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冈教研备课精品套装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教.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三单元 自然界的水单元优秀教案 新人教版

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单元设计教材内容概述:本单元从社会实际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在展现水与人类的关系、世界和我国水资源概况、水的污染和防治等问题的同时,以水为载体,将单质、化合物、物质的组成、原子、分子等化学基本概念及沉淀、过滤、蒸馏等化学实验操作技能的学习贯穿其中,力图为学生提供认识和探索周围实物的素材和线索,以及从身边事物中学习化学知识的情景。
因此,本单元的特点是将化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穿插于紧密联系社会、联系生活的内容之中。
从知识结构上看,本单元的内容分为三部分:一是从社会角度认识水,包括水在自然界的作用、水资源状况及其保护等;二是一些化学基本概念;三是几项化学实验操作。
本单元教学目标:1.知道水的组成;了解单质、化合物的定义。
2.认识物质的微粒性;了解原子、分子的区别及其相互关系。
3.知道水的净化过程及常用方法。
4.了解我国水资源状况,培养学生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课题1 水的组成课题分析水虽然是学生非常熟悉的物质,但怎样从化学的角度认识水,学生还是陌生和不习惯的。
本课题以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简要史实引入并展开,符合事物的认识规律,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缩小学生对化学学科的距离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水的组成的认识是通过水的电解实验和对实验现象的讨论分析获得的,它既与史实相符,又体现了认识客观世界的科学过程和方法。
这样展现知识具有启发学生思维的作用,同时也渗透了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在认识了水的组成的基础上,结合前一单元所学氧气的知识,从它们组成上的区别归纳出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
结合水的分解反应深化对化学反应的认识——有新物质生成,元素种类不变。
课时分配:1课时整体设计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水的组成,了解并区分单质和化合物。
2.过程与方法(1)结合资料,从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过程中体会科学探究和思维的方法,认识实验探究和创新思维的重要性;(2)充分利用讨论,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实验现象的能力和习惯。
化学:第3单元《自然界的水》单元复习 课件(人教九上)

二、有关电解水的知识
通电后,电 通电后, 极上出现气泡。 极上出现气泡。 为了增强水 为了增强水 的导电性, 的导电性,可加 入少量硫酸或氢 氧化钠。 氧化钠。
7
实验操作
1、通直流电
实验现象
在两极上出现气 泡,负极上的气 体体积︰ 体体积︰正极上 气体体积=2 气体体积=2 ︰1 木条复燃
结论和解答
5
分子与原子的比较
分
共 性 同 质 点
子
原
子
质量、体积都很小,处于永恒运动之中,分 子(原子)间是有间隔的。 同种分子(原子)性 质相同,不同种分子(原子)的性质不同。
反应物分子反应时都 化学反应中原子不可 不 反 会分裂,同时又重新组合 再分,只发生重新组合。 同 应 成新物质(生成物)的分 在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 在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 点 子。 中 数目都不变化。 数目都不变化。 联 系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是构成分子的粒 子。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
混合物:空气、 混合物:空气、海水 不同种物质
两种元素, 两种元素,其中 一种是氧元素的 化合物
3
物质是由原子、分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物质是由原子、分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分子: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分子: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原子: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原子: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中的最小粒子
11
⑴从物质结构上: 从物质结构上: 每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 ①每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 原子构成; 原子构成; 每个氢分子由2个氢原子构成; ②每个氢分子由2个氢原子构成; 每个氧分子由2个氧原子构成; ③每个氧分子由2个氧原子构成;
12
⑵从反应过程上: 从反应过程上: 水通电时, 水通电时,水分子分解成氢原子和 氧原子,水分子发生了变化,氢原 氧原子,水分子发生了变化, 子和氧原子没有发生变化。 子和氧原子没有发生变化。 ⑶从反应实质上: 从反应实质上: 化学反应的实质就是分子首先分成 原子, 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物质的 分子。 分子。
【黄冈教研备课精品套装】九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课题水的组成练习人教新课标版

【黄冈教研备课精选套装】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课题1水的构成练习解读版可用于课前1.水是由 _________和 _________构成的,水属于纯净物、化合物、氧化物。
思路解读:此题考察水的构成。
答案:氢元素氧元素2. 以下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水是由氢气和氧气构成的B.水分子是由氢单质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C.水是由两个氢元素和一个氧元素构成的D.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构成的思路解读:此题主要从宏观和微观角度考察水的构成基本知识。
对于水的构成,从宏观角度讲,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构成的;从微观角度讲,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答案: D3. 在电解水的实验中,正确的实验现象是( )A.通电后,两个电极上都有气泡产生;过一段时间后,发现两个玻璃管内气体的体积比约为 2∶1B.负、正两极分别有氢气和氧气,并且体积比约为2∶ 1C.水是由氢、氧两元素构成的D.水发生疏解反响,在插入正极的玻璃管内产生的是氢气思路解读:实验现象是凭我们的感官感觉到的,如眼看、鼻闻、触摸等。
而选项 A 所描绘的,的确是我们经过眼睛看到的,并做了直接描绘,所以是题目所要求的答案。
而 B 选项所描绘为负、正两极分别有氢气和氧气,且它们的体积分别是2∶ 1,只好经过我们进一步的实验,得出的结论,而不该算作实验现象,所以不可以是题目的答案。
而C、 D 选项都是通过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所以它们都不是此题的答案。
答案: A4. 纯净的水是____________ 色, ____________ 气味, ____________ 滋味的 ____________体。
在 1 标准大气压下,水的凝结点为____________℃,沸点为___________ ℃。
水在___________ ℃时的密度最大,为___________g · cm-3。
水结冰时体积,所以冰的密度(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水的密度, ___________ 冰能在水面上。
九年级化学 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教案)目的要求:1:认识水的组成。
2.了解单质、化合物的区别。
3.了解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过程和方法重点:1:水的组成2:单质、化合物的区别。
难点:1:水的组成2:单质、化合物的区别教学过程:设问导入:水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它属于纯净物还是混合物?是单质还是化合物?讲述:水在地球上分布很广,地球表面积的约3/4为水覆盖,地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可以被称之为“水球”。
水与我们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例如,人体含水约占人体质量的2/3,这就需要我们搞清楚有关水的知识,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水的组成板书课题:水的组成学生实验:研究水的组成(实验3-1)经过实验,学生得到下列结论给水通电一段时间后,正负极产生气体体积大约为1:2学生如若测得数字误差较大,应要求他们重做,以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学生实验:(实验3-2)验证正负极气体的属性,判断是何种气体。
要点:正极气体具有助燃性,是氢气,负极气体能燃烧,是氢气电解水是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发生了化学反应。
水分子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这两种原子分别两两纵使成氢分子、氧分子,很多氢分子,氧分子聚集成氢气、氧气。
根据实验中氢气、氧气的体积比为2:1,说明水是有固定组成的。
精确实验表明:每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这验证了上一章学过的一个什么重要结论?+氢气 2H2O 通电 2H2↑+ O2 ↑属于分解反应,在通常状况下,氢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难溶于水的气体;在相同条件下,氢气是密度最小的气体;氢气和一定量的空气或氧气混合会引起爆炸。
思考:混有空气或氧气的氢气遇明火会发生爆炸,那么在你使用氢气,尤其是点燃氢气时应注意什么问题?具体应怎样做?使用氢气时,要注意安全。
点燃氢气前,一定要检验氢气纯度。
具体做法是:用一小试管,收集一试管氢气,用拇指堵住试管口,移近酒精灯火焰,松开拇指点火,如果听到尖锐的爆鸣声,就说明氢气不纯,如果声音很小,就说明氢气较纯。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单元复习教学案

【黄冈教研备课精品套装】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单元复习【教学案】一、水1、水的组成:(1)电解水的实验A.装置―――水电解器B.电源种类---C.加入硫酸或氢氧化钠的目的----D.化学反应:产生位置正极负极体积比质量比F.检验:O2---出气口置一根的木条----H2---出气口置一根的木条------ ,(2)结论: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水是由、元素组成的。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一个水分子是由构成的。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
2、水的化学性质(1)通电分解(2)水可遇某些氧化物反应生成碱(可溶性碱),例如:(3)水可遇某些氧化物反应生成酸,例如:3、水的污染:(1)水资源A.地球表面71%被水覆盖,但供人类利用的淡水小于B.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储水库。
海水中含有80多种元素。
海水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最多的金属元素是,最多的元素是。
C.我国水资源的状况分布不均,人均量少。
(2)水污染A、水污染物:;;。
B、防止水污染:工业三废要经处理达标排放、提倡零排放;生活污水要集中处理达标排放、提倡零排放;合理施用农药、化肥,提倡使用农家肥;加强水质监测。
(3)爱护水资源:节约用水,防止水体污染4、水的净化(1)水的净化效果由低到高的是静置、、、(均为方法),其中净化效果最好的操作是;既有过滤作用又有吸附作用的净水剂是。
(2)硬水与软水A.定义:硬水是含有较多 的水;软水是 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B .鉴别方法:C .硬水软化的方法: 、D .长期使用硬水的坏处:浪费肥皂,洗不干净衣服;锅炉容易结成水垢,不仅浪费燃料, 还易使管道变形甚至引起锅炉爆炸。
5、其他(1) 水是最常见的一种溶剂,是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
(2) 水的检验:用无水硫酸铜,若由白色变为蓝色,说明有水存在;CuSO 4+5H 2O = CuSO 4·5H 2O水的吸收:常用浓硫酸、生石灰、固体氢氧化钠、铁粉。
初中化学 人教课标版 九年级上 第三单元 自然界的水 课题3 水的净化 教案

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课题3 水的净化版本九年级化学人教课标版课时德兴市长田中学何剑二课时教学媒体多媒体、烧杯、漏斗、玻璃棒、铁架台等实验器材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了解纯水与天然水区别,会用简单的方法区别硬水和软水。
2、观察和探究净化水的实验,通过与同学交流合作,了解净化水的一般方法:沉淀、过滤、吸附、消毒、蒸馏等,并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描述能力、交流合作能力。
2、通过对水净化过程的初步探究,体验探究的快乐,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参与对水净化的探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化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很大,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和探究欲望,并教育学生关心和保护水资源。
教学重水净化的方法、过滤操作及硬水和软水的鉴别点教学难点水的净化过程、过滤的操作方法及硬水的软化教学策略多媒体、实验探究、自主探究、交流讨论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讲解[展示]:2011年6月中旬我市洪灾图片并提问:1、洪灾过后,面对浑浊的河水,有什么简单的办法把水变得清澈点吗?2、肯定学生的回答,进一步问,这样得到的水是纯净水能喝吗?[讲解]:由于种种原因,自然界的水里混有多种杂质、细菌和病毒,仅用静置、沉淀的方法,还不能将全部杂质除去,我们如何才能喝到安全、卫生、健康的水?今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学习对水净化的有关知识。
展示2杯相同浑浊的天然水,向其中的1杯水中加入明矾,并且进行搅拌,之后放置一会儿,观仔细观看图片回答:可以把水静置一段时间,用家里的棉布或纱布来过滤水。
思考并回答:不是纯净水不能喝,因为水中还含有一些杂质和我们看不见的细菌、病毒等微生物。
从生活现象入手,引入新课程,激发学习兴趣。
引出本课题,明确学习内容。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沉淀没有加入明矾的水杂质自己沉下来,我们称为静置沉淀,而加入明矾的称为吸附沉淀,明矾在这个过程中净水的原理是:明矾溶于水吸附悬浮在水中的杂质,使理解让学生认识到沉淀是净化水的一种方法。
九年级化学上册《自然界中的水》教案、教学设计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会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水的组成、性质、存在形式、水循环过程以及净水方法等知识点。同时,强调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此外,我还会鼓励学生在课后观察生活中的水现象,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更加了解自然界中的水,为我们生活、生态和环境的发展做出贡献。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难点:水的组成、性质及简单净水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设想:通过实验、动画、图示等多种形式,生动形象地展示水的组成和性质,帮助学生形成深刻印象。结合生活实例,讲解净水方法,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加深理解。
2.重难点:水循环过程的理解以及与之相关的生态现象。
设想:运用动态图解、实例讲解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水循环过程及其重要性。结合地理、生物等学科知识,引导学生认识水循环与生态系统的密切关系。
3.重难点:培养学生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设想: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认识到水资源的珍贵和脆弱,从而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从自身做起,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以生活中的水为例,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实践活动,增强体验:组织学生进行水的净化实验,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掌握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3.合作探究,提高能力:分组讨论与水相关的现象,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情感教育,培养责任感:通过学习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5.拓展延伸,提升素养:布置与水相关的实践性作业,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化学现象,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初中九年级(初三)化学 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doc

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课题1 水的组成授课时间___________ 【教学目标】1、通过水的电解实验探究活动认识水的组成。
2、通过自学、讨论等形式了解单质、化合物的区别。
3、通过查阅“水的组成揭秘”等资料了解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过程与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活动分析水的组成【教学难点】认识事物的科学的思维方法的形成【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设计】(引入)欣赏教材第三单元的封面、P59页太空中看地球的照片,认识“多彩水世界”,还可以引导同学回忆如水电站、喷灌图、水产养殖、海滨浴场等与水有关的风景图片,从而引出本课的学习对象------水。
(问:地球上适宜生命存在的三大基本因素是什么?答:空气、水和适宜的温度。
然后通过简单的介绍,认识水的重要性,认识水是生命之源。
)水是地球上最普遍、最常见的物质之一,那么水是怎样的一种物质呢?(阅读思考)指导学生阅读P. 48《水的组成揭秘》,介绍拉瓦锡的实验研究的故事,并提问:我们是否也能通过实验,探究水的组成呢?(实验探究)水的组成1、介绍电解水简易装置。
(见课本46页图)2、连接装置并实验。
3、记录现象:两极均有气泡产生,正极上产生气泡速度______,而负极上产生气泡速度______;正极上收集到的气体体积与负极上收集到的气体体积之比是_____。
(问:两极产生的气体是什么?水蒸气还是其它气体?)4、验证所得气体的性质:a.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正极上收集到的气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用燃着的木条试验负极上收集到的气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论:正极上产生的气体是_______,正极上产生的气体是_______。
由此证明,水是由______和_______元素组成。
6、写出有关的反应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问题与讨论)1、水的电解实验里,有新物质生成吗?这个实验中水发生了什么变化?2、写出电解水的反应表达式,并注明每种物质的化学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冈教研备课精品套装】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单元复习【教学案】
一、水
1、水的组成:
(1)电解水的实验
A.装置―――水电解器
B.电源种类---
C.加入硫酸或氢氧化钠的目的----
D.化学反应:
产生位置正极负极
体积比
质量比
F.检验:O2---出气口置一根的木条----
H2---出气口置一根的木条------ ,
(2)结论:①水是由、元素组成的。
②一个水分子是由构成的。
③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
2、水的化学性质
(1)通电分解
(2)水可遇某些氧化物反应生成碱(可溶性碱),例如:
(3)水可遇某些氧化物反应生成酸,例如:
3、水的污染:
(1)水资源
A.地球表面71%被水覆盖,但供人类利用的淡水小于
B.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储水库。
海水中含有80多种元素。
海水中含量最多的物质
是,最多的金属元素是,最多的元素是。
C.我国水资源的状况分布不均,人均量少。
(2)水污染
A、水污染物:;;。
B、防止水污染:工业三废要经处理达标排放、提倡零排放;生活污水要集中处理达标排
放、提倡零排放;合理施用农药、化肥,提倡使用农家肥;加强水质监测。
(3)爱护水资源:节约用水,防止水体污染
4、水的净化
(1)水的净化效果由低到高的是静置、、、(均为方法),其中净化效果最好的操作是;既有过滤作用又有吸附作用的净水剂是。
(2)硬水与软水
A.定义:
硬水是含有较多的水;
软水是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B.鉴别方法:
C .硬水软化的方法: 、
D .长期使用硬水的坏处:浪费肥皂,洗不干净衣服;锅炉容易结成水垢,不仅浪费燃料, 还易使管道变形甚至引起锅炉爆炸。
5、其他
(1) 水是最常见的一种溶剂,是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
(2) 水的检验:用无水硫酸铜,若由白色变为蓝色,说明有水存在;
CuSO 4+5H 2O = CuSO 4·5H 2O
水的吸收:常用浓硫酸、生石灰、固体氢氧化钠、铁粉。
二、氢气 H 2
1、物理性质:密度 的气体(向下排空气法);难溶于水(排水法)
2、化学性质:
(1)
2H 2 点燃前,要 (方法: )
现象:发出 色火焰,放出热量,有 产生
(2)
H 2 +2O 氢气“早出晚归”
现象: ,试管口有 生成
(小结:既有可燃性,又有还原性的物质 H 2、C 、CO )
3、氢气的实验室制法
原理:Zn + H 2SO 4 = ZnSO 4 +H 2↑ Zn + 2HCl = ZnCl 2 +H 2↑
不可用浓盐酸的原因 :浓盐酸有 ;
不可用浓硫酸或硝酸的原因: 浓硫酸和硝酸有 。
4、氢能源:
三大优点 、 、 。
化学反应的实质: 。
四、物质的组成、构成及分类
组成:物质(纯净物)由 组成
原子:金属、稀有气体、碳、硅等。
物质构成分子:如氯化氢由氯化氢分子构成。
H2、O2、N2、Cl2
离子:NaCl等离子化合物,如氯化钠由钠离子()氯离子()构成
混合物(多种物质)
分类单质: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
纯净物
化合物:有机化合物 CH4、C2H5OH、C6H12O6、淀粉、蛋白质
氧化物 H2O CuO CO2
无机化合物酸 HCl H2SO4 HNO3
碱 NaOH Ca(OH)2 KOH
盐 NaCl CuSO4 Na2CO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