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讲 声现象

合集下载

声现象第1讲:声现象(学生版)(A级)

声现象第1讲:声现象(学生版)(A级)

第 1 页 共 11 页
课前预习
中考要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华裔小提琴演奏家:陈美
农民歌手:朱之文
清脆的声音,穿越了历史,来到了今天,被现在的我们聆听……
音乐,可以阳春白雪,也可以下里巴人……
第 2 页 共 11 页
当然,我们的周围还有一群这样的人:
她们是幸福的,因为她们是千手观音,可是她们也是不幸的,因为这群观音,听不见声音…… 那声音,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这回,我们就分解分解……
知识点1.声音的产生
(1)声音的产生条件:一是有声源,二是有传播声音的介质. (2)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振动是指物体在某一位置附近做往复运动,往返一次叫振动一次.固体、液体、气体在振动时都能作为声源发声,在生活中所听到的钟声、海浪声和悠扬的笛声,分别是由固体(钟)、液体(海水)和笛子中的气体振动发出的.
声源的振动通过气体〔空气〕、液体、固体等介质传播到人的耳朵里,被人感知后人就听到
知识点睛
知识框架。

初中物理第一章 声现象

初中物理第一章 声现象

第一章声现象一、声的产生: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二、声的传播:1、介质:●定义:声的传播需要物质,物理学中把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空气●分类水木头●形式:声波340m/s●多数情况下,声音在气体中的速度比在液体中慢,在固体中的速度比在液体中快,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受温度影响。

(气<液<固)三、人耳的构造:●鼓膜——听小骨及其他组织●骨传声: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

四、声的特性:●音调:物体振动得快,音调就高;振动得慢,音调就低。

●频率:每秒内振动的次数。

✓单位是赫兹(赫、Hz)✓超声波:高于20000Hz的声音,因为它们已超过人类听觉的上限✓次声波:低于20Hz的声音,因为它们已低于人类听觉的下限✓大自然的许多活动有次声波的产生,如地震、火山喷发、台风、海啸等。

一些机器在工作时,也会产生人耳听不到的次声波。

✓有些次声波对人体有害。

●响度:声音的强弱。

物体振幅越大,产生的响度就越大。

●振幅:物体振动的幅度。

●音色: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即使音调和响度相同,我们也能分辨它们。

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

五、噪声的危害:1、来源:噪声是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强弱等级:分贝(dB)0dB—人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30 ~40dB—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保证休息和睡眠:50dB】70dB—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保证工作和学习:70dB】90dB以上—听力会受到严重影响并产生神经衰弱、头疼、高血压等疾病;【保护听力:90dB】150dB—鼓膜会破裂出血,双耳完全失去听力。

六、控制噪声:七、声的利用:雷声、敲击钢轨、听诊器、回声、蝙蝠(声纳)、B超八、声与能量:声波可以用来清洗钟表等精细的机械,外科医生可以利用超声振动除去人体内的结石。

第1-4讲声现象、光现象、透镜及其应用、物态变化

第1-4讲声现象、光现象、透镜及其应用、物态变化

第1讲声现象1.(2020·泰安) A2.(2020·聊城)C3.(2020·临沂)C4.(2020·齐齐哈尔)A5.(2020·黔东南州)如图1是镇远县某次赛龙舟比赛活动中,某龙舟上的鼓手正在击鼓号令的场景。

关于鼓声,下面的说法中错误的是(D )A.鼓声是由鼓面振动产生的B.鼓声大作,震耳欲聋,说明此时鼓声的响度大C.鼓声传进教室,影响听课,所以鼓声是噪音D.鼓手敲击鼓面越快,鼓声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也越快6.(2020·岳阳)D7.(2020·成都)C8.(2020·菏泽)C9.(2020·德州)C10.(2020·衡阳)A11.(2020·滨州)12.(2020·常德)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A.物体振动越快音调越高B.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C.打雷时捂住耳朵可以防止雷声的产生D.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现象都伴有超声波的产生13.(2020·济宁)B14.(2020·南充)音调 9015.(2020·安徽)音调16.(2020·自贡)振动声源17.(2020·河南)振动 B18.(2020·乐山)在花样游泳比赛中,运动员在水中也能听到音乐,这是因为水(液体)能传播声音;小华向着远处的山崖大喊一声,约3s后听到回声,则小华距山崖大约 510 m。

(在空气中声速为340m/s)第2讲光现象1.(2020·泰安)B2.(2020·泰安)C3.(2020·遵义)C4.(2020·绥化)C5.(2020·黔西南州)B6.(2020·乐山)下列光现象中,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D)7.(2020·临沂)B8.(2020·衡阳)C9.(2020·岳阳) B10.(2020·常德)关于光现象,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B )A.开凿隧道时用激光束引导掘进机,利用了光的直线传播B.漫反射不遵守光的反射定律C.自行车尾灯是靠光的反射来引起后方车辆司机注意的D.雨后出现彩虹是光的色散现象11.(2020·衡阳)C12.(2020·菏泽)B13.(2020·南充)B154.(2020·菏泽)B15.(2020·重庆A卷)C如图1所示,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是()A.倒立的“烛焰”B.变幻的“手影”C、.折断”的铅笔D金色的"日环”16.(2020·滨州)A17.(2020·自贡)A18.(2020·泰安) 55°19.(2020·聊城)直线传播反射20.(2020·成都)第3讲透镜及其应用1.(2020·苏州)D2.(2020·雅安)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某小组同学利用图甲测出了透镜的焦距后,正确安装并调节实验装置如图乙所示,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

中考物理考点大串讲(苏科版):第一章 声现象【考点清单】(解析版)

中考物理考点大串讲(苏科版):第一章  声现象【考点清单】(解析版)

专题01声现象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固体、液体、气体振动都可以发声。

自然界中凡是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源: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3.声音的传播: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4.声波:随着音叉的不断振动,空气中就形成了疏密相见的波动,并向远处传播。

当这种波动传入人耳时,引起骨膜振动,进而人就听到了声音。

由此可见,声音也是一种波,我们把它叫做声波。

5.回声:声波遇到障碍物会被反射回来,我们听到的回声,就是声波反射形成的。

6.声音的传播速度: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在水中传播比在空气中快,约为1500m/s;在钢铁中更快,速度可达5200m/s.要点:(1)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声,都可以成为声源。

(2)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但是不能说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

因为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但是原来所发出的声音还在继续向外传播并存在。

(3)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发生以下情况:一部分声波在障碍物表面反射;另一部分声波可能进入障碍物,被障碍物吸收甚至穿过障碍物,如隔墙能听到相邻房间里的声音。

不同障碍物对声波的吸收和反射能力不同。

通常情况下坚硬光滑的表面反射声音的能力强。

如:北京天坛的回音壁的光滑圆形墙壁能使声波发生多次反射;松软多孔的表面吸收声波的能力强,如音乐厅的蜂窝状天花板就是为了吸收声音。

(4)影响声速的因素:①介质的种类,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②温度,同种介质,温度越高,声速越大。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1.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我们就听到了声音。

2.骨传导: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

把这种传播方式叫做骨传导。

3.双耳效应:可以帮助人们准确地判断出声音传来的方位,立体声音乐就是利用了双耳效应使人有身临演奏现场的感觉的。

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声音的特性

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声音的特性

第一章声现象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人说话,唱歌靠声带的振动发声,婉转的鸟鸣靠鸣膜的振动发声,清脆的蟋蟀叫声靠翅膀摩擦的振动发声,其振动频率一定在20-20000次/秒之间。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气体、液体、固体都能发声,空气能传播声音。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

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合1224km/h,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0m/s。

4、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

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

利用: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测量中要先知道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测量方法是:测出发出声音到受到反射回来的声音讯号的时间t,查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则发声点距物体S=vt/2。

典例分析1、下列最能说明液体可以传播声音的现象是()A.潜水员能听到岸上的讲话声B.古代枕着牛皮箭筒睡在地上的士兵,能听到敌人的马蹄声C.我们能听到波浪拍击礁石的声音D.在岸上的人听到河水流动的声音2、下列声现象中,能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是()A.用力越大,鼓越响B.倒车雷达C.真空罩中的闹钟D.超声波清洗机3、人类能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是Hz到Hz之间,某种昆虫在飞行时翅膀在10s内振动了3500次,人类(选填“能”或“不能”)听到这种声音。

二、声音的特性1、乐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音调: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

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物体在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

(第一章)声现象(知识点讲解)

(第一章)声现象(知识点讲解)

第一章声现象一、知识点(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1、课本P12的探究说明: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2、课本P14的探究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课本P14图11--4的演示实验说明:真空不能传声。

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

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

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合1224km/h 。

4、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

(补充: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

在屋子里谈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原因是屋子空间比较小造成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不足,最终回声和原声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利用: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

测量中要先知道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测量方法是:测出发出声音到收到反射回来的声音讯号的时间t,查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则发声点距物体S=vt/2 。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1、声音在耳朵里的传播途径: 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2、耳聋:分为神经性耳聋和传导性耳聋.3、骨传导:声音的传导不仅仅可以用耳朵,还可以经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

这种声音的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

一些失去听力的人可以用这种方法听到声音。

4、双耳效应:人有两只耳朵,而不是一只。

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

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

这就是双耳效应.(三)、声音的特性1、音调: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

课本P19的演示实验说明: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物体在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

(完整版)八年级物理第一章声现象知识点总结超详细

(完整版)八年级物理第一章声现象知识点总结超详细

第一章声现象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1声音的产生1、产生原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靠声带振动发声、爆炸声、风声、气球破裂是空气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蚊子是翅膀振动发声等等);2、声音产生/振动的特点:(1)声音的产生必须有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

(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可以继续传播);即:“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是指当发声的物体停止振动时,发声体将停止发声,但原来发出的声音却在介质中继续传播,直至消失,所以不能理解为“振动停止,声音消失”(2)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的物体不一定发声(低于20 Hz或者高于20000Hz或没有介质)。

(3)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声源(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4)声音的振动可记录下来,并且可重新还原(唱片的制作、播放);1.2声音的传播1、声音传播条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注:有声音物体一定在振动,在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2、声速(1)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2)声速的计算公式是v=s/t;15℃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s是距离,单位是米(m),t是时间,单位是秒(s)(3)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

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V固>V液V气在同一种介质中,一般是温度高时声速快。

3、声音的传播形式声音以波(声波)的形式传播,又叫声波;4、声速<光速百米赛跑时,计时员听到枪声跟看到发令枪冒烟哪个准确?看到冒烟准确,听到枪声后计时比看到冒烟慢了t=s/v=100 m/340m/s=0.29 s,运动员的成绩比实际高0.29 s。

1、人耳感受到声音的频率有一个范围:20Hz~20000Hz,高于20000Hz叫超声波;低于20Hz叫次声波;2、动物的听觉范围和人不同,大象靠次声波交流,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海啸都要产生次声波;如地震时产生的声波对人体会造成伤害,使人恶心,有的次声波会致人死亡。

中考物理复习第1讲 声现象

中考物理复习第1讲 声现象
本题考查声音的传播。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但不 能在真空中传播,故A正确,C错误;声音的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在同 一种介质中,温度越高,声音传播得越快,故B错误;人耳的听觉频率 范围是20~20000Hz,超声和次声人耳都听不见,故D错误。
举一反三训练
11.〈 中考·邵阳〉2015年6月1日,“东方之星”旅游船在长江不幸翻沉。救 援人员将耳朵贴在船底上,听到船内有呼救声,及时救出了呼救人员。
举一反三训练
5.如图甲、乙所示是两种声音的波形图,从图形可知:音的波形。
拔尖角度二 声音与回声的综合
【例6】〈 中考·淄博〉弹钢琴时手指按压不同的琴键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_音__调___;利用超声波清洗眼镜说明声波能够传递_能__量___。利用声呐系统向海 底垂直发射声波,经2s后收到回波,已知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为1531m/s, 则此处海水的深度为_1_5_3_1__m;利用此种方法不能测量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距离, 这是因为_超__声__波__的__传__播__需__要__介__质__,__地__球__到__月__球__之__间__存__在__真__空__区__域__,__所__以__超__声___ _波__不__能__传__播__。
举一反三训练
61.“超声测位仪”,其原理如图所示,发射器向某一方向发射超声波,在发 射的同时开始计时。超声波在传播途中碰到障碍物被反射,接收器收到反
射波就停止计时。设某次搜寻中计时器记录的时间为t(已知电磁波在空中 和海水中的传播速度分别为c1和c2;声波在空中和海水中的速度分别为v1和 v2),则发射点与水中疑似物之间距离为( B )
中考综合 • 应用 • 探究 培优拔尖
拔尖角度一 声波波形图
【例5】〈 中考·德州〉关于如图所示声波的波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 是( A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讲声现象
一、选择题
1.(2016,随州)如图所示,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发现小球被多次弹开.这样做是为了C
A.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
B.把声音的振动时间延迟
C.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D.使声波被多次反射形成回声
2.(2016,龙东)下列声现象中,能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是D
3.(2016,漳州)能影响声音传播速度的是D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介质
4.(2016,福州)福州许多路口安装有盲人过街提示器,盲人可以根据提示器发出声音的高低辨别方向,其中声音的高低是指声音的B
A.音色 B.音调 C.振幅 D.响度
5.(2016,宜昌)为了减少环境噪声对教室内学生的干扰,以下方法无效的是A
A.每个学生都戴一个防噪声耳罩
B.在教室周围植树
C.上课时关闭门窗
D.学校路段禁止鸣笛
6.(2016,荆门)海上发生风暴时会产生次声波,次声波在空气和海水中传播的速度比风暴移动的速度大.次声波接收处理设备就是利用这一特点提前感知,预报海上风暴,从而为渔业、航海等服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
A.次声波不能传递信息
B.次声波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C.次声波在海水中比空气中传播慢
D.次声波的频率太高,人耳听不见
7.(2016,山西)在校园艺术节上,小梦为全校师生演奏了享誉海内外的二胡名曲《二泉映月》.下列有关小梦二胡演奏的说法正确的是C
A.二胡弦停止振动,弦还会发声
B.二胡声能在真空中传播
C.二胡声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
D.二胡声一定不会成为噪音
8.(2016,南京)以下操作中,不能改变音调的是B
A.改变杯内水量,再次用湿手摩擦杯口
B.改变用力大小,再次敲鼓面
C.改变钢尺伸出桌面长度,再次拨动钢尺
D.改变管内水量,再次对着试管口吹气
9.(2015,长沙)长沙福元路大桥东入口采用了全封闭的隔音措施,如图所示,该设施长175m,高7m,由隔音板组成,能降噪20分贝左右,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B
A.采用全封闭隔音是在声源处阻断噪声的传播
B.分贝是用来表示声音强弱等级的单位
C.隔音板能降低噪声的音调
D.隔音板隔音利用了声音的直线传播
10.(2016,天水预测)在《我是歌手》第五期中,林志炫演唱了《没离开过》,到了副歌部分,林志炫竟然连升八个度,被誉为“高音王子”.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解释不正确的是A
A.这里的“连升八个度”指声音的响度发生了变化
B.现场观众欣赏听到的歌声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C.林志炫是通过声带的振动发出声音的
D.场外的工作人员是通过音色辨别林志炫的声音
二、填空题
11.(2016,锦州)我们在打电话时能听出是妈妈的声音,这是根据乐音三要素中的_音色来判断的;如果把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在真空罩里,我们就听不到闹钟的声音了,这是因为
真空不能传声_.
12.(2016,哈尔滨)如图所示,“曾侯乙编钟”是大家所熟知的一套大型编钟,用钟锤敲击编钟,编钟会因_振动_而发出声音,轻敲或重敲编钟同一位置所发出声音的_响度_(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不同.
第12题图第13题图
13.(2016,株洲)如图是人和一些动物发声和听觉的频率范围.他们所发出的声音都是由于发声部位_振动_而产生的.地震前通常有次声波产生,人、海豚和大象能最先感觉到的是_大象_.14.(2016,黄冈)为了保证城市正常供水、减少水资源浪费,素有“城市血管
医生”的听漏工常常在凌晨一点左右,大街上车辆稀少时,利用听音棒检查地下水
管是否漏水(如图),选择在凌晨且车辆稀少时段检查是为了_避免声音的干扰_.利用听音棒可以使听到的声音更_大_(选填“高”或“大”)些.
15.(佛山中考)往8个相同的透明玻璃瓶中灌入不同高度、不同颜色的水,用同样大小的力敲击时可发出“1,2,3,4,5,6,7,i”的音,发出声音的响度_相同_(选填“相同”或“不同”),最右边瓶发出的是_1_(选填“1,2,3,4,5,6,7,i”)音.
三、实验探究题
16.(盐城中考)小明发现悬挂的金属管发出声音时在做有规律的摆动,认为金属管发出的声音是由于摆动所产生的.请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来检验小明的想法,简要写出实验方案和判断方法.实验方案:_封闭金属管口,轻推管子使其摆动,听管子是否发声_;
判断方法:_如果发声,则是管子的摆动产生的,如果不发声,则说明声音是管中空气柱振动产生的_.
17.(2016,上海)小明在吉他演奏中发现,琴弦发出的音调与弦线的长度、粗细和张力有关.于是他想
(1)利用弦音计做研究,如图1所示,其中a、b、c、d四根弦线的张力相同.
①若他选择b、d两弦线做实验,则研究的目的是探究音调与弦线_长度_的关系.
②若他要研究音调与弦线粗细的关系,则应选择_a_和_b_两弦线做实验.
③小明研究后得出结论: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弦线越长,发出的音调越低;弦线越粗,发出的音调越低.
(2)请你据图2判断,在张力相同的情况下,分别按住A点、B点、C点后拨动琴弦,发出的音调最高的是按住_A_点,最低的是按住_B_点.
四、综合应用题
18.下表是某些介质中的声速v.
(1)分析表格的信息,推断声速大小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只需写出两种)依据是什么?
①_声速大小可能跟介质种类有关,声音在水、海水、冰、铁等不同介质中速度不同_;
②_声速大小可能跟温度有关,声音在_5_℃、15_℃、20_℃的水中的速度不同_.
(2)设海水温度为25 ℃,在海面用超声测位仪向海底垂直发射声波,经过2 s后收到回波,根据公
式_s =1
2
vt _,计算出海水深度为_1531_m_.
(3)真空中声速是_0_m/s 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