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基础
科学基础知识要点

科学基础知识要点科学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种活动,它以事实和规律为基础,通过实证和推理来解释现象并构建理论体系。
科学基础知识是人们认识和理解科学的框架和基石。
本文将从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和地球科学四个学科领域中选取一些重要的基础知识要点进行介绍。
一、物理学基础知识要点1. 运动学:描述和研究物体运动的学科,涉及距离、速度、加速度、力等概念。
2. 力学:研究物体运动和相互作用的学科,包括牛顿三定律、万有引力定律等。
3. 热学:研究物体热现象和能量转化的学科,包括温度、热量、热传导等概念。
4. 光学:研究光的传播、反射、折射和干涉等现象的学科,包括光的波粒二象性和光的波长等。
二、化学基础知识要点1. 元素与化合物:元素是由相同类型的原子组成的物质,而化合物是由不同种类的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的物质。
2. 原子结构:原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质子和中子位于原子核内,而电子则绕核运动。
3. 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是原子、离子或分子之间发生的化学变化,它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
4. 酸碱中和反应:酸和碱在适当比例下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化学反应,其中涉及到pH值和酸碱指示剂等概念。
三、生物学基础知识要点1. 细胞理论: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单位,所有生命现象都是由细胞活动引起的。
2. 遗传学:研究基因遗传和遗传变异的学科,包括基因表达、基因突变和遗传变异等概念。
3. 进化论:生物种群适应环境变化并逐渐演化为新物种的理论,其中包括自然选择和适者生存等概念。
4. 生态学: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和依存关系的学科,包括食物链、能量流动和生态系统等概念。
四、地球1. 地球结构:地球由地壳、地幔和地核构成,其中地壳又分为板块和地震带。
2. 大气层:地球周围包裹着一层气体构成的大气层,包括对流层、平流层和臭氧层等。
3. 环流系统:大气和海洋之间形成的环流系统,影响着天气和气候。
4. 地球动力学:研究地球内部运动和地理现象的学科,包括地震、火山喷发和地质构造等。
科学基础训练全部答案

科学基础训练全部答案第一部分:物理基础1. 什么是物理学?物理学是一门研究物质、能量、时间和空间之间相互关系的自然科学。
它致力于揭示描述自然现象的基本规律。
2. 物理学中的基本量和单位物理学中的基本量包括长度、质量、时间、电流、温度等,对应的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分别为米、千克、秒、安培、开尔文等。
3. 运动的基本规律运动的基本规律包括牛顿三定律、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等。
4. 力的概念和分类力是导致物体产生运动、形变或变形的原因,根据作用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接触力和场力等。
5. 力的叠加原理多个力作用于物体时,合力等于各个力的矢量和。
根据合力的方向和大小,物体会有不同的加速度或静止状态。
第二部分:化学基础1. 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化学反应是指物质之间发生化学变化,生成新的物质的过程。
常见的化学反应类型包括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等。
2. 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区别元素是由同一种原子构成的物质,化合物是由两种或更多种元素以一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物质,混合物含有两种或多种物质但没有固定的化学组成。
3. 原子结构和周期表原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周期表按照元素的原子序数和性质排列。
4. 化学键和分子化学键是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分子是由两个或多个原子化学键结合而成的粒子。
5. 化学方程式的平衡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量必须保持平衡,可以通过调整系数来平衡方程式并满足反应条件。
第三部分:生物基础1. 生命的特征和发展生命体具有自我繁衍、遗传系统、新陈代谢等特征,经历生长、发育、衰老的发展过程。
2. 细胞结构和功能细胞是生物体内最基本的功能单位,包括细胞质、细胞核、细胞膜等结构,具有营养、代谢、增殖等功能。
3. 遗传与进化遗传是指生物体将基因信息遗传给后代的过程,进化是物种适应环境并逐步进化的过程。
4. 生物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和非生物因子组成,包括生物圈、地球自然系统等,生物之间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生态平衡。
小学科学基础知识

植物一、判断1、〔√〕植物用根吸收水分,用导管输送水分,用气孔蒸腾水分。
2、〔×〕主根与侧根没有明显区别的根叫须根,比方青菜、小麦的根。
3、〔对〕仙人掌的茎肉质、多汁,里面储藏着水分和养料,称为肉质茎,它是一种变态茎。
4、〔错〕南瓜、西瓜籽、豌豆夹都有果皮和种子,所以都是果实。
5、〔错〕把黄瓜拦腰切断的解剖方法是纵切。
6、〔错〕果皮肥厚多肉的果实称为干果;果实干瘪无肉的果实称为肉果。
7、〔错〕植物的叶大多数是绿色扁平的,一般可以分为叶片、叶柄、叶脉三局部。
8、〔对〕叶柄在叶的基部,形状一般细长,能支持叶片并使叶片伸展到适当的位置去吸收阳光。
9、〔错〕仙人掌的老家在沙漠,所以它不需要水就能生存下来。
10、〔对〕野葡萄的果实很好吃,人或动物吃了以后吐出的种子会发芽生长,是人或动物无意中给它传播种子。
11、〔错〕种子的传播方式与他们的形态、结构、特征是没有关系的。
12、〔错〕我们常吃的甘薯、马铃薯、胡萝卜都是贮藏根。
13、〔对〕植物的跟具有支持和固定植物、吸收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14、〔错〕植物的茎按照形态分,可以分直立茎、攀缘茎、缠绕茎、匍匐茎、木质茎和草质茎等。
15、〔对〕植物的茎除了输送水分和养料的主要作用以外,还有储藏水分、养料而后繁殖的特殊作用。
16、〔错〕葡萄干、荔枝干的果实都是干瘪的,所以它们都是干果。
17、〔错〕植物的绿叶能把从气孔进来的二氧化碳和根部运来的水,利用太阳光的能量,制造成淀粉和氧气,这个作用叫做蒸腾作用。
18、〔对〕不管什么植物的种子,都有胚根和胚芽。
19、〔错〕只要保持水分充足,映山红在任何土壤中都可以生长。
20、〔错〕藕生长在湖底的泥里,它不是植物的茎。
21、〔错〕细的根叫须根,粗的根叫直根。
22、〔错〕植物只要开花,都能结出果实。
23、〔对〕叶的蒸腾作用能降低植物叶面的温度,保护叶片不受高温损伤。
24、〔错〕把种子放进盛满水的杯子里,就会发芽生长。
25、〔错〕所有的植物生长都需要有充足的阳光。
大一小学科学基础知识点

大一小学科学基础知识点科学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为我们揭示了世界的奥秘,培养了我们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在大一的小学阶段,我们开始接触科学的基础知识点,为我们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文将为你介绍一些大一小学科学基础知识点。
1. 生物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的科学,它包含了我们周围的动植物、微生物等生物体。
在大一的小学阶段,我们需要了解一些基础的生物知识。
1.1 植物的结构与功能植物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生物体,了解植物的结构与功能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它们的生长和发育过程。
植物由根、茎、叶和花组成,根负责吸收水分和养分,茎起支撑作用,叶进行光合作用,花负责繁殖。
1.2 动物的分类与特征动物是我们的亲近伙伴,了解动物的分类与特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它们。
动物按照不同的特征和生活习性进行分类,常见的动物有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两栖动物和鱼类等。
2. 物理物理是研究物质及其运动规律的科学,它涉及到我们生活中的力、能量、光、电等现象和规律。
在大一的小学阶段,我们需要了解一些基础的物理知识。
2.1 力与运动力是物体运动或形变的原因,运动是物体位置的变化。
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有助于我们理解物体的平衡、加速度等概念。
常见的力有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2.2 热与温度热是物体内部微观粒子(分子、原子)的运动状态,温度是衡量物体热运动程度的物理量。
了解热与温度的概念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物体的热胀冷缩、传热等现象。
3. 化学化学是研究物质组成、性质和变化的科学,它涉及到我们生活中的化学反应、物质的性质等。
在大一的小学阶段,我们需要了解一些基础的化学知识。
3.1 元素和化合物元素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组成的物质。
了解元素和化合物可以帮助我们认识物质的组成,例如水是由氢和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3.2 酸、碱和盐酸、碱和盐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物质,了解它们的性质和反应有助于我们理解酸碱中和、盐的制备等。
科学基础知识

科学基础知识科学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种方式。
科学基础知识是指科学学科中基本的理论和原理,它是我们理解科学现象的起点,也是我们探索未知的基石。
本文将从物理、化学和生物三个方面,介绍科学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和应用。
一、物理基础知识物理是研究物质的运动和相互作用的学科,它是自然科学中最重要的一门学科之一。
物理基础知识包括力学、热学、光学、电磁学等内容。
其中,力学是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的学科,通过学习物理基础知识,我们可以了解到牛顿三大定律,从而理解为什么物体会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受到力的作用而改变运动状态。
热学是研究热的性质和热现象的学科,通过学习物理基础知识,我们可以了解到温度、热量和热传导等概念,从而理解为什么物体会发生热胀冷缩现象。
光学是研究光的传播和性质的学科,通过学习物理基础知识,我们可以了解到光的折射、反射等规律,从而理解为什么物体会出现镜面反射或光的折射现象。
电磁学是研究电和磁的性质和相互作用的学科,通过学习物理基础知识,我们可以了解到电流、电压和电阻等概念,从而理解为什么电能可以被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量。
二、化学基础知识化学是研究物质组成、性质和变化的学科,它是物质科学和生命科学的基础。
化学基础知识包括元素周期表、化学键和反应等内容。
其中,元素周期表是化学中最基本的工具之一,通过学习化学基础知识,我们可以了解到元素周期表上各元素的周期性变化规律,从而预测元素的性质和行为。
化学键是连接原子的力,通过学习化学基础知识,我们可以了解到化学键的类型和特性,从而理解为什么某些物质会有不同的性质和用途。
化学反应是物质发生变化的过程,通过学习化学基础知识,我们可以了解到化学反应的速率、平衡等概念,从而探索物质的结构和性质变化。
三、生物基础知识生物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体的学科,它探索了生命的起源、维持和发展的规律。
生物基础知识包括细胞结构、遗传和进化等内容。
其中,细胞结构是生物学中最基本的单位,通过学习生物基础知识,我们可以了解到细胞的组成和功能,从而理解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和生命活动的基本过程。
自然科学基础知识

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科学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手段,而自然科学作为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涵盖了广泛的知识领域,包括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了解一些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探索科学的奥秘和应用。
一、物理学基础知识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物质和能量以及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
在物理学中,我们研究物体的运动、力、能量等基本概念和规律。
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些物理学的基本知识。
1. 运动学运动学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
在运动学中,有几个重要的概念需要了解:(1)位移:物体从一个位置移动到另一个位置的矢量量值,用符号Δ表示。
(2)速度:物体单位时间内位移的变化量,用符号v表示。
(3)加速度:物体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用符号a表示。
2. 动力学动力学是研究物体运动的原因和规律的学科。
在动力学中,有几个基本概念需要了解:(1)力:导致物体发生位移或形状变化的原因,以及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2)牛顿三定律:牛顿的三个基本定律描述了物体运动的规律。
第一定律指出,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直到外力作用于其上。
第二定律指出,物体的加速度与其所受力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
第三定律指出,任何作用力都会产生一个相等大小、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
二、化学基础知识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变化的学科。
在化学中,我们研究原子、分子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下面是一些化学的基本知识。
1. 元素和化合物元素是由一类具有相同原子数的原子组成的纯物质。
每个元素都有一个原子符号,如氧元素的符号为O。
而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在一定比例下组成的物质。
2. 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是指原有物质被转化为新物质的过程。
化学反应可以分为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吸热反应吸收了外界的热量,而放热反应释放了热量。
三、生物学基础知识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规律的学科。
在生物学中,我们研究生物体的结构、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下面是一些生物学的基本知识。
基础科学知识普及

基础科学知识普及科学是人类进步的基石,而基础科学知识则是每个人都应该了解和掌握的一部分。
本文将以生物学、物理学和化学为基础,为大家普及一些基础科学知识,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科学。
一、生物学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的起源、发展和特性的科学领域。
以下是一些与生物学相关的基础知识:1. 细胞: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所有活着的生物都由一个或多个细胞组成。
细胞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等。
2. DNA:DNA是脱氧核糖核酸的简称,它携带了生物体的遗传信息。
DNA的结构由双螺旋形成,由四种碱基(腺嘌呤、胸腺嘧啶、鸟嘌呤和胞嘧啶)组成。
3. 遗传:遗传是生物的性状在遗传上传递给后代的过程。
遗传信息通过DNA来传递,父母的基因可以通过子代的遗传物质来表现。
二、物理学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能量和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领域。
以下是一些与物理学相关的基础知识:1. 力学:力学是研究物体受力和运动规律的学科。
牛顿三定律是力学的基础,其中包括惯性定律、动量定律和作用反作用定律。
2. 重力:重力是地球吸引物体的力量。
重力是物体质量和地球质量之间的相互作用,质量越大,重力越强。
3. 能量:能量是物体进行工作所具有的属性。
常见的能量形式包括动能、势能和热能等。
三、化学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和变化的科学领域。
以下是一些与化学相关的基础知识:1. 原子: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元素是由具有相同质子数的原子组成。
2.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由化学元素按照原子序数排列而成的表格。
它以元素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为基础,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元素。
3. 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是指物质之间发生的变化,包括生成新物质、放热或吸热等现象。
基础科学知识的普及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必要的。
它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然界和人类的存在,还可以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希望本文能够让大家对基础科学有更深入的了解,并能够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现代科学的基础

现代科学的基础
现代科学的基础建立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实证主义:现代科学依赖于实证主义的理念,即通过观察、实验和测量来收集和验证客观事实。
科学家们采用严格的方法和可重复的实验,以获取可靠的数据和证据。
2. 理论框架:科学研究需要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上,这些理论框架提供了解释现象和预测结果的结构。
科学界常常通过建立假设和理论模型来解释和预测自然现象。
3. 数学和统计学:现代科学的发展离不开数学和统计学的应用。
科学家们使用数学模型来描述和解释自然现象,使用统计学方法来分析数据和验证假设。
4. 技术工具:现代科学在研究和实验过程中广泛应用各种技术工具,如显微镜、光谱仪、计算机模拟等。
这些工具能够提供高分辨率的观察和操控,并帮助科学家们解决复杂的科学问题。
5. 国际合作和交流:现代科学的发展离不开国际合作和交流。
科学家们通过共享数据、交流研究成果和合作开展项目,推动科学知识的积累和创新。
这些基础为现代科学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推动科学知识的不断进步和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扩散的驱动力为化学位梯度,原子扩散的机制主要是空位扩散和间隙扩散,前者扩散速度比后者快。
2、体心立方结构的配位数为8,致密度为12 ,它的最密排晶向族是{111},最密排晶面族是{110}。
3、材料科学是研究各种材料的组织结构,制备加工工艺与性能之间关系的科学。
4、影响置换固溶体溶解度的主要因素有晶体结构,原子或离子尺寸,电负性,电子浓度和温度。
5、面心立方晶格的配位数、致密度、密排面分别为12 0.74 [111] 。
6、点缺陷能使金属的电阻增加,体积‘膨胀’,密度减小,同时能加速与扩散有关的相变、化学热处理及高温下的塑性变形和断裂等。
另外,过饱和点缺陷还可以提高金属的屈服强度。
7、根据扩散过程中是否出现新相,扩散可以分为原子扩散和反应扩散。
8、材料的性能决定于内部组织结构,而其组织又由基本的相所组成。
9、金属塑性的好坏,不只是取决于滑移系的多少,还与滑移面上的原子的密闭程度和滑移方向的数目等因素有关。
10、位错线是晶体中已滑移区与未滑移区在滑移面上的交界线,刃型位错线的柏氏矢量与其位错线垂直,螺型位错线的柏氏矢量与其位错线平行,混合型位错的柏氏矢量与其位错线既不垂直,也不平行。
11、滑移并不是晶体的一部分相对于另一部分的整体切动,而是借位错在滑移面上的逐步运动实现的。
12、密排六方金属如锌、镉、镁等,因对称性低,滑移系少而常常以孪生方式的形变,变形后的组织出现孪晶。
13、莱氏体Ld是由奥氏体和渗碳体组成的混合组织,在共晶点上得到,塑性、韧性很差,是硬而脆的组织。
而珠光体P则是由铁素体 + 渗碳体在共析点上得到,具有较高的硬度和强度,但塑性较差。
14、材料的不同性能都是有其内部组织结构决定的,从材料的内部结构看,可分为4个层次:原子结构结合键原子排列方式(晶体与非晶体)显微组织。
15、过冷度越大,形核数目越多,结晶后的晶粒就越小,铸件的机械性能就越高。
所以生产上常通过改变过冷度来控制晶粒的大小。
16、结晶的三个必要条件分别是过冷度能量起伏和结构起伏。
17、晶粒之间的晶界通常为大角度晶界,而亚晶粒之间的晶界通常为小角度晶界。
18、金属既无方向性,又无饱和性。
并且,由于自由电子的存在,金属一般都具有良好的导电和导热性能。
19、生产上根据珠光体片间距的大小,可将珠光体类型组织分为三种珠光体、李氏体、屈氏体。
20、晶体有别于非晶体的两大特征是固定的熔点和各向异性
21、固态相变形核的驱动力仍是新相和母相之间的自由能之差,阻力则包括界面能和应变能。
22、回复是指冷变形金属加热时,在新的无畸变晶粒出现之前,所产生的亚结构与性能的变化过程。
23、金属晶体结构大多数属于三种典型的晶体结构,它们分别是体心面心和密排六方。
24、面心立方和体心立方的密排面分别是 {111} 和{110} 。
25、非晶态固体通常是指玻璃,陶瓷和橡胶等。
26、多晶体塑性变形至少需要 5个独立滑移系开动。
27、根据界面上原子排列结构不同可把固体中的相界面分为共格,半共格和非共格界面。
28、固体可分成晶体和非晶体两种形式。
晶体的结构特点是质点在三维空间作周期性的重复排列,及长程和短程都是有序的。
29、过饱和点缺陷的产生方法主要有淬火法辐照法和塑性变形。
30、再结晶完成后,晶体长大可分为正常晶粒长大和异常晶粒长大。
31、晶体宏观的塑性变形是通过滑移运动来实现的。
32、实际晶体中,位错的柏氏矢量不是任意的,它应符合相应的结构条件和能量条件。
33、小角度晶界其基本类型有对称倾侧晶界和扭转晶界两大类。
34、位错有滑移和攀移两种基本的运动方式,刃型位错由于有多余的半原子面,因此,它既能做伸长运动,又能做缩短运动。
而螺位错只能做滑移运动。
35、刃位错的滑移方向与柏氏矢量平行,与使该位错滑移的外切应力平行,螺型位错的滑移方向与柏氏矢量垂直,与使该位错滑移的外切应力垂直。
36、无论什么位错在外切应力下滑移时,其运动方向总是与位错线垂直,它的大小与外加分切应力t及柏氏矢量成正比,并指向晶体的未滑移区。
37、系统中相的平衡条件是每一个组元所有各相中的化学位相等。
38、对于不含气相的凝聚系统(金属、非金属、聚合物系统),可视为恒压条件,此时相律表述为 f=c-p+1。
39、共析转变是固相转变,转变过程中需要原子作大量的扩散,需要较大的过冷度。
40、铁碳合金的室温组织从低碳到高碳的变换顺序为a+ 三次渗碳体+(a+p)+P+(P+Fe3CⅡ)+Ld’+(Ld’+Fe3CⅠ)。
41、任何铁碳合金在室温下的平衡组织都是由铁素体和渗碳体两个相组成。
42、固态相变形核的驱动力仍是新相与母相之间的自由焓之差,阻力则包括界面能和应变能。
43、塑性变形不仅使晶体的外部形状,内部组织结构和性能发生变化,而且由于塑性变形的不均匀性,还使冷变形晶体中产生残余内应力。
44、回复,再结晶与晶粒长大是冷变形金属加热过程中经历的基本过程。
45、材料中原子的结合键主要包括金属键离子键共价键三种。
46、在常温或低温下,位错的攀移运动非常困难,因为这种运动需要原子的扩散才能发生,显然,升高温度可以加快这种运动。
判断:
47、晶体中的结构缺陷也包括在结构之中。
(√)
48、碳原子溶于γ—Fe形成的固溶体称为铁素体。
(×)
49、碳原子溶于α—Fe形成的固溶体称为奥氏体。
(×)
50、面心立方的密排面为(111)。
(√)
51、铸铁与碳钢的区别在于有无珠光体。
(×)
52、原子扩散的驱动力是浓度梯度。
(×)
53、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要是渗层的深度增加1倍,扩散时间需要增加4倍。
(×)
54、反应类型γ—α+β的转变为共晶转变。
(×)
55、滑移时通常称取相因子大的为软取向;而取向因子小的为硬取向。
(√)
56、一般来说,局部脱溶对材料的性能有利,而均匀脱溶使材料的性能下降。
(×)
57、组成匀晶相图的两组元,在液态应无限互溶,而在固态可以部分互溶。
(×)
58、贝氏体转变为半扩散型相变而马氏体转变为扩散型相变。
(×)
59、液相结晶必须具有一定的过冷度。
(×)
60、面心立方晶体中一个晶胞占有的原子数目为2。
(×)
61、体心立方晶体中一个晶胞占有的原子数目为4。
(×)
62、弹性形变可以获得过饱和点缺陷。
(×)
63、再结晶主要涉及点缺陷的运动。
(×)
64、固溶体也称为固体溶液,主晶相为溶质,外来组元为溶剂。
(×)
65、组成包晶相图的两组元,在液态可无限互溶,而在固态只能部分互溶。
(√)
66、扩散可由低浓度区向高浓度区进行。
(√)
67、多晶体塑性变形至少需要6个独立滑移系开动。
(×)
68、固态相变时,母相中的晶体缺陷阻碍新相晶核的形成。
(×)
69、空位是热力学稳定的晶体缺陷。
(√)
70、一般情况下,金属晶体的点缺陷主要是指间隙原子。
(×)
71、位错线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中断于晶体内部。
(×)
72、刃型位错可攀可滑,螺型位错只可滑移。
(√)
73、单相区边界线延长线应进入相邻的两相区,而不会进入单相区。
(√)
74、两个单相区只能交于一点,不能交成线段。
(√)
75、Cu和Mg都属于典型的面心立方结构。
(×)
76、α—Fe和Zn都属于典型的体心立方结构。
(×)
77、空位是一种晶体缺陷,故其在热力学上是不稳定的。
(×)
78、金属原子的点缺陷主要是指间隙原子。
(×)
79、离子晶体中肖脱基点缺陷只能与等量的正离子空位和负离子空位同时存在。
(√)
80、一条位错线只有一个柏氏矢量。
(√)
81、位错线有可能中断于晶体内部。
(×)
82、螺型位错也可以进行攀移。
(×)
83、刃位错和螺位错都具有唯一的滑移面。
(×)
84、位错的攀移在低温下是难以进行的,只有在高温下才能发生。
(√)
85、晶粒之间的晶界通常为小角度晶界。
(×)
86、物质可以从低浓度区向高浓度区扩散,扩散的结果提高了浓度梯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