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比例线段(1)教学设计13

合集下载

九年级数学北师大版上册 第4章《4.1 成比例线段》教学设计 教案

九年级数学北师大版上册 第4章《4.1 成比例线段》教学设计 教案

课题 4.1.1 线段的比和成比例线段单元第四单元学科数学年级九学习目标1.知道两条线段的比的概念并且会计算两条线段的比.2.知道成比例线段的定义.3.熟记比例的性质并会应用.重点会求两条线段的比,成比例线段的定义,比例的性质.难点会求两条线段的比,注意线段长度的单位要统一.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教师课件出示图片师:观察下面几幅图片,你能发现什么?学生观察图片,回答问题。

相同点:形状相同不同点:大小不相同通过用幻灯片展示生活的的图片,引入本章的学习内容——相似图形,初步感知相似图形,引发学生思考相似图形的特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及学习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情感铺垫.讲授新课你能在下面这些图形中找出形状相同的图形吗?这些形状相同的图形有什么不同?学生先自主观察这些图形的特点,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交通过以上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共同总结出:对于形状相同而大小不同的两个图形状相同而大小不同的两个平面图形,较大的图形可以看成是由较小的图形“放大”得到的,较小的图形可以看成是由较大的图形“缩小”得到的。

在这个过程中,两个图形上的相应线段也被“放大”或“缩小”,因此,对于形状相同而大小不同的两个图形,我们可以用相应线段长度的比来描述它们的大小关系.两条线段的比A B C Dm n两条线段的比就是它们长度的比,即AB:CD=m:n也可以表示为:AB m= CD n如果把mn表示成比值k,那么ABCD=k,或AB=k·CD,两条线段的比实际上就是两个数的比.ABC D EA'B'C'D'E'如图,五边形ABCDE与五边形A′B′C′D′E′形状相同,AB=5cm,A′B′=3cm,AB:A′B′=5 :3,53就是线段AB与A′B′的比,这个比值刻画流后借助多媒体展示自己的成果。

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两条线段的比的定义,强调相关要点,明确两条线段的比实际上就是两个数的比,接着出示下面实例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两条线段的比的认识.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图形分析形,可以用相应线段长度的比来描述它们的大小关系,适时引出两条线段的比的概念.通过两个五边形对应边的比,具体说明线段的比的意义,进一步巩固对概念的理解.通过方格纸上两个四边形对应边了这两个五边形的大小关系.【做一做】如图,设小方格的边长为1,四边形ABCD 与四边形EFGH的顶点都在格点上,那么AB, AD, EF, EH的长度分别是多少?教师出示答案:AB=8 AD=210EF=4 EH=10分别计算AB AD AB EF,,,EF EH AD EH的值,你发现了什么?AB8==2 EF4AD210==2 EH10AB8210==AD5210EF4210==EH510总结归纳四条线段a,b,c,d中,如果a与b的比等于c与d的比,即a c=b d,那么这四条线段a,b,c,d叫作成比例线段,简称比例线段. AB,EF,AD,EH是成比例线段,AB,AD,EF,EH也是成比例线段.【议一议】题意,明确图中两四边形的四条边的长度可以通过观察或勾股定理得出.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计算.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归纳.的比值的计算,引导学生发现这四组对应线段的比相等,进而引出比例线段的概念.课堂练习 1.在1:1 000 000的地图上,A ,B 两地之间的距离是5 cm ,则A ,B 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是( B ) A .5 km B .50 km C .500 km D .5 000 km2.已知线段AB ,在BA 的延长线上取一点C ,使CA =3AB ,则线段CA 与线段CB 的比为( A ) A .3:4 B .2:3 C .3:5 D .1:23.下列四组线段中,是成比例线段的是( C ) A .3 cm ,4 cm ,5 cm ,6 cm B .4 cm ,8 cm ,3 cm ,5 cm C .5 cm ,15 cm ,2 cm ,6 cm D .8 cm ,4 cm ,1 cm ,3 cm4.已知a b =23(a ≠0,b ≠0),下列变形错误的是( B ) A.a 2=b 3B .2a =3b C.b 3=a 2D .3a =2b 5.如图,在□ABCD 中,DE ⊥AB 于点E ,BF ⊥AD ,交AD 的延长线于点F.(1)AB ,BC ,BF ,DE 这四条线段是否成比例?如果不是,请说明理由;如果是,请写出比例式.解:AB ,BC ,BF ,DE 这四条线段成比例. ∵在▱ABCD 中,DE ⊥AB ,BF ⊥AD , ∴S ▱ABCD =AB ·DE =AD ·BF.∵BC =AD ,∴AB ·DE =BC ·BF ,即AB BC =BFDE.学生做完后,教师出示答案,指导学生校对,并统计学生答题情况.学生根据答案进行纠错.学以致用,当堂检测及时获知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情况,并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收益、有所提高,明确哪些学生需要在课后加强辅导,达到全面提高的目的.(2)若AB=10,DE=2.5,BF=5,求BC的长.解:∵AB·DE=BC·BF,∴10×2.5=5BC,解得BC=5.6.【2020·金昌】生活中到处可见黄金分割的美.如图,在设计人体雕像时,使雕像的腰部以下a与全身b的高度比值接近0.618,可以增加视觉美感.若图中b为2 m,则a约为( A )A.1.24 mB.1.38 mC.1.42 mD.1.62 m课堂小结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1.线段的比如果选用同一长度单位量得两条线段AB,CD的长度分别是m,n,那么这两条线段的比就是它们长度的比,即AB:CD=m:n.2.成比例线段四条线段a,b,c,d,如果a与b的比等于c与d的比,即a c=b d,那么这四条线段a,b,c,d叫做成比例线段,简称比例线段.3.基本性质如果a c=b d,那么ad=bc.如果ad=bc (a, b, c, d都不等于0),那么a c=b d 课堂总结是知识沉淀的过程,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进行梳理,养成反思与总结的习惯,培养自我反馈,自主发展的意识.板书课题:4.1.1 线段的比和成比例线段一、线段的比二、成比例线段三、基本性质。

浙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4.1《比例线段》教案1

浙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4.1《比例线段》教案1

浙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4.1《比例线段》教案1一. 教材分析《比例线段》是浙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第四章的第一节内容。

本节主要让学生了解比例线段的定义、性质和应用,培养学生运用比例线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通过引入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探索比例线段的性质,进而得出比例线段的定义,并通过例题和练习题使学生掌握比例线段的应用。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知识,对线段、射线、直线等概念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比例线段这一概念,学生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际问题探索比例线段的性质,从而理解比例线段的定义。

三. 教学目标1.理解比例线段的定义及其性质。

2.学会运用比例线段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几何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比例线段的定义及其性质。

2.难点:运用比例线段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引入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探索比例线段的性质。

2.启发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实践性教学法:通过例题和练习题,使学生掌握比例线段的运用。

六. 教学准备1.教具:黑板、粉笔、投影仪、PPT等。

2.学具:学生每人一份比例线段的相关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实际问题,如“在一条直线上,两点间的距离是否相等?”引发学生的思考,进而引导学生探索比例线段的性质。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比例线段的定义及其性质,让学生初步了解比例线段的概念。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有关比例线段的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解答。

例如:“已知线段AB和线段BC的长度比为2:3,求线段AC的长度。

”通过解答这些问题,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比例线段的性质。

4.巩固(10分钟)教师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练习题包括判断题、选择题和解答题,题型多样,难度适中。

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数学4.1成比例线段一(教案)

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数学4.1成比例线段一(教案)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成比例线段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成比例线段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2.成比例线段的基本性质:引导学生探究并证明成比例线段的两个基本性质:(1)如果线段a、b与线段c、d成比例,那么线段a、b的任意一组对应线段也与线段c、d成比例;(2)如果线段a、b与线段c、d成比例,且线段a、b的长度分别为m、n,那么线段c、d的长度分别为λm、λn(其中λ为常数)。
二、核心素养目标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成比例线段的基本概念。成比例线段是指如果两条线段a、b与另外两条线段c、d满足a∶b=c∶d,那么线段a、b与线段c、d成比例。它在几何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许多实际问题。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通过分析梯形、相似三角形等图形,了解成比例线段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成比例线段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数学4.1成比例线段一(教案)
一、教学内容

浙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4.1《比例线段》教学设计

浙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4.1《比例线段》教学设计

浙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4.1《比例线段》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浙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4.1《比例线段》是全册的第一个单元,主要让学生理解比例线段的定义,掌握比例线段的性质和应用。

教材通过引入实际问题,让学生探究比例线段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探究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几何的基础,对于学生来说,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意义。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八年级的数学知识,对于图形的认识和线段的知识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比例线段的定义和性质,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从基础入手,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线段的知识。

同时,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可以利用这一点,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理解和掌握比例线段的性质。

三. 教学目标1.理解比例线段的定义,掌握比例线段的性质。

2.能够运用比例线段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比例线段的定义和性质。

2.比例线段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引导探究法:通过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探究比例线段的性质,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2.实例讲解法:通过引入实际问题,让学生理解比例线段的定义和应用,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3.小组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际问题,用于引导学生理解和应用比例线段。

2.准备比例线段的模型或者图片,用于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比例线段。

3.准备黑板和粉笔,用于板书教学内容和重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例如:在一条直线上,有三点A、B、C,且AB=6cm,BC=8cm,AC=10cm,请问AB、BC、AC三条线段之间是否存在某种特殊关系?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比例线段的模型或者图片,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比例线段的定义。

《4.1比例线段》说课稿

《4.1比例线段》说课稿

《4.1比例线段》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要和大家说说浙教版(2012)九年级上册第4章相似三角形中的4.1比例线段这一课。

下面我就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详细说说。

一、说教材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比例线段这一内容在整个相似三角形的章节中那可是相当重要的基础部分。

就好比盖房子,比例线段就是那稳固的地基。

相似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应用可不少,像是工程绘图、测量物体高度啥的,而要学好相似三角形,比例线段这关必须得先过。

它能让学生对线段之间的数量关系有更深刻的认识,为后续学习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等知识做好铺垫。

2. 教材内容分析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讲比例线段的概念、比例的基本性质等。

概念方面,它通过一些实际的例子,比如不同长度的线段之间的比例关系,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比例线段是怎么回事。

而比例的基本性质,那可就像一把万能钥匙,能帮助学生在解决很多关于比例线段的问题时打开思路。

教材里的例题和习题也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掌握这些知识。

我曾经有一次帮朋友做一个手工小制作,是一个缩小版的房屋模型。

在制作过程中,我就发现,要想让模型各个部分看起来和真房子相似,就得精确地计算每个部分的长度比例。

这就和咱们要学的比例线段一个道理,不同的线段就像房屋模型的各个部件,只有比例合适了,整体才和谐美观。

这也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比例线段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学生学了这个知识,也能在生活中找到类似的例子,更好地理解和应用。

二、说学情1. 知识基础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学过了一些代数知识,像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等,对于数与数之间的运算关系有了一定的基础。

而且在之前的几何学习中,也对线段的长度、图形的形状和大小等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是,比例线段这个概念相对来说比较抽象,对于他们来说,要从数的比例关系过渡到线段的比例关系,还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

2. 学习能力和特点这个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4.1成比例线段(第一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4.1成比例线段(第一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四)总结归纳
1.学生总结:让学生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总结成比例线段的知识点,发现自身的不足,明确改进方向。
2.同伴评价:学生互相评价,给出建设性意见,促进共同进步。
3.教师总结: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成长和进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4.利用评价结果,调整教学策略,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如: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适当增加成比例线段在实际应用方面的教学内容。
(四)反思与评价
1.学生自我反思:让学生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总结成比例线段的知识点,发现自身的不足,明确改进方向。
2.同伴评价:学生互相评价,给出建设性意见,促进共同进步。
3.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成长和进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4.利用评价结果,调整教学策略,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如: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适当增加成比例线段在实际应用方面的教学内容。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成比例线段的定义,理解成比例线段的判定方法,能运用成比例线段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对成比例线段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
3.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成比例线段的知识,对线段进行合理的比较和判断,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4.1成比例线段(第一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的主题是“成比例线段”,这是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4.1的内容,也是学生在初中阶段首次系统接触比例线段的知识。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线段、射线、直线等基础知识,对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然而,成比例线段的概念较为抽象,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仍存在一定难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符合他们思维水平的学习活动,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4.1成比例线段(第一课时)学历案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

4.1成比例线段(第一课时)学历案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

2023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数学学历案25班级:_____年级_____班 姓名:__________ 学号:______【课时名称】4.1 成比例线段(第1课时)【课标要求】了解线段的比和成比例线段【学习目标】1.了解线段的比和成比例线段.2.掌握比例的性质及其简单应用 .【评价任务】1.完成任务一(检测目标1)2.完成任务二3.完成任务三(检测目标2)【学习过程】任务一:比例线段1、阅读课本76,说说这些照片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

2、下面是两个形状相同的五边形,你可以描述它们的大小关系吗?任务二:成比例线段阅读并理解课本77页成比例线段的概念,请找出一组不同于课本的成比例线段。

任务三:比例的性质dc b a =,那如果a,b,c,d 四个数成比例,即么bc ad =吗?你是如何验证的? 1. 反过来,如果bc ad =,那么a,b,c,d 四个数成比例吗?【检测与作业】一、(检测目标1)1.如图,在Rt △ABC 中,∠C =90°,∠A =30°,斜边AB =2cm .求:(1)BCAB (2)AB AC 二、(检测目标2)2.已知线段a 、b 、c 、d 满足bc ad =,把它改写成比例式,正确的是( )A d :a =b :cB a :d =c :bC a :b =c :dD a :c =d :bE D C B A D 'E 'C 'B 'A '3.已知2m =3n ,则mn = . 4.已知线段a,b,c,d 是成比例线段,其中a =4,b =5,c =10,线段d 的长是___________.5.如图,一块矩形绸布的长AB a =m ,宽2AD =m ,按照图中所示的方式将它裁成相同的三面矩形彩旗,且使裁处的每面彩旗的宽与长的比与原绸布的宽与长的比相同,即AE AD AD AB =,那么a 的值应当是多少?6.已知1x y=,则x y y -的值为 . 7.如图,五线谱是由等距离、等长度的五条平行横线组成的,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A ,B ,C 都在横线上.若线段3AB =,则线段BC 的长是( )A .23B .1C .32D .2【学后反思】。

2024年浙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4.1《比例线段》教学设计

2024年浙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4.1《比例线段》教学设计

2024年浙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4.1《比例线段》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比例线段》是浙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4.1的内容,主要介绍了比例线段的定义、性质和应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比例线段的含义,掌握比例线段的判定方法,并能够运用比例线段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生动的实例和丰富的练习,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比例线段的知识。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基础知识,对线段、比例等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学习比例线段时,可能会对比例线段的定义和性质产生困惑,难以理解和运用。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对学生的基础知识的巩固,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具体的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比例线段的概念和性质。

三. 教学目标1.理解比例线段的定义和性质。

2.能够判定两条线段是否成比例线段。

3.能够运用比例线段解决实际问题。

4.培养学生的几何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比例线段的定义和性质的理解。

2.比例线段的判定方法的掌握。

3.运用比例线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2.利用多媒体和实物模型,生动形象地展示比例线段的定义和性质,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和记忆。

3.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提供丰富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和运用比例线段的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

2.实物模型和图片。

3.练习题和答案。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回顾线段和比例的基础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利用多媒体和实物模型,生动形象地展示比例线段的定义和性质,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和记忆。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交流,共同完成一些关于比例线段的练习题,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

4.巩固(5分钟)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关于比例线段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并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1比例线段(1)教学设计
课题摘要
学科
数学
学段
初中
年级
九年级
单元
第四章
教材版本
浙教版
课程名称
4.1比例线段(1)
一、学习内容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节介绍比例的基本性质,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进行一些简单的变形.这里主要要求学生理解并初步掌握两种基本方法(或技能):一是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进行变形或求值;二是用“设比值”的方法进行变形或求值.课本安排两个例题的目的是让学生理解这两种方法(或技能).
二、新课
1、利用P116的做一做得出比例式的内项积等于外项积,得出比例性质: = <=>ad=bc(a、b、c、d都不为零)。
2、通过练习让学生体会用性质来列比例式。
3、已知ab=cd,请写出有关a,b,c,d成立的
比例式. (至少写4个)
4、讲解例1,例2。总结出比例式变形的常用方法:(1)利用等式性质(2)设比值K。
2.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是在学生小学已学过比例的有关内容的基础上,给出四个数成比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及内项,外项的概念,归纳比例的基本性质,利用比例性质进行比例式变形。
3.教学目标(含重难点)
教学目标:
1、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
2、能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求比值。
3、能根据条件写出比例式或进行比例式的简单变形。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例2根据条件判断一个比例式是否成立,不仅要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还要运用等式的性质等方法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二、教学环境选择
□简易多媒体教室
三、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活动设计
信息技术使用说明
一、引入
利用6、8和9、12的比值相等引出四个数成比例及内项外项等概念。
利用PPT显示
利用PPT显示
三、拓展巩固
1、试一试(PPT10)
2、想一想(PPT11)
利用PPT显示
四、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利用PPT显示
四、教学评价设计
1.评价方式与工具
□课堂提问□书面练习
2.评价量表内容(测试题、作业描述、评价表等)
P118作业题2,3,4。
六、备注
技术环境下课堂教学管理思路、可能存在的教学意外及相应的应急预案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