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作文:《桃花扇底看前朝》读后感
《桃花扇》读后感

《桃花扇》读后感《桃花扇》是明代作家汤显祖创作的一部长篇话本,它以真实的历史事件为背景,以爱情悲剧为主线,展现了一个美丽的女性形象和一个忠诚的男性形象。
读完这部小说,我被故事中的情节和人物深深打动,也留下了许多感悟。
首先,我被小说中的爱情情节所感动。
故事讲述了一个官员被贬谪到乡村,与贫民之中一个聪明美丽的女子相爱的故事。
他们相爱了很久,但因为身份和地位的差异,他们的爱情最终以悲剧的方式结束。
在这个故事中,爱情虽然美好,但现实却是残酷的。
作者通过这个爱情故事,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一面,让人们看到了爱情和理想的难以实现和破灭,对人们的感情和心灵产生了极大的震撼。
其次,我被小说中的主人公们的形象所感动。
尤其是女主角李香君,她是一个善良、聪明、勇敢的女子。
她不愿意将自己的爱情和幸福建立在别人的痛苦和悲剧之上,所以她选择了放弃。
她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对爱情的执着和对幸福的追求。
男主角也是一个勇敢而忠诚的人,他宁愿被贬谪,也要守护自己所爱的人。
他们的形象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思考和感慨。
最后,我被小说中的历史背景所感动。
故事发生在明朝,小说描绘了一幅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
作者通过真实的历史事件,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的世态炎凉。
这些历史细节增加了小说的厚重感和可信度,让读者更加容易融入故事之中。
总的来说,《桃花扇》这部小说以其扣人心弦的剧情、深情的爱情和真实的历史背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它让我思考了爱情、人性和命运等重要的问题,也让我更加珍惜现实中的美好和幸福。
同时,它也让我对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思考,对于古代社会的人们的生活和命运有了更多的同情和体谅。
这部小说是我读过的一部精彩的作品,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我对文学的力量和魅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桃花扇》读后感

《桃花扇》读后感《桃花扇》是一部由清代著名文学家曹雪芹所著的长篇小说,被誉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之作。
在这部小说中,曹雪芹以细腻的笔触和独特的眼光描绘了当时封建社会的种种现象和人物命运,展现出了深厚的人文关怀和对人性的深刻探究。
小说以明代末年的政治斗争和社会动荡为背景,以宦官权臣魏忠贤的权谋和阴谋为主线,讲述了一个关于权力、爱情和人性的故事。
主人公刘宝卷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是整个小说的核心,他们之间的感情纠葛、命运悲剧让人感到无比心酸和唏嘘。
在这个权谋纷争的世界里,他们的爱情显得如此脆弱和不堪一击,最终以悲剧收场。
除了爱情,小说还描绘了许多其他的人物形象,如贾宝玉、贾母、王熙凤等,每个人物都有着自己的性格特点和命运轨迹,展现出了丰富多彩的人生百态。
通过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曹雪芹不仅展现了他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也表达了他对人类命运的深刻思考和对人生意义的探寻。
在《桃花扇》中,曹雪芹运用了丰富的象征意义和隐喻手法,通过桃花扇、荷花、梦境等意象的运用,深刻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虚伪。
桃花扇象征着权力和欲望,荷花代表着纯洁和坚韧,梦境则是现实和虚幻的交织。
这些象征意义的运用不仅丰富了小说的内涵,也让读者在阅读中领悟到更深层次的道理和哲理。
总的来说,读完《桃花扇》给我的感触很深。
这部小说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思想的精品。
通过对权力、爱情、人性等主题的探讨,曹雪芹让我们看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扭曲,也让我们思考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虚伪。
在当今社会,这些问题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需要从中汲取智慧,反思自身的处境和命运,努力追求真理和美好。
愿我们都能像桃花扇上的荷花一样,坚韧而纯洁,不被外界的诱惑和诱惑所动摇,活出自己真正的样子。
《桃花扇底送南朝》读后感

《桃花扇底送南朝》读后感
《桃花扇底送南朝》读后感
一部《桃花扇》涉及到有名有姓的人物多达三十九人之多,他们都以独特的个性活跃在艺术舞台上:无道德昏君,专横的奸相;乱世的奸雄;跋扈的武将,儒雅的文士;风流的歌妓,诙谐的艺人;悲壮的英雄,圆滑的市侩,正值的法官,脱俗的道士,就是那些无名无姓的军兵杂役,各色人等,也都带有鲜活的个性,出现在艺术舞台上。
这些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的人物,演出了令人难以卒读的'南名痛史。
矛盾说:“《桃花扇》是我国古典历史剧中在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方面取得最大成功的作品。
”《桃花扇》人物众多,地域广阔,关系复杂,清洁激烈,冲突不断。
《桃花扇底送南朝》以桃花扇为开端,小小的桃花扇是侯、李爱情的见证,是正义与邪恶斗争的产物。
也以桃花扇完结全剧,全剧借侯、李的悲欢离合,抒写兴亡之感。
《桃花扇》以富有个性化的词曲和说白刻画正面人物,是人物性格呼之欲出,栩栩如生,而对反面人物的描写也是穷形尽相。
曲尽情态。
《桃花扇》中《双劝酒》这支词曲形象的勾画出阮大成当时的尴尬的处境,狼狈的心境和遭到名士们谩骂之后的可怜兮兮像非常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
本书以阮大钺为主角,揭露出南明统治集团的腐朽本质,使之得到艺术升华。
桃花扇读后感500字

桃花扇读后感500字《桃花扇》是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的一部杰作,是中国戏曲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部戏剧以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为背景,描绘了一段凄美动人的爱恨情仇。
在这个故事中,汤显祖巧妙地结合了历史事件和虚构情节,塑造了一群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风貌和人情世故。
读完《桃花扇》,我深受感动,对其中的人物命运和爱情故事产生了深刻的思考。
《桃花扇》的主要情节围绕着唐明皇与杨贵妃展开。
唐明皇是一个有着崇高理想的君主,他希望能够统一天下,使百姓安居乐业。
但是,他却因为对杨贵妃的爱情而陷入了痛苦的情感纠葛之中。
杨贵妃是一个美丽而聪明的女子,她深爱着唐明皇,但却因为宫廷的尔虞我诈和权力斗争而最终走上了悲剧的命运。
在这个故事中,汤显祖通过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揭示了当时宫廷政治的黑暗和残酷,以及人性的脆弱和无奈。
在《桃花扇》中,我最为感动的是唐明皇和杨贵妃之间的爱情。
他们之间的爱情是纯真而坚定的,他们深爱着对方,愿意为对方付出一切。
然而,由于宫廷的阴谋和权力的纷争,他们的爱情最终变成了一段悲剧。
唐明皇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不得不放弃了自己心爱的女人,而杨贵妃则在宫廷的尔虞我诈中成为了无辜的牺牲品。
她最终被迫自尽,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这段爱情故事让我深受触动,它让我明白了爱情的伟大和无私,也让我感受到了宫廷政治的残酷和无情。
除了爱情故事,汤显祖在《桃花扇》中还描绘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
比如,唐明皇的宠妃武则天、宰相魏征、王皇后等等,他们各自有着不同的性格和命运,展现了当时宫廷政治的复杂和多变。
通过这些人物形象,汤显祖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风貌和人情世故,使整个故事更加丰富和生动。
总的来说,《桃花扇》是一部优秀的戏剧作品,它通过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展现了中国古代宫廷政治的黑暗和残酷,以及人性的脆弱和无奈。
这部戏剧不仅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价值,而且对当代社会也有着深刻的启示。
它让我明白了爱情的伟大和无私,也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权力的腐化和人性的悲剧。
《桃花扇》读后感

《桃花扇》读后感《桃花扇》是明代著名文学家汤显祖创作的一部优秀剧作,以双线叙事手法,以“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为主题,通过对巧家城主巧父和女才子巧姑娘的感情纠葛,展现了激情与理智、个人与社会、爱情与婚姻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读完这部作品,我对其中所展现的人物命运和情感世界产生了深深的思考。
作品中的主人公巧姑娘是一个机智聪明,才气出众的女子。
她在书院学习,游刃有余地参与学术讨论,并以她的机智和才华得到了巧家城主的赏识,并对巧姑娘产生了爱慕之情。
然而,由于巧姑娘天生丽质,容貌出众,还拥有“美目盼兮,巧笑倩兮”的绝世容颜,因此她被很多男子垂涎三尺,而巧父却希望她能嫁给巧家城主。
巧姑娘在父亲的逼迫下不得不将自己嫁给了不爱的人,这种婚姻带给她巨大的痛苦与折磨,也展现了封建社会对女性追求个人幸福的压迫。
作品中的巧父是一个势利眼,将婚姻看作是一种政治利益的人,他为了巧家的荣华富贵,不顾巧姑娘的真实感受,将婚姻当作一种工具来达到自己的目的,甚至可以用诚信的名誉进行交换。
巧父的行为让人不禁为巧姑娘感到心痛,她被迫放弃了自己的爱情和幸福,以牺牲自己来维护巧家的利益。
这让我深深地反思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剥削和压迫,女性在这个社会里几乎没有自主选择的权力,一切都被父母和族长安排,她们只能成为男人的附属品,没有自己追求幸福的权利。
作品中的女才子巧姑娘在一次巧峰、巧父之间的争斗中表现出了自己的机智和智慧,她用自己的才智赢得了战斗的胜利。
巧姑娘的机智和才智使她在困境中找到了出路,她用自己的文学才华赢得了巧家城主的赏识,最终成功地挣脱了家族的束缚。
巧姑娘的聪明才智展现出了女性的独立和自主思考的能力,她拒绝了父亲的安排,勇敢地为自己的人生权利而战斗。
然而,封建社会中的女性以巧姑娘为代表,即使拥有才情出众的素质,也很难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她们被困在无边的束缚中,只能成为男权社会的附属品,失去了独立和自主的权力。
这让我进一步思考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异化和剥夺,女性被迫追随规矩,无法追求自由和幸福。
桃花扇读后感

桃花扇读后感《桃花扇》是明代作家汤显祖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瑰宝之一。
故事情节曲折离奇,人物形象鲜明生动,以及其融合了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和对人性的细腻揭示,使得这部小说一直以来都备受推崇和研究。
在阅读完《桃花扇》之后,我深受触动,对其中所展现的内涵和意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体会。
《桃花扇》以历史事件为背景,以真实人物为基础,创造了一系列虚构的情节。
全书以明朝末年为时代背景,以明穆宗与郑和派遣船队出海为主线,穿插了太监崔鹏、杨妃等多个独立线索,展现了当时的各种社会现象和人性的百态。
整部小说情节复杂,篇幅庞大,而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对人性的揭示。
在小说中,崔鹏作为一个太监,他的一生经历了种种坎坷和挫折,但他仍然坚守着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崔鹏代表了一种特殊的人性,他在黑暗中仍然保持着一颗善良和正直的心。
另外,杨妃则是一个爱情和美色的象征,她身处宫廷,面对权势和利益的诱惑,她却选择了忠贞和真爱。
这两个人物虽然身世不同,但他们的内心世界都是温暖和积极向上的。
除了人物形象外,小说通过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描写,展示了对社会道德和价值观的思考。
在小说中,鲍旭成为了虚伪和道德沦丧的代表。
他始终抱有功利心态,以权谋私,对待事务不择手段,这种人性的丑陋呈现,让我反思了当今社会的某些不良现象。
《桃花扇》不仅仅是一部娱乐性的小说,更是对人性的思考和社会现象的剖析。
它通过细腻入微的情节描写和深刻的人物刻画,使读者在阅读中体会到人性的复杂和社会道德观念的重要性。
同时,它也提醒了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保持善良和真正的价值观,而不是被功利和利益所蒙蔽。
总体而言,我对《桃花扇》这部作品印象深刻。
它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是对人性和社会现象的思考。
通过阅读这部小说,我受到了启发,对人性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对于追求真善美的价值观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希望这样的作品能够继续传承下去,为读者们带来更多的思考和启迪。
《桃花扇》阅读感想

《桃花扇》阅读感想一开始选读《桃花扇》我是拒绝的,本人不太喜欢读我国古代名著,因为本人国文底蕴是不深的,文言文对于我来讲是十分害怕的语言,每一句话都得深深地去琢磨,有时候还得去查文言文字典。
幸好《桃花扇》写于清朝,有很多东西因为都接近于现代的白话文,所以我自己也读得比较顺畅。
至于本身的文言文水平,以后会努力慢慢地提高,呃,说回阅读感想。
看了桃花扇之后总结就是,一位草根文人小青年带着一群文人小青年奋起反抗邪恶势力守旧官僚,最终因邪恶势力过于强大而失败,最终心死出家的故事。
其中还有一个爱情支线,这个支线就是男主角侯方域和女主角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侯方域和李香君的爱情因恶势力的干预而不能在一起,最终双双出家。
《桃花扇》从一个方面讲,是个现实向的故事,在古代有学识的小青年看来是个十分激情的小说,可惜结局有点悲,如果结局是好的,草根小青年终于上位成功,反抗了邪恶残酷势力成功,我想这本书应该会是本史上中国古代的大禁书,没有之一。
作者孔尚任应该也会因《桃花扇》一流行就会被诛九族,五马分尸什么的。
按照清朝统治者的尿性,估计孔大师的尸骨都不存,会被他们碎成渣渣。
不过幸好不是。
另一方面《桃花扇》是一个发生于末朝的凄美爱情故事,这得引得多少闺阁女子,风流才子为这对才子佳人黯然流泪,他们的爱情因社会地位的悬殊差异和各种因素的干扰而倍加曲折,放在今天这种素材也是个催泪大片。
一位风流才子,一位风尘女子,这就是古代言情剧的标配啊,配合在乱世的背景,那个催泪可是特级的。
不过孔大师也算是个“亲妈粉”男主和女主并没有死于非命或者阴阳相隔又或者是双双殉情,而是两个都道破红尘,出家了。
去查了一下《桃花扇》评价,专家评论孔大师的创作意图是借爱情来对已故朝代的思念与感慨。
这个搁到清朝,孔大师的生活的朝代,绝对是个反清复明的潜在因子。
不过本人比较粗俗,并没有看出孔大师的“一片冰心”,只是十分浅薄地对侯方域与李香君的爱情故事唏嘘不已。
其实有时候我挺对于费解的,一个很愚蠢的问题。
《桃花扇》读后感

《桃花扇》读后感“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或许晏几道在作这首《鹧鸪天》的时候也未曾想到六百多年后会有一部因此词命名的《桃花扇》传奇问世并名声大噪。
读《桃花扇》我读出了爱恨别离,读出了家破人亡,读出了历史的悲剧,更读出了作者的悲痛之情。
“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桃花扇》是凄凉的传奇,但更是悲壮的历史,《桃花扇》的难能可贵之处在于它是历史的写照,正如孔尚任所说:“朝政得失,文人聚散,皆确考时地,全无假借”作者生于1648年,刚刚经历明亡清兴的过程,桃花扇底写南明,作者将侯方域和李香君的爱恨别离贯穿于短暂的南明朝的建立与灭亡之间,以二人的爱情做线索,实写南明历史。
作者身处清朝却书写了南明灭亡的往事,往事历历在目,处于满清的高压政治的统治下的汉人们看了有如何不伤心,感叹南明的灭亡,作者的历史观很明确,桃花扇一剧形象的刻画出南明朝灭亡前统治阶层腐化堕落的状态,中国各代王朝的灭亡实际和明代是如出一辙,“以史为鉴,可以知兴亡”康熙皇帝还专门派内侍向孔尚任索要剧本,当看到其中描述南明皇帝耽于声色的情节时,常皱眉顿足说:“弘光弘光,虽欲不亡,其可得乎!”康熙皇帝从中看到了昏君佞臣亡国的历史教训。
将这部戏曲作为一本统治者的重要的历史教科书加以推崇。
我同意作者的历史观,哪怕是放眼21世纪的今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还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孔尚任的《桃花扇》传奇借儿女之情抒兴亡之感,故要总结的是亡国的历史教训,这意味着经过改朝换代的动乱与变革之后,作者想借男女爱情故事来阐述其从对历史的反思中获得的教训和感慨。
就教训而言他力图给清朝统治者提供政治之道。
这一点,孔尚任多次强调说明他经世致用的抱负。
作者在表达自己的历史观时,虽然说作者尊重历史,朝政得失,文人聚散,皆确考时地,全无假借,但作者为了戏剧性更改了部分历史,在这个方面作者有一定的盲区。
在戏曲中的《沉江》部分是一个十分动人之处,《沉江》主要写的是史可法,一心爱国的史可法因被马士英等人排挤,失势之後自请督师江北,前往扬州统筹刘泽清、刘良佐、高杰、黄得功等江北四镇军务机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生作文:《桃花扇底看前朝》读后感
历史总是昭示:得人心者得天下。
五代时的大梁皇帝朱温以及明太宗朱棣,两人同属阴谋篡位,然许石林先生称“朱温称帝,行盗贼之法,以至于国灭惨死……百代以下,仍称其为贼寇;朱棣以反叛起兵,夺位登基,大行王道……百代以下,犹追誉其功德,越宗而祖。
”同样的开端,同样的成事,千差万别的人生终局。
纵观这两位帝王,他们帝业的巩固和发展壮大,皆与人心向背有着莫大的关系!——读着许石林先生对“成王败寇的真正含义”的评论时,不由得让人心生凛然!
许石林先生乃高人也!读《桃花扇底看前朝》这本书,见他游刃于历史人物掌故之中,上到赫赫有名的帝王、名臣武将,下至默默无闻的黎民百姓。
遍及各个历史朝代,仿佛穿越到过去作为一名目睹者那般,如此轻松自然,这样信手拈来,便让我们了解到一个历史时代的三纲五常、社会情状。
他说这些的时候,并不局限于如此说事。
他博古通今,说前朝历史诸事,论当今社会各种情状,端了一颗悲悯之心写就这些历史小评论。
又见其文字多有辛辣、幽默,让人读时忍不住
大笑了起来,把一本正经的历史文化评论小书写出了诸般趣味。
访古通今——读《桃花扇底看前朝》
访古通今——读《桃花扇底看前朝》
许石林先生说到古代医患关系,举有明一朝皇帝来评论。
明朝皇帝普遍性格暴躁,如此太医们给他们看病如履薄冰,造成医患紧张,于是开的都是一些四平八稳的药——但求无险,不求治愈。
最终朱元璋看出端倪,下令充分信任太医,由此,太医都端起责任之心给他们看病!古今同源!看现代医患的紧张关系,亦非一日之寒。
病人需要医生的宅心仁厚,医生更需要病人的尊重理解。
若医患之间都能够做到多相互理解,多包容,彼此多信任一些,那么患者对医生恶语相向,无礼行凶的可怕现象一定会减少很多!其实何止是患者和医生之间,就是普通人和人之间,都是要多些理解尊重和信任,那么这人间才会更加美好,更加清明!
本书说及到的还很多,诸如:帝王的为政之道。
朝臣的为官之理。
世道人心。
仁义道德。
社会情状……
这是一些添加了评论的历史往事“大杂烩”,无论怎么说,它都是点化人心向正,人心向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