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吹笙”典故源流探析
[李白《凤吹笙曲》诗词赏析]凰权宁弈凤知微第一次
![[李白《凤吹笙曲》诗词赏析]凰权宁弈凤知微第一次](https://img.taocdn.com/s3/m/c4df910d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7f.png)
[李白《凤吹笙曲》诗词赏析]凰权宁弈凤知微第一次李白的诗富于自我表现的主观抒*彩十分浓烈,感情的表达具有一种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
李白诗中常将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综合运用,从而造成神奇异彩、瑰丽动人的意境,这就是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给人以豪迈奔放、飘逸若仙的原因所在。
李白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这也是他的诗歌中最鲜明的艺术特色。
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李白《凤吹笙曲》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凤吹笙曲唐代:李白仙人十五爱吹笙,学得昆丘彩凤鸣。
始闻炼气餐金液,复道朝天赴玉京。
玉京迢迢几千里,凤笙去去无穷已。
欲叹离声发绛唇,更嗟别调流纤指。
此时惜别讵堪闻,此地相看未忍分。
重吟真曲和清吹,却奏仙歌响绿云。
绿云紫气向函关,访道应寻缑氏山。
莫学吹笙王子晋,一遇浮丘断不还。
译文仙人十五岁就爱吹笙,笙响如同昆丘的彩凤鸣叫。
也听说你会炼气餐金液,现如今又传说你马上要上长安朝拜皇上。
玉京长安有迢迢几千里路之遥,凤笙一去,何时能回?怕是难以再见。
绛唇一启,便是叹息,叹息你的离去,纤指一举,便奏出凄凉的离别琴调,充满惋惜。
此时惜别,那堪听闻离别之音;此地相看,那堪见此分别之颜。
不如来它一曲全真清吹,高歌仙曲,声响绿云。
绿云和着紫气一起飞向函谷关,寻仙访道应去河南的缑氏山。
你可别学那个很会吹笙的王子晋,一遇到神仙浮丘公就一去不还,我还想见你呢!注释仙人:本谓王子乔,即周灵王太子晋炼气,通过调息、行气等方法锻炼自身内在的精气。
玉京,道家所谓天庭。
”此代指唐之京都长安。
二句所谓:开始闻说你在蒙山炼气功、服丹液,现如今在你又说要朝赴长安。
凤笙:喻指所送之人元丹丘。
讵堪闻:犹岂可闻或不可闻的意思。
此地:此指送别之地,喻指治城瑕丘。
未忍分:即不忍分别。
重吟真曲和清吹:重吟,谓再行吟唱或歌吟。
清吹,此指清越的管乐,如笙、笛、萧之类。
绿云,《汉语大词典》一解:“绿色的云彩。
多形容缭绕仙人之瑞云。
紫气,星名,即紫气星,又名景星。
弄玉吹箫意思和典故

弄玉吹箫意思和典故《弄玉吹箫》是中国民间传说中的一个故事,讲述了一位美丽的女子弄玉吹奏悠扬的箫曲,引来了一位英俊的年轻人前来拜访,两人相遇相爱,却在最后因悲剧而分离的故事。
这个故事的故事背景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战国时期。
据传说,一位名叫弄玉的美丽女子,善于吹奏箫曲,技艺非常高超。
每当她吹奏箫曲时,那悠扬动听的曲调总是能够引来观者的注目与赞叹。
她的美貌和箫技也在整个城市中口口相传,成了城中民众的一大话题。
有一天,一个英俊的年轻人经过这个城市,在听到了弄玉吹奏的箫曲后深深地被她的美丽和箫技打动。
他决定前往弄玉的住处,向她学习箫技,并向她表达自己的心意。
弄玉欣然同意了年轻人的要求,并且两人日久生情,慢慢地相爱了。
弄玉吹奏的箫曲也变得更加动听,成为了两人沟通感情的一种方式。
他们的快乐和幸福在整个城市中传颂,成为了城市中的一段佳话。
然而,这段幸福的时光并没有持续太久。
一天,年轻人突然接到家里的紧急通知,必须离开城市回家去处理家庭事务。
他无法拒绝家庭的请求,只得告别了弄玉,承诺回来后一定与弄玉团聚。
可是时间一天天地过去,年轻人始终没有出现。
弄玉伤心欲绝,不知所措。
她整日沉浸在悲痛之中,终日吹奏着悲伤的箫曲。
她的箫曲变得悲怆而动人,让人无法不感到心痛与悲凉。
就在她曲终人散,准备支离破碎时,她突然发现那位英俊的年轻人正在她的门外等候。
他手捧着一件礼物,告诉弄玉他不能再回到城市了,因为他的家庭情况变得更加复杂。
他流着泪告诉弄玉:“我爱你,我会一直爱你。
我知道现在你很难过很伤心,但是我希望你能够记住我们曾经一起创造过的幸福。
”然后,年轻人离开了城市,离开了弄玉的生命,让弄玉孤独终老。
弄玉依靠着吹箫来维持生活,但是每当她吹奏箫曲的时候,她总是会哭泣。
直到她最后的瞬间,她还在吹奏着它,让箫声echo在时间的隧道中。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许多道理,其中最重要的道理就是珍惜现在所拥有的。
故事中的年轻人放弃了他的幸福,最终失去了一切。
笙的发展演变史探究

笙的发展演变史探究作者:晏景晟来源:《戏剧之家》2017年第08期【摘要】笙是中国最古老的吹管乐器之一,具有三千余年的悠久历史。
在历史的长河中,笙的发展与地位经历了从宫廷雅乐的独尊到合奏伴奏的沦落再到近几十年的重塑辉煌。
【关键词】笙;笙的发展;笙的演变中图分类号:J62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8-0072-01一、传说与史料叠加:发源期笙,是中国最古老的吹管乐器之一,历经千年岁月变换,依旧蔚然挺立在民族乐器之林。
先秦史书《世本》中便有“女娲作笙簧”,“伏羲造琴瑟”之说。
最初乐器定名为“生”,因其为竹子所制,便加了个竹字头曰为“笙”。
此外,《世本》中还有“随作笙”的传说,与女娲一样,随也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人物。
根据史书记载的推断与考古的论证,笙的源流始于上古年代,具体萌生在殷商王朝,随之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鼎盛于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笙的繁盛可以从这一时代逐渐增多的有关笙的文献、史料记载中得到印证。
二、阳春白雪到平民市井:繁盛期周至春秋时期,笙作为宫廷乐奏中常见的乐器之一,已经有很高的发展程度。
但在当时,“笙”并不等同于现代意义上的笙乐器,根据《周礼·春官》中的记载,“笙”又名“笙师”,在周朝为乐官名,总管教习吹奏笙、竽、埙、籥、箫、篪、篴、管、舂牍等乐器。
事实上,笙和竽在当时都是重要的吹奏乐器,它们最主要的区别在于:“笙体小,簧少;竽体大,簧多”。
甚至有些文献认为竽,即不形制的笙。
三、异域的冲击:由盛转衰自隋唐始,笙的影响开始变弱,地位逐渐衰落,在乐队演奏中日渐沦为伴奏乐器。
宋元明清朝代笙几经曲折,变化起伏,地位大不如先秦及春秋战国时代。
隋朝开始,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大量外来音乐传入中国,其中尤以西域音乐盛行。
外来音乐受到了宫廷贵族的青睐,外国乐器如琵琶、奚琴等也广受欢迎。
这些变革影响了传统乐器的演奏与地位,尤其是对像笙这种长期占据主奏地位的乐器造成了冲击。
笙芋的寓言故事

笙芋的寓言故事国时,齐宣王很爱听吹竽。
但是,他不爱听独奏,认为许多人在一起吹奏出来的乐曲才优美动听。
所以,每回都要三百个乐师齐奏,他听起来才过瘾。
齐宣王的这个嗜好很快传到百姓当中。
有一位南郭先生,根本不会吹竽,但他到处冒充能手,夸耀自己。
当他听到齐宣王喜欢听齐奏的消息后,十分高兴,心想:“我可以混到王宫中为大王吹竽,不会被人察觉。
可以享受优厚待遇,又不费力气,何乐而不为?”于是,南郭先生来到宫殿见齐宣王。
他拍着胸脯,胸有成竹地说:“听说大王喜爱听吹竽,我愿为大王效力。
我吹的竽美妙动听,大王一定会满意的。
”齐宣王听后很高兴,让他加入吹竽的乐队中,给他的待遇同数百人一样。
从此以后,南郭先生便混迹于三百人的乐队之中,每回都参加演奏。
演奏时,他装模作样,双手捧着竽,嘴唇微微地动。
别人看来,他好像在吹,其实并没有吹出声来。
这个冒充的乐师,就这样混了许多年,而且同其他乐师一样享受很高的待遇。
后来,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继承了王位,就是齐湣王。
这个新任的国君,也爱听吹竽。
但与他父亲不同的是,他爱听独奏,不喜欢听合奏。
每次总是让三百个乐师一个一个地演奏。
真正有演奏技能的乐师们独奏时,镇定自若,奏出优美的乐曲,受到国君的赞赏。
而此时的南郭先生开始心虚害怕了。
他浑身瑟瑟发抖,心里七上八下。
他想:“这下可不好了。
湣王好听独奏,乐师们一个一个地吹竽。
若叫到我,岂不要露马脚?我本来就不会吹竽呀!以前可以哄骗齐湣王,现在恐怕无法蒙混过关了。
一旦大王发现我不会吹竽,定会惩罚我的。
不如趁早溜之大吉。
”南郭先生知道自己没法继续混下去了,只得悄悄榴走了。
后来,“南郭吹竽”这一典故,用来形容没有真才实学,不称其职;或用来形容以次充好,假冒充数。
升仙太子王子晋

升仙太子王子晋作者:招福来源:《传奇故事(下半月)》2009年第03期中国的神仙有很多都是被追认而“升仙”的。
这些神仙在人世间的身份各不相同,既有帝后王孙,也有官员富翁,乞丐贫妇更是常见。
在出身帝王之家的神仙里,有一位失意的王子,他就是著名的“升仙太子”,民间一般称他为“王子晋”。
王子晋其实并不姓王,他姓姬名晋,字子乔,是东周王朝的太子。
据汉朝刘向所著的《列仙传》记载,姬晋喜欢吹笙,能学凤凰之鸣。
他时常在伊水和洛水之间漫游,得道士浮丘公接引,携手同游至嵩山居住。
人们去寻找他,他就对去迎接他的桓良说:“转告我的家人,七月七日那天去缑山与我相见。
”到了约定的日子,人们果然在缑山上看到了姬晋,他乘着白鹤由远处飞来,停在缑山之巅向人们致意,但人们只能远远地望着,无法接近。
几天之后,姬晋再次乘鹤飞人云霄,再也没有回来。
人们知道他已成了神仙,便在缑山和嵩山为之立祠奉祷。
这浪漫美妙的传说,加上天子储君的红尘高位,使王子晋在后世人们的心中有极高的地位,吟咏他的诗篇也不计其数,如“轩辕不可攀援兮,吾将从王乔而娱戏”(屈原《楚辞·远游》);“吾爱王子晋,得道伊洛滨”(李白《感遇》);“子晋庙前山月明,人闻往往夜吹笙”(白居易《王子晋庙》)等。
诗篇里的王子晋乘鹤引凤,金骨玉颜,令人无比仰慕向往。
但若细检历史就会发现,真实王子晋的人生,却短暂而凄凉。
姬晋的父亲是东周第十一代国王周灵王姬泄心。
周灵王一生没有留下什么好名声,却生了一个好儿子姬晋,《左传》中称:“(姬晋)幼有成德,聪明博达,温恭敦敏。
”姬晋15岁时就开始以太子身份辅佐朝政,深得朝臣和百姓的爱戴。
当时周王室已经衰落,早不被诸侯放在眼里,当他们听说太子姬晋年少有为时,心中更’是忐忑不安。
晋平公曾强占过周王室的田地,担心日后被姬晋问罪,就派遣叔向去京都朝见,以试探虚实。
叔向是当时著名的政治家,学识渊博、口才雄辩,曾一人辩赢了楚国君臣。
可在与姬晋的会谈中,他却被问得哑口无言。
中国传统文化--箫声中的文人文化

对于中国传统文人而言,他们笔下作品中 的“箫”,所寄托的有不平、有失意伤感,有 对爱情的浪漫想象,也有对物是人非的感慨兴 叹,但又在精神上试图寻求一种超脱和自在。
箫声中文人文化的形成,离不开箫本身的 音色特性,但也受到历史典故的影响。历史典 故能够加深人们对箫的审美认知和情感体验, 加之后世文人不断地创作、歌咏,使其慢慢沉 淀下来而成为一种文化现象。
凤箫 “乘凤仙人”、“乘龙人”、“乘龙骑凤”、“秦楼客” “秦女”、“凤女” 凤台又称“秦台”、“凤凰楼”、“凤京”、“嬴台”
子晋登仙
王子乔者,周灵王太子晋也。好吹笙, 作凤凰鸣。游伊、洛之间,道士浮丘公接以 上嵩高山。三十馀年后,求之于山上,见栢 良曰:“告我家,七月七日待我于缑氏山 巅。”至时,果乘白鹤驻山头。望之不得到, 举手谢时人,数日而去。亦立祠于缑氏山下, 及嵩山首焉。
《松下闻箫》 清·任伯年 中国美术馆藏
贰 与箫有关的重要典故
弄玉吹箫
萧史者,秦穆公时人也。 善吹箫,能致孔雀、白鹤于 庭。穆公有女,字弄玉,好 之,公遂以女妻焉。日教弄 玉作凤鸣。居数年,吹似凤 声,凤凰来止其屋。公为作 凤台,夫妇止其上,不下数 年。一旦,皆随凤凰飞去。
——《列仙传》
刺绣吹箫庆曲图轴 清·顾其言 故宫博物馆藏
——毛熙震《女冠子》
对影之鸾,相看欲舞,闻箫之凤,并偶成仙。 蒲松龄《陈淑卿小像题辞》
《弄玉吹箫》主题二:修仙
尝闻秦帝女,传得凤凰声。是日逢仙子,当时别有情。 人吹彩箫去,天借绿云迎。曲在身不返,空馀弄玉名。
——李白《凤台曲》
嬴女去秦宫,琼箫生碧空。凤台闭烟雾,鸾吹飘天 风……浊世不久住,清都路何穷。一去霄汉上,世人那得 逢。
箫声中的文人文化
壹 概述 贰 与箫有关的重要典故 叁 文人作品的用典情况
唐诗中的50个典故(下),典出知识!典出智慧!

唐诗中的50个典故(下),典出知识!典出智慧!26.【乘槎】【浮槎】【八月查】【释义】亦作“浮查”。
传说天河与海通,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见有浮槎去来,不失期,遂立飞阁于查上,乘槎浮海而至天河,遇织女、牵牛。
此人问此是何处,答曰:“君还至蜀郡访严君平则知之。
”后至蜀,君平曰:“某年月日有客星犯牵牛宿。
”正是此人到天河时。
见晋张华《博物志》卷十。
《艺文类聚》卷八引“查”作“楂”。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也载有类似的传说:汉张骞奉命出使西域等河源,乘槎经月,到一城市,见有一女在室内织布,又见一男子牵牛饮河,后带回织女送给他的支机石。
北周庾信《哀江南赋序》:“况复舟楫路穷,星汉非乘槎可上;风飙道阻,蓬莱无可到之期。
”宋·苏轼《次韵正辅同游白水山》:“岂知乘槎天女侧,独倚云机看织纱。
”清·孔尚任《岸桴记》:“予乘槎三年,江淮湖海,住若里巷。
”后用以比喻奉使。
唐·杜甫《有感》诗之一:“乘槎断消息,无处觅张骞。
”清·汪懋麟《得舟次二只琉球使还消息》诗之一:“闻道乘槎客,安流实快哉。
”清·黄遵宪《远归》诗:“且图傍岸牵舟住,竞说乘槎犯斗还。
”。
【例句】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查。
唐·杜甫秋兴八首莫怪恩波隔,乘槎与问津。
唐·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烟横博望乘槎水,日上文王避雨陵。
唐·唐彦谦蒲津河亭27.【斑竹】【湘妃泪】【湘女恨】【释义】晋·张华《博物志》卷八:“尧之二女,舜之二妃,曰湘夫人,帝崩,二妃啼,以涕挥竹,竹尽斑。
”唐·杜甫《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不见湘妃鼓瑟时,至今斑竹临江活。
”元·张可久《寨儿令·送别》曲:“白玉连环,斑竹阑干,回首泪偷弹。
”毛泽东《答友人》诗:“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
”【例句】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唐·李贺李凭箜篌引斑竹啼舜妇,清湘沈楚臣。
弄玉吹箫意思和典故

弄玉吹箫的意义和典故弄玉吹箫的含义弄玉吹箫是一个中国古代成语,意思是指某人演奏箫曲的动作和姿态优美动人,引发人们的赞美和赞叹。
这个成语的主要意思是形容一个人吹奏箫曲时非常娴熟和优美,给人们带来愉悦和欣赏的感觉。
弄玉吹箫的典故弄玉吹箫的典故源于中国古代的传说故事。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名叫邹丹丹的女子,她是一个天资聪慧、心灵手巧的才女。
邹丹丹自幼喜爱音乐,尤其擅长吹奏箫曲。
每当她吹奏箫曲时,她的动作和姿态都非常优美,仿佛一位仙子降临凡间。
有一天,邹丹丹带着她的玉箫来到了一个村庄。
这个村庄的人们非常喜欢音乐,他们都聚集在一起细细品味邹丹丹吹奏的箫曲。
邹丹丹吹奏的箫曲如泉水般清澈,如鸟儿的歌声般动人。
人们纷纷赞叹:“她吹箫的样子真是像一个仙女。
她的箫曲真是说不尽的美妙。
”从那以后,人们就用“弄玉吹箫”来形容一个人吹奏箫曲时优美动人的姿态和动作。
弄玉吹箫的艺术魅力音乐的力量音乐作为一种表达情感和传递信息的媒介,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吹奏箫曲是一种古老而独特的音乐形式,它通过柔和的音色和优美的旋律将人们带入一个纯净、和谐的境界。
弄玉吹箫的艺术魅力在于它能够直接触动人们的心灵,让人们感受到音乐的力量和美妙。
姿态与情感的融合弄玉吹箫所形容的优美姿态不仅仅是指演奏者的动作,更重要的是她们在演奏过程中将情感和姿态融合在一起。
演奏者通过身体的动作和面部表情传达出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情绪。
当演奏者情绪高涨或激动时,她们的吹奏动作会显得更加激烈和激情四溢;而当演奏者情绪低落或安静时,她们的吹奏动作会变得轻柔和温和。
这种情感和姿态的融合使得弄玉吹箫兼具了音乐和舞蹈的双重艺术魅力。
形象与声音的互动弄玉吹箫的艺术魅力不仅仅在于姿态的美,还在于形象和声音的互动。
当演奏者吹奏箫曲时,她们的身体和乐器成为了一个整体,形象和声音相互呼应。
她们的身体姿态、手指的动作和乐器的共鸣都与乐曲的旋律和节奏紧密相连,相互促进,从而产生了非常强大的艺术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乔” 、 “ 王子 晋 ” 等 。 而依 照 现存 文 献 检 索 可 知 , 此 勤 。 ” 在 此 文 中的 “ 王 子晋 ” 则是 作 为 自由和正 义 的
第 5期 2 0 1 3年 1 0月
湖南人文科技 学院学报
J o u na r l o f Hu n a n Un i v e r s i t y o f Hu ma n i t i e s ,S c i e n c e a n d Te c h n o l o g y
Hale Waihona Puke 鹃” 等 等 。这些 耳 熟 能详 的典 故 虽 然浅 显 易 懂 , 但 果乘 白鹄 住 山颠 , 望 之不得到 , 举手谢 时人 , 数 日
蕴 含着 非 常丰 富 且深 刻 的人 生 哲 理 。“ 王子吹笙” 去。 ” _ 2 其 以“ 王子 吹笙 ” 为 固定 的典故 形式 出现则
我 国有许 多具 有 传奇 色 彩 的典 故 , 例如“ 精 卫 子乔 , 周灵 王太 子 晋 也 。好 吹 笙 , 作 凤 鸣 。游伊 洛
填海” 、 “ 夸 父 追 日” 、 “ 女娲 补天 ” 、 “ 后 羿 射 日” 、 间, 道士浮丘公接上嵩高山 , 三十余 年。后来于山 “ 盘古 开 天 ” 、 “ 王子吹笙” 、 “ 苌 弘化 碧 ” 、 “ 望 帝 啼 上见桓 良 日 : ‘ 告我家 , 七 月 七 日待 我 缑 氏 山头 。 ’
( 一) 典 故 溯 源
史 载灵 王 二 十一年 ( 前5 5 1年 ) , 谷、 洛二 水 泛 ( 二) 典故释 义
滥 成灾 , 王 宫将 毁 , 灵 王 决 定 以壅 堵 洪 。太 子 晋 进
谏 日: “ 不 可 。 曾 听 自古 为 民之 长者 , 不 堕高 山 , 不 出现 , 一直 流 传 至今 。故 其 释 义 也 开 始 由最 早 的 填湖泽 , 不 泄 水 源 。天 地 自然 有 其 生 生 制 约 之 单一性走向了多元化。从最初 的《 列仙传》 中不难 道。 ” 并 提 出用 聚土 、 疏川 、 障泽 、 陂 塘 等 方 法 来 疏 发 现 , “ 王子乔 ” 、 “ 周太 子” 、 “ 浮丘公 ” 都 喻 指 神
导 洪水 , 同时 以“ 壅 堵 治水 ” 而 害 天 下 的鲧 和 周 室 仙 , 在后 世 的引 用 中多 解 释 为 洒 脱 不 凡 之 人 或 者
历史 作 为史 鉴 , 指 出灵 王 所做 无 疑 是 “ 无 过 乱 人 之 鹤 。又有谢灵运所作《 王子晋赞》 : “ 淑质非不丽 , 门” , “ 皆亡王 之 为也 ” 。他 的直谏 , 触 怒 了灵 王 , 因 难 以之 百年 。储 宫 非 不 贵 , 岂若 登 云 天 。 王 子 爱 而受 罚 被 废 为 庶 人 , 未 及 三 年 便 已仙 逝 H ] 。 肉 身 清净 , 区中实嚣喧。冀见浮丘公 , 与尔共缤翻。 ” 也
总第 1 3 4期
正 是 因为 “ 王子 吹笙 ” 这 一典 故 具 有 多重 的含 子》 和《 周易》 的解说。在这有 明显道教文化影 响 义, 才使 得 它在后 世 的文献 中流 传 颇 广 , 从 而 延 伸 的时期 , 遁世游仙一跃成为 了当时的主流 , “ 王 子
出一 系列典 型 。
典故最早源于《 后汉 书》 卷五九 引《 列仙传》 : “ 王 象征 。
[ 收稿 日期 ] 2 0 1 3—0 9—1 0 . [ 作者简介 ] 翟婧媛( 1 9 9 O 一) , 女, 安徽 阜 阳人 , 中南大学文学 院硕士在读 , 研 究方向: 语 言学。
・
8 0・
湖南人 文科技学院学报
No . 5 0c t .2 01 3
“ 王子吹笙” 典 故 源 流 探 析
翟婧 媛
( 中南大 学 文学 院 , 湖南 长 沙 4 1 0 0 8 3 )
[ 摘 要] ‘ ‘ 王子吹笙” 典故 源于刘向在《 列仙传》 中记载的故事 , 最早见于《 后汉书》 和《 潜夫论笺校
正》, 对后世 影 响 颇 大。其 变体 形 式极 为丰 富 , 尤其是 在 唐 宋两朝 。“ 王子吹 笙” 典 故在 历代使 用广 泛 , 寓 意深 远 , 寄托 了在 封 建社会 的压迫 下 广 大人 民群众 渴 望 自由和 正义 的 美好 愿望 。 [ 关键 词 ] ‘ ‘ 王子 吹 笙” 典故 ; 源流 ; 变体 形 式 ; 使 用情 况 [ 中图分 类号 ] H1 0 9 . 2 [ 文 献标 识码 ] A [ 文章 编号 ] 1 6 7 3— 0 7 1 2 ( 2 0 1 3 ) 0 5— 0 0 7 9— 0 4
二 “ 王子 吹笙 ” 变体 形式 考察
乔” 的传说无疑是最 为契合 的 , 故此 , 才得 以有这 般频繁的使用。
虽毁 , 但他 的美好 品德却流传 了下来 , 后人为表达 因此 常用 来 比喻 品 德 高 尚之 人 。 在 盛 唐 时 期 , 李
对 他 的崇 敬 , 便杜 撰 出王 子乔 成仙 的故 事 。
白作《 感遇》 : “ 吾爱王子 晋, 得道伊 洛滨。金骨既
这故 事便 是 “ 王子 吹 笙 ” 典 故 的 由来 。这 一典 不毁 , 玉颜 长 自春 。可怜 浮 丘 公 , 猗 靡 与 情 亲 。举
便 是其 中之一 。
一
是在南 北 朝 阮卓 的 诗作 《 赋 得 黄 鹄 一 远 别 诗》中 : “ 王子 吹笙 忽相值 , 自觉 飘 飘 云里 驶 。一 举 千 里未 能归 , 惟有 田饶 解深 意 。 ” “ 王子 吹笙 ” 的典 故起 源较 早 , 在 先 秦 时 就 已
“ 王 子吹 笙 ” 典故溯 源 及释 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