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炮制方法对临床应用效果的影响评价
中药炮制技术的优化及其应用效果评估

中药炮制技术的优化及其应用效果评估中药炮制技术的优化及其应用效果评估中药炮制技术是指对中草药进行炮制过程中的一系列操作和处理。
炮制是指通过各种加工技术和方法,对中草药进行加工、调理、改良,以增强药效、改善质量和提高使用效果。
中药炮制技术的优化是指通过改进炮制工艺、提升炮制设备、优化原料选用等方式,以提高炮制效率和中药质量。
中药炮制技术的优化对于提高中药质量和药效有着重要的意义。
优化炮制工艺可以改善中药的理化性质和活性成分的稳定性,提高药物的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
优化炮制技术还可以减少有害成分的产生,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提高药物的安全性。
一种常见的中药炮制技术优化方式是改进炮制工艺。
在传统的炮制工艺中,由于操作方法和设备条件的限制,往往存在一些缺陷,如炮制时间长、药材炮制不均匀等。
通过改进工艺,可以缩短炮制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例如,采用微波加热技术可以显著缩短炮制时间,提高药材炮制的均匀性。
还可以采用超声波辅助萃取、纳米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进一步优化炮制工艺,提高药物的品质。
另一种优化中药炮制技术的方式是提升炮制设备。
传统的炮制设备由于设备简陋,往往存在热效率低、温度控制不准确等问题。
现代化的炮制设备可以通过优化结构设计、改进加热方式等手段,提升炮制设备的热效率和温度控制精度。
例如,采用流化床等高效加热方式,可以提高炮制设备的能源利用率。
还可以引入自动控制技术,实现对炮制过程的精确控制和监测,提高炮制过程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优化中药炮制技术对于提高中药的质量和药效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优化后的炮制技术可以显著提高中药的活性成分含量和药效,提高中药的效果。
一方面,优化炮制技术可以提高中药的活性成分的溶出度和生物利用度,进一步增强药效。
另一方面,炮制过程中的一些有害成分,如毒素、色素等,可以通过优化炮制技术减少产生,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提高药物的安全性。
在评估中药炮制技术的优化效果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估。
中药炮制和用法对药物作用的影响分析

中药炮制和用法对药物作用的影响分析中药炮制是指将草药通过加工处理,以达到提高其药效、减少毒性或增加稳定性等目的的方法。
中药的炮制通常包括清洗、切细、晒干、煅烧、炒、煮等步骤。
这些炮制方法对药物的化学成分、药效以及药理作用都会产生影响。
煅烧是一种常见的中药炮制方法之一。
这种方法主要是用火将草药烧红或烧黑,使其表面稍有焦糊,从而达到提高其药效、减轻其毒性的目的。
对于紫草、金银花等具有辅助降火作用的药材,煅烧可以提高其清热解毒的效果,同时减轻副作用。
但是,对于某些草药,过度的煅烧反而会破坏其活性成分,降低其药效。
炒也是常见的中药炮制方法之一。
这种方法主要是用火将草药进行炒制,使其变色、变香、变质,从而提高其药效、改善口味,增加药物稳定性。
例如,炒乌药可以降低其毒性,增加其生津润肺的作用,而炒白术则可以增加其脾胃的运化作用。
但是,对于一些草药来说,过度炒制可能会破坏其生物活性,降低其药效。
煮也是中药炮制的必要步骤之一。
通过煮药,可以将草药中的有益成分充分溶解出来,达到提高药效、改善口味的作用。
煮药通常需要使用水、酒、醋等作为溶剂,不同的药材需要不同的煮法和煮时间,以达到最佳的药效。
例如,对于泡药、益母草等药材,需要长时间煮煎,让其有效成分充分溶解出来,以发挥最佳的药效。
而对于一些不宜长时间煮煎的药材,如当归、黄芪,需要轻轻煮一下,以免过度破坏天然的活性成分。
总之,中药炮制和用法对药物作用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
采用合适的炮制和用法可以有效的提高药效,缓解不良反应,具有重大的临床意义。
因此,在使用中药治疗疾病时,应谨慎选择合适的药材,并按照正确的炮制和用法进行处理。
中药饮片应用不同炮制方法对临床疗效的影响

中药饮片应用不同炮制方法对临床疗效的影响
中药饮片是指将中草药经过炮制、加工后制成的固体药物剂型,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治疗。
中药饮片的炮制方法有很多种,如炒制、炙制、熬制等,每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药性。
下面将就中药饮片不同炮制方法对临床疗效的影响进行探讨。
炒制是常用的中药炮制方法之一,其特点是用小火炒制中药原料至金黄色,使中药饮片具有香气、味道独特。
炒制可以改变中药原料的性味,增加中药的功效。
炒制薏苡仁可以改善其生的寒凉性,增加脾胃的消化功能;炒制芡实可以增强其温补脾胃的作用。
炒制后的中药饮片在临床应用中更适用于治疗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等病症。
熬制是一种特殊的中药炮制方法,其特点是用慢火煮熬中药原料,使中药饮片含有较多的水溶性成分。
熬制可以提取中药原料中的有效成分,使中药饮片具有更强的药效。
熬制甘草可以增加其提取物中的甘草酸和甘草次酸,增强其清热解毒、缓解痉挛等作用;熬制黄芪可以提取其多糖类物质,增强其免疫调节、抗肿瘤等功效。
熬制后的中药饮片在临床应用中更适用于治疗炎症、免疫调节等病症。
中药饮片的炮制方法对临床疗效有着明显的影响。
不同的炮制方法可以改变中药的性味、药性,增强中药的功效。
临床医生在选择中药饮片时,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选择适合的炮制方法,以发挥中药的最佳疗效。
关于中药饮片的炮制方法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以提高中药的疗效和应用价值。
中药炮制对临床疗效的影响

中药炮制对临床疗效的影响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中药理论,按照医疗、调配、制剂的不同要求,以及药材自身性质,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它是我国的一项传统制药技术,又称炮炙、修事或修治。
对中药临床疗效影响十分密切。
如宋代《太平圣惠方》就有“炮制失其体性,筛罗粗恶,分剂差殊,虽有疗疾之名,永无必愈之效,是以医者必须殷勤注意。
”说的就是中药炮制与疗效的关系。
如果炮制不合法度,就会失去固有的性能,对临床治疗而言是有名无实,达不到治病的作用。
这就说明炮制工艺是否合理,方法是否恰当,直接影响到临床疗效,粗略简述几大类炮制方法对临床疗效影响。
1净制与临床疗效由于药材在采收过程中难免混有杂质和非药用部位,有的药材各个部位的作用不同,如果不加以净制,一并入药,势必影响疗效,甚至造成医疗事故。
如麻黄茎具有发汗作用,而麻黄根却有止汗作用,在炮制中必须根茎分开,区别入药,否则疗效就会适得其反。
还有些药材必须剔除非药用部分,如巴戟天、远志、牡丹皮等必须抽取净木芯,如果不加以净制,会造成疗效降低或完全没有疗效。
2切制对疗效影响部分中药材体积比较大,无法直接调剂,更不能保证煎出效果,必须按照药材的质地不同,采取“质坚宜薸”、“质松宜厚”的原则进行切割,以利于煎出药物的有效成分,并避免药材细粉在煎煮过程中出现糊化、粘锅等现象,显示出饮片“细而不粉”的特色。
饮片切制是提高煎药质量,保证中药临床疗效的关键措施之一。
中药饮片切制是为了提高煎药质量,在炮制前进行润泡软化操作,以使软硬适度,便于切制;其中软润方法、处理的时间及吸水量控制至关重要。
有些药材不宜在水中浸泡,需要采取其他方法软润;有些药材浸泡的时间不宜过长,吸水量不宜过大,以控制药材有效成分的流失。
另外药材在切制过程中要厚度均匀,以免煎煮过程中出现易溶和难溶、先溶和后溶的问题,浸出物将会取气失味或者取味失气,达不到气味相得的要求;例如黄芩在切制饮片前采用蒸汽软化或者煮沸十分钟,而不宜采用冷水浸泡软化;又如槟榔经水浸泡后切片,西醚类生物碱损失较大,可以采用蒸汽焖润法或者蒸汽软化后切片,可以大幅度降低槟榔碱损失。
浅析中药炮制对其化学成分及临床应用的影响

因为 中药 的来源地是大 自 然 ,其 中难免 会混杂一 些变 质 、腐烂 的 药材 以及 泥沙等 ,因此应严格控制净选 这一工序 。同一中药材 因为人
药部位的不同,其治疗作用是不同,甚至相反的。例如,山茱萸的果
肉有治疗 遗精 、滑精 的功 效 ,但是 山茱 萸的果核的药 用却恰恰相反 ,
中 图分 类号 :R 2 8 2 . 7 0 2
文献标 识码 :B
文章编 号 :1 6 7 1 — 8 1 9 4( 2 0 1 3 )1 7 - 0 7 0 0 - 0 2
中药 炮 制与 中药 临床 实践密 不可 分 ,历朝 历代 的名 医都 对 中药
的炮 制十分 重 视 ,从 古 至今 的医药 史册均 有详 细记 载 ,例 如 :宋代
不 易 变质 及提 高药 效的 目的 。但是据 笔者调 查 发现 ,现今 中药饮 片 的炮制现 状 着实 令人 担 忧 。 因此 ,必须 坚决 以中 医理 论 为指导 ,严格依 据 中药 的特 色予 以炮制 ,以提 高药 效为 目的,调整 方 剂的适 用 范围 ,保 证 临床 中安 全、有 效 、合 理 用药 。 【 关键 词】 中药炮制 ;安 全 用药 ;化 学成分 ;临床 疗 效
的性 ,在使用过程中要严格根据临床用药的要求进行,这样才能使
药物 发挥 最大 的药 效。
1中药炮制工序中应注意的问题
1 . 1严把净选 关
3 炮制对 中药 临床 应用 的影 响 3 . 1降低药物 的毒性 《 内经》 中明确记载过 : “ 大毒治病 ,十去其六 ;常毒治病 ,十 去其 七 ;小毒治病 ,十去其八 ;无毒 治病 ,十去其 九。勿使过之 ,伤 其正 也”。其意思是说 ,在利用某些 药物的毒性治病 的同时 ,是有 一 个 限度的 ,如果超过这个 限度 ,就会损 害药物 的正常疗 效 。某一 些药
中药炮制对临床合理用药的影响

中药炮制对临床合理用药的影响中药炮制,是指通过特定的方法将中药材进行加工、处理、炮制,以提高药效、改善药味、减少毒性或副作用的过程。
中药炮制作为中医药学的重要环节,对中药的质量和药效具有重要影响。
在临床医学中,中医药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治疗手段,而中药的炮制过程对临床合理用药有着重要的影响。
中药炮制对临床合理用药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提高药效,增强疗效中药炮制是通过加工处理中药材,对其进行破壁、炙烤、炮制等方法,使得中药材中的有效成分更易释放、溶解,并且部分毒性成分得到破坏,使药效得到提高,疗效得到增强。
这种加工处理可以改善中药材的性味归经,提高其药效,增强其对疾病的治疗作用。
二、改善药物安全性中药炮制的过程中,会去除一些有毒物质,减少毒性或副作用,降低对患者的不良反应,提高药物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通过炮制,可使中药材中的毒性成分减少、分解或变性,从而减少药物对人体的毒副作用,降低用药风险,提高药物的安全性。
三、改善药物稳定性中药炮制能够改善中药材的储存稳定性,延长保质期,减少变质和氧化,使中药材在储存和使用过程中不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产生质量变化。
这对于中药的生产和使用都有重要的意义,保证了药材的质量和药效。
四、保证药物质量通过中药炮制,可以保证中药材的质量和药效,并且提高其稳定性。
中药炮制能够使中药材在炮制过程中充分释放有效成分,改善中药材的性味归经,保证药物质量,并且提高其治疗效果。
中药炮制对临床合理用药有着重要影响。
通过中药炮制,可以提高药效、增强疗效,改善药物安全性,改善药物稳定性并保证药物质量。
这些都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也需要注意的是,中药炮制对临床合理用药的影响不是一成不变的。
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还需要根据不同的疾病特点、患者体质等因素来综合考虑,进行个体化的合理用药。
在使用中药时,临床医生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体质等因素,选择适合的中药,并确定合理的炮制方法,以保证疗效和安全性。
中药饮片应用不同炮制方法对临床疗效的影响

中药饮片应用不同炮制方法对临床疗效的影响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中药饮片是一种常见的药物剂型,是中医药临床常用的治疗药物。
中药饮片可根据患者病情和体质的不同选择不同的炮制方法,以达到最佳的疗效。
炮制方法对中药饮片的疗效有着重要的影响,不同的炮制方法可能会导致药性和药效的差异。
对中药饮片炮制方法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在中药炮制方法中,不同的炮制方式会对药材的活性成分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或改变,影响药品的药效和药物稳定性。
炮制方法的选择直接关系着中药饮片的质量和疗效。
炮制方法的选择应该根据患者病情和体质,以及药材的性质和配伍关系来综合考虑,选用合适的炮制方法,以获取最佳的疗效。
对炮制方法的研究可以为中药饮片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提高中药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促进中医药的发展和传承。
1.2 研究意义中药饮片是中医药领域中非常重要的药剂形式,其制备过程中的炮制方法对于药效和药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深入研究中药饮片炮制方法对临床疗效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了解不同炮制方法对药材活性成分的影响,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中药制备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从而保证药物的质量和疗效。
炮制方法对药效的影响直接关系到中药治疗疾病的效果,因此研究炮制方法对药效的影响可以为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炮制方法对药物安全性和稳定性的影响也是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只有确保中药饮片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才能更好地发挥其疗效作用。
研究中药饮片炮制方法对临床疗效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有助于提升中药治疗效果和保障患者的安全。
2. 正文2.1 炮制方法对药材活性成分的影响不同的炮制方法对药材活性成分的影响是中药研究领域中一个重要的议题。
炮制方法可以改变药材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药效效果,从而影响中药饮片的临床疗效。
炮制方法的不同会导致药材中活性成分的含量和比例发生变化。
有些炮制方法可以增加某些成分的含量,从而增强药效;而有些炮制方法则可能导致某些成分的损失,影响药物的疗效。
中药炮制对临床疗效的影响

中药炮制对临床疗效的影响中药炮制对临床疗效的影响中药炮制对临床疗效的影响【1】【摘要】中药炮制是中医用药特点的重要内容,它与医疗实践唇齿相依。
但是现今中药饮片的炮制、使用、流通等环节的现状令人担忧,长此以往必将影响祖国医学的健康发展。
因此必须以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中药的炮制特色,吸取精华,除去糟柏,从而起到了保证用药安全、有效,以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中药炮制;中药;临床疗效中药炮制是中医用药特点的重要内容,它与医疗实践唇齿相依。
关于炮制对医疗的作用,历代医药专家都相当重视,例如:宋�陈师文等在《太平圣惠方》中指出:“炮制失其体性,虽有疗疾之名,永无必愈之效,是以医者,务必殷切注意”。
清�张仲岩在《修事指南》中也提出:“炮制不明,药性不确,则汤方无准而病症不验也……”。
这些论述深刻揭示了炮制与药性、炮制与医疗的密切关系,炮制与药物的这种有机联系,使它在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
但是现今中药饮片的炮制、使用、流通等环节的现状令人担忧,长此以往必将影响祖国医学的健康发展。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1 净选不严影响临床效果净选是中药炮制的第一道工序。
由于中药材源于大自然,因而在采收时往往混杂不少霉烂、变质药材及泥沙,杂物甚至于非药用部位。
而同一药材因入药部位不同作用亦相反。
如山茱萸的果肉涩精益髓,多用于遗精、滑精.小便频数,而其果核则正好相反,但是多数的药农、药商在加工时不进行认真挑选,有的含核量严重超过了药典标准(含核量不超过3%),选到15%至3 0%,这样的药用在病人身上其疗效可想而知了。
类似未经选净的配方饮片还很多,如蒲公英、百花蛇舌草含大量的泥沙、杂草;柏子仁含壳量严重超标,款冬花含杆(非药用部位)太多,狗脊、香附子的鳞片未去净直接配方等等,这些饮片由于未能严格挑选,是不能保证临床疗效的。
2 饮片的切制粗糙影响临床疗效大血屯、木通、茯苓等一些药材,必须在产地趁鲜加工切制方能保证切出合格的饮片,原药材经加工切制成片、块、段、丝、粉碎之后不仅利于药房调配,也利于有效成份的煎出,提高疗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投稿邮箱:sjzxyx88@·中医中药·中药炮制方法对临床应用效果的影响评价郭红鱼(林州市中医院,河南 安阳 456500)0 引言中医在进行疾病的诊疗过程中,因病情不同,对于药材也存在不同要求,通常会通过不同的方法对药材进行相应的处理,使之更适应于病情需要,进而提升整体治疗效果,以求为患者提供更加有效、科学的治疗,以提高治疗质量[1]。
同时因某些药物存在一定的毒性,故而未处理服用,可能对患者的身体造成一定的伤害,因此通过炮制可有效降低因药物毒性对患者产生的不良反应,为整个诊疗过程提供更加理想的条件。
是以,本文将对中药炮制方法对临床应用效果的影响进行评价。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经医院及病案室同意,选取我院近十年中医辩证为气血不足,并采中药治疗病例,其中采用生药煎煮直接服用者选取50例设为对照组,采用炮制后药物煎煮服用者选取50例为观察组,对照组男32例,女18例;年龄32-84岁,平均(45.59±15.69)岁;观察组男30例,女20例;年龄33-83岁,平均(45.89±15.74)岁。
对两组患者各指标进行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所选取病案皆为直接使用未经炮制中药煎服,观察组所选取病案皆为炮制后中药煎服治疗的方式,两组治疗用药过程,均经过临床医师指导进行。
具体措施包括:①两组所选取病案皆为我院近十年门诊、住院患者,且病案记录、保存完整。
整个治疗过程均有我院中医临床医师进行药物选用,调配。
并将所选病案依照药物炮制情况分为对照组、观察组。
②在药方配置的过程中,对药材进行科学的归类,将其分为含苷类中药、含生物碱类中药以及含油类挥发性中药,对于不同类型的中药选择不同的炮制,之后再将炮制后的药物指导患者进行熬制,使得药物整体的效果得到最大幅度的发挥[2-3]。
③对两组患者病案中体现的数据进行比对,如治疗有效率、不良反应情况。
并采用《中华生存质量量表》[4]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神、形、情状况进行分析。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有效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其中治疗效果包括:显效,患者服用后药物发挥作用较好,临床各项症状消失。
有效,患者服用后药物发挥作用一般,临床各项症状缓解。
无效,患者服用后药未发挥作用,临床各项症状未得到缓解;不良反应发生率包括:恶心、食欲不振以及胃部不适。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20.0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 )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表示,P 检验,P<0.05。
2 结果2.1 两组临床治疗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4.00%3 讨论我国中药种类较多,药物在服用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因(下转第154页)摘要:目的 评价中药炮制方法对临床应用效果的影响。
方法 经医院及病案室同意,选取我院近十年中医辩证为气血不足,并采中药治疗病例,其中采用生药煎煮直接服用者选取50例设为对照组,采用炮制后药物煎煮服用者选取50例为观察组,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有效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4.00%显著高于对照组80.00%,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6.00%显著低于对照组20.00%,P <0.05。
结论 中药经炮制后其临床应用效果明显优于生药材,且可有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在临床范围内进行推广使用。
关键词:中药炮制;临床应用;效果评价中图分类号:R28 文献标识码:B DOI :10.19613/ki.1671-3141.2018.65.116本文引用格式:郭红鱼.中药炮制方法对临床应用效果的影响评价[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65):152+154.76.67%,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统计学有意义3 讨论慢性支气管炎作为典型的呼吸系统病症,该疾病的产生与患者支气管粘膜及周边组织出现非特异性炎症性有着紧密的联系,症状主要为咳痰、咳嗽等,通过对该疾病的研究,发病后,患者气道会变得狭窄,纤毛的运动能力降低,形成痰块,导致炎症进一步恶化,易于滋生细菌,导致炎症感染的出现,病情易反复出现,患者的生活质量会受到严重的负面影响,应给予重点关注[4]。
临床上,针对该疾病的治疗,常用药物为西药,虽然有着一定的疗效,但是,毒副作用较高,停药后,病情易复发,整体疗效不甚理想,该疾病在中医上,属于“咳嗽”的范畴,随着我国中医中药的开发,桑杷止咳汤的应用,效果显著,桑杷止咳汤的主要药物组成为:蜜紫菀、白前、浙贝母、桑白皮、苏子、枇杷叶、鱼腥草、桔梗、款冬花;蜜紫菀具有良好的润肺止咳的药效,白前具有止咳、降气化痰的药效,浙贝母具有散结解毒、清热化痰的药效,桑白皮具有利尿、抗炎、镇静镇痛的药效,苏子具有止咳平喘、降气消痰的药效,枇杷叶具有和胃利尿、清肺止咳、止渴的药效,鱼腥草具有消肿疗疮、利尿除湿、清热解毒等药效,桔梗具有利咽、宣肺、祛痰的药效,款冬花具有化痰止咳、润肺下气的药效;这些药物的配合,具有化痰利气、宣肺止咳的药效,与西药联合应用,效果显著,应用价值极高[5]。
综上所述,桑杷止咳汤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应用效果显著,症状得到改善,提高了治疗效果,桑杷止咳汤值得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应用。
参考文献[1] 钟喜民.桑杷止咳汤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临床价值[J].海峡药学,2016,28(1):135-136.[2] 王旭.桑杷止咳汤对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治疗效果观察[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6,1(26):120-121.[3] 刘珊珊,徐丘卡,胡炜科,等.[J].小柴胡颗粒联合盐酸氨溴索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临床疗效[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5,23(6):1495-1497.[4] 唐冬梅,王昊,陈红,等.利肺片配合冬病夏治哮喘膏治疗肺肾两虚型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观察[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12(8):2762-2764.[5] 丛闻超,徐亚军.支气管炎的中医病机及不同中西药物治疗急慢性支气管炎后的临床效果[J].环球中医药,2014,22(s1):61-62.(上接第151页)发率极低,能够对病灶进行根除,缩短患者的康复时间[8-9]。
由此数据可知,四君子汤的应用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反应,缩短患者治疗时间,强化患者康复速度,因此这对于临床研究具有重要作用,将四君子汤应用于脾胃虚寒证患者中的研究,值得临床进一步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1] 田茸,巩子汉,杨晓轶,等.CaM/CaMK Ⅱ在脾气虚证大鼠脑肠微环境中的表达及四君子汤干预效应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6(4):468-471.[2] 何丽娟,贾连群,张立德,等.脾气虚证大鼠cAMP-PKA信号通路基因表达变化及四君子汤干预作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11):4124-4127.[3] 段永强,成映霞,梁玉杰,等.益气健脾中药对脾虚大鼠骨骼肌组织中Ca^2+/CaMKⅡ通路关键分子的干预作用[J].中药材,2015,38(3):562-566.[4] 郭元彪,应海峰,郑岚,等.健脾克癌宁联合四君子汤加减治疗脾气虚型胃癌术后患者疗效及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26(12):1280-1282.[5] 纪玉明.黄芪建中汤合理中汤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的临床效果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57):148+153. [6] 孔振.采用四君子汤治疗中医内科疾病脾胃气虚证患者的疗效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2015,7(12):19-20.[7] 彭勇华,周蕾.黄芪建中汤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临床观察[J].四川中医,2015,33(01):100-101.[8] 谢玲,赵得雄,李宋英.二甲双胍联合黄芪四君子汤对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妊娠结局的影响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16(8):1678-1680.[9] 冯骥.四君子汤在中医内科疾病脾胃气虚证中的应用[J].中医临床研究,2014(02):52-53.(上接第152页)为处理不当而造成的各项不适反应,对于患者后期的恢复治疗不利[5]。
本研究可以看出,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4.00%显著高于对照组80.00%,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6.00%显著低于对照组20.00%,P<0.05。
并且经过《中华生存质量量表》比对分析,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其神、形、情没有明显改善,P>0.001。
而观察组患者,其治疗前后神、形、情有明显改善,P<0.001,且观察组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患者神、形、情状态改善明显,P<0.05。
因此,通过诸多数据显示,炮制后中药对于临床各项疾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生药材,可以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在临床范围内进行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1] 常慧芳.探讨中药炮制中炒、炙、煅、蒸、煮与疗效的关系[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01):124-126.[2] 赵明宇.浅析中药炮制法对临床应用疗效的影响[J].北方药学,2016,13(12):153.[3] 刘莹.分析中药炮制方法对临床应用疗效[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48):115-116.[4] 刘凤斌,赵利,郎建英,等.中华生存质量量表的研制[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52):10492-10495+10515.[5] 张海燕.分析中药炮制方法对临床应用的疗效[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6,4(13):165-166.投稿邮箱:sjzxyx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