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试题的基础性、科学性与规范性.ppt
中学学校考试考试试题命题规范

中学学校考试考试试题命题规范考试的声誉和作用,关键在于试题的质量。
为了使考试成为学校和教师检测教学情况的一种有效方式,规范考试命题工作程序,特拟定本规范。
一、总则:(一)对试题的要求。
(1)题要体现考试目的,符合《课程标准》或《考试说明》的要求.达标试题要恰当掌握标准,选拔性试题要体现学科能力考查要求.试题应对于测试有效,并且不超出大纲的要求。
(2)试题应便于施测,便于作答,便于评分,抗干扰性强.试题答案应有科学定论,赋分合理.(3)试题应确保科学性、教育性、针对性、训练性、量力性.试题要问题明确,准确,符合学生语言理解水平,符合教材中的表述习惯,并注意用字,语法、标点规范正确.(4)试题应有适当的难度等级(试测或预估),应有合适的区分度,以服从于考试目的,鉴别不同层次水平的考生.(5)试题可较多采用小综合题和加以变形的常见题,力求稳中有变,不落俗套.试题的立意、创设情境、设问的角度要新颖、灵活,对教学要有明确的导向.(二)对试卷的要求。
(1)兼顾知识和能力的考查,考点分布合理,有足够的覆盖面和代表性.题型搭配恰当,各部分知识内容分配合理,各层次能力考查题的分布应符合双向细目表的规定,对本学科各方面能力的考查应有精心设计.(2)试题难度比例、考查深度应符合《课程标准》或《考试说明》,难题应尽量出在重点考查内容上.(3)试卷中各题相对独立,任一试题的表述及正确解答不要构成对其他题正确解答的提示;任一试题的正确解答不能以其他某题的正确解答为前提.(4)试卷中试题排列,应符合当年中高考要求,同类型试题编写格式、规格应统一,同类型试题之前应扼要说明该类试题解答要求,使考生明确做什么,怎样做,以及答案的形式和要求.(5)应控制试卷的长度和字数,一般应保证中等程度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答完并复查试卷。
(6)评分标准应仔细斟酌,因为同一份答卷由于不同的赋分将导致不同的考试结果。
每题赋分应服从于双向细目表体现的命题计划。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中考质量分析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中考质量分析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一)、考试形式考试采用闭卷、笔试形式。
试卷满分 50 分,考试时间(政史合卷)90 分钟。
(二)、题型试卷包括单项选择题、非选择题(含简答、辨析、分析说明)。
(三)、试卷结构1.试题的知识内容分布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内容,20%左右。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下册)内容,60%左右。
2020 年 4 月到 2021 年 3 月国内外重大时事,10%左右。
禁毒防艾、民族团结、安全教育等相关内容,10%左右。
2.试题的题型分布第一卷(Ⅰ)为单项选择题 12 个,24 分。
第二卷(Ⅱ)为非选择题(含简答、辨析、分析说明),26 分。
3.试题难易度比例容易题约占 70%中等题约占 20%难题约占 10%二、命题原则与考查目标及要求2021 年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道德与法治命题以《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 年版)为依据,以考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法治建设、政治路线、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社会建设为主要考核内容,发挥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引领作用,强调传递正能量,注重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思维品质,结合教学实际,着力体现对思想政治核心素养的考查。
(一)、命题原则1.思想性:坚持正确的思想政治方向,坚持立德树人的精神引领,宣传和贯彻党与国家的大政方针,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反映学科的德育功能。
2.基础性: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义务教育的性质,在全面考查学生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考查学生初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全面反映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要求。
3.科学性: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和要求组织命题,做到考试内容科学严谨,试题形式有效多样,逻辑严密,表达规范,难易适当,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4.人文性:关注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关注学生的发展,在考试内容选择、试题形式设计和答题要求确定上,努力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发展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中考命题的原则与过程资料全

二、中考命题的基本过程
(一)命题前的准备
1. 在学习、思考中提升命题理念 2. 在倾听、分析中反思往年试题 3. 在调研、交流中了解教学实际 4. 在研究、比较中学习他人经验 5. 在观察、搜寻中广泛收集素材
(二)数学中考试卷的质量控制指标与 命题蓝图的设计
质量控制指标: 难度、区分度、信度、效度、合格率、优秀 率、低分率等。
中考命题的原则与过程
一、中考试题的命题原则
(一)科学性、人文性原则 确保试题在科学性上准确无误,在语言叙述
上简明易懂无歧义,在图文上匹配无漏错。 (二)基础性、现实性原则 中考试题应首先关注《标准》中最基础和
最核心的内容,突出对学生基本数学素养的评 价。
试题背景应来自于学生所能理解的生活现实 和社会现实,符合学生所具有的数学和其他学 科的知识水平和思维发展水平。
一次期中考试中A、B、C、D、E五位同学的数学、英语成绩等 有关信息、如下表所示:
A B C D E 平均分 标准差
数学 71 72 69 68 70
2
英语 88 82 94 85 76 85
(1)求这五位同学在本次考试中数学成绩的平均分和英语成绩的标准差; (2)为了比较不同学科考试成绩的好与差,采用标准分是一个合理的选择, 标准分的计算公式是标准分=(个人成绩-平均成绩)÷成绩标准差 从标准分看,标准分大的考试成绩更好,请问A同学在本次考试中,数学 与英语 哪个学科考得更好.友情提示:一组数据的标准差计算公式是
例3:就餐
小明发现把一双筷子摆在一个盘子上,可构成多种不 同的轴对称图形,请你按下列要求,各添画一只筷子,完 成其中三种图形:
(1)两只筷 子相交
(2)两只筷 子平行
(3)两只筷子 不平行不相交
中考物理复习策略ppt课件

4、课堂上一定要多关注学生,多问学生几个为什么?
最后预祝各位老师的学生能在中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绩!
39
谢谢
40
5月下旬至6月中旬(约14课时)
35
做法一:整合中考卷
36
做法二:整合一模二模卷
37
做法三:弥补漏洞
38
复习感悟:
1、复习时要真正落实集体备课工作,形成备课成果,统一 教案,统一作业。
2、在课前将上课内容准备到位,研究到位,不浪费学生的 时间,不浪费课堂的时间,课堂教学有讲有练,讲练结合。
方法:为了电路的安全,滑动变阻 器有时只能在一定的范围内滑动, 分析电路找出两个极端状态可求出 阻值范围
4Ω~ 8Ω
分析:
当R’变小时,电路中电流__变__大_,电压表示数_变_小____,当电流为_最_小__时,此时 R’的阻值为允许的最_0_._5_A___值.
当R’变大时,电路中电流_变_小__,电压表示数_变__大___,当电压表示数为最__大_ 时,此时R’的阻值为允许的最_3_V__值.
2、认真研究《中考说明》和近几年中考试卷,明确各知识点的 要求和考查情况,确立复习阶段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内容。
1
2、认真研读中考说明上明确的63条科学内容,必 考的4个理解层次要求的分别是:
01 理解密度 02 理解压强 03 欧姆定律 04 理解电功和电功率
2
一、复习计划 二、几点做法和设想
第一轮复习:系统全面,夯实基础 第二轮复习:能力提升,强化培优 第三轮复习:综合训练,查漏补缺
夯基础 提能力 求成效
2024年山东省潍坊市初中英语中考试题分析课件

主题: 人与自我 What: 本文讲述了一名叫James的成功商人,向一位智者请
教如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智者通过让他晚上照顾100匹骆驼 休息而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答案的故事。
Why:本文的写作目的在于启发学生遇到问题要会独立思考,
深刻理解问题本质,针对不同问题做出调整,找到解决问题的 方法。本文贴近学生实际,非常具有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
预估问题:
1.36.形式主语结构应用问题,对satisfy意义不清
楚,导致词不达意;
2.37.时态问题、主谓一致问题、词汇拼写问题;
3.38结果状语从句、主谓一致、短语记问题。
原因:
题 题型 分 核心素养导向 任务类别 预估
号死记硬背,值缺乏灵活运用能力,即综合语言运难用度
36能力翻差译强人3意*3 。语言能力、文 内化与应用 0.65
命题思路: 读写结合,跟帖的形式创造语言情境; 与教材紧密衔接,实现教学评的一体化,引导 教学回归教材。
主题“人与自我” 话题内容是谈论自己在生活 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的 这个问题。是阅读表达题的拓 展延伸,话题内容贴近学生生 活,易引发共情。
预估问题 审题不清--偏离主题 语言匮乏--表达不畅 知识缺漏--词不达意
数,可能出现表达不准确现象。
题号 题型 分值 核心素养导 任务类别 预估
3.42英译汉,对定语从句的向理解和表达有一定的难度难。度
39-443. 43对阅文读中的39三-4个2题层次语的言问能题力和解决获策取略与能梳否理概括0完.6整5 ,
是否依表据达提供各43的3题分例4,分句进文思行化维仿意品写识质。
- 句子
化意识、思维 描述与阐释
38
品质。
想象与创造
中考科学试题命题的原则

中考科学试题命题的原则
中考科学试题命题的原则:“正确导向、重视基础、强调能力、全面考查、科学规范”。
正确导向,就是要发挥中考科学试题对全省初中科学课程改革的推进作用,对初中科学教学活动的指导作用,促进初中科学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改革。
通过中考检测的模式和方法,把学生从题海战术中解放出来,让学生自主、快乐、主动地学习和发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综合素质。
重视基础,就是着眼于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强调初中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本要求的知识内容和技能,根据《科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坚决避免繁、难、偏、旧的试题,回避市场上销售的各种资料中的成题、套题。
使评价成为初中学生通过努力就能够达到的毕业学业水平。
强调能力,这是中考科学命题必须坚持的原则之一。
以能力立意,注意考查学生运用科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把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做出猜想和假设的能力、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交流和评估的能力等作为考查的主要内容。
全面考查,主要体现在对科学探究和科学内容的考查上,既重视对三维目标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又注重了过程和方法的考查,还把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查渗透在试题中。
试题的知识覆盖面广,背景素材的选取面广,能力考查全面综合应是命题的一大特点。
科学规范,是对试卷的质量要求。
主要表现在背景素材一定要真实可靠;考查的知识点要落实在《命题细则》中;语言文字流畅、规范,试题表述简捷、准确,图表、图片明快、清晰,绝不能出现思想性、知识性、科学性的错误。
(完整版)试题编制的一般原则

试题编制的一般原则(一)目的性原则考试的功能是多方面的 , 目的不同 , 试卷编制的结构和试题的难度就不同。
章节单元检测主要是诊断学生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 期中、期末考试则主要是考查学生的学习水平 , 初中毕业考试的目的是评价学生的学业水平 , 中考是为高一级学校招生提供依据。
命题者在命题前要明确考试的目的,制订命题计划。
(二)科学性、有效性原则合理的考试目标,需要由具体的试题来体现,因而,试题的科学性极其设计的有效性自然是评价试题质量的一个标准。
试题的科学性包含两个方面,其一是试题本身是正确的、可解的,没有科学性和知识性错误;其二是试题的表述要简洁、明确、规范 , 图形准确,不存在歧义。
试题设计的有效性是指,试题设计应能完成命题的考查目标,命题者应关注试题设计目标的一致性、可达成性等方面,也就是试题设计应与其要达到的考查目标一致。
(三)教育性、实践性原则试题的内容包含了对数学和数学教育的价值判断,不同时期对数学的教育性有不同的要求,新课程下的数学试题应体现时代特征。
而在设计与实际相联系的数学问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 注重真实性,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试题命制中所用的材料、情景都应与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密切相连,而不是脱离学生生活、学生难以理解的素材。
2. 注重试题背景的选取,应以具有正面教育影响的背景为主,特别是要选取学生能感受到的有影响的背景,这样可以提高考试的思想教育价值。
设计实际问题的试题不一定都是难题,命题者在设计这类试题时,适当编制一些简单的实践题,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创新性原则创新性主要体现在试题的新颖性上 , 而试题的新颖性则主要反映在取材的新颖性、创设情境的新颖性、设问的创新性以及考查角度的独到性等方面。
在考查的内容不变的情况下,要注重试题背景、考查的角度和设问的方式的变化。
(五)层次性原则层次性原则就是根据学生认知结构的差异性、教材内容的难易度、《数学课程标准》要求 , 编制的试卷必须具有一定的梯度。
中考命题的原则与过程

yB (万元)与投资
金额x(万元)之间存在二次函数关系:yB ax2 bx , 并且当投资2万元时,可获利润2.4万元;当投资4万元时,可获利 润3.2万元. (1)请分别求出上述的正比例函数表达式与二次函数表达式; (2)如果企业同时对A,B两种产品共投资10万元,请你设计一个 能获得最大利润的投资方案,并求出按此方案能获得的最大利润 是多少?
(一)命题前的准备 1. 2. 3. 4. 5. 在学习、思考中提升命题理念 在倾听、分析中反思往年试题 在调研、交流中了解教学实际 在研究、比较中学习他人经验 在观察、搜寻中广泛收集素材
(二)数学中考试卷的质量控制指标与 命题蓝图的设计 质量控制指标: 难度、区分度、信度、效度、合格率、优秀 率、低分率等。 命题蓝图设计: 题量、分数,题型分布设计、难度分布设计, 知识与技能的分布设计,方法与过程的分布 设计,情感与态度考查的分布设计等。
空气污染指数
空气质量级别 天数
0~50
优 7
51~100
良 13
101~150
轻微污染 4
151~200
轻度污染 4
201~250
中度污染 2
(1)请你估计该市2006年的空气质量主要是什么级别? (2)请你根据抽样数据,预测该市2006年空气质量级 别为优和良的天数共约有多少天? (3)请你根据调查报告,对有关部门提几条建设“绿色 城市”的建议。
信度与下列因素有关:
①试题表达是否清晰易懂;
②试题的内容结构是否合理,题目设置是否合理; ③答题时间是否过紧,是否存在由于题目设计的 原因造成在非重要内容上耽误时间而影响了其他题 目的解答;
④试题是否整体过易或过难;
⑤非开放性试题的评分标准是否合理,评分 标准预见性是否良好; ⑥对考生容易疏忽的地方是否有一些适当的 提示或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