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耐盐逆性的研究概况
植物的抗逆性研究

植物的抗逆性研究植物作为生物界的重要一员,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环境压力和挑战。
从极端的温度、干旱、盐碱地到病原菌、逆境环境等,植物必须具备一定的抗逆性才能够在这些复杂的环境条件下存活和繁衍。
因此,研究植物抗逆性成为了当前植物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一、植物抗逆性的定义及重要性植物抗逆性是指植物在受到外界环境压力的干扰时,通过调节其生理、生化和分子水平的表达来适应和反应,从而保持正常的生长与发育。
尽管植物自身无法迅速逃脱环境压力,但其在长期演化适应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抗逆性相关的机制和途径。
植物的抗逆性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增加农作物产量以及改善环境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植物抗逆性的机制研究1. 生理途径植物通过诸如调节渗透调节物质(如脯氨酸等)的积累、调节离子的平衡、维持水分平衡、增强光合作用等方法来增强其抗逆性。
例如,在干旱条件下,植物会通过减少气孔开放、增加根系吸水能力等方式保持水分平衡。
2. 生化途径植物通过诸如抗氧化剂的产生、膜脂过氧化物的降解、气孔导度的调节等途径来应对环境压力。
抗氧化剂可以抑制或中和自由基产生,减少细胞氧化损伤;膜脂过氧化物降解则可以维持细胞膜的完整性和功能;而调节气孔导度则可以控制植物对水分和二氧化碳的吸收。
3. 分子途径植物通过激活或抑制特定基因的表达来调节其抗逆性。
植物在受到外界环境压力时,会激活一系列抗逆性相关基因的表达,从而产生一系列蛋白质和其他抗逆性相关的分子物质,以应对环境压力。
这些分子物质包括抗寒蛋白、抗干旱蛋白、热休克蛋白等。
三、植物抗逆性的提高途径1. 遗传改良通过选育出具有更好抗逆性的品种来提高植物的抗逆性。
利用传统育种方法或基因工程技术,可以选择具有抗逆性相关基因的物种进行杂交或转基因,从而培育出具有更好抗逆性的品种。
2. 生理处理通过诸如提前浸泡、贮运时的冷藏等处理方法,可以提高植物对干旱、寒冷等环境压力的抵抗能力。
此外,还可以通过调节植物生长环境(如光照、气温等)来提高其抗逆性。
植物抗逆性研究概述

植物抗逆性研究概述摘要:植物在进化过程中,对于外界的不良环境会产生一定的防御机制。
综述了干旱、高盐、低温对植物的危害及植物的抗逆性应答反应,以及水杨酸和脱落酸在逆境胁迫中发挥的作用。
关键词:植物,抗逆性,水杨酸,脱落酸逆境指对植物生长和发育不利的各种环境因素的总称,又简称胁迫。
植物在生长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干旱、盐碱、低温、重金属以及病原物入侵等不良环境条件的影响,导致植物水分亏缺,从而产生渗透胁迫,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严重时会导致植物死亡。
反之,植物经过长期的逆境锻炼也进化产生了一系列对逆境的适应能力,即植物的逆境适应性。
其包括避逆性和抗逆性2个方面。
避逆性是指植物整个发育过程不与逆境相遇,而是在逆境胁迫到来前已完成生其生活史,但不是普遍现象,只存在于少数植物。
而抗逆性是指植物对逆境的抵抗能力或耐受能力,简称抗性,包括御逆性和耐逆性。
抗性是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反应,是一种遗传特性,是在不良环境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也是绝大多数植物响应环境胁迫的普遍方式。
同样,激素水杨酸( Salicylicacid, SA) 和脱落酸(Abscisic Acid,ABA)均是植物体内重要的激素,不仅能调节植物的一些生长发育过程,还在植物抗生物胁迫和非生物胁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因此,从干旱胁迫、盐胁迫、低温胁迫、重金属胁迫以及病原物入侵等方面简要介绍植物的抗逆生理及机制,同时也介绍了SA、ABA在植物抗环境胁迫方面的重要意义,以及植物抗逆性基因工程方面的研究成果。
1干旱胁迫对植物的影响1.1 干旱对植物的伤害干旱对农作物造成的损失在所有的非生物胁迫中占首位,仅次于生物胁迫病虫害造成的损失。
当植物耗水量大于吸水量时,植物体内就会发生水分亏缺,面临干旱胁迫。
当植物细胞失水达到一定程度时,膜的磷脂分子排列发生紊乱,膜蛋白遭破坏,使膜的选择透性丧失;叶绿体和线粒体结构也被破坏,会使叶绿体类囊体片层数目减少、扭曲,使线粒体内嵴数量减少,细胞核核膜模糊,染色体凝聚,合成酶类活性下降,光合作用下降。
植物抗逆性研究的现状与前景

植物抗逆性研究的现状与前景植物作为生物界的基础,承担着维持生态平衡和人类生存需求的重要任务。
然而,由于环境的变迁和人为活动的影响,植物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逆境胁迫。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植物抗逆性研究成为了当前农业和生物科学领域的热门课题。
本文将对植物抗逆性研究的现状和前景进行探讨。
一、植物抗逆性的定义和意义植物抗逆性是指植物在逆境胁迫下保持正常生长和发育的能力。
逆境胁迫包括但不限于高温、低温、干旱、盐碱、重金属污染等。
植物抗逆性的提高对于维持农作物产量、改善土壤质量、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二、植物抗逆性研究的现状1. 生理和分子机制的研究植物抗逆性研究的第一步是了解逆境胁迫对植物生理和分子机制的影响。
通过对植物抗氧化系统、渗透调节机制、光合作用等关键生理过程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植物在逆境下的应对策略。
此外,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的发展使得人们能够研究逆境胁迫下植物的基因表达调控网络,识别调控抗逆性的关键基因。
2. 抗逆性的遗传改良植物抗逆性的提高既可以通过传统育种方法来实现,也可以借助基因工程技术。
选育适应特定逆境条件的杂交品种和转基因植物是当前主要的研究方向之一。
通过对植物基因组的深入了解,可精确识别和改良调控抗逆性的关键基因,进一步提高植物的逆境适应性。
三、植物抗逆性研究的前景1. 利用基因组学和遗传学技术随着基因组学和遗传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研究人员能够更加准确地研究植物抗逆性相关基因和调控网络,从而实现对抗逆性的精确改良。
这为研究植物抗逆性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和机会。
2. 探索新的抗逆机制和途径尽管植物的抗逆性已经被广泛研究,但我们对植物抗逆机制和途径的理解仍然不够完善。
未来的研究应该进一步探索新的抗逆机制和途径,以便更好地应对复杂多变的逆境胁迫。
3. 跨学科合作植物抗逆性研究跨越了植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等多个学科领域。
未来的研究应该加强不同学科间的合作,利用各自的优势来推动植物抗逆性研究的发展。
植物抗逆性研究及应用前景展望

植物抗逆性研究及应用前景展望随着环境变化的加剧和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植物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逆境压力。
而植物的抗逆性研究成为热点领域,对于保证农作物的安全生产和提高植物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植物抗逆性的研究现状,并展望其在未来的应用前景。
1. 植物抗逆性研究的现状植物抗逆性研究主要关注植物在环境变化和逆境胁迫下的生理和分子机制。
通过对植物的耐旱、耐寒、耐盐、抗病等逆境响应机制的研究,可以探索植物如何适应恶劣环境,并提高其抵抗逆境的能力。
1.1. 植物逆境信号转导通路植物在受到逆境胁迫时,会启动一系列逆境信号转导通路,以调控相关基因的表达和激活抗逆性相关的突变体。
这些通路包括激活蛋白激酶、激活离子通道、调控激素合成和信号传导等。
目前,研究者们通过基因工程手段对这些信号通路进行探索,为提高植物抗逆性提供了理论基础。
1.2. 逆境胁迫下的植物生理响应植物在逆境胁迫下,会调节其生理过程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例如,植物在受到干旱胁迫时,会通过调节开关孔、减少水分散失等方式来保持水分平衡。
而在盐胁迫下,植物则会调节细胞内的离子浓度和维持细胞膜的完整性。
这些生理响应对于植物的存活和生长具有重要意义。
2. 植物抗逆性的应用前景展望植物抗逆性研究为农业生产和植物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未来,通过对植物的抗逆性机制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预见以下可能的应用前景:2.1. 育种选育抗逆性品种植物抗逆性研究能够为育种选育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利用基因操作技术,我们可以将植物中与抗逆性相关的基因转移到经济作物中,以提高其抵御逆境的能力。
例如,将耐盐性基因转移到盐碱地作物中,提高其耐盐能力,从而增加在贫瘠土地上的农作物产量。
2.2. 植物抗逆性调节相关产品的开发植物抗逆性研究还为开发植物抗逆性调节相关产品提供了可能。
通过研究植物抗逆性相关的生理和分子机制,可以开发出改善植物抗逆性的肥料、生长调节剂和生物农药等。
植物抗逆性研究及其应用前景

植物抗逆性研究及其应用前景随着世界气候的变化和环境恶化,人类和植物都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
而植物作为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抗逆性研究已经成为了植物科学领域中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本文将从植物抗逆性的定义、原因、研究现状以及应用前景等方面进行讨论。
一、植物抗逆性的定义和原因植物抗逆性是指在环境压力的作用下,植物维持其生长、发育和生存的能力。
而环境压力包括了高温、低温、干旱、盐碱、重金属污染、病虫害等多种因素。
植物在这些环境压力下,需要通过一系列的生理、生化、分子等方面的调节与适应来维持其生长发育和生存。
植物抗逆性的提高,不仅可以提高其生长能力、减轻病虫害的发生,还可以为人类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资源。
二、植物抗逆性的研究现状目前,对植物抗逆性的研究,主要是从基因、分子、生理和遗传等方面进行。
通过对植物基因和蛋白质的研究,可以揭示植物适应环境压力的分子机制;而通过植物的生理和生化指标的检测,可以对植物适应环境压力的生理过程进行探究。
除此之外,由于现代分子生物学、生物技术等研究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研究人员可以利用基因编辑、转基因等方法,来提高植物抗逆性。
例如,采用CRISPR-Cas9技术对某些植物基因进行编辑,可以增强植物对干旱、盐碱等环境压力的适应能力。
三、植物抗逆性的应用前景植物抗逆性能力的提高,对于世界粮食安全和人类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当前全球都在面临着气候变化、环境污染、土地退化等挑战,而提高植物抗逆性的研究和应用,则可以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重要的支持和保障。
利用植物抗逆性的研究成果,可以开发出更加耐旱、耐盐碱、耐病虫害的植物品种,从而提高全球的粮食产量和质量,确保人们有足够的食物和营养。
同时,这也有望为解决全球的土地退化、环境污染问题提供重要的解决方案。
此外,植物抗逆性的应用前景也涉及到再生能源、生物技术等领域。
例如,利用高抗逆性的生物电池可以大大提高生物电池的效率和稳定性;而利用植物素材进行生物降解材料的开发,则可以解决塑料垃圾问题。
植物耐盐性和耐旱性的调节机制研究

植物耐盐性和耐旱性的调节机制研究植物是自然界中非常重要的生物种群,生长环境的变化对于植物来说是一个长期而且不断变化的挑战。
其中,盐渍和干旱环境是影响植物生长发育和生产力的主要环境因素。
为了适应这些环境,植物需要不停地调整自身的生物学和代谢机能,从而适应这些环境变化。
本文将对植物耐盐性和耐旱性的调节机制进行探讨。
一、盐渍环境下植物的生理调节机制盐渍环境对于植物来说是一种常见的环境压力。
盐渍环境使得土壤中的盐分积累,从而影响植物的吸收和代谢机能。
许多植物类型的生理学研究表明,植物生长在盐渍条件下,会出现许多生理调节和解毒机制。
1. Osmotic Balance 调节渗透平衡在盐渍环境下,植物根部吸收到的盐分会导致细胞外液体中的盐分浓度升高,从而加剧细胞的渗透压。
为了维持渗透平衡,植物需要通过细胞中的溶质调节机制来平衡渗透压差异。
2. Ion Allocation and Transport 调节离子平衡和转运在盐渍环境里植物体内的Na+积累增加,K+基本减少,而K+是植物生长所需的必要离子,Na+则对植物生长有负面的影响。
植物必须通过改变根系吸收方式、调控离子盐内外转运比例等机制配合状态的方法来维持阳离子内的平衡。
3.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Detoxification 解毒活性氧在盐环境里,“氧化应激”是普遍存在的。
电解质紊乱是植物受到盐胁迫后出现的首要应激反应,紊乱的细胞电解质会使植物细胞内外电位差变大,导致离子流的倒转,植物细胞中Na+含量的增多,导致H+、Ca2+、Mg2+等转运功能紊乱,产生复杂并多样化的应激反应。
二、干旱环境下植物的调节机制干旱是全世界普遍存在的压力因素。
干旱环境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会造成显著的负面影响。
为了适应干旱环境,植物会运用各种方法来保持细胞膜渗透平衡和维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1. Stomatal Regulation 调节气孔开闭气孔是植物的呼吸器官之一。
植物抗逆性研究概述

13944
安徽农业科学 2008年
mg/ g,而干旱脱水时可达 40~50 mg/ g。脯氨酸具有偶极性 , 其疏水端与蛋白质联结 ,亲水端与水分子结合 ,这样细胞通 过脯氨酸束缚了更多水分 ,也防止了蛋白质脱水引发酶和蛋 白质的变性。因此 ,脯氨酸在调节细胞渗透势和稳定蛋白质 特性方面有重要作用。赵琳等研究表明 ,云南热河谷植被车 桑子和清苗木 ,在不同程度干旱胁迫下 ,脯氨酸含量均大幅 上升 ,细胞也具有强适应性代谢调节能力 ,具有较强的抗旱 性 [4] 。项俊等对甘蓝型油菜抗旱性进行了研究 ,发现抗旱型 油菜脯氨酸含量明显高于抗旱性弱的油菜品种 [5] 。另外 ,一 些抗旱保水剂的使用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土壤保水能 力 ,缓解干旱对植物体的影响。刘建朝等利用丙烯酸盐在蒙 脱石层间的原位聚合反应 ,生产出膨润土 - 聚丙烯酸盐吸水 树脂 ,它作为一种抗旱保水剂可以快速地吸收水分 ,吸水倍 率在 100以上 ,而且在压力下不脱水 [6] 。 2 盐胁迫对植物的影响及植物的抗盐性 2. 1 盐胁迫对植物的伤害 土壤盐分过多时会对植物造成 盐害。一般情况下 ,当土壤含盐量超过 0. 20% ~0. 25%时 , 就会引发盐胁迫。盐胁迫对植物的伤害作用分成 2类 :一类 是盐离子本身对植物的毒害 ,包括对质膜的破坏和对代谢的 干扰 ;另一类是盐离子引发的 2种次生毒害作用 ,渗透胁迫 和营养缺乏胁迫 。 2. 1. 1 质膜。当外界盐浓度增大时 ,植物体内丙二醛含量 明显增加 ,同时超氧化物歧化酶 ( SOD )活性明显下降 ,这种 变化导致了自由基数量增加 ,引发膜脂过氧化作用 ,从而使 膜的结构和功能破坏 ,通透性变大 ,选择性丧失 ,最终结果是 使细胞内大量离子和有机质外渗 ,外界有毒盐离子进入 ,导 致细胞内一系列生理生化过程受到干扰 。孙黎等在对藜科 植物抗盐性研究中发现 , SOD、过氧化物酶 ( POD ) 、丙二醛 (MDA)在盐胁迫下可将质膜中自由基维持在较低水平 ,防止 膜脂过氧化 ,保持质膜稳定性 [7] 。非盐生对照组 SOD、POD、 MDA的活性和含量较低 ,质膜遭受较深程度的伤害 ,通透性 高 ;而盐生植物组中各植物 SOD 和 POD 活性非常高 , MDA 含量也明显高于非盐生对照组 ,质膜透性处于较低水平 ,受 伤害程度小 ,与对照组差异极显著。 2. 1. 2 生理代谢紊乱。由于外界高浓度盐分带来的水分胁 迫和离子毒害 ,植物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受抑制 ,蛋白质开始 大量分解 ,游离氨基酸、酰胺和氨含量上升 ,产生氨毒害。呼 吸作用随着盐胁迫的产生而加强 ,而且加强程度也随细胞内 Na+ 、Cl- 的浓度上升而加剧 ,这是由于 Na+ 和 Cl- 的积累引 起了细胞色素氧化酶含量的增加 ,从而增强了电子传递。光 合作用也是在盐胁迫下明显下降。高 NaCl使叶绿体超微结 构遭到破坏 ,基粒片层的最外层膨大 ,甚至基粒消失 ,内膜和 外膜被破坏甚至瓦解 ,叶绿体从正常的椭圆形膨大成球形。 另外 ,盐胁迫导致核酮糖二磷酸 ( RuBP)羧化酶活性降低 , RuBP加氧酶活性却有所增加 ,光系统Ⅱ受抑制 ,光合磷酸化 停止 ,光呼吸加强。 2. 1. 3 次生毒害作用。土壤中高盐使土壤水势降低 ,增加 了植物从土壤中吸水的难度 ,从而导致植物体内的生理干 旱 。Na+的大量积累引起土壤中 K、P、Ca2 +的缺乏 ,而且 Na+ 会与这些离子产生吸收竞争 ,从而使植物根系不能吸收足够
植物生理学中的植物耐盐性研究

植物生理学中的植物耐盐性研究随着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已经成为了全世界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
而不断扩大的荒漠化和土地沙化,也会对全球的农业生产和生态平衡带来很大的威胁。
针对这些问题,植物耐盐性研究成为了植物生理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向。
1. 植物在盐胁迫下的反应机制盐对植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对植物的生长、代谢和营养素的吸收等方面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同时,盐还会破坏植物微小管道、细胞膜和细胞内蛋白质等构成,引起细胞水分调节失衡。
为了适应这种极端的环境条件,植物发展出了很多分类和消耗过多盐离子的耐盐方式。
植物的耐盐性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其根系和种子施肥后的盐度。
植物生长的过程中会产生盐离子聚集的区域,同时还会积累一些与盐分有关的抗生素和氧化物。
这些生物性质可以被利用来增加植物以及解毒和抵抗盐分和逆境的能力。
2. 植物耐盐性的测定方法测定植物耐盐性的方法很多,比较常用的方法有:良性和急性盐胁迫法、引起植物生理参数变化的离体筛选法、遗传因素的研究等。
良性盐胁迫法指将盐处理在不影响植物生长的范围内进行试验。
在这种条件下,普通植物和一些耐盐植物的表现特点,例如生长状况、氯化钠浓度变化、类胡萝卜素、脯氨酸、丙二醛等若干生理参数的变化被测定出来。
急性盐胁迫法指较短的时间高浓度盐胁迫下对植物进行处理,并通过观察植物根系的形态、干重、呼吸率等指标来确定植物的耐盐性。
应用良性和急性盐胁迫法得到的数据可以推断植物应对盐胁迫所需的最佳方式。
3. 植物耐盐性的研究进展目前,植物耐盐性的研究已经成为了植物生理学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
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方法的不断发展,我们能够将研究重点放在从基因组水平到亚细胞和分子水平的范围内。
病毒诱变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寻找植物耐盐性基因的研究。
研究表明,这种新颖的方法已经成功地鉴定出了许多与盐胁迫有关的植物基因座。
同时,核糖核酸干扰技术也逐渐成为了探究与植物耐盐性相关的基因的重要手段。
此外,利用传统的生化技术和实时定量PCR技术也可以得出可靠的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 EN J g n ( u nh u h de D v l m n V c t n l o ee Q a zo ,ui 6 0 0 H i - g Q a zo i r S e e p e t oa o aC l g , u nh u F j n 2 0 ) n mi C l n o i l a3
盐性 的评 价依 据I 9 1 东省 东 营市 农 科 所 在 1 9 。山 9 6年 建立 了
系统的伤害 , 导致细胞膜透性的增大 , 电解质的外渗 , 以及 由此而引起的细胞代谢失调 ,营养亏缺是 由于根系吸收过 程中, 相对高浓度的钠和氯离子的存在 , 干扰 了植物对营养 元素 K c 和 N的吸收 , 、a 造成植物体内营养元素的缺乏 , 从 而影响了植物的正常发育。能量平衡 的打破是 由于 A P的 T 减少和碳水化合物转移的减少 ,还可能是由于光合作用的
Ab ta t I h a e h e e r h a v n e i h oe a c fpa tt aticudn n io me tlf cos,s e s n fs l tlrn e sr c n t e p p rte rs a c d a c s n t e tlr n e o ln o s l n l ig e vr n na a t r a s sme to at oe a c p y ilgc l n bic e c l h soo ia a d o h mia me h ns . moe u a boo y c a ims lc lr ilg we e ic se a d t b edi d v lpme wee u r d s u s d n i s re ng e eo nt r s mma ie a d h rz d n te sg i c n ea d s g e to fter s ac ntetlr n f a t os lwe ede ci e inf a c n u g sino e e r ho h e a t nst at r s rb d. i h o o pl Ke ywor s Pln ; lr n et at Sr s ; r pa m e o c d a tToe a c os l; te s Gem ls r sure
我国 自2 世纪 8 0 0年代 以来 开 展 了大 量 的耐盐 植 物种 质 资 源评价 工作 。 小 麦耐盐 种质 资 源评 价方 面 , 华 等 在 李树 报 道 了对 宁春 4 、宁 春 1 号 、宁春 2 号 、8 W 系列等 号 6 0 9X
1 份 小 麦 品种 ( 系 ) 盐碱 地 上进 行 了 田间鉴 定 , 果 发 3 品 在 结 现 ,不 同 品种对 土 壤盐 碱 胁迫 的 反映 来自 同 。宁春 1 6号 、 京
善环境的目的, 此方法确实可行翻笔者就这一课题做一综述。 。
1 盐胁 迫对 植 物的 影响 盐 胁迫 对植 物 体 的影 响 主要包 括 :渗 透胁 迫 ,离 子毒 害, 营养 亏缺 和打破 植 物 的能量 平衡 。 渗透 胁 迫使 植物 吸水 困难 ,离 子毒 害作 用包 括过 量 的有 毒离 子 钠和 氯 对细 胞膜
摘 要 概 述 了植 物耐 盐性 有 关领 域 的研 究进 展 , 包括 环 境 因素 对植 物 耐 盐性 影响 , 物耐 盐种 质 资 源评 价 , 物 耐 盐的 生理 生化基 植 植 础 , 物耐 盐分子 生物 学和 耐 盐植 物的 开发 利用 等 5个方 面。 同时对 植物 耐 盐性研 究的意 义和展 望进 行 了简要 概 述 。 植 关键 词 植物 ; 盐性 ; 迫 ; 质 资源 耐 胁 种 中图分 类号 ¥3 . 1 42 + 3 文献 标识 码 A 文章编 号 0 1— 6 20 )4 37 — 2 57 6 1(06 1— 27 0 l
维普资讯
安徽 农 业科学 , unl f nu A J ra o A hi Si20 , 4 1 )37 -2 8 o c 06 3 (4 :27 37 .
责任 编辑 曹淑 华 责 任校 对 胡剑 胜
植物 耐盐逆性 的研究概 况
陈景明 泉 儿 发 职 学 ,建 州30 ) (州 童 展 业 院福 泉 60 20
37 37和抗盐大麦表现 出较高的耐盐性 。 受盐碱胁迫的农艺
性 状依 次 为 :产量 > 单位 面 积> 数> 高> 穗 株 千粒 质 量> 单穗 粒 数> 穗长 。试 验表 明 , 以苗期 作 为小 麦耐 盐 鉴定 的 主要 时 期 ,以 出苗率 和保 苗率 等作 为耐 盐性 鉴定 的指标 较 为快 捷 可靠n 。大 豆耐 盐性 鉴定 只进行 了苗 期 的耐 盐 性检 验 , 豆 大 品 种 Le8 南 农 13 - e6 和 82的苗期 耐 盐性 较 强 ,南农 8 _1 1 83 为中度 耐盐 大 豆品种 ,苏协 1 和 Jcs 号 ako n的耐 盐性 较 差 , 中子 黄豆 乙的耐 盐性 最 弱㈣ 通过 对 江苏 沿海 垦 区盐渍 化 土 。 壤 上 主要 农作 物播 种 出苗 、作 物长 势 和 产量 及构 成 因素 的 研究 ,邹 志 国等 提 出了 以实 际 产量 和经 济效 益 作 为作物 耐
随着 全球 环境 的不 断恶 化 ,土壤 的盐 碱 化 问题 已 日益 威 胁着 人类 赖 以生存 的 有 限的 土壤 资源 … 因此 , 国政 府 。 中 把 治理 盐碱 列 入 国家未 来 的行 动 纲 领 中 目前 主要 通 过筛 , 选 能 适 应高盐 环境 的优 良抗 盐 品种 逐 步适 应环 境 ,达 到 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