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公开课教学设计3

合集下载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学设计教科版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学设计教科版

六年级科学《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课方案以下是我念书以后的再设计,此次更着重学生的活动,教师不过学生供给资料,指引学生研究资料之间的关系,在踊跃的研究中发现物质之间的联系,认识物质的组成,理解化学变化的特色。

试图打破过去的教课方法(即教师演示学生模拟),努力实现让学生主动去研究—商讨,得出结论。

教课目的:1、经过研究,发现我们常吃的米饭能够滴入碘酒后,变为了蓝黑色。

进一步研究淀粉,遇到碘酒也变为蓝色。

在这个研究过程中,明确淀粉碰到碘酒变为了蓝色。

并将这一成功运用到实践中,检测其余食品能否含有淀粉。

2、正确使用滴管3、认识化学变化的特色,产生新物质。

4、使学生明确学习化学变化,能够帮助我们研究身旁的物质世界。

进而,激发孩子研究科学研究科学的兴趣。

教课准备:分组:米饭、淀粉、碘酒、滴管、培育皿、几种常有的食品(学生自备)教课过程 :课前准备,提早一天通知各组同学带食品若干,带饭勺一把(或筷子一副)每组发一个蒸发皿,一张表格(共十个组)出示今日要用到的东西,谈谈,今日我们要研究什么?好,下边我们就开始研究1、品味米饭今日大家都带来了许多食品,老师也给带来了大家熟习的一种食品——米饭。

请组长给各位同学发米饭,一勺品味 1 分钟,老师计时,另一勺放在蒸发皿里,等候研究。

谈谈,你的品味感觉。

念书30 页。

谈谈米饭变甜的原由,里面有一种叫做淀粉的东西,在咀嚼的过程中发生了变化,有甜味了。

2、碘酒有什么用?下边老师说一下,这个小瓶中的药液,是碘酒。

这个特别的玻璃管,叫做滴管。

怎样使用滴管呢?①使用时胶头在上 , 管口在下(防备液体试剂进入胶头而使胶头受腐化或将胶头里的杂质带进试液②滴管管口不可以伸入受滴容器(防备滴管沾上其余试剂)③用事后应立刻清洗干净并插在干净的试管内, 未经清洗的滴管禁止汲取其余试剂④滴瓶上的滴管一定与滴瓶配套使用请各组同学依据老师的介绍,开始研究米饭和碘酒之间的关系。

(小组活动)报告小组活动结果:米饭碰到碘酒(或许说碘酒滴到了米饭上,米饭变为了蓝色,很蓝,甚至看起来像黑色了。

教科版科学六下《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下《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下《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案一. 教材分析教科版科学六下《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这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米饭、淀粉和碘酒之间的变化关系。

教材以生活中的食物为素材,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科学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掌握淀粉遇碘变蓝的特性,并能运用这一特性进行相关实验。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实验操作能力,对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有较高的兴趣。

但在实验操作细节、观察能力及分析问题等方面,还需要老师在课堂上进行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可能对碘酒有一定的陌生感,需要老师在课前进行相关知识的介绍。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米饭、淀粉和碘酒之间的变化关系。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实验的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科学现象,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淀粉遇碘变蓝的特性。

2.难点:分析米饭、淀粉和碘酒之间的变化关系。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和分析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现象,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讲授法:老师讲解相关科学知识,解答学生疑问。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米饭、碘酒、清水、滴管、培养皿等。

2.课件:实验操作步骤、实验现象图片等。

3.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老师提问:“你们知道米饭是由什么组成的吗?”引导学生思考食物中的科学。

2.学生回答后,老师简要介绍米饭的主要成分是淀粉。

呈现(5分钟)1.老师展示实验材料,提问:“我们今天要通过实验来观察米饭、淀粉和碘酒之间的变化,大家猜猜会发生什么现象?”2.学生猜测后,老师简要说明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操练(15分钟)1.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2.老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巩固(10分钟)1.学生汇报实验现象,老师板书重点。

2.老师提问:“谁能解释一下为什么淀粉会遇到碘酒变蓝?”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

教科版科学六下《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说课稿

教科版科学六下《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说课稿

教科版科学六下《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教科版科学六下《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这一课,通过让学生观察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引导学生探究淀粉的性质,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材以生活中的食物为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科学知识。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生活中的食物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淀粉的概念和性质较为模糊,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耐心引导,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认知。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淀粉的性质,学会用碘酒检测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增强学生探究问题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淀粉的性质及其与碘酒的变化。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淀粉的性质,并运用碘酒进行检测。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讲授法等。

2.教学手段:实验器材、多媒体课件、板书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日常生活中的米饭为例,引导学生思考米饭为什么会变蓝,从而引出淀粉的性质。

2.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记录实验现象。

3.观察与分析: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淀粉与碘酒的变化原因。

4.知识讲解:讲解淀粉的性质,解释碘酒检测淀粉的原理。

5.讨论与思考: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如何运用碘酒检测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6.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对淀粉的了解。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课题:《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1.淀粉的性质–存在于植物种子、果实中2.碘酒检测淀粉–碘酒与淀粉反应生成蓝色复合物–应用于医学、食品等领域3.实验操作–观察米饭、淀粉与碘酒的变化–记录实验现象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最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公开课教学设计1(1)

最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公开课教学设计1(1)

最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公开课教学设计1(1)《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案设计理念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一门课程,活动探究是科学课的载体,猜想验证是科学课的重要过程,因而在设计本课时,本着“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探究为主线”的思想,为学生创设情境,创造科学探究的机会,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知识目标):①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

②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蓝紫色的新物质,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2、过程和方法(方法目标):用细心体验、分析推理、实验验证的方法获得结论。

3、情感态度价值观(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探索新事物的兴趣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实验了解米饭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淀粉遇碘酒会变成蓝紫色。

教学难点:通过所学的方法检验食物中是否有淀粉。

教学流程(一)魔术表演——激起探究欲望1、春节联欢晚会上刘谦那扑朔迷离的魔术表演令所有人惊叹不已,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个魔术。

2、师表演魔术——会变的纸3、看了这个魔术,你有什么疑问?4、师:其实,这既是魔术也是科学,你们想自己探索这个科学奥秘吗?5、示题(二)品尝米饭——亲自尝试,感受变化1、你知道米饭是什么味道吗?2、学生亲自品尝米饭,出示品尝要求①刚开始不要咀嚼,品尝有没有味道?②然后反复咀嚼,感受味道有没有变化?3、学生品尝后反馈4、师小结:米饭刚开始入口时,是无味的,经过反复咀嚼后,米饭中出现了淡淡的甜味。

5、米饭为什么会变甜呢?请生阅读P30中的小资料“米饭是甜的吗”?寻找答案6、师小结:米饭中的淀粉与唾液中的淀粉酶发生变化转化成了麦芽糖。

像这样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我们称为化学变化。

(三)实验探究——理解科学奥秘1、淀粉又名生粉,是家庭厨房中一种常用的烹调用品,请同学们观察培养皿中的淀粉。

2、生用眼看、用鼻闻、用手摸,观察淀粉。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案教科版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案教科版

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

2、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变化,生成的新物质是蓝紫色的,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过程与方法:1、用细心体验、分析推理、实验验证的方法获得结论。

2、通过实验检验一些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探索新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米饭、淀粉与碘酒的化学变化实验。

【教学难点】米饭甜味的原因。

【教学准备】米饭、淀粉、碘酒、滴管、一些常见食物【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同学们很快就要小学毕业了,老师想送你们4个字。

(师打开白布)咦,怎么没有字?那就让我把它变出来吧。

(喷雾,字迹显现)师:都看到字了吗?这就是老师送给你们的字。

祝同学们未来的路心想事成!为什么喷了东西字迹就会显现出来呢?一学生猜测师: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能找到答案。

现在,我们一起开启解密之旅吧。

二、米饭、淀粉与碘酒的变化1、淀粉与碘酒的变化过渡:上课前,老师要先请出我们的一位老朋友——棕黄色的液体——碘酒。

如果将它滴在淀粉上(投影淀粉),可能出现什么现象?学生猜测师:大家都是这样猜测的吗?在淀粉里滴加碘酒是否会变蓝色呢?接下来就用实验进行验证。

师:为了更好证明我们的猜测,我们要对实验前后的淀粉进行对比,先观察实验前淀粉的样子,再观察实验后滴了碘酒的淀粉是什么样的。

对于淀粉,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来观察?生:可以用看、摸、闻等方法观察淀粉师:是的,我们可以用看、摸、闻等方法观察淀粉。

(出示记录单)实验中记得及时记录我们的观察发现。

同时注意:1.碘酒滴1~2滴即可;2.操作时,滴管不能碰到淀粉!现在,请材料员取出材料和记录单一,小组开始实验。

学生观察淀粉、实验,教师巡视指导(指导学生颜色的表述:有点蓝有点紫)师:哪个小组愿意上来和大家分享你们组的观察发现?其他组认真听,你们的观察发现是否一样?学生1交流观察记录(实验前淀粉什么样,实验后什么样,发现:淀粉遇碘酒产生了蓝色的新物质是化学变化)(没有气味不表述成无味,无味是无气味无味道,闻出没有气味我们要明确描述为无气味)师评价:这组同学运用了......等观察方法观察淀粉。

教科版科学六下2.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六下2.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六下2.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这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了解米饭和淀粉的关系,以及碘酒与淀粉的反应。

教科书提供了实验材料和步骤,通过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使学生初步认识淀粉遇碘变蓝色的特性,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对生活中的食物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淀粉的概念和作用还不够清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加深对淀粉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米饭和淀粉的关系,掌握碘酒与淀粉的反应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增强学生对生活中科学现象的关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实验操作步骤的掌握,淀粉遇碘变蓝色的现象。

2.难点:对淀粉概念和作用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引导学生动手实验,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2.讨论法: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实验心得,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3.启发式教学: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米饭、碘酒、滴管、培养皿等。

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食物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5分钟)教师展示实验材料和工具,向学生介绍实验目的和步骤,强调实验注意事项。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确保实验操作规范,观察实验现象。

4.巩固(10分钟)学生将实验结果进行汇报,教师点评并总结实验现象,引导学生理解淀粉遇碘变蓝色的原因。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淀粉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食品安全、医疗等。

教科版科学六下《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六下《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六下《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六下的一个教学内容。

本节课通过让学生进行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米饭、淀粉和碘酒之间的关系,掌握淀粉遇碘变蓝的特性,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下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于生活中的食物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米饭、淀粉和碘酒之间的关系,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自己去发现和总结淀粉遇碘变蓝的特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米饭、淀粉和碘酒之间的关系,掌握淀粉遇碘变蓝的特性。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科学现象。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米饭、淀粉和碘酒之间的关系,掌握淀粉遇碘变蓝的特性。

2.难点: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自己去发现和总结淀粉遇碘变蓝的特性。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观察和发现淀粉遇碘变蓝的特性。

2.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总结实验现象,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3.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米饭、碘酒、滴管、试管等。

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米饭是由什么组成的吗?米饭中含有什么样的物质?呈现(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米饭、淀粉和碘酒的照片,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它们的外观。

操练(1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每组发一份实验材料。

2.教师讲解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3.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

巩固(10分钟)1.教师提问:你们观察到实验中的什么现象?2.学生回答:淀粉遇碘变蓝。

3.教师引导:为什么淀粉遇碘会变蓝呢?4.学生回答:因为碘酒中的碘离子与淀粉分子结合,形成了一种蓝色的复合物。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2.3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科版 (3)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2.3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科版 (3)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经过几年的科学研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基础以及知识基础,对于米饭非常熟悉,对其味道了如指掌,有一部分的学生还有这样的经验,咀嚼米饭的时间长了,口腔内的米饭还会出现甜味,甚至于有些课外知识丰富的学生知道米饭里有淀粉,淀粉遇到碘酒会变蓝色;并且学生已经熟悉了充分利用各种感官器官进行细致观察的探究方式。

再加上本课的活动内容生动有趣,所以我认为只要教师组织合理,整堂课里学生自始至终会在比较轻松的情形之下进行学习。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

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的新物质是蓝紫色的,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过程与方法:用细心体验、分析推理、实验验证的方法获得结论。

通过实验检验一些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探索新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米饭、淀粉与碘酒的化学反应实验。

【教学难点】米饭甜味的原因。

【教学准备】米饭、淀粉、碘酒、滴管、以及常见的一些食物【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一、研究米饭的变化1、米饭,大家都很熟悉吧,可是,你留意过米饭的味道吗?这样吧,今天我们就在课堂上一起来品尝品尝米饭的味道怎么样?但是今天老师要求的可不是一般的吃饭哟,我们是在进行科学研究,希望同学们做到:(1)狼吞虎咽吃大餐,10秒内吞下。

(2)细嚼慢咽用心尝,1分钟慢慢嚼。

2、交流我们的发现。

(1)你有什么发现?小组交流。

(2)汇报:你认为米饭为什么会变甜?板书:米饭+唾液甜味(3)小魔术:我为大家揭开真正的原因,取出一张没有字的纸条,把碘酒溶液迅速喷在纸上,纸上写着“淀粉”, 原来米饭中有一种叫淀粉的物质,在我们的咀嚼过程中它与唾液中的淀粉酶发生了反应,从而生成有甜味的物质。

那淀粉是什么样的呢?(课件)板书:米饭唾液甜味(4)这甜味的物质还是米饭吗?那么这种变化是什么变化?设计意图:感受米饭有甜味,通过小魔术揭示米饭甜味的原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感受米饭在口腔里和唾液经过咀嚼后,会感觉到有甜味,并知道这一过程是化学反应,还要知道米饭变甜的原因。

2、了解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变化,生成的新物质是蓝紫色的,可以利用这一特性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能力目标
1、学会用细致观察、分析推理、实验验证获得结论的方法。

2、能够通过实验检验一些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探索新事物的兴趣,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了解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变化
教学过程:
教学事件一:(4分钟)由品尝米饭导入新课
米饭是我们大家都爱吃的食物之一,那么,谁能告诉我米饭吃起来是什么味道的?(软软的,有点香,有点甜)为了验证,我们请2位同学来亲自尝尝吧,看看是不是这种味道。

教学事件二:(5分钟)米饭变甜的原因
米饭刚开始入口时,它是无味的,经过反复咀嚼后,米饭中出现了淡淡的甜味。

米饭为什么会变甜呢?请同学们在书中找出答案。

原来米饭中的淀粉与唾液中的淀粉酶发生变化转化成了麦芽糖。

像这样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我们称为化学变化。

教学事件三:(6分钟)观察淀粉与碘酒的性状
淀粉又名生粉,是家庭厨房中一种常用的烹调用品,请同学们观察培养皿中的淀粉有什么性状。

(软软的、滑滑的、呈粉状)观察碘酒溶液的性状:碘酒是碘与酒精的混合溶液,呈紫色。

请3名同学亲自感受一下,且说出自己的感受。

教学事件四:(20分钟)实验探究——验证淀粉与碘酒发生的变化
1、如果把碘酒滴入淀粉中,会有什么变化?我们来做个实验。

2、观看视频:淀粉与酒精的反应变化。

3、学生做实验,并把结果记在记录表中。

视频实验中,把碘酒滴入淀粉中,出现了蓝紫色物质,为了更好地验证书上的结论,我们亲自做一下这个实验,并记录实验的结果。

4、小结:淀粉与碘酒发生反应会生成蓝紫色物质。

5、通过实验,你找到验证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的方法了吗?
教学事件五:课堂检测(5 分钟)
利用淀粉的这一特性,分组检验:馒头、饼干、黄瓜、白菜、葱、马铃薯、面粉、白糖、食盐等几种常见的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并记录实验结果,填写表格。

(见附表1)
评价方法:
测验法:出示一种或几种常见食物,让学生亲自动手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根据学生的操作规范以及实验结果给予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的评价。

观察法:教师以实验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结果观察评价。

能得出正确结果的小组为合格,反之为不合格。

作业布置:让学生利用所学淀粉遇到碘酒会变蓝这一知识, 制作一封神秘的信件。

课外拓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