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做框架》基础性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做框架》教学设计

《做框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科学概念:三角形框架具有稳定性,利用三角形框架可以加固框架结构。
2.过程与方法: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在框架结构中的作用。
指导学生设计、制作一个可以支承重物的框架结构。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小组合作的乐趣与优势,进一步增强学生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在框架结构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设计制作一个可以支承重物的立体框架。
【教学准备】1.学生实验准备: 橡皮筋、短竹棒、长竹棒、实验记录表。
2.教师实验准备:橡皮筋、短竹棒、长竹棒、正方体框架一个、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首先先请同学们一起来欣赏几幅图片,同学们见过这些建筑物吗?有哪位同学认识这些建筑物吗?(埃菲尔铁塔,广播电视塔,电线塔)同学们的见识真广泛,那么,接下来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它由哪些形状的框架构成的?(三角形)3.像铁塔这样骨架式的构造我们称之为框架结构。
那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框架的特点。
(出示课题)板书课题二、实验探究环节。
(一)制作三角形和四方形1.首先请同学们看一下老师手中的两个框架(出示三角形和四方形框架),同学们想做吗?(想)下面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做三角形和四方形。
比一比哪个小组做得又快又好?2.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展示作品。
4.老师有个问题想问问同学们,我们做的三角形和四方形哪个更牢固?(三角形)5.那么我们有没有办法把这个正方形加固呢?请同学动手做一做?6.哪个小组愿意分享一下你们的实验成果?(加一根木条,变为两个三角形),这个小组的办法真不错。
还有哪个小组有什么补充或者有不一样做法吗?7.我们加这根木条有什么作用呢?(更加稳定)小结:同学们,我们通过刚才的实验知道了三角形框架具有稳定性,我们可以利用三角形这种特点来加固其它的框架结构。
(二)制作正方体框架1.下面请同学们再欣赏一组图片,看一看这些图片有些什么形状呢?(长方体,圆柱体,立体三角形屋顶)2.同学们有没有兴趣也来做一做正方体或者长方体呢?(有)3.下面请同学们看一下实验要求。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教案

第五课《做框架》【整体设计】《做框架》一课是科学六上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的第五课。
本课主要通过动手制作、实验活动,使学生认识和发现三角形框架是最稳定的结构,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可以加固正方体框架。
本课的教学思路如下:1、初步认识框架。
通过三角形板与三角形框架的比较及四边形框架的认识,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框架。
2、制作简单框架。
通过制作三角形、四边形框架及加固四边形框架,认识到三角形框架是一种稳定的框架,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可以加固四边形框架。
3、制作正方体框架。
先让学生认识到一个个简单框架可以组合成复杂的框架。
正方体框架就是由许多个四边形框架组成的。
然后让学生动手制作框架。
4、加固正方体框架。
学生动手加固正方体框架,在活动过程中进一步认识框架结构的特点,掌握加固框架的技能。
5、进一步认识框架。
通过对生活中一些物品及建筑物的认识,知道这些物品或建筑物都是框架结构的。
同时认识到框架结构的其他特点。
本课的教学力求体现出如下特点:1、注重学生的动手制作。
本课是做框架,制作简单框架,加固四边形框架,制作正方体框架,加固正方体框架,通过这些活动不仅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制作技能,业能让学生在动手做中逐步建构科学概念。
2、注重学生的思维发展。
本课不仅强调学生动手做,但更强调思维发展,思考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
让学习活动有别于一般的制作课,进一步体现出科学课的特点。
3、体现概念建构的特点。
在教学中,让学生经历从简单框架到复杂框架的认知过程,经历从框架模型回归到生活实际的过程,概念逐步的建构形成。
4、体现“设计与技术”的特点。
本课是“设计与技术”课的典型,既有设计的要求,又有制作的任务。
因此教学中尽可能的让学生经历知识和经验的综合、设计方案的初定、预期目标的估计、工具手段的选择、方案之间的比较、最终方案的确定、操作制造的实践、评价总结的交流等过程。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科学概念:三角形框架具有稳定性,利用三角形框架可以加固框架结构。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2-5《做框架》教学设计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2-5《做框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做框架》是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2-5节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框架的特性,学会用金属丝制作框架模型,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便于学生观察和操作。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对生活中的框架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其特性和制作方法还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探究框架的特性,学会制作框架模型。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框架的特性,学会用金属丝制作框架模型。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增强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框架的特性,学会用金属丝制作框架模型。
2.教学难点:对框架特性的深入理解,以及创新设计和制作框架模型。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自主探究框架的特性。
2.小组合作:让学生在小组内共同完成框架制作,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3.情境教学: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框架的作用。
六. 教学准备1.教具:金属丝、剪刀、尺子、钳子等。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份金属丝、剪刀、尺子、钳子等。
3.课件:相关框架的图片、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框架,如自行车、眼镜框等,引导学生观察框架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5分钟)讲解框架的定义和特性,让学生初步了解框架。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用金属丝、剪刀、尺子、钳子等工具,制作一个简单的框架模型。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让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框架模型,分享制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教师点评,巩固学生对框架特性的理解。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框架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创新设计框架模型。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5 做框架》教科版 (1)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5 做框架》教科版 (1)一. 教材分析《2.5 做框架》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框架的定义、特点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活动,让学生培养动手操作能力,提高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对于生活中的框架结构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在框架的制作和设计方面,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框架的定义、特点及其应用。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框架的定义和特点。
2.框架的制作和设计。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分组合作法、情境教学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框架制作的材料:木棍、绳子、剪刀等。
2.准备相关框架的图片或视频。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框架结构,如自行车、篮球架等,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框架?框架有什么特点?2.呈现(5分钟)向学生介绍框架的定义和特点,让学生初步理解框架的概念。
3.操练(15分钟)分组让学生动手制作框架,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设计自己喜欢的框架形状。
教师在过程中给予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框架,并简要介绍框架的特点。
其他同学进行评价,教师总结评价。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思考框架在生活中的应用,可以举一些例子,如桥梁、房屋等。
引导学生认识到框架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框架的定义、特点及其应用。
7.家庭作业(5分钟)让学生设计一个实用的框架结构,下节课进行展示。
8.板书(5分钟)框架的定义、特点及其应用。
教学过程每个环节所用时间为:导入5分钟,呈现5分钟,操练15分钟,巩固10分钟,拓展10分钟,小结5分钟,家庭作业5分钟,板书5分钟。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2.5做框架》教科版(5)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2.5 做框架》教科版 (5)一. 教材分析《2.5 做框架》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框架的定义和特点,学会用金属丝制作框架,并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材中提供了多种制作框架的方法和步骤,以及一些有趣的实例,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浓厚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动手能力,对于简单的工具使用和手工制作不再陌生。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善于观察、思考,并能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
此外,学生对于实践活动充满热情,乐于参与其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动手实践中掌握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框架的定义、特点及其应用,学会用金属丝制作框架。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探究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框架的定义、特点及其应用,金属丝制作框架的方法。
2.难点:如何设计具有创意的框架,以及框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框架的定义、特点和制作方法。
2.演示法:展示金属丝制作框架的步骤和技巧。
3.实践法:让学生动手制作框架,培养实践能力。
4.讨论法: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分享制作心得和应用实例。
六. 教学准备1.教具:金属丝、剪刀、钳子、铅笔、直尺等。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套金属丝、剪刀、钳子等工具。
3.教材:教科书、多媒体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框架结构,如自行车、眼镜框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它们为什么要采用框架结构?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框架。
2.呈现(10分钟)教师讲解框架的定义、特点和制作方法,并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金属丝制作框架的步骤。
同时,提醒学生注意制作过程中的安全事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用金属丝制作框架。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提示他们注意安全。
六年级科学上册 做框架教案 教科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理解框架的定义和特点,掌握框架的基本搭建方法。
2.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
3.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框架的定义和特点2. 框架的基本搭建方法3. 框架的稳定性实验4. 框架的应用实例5. 创新框架设计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框架的定义和特点,框架的基本搭建方法,框架的稳定性实验。
2. 教学难点:框架的搭建技巧,创新框架设计。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框架的定义和特点。
2. 采用动手实践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搭建框架,掌握搭建方法。
3. 采用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框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5.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和创新框架设计。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框架搭建器材(如木棍、绳子等)、框架稳定性实验器材(如重量物、支架等)、框架应用实例资料。
2. 学生准备:好奇心、求知欲、动手能力。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的框架结构,如自行车、房屋等,引导学生思考框架的定义和特点。
2. 探究框架的定义和特点: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出框架的定义和特点。
3. 学习框架的基本搭建方法:教师演示框架搭建过程,学生跟随操作,掌握搭建方法。
4. 框架稳定性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框架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的稳定性,探讨影响框架稳定性的因素。
5. 案例分析:教师展示框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学生分析其原理和优势。
6. 创新框架设计:学生分组进行创新框架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7. 总结与反思:学生分享自己的创新框架设计,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七、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方法,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八、评价方式1. 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学生在搭建框架过程中的表现,评价其动手能力。
教科版科学六上《做框架》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上《做框架》教案一. 教材分析《做框架》是教科版科学六上的一篇课文,主要介绍了框架的定义、特点和制作方法。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能够理解框架的概念,掌握框架的制作技巧,并能够运用框架解决实际问题。
课文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和动手能力,对科学知识有较强的求知欲。
但在制作框架方面,部分学生可能缺乏实际操作经验和技巧。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学生不同程度的指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框架的定义和特点,掌握框架的制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途径,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究精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框架的定义、特点和制作方法。
2.难点:框架的制作技巧和实际应用。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2.演示法:教师示范框架制作过程,学生跟随操作。
3.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制作心得和解决问题的方式。
4.学生展示: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提升自信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框架制作材料(如木棍、绳子等),展示用的框架样品。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框架制作材料,足够数量的图钉。
3.教学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不同类型的框架样品,引导学生关注框架的形状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见过哪些框架?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框架的定义和特点,讲解框架的制作方法。
呈现课件,引导学生观察和理解框架的制作步骤。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框架制作实践。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帮助学生掌握制作技巧。
4.巩固(10分钟)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其进行评价,提出改进意见。
六年级科学上册 做框架教案 教科版

六年级科学上册做框架教案教科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了解框架的定义和特点,掌握框架的制作方法。
2.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1. 框架的定义和特点2. 框架的制作方法教学难点:1. 框架的稳定性2. 框架的创新设计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木条、钉子、尺子、铅笔2. 教学工具:锯子、锤子、螺丝刀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各种框架结构,如自行车、篮球架、房屋框架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点?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这些物体都具有稳定性,能够承受一定的压力和拉力。
二、探究框架的定义和特点(10分钟)1. 教师提问:什么是框架?框架有哪些特点?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3. 教师总结:框架是一种由直线构件组成的几何图形,具有稳定性、可扩展性等特点。
三、学习框架的制作方法(10分钟)1. 教师展示框架制作过程,讲解制作方法:1)用尺子测量木条长度,用锯子锯断。
2)用钉子将木条连接成框架。
3)用铅笔在框架上画出需要切割的位置,用锯子锯断。
2. 学生分组实践,制作属于自己的框架。
四、展示与评价(10分钟)1. 学生展示自己的框架作品,分享制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2.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创新和团队合作。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框架的定义、特点和制作方法。
2. 学生反思自己在制作过程中的表现,提出改进措施。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继续探索框架的稳定性,如如何增加框架的稳定性。
2. 学生可以尝试制作更具挑战性的框架结构,如复杂的几何图形。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进行调整,以提高今后的教学质量。
六、探索框架的稳定性(10分钟)1. 教师提问:如何增加框架的稳定性?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回答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