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农民工的身份认同与城市融入

合集下载

影响农民工市民化的因素分析

影响农民工市民化的因素分析

影响农民工市民化的因素分析农民工市民化是指农村外出打工人员在城市中实现完全融入城市社会结构并获取相应的政治、经济、文化利益的过程。

然而,农民工的市民化道路不容易,其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1.身份认同:农民工身份认同的不稳定性是阻碍市民化的主要问题之一。

农民工往往认为自己只是为了赚钱而来到城市,缺乏一种根深蒂固的市民身份认同感。

这种“暂住型”心态使得他们很难与城市居民融入同一社区,建立密切的社会联系。

2.居住环境:农民工的居住环境差距也直接影响了市民化的进程。

许多农民工选择住在工厂周围,因为房租更便宜,但这些地方基础设施欠缺,生活卫生条件差,制约了他们的市民化进程。

农民工缺乏对城市公共空间的利用和消费能力,无法享受城市提供的公共服务。

3.职业限制:农民工的职业限制也影响了他们的市民化进程。

农民工往往处于城市劳动力的底层,受到各种社会和经济因素的限制,如教育、技能和资本等限制。

这些限制使得农民工很难获得高薪工作和更好的职业发展,进而增加了他们在城市中的边缘化。

4.社会保障:农民工在城市中的社会保障问题也是制约其市民化进程的重要因素。

他们往往缺乏城市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如医疗、住房和养老保险。

缺乏这些服务和保障让他们缺乏市民的归属感和责任感,从而限制了他们在城市中的市民化进程。

5.文化认知:农民工的文化认知也是影响其市民化进程的因素之一。

农民工的文化背景和城市居民的文化背景存在巨大差异,他们往往缺乏对城市文化元素的了解和认同。

这种文化认知的差异会导致他们在城市中孤立感和文化不适应,加强了异化和脱离感,进而限制了其市民化进程。

综上所述,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的阻碍因素是多方面的。

要实现农民工的市民化,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采取积极措施,消除上述问题,如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教育水平,加强城市规划和公共服务建设等。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李伟梁2012-10-11 10:50:48 来源:《黑龙江民族丛刊》(哈尔滨)2010年2期第35~40页【内容提要】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能否很好融入城市社会,是关系到城市社会和谐、城市民族关系稳定的重要问题。

他们在城市经历了“从流入到生存、适应再到融入”的过程,但从总体上说仍只是部分地融入城市社会。

作为少数族群,他们的族群认同带有一种强烈的“选择性”,极大地促进了族群内部的整合,但不利于城市社会各族群之间的融合。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不断融入城市社会的过程中,既遭到了来自社会的排斥,也在不断进行自我的限制,从而使其社会融入困难重重。

应该大力构筑以融合为中心的社会政策体系,但不能对少数民族“一味”地实行保护政策,否则会形成“隔离”这种事与愿违的结果。

Thus whether or not ethnic floating population can melt into the urban society plays a vital role in achieving social harmony and balanced ethnic relation.The only difference lies in that for the former the course is called or defined as "social inclusion". The better this inclusion is, the more advanced the modernization, urbanization and civilization will become. On the other hand, gearing the ethnic floating population to melt into the urban society also benefit both the population itself and the city. float into. In order to attain this double-win, parity of treatment as well as prohibition against any form of discrimination must be guaranteed. In general, there are three facts that prevent the ethnic floatingpopulation from melting into the urban society, household register identity, self-quality and ethnic factor. Besides, a characteristic called“self-restriction” is also essential in obstructing this inclusion progress. This restriction is not totally negative, as by preserving national cultural tradition, conventional values, customs and religion belief, it avoids thorough assimilation. However, this feature also makes it difficult for the ethnic floating population to incorporate into society.【关键词】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融入/族群认同/社会排斥minority nationality/floating population/social inclusion/ethnicidentity/social exclusion中图分类号:D6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4922(2010)02-0035-06在当前中国社会快速转型期内,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日益加快以及市场对劳动力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人口流动日趋频繁,边疆少数民族人口进入内地城市务工和经商的数量逐渐增加。

二代农民工现状

二代农民工现状

二代农民工现状二代农民工通常指的是那些跟随父母进城务工的年轻一代农民工,他们出生于改革开放之后,成长环境与他们的父辈有着明显的区别。

这些年轻的农民工在成长过程中接触到了更多的城市文化和生活方式,因此他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态度以及职业选择等方面都有所变化。

主要特点1.教育背景:相比于第一代农民工,二代农民工通常接受了更好的教育,很多人至少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部分甚至接受过高中或职业教育。

2.就业期望:二代农民工往往对于工作环境、薪资待遇和个人发展空间有更高的期望。

他们不再满足于简单体力劳动,而是希望能够获得技术含量更高、发展前景更好的工作。

3.城市融合:二代农民工更加渴望融入城市生活,希望能够在城市中找到归属感。

他们中的许多人希望能够获得城市户口,并在城市定居。

4.心理状态:由于成长环境的不同,二代农民工可能会面临更多的心理挑战。

一方面,他们渴望融入城市,但另一方面,他们在身份认同上可能会感到迷茫,尤其是在面对城市与乡村之间的文化差异时。

面临的问题城市融入难:尽管二代农民工希望在城市中扎根,但高昂的生活成本、严格的户籍制度等都增加了他们在城市定居的难度。

职业技能:尽管受教育程度有所提高,但在就业市场上,他们依然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尤其是缺乏高技能的工作机会。

心理压力:长期的城乡差距和身份认同问题可能导致一部分人出现心理压力和情感困扰。

政策与社会支持政府和社会各界都在积极采取措施,通过提供技能培训、职业指导、心理健康支持等方式来帮助二代农民工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并提升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此外,还有一些社会组织和非政府组织也在通过各种项目帮助二代农民工改善生活状况,提高生活质量。

需要注意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二代农民工的现状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为了获取最新的信息,建议查阅最新的研究报告或相关政策文件。

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与城乡融合的关系

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与城乡融合的关系

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城市之一,吸引了众多新生代乡城流动人口前来寻求发 展机会。据统计,上海市新生代乡城流动人口已超过百万,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 力量。然而,由于城乡文化差异、社会保障不完善等原因,他们在城市中的社会 融合问题也日益凸显。
二、现状分析
1、生活和工作状态
新生代乡城流动人口在城市中的生活和工作状态通常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一 是长期在城市工作,但居住条件有限,居住环境较差;二是频繁更换工作,无法 稳定下来,导致生活不稳定;三是虽然在城市工作,但仍然保留农村户籍,无法 享受城市居民的公共服务。
3、促进就业创业:政府应通过扶持中小企业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等方式, 为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创业平台。同时,应加强劳动监察 力度,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
4、加强社会认同教育:社会应加强对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教育, 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这包括了解城市文化、提高沟通技能、增强自信 心等方面。
谢谢观看
在分析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外出动因时,我们可以从个人、家庭和社会三 个角度进行考察。首先,个人因素是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外出最为直接的原因。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工作机会的增加和收入的相对提高,使得新生代农 村流动人口更加倾向于外出寻找更好的发展机会。此外,农村生活成本的上升也 促使一些家庭贫困的年轻人选择外出谋求生计。
在传统户籍制度的影响下,农村流动人口在城市生活中普遍存在社会认同困 境。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他们往往无法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教育、医疗、社 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导致他们在城市中缺乏归属感。同时,由于教育程度普遍较 低,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在城市就业市场上往往处于劣势地位,难以获得稳定的 职业和收入,进一步加剧了他们的社会认同问题。
四、成果展示

农民工的社会认同与身份认同

农民工的社会认同与身份认同

农民工的社会认同与身份认同农民工是指从农村到城市工作的农民,他们为了改善生活状况而离开家乡,到城市从事各类劳动工作。

在城市里,他们常常面临着各种困境和挑战,其中之一就是社会认同和身份认同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农民工在城市中的社会认同和身份认同,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一、社会认同的形成社会认同是指个人与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之间的情感联系和归属感。

对于农民工来说,他们同时拥有农村和城市两个身份,社会认同的形成与这两个身份密切相关。

首先,农民工在农村时与家庭、亲戚以及乡邻间有紧密联系,形成了与农村社会的情感纽带和群体认同。

他们熟悉农村的生活方式、传统价值观念,并在农村中根深蒂固地树立了自己的身份认同。

其次,农民工在城市中以劳动者的身份存在,与其他农民工、城市居民以及雇主之间建立起不同程度的联系。

他们通过工作和生活的经历,逐渐适应了城市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形成了对城市社会的认同感。

二、身份认同的塑造身份认同是指个人对自己所处身份的情感认同和价值评价。

对于农民工而言,他们既是农村的一员,又是城市工人的一份子,身份认同的塑造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

首先,农民工的身份认同受到家庭和社会的期望和压力的影响。

在农村,他们被视为家庭经济支柱和乡邻的希望,为了家庭的生计而外出打工。

在城市,他们承受着工作、生活的艰辛,但也渴望通过努力改变命运,获得更好的生活条件。

这些期望和压力会影响农民工对自身身份的认同和评价。

其次,社会环境和社会群体的评价和认可也对农民工的身份认同产生重要影响。

一方面,农民工在城市中常常面临着歧视、不公平待遇和较低社会地位的现实,这些负面评价会对他们的身份认同产生负面影响。

另一方面,一些城市居民、雇主和社会组织对农民工的价值和贡献给予了正面评价和认可,这有助于激发农民工对自身身份的积极认同。

三、影响农民工认同感的因素农民工的社会认同和身份认同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以下为几个重要的因素:1. 就业和工作条件:就业和工作条件对农民工的社会认同和身份认同具有重要影响。

农民工面的社会融入问题

农民工面的社会融入问题

农民工面的社会融入问题概述:农民工是指那些在城市从事各类临时、短期就业的农村劳动者。

他们来自农村地区,为了生计,来到城市寻找更好的就业机会。

然而,农民工在城市中面临诸多问题,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是社会融入。

本文将探讨农民工面的社会融入问题,分析其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

农民工面临的社会融入问题:1. 就业歧视:农民工往往从事体力劳动,他们的技能和学历不如城市居民,容易遭受就业歧视。

他们往往只能从事低薪、劳动强度大的工作。

2. 社会地位低下:由于工资低、生活条件差,农民工在城市中的社会地位较低。

他们缺乏社会认同感,面临社会排斥和孤立。

3. 社会福利缺乏:农民工在城市中享受不到同等的社会福利待遇。

他们在就医、教育等方面面临许多困难。

4. 文化差异:农民工来自农村,他们和城市居民在文化、生活习惯等方面存在差异,这给他们的社会融入带来阻碍。

导致农民工社会融入问题的原因:1. 经济结构转型缺乏配套政策: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农村地区的农民纷纷外出务工。

然而,转型过程中缺乏完善的农民工政策,导致他们在城市中面临诸多问题。

2. 社会观念和文化认同的差异:农民工和城市居民在社会观念和文化认同上存在差异。

这种差异导致了彼此之间的隔阂,阻碍了农民工的社会融入。

3. 教育问题:农民工的教育水平普遍较低,这使得他们在城市中遇到的困难更加复杂。

缺乏良好的教育背景使得他们在就业、融入城市社会等方面面临挑战。

解决农民工社会融入问题的方案:1. 完善政策法规:政府需要制定更加完善的农民工政策,推动农民工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权益,提升他们的生活水平。

2. 加强职业培训:为农民工提供更多的职业培训机会,提升他们的技能水平,增强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农民工的社会地位。

3. 加强社会宣传和教育:通过广泛的宣传活动,增进城市居民对农民工的了解和认同,减少就业歧视和社会排斥。

4. 加强城乡互联互通: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机制,促进城市和农村的互联互通,为农民工提供更多的工作和发展机会。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社会融入现状分析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社会融入现状分析

会 表 现 出 承 受 挫 折 能力 低 , 易 采 取 极 端 户 口 制度 的 新 生 代 农 民工 对 户 口制 度 的 容
( ) 强城 乡居 民 互动 , 挥社 区功 三 增 发
的办 事 方 法 等 这 些 心 理特 点 , 大 都 是 群 反 应 没 有 预 计 的那 么 强烈 。究 其 原 因 , 也 一 能。社 区作为群体交往 的最 小单位 , 以 可
接受 ; 另一方面 由于户 口制度而造成的隔 生活 ,融 入社区也成 了必 不可少 的一部 ( ) 一 使新 生代农 民工融入城 市生活 阂已经淡化, 社会 的进步也从多方面淡化 分。 这种群体之 间的交往可以促进人们相
是 构建 社会 主 义和谐 社会 的 必然要 求 。 了城乡户 口造成的身份差别 。加之 , 有众 互 之 间 的 理解 , 少不 同群 体 之 间 的社 会 减
1 . 8亿左 右 , 中“ 生代 农 民工 ” 其 新 达到 1 度不同等种种 原因, 使得新生代农 民工在 亿 。新生代农 民工是人 口城 市化 的主力 , 迈 向真正的城 市生活时 , 步履 维艰 。 首先,
收录 日期:0 1 1 2 1 年 1月 1日

实现其身份转换, 是其从农 民转变 为市民 表 现 在 择 业观 念 上 , 生 代 农 民工 一 样 具 新
个概念 。 传递 出党和政府对大约 2 . 4亿农 民 工 和 占 农 民 工 总 数 超 过 6 % 的“ 0 0 8
二、 新生代 农民工社会融入现状
社会 融入 是个体和个体之 间、 不同群 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 , 以及 由此而发 的社
企业用 工制度 、 教育 制度等 互相适 会保 障制度 、 后 ”“ 0后’ 、9 ’ 农民工的高度关切 。2 1 0 0年 体之间或不同文化之 间互相配合 、 并 两会 后 , 中央财 经领导 小组办 公室 、 中央 应的过程, 以构筑 良性和谐的社会为 目 都 难 以保证 新生代农 民工 顺利参 与到 城

农民工的社会认同城市融合与身份认同

农民工的社会认同城市融合与身份认同

农民工的社会认同城市融合与身份认同农民工的社会认同、城市融合与身份认同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

然而,农民工的社会认同、城市融合以及身份认同等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讨论,并探索相应的解决方案。

第一部分:农民工的社会认同农民工作为城市新移民,其社会认同是城市融合的重要起点。

社会认同指的是个体对自己所属社会群体的认同程度。

对于农民工来说,他们在城市中面临着诸多不同于农村的生活环境和文化体验,因此其社会认同也存在一定的挑战。

首先,农民工在城市中面临着巨大的生活压力和经济压力,他们往往从事较为低端的劳动工作,工资待遇相对较低,且工作条件艰苦。

这使得他们对城市生活持有一定的抵触情绪,难以真正融入城市社会。

其次,农民工与城市居民之间存在着文化习惯和价值观的差异。

农村与城市的差异使得农民工可能更加倾向于保持传统的农村生活方式和习惯,与城市居民之间存在一定的隔阂,这也影响了他们对城市的社会认同。

要解决农民工的社会认同问题,首先要加强农村与城市的交流与融合。

政府可以推动农村与城市的互联互通,提供更多培训机会和就业机会,为农民工提供更好的生活和发展环境。

其次,要加强对农民工的法律法规教育和权益保护,让他们能够在城市中获得与其他居民相等的待遇和尊重。

此外,可以倡导城市居民对农民工的尊重和理解,促进城市居民与农民工之间的文化交流,增强彼此的认同感。

第二部分:城市融合对农民工身份认同的影响城市融合是指农民工逐渐融入城市社会并获取与城市居民相当的社会地位和身份认同。

城市融合不仅涉及到农民工自身的努力,也需要城市社会的支持和帮助。

城市融合对农民工身份认同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城市融合为农民工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城市中,农民工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新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努力工作和学习,可以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从而提升自身的身份认同。

其次,城市融合使农民工逐渐融入城市社会,与城市居民之间的联系不断增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少数民族农民工的身份认同与城市融入作者:何月华来源:《广西民族研究》2019年第02期【摘要】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大量少数民族农民工进入到城市谋生。

因为兼具农民和少数民族双重身份,在与城市居民和其他民族接触中,其身份认同的模糊性、多元性和矛盾性逐步凸显出来,这明显不利于其城市融入和“市民化”。

本文以主观视角入手,在分析少数民族农民工身份认同基本情况的基础上,探讨身份构建与城市融入的影响因素和相互关系,认为,在“市民”和“农民”认同中的模糊性和被动性,是城乡二元结构的社会制度长期影响的结果;民族身份相对明确,并呈现出多样化的选择;随着群体内部的社会分化日益明显,多重身份在转化和构建中也呈现出差异性、多元性和非均衡性特点。

最后,就其“内卷化”困境和城市融入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少数民族农民工;身份认同;城市融入【作者】何月华,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民族学院博士研究生,广西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研究员。

重庆北碚,400715。

【中图分类号】C912.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19)02-0074-009一、问题意识与研究设计人是寻求归属感的社会动物,通常很“在意”自己在社会关系中的“身份”。

身份认同源于和关乎“我是谁,从哪里来,去向何方”的哲学式思考。

西奥多森(Theodorson)将认同看作“一种同化与内化的社会心理过程”,“它将他人或群体的价值、标准、期望与社会角色,内化于个人的行为和自我概念之中”[1]。

在社会学研究中一般将认同分为自我认同(ego identity)和社会认同(social identity)两种形式。

农民工的身份认同是在与城市居民的互动中产生的,是一种对自己身份的认知和对自己情感归属、未来行动归属的主观性态度。

[2]虽然目前学术界对身份认同概念的界定还不统一,但是大家都认为身份认同是个人或群体基于社会位置的判断和认知,从属于自我概念,表现为身份感、归属感、地位感和价值感等。

本研究所涉及的身份,既包括制度性身份(农村人与城市人),也包括族群身份(民族身份),还包括职业身份等。

这些身份来源于少数民族农民工根据其城市生活以及与他人交往的体验而形成的对自己所具有身份的认知;同时也来源于基于少数民族农民工群体与其他社会群体之间的关系而形成的社会认同。

传统的农业社会,社会结构相对稳定,人们具有相对明确而固定的“身份”。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的急剧变迁,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来城市化的推进,城市流动人口身份认同中的模糊性、多元性和矛盾性大大增强了。

少数民族农民工作为流动人口中的重要群体之一,长期居住在城市,却不具有城市户口,同时兼具少数民族和农民工双重身份,在身份建构和城市融入过程中往往会处于尴尬的境地。

当前,寻求相对“稳定”的“身份”已经成为少数民族农民工重要的心理需求和社会发展进步的现实需要。

本研究试图运用身份认同理论,以主观视角入手,对广西南宁市一个少数民族农民工聚居的“城中村”进行考察,在研究少数民族农民工身份认同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分析经济、政治、文化等影响其身份认同的因素,探讨在城市融入过程中,加诸于他们身上的多重身份如何实现转化和构建。

本研究选取的平西村隶属南宁市江南区福建园街道辖区,毗邻邕江西南岸,位于邕江一桥、北大桥、桃源桥南边,三条桥交汇之处。

全村面积约有4平方公里。

平西村是典型的城中村,村民已经不再从事农业,而是依靠租赁房屋或者从事一些商业和服务业谋生,其中自建房房租是村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

平西村因为距离南宁市老的商业集散地——“朝阳商圈”只有一江之隔,所以成为流动人口重要的居住地。

据福建园街道2017年提供的数据,当地常住人口有2400余人,流动人口有3000余人,有汉、壮、苗、瑶等20多个民族。

二、少数民族农民工的身份认同与困境(一)农村人、城市人和夹在中间者本研究以平西村为调查点,在调查中随机选取200名少数民族农民工(其中35岁以下的122人,男性116人,壮族119人、瑶族33人、回族17人、苗族13人、侗族7人、仫佬族6人、毛南族3人、土家族2人),进行了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

在问及“从根本上说,你觉得自己是哪种人?——农村人,城市人,既不是农村人也不是城市人”时,得到的回答如表1所示:200个样本中,分别有34.5%的人认为自己是农村人(其中35岁以下21人);29%的人认为自己是城市人(其中35岁以下47人);认为自己既不是农村人也不是城市人的21.5%,15%回答不知道或无所谓。

笔者随机抽样进行了访谈,他们的回答可能代表了一些人的心声。

梁先生是壮族,广西百色人,46岁。

他长期在南宁打工,在平西租房居住了7年,老婆、孩子都接过来一起住。

他说:“虽然我们生活的地方越来越像城市,吃、穿、住、用、行基本上都靠用钱买,但是我觉得自己还是个农村人。

因为我们还是和农村人打交道多,我们的思想还是农村人的思想——保守、本分、知足。

”像梁先生这样的人很多,在他们眼里,他们骨子里仍然是地地道道的农村人,因为他们的文化、交际圈子、生活习惯依然是農民式的。

周女士是瑶族,广西来宾人,35岁,来平西有5年了。

她在平西市场租了一个门面,做快餐生意。

她白手起家,从摆摊卖早餐做起,经过5年的努力,终于开了自己的快餐店。

现在她的父母都在平西,全家租了一套90平方米的房子住,儿女也在这边读书。

虽然每天挺辛苦,但是生活上还过得去。

周女士说:“我觉得我应该算是一个城里人,因为我已经生活在这里这么长时间,学了许多在这里生存的本事。

我的老公孩子都在这里,尽管平西人不大接受我是平西人,但是在外人眼里我是平西人。

虽然城市人看我是乡下人,但是我家乡人却把我看成城里人。

我既是农村人又是城市人,既不是农村人又不是城市人。

所以,有的时候我也不知道我是什么样的人。

”郭先生老家在湖北恩施,土家族,来广西有10多年了。

他先前在南宁一个工厂做工,认识了平西的一位姓黄姑娘,后来就结婚长期在平西租房子住。

2008年工厂倒闭了,郭先生靠打零工谋生计,他的爱人就在村子里做起了裁缝。

2010年,他们可爱的女儿出生了。

但是老是租房子住不是长远之计,2016年3月,他们把所有积蓄拿出来,凑够了30万元去大沙田买了商品房。

现在他的岳母仍然住在平西,他们一家三口也经常来平西转,毕竟在平西生活了10多年了,交际圈子在这边,大家来往很多,也很有感情。

郭先生说:“我是南宁人,但也不是南宁市人。

城里人认为我们是农村人,而农村人则认为我们是城里人。

而我们自己也不清楚自己到底是什么人了。

(笑)不过有什么关系呢,不管是城里人,还是农村人,我们还是这样过日子。

所以人家问我哪里人,我往往回答‘平西人’,虽然我现在不在这里住了,但是毕竟平西已经是我的家了,在这里大家也认为我是平西人。

”从问卷统计和调研访谈分析,样本中自我认同为城市人的占29%,这部分以新生代少数民族农民工为主,35岁以下的占到了80%;认为自己是农民的占35%,其中老一代农民工比较多,35岁以上占到了70%。

相比较而言,新生代农民工更倾向于“城市人”认同。

样本中71%的人缺乏对城市人的身份认同(包括选择农村人、不是农村人也不是城市人、不知道),这个比例相对于汉族农民工还是高了不少。

同时认为没办法判定自己身份的占到三分之一,可见许多少数民族农民工在身份认同上处于“市民”和“农民”之间的尴尬境地。

(二)民族身份:多样化的选择身份认同作为一个多层次的动态系统,个体并非只是被动接受,相对于“农民或市民”这种身份认同的模糊性与被动性,民族身份认同相对明确,少数民族农民工可以主动地选择,强化或忽视,突出或隐去,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境的变化而有目的地选择,凸显出个体的生存智慧或民族意识。

一般情况下,一个群体的民族特色不鲜明,那么这个群体的民族身份认同往往不会很强。

壮族在广西人口多、分布广,因此在南宁壮族的民族意识并不是很突出。

在和平商场做餐饮的黄先生告诉笔者:“我是壮族,25岁从农村出来到这打工,一晃就是8年。

祖辈是种田的,现在感觉自己的生活还不错,相对在村里的其他人好多了。

现在经营一家快餐店,每年有10多万元的收入。

我很感谢共产党,现在的政策很好,对外来的创业者不排斥,可以自由竞争。

南宁是个好地方,南宁是我第二个家,下一步的目标就是买房,在这定居。

其实农村人与城市人、壮族和汉族本身就没有多大区别,大家都是中国人,都应该有发展的权利。

”也有部分少数民族农民工会避免将这些“标签”显露出来,将自身的民族身份湮没在浩瀚的城市化和现代化中,使他人难以识别出其少数民族身份。

在商场工作的胡女士告诉笔者:“我是侗族的。

在上班的时候大家都一样,穿制服,说普通话,所以同事里很少人知道我是侗族的。

没必要去突出自己的民族身份呀,也避免一些麻烦。

”与前面的情况相反,通常民族特色越鲜明,这个群体的民族身份认同就越强。

有些少数民族农民工由于语言、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原因,即使进入城市后,依然在语言、服饰、信仰、习俗等与城市其他族群相区别,坚持保留着自身的鲜明特点。

例如,从事与民族特色商品、民族医药、民族演艺等相关行业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他们在工作过程中往往会通过穿戴打扮等“民族符号”来彰显自身特殊的民族身份和较强的民族文化特征。

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利用大家的好奇心,达到吸引顾客的目的;另一方面,利用“民族”标签,来表明其出售的产品或服务是正宗的,而非假冒伪劣。

除了外貌体型上的差别,与民族身份密切相关的语言、服饰、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等文化特征都可能成为民族身份的“标签”,为民族身份认同提供了基础。

来自那坡的小覃姑娘穿着一身黑色的壮族服饰,自称是地道的“黑衣壮”(壮族的一个支系)。

她说:“我在南宁黑衣壮文化公司上班,主要做些‘黑衣壮’歌舞表演,经营民族服饰、土特产、农副产品等,还宣传、营销那坡‘黑衣壮’旅游。

有时候别人问我是什么族,我说‘黑衣壮’。

‘黑衣壮’的身份对我当然很重要,因为我是代言人啊。

”部分少数民族农民工也会刻意强调自身的民族身份或者宗教身份,并形成特定的民族或宗教聚居区。

例如南宁市的中华路社区因为毗邻火车站,成为维吾尔族、回族等聚居区,他们靠着贩卖葡萄干、哈密瓜,经营烧烤等维持生计。

这样的少数民族群体自我认同很强,族群边界清晰,相对封闭。

马某,撒拉族,来自青海循化,在平西村体育路经营一家兰州拉面馆。

他告诉笔者:他已经来南宁3年多了。

在这里他们基本不与本地人交往,和他们一起来的亲戚、老乡,构成了他们在这个城市里人数不多的交际圈子。

除了固定的交际圈子,其他地方的穆斯林,比如从甘肃和宁夏来的回族,偶尔会来到这个城市,如果能够有机会见面,他们就会很快熟识起来。

因为经营着一家拉面馆,原材料他们基本上不去市场上买。

所以老乡们经常一起去宰牛,然后把牛肉分到各个店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