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谈教育

合集下载

易中天破门而入谈美学第二讲读后感

易中天破门而入谈美学第二讲读后感

易中天破门而入谈美学第二讲读后感易中天老师的“破门而入谈美学”就像是一场奇妙的思想派对,这第二讲更是让我像挖到了宝藏一样兴奋又惊喜。

一开始,我就被易老师那独特的讲述方式给紧紧抓住了。

他不像那种干巴巴讲理论的老学究,而是像个特别会讲故事的老朋友。

他讲美学,却不是从那些高深莫测的定义出发,而是从生活里一些看似平常,却又暗藏玄机的事儿说起。

比如说,他谈到艺术作品中的那些表现手法,让我突然意识到原来美学就在我们每天看的画儿、听的音乐、看的电影里头藏着呢。

就像我们看一幅画,以前可能就觉得好看或者不好看,但易老师这么一讲,我就发现原来画家在色彩的搭配、线条的勾勒上都有那么多的小心思。

这就好比我们平时吃的菜,以前只知道好吃,现在明白了原来是各种调料和食材的巧妙组合,就像美学在艺术作品中的精心构造一样。

易老师讲的关于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之间的关系也特别有趣。

他说的那些例子让我觉得这两者就像在跳舞的伙伴,互相影响,互相成就。

就像我们去看一场演唱会,歌手在台上唱歌,我们在台下欢呼,我们的欢呼会让歌手更有激情,歌手的精彩演唱也让我们更加兴奋。

这种互动在美学里就变得很有深度,让我感觉美学不是高高在上,只存在于书本里的东西,而是在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都能找到的小精灵。

而且啊,易老师在这一讲里还让我对美学的包容性有了新的认识。

美学不是只规定了什么是美,什么是丑,它就像一个大海,什么东西都能装得下。

不管是阳春白雪的高雅艺术,还是下里巴人的民间玩意儿,都有它自己的美学价值。

这就好像不管是山珍海味还是街边小吃,只要能让我们的味蕾快乐,那就是美食界的宝贝,美学也是这个道理。

读完这一讲,我感觉自己像是多了一双看世界的眼睛。

以前走过路过的那些东西,现在都好像有了新的光环。

我就想啊,要是能像易老师这样,把美学融入到自己的生活里,那生活得多有意思啊。

这就像给平淡的日子撒上了魔法粉末,让一切都变得闪闪发光起来。

我特别期待下一次易老师又会带我们在美学的世界里发现哪些新奇的角落呢!。

宋庄易中天谈枕边书

宋庄易中天谈枕边书

我挑枕边书可是“以貌取人”的——易中天谈枕边书主持:宋庄原载:《中华读书报》2021年3月31日第3版枕边书是读书人的标配您也有枕边书吗?易中天:当然,那是读书人的标配。

没这个,只能叫爱学习,不能叫好读书。

读书与学习有什么不同?易中天:学习是生存需要,读书是生活方式。

要睡觉了,枕头旁边还放本教材?那也太刻苦了点。

真正的枕边书,一定不是用来学习的,但不等于没有用。

比方说?易中天:侦探小说。

好的侦探,一靠直觉,二讲逻辑,三重证据。

这恰恰是历史研究需要的。

历史上的谜团和不靠谱的记载太多了,我写《中华史》就把自己看作侦探。

而且,我是有直觉的。

侦探小说对我的写作很有帮助后来您的直觉是否都被逻辑和证据支撑起来了呢?易中天:当然。

比如,历史上都说,吕惠卿为了扳倒王安石,把王安石给他的私信交出去,信中有“勿使上知”的字样。

这个说法,宋代就有。

如果属实,吕惠卿肯定是小人。

但直觉告诉我不对。

为什么?因为从吕惠卿交信,到王安石罢相,有四个半月的时间差。

欺君之罪,哪有这样拖拖拉拉办理的?现在就要逻辑推理了。

这封信到哪里去了?逻辑上有三种可能。

一是不慎遗失。

但,这么重要的证据可能遗失吗?二是有意销毁。

能够销毁的只有太皇太后,可惜她既不喜欢王安石也不喜欢吕惠卿,怎么会把重要的证据销毁?三是根本没有这封信。

所以结论只有一个:王安石根本就没写过那样的信,吕惠卿也没有出卖他。

这是冤案。

直觉可以培养吗?易中天:不能。

直觉是天赋。

您读得最多的侦探小说是什么?易中天:早期是福尔摩斯。

后来我读研,就把图书馆所有的案子“破”了一遍——所有的侦探小说都读完了。

同时我要告诫一下读者朋友,枕边书往往“害人”。

案子不破睡不了,弄不好通宵不能睡觉。

后来就比较喜欢阿加莎,基本上有她的全集。

我也觉得她的作品太多了,比较好的是《无人生还》《底牌》《东方快车谋杀案》《阳光下的罪恶》《死亡草》。

再就是东野圭吾,我认为他最好的作品是《白夜行》。

加贺恭一郎系列我也喜欢,其中有一本《我杀了他》还没有读懂,究竟谁是凶手的问题在知乎上讨论得热火朝天。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由易中天品三国热看中学历史教育的缺失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由易中天品三国热看中学历史教育的缺失

知道易中天,是因为看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被他的品三国所吸引,后来便买来《易中天品三国》,置之床头,闲暇时便拿来细细地品读。

关注易中天,是因为他为我们的历史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时他的迅速走红让我反思我们的历史教学,为什么人们喜欢易中天的品三国,而不喜欢我们的历史教学?对比易中天品三国,对比我们的历史教学,我认为我们的历史教学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是历史教学缺失了问题意识。

易中天先生品三国,一般是先提出问题,由问题来引发人们的好奇,然后易先生再来“品”,通过问题来加强与观众间的互动。

如第十六集《得寸进尺》中,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赤壁之战后,曹操又进行了三次战争,即破马、韩,征孙权,伐张鲁。

三次战争时间都不超过一年。

曹操甚至宁肯半途而废,也要返回邺城。

那么,曹操为什么要这样做?他每次都匆匆忙忙地赶了回去,究竟要做什么?是什么事情他一直在牵挂着呢?这是易中天先生常用的方法,每一集的开头都这样引入,即先叙述相关的史事,创设一个矛盾的情景,再从史实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在我们的历史教学中,我们往往缺乏教师跟学生间的互动,或者设置的问题太简单,不能引起人们的注意,甚至有些教师把问题设置成了填空题的形式,把本来丰富多彩、给人以智慧的历史搞成了干巴巴的“木乃伊”,在有些学校,历史课成了“鸡肋”,什么人都可以教,兼职的、年老的、体弱多病的,使教历史成了“福利”,这严重影响了我们的历史教学,使历史教育的作用没有发挥出来,问题意识正在悄然流失。

二是历史教学缺失了个性解读,缺少“品”的意识。

虽然我们也强调“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但在实际教学中,老师们往往不能“跳出教材看教材”,仍然存在着照本宣科的现象。

比如有的老师在讲解祖国统一大业必将实现时,往往只局限于课本,从一国两制和发展两岸关系符合人民的利益方面来讲解,这两个问题课本上明确的答案,教师再来讲解,往往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在讲解这个问题时,应该有个人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可以再从国际社会角度来“品”,国际上,普遍承认只有一个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像美国、日本等国家,没有一个不承认只有一个中国的,这些国家的支持为我们维护国家统一扫除了外部障碍;二是从中华民族传统的价值观方面来“品”,谁想分裂国家、破坏统一,谁就会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中国人历来以维护国家统一为已任,这种价值观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约束力;三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的认同感,两岸人民都是炎黄子孙,同祖同根;四是应跟现实联系起来“品”,台湾同大陆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台湾经济的振兴对大陆的依赖性越来越大,从房地产价格的攀升、大陆观光团对台湾旅游业的影响等方面来加以说明。

易中天破门而入谈美学第二讲读后感

易中天破门而入谈美学第二讲读后感

易中天破门而入谈美学第二讲读后感篇一易中天破门而入谈美学第二讲读后感读完易中天老师的《破门而入谈美学》第二讲,我这心里头啊,就跟那翻江倒海似的,感慨万千呐!你说这美学,以前我觉得它可神秘,可高大上了,好像跟咱普通人没啥关系。

但易老师这么一讲,嘿,我好像有点开窍了。

易老师的讲解,就像是一把钥匙,一下子把那紧闭的美学大门给打开了,让我能窥探到里头的精彩。

他讲的那些例子,生动得很,我就感觉自己仿佛身临其境,能真切地感受到那种美。

也许有人会说,美学这东西太虚,能当饭吃吗?我觉得吧,还真不能这么想。

生活中到处都有美啊,只是我们有时候太匆忙,没留意罢了。

比如说,春天里那漫山遍野的花朵,难道不美吗?可要是我们不懂美学,可能就只是看个热闹,觉得“哦,花挺好看”,但要是懂点美学,就能体会到那种色彩的搭配、形状的和谐,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我觉得易中天老师讲美学,不是那种干巴巴的理论说教,而是把复杂的东西简单化,让咱普通人也能听懂。

这是不是就像他“破门而入”的这个举动一样,打破了传统美学高高在上的那种架势?不过呢,我也在想,这美学的东西,理解起来容易,可要真正运用到生活中,可能还得下点功夫。

比如说,我自己在欣赏一幅画的时候,能不能真的看出点门道来?这还真不好说。

总之,这一讲让我对美学有了新的认识,我可得好好琢磨琢磨,说不定以后还能靠这个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有滋味呢!篇二易中天破门而入谈美学第二讲读后感哎呀妈呀,易中天老师的《破门而入谈美学》第二讲可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刚开始读的时候,我心里还犯嘀咕:这能讲出啥新鲜玩意儿来?结果,读着读着,我就被深深吸引住了。

易老师就像是一个导游,带着我在美学的大观园里到处逛。

这里瞅瞅,那里瞧瞧,让我看到了好多以前没注意到的美景。

比如说,他讲到艺术作品中的美,我就突然想到,有时候我们去看画展,或者听音乐,可能只是觉得“嗯,不错”,但到底为啥不错,却说不出个一二三来。

现在我明白了,原来这里头有那么多的门道,什么构图啊,节奏啊,情感表达啊。

让孩子们的灵性复活

让孩子们的灵性复活
“为什么啊?他说辛辛苦苦教育了几十年.都让郑老师这20分钟给毁了。”崔永元捂着嘴.又压低声音补了一句:“不过.你看底下的孩子们这么乐呵.你就撒开了来吧。”崔永元记得.整场演讲中。整场演讲中.孩子们不停地笑、不停地鼓掌。果然.后来.郑正到美国留学。毕业回国后.他曾就职于搜狐网.入职不到一年.便被猎头挖走.现在是一家着名网络游戏公司的高级顾问。
让孩子们的灵性复活
编 辑:__________________
时 间:__________________
哲学家周国平先生在谈论教育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不可能制造天才.却可能扼杀天才。因此.天才对教育唯一可说的话是第欧根尼的那句名言:不要挡住我的阳光。
是的.教育成了孩子灵性的杀手。易中天在谈到这一点时愤愤地说这种教育的“毁人不倦”本质是功利主义的、是应试的、是势利的、是鼠目寸光的……也势必是短命的。
孩子们天生是有灵性的。可是这种灵性却在某一天忽然消失.这是教育的失败。但这种失败到底在什么地方呢?很多有识之士显然已经看到这点了。他们也在呼唤“有灵性的教育”。
孙中.退学;高中.退学。这样一个孩子.她的母亲却从不打骂儿子。郑正不想上学的时候.她甚至不会发怒.而是带上小提琴.陪郑正到公园的大树下拉琴。然后用轮流撕花瓣的形式决定是否应该去上学.谁撕到了最后一瓣听谁的.“谁也不许耍赖”。
一次郑正和校长“打赌”.说找到郑渊洁.证明他说过“不用写作业”这句话.就可以免他的作业。为了帮儿子.这位母亲托朋友找到当时还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任记者的崔永元.又通过他间接联系上郑渊洁。后来郑渊洁来了.给学生们演讲:“同学们.我只有小学四年级的学历.但是……”崔永元回忆.郑渊洁刚一张嘴.坐在他旁边的校长“就有点儿坐不住了”.“脸色越来越白”。郑渊洁也还记得.进行到20分钟的时候.崔永元便拿着小纸条上台和他耳语.“校长说郑老师工作很辛苦.要不今天就到这儿吧。”

易中天专访

易中天专访

易中天:生于1947年,湖南长沙人。

198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现任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长期从事文学、艺术、美学、心理学、人类学、历史学等多学科和跨学科研究,著有《<文心雕龙>美学思想论稿》《艺术人类学》等。

近年撰写出版了《帝国的惆怅》以及“易中天随笔体学术著作·中国文化系列”四种:《闲话中国人》《中国的男人和女人》《读城记》《品人录》等。

文化类图书成了畅销书,已经成了图书界多年不见的景象。

在多年相对低迷的图书市场,易中天这三个字似乎成了畅销的保证,而对习惯了清静的易中天来说,在厦门家中安静的呆上几天反而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情,在这所传说房价已经达到一万元一平米的房子里,刚从上海签售回来的易中天接收了面对面的专访。

记者:我们走进这个房子里的时候,有人告诉我们这里是富人住的地方。

易中天:不是,我楼下有住着出租车司机呢。

这个房子刚开始的时候价位并不高。

记者:但是现在易老师在人们的心目中间,你已经属于有钱人的行列了。

易中天:什么叫有钱,多少钱叫有钱,其实比我有钱的多了去了。

一个教书匠凭着自己劳动,挣了一点钱,怎么就撑破了新闻界的眼皮儿了。

记者:但是银行里存折数字的变化你晚上睡的好吗?易中天:这有什么睡觉不好的,我根本不知道它在怎么变。

记者:怎么说?易中天:我是不知道,我又不去查帐,又不看,一切都是电脑在自动处理。

包括出版社的版税也是直接打进帐户,我都不去查。

记者:走上《百家讲坛》的时候呢?这个结果是意料得到的吗?易中天:这个意料不到,《百家讲坛》你去讲一讲能挣多少稿费啊,一期就1000块钱。

记者:想到过有这样一种效益吗?易中天:哪一种效益?记者:名、利?易中天:我就奇怪了,这个媒体,包括平面媒体也包括你们电视台,还包括阁下,怎么都关注这两个字?这难道就是当今老百姓关心的事吗?不会吧。

记者:可能跟我们平常心目中的学者形象有很大的一个反差。

易中天:意思就是大家公认学者就该穷。

《开讲啦》易中天演讲:这是我的选择

《开讲啦》易中天演讲:这是我的选择

《开讲啦》易中天演讲:这是我的选择
易中天(1947年2月8日—),湖南长沙人,中国知名作家、学者、教育家,厦门大学教授,第八届中国作家富豪榜致敬作家。

198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后在厦门大学中文系任教[1] 。

2015年4月声明已经退休。

他长期从事文学、艺术、美学、心理学、人类学、历史学等研究,著有《美学思想论稿》、《艺术人类学》等著作。

撰写出版了“易中天随笔体学术著作·中国文化系列”四种:《闲话中国人》、《中国的男人和女人》、《读城记》和《品人录》。

2005年央视《百家讲坛》“开坛论道”的学者,2006年在央视“百家讲坛”主讲《汉代风云人物》、《易中天品三国》。

2013年宣布写作36卷本《易中天中华史》,2013年12月5日,荣获第八届作家富豪榜最佳历史书。

以上就是店铺网带给大家不一样的精彩。

想要了解更多精彩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店铺网,我们将会为你奉上最全最新鲜的内容哦! 店铺,因你而精彩。

《开讲啦》易中天演讲:这是我的选择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推荐度: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易中天「中华智慧」第二讲:老子辩证法

易中天「中华智慧」第二讲:老子辩证法

易中天「中华智慧」第二讲:老子辩证法KK跟周易方法论关系密切的,是老子的辩证法。

老子不是一个人,是一本书,完成时间大约在战国初期,因为书中有大量批判儒家的内容,所以不会早于孔子。

作者是谁不知道,但使用了老聃的名义,就像现在某些人冒充我在网上发表文章。

书也有三个名字。

道家系统传的叫《道德经》,法家系统传的叫《德道经》,两种也都叫《老子》。

这些问题不必纠结,只看思想。

前面说过,周易认为世界的变化归根结底是阴阳关系的变化。

老子继承了这个观点,但又有发展。

老子的主张是:阴比阳重要不妨来看《老子》中的几句话:能如婴儿乎?——第十章如婴儿之未孩。

——第二十章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第五十五章上善若水。

——第八章大国者,下流也,天下之牝。

——第六十一章这里要稍微解释一下。

孩,就是笑出声音来。

下流,江河的下游,不是卑鄙下流耍流氓。

牝读如聘,雌性动物的总称,也可以指女人。

这些话,什么意思呢?人生的最好阶段,是还不会咯咯咯笑之前。

真正的大国,应该像江河的下游,成为全天下的女人或雌性。

很清楚,老子喜欢、肯定、推崇的,是这样几种:小的,比如婴儿。

弱的,比如女人。

柔的,比如水。

卑下的,比如溪谷、洼地、江河的下游。

总之都是阴性的。

那么,老子难道是弱势群体的代言人?错。

我们且看他怎么说。

《老子》第七十八章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这句话的意思很清楚:天底下最柔弱的就是水,最能攻坚的也是水。

石头够硬吧?我水滴石穿啊!更不要说洪水了,什么都能摧毁。

类似的情况还有:婴儿哭个不停,嗓子从来不哑。

女人睡在下面,做爱从来不累。

最后软下来的,还是男人。

所以他得出结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第四十三章”也就是说:最柔弱的就是最厉害、最所向无敌的由此又得出结论:女人比男人好下面比上面好不动比乱动好老子认为,这是普遍真理,可以用到各个方面。

比如打仗,就千万别打第一枪。

老子说:“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易中天:中国教育整个把人脑子搞坏了
2015-10-20 新国学新儒家
儒风大家
我既是一个教书匠,就来说说中国教育的问题。

几年前,在北京《经济观察报》的一个论坛上,当时有一位演讲嘉宾是教育家杨东平,我说请问杨先生,中国教育和中国足球哪个更有希望?他想了半天说,教育吧。

我说为什么?他说足球没有希望也就算了,教育不能没有希望。

问题是,我们要考虑的是中国教育是不是大幅度、大面积地提高了我们整个国民的素质。

而现在我看到的是什么呢?是中国教育整个把人脑子搞坏了。

中国教育和中国文化的问题一样,是弱智化。

搞坏的原因是什么呢?是我们的教育评价目标就是“成王败寇”四个字,就是你如果得了诺贝尔奖就是好,没有得奖或者奥数没有得奖就不行。

就是一成王败寇,急功近利,见利忘义,忘掉了教育的根本目的。

这种成王败寇的评价标准的结果是不把学生当人,望子成龙,望子成材,望子成器。

龙是什么?怪兽。

材是什么?木头。

器是什么?东西。

就是你要成怪兽,你要成木头,你要成东西,就是不要成人。

现在口口声声以人为本,最应该以人为本的应该是教育,可是在中国,最应该以人为本的领域最不把人当人。

你看看我们现在的孩子过的什么日子。

有一家媒体报道说,夫妻两个白天平时工作比较忙,到了国庆长假,孩子问爸爸妈妈能不能花一天时间陪我到游乐园玩一下。

夫妻两个开了一夜的“遵义会议”,最后咬紧牙关,下定决心,拿出一天时间陪孩子上回游乐园。

做了第一个游戏,孩子挺高兴。

妈妈就问,好玩吗?好玩。

那回去就可以写篇作文了吧。

孩子当场脸就拉下来,然后垂头丧气去做第二个游戏。

做完第二个游戏妈妈又过来了,问,第二个游戏好玩吗?好玩。

那你可以写一篇精彩的作文了吧。

孩子说,妈妈我不玩了。

一天玩的时间都不给孩子,就盯他的作文,口号是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那我想请问:人生的终点线在哪儿?殡仪馆。

所以从上到下,从教育行政部门到家长,全都是望子成龙。

所以现在我旗帜鲜明地提出来,我反对励志,反对培优,反对成功学,反对望子成龙。

我的口号就是,望子成人。

什么人?真正的人。

有标准吗?有,八个字,第一真实,第二善良,第三健康,第四快乐。

首先说真实。

有人说不可能。

这年头你还能全说真话,不说假话。

我说能,因为我的真实标准是不说假话。

有人说,那你说的全部是真话?我说是。

他说那不可能,说真话要倒霉的。

我说很简单,你觉得这个真话说出来要倒霉的话,你可以不说。

康德说一个人所说的必须真实,但是他没有义务把所有的真实都说出来。

因此真实的办法很简单,就是你觉得这个真实是不可以说的,你就不说,然后假话你也不说,剩下的全都是真话,这就是真实。

第二是善良。

善良不是说要你到街头去做什么义工,或者学雷锋的那天去扶老太太过街。

善良的底线是恻隐之心。

恻隐之心就是不忍之心,不忍心人家受到无辜的伤害,包括对小动物。

所以不但不能行凶杀人,也不能虐待小动物。

我们要在法律上保证公民的恻隐之心不受伤害。

第三是健康。

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而心理的健康比身体的健康更重要。

第四个就是快乐。

快乐是非常重要的。

在孔夫子那里,做人的最高境界是仁,做事的最高境界是权(权衡),治学的最高境界是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快乐是最高的境界。

其实人很简单,成功不成功,是否出人头地,是否光宗耀祖,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快乐。

孔子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最后是快乐。

比方说现在为什么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大家都要去考公务员呢?我非常同情大学生毕业以后挤破脑袋去考公务员,虽然我不赞成,但是我非常理解非常同情,他缺乏的是安全感。

有一个农村来的孩子就这样对记者说的,我也不想考公务员,但是我爸我妈让我考。

我爸我妈说,孩子,你要考上公务员,咱在村里就不受欺负了。

他要的就是一个安全感。

所以我们的社会应该给每个公民提供足够的安全感,让每个公民有足够的尊严,不管他从事哪个职业,不管他在哪个岗位上,他都是一个安全的、有尊严的人,这样他才能快乐。

这就是我对中国教育的希望。

我希望中国教育能让我们每个孩子,中国改革、中国社会能够让我们每个中国公民都成为真正真实的人,善良的人,健康的人,快乐的人,这就是我的中国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