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视频编码标准

合集下载

视频监控常见编码格式

视频监控常见编码格式

视频监控常见的视频编码格式:CIF、QCIF、4CIF、D1、MPEG-4、H.264、M-JPEG等。

备注:1.NTSC和PAL属于全球两大主要的电视广播制式,但是由于系统投射颜色影像的频率不一样而有所不同。

NTSC是National Television Standards Committee的缩写,意思是“(美国)国家电视标准委员会”。

NTSC负责开发一套美国标准电视广播传输和接收协议。

此外还有两套标准:逐行倒相(PAL)和顺序与存色彩电视系统(SECAM),用于世界上其他的国家。

NTSC标准从他们产生以来除了增加了色彩信号的新参数之外没有太大的变化。

NTSC信号是不能直接兼容于计算机系统的。

其标准主要应用于日本、美国,加拿大、墨西哥等等。

PAL是Phase Alternating Line (逐行倒相)的缩写。

它是西德在1962年制定的彩色电视广播标准,它采用逐行倒相正交平衡调幅的技术方法,克服了NTSC制相位敏感造成色彩失真的缺点。

西德、英国等一些西欧国家,新加坡、中国大陆及香港,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采用这种制式。

NTSC电视标准:每秒29.97帧(简化为30帧),电视扫描线为525线,偶场在前,奇场在后,标准的数字化NTSC电视标准分辨率为720*480像素, 24比特的色彩位深,画面的宽高比为4:3。

NTSC电视标准用于美、日等国家和地区。

场频为每秒60场,帧频为每秒30帧,扫描线为525行。

PAL电视标准:PAL电视标准,每秒25帧,电视扫描线为625线,奇场在前,偶场在后,标准的数字化PAL电视标准分辨率为720*576, 24比特的色彩位深,画面的宽高比为4:3, PAL 电视标准用于中国、欧洲等国家和地区,PAL制电视的供电频率为50Hz,场频为每秒50场,帧频为每秒25帧,扫描线为625行,图像信号带宽分别为4.2MHz、5.5MHz、5.6MHz等。

2.目前监控行业中主要适用QCIF(176 x 144)、CIF(352 x 288)、HALF D1(704 x 288)、D1(704 x 576)等几种分辨率。

视频制作标准

视频制作标准

视频制作标准视频是在线课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由视频文件和字幕文件组成。

视频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研究体验,因此必须符合以下标准:1.视频格式:采用MP4格式,视频压缩采用H.264编码方式,封装格式也采用H.264.2.视频编码方式:分辨率不低于1080P(1920×1080像素,16:9),帧率为25 fps或29.97 fps,扫描方式为逐行扫描,码率不低于8Mbps。

3.图像效果:图像不过亮、过暗,人和物移动时无拖影、耀光现象,无其他图像质量问题。

4.音频格式:采用线性高级音频编码格式Linear AAC,采样率不低于48kHz,16位采样,码率不低于1.4Mbps,应采用双声道,做混音处理,信噪比大于50dB。

5.唇音同步:课程视频的唇音同步时间应不少于65毫秒。

6.剪辑:剪辑衔接自然,无空白帧。

7.后期制作:后期制作的动画、显示的文字(非字幕文件)不能出现错误,同一门课程中字体风格一致。

8.字幕要求:中文授课视频提供中文字幕,英文授课视频提供英文字幕,字幕不能固定加在视频上,必须提供独立的SRT格式的字幕文件。

9.字幕编码:中文字幕必须采用UTF-8编码。

10.字幕时间轴:时间轴准确,字幕出现时间与视频声音一致,每屏只有一行字幕,画幅比为16:9的,每行不超过20个字。

11.字幕文字内容:字幕文字错误率不能超过1%。

12.片头:时长应不超过10秒,应使用体现课程所属院校、机构特色的素材。

正确格式的文章如下:为了确保课程视频的规范化和统一化,我们需要遵循以下几点要求:1.视频开头应包括校名及Logo、课程名称、讲次、主讲教师姓名、专业技术职务、单位等信息。

这些信息的呈现应该简洁明了,方便学生快速了解课程的基本情况。

2.视频片尾应包括版权单位、制作单位、录制时间等信息。

如果需要,还可以加上鸣谢单位或个人信息。

这些信息的呈现应该与开头的信息一样清晰明了,方便学生了解视频的来源和制作情况。

常用视频标准尺寸和码率

常用视频标准尺寸和码率

常用视频标准尺寸和码率
一:4K高清电视分辨率4096 x 2304,像素达到800万是HD1080P的4倍.码率为40M—65M,一分钟的4K视频输出MP4格式40M码率大概是800M-1G左右/分钟。

真正意义上的4K 视频需要4K摄像机拍摄.
二:蓝光高清分辨率一般为1920X1080,像素达到200万,码率为10M-20M左右一个单层的蓝光光碟的容量为25或是27GB,足够刻录一个长达2—4小时的高清影片.
1080p:用在蓝光影碟上或者蓝光影碟转制的BD—Rip/mkv文件(通常为8.7GB版或13GB 版)、
1080i:用在蓝光影碟(纪录片、演唱会)自拍HDV录像等等
720p:用在网友转制的各种电影小高清录像(通常单片为4.3GB或以下容量)
三:DVD分辨率一般是720X576像素,采用MPG2编码,码率一般是6M bit-10M kbit/s 标准DVD可以装120分钟的DVD格式视频文件。

老式DVD播放机建议码率在6M左右,码率太高播放会卡。

四:VCD分辨率为352x288像素,每秒25幅画面(适合PAL制式电视播放)
VCD的视频采用MPEG—1压缩编码,音频采用MPEG 1/2 Layer 2(MP2)编码.
码率分别为视频1150kbit/s,音频224kbit/s。

由于VCD的比特率和普通音乐CD相当,因此,一张标准的74分钟的CD可以存放大约74分钟的VCD格式的视频。

视频编码标准

视频编码标准

视频编码标准H.264/AVCH.264/AVC 是ITU-T VCEG 和ISO/IEC MPEG 共同开发的视频处理标准,ITU-T作为标准建议H.264,ISO/IEC作为国际标准14496-10(MPEG-4 第10部分)高级视频编码(AVC)。

MPEG-2视频编码标准(又称为ITU-T H.262[2])已有10年的历史了,由MPEG-1扩充而来,支持隔行扫描。

使用十分广泛,几乎用于所有的数字电视系统,适合标清和高清电视,适合各种媒体传输,包括卫星、有线、地面等,都能有效地传输。

然而,类似xDSL、UMTS(通用移动系统)技术只能提供较小的传输速率,甚至DVB-T,也没有足够的频段可用,提供的节目很有限,随着高清电视的引入,迫切需要高压缩比技术的出现。

应用于电信的视频编码经历了ITUT H.261、H.262(MPEG-2)、H.263、H.263+、H.263++,提供的服务从ISDN和T1/E1到PSTN、移动无线网和LAN/INTERNET网。

最近MPEG-4 第二部分进入了实用领域,提供了视频形状编码,目标是与MPEG-2一样获得广泛的数字电视应用。

1998年,视频编码专家组(VCEG-ITU-T SG16 Q.6)启动了H.26L工程,旨在研制出新的压缩标准,与以前的任何标准相比,效率要提高一倍,同时具有简单、直观的视频编码技术,网络友好的视频描述,适合交互和非交互式应用(广播、存储、流煤体)。

2001年12月,VCEG和运动图像专家组(MPEG-ISO/IEC JTC 1/SC 29/WG 11)组成了联合视频组(JVT,Joint Video Team),研究新的编码标准H.264/AVC,该标准于2003年3月正式获得批准。

视频的各种应用必须通过各种网络传送,这要求一个好的视频方案能处理各种应用和网络接口。

H.2 64/AVC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很多灵活性和客户化特性。

视频编码标准的发展

视频编码标准的发展

视频编码标准的发展视频编码标准是指对视频信号进行数字化处理的一套规范,它决定了视频信号的压缩、传输和解码方式。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视频编码标准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以满足不断增长的视频内容需求和不断提升的视频质量要求。

最早的视频编码标准是MPEG-1,它于1993年发布,是当时最先进的视频压缩标准之一。

然而,随着数字视频技术的飞速发展,MPEG-1的压缩效率已经无法满足高清晰度视频的需求。

因此,MPEG-2标准随后推出,它在MPEG-1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支持更高的压缩比和更高的视频质量,成为了DVD和数字电视广播的主要编码标准。

随着高清视频的兴起,MPEG-4标准应运而生。

MPEG-4标准在压缩效率和视频质量上都有了显著的提升,成为了广泛应用于互联网视频和移动多媒体通信领域的编码标准。

而H.264/AVC作为MPEG-4的一部分,更是成为了当前主流的视频编码标准,它不仅在压缩效率上有了重大突破,还支持多种应用场景和多种设备。

随着4K、8K甚至更高分辨率视频的出现,视频编码标准也在不断演进。

HEVC(High Efficiency Video Coding)标准作为H.264的继任者,大大提高了视频的压缩效率,使得高分辨率视频的传输和存储变得更加高效。

而AV1作为开放、免费的视频编码标准,也在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了未来视频编码的一个重要方向。

除了压缩效率的提升,视频编码标准的发展还涉及到更多的应用场景和更多的功能需求。

比如,随着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新兴技术的发展,对视频编码标准的实时性和交互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未来视频编码标准的发展方向将更加多样化和智能化,以满足不断变化的视频应用需求。

总的来说,视频编码标准的发展是与数字视频技术的发展相辅相成的。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应用需求的不断增长,视频编码标准也将不断更新和完善,以适应不断变化的视频应用场景和提升的视频质量要求。

视频编码标准的发展将为数字视频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提供更加强大的支持,推动数字视频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视频编码的国际标准

视频编码的国际标准

视频编码的国际标准视频编码是指将视频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的过程,它是数字视频处理中的重要环节。

在数字视频处理中,视频编码的国际标准对于视频质量、传输效率、存储空间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视频编码的国际标准,包括H.264/AVC、H.265/HEVC以及未来的视频编码标准。

H.264/AVC是一种广泛应用的视频编码标准,它由ITU-T Video Coding Experts Group (VCEG) 和ISO/IEC Moving Picture Experts Group (MPEG) 共同制定。

H.264/AVC采用了先进的视频压缩技术,能够在保持较高视频质量的同时,实现更高的压缩比。

这使得H.264/AVC成为了广泛应用于视频会议、数字电视、蓝光光盘等领域的主流视频编码标准。

随着视频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对视频编码标准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

H.265/HEVC作为H.264/AVC的后继者,采用了更加先进的压缩技术,能够将视频压缩率提高约50%,同时保持与H.264/AVC相当的视频质量。

H.265/HEVC在4K、8K超高清视频、虚拟现实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成为了当前和未来视频编码的重要标准。

除了H.264/AVC和H.265/HEVC之外,未来的视频编码标准也备受关注。

随着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对视频编码标准的需求将会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

未来的视频编码标准将会更加注重对多种场景的适配性,包括移动端、云端、边缘计算等不同的应用场景。

总的来说,视频编码的国际标准在数字视频处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H.264/AVC和H.265/HEVC作为当前的主流视频编码标准,分别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未来的视频编码标准也将会不断演进,以适应多样化的视频应用需求。

视频编码的国际标准的不断完善和创新,将会推动数字视频处理技术的发展,为用户带来更加优质、高效的视频体验。

剪辑中编码格式名词解释

剪辑中编码格式名词解释

剪辑中编码格式名词解释
剪辑中的编码格式指的是视频或音频文件所使用的压缩算法和
数据格式。

这些编码格式可以影响文件的大小、质量和兼容性。


视频剪辑中,了解不同的编码格式对于选择合适的素材和输出格式
非常重要。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视频编码格式。

常见的视频编码格式包
括H.264、H.265、MPEG-2、MPEG-4等。

H.264是一种广泛使用的视
频压缩标准,它可以在保持相对较高质量的情况下显著减小文件大小。

H.265是H.264的升级版,提供更高效的压缩和更好的画质,
但是在一些老旧的设备上可能不太兼容。

MPEG-2常用于DVD视频,MPEG-4则常用于在线视频和流媒体。

接下来是音频编码格式。

常见的音频编码格式包括MP3、AAC、WAV、FLAC等。

MP3是一种广泛使用的有损压缩格式,它可以显著减
小音频文件的大小,但会损失一些音质。

AAC是一种更先进的音频
编码格式,提供更好的音质和压缩效率。

WAV是一种无损音频格式,保留了原始音频的所有信息,因此文件较大。

FLAC也是一种无损格式,相比WAV更高效地压缩音频文件。

在剪辑中,了解不同的编码格式可以帮助我们选择合适的素材和输出格式。

例如,如果我们需要在网络上分享视频,我们可能会选择H.264编码以确保良好的质量和较小的文件大小。

而如果我们需要制作高保真音频,我们可能会选择无损的音频编码格式,如WAV或FLAC。

总之,了解剪辑中的编码格式对于保证视频和音频质量,提高工作效率和兼容性非常重要。

希望这些信息对你有所帮助。

视频编解码标准的性能评估与比较分析

视频编解码标准的性能评估与比较分析

视频编解码标准的性能评估与比较分析随着视频应用的广泛应用,视频编解码标准越来越重要。

视频编解码标准是指将采集的视频信号编码成数字信号来保存和传输,这是视频应用的基础。

目前市场上真正有影响力的编解码标准主要有 H.264、H.265、VP9 等,本文将会从性能评估和比较分析两个方面来探讨这几种编解码标准。

1. 性能评估性能评估是评价视频编解码标准优劣的重要指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评估:1.1 压缩率压缩率指的是视频编码前和编码后的比特率之比,一般情况下压缩率越大,图像质量损失越小,传输速度越快。

目前来看,H.265 比早期的 H.264 在压缩率方面有显著提升,而 VP9 的压缩效率比 H.265 还高。

1.2 画质画质评测是衡量视频编解码标准优劣的关键因素之一。

画质受多种因素影响,例如分辨率、码率、编码器、解码器等等,而细致的比较需要全面的测试。

一般情况下,在相同码率下,H.265 的画质优于 H.264,而 VP9 在低码率情况下画质表现更优。

1.3 速度速度是评价视频编解码标准优劣的又一个关键因素。

视频编码器的处理速度直接影响了用户体验。

从编码速度方面来看,VP9 比 H.265 快,而 H.264 的速度则取决于硬件和软件优化情况。

1.4 兼容性视频编解码标准的兼容性指的是标准能否被广泛接受。

目前来看,H.264 是最为广泛的应用。

VP9 也被越来越多的厂商支持,而 H.265 还相对不够成熟,兼容性不如前两种标准。

2. 比较分析接下来我们从几方面对 H.264、H.265、VP9 进行比较分析。

2.1 应用领域H.264 是目前最为广泛使用的视频编解码标准,应用领域广泛。

H.265 和 VP9 则更多应用于高清视频和 4K 视频的压缩。

而在目前来看 H.265 更适合于手机、VR 等应用领域。

2.2 采用厂商H.264 是由德国 Telenor、英特尔、日本 NTT 东芝等公司共同开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视频编码标准H.261ITU编制的H.261[2]标准是第一个主流视频压缩标准。

它主要针对双工视频会议应用,是为支持40kpbs~2Mbps的ISDN网络而设计的。

H.261支持352(288(CIF)及176(144(QCIF)分辨率,色度分辨率二次采样为4:2:0。

由于可视电话需要同步实时编解码,因此复杂性设计得较低。

由于主要用于对延迟敏感的双向视频,因此H.261仅允许采用I与P帧,而不允许B帧。

H.261采用基于块的DCT进行残差信号的变换编码。

DCT把像素的每个8(8块映射到频域,产生64个频率成分(第一个系数称为DC,其他的称为AC)。

为了量化DCT系数,H.261在所有AC系数中采用固定的线性量化。

量化后的系数进行行程编码,其可以按非零系数描述量化的频率,后面跟随一串零系数,在最后一个非零值之后以块代码结束。

最后,可变长度编码(Huffman)将运行级别对(run-levelpair)转换成可变长度编码(VLC),其比特长度已针对典型概率分布进行过优化。

基于标准块的编码最终产生模块化视频。

H.261标准利用环路滤波避免这种现象。

在模块边缘采用的简单2DFIR滤波器用于平滑参考帧中的量化效应。

必须同时在编码器及解码器中精确地对每个比特应用上述滤波。

MPEG-1MPEG-1[3]是ISO开发的第一个视频压缩算法。

主要应用是数字媒体上动态图像与音频的存储与检索,如速率为1.15Mbps、采用SIF 分辨率(352(240-29.97fps或者352(288-25fps)的VCD。

MPEG-1与H.261相似,不过编码器一般需要更高的性能,以便支持电影内容的较高运动性而不是典型的可视电话功能。

与H.261相比,MPEG1允许采用B帧。

另外它还采用自适应感知量化,也就是说,对每个频段采用单独的量化比例因子(或等步长),以便优化人们的视觉感受。

MPEG-1仅支持逐行视频,因此新标准——MPEG2已经开始做出努力,同时支持分辨率及比特率更高的逐行与隔行视频。

MPEG-2/H.262MPEG-2[4]专门针对数字电视而开发,很快成为了迄今最成功的视频压缩标准。

MPEG-2既能够满足标准逐行视频的需求(其中视频序列由一系列按一定时间间隔采集的帧构成),又能够满足电视领域常用的隔行视频的需求。

隔行视频交替采集及显示图像中两组交替的像素(每组称为一个场)。

这种方式尤其适合电视显示器的物理特性。

MPEG2支持标准的电视分辨率,其中包括:针对美国和日本采用的NTSC制式隔行720(480分辨率,每秒60场,以及欧洲和其他国家采用的PAL制式的720(576分辨率,每秒50场。

MPEG-2建立在MPEG-1基础之上,并具备扩展功能,能支持隔行视频及更宽的运动补偿范围。

由于高分辨率视频是非常重要的应用,因此MPEG-2支持的搜索范围远远大于MPEG-1。

与之前的标准相比,它显着提高了运动估计的性能要求,并充分利用更宽搜索范围与更高分辨率优势的编码器需要比H.261和MPEG-1高得多的处理能力。

MPEG2中的隔行编码工具包含优化运动补偿的能力,同时支持基于场和基于帧的预测,而且同时支持基于场和基于帧的DCT/IDCT。

MPEG-2在30:1左右的压缩比时运行良好。

MPEG-2在4-8Mbps时达到的质量适合消费类视频应用,因此它很快在许多应用中得到普及,如:数字卫星电视、数字有线电视、DVD以及后来的高清电视等。

另外,MPEG-2增加了分级视频编码工具,以支持多层视频编码,即:时域分级、空域分级、SNR分级以及数据分割。

尽管MPEG-2中针对分级视频应用定义了相关类别(profile),不过支持单层编码的主类(MainProfile)是当今大众市场中得到广泛应用的唯一MPEG-2类。

MPEG-2通常称为MPEG-2主类。

MPEG-2解码最初对于通用处理器及DSP具有很高的处理要求。

优化的固定功能MPEG-2解码器开发已问世,由于使用量较高,成本已逐渐降低。

MPEG2证明低成本芯片解决方案的供应是视频编解码标准成功和普及的关键。

H.263H.263[5]在H.261之后得到开发,主要是为了以更低的比特率实现更高的质量。

其主要目标之一是基于普通28.8Kbps电话调制解调器的视频。

目标分辨率是SQCIF(128(96)~CIF(352(288)。

其基本原理与H.261大同小异。

H.263的运动矢量在两个方向上允许是1/2的倍数(“半像素”),参考图像以数字方式内插到更高的分辨率。

这种方法可以提高MC精度及压缩比。

MV可采用更大的范围。

为不同方案提供许多新的选项,包括:*4个运动矢量——每个块采用一个运动矢量,而非整个MB采用单个运动矢量。

*3DVLC:Huffman编码——将块结束(EOB)指示符与每个运行级别对结合在一起。

这种功能主要用于低比特率,这时大多时候只有一、两个编码系数。

尽管存在这些功能,但是仍然很难在普通电话线上实现理想的视频质量,而且目前基于标准调制解调器的可视电话仍然是一个难题。

不过,由于H.263一般情况下可提供优于H.261的效率,它成为了电视会议首选的算法,但是,为了兼容旧系统,仍然需要支持H.261。

H.263逐渐发展成为了H.263+,其增加了可选的附件,为提高压缩并实现分组网的鲁棒性提供支持。

H.263及其附件构成了MPEG-4中许多编码工具的核心。

MPEG-4MPEG-4[6]由ISO提出,以延续MPEG-2的成功。

一些早期的目标包括:提高容错能力以支持无线网、对低比特率应用进行更好的支持、实现各种新工具以支持图形对象及视频之间的融合。

大部分图形功能并未在产品中受到重视,相关实施主要集中在改善低比特率压缩及提高容错性上。

.MPEG-4简化类(SP)以H.263为基础,为改善压缩增加了新的工具,包括:*无限制的运动矢量:支持对象部分超出帧边界时的预测。

*可变块大小运动补偿:可以在16(16或8(8粒度下进行运动补偿。

*上下文自适应帧内DCTDC/AC预测:可以通过当前块的左右相邻块预测DC/ACDCT系数。

*扩展量化AC系数的动态范围,支持高清视频:从H.263的[-127:127]到[-2047,2047]。

增加了容错功能,以支持丢包情况下的恢复,包括:*片断重同步(SliceResynchronization):在图像内建立片断(slice),以便在出现错误后更快速的进行重新同步。

与MPEG-2数据包大小不同,MPEG4数据包大小与用于描述MB的比特数量脱离了联系。

因此,不管每个MB的信息量多少,都可以在位流中按相同间隔进行重新同步。

*数据分割:这种模式允许利用唯一的运动边界标记将视频数据包中的数据分割成运动部分和DCT数据部分。

这样就可以实现对运动矢量数据更严格的检查。

如果出现错误,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错误之处,从而避免在发现错误情况下抛弃所有运动数据。

*可逆VLC:VLC编码表允许后向及前向解码。

在遇到错误时,可以在下一个slice进行同步,或者开始编码并且返回到出现错误之处。

*新预测(NEWPRED):主要用于在实时应用中实现快速错误恢复,这些应用中的解码器在出现丢包情况下采用逆向通道向解码器请求补充信息。

MPEG-4高级简化类(ASP)以简化类为基础,增加了与MPEG-2类似的B帧及隔行工具(用于Level4及以上级别)。

另外它还增加了四分之一像素运动补偿及用于全局运动补偿的选项。

MPEG-4高级简化类比简化类的处理性能要求更高,而且复杂性与编码效率都高于MPEG-2。

MPEG-4最初用于因特网数据流,例如,已经被Apple的QuickTime 播放器采用。

MPEG-4简化类目前在移动数据流中得到广泛应用。

MPEG-4ASP是已经流行的专有DivX编解码器的基石。

工具与压缩增益当我们查看H.261、MPEG1、MPEG2与H.263视频编解码技术中引入的功能时,明显可以发现几种基本技巧提供了大部分压缩增益。

图4说明这些技巧及其相关效果。

与4个运动矢量以及四分之一像素运动补偿等工具相比,运动补偿(整数像素与半像素)的效果显然更为突出。

图4:基本技巧的效果:1)无MC;2)增加Skip模式构成CR编码器;3)仅允许零MV;4)允许整数像素MC;5)允许半像素MC;6)允许4-MV;7)允许四分之一像素MC。

如欲了解有关详细说明,敬请参见[7]。

7.H.264/MPEG4-AVC视频编码技术在过去几年最重要的发展之一是由ITU和ISO/IEC的联合视频小组(JVT)开发了H.264/MPEG-4AVC[8]标准。

在发展过程中,业界为这种新标准取了许多不同的名称。

ITU在1997年开始利用重要的新编码工具处理H.26L(长期),结果令人鼓舞,于是ISO 决定联手ITU组建JVT并采用一个通用的标准。

因此,大家有时会听到有人将这项标准称为JVT,尽管它并非正式名称。

ITU在2003年5月批准了新的H.264标准。

ISO在2003年10月以MPEG-4Part10、高级视频编码或AVC的名称批准了该标准。

H.264/AVC在压缩效率方面取得了巨大突破,一般情况下达到MPEG-2及MPEG-4简化类压缩效率的大约2倍。

在JVT进行的正式测试中[9],H.264在85个测试案例中有78%的案例实现1.5倍以上的编码效率提高,77%的案例中达到2倍以上,部分案例甚至高达4倍。

H.264实现的改进创造了新的市场机遇,如:*600Kbps的VHS品质视频。

可以通过ADSL线路实现视频点播。

*高清晰电影无需新的激光头即可适应普通DVD。

H.264标准化时支持三个类别:基本类、主类及扩展类。

后来一项称为高保真范围扩展(FRExt)的修订引入了称为高级类的4个附加类。

在初期主要是基本类和主类引起了大家的兴趣。

基本类降低了计算及系统内存需求,而且针对低时延进行了优化。

由于B帧的内在时延以及CABAC的计算复杂性,因此它不包括这两者。

基本类非常适合可视电话应用以及其他需要低成本实时编码的应用。

主类提供的压缩效率最高,但其要求的处理能力也比基本类高许多,因此使其难以用于低成本实时编码和低时延应用。

广播与内容存储应用对主类最感兴趣,它们是为了尽可能以最低的比特率获得最高的视频质量。

尽管H.264采用与旧标准相同的主要编码功能,不过它还具有许多与旧标准不同的新功能,它们一起实现了编码效率的提高。

图5的编码器框图总结了其主要差别,概述如下:帧内预测与编码:H.264采用空域帧内预测技术来预测相邻块邻近像素的Intra-MB中的像素。

它对预测残差信号和预测模式进行编码,而不是编码块中的实际像素。

这样可以显着提高帧内编码效率。

帧间预测与编码:H.264中的帧间编码采用了旧标准的主要功能,同时也增加了灵活性及可操作性,包括适用于多种功能的几种块大小选项,如:运动补偿、四分之一像素运动补偿、多参考帧、通用(generalized)双向预测和自适应环路去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