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下《科学》第二单元 物质的变化我们身边的物质(基础性)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课件

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 什么? 是否生成新物质
玻璃打破
火柴燃烧
铁器生锈
水的流动
判断下列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①把铁块磨成铁粉 ③把湿衣服放在太阳下,晒干了 ④铁在高温下熔化成铁水 ⑤煤的燃烧
物理变化
物理变化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蜡烛燃烧了,火焰不断地舞动,蜡烛慢慢变短。 蜡烛燃烧后,变成了什么新物质?这些新物质到哪里 去了?我们只看到蜡烛在不断地减少,却没有看到生 成新的物质,是不是物质会减少或者消失了呢? 实际上,燃烧充分的蜡烛生成水和二氧化碳,蜡烛 中的氢元素与氧元素形成水,由于温度高,转化成水 蒸气飞散到空中。由于水蒸气和二氧化碳都是无色的, 所以看不到。如果蜡烛燃烧不充分,还会产生部分碳 的成分,可以拿铁器在烛焰上掠过,上面会留下碳黑 的痕迹。
易拉罐变形 (形状)
冰融化成水 (状态)
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有新 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铁钉生锈
火柴燃烧
熔化
1
物理变化
2
化学变化
3
化学变化
思考:
蜡烛燃烧是物理变化
还是化学变化?
出现蜡油,蜡烛变短
物理变化
燃烧发光发热
化学变化
先物理变化再化学变化,在发生化学变 化的同时,常常伴随着物理变化。
第二单元课件目录
1.我们身边的物质 2.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4.小苏打和醋的混合 5.铁生锈了 6.化学变化伴随的纤细 7.控制铁生锈的速度 8.物质变化与我们
1.我们身边的物质
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
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
西都是物质。 举例:书、橡皮、桌子、电灯、自来水、 房屋、大树、动物、植物包括我们自己, 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讨论:空气、电、火、声音也是物质吗?
科版六年级下科学教案 2 物质的变化 我们身边的物质

科版六年级下科学教案 2 物质的变化我们身边的物质导学目标:科学概念: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可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着的。
【重点】:能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难点】:间接感受抽象物质的存在性以及物质的变化。
【教学准备】:师:塑料袋、易拉罐、水结冰图片生:蜡烛、火柴、铁绣钉、纸:教学流程一、理解世界是物质构成的1、切身环境导入:观察我们的周围,由哪些物质构成了我们的教室?2、学生自由发言,(预计大多为可视性的具体物体)教师指出:我们能直接观察到的物体都可以叫做物质。
3、深入探讨:我们的教室其实不仅存在这些可以看的见摸的着的物质,还有我们不能直接感触到的空气、火、声音、电、光,它们是物质么?4、建议作出讨论,要求学生列出证据和理由。
5、教师介入抽象物质的界定:对学生见解适当点评,必要情况下以空气做示例,塑料袋实验证明。
引申教室以外的世界物质构成。
6、小结:无论是实际存在的物质还是我们的感觉器官能感触的到的物质,都说明了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二、过渡物质在变化:以教室为例,教室里同学们所列举的物质都是一成不变,没有任何变化的么?学生会列举许多变化,教师给予肯定。
1、师引入演示:在我们的教室里还有老师带来的两种物质——易拉罐和水结冰的图片。
讨论:捏扁易拉罐和水结冰也同样是物质发生了变化,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点呢?(物质本身没有变,形状改变,变化速度不同)我们生活里还有没有这样的例子?2、分组实验发现:实验盒里有火柴和铁钉,它们会发生变化么?它们的变化又会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呢?实验讨论:火柴燃烧过以后变成了什么物质?和之前一样么?铁和铁锈是同一种物质么?(除变化速度不同以外,都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么?3、比较前后两种实验:这两组实验有什么相同和异同点?(前者没有产生新的物体,后者产生新的物体)三、合作交流让物质发生变化:1、在教师提供的铁丝、热水、纸张、蜡烛、火柴中,它们都会产生在怎样的变化呢?(学生的思维面不会停留在课本展示的变化中,要求学生作出适当合理的解释,教师适当补充,尤其是蜡烛的燃烧)2、各种变化中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重点在自然产生的变化和人为产生的变化、变化速度的快慢、是否产生新的物质)3、过渡引申:我们说的是我们现有的物质,对于岩石、房屋、马路在变化么?世界上有不变的物质么?说出你的依据。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1《我们身边的物质》教案2教科版

教课目:1、世界是由物组成的,物是在生着化。
2、有些物的化生了新的物,有些物化后没有生新的物。
3、用物的化行剖析。
4、通例、剖析、、比等方法,行内比,体物的化。
教课要点、点:1、能通详细的,体物的化。
2、体物的化教课准:教:杯、一杯水、火柴 1 盒、生片、回形、小片、粉笔、多媒体等。
学生:回形、、粉笔等。
教课程:一、入:我身的、笔、衣服、、昆虫等都是由物组成的,世界都是由物组成的。
空气、、火、声音也是物?我直接或接察到的存在的西都是物。
世界是由物所组成的。
二、物在化(一)有些物化后是本来的物1、出示一次性杯,把它捏扁,杯生了哪些化?(形状、体⋯⋯)2、出示一杯水,水冰后会生哪些化?(状、形状、大小⋯⋯)3、比两种化的同样之:形状、体、状、大小等化,(是本来的物)。
(二)有些物化后生了新的物1、取出两根火柴,把此中一根折断,另一个点燃,问这两种变化同样吗?2、哪一种变化跟纸杯变形和水结冰的变化相像?3、火柴折断和火柴焚烧这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样的地方?前者:不过形状、体积、状态的改变;后者已不是火柴了,生成了新的物质“炭”,并发光、发热了。
4、再出示铁生锈的图片,请学生谈谈这是属于哪一种变化?5、它的变化跟火柴焚烧的变化有什么同样点?不同点?(都产生了新的物质)(一个迅速、强烈,一个迟缓、轻柔)6、老师有几个问题要考考大家:问房子会变化吗?跟哪一种变化相像?岩石会变化吗?跟哪一种变化相像?公路会变化吗?跟哪一种变化相像?7、小结:因此世界上的全部物体都在发生变化。
三、让物质发生变化1、世界的物质都会变化,你有哪些方法让回形针、纸片、粉笔、蜡烛发生变化?2、分组实验:如何使物质发生变化?这些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分组做回形针、纸张、蜡烛、粉笔的实验,自己着手使物质发生变化。
3、报告实验状况。
这些变化有什么不同的地方?4、沟通实验结果。
联合实验问:纸片用不同的方法发生的变化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折纸、撕纸和烧纸)小结延长小结:有些物体不过形状、状态、大小、体积等发生了变化,有些还产生了新的物质。
小学科学教育科学六年级下册物质的变化我们身边的物质 教学设计

我们身边的物质协和实验小学黄印【学习内容】教科版六年级下册课本第二单元第26—27页的内容。
【教材分析】《我们身边的物质》是“物质的变化”单元的起始课,教材内容分三个部分,分别是“世界由物质构成的、物质在变化、让物质发生变化”。
第一部分要求得出“物质”的概念,通过举例例证的方式,让学生接受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这个观念。
这部分知识是本节课学习的铺垫,也是今后学生形成哲学观点的奠基石。
第二部分是“物质在变化”这部分内容是让学生从观察和操作中体会概括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现象及其本质,并且比较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
第三部分是“让物质发生变化”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认知巩固部分,主要是让学生再次体验物质的两种变化,并从这些变化的实例中比较出两类不同的变化,一类是改变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另一类是产生新的物质。
从而理解一切物质都在变化,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有些变化是人为的,有些变化是自然的。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在科学课学习中已经了解了一些物质和物质变化的知识,比如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水的三态变化等,这些知识的学习为本课学习打下了基础。
因此,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他们不难理解把触觉可感知到的物体称之为物质。
但对于空气、声音、火、电等看不见、摸不到的物质来说就有些难以理解。
对于物质变化这一现象学生也比较熟悉,因为这些现象就发生在学生生活的实际。
教材中举例如:物体变形、燃烧、生锈,但是学生以前没有出现想理解这些现象背后的科学道理的想法。
六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他们希望教师给予自由探究的空间和时间,通过学习能把现象和背后的科学道理结合起来。
同时,继续保持科学探究的浓厚兴趣,是六年级学生在科学课堂要解决的问题。
在本课教学设计中定位于单元起始课,重在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奠定知识基础,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目标】科学概念:1.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总是在发生着变化。
2.有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有些物质变化后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1我们身边的物质课件4教科版201904291128

名师PPT课件
名师PPT课件
名师PPT课件
名师PPT课件
名师PPT课件
• 上面的几种变化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有些变化 只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大小,有些变化 产生了新的物质。
名师PPT课件
本课要点:
1、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在不断的变化。
2、物质的变化形式也是多样的,变化可以 是自然的,也可以是人为的。 3、物质的变化有两种情况,一类是只改变了 物质的形状、状态、大小等,但没有产生新物 质,另一类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
名师PPT课件
我们身边的物质
一、填空。
1、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 都是( 物质 ),整个世界都是由( 物质 )构 成的。 2、物体总是在不断地( 变化 ),有些变化只 改变了物质的( 形态 )、(大小 ),有些变 化产生了( 新的物质 )。
名师PPT课件
判断
我们身边的物质
1、因为我们摸不到空气,所以它不是物质。 ( ×)
“优质课PPT课件,适合公开课赛课!”
名师PPT课件
1、举出身边的物质:
2、我们不能直接感触到的空气、火、 声音、电、光,它们是物质么?
3、什么是物质?
物质:是指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 在的东西。 结论: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
名师PPT课件
• 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我们身边的 书、橡皮、桌子、电灯、自来水、 房屋、大树、动物、植物包括我们 自己,空气、电、火、声音都是由 物质构成的。
名师PPT课件
• 有的物质变化很快,而有些 物质变化比较缓慢,甚至不 易被我们察觉。
• 我们还能说出一些物质变化 的例子吗?
名师PPT课件
发生了什么变化?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知识点梳理

我们生活在(物质) 构成的世界里,所有的物质都在不停地(运动),还会发生(变化)。
第一课我们身边的物质1.世界是由(物质 )构成的。
我们身边的书、橡皮、桌子……包括我们自己,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2.我们 (能直接或间接观察) 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
3.我们周围的物质都会发生变化,有的物质变化很快,而有些物质变化比较缓慢,甚至不容易被我们察觉。
4.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大小,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
第二课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1.观察到“没有明显变化”跟观察到“明显变化”的现象同等重要。
2. 观察加热白糖的变化(1)取少量白糖放在纸上观察,我发现白糖的特点是:白色的晶体颗粒,晶体形状是立方体。
(2)加热过程中白糖的变化:白糖在加热的过程中,首先会发生物理变化,即固体的白糖在加热的情况下变成液体的白糖,然后继续加热,白糖的颜色逐渐加深,直至全部炭化,能闻到焦味,这时发生了化学变化。
如果继续加热,黑色的炭还会燃烧。
(3)蜡烛燃烧中的变化:在加热白糖的过程中,蜡烛也在不断地燃烧,它也在同时发生着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蜡烛熔化是物理变化,液体的蜡烛油汽化后燃烧是化学变化。
3.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4.物质的变化有快有慢。
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5. 加热白糖伴随的变化:物理变化:固体蜡变成液体的蜡油化学变化:颜色变化:白色→褐色→黑色6. 蜡烛燃烧:物理变化:固体蜡变成液体蜡化学变化:产生二氧化碳气体7. 化学变化中往往伴随着物理变化。
第三课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1.米饭放进嘴里,一开始没有甜味,说明米饭没有发生变化;咀嚼一段时间,变得有(甜味)了,这是因为米饭中有一种叫(淀粉)的东西,在我们的咀嚼过程中发生了变化——淀粉变成了麦芽糖。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我们身边的物质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二单元物质变化1.我们身边的物质一、教材简析:本课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世界由物质构成的,物质在变化,让物质发生变化。
第一部分要求得出“物质”的概念。
通过举例例证的方式,让学生接受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这个观念。
第二部分是物质的变化。
从生活中观察到的各种变化的现象,概括出物质都在变化。
同时,发现有些物质变化较快,有些物质变化较慢。
学生通过讨论岩石、房屋、马路的变化速度,理解一切物质都在变化的观念。
这个观念非常重要,它同时也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重要观点。
第三部分是让学生自己动手让物体发生变化,并记录所用方法和观察变化的现象。
本课主要呈现生活中物质变化的实例。
从这些变化的实例中,比较出两类不同的变化,一类是只改变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另一类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物质的变化是绝对的,有些是自然发生的,但更多的是人们有意识的活动造成的。
这部分的内容,讲解的是人为因素可以造成物质的变化,要求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进一步了解物质的不同变化,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背景:物体变形、水的三态变化、燃烧、生锈这些常见的现象,背后有哪些科学道理?这是我们希望学生进行探索的,因此本课的引人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
学生对物质的变化比较熟悉,看到的现象也比较多,许多变化发生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这为他们的学习提供了经验上的准备。
本课具有前瞻性质和铺垫性质。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些观念既是科学的概念,也是哲学的概念。
因此,本单元的概念具有观念层面上的意义。
而这些概念的形成,并不是通过一节课的教学能够达到的,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应该渗透这些观念,为学生的发展成长奠定基础。
实验记录单。
《我们身边的物质》物质的变化PPT课件3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
我们身边的物质
物质:是指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 在的东西。 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
No Image
• • • • • • • • • •
1 人生的旅途,前途很远,也很暗。然而不要怕,不怕的人的面前才有路。—— 鲁 迅 2 人生像攀登一座山,而找寻出路,却是一种学习的过程,我们应当在这过程中,学习稳定、冷静,学习如何从慌乱中找到生机。 —— 席慕蓉 3 做人也要像蜡烛一样,在有限的一生中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给人以光明,给人以温暖。—— 萧楚女 4 所谓天才,只不过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工作上了。—— 鲁 迅 5 人类的希望像是一颗永恒的星,乌云掩不住它的光芒。特别是在今天,和平不是一个理想,一个梦,它是万人的愿望。—— 巴 金 6 我们是国家的主人,应该处处为国家着想。—— 雷 锋 7 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源泉。—— 周恩来 8 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颐亦不休。一息尚存须努力,留作青年好范畴。—— 吴玉章 9 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要认真学习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对自己,“学而不厌”,对人家,“诲人不倦”,我们应取这种态度。—— 毛泽东 10 错误和挫折教训了我们,使我们比较地聪明起来了,我们的情就办得好一些。任何政党,任何个人,错误总是难免的,我们要求犯得少一点。 犯了错误则要求改正,改正得越迅 速,越彻底,越好。—— 毛泽东
我们身边的物质
一、填空。
1、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
都是( 物质 ),整个世界都是由( 物质 )构 成的。 2、物体总是在不断地( 变化 ),有些变化只 改变了物质的( 形态 )、( 大小 ),有些变 化产生了( 新的物质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们身边的物质》
【教材分析】
《物质的变化》的核心概念是物质的变化,学生需要认识到变化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
《我们身边的物质》是单元起始课。
本课由“认识什么是物质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在变化”、“让物质发生变化”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通过举例例证的方式,向学生介绍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第二部分,从生活中观察到的各种变化的现象,概括出物质都在变化,第三部分,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进一步了解物质的不同变化,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在生活中,人人都接触物质,人人都在感受物质变化带来的一切。
对于学生而言“东西”和物质只不过是一纸之隔,而对于具体到一些不可见物质时,学生难以辨别,需要老师帮助完善物质的概念。
对于物质变化的区别,有的学生会说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但只停留在名称上,并未真正理解两种变化的本质区别。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知道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知道一些物质的变化会产生新的物质,另一些物质的变化不会产生新的物质。
过程方法:用举例、分析、概括的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比较分类。
通过具体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可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
【教学重难点】观察描述各种物质变化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学准备】蜡烛、火柴、记录单、冰、A4纸、培养皿、刀、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认识“物质”
1.认识教室内的物质
(1)引导:请你看看我们科学教室里有哪些东西?(学生回答)
小结:这些都是可以直接观察到的东西。
(板书:直接观察)
(2)[PPT 出示]:有哪些物质是间接观察到的?
提问:有直接观察到的东西,那有没有间接观察到的呢?(板书:间接观察)
追问:空气是不是间接观察到的?
(3)[PPT 出示]: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
小结:像这样直接观察或者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我们在科学上叫“物质”。
(板书:物质)
2.例举间接观察到的物质
(1)引导:刚才说的空气是间接观察到的物质,还有哪些也是间接观察到的?(学生回答)
(2)提问:声音和光是间接观察到的物质吗?请把你课前整理的资料和大家分享一下。
二、物质在变化
1.演示:火柴燃烧。
(呈现火柴):这是什么?它由什么物质组成?
(演示燃烧实验)这些物质变化了吗?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示范填表)
2.演示:把冰加热,融化成水,水蒸发。
(呈现冰)冰是物质吗?
(演示加热实验)发生了什么变化?形态、体积等发生了变化,但是它和水有没有本质的区别?
三、让物质发生变化
1.设计实验
(1)过渡:刚才老师做了两个实验,都让物质发生了变化,你能做一些让物质发生变化的实验吗?老师为大家准备了物质和工具。
[PPT 出示]材料:①A4纸②火柴③蜡烛④橡皮泥
工具:⑤剪刀⑥刀
(2)[PPT 出示] 实验记录单
引导:请两人一组选择其中的一种物质来实验,边做边填写实验记录单。
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完成一个实验任务还可以再设计一个实验。
(3)[PPT 出示]温馨提示。
2.学生实验、记录。
(1)学生自主实验。
(2)部分学生完成指定实验
①用橡皮泥捏一个玩偶或者车标。
②点燃蜡烛。
(3)教师用相机记录活动过程中部分小组物质变化的现象。
4.交流汇报。
引导:你是怎样让物质发生变化的?观察到了哪些变化?
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交流汇报,教师适机出示物质变化前后的照片。
5.给物质的变化分类。
提问:如果要给这些物质的变化分成两类,你们要怎么分?
小组讨论交流后汇报自己的观点,教师引导为分成产生新物质和不产生新物质两大类。
四、列举身边的物质变化
1.引导:前面我们研究了很多物质发生的变化,而且我们还根据有没有产生新的物质把物质的变化分成了两大类。
你还能举出生活中物质变化的例子吗?
学生举例。
2.提问:有没有不发生变化的物质?
[PPT 出示]:人的生长相关数据、花朵绽放、蘑菇生长、苹果长霉菌等现象。
3.小结:物质都在发生这变化。
五、总结延伸
今天我们研究了很多有关物质变化的实验,其实,这节课,仅仅是我们研究物质变化的开始,还有一些更有趣的现象等着你。
【板书设计】
我们身边的物质
形状、形态、大小变化
物 质 在变化 (没有产生新物质)
产生新的物质 【记录单】
物质变化实验记录单
组员:
物体 组成物质 变化方法 观察到的变化
活
(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
实际存在的东西)
动
一
活
动
二
【作业辅导】
1.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2.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有些变化只是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大小,而有些变化是产生了新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