”。 3、出示鸦片战争图 当时中国参战军队有近十万人,英国只有两万人。十万对两万,你们猜,谁打羸了?英国人打羸了!清朝政府太腐败了,清朝的军队太无能了,这么多人参战,而且还在自己的家门口,居然打败了!中国输了!(出示战败图)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最后一分钟》

《最后一分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叩、刹、硝、髓、铸”5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在诵读诗歌中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一些含义深刻、感情强烈的诗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997年的7 月1日,香港这个与祖国分离了一个多世纪的游子终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诗人李小雨将自己的思绪以诗歌的形式记载了下这令人难忘的一刻。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第24课《最后一分钟》,重温那激动人心的一刻。(板书课题) 二、读题解题,初读感知 1、通过预习,你知道这“最后一分钟”具体指哪一分钟? 生:1997年6月30日23时59分-----1997年7月1日0时0分。 师:这一分钟有着什么特殊含义? 生:这是香港回归祖国的庄严时刻。 师:这是激动人心的一分钟,应该怎样读课题?(激动地)齐读。 我们永远也不能忘怀这历史性的“最后一分钟”,让我们深情地再读课题——《最后一分钟》。 2、出示自学提示,师:请打开课本,有感情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全诗,想一想:这首诗一共分为了几节?每一节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3、小组自学讨论并汇报交流:(全诗有4个小节,分别是等待回归、升旗仪式、回顾历史和展望未来。) 三、品读感悟,汇报交流

(一)等待回归 1、引入:午夜,全世界的目光聚集香港,无数颗心都在等待着最后一分钟的到来,一分钟,最后一分钟,此时人们的心情是怎样的?就让我们走进第一小节。(板书:等待)自由朗读第一小节,试着抓住重点词语来体会人们当时的心情。 2、引导学生交流读书感受:从这一小节中,你感受到在“最后一分钟”里人们的心情怎样?你是从哪些诗句和词语体会到的? 根据学生的汇报相应点拨,出示课件句子。 A.“让我拉住你的手”、“听你越走越近的脚步”,作者用了什么手法? (作者把香港拟人化了,就像跟亲人谈心似的,饱含了作者对香港的深情) B.如何理解“叩问”? (叩问:真诚热切地询问,所有中国人的叩问,可以叩问香港为何要走过150年艰辛才回到祖国的怀抱;可以叩问香港在游离母亲的这段时光走过了多少风风雨雨......) (板书:急切) 3、指导朗读:再过一分钟,香港就要回来了,谁能把这种心情读出来?指名读。 是啊,一百年的企盼,一个多世纪的等待,终于走到了(最后一分钟),怎能不急切?(请男同学读) 一百年的企盼,一个多世纪的等待,终于走到了(最后一分钟),怎能不激动?(请女同学读) (二)升旗仪式 1、引入:听,最后一分钟走到了尽头,零点的钟声敲响了!升旗仪式开始了。(板书:升旗) 2、请同学们反复朗读第二小节,并说说你的脑海中浮现出怎样的画面? (1)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预设: 生1:旗帜冉冉升起——那是什么旗? 生2:旗杆——旗杆象征着什么?(挺直的中国人的脊梁)为什么作者由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