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先生的讲座
易中天精彩演讲:中华文明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易中天精彩演讲:中华文明的过去、现在与未来----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范本,欢迎您借鉴参考阅读和下载,侵删。
您的努力学习是为了更美好的未来!易中天精彩演讲:中华文明的过去、现在与未来非常感谢骆新给我圆了场。
现在世界上存在着多种的文明,但是,只有西方现代、伊斯兰和中华这三大文明是世界性的。
中华文明代表着第一代文明,伊斯兰文明代表着第二代文明,西方现代文明则代表着第三代文明。
现在最有影响力的是西方文明,比较弱势的是中华文明。
这让我想起《出师表》中所说的:“此诚危急危际存亡之秋也”。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要思考的问题是两个:一个是人家有什么或者人家的优越性是什么;二是我们的问题或者不足是什么。
比较三大世界性文明,很清楚,西方现代文明和伊斯兰文明都是有信仰的文明,当然西方现代文明不等于基督教文明。
我们知道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中有一条特别重要的规定:国会不得立法建立国教。
但西方现代文明是建立在基督教文明和新教文明的基础上的。
伊斯兰文明更不用说,这两个文明特点都是一神教,这和犹太教也是一样的。
基督教文明、伊斯兰教文明和犹太教文明是世界上三个最重要的一神教文明。
犹太人认为他们自己是上帝的选民,正因为犹太教的这种信仰,导致即使犹太人失去了祖国,分散在世界各地,但他们仍然可以作为一个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相反,很多失去国家的民族随着历史消亡了。
因此,我们可以把信仰算作是犹太教文明好的地方。
但不足之处是,它把自己封闭了起来,只有我们犹太人才是上帝选民,其他人、其他民族很难成为上帝的选民,因此犹太教很难成为世界性宗教。
再来看伊斯兰教文明,它主要讲两个概念:一个是特慈,一个是普慈。
特慈是对一个群体,即穆斯林,独特的慈爱,而普慈则是对所有人慈爱。
现在看西方文明,西方文明讲“普世”,连“特”都没有了,而是普世的慈爱。
汉文明是没有信仰的文明。
中华文明或者准确地说汉文明是没有信仰、没有宗教的文明。
易中天在北京大学演讲

易中天在北京大学演讲23日下午,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在北京大学演讲,题目为《楚汉三国与湖北》,实录如下:[易中天]: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下午好。
很荣幸应湖北省委宣传部和湖北电视台的邀请,来到我向往已久的北京大学,来做这个演讲,这次演讲主办方的题目是楚汉三国与湖北,我很能理解主办方的意图,他们觉得在这样一个世界瞩目的学府来进行演讲并讲学术性的东西,而我觉得来到北京大学我没有资格讲学术。
[14:00] [易中天]:以我浅薄的学识怎敢在北大讲学术,我更多想讲一些我个人的感受,我不是湖北人,我是湖南人。
但是我六岁就到了湖北,然后从六岁到十八岁我在湖北武汉度过我小学和中学的岁月。
到1978年我又以同等学历考取武汉大学读研究生,留校工作,又在湖北武汉工作了一段时间,所以对湖北对武汉这个地方略有所知。
有一些个人的感受。
今天我就想结合我个人的感受,谈谈湖北。
[14:03] [易中天]:那么按照我们主办方的意思,我当然应该从湖北的历史说起,湖北这个地方是楚文化的发祥地,在远古的时候,湖北这个地方就生活了一些氏族社会和部落时代的一些先民,这些先民按照中国通史的说法可能是远古的苗族。
而且很可能是和大禹作战从北方退到南方的人。
有可能是这样。
这个时候属于氏族和部落的时代。
[14:04] [易中天]:到了商代,湖北就形成了部落联盟,号称楚南。
周武王伐纣的时候,这个地方也参加了,立了战功,因此封了爵位,定居在丹阳,这个时候我猜测他们已经由部落联盟变成了部落国家,到了西周夷王的时候,楚人就强大起来了,强大到什么程度?他们组建了自己的独立主权国家,而且开始称王。
后来他又没有称了,但是已经开始称了。
[14:04] [易中天]:而且当时的楚王就说这样的话,他说我们就是蛮夷,我们为什么要按照中国当时所说的中国就是指中原地区了,就是华夏民族建立的中国就是中国,中央之国,我们为什么按中国的称号称我们,为什么他们封我们一个子爵我们就是子呢?这些爵位之上是王,子爵是第四等爵,他的意思就是说你不是说我们是蛮夷吗?我们就是蛮夷,我既然是我就不吃你这一套,这个时候楚就变成了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到了春秋时期楚国就更加强大,居然问鼎中原,就是楚国的大臣到周天子那里,周那里有九鼎,就象征九州,九鼎就象征九州天下,中国的文化是民以食为天,谁掌握了食物谁就掌握了政权,所以我们这个政权是以鼎象征的,所以不要小看这个锅,九个鼎就是九州的政权都归我们了,那殷取代夏九鼎就归殷,楚王派使臣去周王那问这个鼎的大小、重量,周王的大臣说在德不在鼎,谁拥有天下在于有德,鼎的轻重是你们楚人可以问的吗?最后他成为霸主,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百家讲坛:易中天评曹操

皇
都
帝
尉
孙坚
孙策
所以曹操只能仰仗自己乱世英豪的 非凡才能,自创江山,自铸伟词。
治世之能臣 乱世之奸雄
曹操的 过人之处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这是三国时代针对曹 操最著名的一句评语。
这句评语对曹操的负面影响也是无比深重的,它成 了一根不可摆脱的耻辱柱,从此如影随形地追逐曹 操一生。
笑
这句评语其实是曹操 自找的,敏捷的史官 记录下了曹操初闻这 十个字时的表情:"大 笑。"──这一笑诡不 可言。
张辽走孙权于合肥,郭 淮拒蜀国于阳平,徐晃 却关羽于樊,皆以少制 众,分方面忧。
操无敌于建安之时, 非幸也。"
夏 侯 渊
贾 诩
许攸投降曹操,受到曹操重用
挟天子以令诸侯
董卓
袁绍
设使天下无有孤,不知 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挟天子以令诸侯,一 边高举正义旗帜,一 边使出横手,扫清敌 对势力。
杨修 崔琰 许攸
华佗
娄圭 毛玠
对曹操人品极为不屑的汉代史学家 洪迈先生,也不得不承认,若论“知 人善任”,曹操“实后世之所难及”。
求 贤 天 下
洪迈对曹操作出这样一番总结:
“荀彧、荀攸、郭嘉皆腹心谋臣。
恐关中诸将为害,则属司隶校尉钟繇以西事,而马 腾、韩遂遣子入侍。
诸军乏食,则以枣祗、任峻建立屯田。欲复监官之 利,则使卫觊镇抚关中,而诸将服。
放关羽归山
那本是一个杀死关羽的大 好机缘:临阵叛逃,投靠 强敌,即按现今的战争逻 辑,也是一个在军事法庭 上必将受到严惩的行为。 当时关羽旧主刘备,正以 贵客身份,坐在劲敌袁绍 的府上。不可猜度的曹操, 竟嘱咐下人先去通报"云 长慢行",再亲率百官, 备上丰厚的礼品,亲自为
易中天:中华文明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编辑修改,也可直接使用易中天:中华文明的过去、现在与未来2013年11月27日,腾讯网十周年“中国说”思享会在北京举行。
著名学者易中天教授发表了题为“中华文明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的主题演讲。
易中天指出,当前的天下大势是文明的冲突,其中最主要的冲突发生在西方文明、伊斯兰文明和中华文明之间,在这种形势下,中国必须思考其他文明的优势与我们的不足。
他认为现代西方文明在当前占据优势的主要原因是具有普世的宗教信仰,而信仰的作用在于确定并延续一个民族的核心价值体系。
与之相比,中华文明缺乏信仰,中国人的信仰普遍是实用主义的。
在进入市场经济之后,中国的经济基础发生了变化而价值体系仍是陈旧的,因此,才出现了一系列道德败坏和价值虚无的问题。
所以中国的转型从根本上是文化或文明层面的转型。
以下为演讲实录:易中天:非常感谢骆新给我圆了场。
现在世界上存在着多种的文明,但是,只有西方现代、伊斯兰和中华这三大文明是世界性的。
中华文明代表着第一代文明,伊斯兰文明代表着第二代文明,西方现代文明则代表着第三代文明。
现在最有影响力的是西方文明,比较弱势的是中华文明。
这让我想起《出师表》中所说的:“此诚危急危际存亡之秋也”。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要思考的问题是两个:一个是人家有什么或者人家的优越性是什么;二是我们的问题或者不足是什么。
比较三大世界性文明,很清楚,西方现代文明和伊斯兰文明都是有信仰的文明,当然西方现代文明不等于基督教文明。
我们知道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中有一条特别重要的规定:国会不得立法建立国教。
但西方现代文明是建立在基督教文明和新教文明的基础上的。
伊斯兰文明更不用说,这两个文明特点都是一神教,这和犹太教也是一样的。
基督教文明、伊斯兰教文明和犹太教文明是世界上三个最重要的一神教文明。
犹太人认为他们自己是上帝的选民,正因为犹太教的这种信仰,导致即使犹太人失去了祖国,分散在世界各地,但他们仍然可以作为一个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易中天中科大精彩演讲:历史的底牌(完整版)

易中天中科大精彩演讲:历史的底牌(完整版)“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为什么三国时期显得尤为重要,很多人都爱三国这段历史?”讲座的开始,易中天先生即对中科大同学抛出的这个问题作了回答,并引出本次演讲内容。
这场名为《历史的底牌》的演讲长达两个小时,易中天将其分成了三个部分:“中华梦、中华根和中华魂”,逻辑关系十分缜密。
演讲中还穿插了不少小故事和亲身经历,形象生动,金句频出,赢得现场一阵阵欢笑和掌声。
易中天认为,现在正是中华民族最关键的时刻,“在这个时刻,我们有必要反观自己,发现自己,因为只有知道自己从哪里来,才知道自己往哪里去,也才知道我们该怎么办。
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我决定以5到8年的时间,撰写出版36卷本《易中天中华史》,只回答一个问题,或者说只弄清楚一句话,就是三千七百年以来,我们的命运和选择。
希望大家能陪我一起去揭开这张历史的底牌。
”易中天中科大演讲:历史的底牌(绝对值得一看)。
后附易中天中华史最新版介绍,这是目前出到的全部20册,对了解本视频有帮助。
很多研究历史的人,把历史当做一具尸体。
放在解剖台上,取出肾脏、肝脏、心脏来研究。
但我不喜欢,我觉得面对历史,首先要去感受她的血肉和肌理,其次才谈得上研究。
—易中天谈历史研究历史本身是精彩的,想写的精彩却并不简单!因《百家讲坛》被大众熟知的易中天老师继《品三国》之后,以颠覆传统史学著作的写作方法、优美诗意的语言、独特创新的全球视角,又为我们带来了重磅历史著作《易中天中华史》。
易中天坦言:我会从读者的角度来诠释史学的概念。
这是一部轻松好读、引人入胜、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中华史诗。
这是我没写过的,别人也没写过!《易中天中华史》共20卷,包括《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4部,发行3年即畅销600万册。
严格根据史实史料,敏锐捕捉文物线索,探究隐瞒的真相,还原真实历史事件!全书不是长篇累牍的历史堆砌,让语言在接地气的环境下野蛮生长,通俗生动、鲜活俏皮,带给读者时尚的读史体验。
百家讲坛-易中天对话王立群

【百家讲坛】易中天对话王立群王立群在2006年初登《百家讲坛》,连续主讲了《汉代风云人物》之项羽、吕后系列。
他儒雅和厚重的讲史风格,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从2007年1月开始,《百家讲坛》又推出了王立群先生担纲主讲的大型系列节目——《王立群读〈史记〉》。
这个系列节目是《百家讲坛》2007年重点打造的节目,因此众多媒体预言今年将是“《史记》年”。
在本期节目中,特邀嘉宾易中天,以及自发赶来的王立群的热心粉丝“群众”,围绕着《史记》与王立群先生进行了一场精彩的对话。
那么,王立群先生的历史观究竟是什么?他的一生究竟有着怎样不平凡的经历?王立群研究《史记》的独到之处究竟在哪里呢?易中天:观众朋友们大家好,这里是《百家讲坛》。
今天是一期特别的节目,特别在什么地方呢?今天不是一位主讲人站在讲台上讲,今天是两位主讲人,来进行一次对话。
一个是我,《品三国》的易中天;还有一位,就是读《史记》的王立群。
大家知道,《史记》是一部著名的历史著作,王立群先生是河南大学文学院的教授。
老兄是学中文的吗?王立群:我学的是中国古代文学。
易:教的呢?王:教的,本科是教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硕士带的是古代文学,博士是带的中国古典文献学。
易:也就是说,你是学文学的,也是教文学的,现在来讲历史,你不觉得是公鸡下蛋吗?王:那不你先下在前面吗?易:我不但觉得我是公鸡下蛋,我是公鸡下鸭蛋。
你说今天把我整到这儿来,当一个貌似主持人的角色,不整个一个公鸡下鸭蛋吗?下就下吧,我就认了。
你呢?王:我也认了。
易:哦,你也认了。
那意思就是说下咱们的蛋,让人家说去吧!这么说来,我们两个还有很多的相似之处。
因为我也是学中国古典文学的,现在也在《百家讲坛》讲历史。
我们都是公鸡中的“战斗机”啊!王:老公鸡。
易:打鸣吗?王:还打。
易:还打鸣。
*易中天先生开篇就妙趣横生,戏言王立群和自己都是学中文出身,开讲历史是公鸡下蛋,而且是公鸡中的“战斗机”。
那么,王立群先生是究竟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呢?在《史记》两千多年的历史跨度中,他为什么要从汉武帝切入呢?王立群先生的历史观究竟是什么呢?王立群的历史观易:今天来了你的很多的Fans。
易中天中科大演讲:历史的底牌(可编辑修改word版)

易中天中科大演讲:历史的底牌(完整版)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为什么三国时期显得尤为重要,很多人都爱三国这段历史?”讲座的开始,易中天先生即对同学抛出的这个问题作了回答,并引出本次演讲内容。
这场名为《历史的底牌》的演讲长达两个小时,易中天将其分成了三个部分:“中华梦、中华根和中华魂”,逻辑关系十分缜密。
演讲中还穿插了不少小故事和亲身经历,形象生动,金句频出,赢得现场一阵阵欢笑和掌声。
易中天认为,现在正是中华民族最关键的时刻,“在这个时刻,我们有必要反观自己,发现自己,因为只有知道自己从哪里来,才知道自己往哪里去,也才知道我们该怎么办。
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我决定以5到8年的时间,撰写出版36卷本《易中天中华史》,只回答一个问题,或者说只弄清楚一句话,就是三千七百年以来,我们的命运和选择。
希望大家能陪我一起去揭开这张历史的底牌。
”
这个周末静下心来,一起来聆听这场精彩绝伦的演讲吧。
易中天在《开讲啦》第95期的励志演讲稿分享

易中天在《开讲啦》第95期的励志演讲稿分享导语:一棵大树经过一场雨之后倒了下来,原来是根基短浅。
我们做任何事都要打好根底,才能稳固不倒。
非常感谢大家的欢迎,但我得实事求是地说,我很不情愿地站在这,因为我很怕来到这里,又被贴上一个标签叫青年导师,我身上标签够多的了,用得最多的叫学术超男,我真的不想再贴上一个标签叫青年导师。
我今天来只是想和我们的青年朋友们在一起探讨、交流、分享,如果说有导师的话,我希望你们也同时是我的导师,我们互为导师。
请问十八岁的时候,你们在想什么,干什么?高考?都在高考!我十八岁的时候干了什么呢?我十八岁的时候做了一个勇敢的决定,参加生产建立兵团,那么我为什么做这样一个勇敢的决定呢?读了这本书,这本书是苏联作家维拉凯斯特林卡亚写的,它的名字叫——《勇敢》,它描述的呢是莫斯科和列宁格勒的一批共青团员到西伯利亚,就是苏联的远东去建立一座共青城,我读了这本书以后热血沸腾,我说我也去,我也写一本中国的《勇敢》,我要成为中国的维拉凯斯特林卡亚,坚决去了。
而且还非常幸运的是到了乌鲁木齐以后分单位,就把我分到了农八师共青团农场,我马上就想起了一首歌,而且我就是唱着这个歌去的,这首歌叫《共青团员之歌》,有会唱的吗?我们辞别了亲爱的妈妈,请你吻别你的儿子吧,再见吧妈妈,别难过,莫悲伤,祝福我们一路平安吧……走了,根本没有考虑妈妈的感受,后来我爸才告诉我,我妈每天晚上哭,就是要去。
要实现自己的目标,实现自己的理想,但是去了以后,才发现,那个被诗意地描述过的地方,证明了生活不是诗,等待着我们的是无法形容的寂寞,单调、劳累、纠结,我就住进了牛棚跟牛住在一块,第一天干活干什么?挤牛奶!我就上去挤,根本挤不出来。
老职工就跟我说,不是这样挤的,你得先让小牛吃一口,把它奶胀出来,我说这小牛怎么弄呢?他说你把这小牛放了让它吃吧,小牛栓在旁边,我把小牛解开了,小牛冲过去,一口咬住了,就吃奶,我在旁边看着。
老职工说,你怎么还看着?它都吃完了,你还挤什么?我说这怎么弄呢?你拽过来啊!好吧,我去拽那牛,根本拽不动!出生牛犊不怕虎,它还怕我吗?好不容易拽过来,又把它拴上,它又挣脱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家风采,中庸力量
——记易中天演讲“中庸的原则”
仓楠冷静雯丁妍乔
在万千学子的翘首期盼下,“2012东南大学新生文化季”之“名家高层演讲活动”迎来了“重头戏”——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著名学者、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著名主讲人易中天先生的精彩演讲。
在短短的两个多小时的演讲中,易老师畅谈“中国智慧”,并从历史与现实、古典文化与当今世态等独特视角,为同学们详解“中庸的原则”。
易老师的演讲深入浅出,既有学术高度又兼顾趣味,他时而讲故事,时而又用方言说话,颇有表现能力,赢得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
讲座接近尾声的提问环节,教授与同学形成良好的互动,更是将整个演讲推向了高潮。
下面,让我们来回味易老师精彩绝伦的演讲!
万里赴东大,只为“缘”字
演讲在东南大学校歌声中开始,演讲会场上回荡着东南大学校歌,东大学子秉承着这一传统,用最真诚、最激昂的歌声热烈欢迎每一位远道而来的名家、学者。
在全场同学热烈的掌声中,易中天老师走上演讲台,并亲切地与主持人握手。
这一尊重同学的细节令在场同学在欣羡之余,也十分感动。
在易老师心中,学生是学校的主体,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学校首先是学生的”他这样说,也在细微之处践行着这一原则。
听说有的同学为了排队领票很早就要来起来排队,易老师当即决定将自己亲笔签名的书籍赠送给前十名的同学。
听闻这一决定,现场又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易老师平易近人的处世态度,让我们觉得他不是高高在上学者,而是一位关心同学的睿智的良师益友。
“我和东大有十几年的缘分”谈到为何来东大,易老师动情地说,“我们是老朋友了。
”谈到东大,他总是有很多话要说。
在演讲现场,易老师畅谈了他对东大的印象和东大的故事,以及他与我校陆老师的友谊。
言辞诚朴动人,更加拉
近了易老师与同学们的距离。
并且,易老师也向东南大学110年校庆献上了诚挚的祝贺。
易老师的演讲向来是言辞犀利与机智幽默兼备。
借排队领票这一话题,易老师与同学们分享了他演讲的一次经历,并深刻剖析出事件背后的官僚做派、官员特权及座位安排等内幕。
并抨击了当今社会一些不公平的社会现象,言辞幽默又不乏深度,令人深省。
慷慨论“中庸”,再展风采
自开讲以来,易老师用深厚语言功底和强烈的个人魅力,将会场气氛调节得轻松愉快。
见同学们听故事意犹未尽,易老师又为同学们讲述了自己童年“少校的故事”。
“我小时候玩游戏是有军衔的。
”他依旧不改那平白如话的言辞。
接着,他用自己小时候对军衔的选择这一心理过程,巧妙地引出了演讲的主题“中国的智慧之中庸之道”。
“中庸是一种方法论”易老师开门见山,高度概括,思路清晰易懂。
易老师站在历史与现实,中方与西方的交汇点上看“中庸”,视角独特。
他不一味罗列死板的历史知识,而是联系当社会今实际进行具体解读。
譬如,谈及世界的矛盾性,易老师列举了儒、道、法三家关于矛盾的不同观点,并举出例子加以说明。
由古及今,谈到了“文革”期间被放大的“平法批儒”的热潮,还为当下热门的时事——“方韩之战”进行生动的阐释。
“中国的现状是讲道理没人听,站队很积极。
这个时代的悲哀就是说话没人听。
”易老师精辟的论断引起了现场同学的共鸣,大家纷纷鼓掌表示赞同。
通过对这些事件的解读,老师告诫我们,“自由的前提是负责”。
一方面,我们要拥有意志的自由;另一方面,我们自由地做出选择时,要对选择所带来的好的或坏的结果负责。
我们相信这一句震耳发聩的醒世之言,一定会让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乃至工作中受到启发,并将这一信条真正付诸实践,真正做一个懂的承担责任的人。
“中,是不走极端;庸,是不唱高调。
”易老师用简洁易懂的语言概括了“世界是矛盾的”这一现状的解决办法,高屋建瓴,耐人寻味。
用“文质彬彬,方为
君子”引出儒家“矛盾对立双方的和谐”的观点。
谈到这里,他与同学们分享了自己在上海、武汉两地签字售书的故事,并惟妙惟肖地模仿了当时个别读者的表现,生动再现了现实生活中一些人处世的“过”与“不及”。
现场的同学们被老师的幽默所折服的同时,也陷入了对当今国民心态与行为的思考。
易老师还列举了台湾向民众发布《公民道德准则》的例子,他认为其中对国民行为举止的细致及可操作的规定值得我们借鉴,而且这远比“学雷锋”、“建设城市精神”之类的空喊口号来的实际。
通过二者对比,我们深刻体会到了中国的智慧就在我们身边,中庸的原则是当今社会国民不可或缺的处事原则。
我们更深深体会到了传承中国智慧,发扬中庸原则,任重而道远。
最后易老师不忘将“中庸之道”与当代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紧密结合。
“极致不等于极端,不唱高调不等于不要理想。
”易老师强调,“一件事要做好,要成功,一定要做到极致,但一定不可以极端。
” 通过易老师的解读,我们从“中庸之道”中感受到了追求理想与实现成功的理论支撑。
谈到大学教育,易老师说他的老校长的观念是“大学需要的应是理想主义教育!”而这也是他本人的观念。
即便社会与我们想象的不同,即便怀揣理想的我们,进入社会后会“碰钉子”,可是我们不能放弃理想,我们要用大学生独有的朝气与锐气,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而我们,也会在社会这个大熔炉中的得到历练,并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最适宜的位置,这也体现了“中庸原则”指导下的人生定位。
相信同学们都能从中国智慧中汲取到前进的动力,让“中庸的原则”指导我们找寻最准确的人生方向。
品大师智慧,迷津指航
最后,到了同学们期待已久的提问环节,主持人话音未落,现场同学们已迫不及待地举起了手。
易老师依旧不忘本着公平原则体谅同学,要求将提问机会先给站在会场两侧和后面的同学。
提问的同学们很感激易老师体谅,也很珍惜宝贵的提问机会,用简洁精炼的语言向老师提出了自己在学术上或者生活上的一些困惑。
有的同学对中庸颇有误解,认为它过于暮气,易老师耐心讲解了“中庸”的精髓与实际生活的关系,并告诉同学:“中庸与暮气无关,你可以朝气蓬勃地中庸。
”还有同学对忙碌却又不知有何收获的大学生活充满迷茫,易老师告诫他不要局限于自己的专业,大学生是熏出来的,要多听讲座,受熏陶,多体验,用知识等让自己的的大学生活丰富起来。
同学们争相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看法,演讲达到高潮,易老师精妙的回答搏得同学们阵阵热烈的掌声。
相信通过易老师的回答,许多同学都能从中得到一些感悟,并充实信心与动力,继续大学这段美好而短暂的旅程。
在提问环节里,易老师一直强调着教学相长。
特别是东大同学提出的在法制建设中和在艺术创作中是否也需要中庸的对立面--极端的存在的时候,他的眼睛仿佛突然的发出光芒。
之后,他一面巧妙的回答着这看似与他观点矛盾的问题,一面又得出“学问是问出来”的哲理。
在闪亮耀眼的灯光下,他是一位平易近人的导师,更是一位可以让你推心置腹的朋友。
他坐在那里,以一种谦和的态度始终默默地倾听,浅浅地微笑,再缓缓地道出他的谆谆教导和殷殷期望。
他觉着这个世界上没有他回答不了的问题,即使不知道他只会谦卑的回答不知道,而不是故作深沉的说不能回答。
他不懂得矫揉造作,他也不想获得所有人的认可和赞同,即使有人说他是戏谑而非幽默,他也毫不在意。
他说,如果你不支持我或者不喜欢我,你完全可以自由地去选择不听,没有人会强迫你。
我想,他的这种超然与大度,正是他受着众人爱戴的原因,也是需要我们去借鉴和学习的。
两个半小时的演讲就这么在一阵又一阵的欢笑声中落下了帷幕。
仿佛一切还没有开始,就已经结束。
门外还站着等候两个多小时的同学,每个人都怀着最朴实的梦想想要见这位大师一面。
可是,他却要匆匆离开会场,这时候无论是站着的,坐着的,还是等着的,都不约而同地注视着他,目送他离开。
他穿着很普通的白色长袖衬衫,身材略微有些发福,不断的向大家挥手,其实大师看起来也是如此的平凡和普通,但我们分明感到他眼睛里有着被时间淘洗磨练出来的睿智和不凡。
易中天老师对于“中庸之道”的理解与解释,让我们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让我们透过现实的迷雾看到社会存在的问题。
老师的生动演讲,让我们在哄堂大笑中又思考良多。
演讲结束时,同学们热烈而不息的掌声表达的是对易老师衷心的崇敬与敬意。
但我想这一切并不会真正结束。
他的教诲,我们会一直铭记在心。
我们也一定不会辜负他的期望,不会让岁月抹了我们大学生的理想和抱负,因为他说理想主义的大学生和社会现实一次一次的碰撞,正是这个社会前进的动力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