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中药炮制对临床疗效的影响
中药炮制方法在临床应用效果的影响

中药炮制方法在临床应用效果的影响中药炮制方法(也称为药物制备或熟化)是指对中药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
它不仅影响着中药的药效,还关系着中药的使用安全和临床疗效。
中药炮制方法可分为炮炙、制曲、浸泡等多种方式。
不同的炮制方法可以改变中药的药性和药效,进而对临床应用产生不同的影响。
本文将就中药炮制方法对临床应用产生的影响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中药炮制方法可以提高中药的药效。
中药经过炮制处理后,可以减轻中药的毒性,并增加其药效。
比如,炮制后的附子可以提高其心脏和血管系统的作用,提高疗效;炮制后的枸杞子则可以提高其养肝益肾、明目润燥的功效。
这是因为中药经过炮制后,可以改变其中的活性成分的相对含量,使其更易于被人体吸收和利用。
其次,中药炮制方法可以改变中药的药物性质。
不同的炮制方法对中药的性质有不同的影响。
比如,炮炙后的麻黄可以减轻其容易上火的性质,增加其对肾脏和心脏的作用;炮制后的生姜可以减弱其辣味和刺激性,增加其调理脾胃、帮助消化的功效。
这种改变中药性质的作用使得中药适应范围更广,更适合不同的人群使用。
另外,中药炮制方法还可以增加中药的稳定性和保存期限。
中药经过炮制处理后,可以减少其对湿气、阳光和氧气的敏感性,延长其保存期限。
比如,炮炙后的何首乌可以减少其含水量,减轻其变质的风险,延长其保存时间;炮制后的干姜也可以减少其水分含量,防止霉变和虫食。
这有助于保持中药的药效和疗效,提高中药的质量和可靠性。
此外,中药炮制方法还可以改善中药的口感和易用性。
一些中药经过炮制处理后,可以减弱其苦味、涩味和不良气味,增加其口感和易入口的性质。
比如,炮制后的黄连可以减轻其苦味和涩味,增加其抗菌、抗炎的功效,同时使其更易于服用;炮制后的茯苓可以减轻其泽味和甜味,增加其利尿、消肿的作用,同时使其更易于口服。
这有助于提高中药的依从性和治疗效果,增加患者的舒适感和满意度。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中药炮制方法也会对中药的药效产生不同的影响。
中药炮制对临床合理用药的影响

中药炮制对临床合理用药的影响中药炮制,是指通过特定的方法将中药材进行加工、处理、炮制,以提高药效、改善药味、减少毒性或副作用的过程。
中药炮制作为中医药学的重要环节,对中药的质量和药效具有重要影响。
在临床医学中,中医药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治疗手段,而中药的炮制过程对临床合理用药有着重要的影响。
中药炮制对临床合理用药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提高药效,增强疗效中药炮制是通过加工处理中药材,对其进行破壁、炙烤、炮制等方法,使得中药材中的有效成分更易释放、溶解,并且部分毒性成分得到破坏,使药效得到提高,疗效得到增强。
这种加工处理可以改善中药材的性味归经,提高其药效,增强其对疾病的治疗作用。
二、改善药物安全性中药炮制的过程中,会去除一些有毒物质,减少毒性或副作用,降低对患者的不良反应,提高药物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通过炮制,可使中药材中的毒性成分减少、分解或变性,从而减少药物对人体的毒副作用,降低用药风险,提高药物的安全性。
三、改善药物稳定性中药炮制能够改善中药材的储存稳定性,延长保质期,减少变质和氧化,使中药材在储存和使用过程中不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产生质量变化。
这对于中药的生产和使用都有重要的意义,保证了药材的质量和药效。
四、保证药物质量通过中药炮制,可以保证中药材的质量和药效,并且提高其稳定性。
中药炮制能够使中药材在炮制过程中充分释放有效成分,改善中药材的性味归经,保证药物质量,并且提高其治疗效果。
中药炮制对临床合理用药有着重要影响。
通过中药炮制,可以提高药效、增强疗效,改善药物安全性,改善药物稳定性并保证药物质量。
这些都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也需要注意的是,中药炮制对临床合理用药的影响不是一成不变的。
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还需要根据不同的疾病特点、患者体质等因素来综合考虑,进行个体化的合理用药。
在使用中药时,临床医生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体质等因素,选择适合的中药,并确定合理的炮制方法,以保证疗效和安全性。
中药炮制对药物效用的影响

中药炮制对药物效用的影响中医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数千年的实践验证,在临床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药的炮制是中医治疗的关键环节之一,它对中药药效的发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就中药炮制对药物效用的影响进行探讨。
一、炮制对中药性味的改变中医药理论认为,药物的性味归经入药,对病证具有特定的作用。
而中药的炮制则可以改变药物的性味,使其对病证的作用发生变化。
对于苦味的中药,经过炮制处理后可转为甘味,使其能够更好地温补脾胃,增加对病情的调理作用。
炮制对中药性味的改变对药物效用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炮制对中药活性成分的提取炮制是通过加热、炙制、蒸煮等方式对中药进行处理,这些操作可以使中药中的活性成分发生改变,从而影响药物的效用。
炮制可以使中药中的挥发性成分得到释放和提取,提高药物的活性和药效。
还可以通过炮制来降低中药中的毒性物质,减少对机体的损害,增加药物的安全性。
炮制对中药活性成分的提取在中药的应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炮制对中药药效的稳定性中药的炮制可以增加药物对温度、湿度变化的适应能力,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延长药效的持续时间。
这对于中药的贮存和使用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药物运输过程中,可以减少药物的损耗,确保药效的不变。
炮制对中药药效的稳定性也是影响药物效用的重要因素之一。
从以上几点来看,炮制对中药药效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可以改变中药的性味,提取其活性成分,增加药效的稳定性,改变药性等,从而影响药物的效用。
在中医临床中,中药的炮制是至关重要的一环,需严格按照传统炮制方法进行处理,以确保药物的最佳效用。
值得注意的是,炮制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传统方法进行,不可随意变更或减少炮制步骤,以免降低药物的效用。
炮制后的中药应妥善保存,避免日光暴晒、潮湿等情况,以确保药效的不变。
炮制对中药药效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它直接关系到中药的临床疗效。
在日常应用中,我们应当充分重视中药的炮制环节,确保中药的最佳效用,为患者的健康带来更多的益处。
中药炮制对临床疗效的影响

中药炮制对临床疗效的影响中药炮制对临床疗效的影响中药炮制对临床疗效的影响【1】【摘要】中药炮制是中医用药特点的重要内容,它与医疗实践唇齿相依。
但是现今中药饮片的炮制、使用、流通等环节的现状令人担忧,长此以往必将影响祖国医学的健康发展。
因此必须以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中药的炮制特色,吸取精华,除去糟柏,从而起到了保证用药安全、有效,以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中药炮制;中药;临床疗效中药炮制是中医用药特点的重要内容,它与医疗实践唇齿相依。
关于炮制对医疗的作用,历代医药专家都相当重视,例如:宋�陈师文等在《太平圣惠方》中指出:“炮制失其体性,虽有疗疾之名,永无必愈之效,是以医者,务必殷切注意”。
清�张仲岩在《修事指南》中也提出:“炮制不明,药性不确,则汤方无准而病症不验也……”。
这些论述深刻揭示了炮制与药性、炮制与医疗的密切关系,炮制与药物的这种有机联系,使它在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
但是现今中药饮片的炮制、使用、流通等环节的现状令人担忧,长此以往必将影响祖国医学的健康发展。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1 净选不严影响临床效果净选是中药炮制的第一道工序。
由于中药材源于大自然,因而在采收时往往混杂不少霉烂、变质药材及泥沙,杂物甚至于非药用部位。
而同一药材因入药部位不同作用亦相反。
如山茱萸的果肉涩精益髓,多用于遗精、滑精.小便频数,而其果核则正好相反,但是多数的药农、药商在加工时不进行认真挑选,有的含核量严重超过了药典标准(含核量不超过3%),选到15%至3 0%,这样的药用在病人身上其疗效可想而知了。
类似未经选净的配方饮片还很多,如蒲公英、百花蛇舌草含大量的泥沙、杂草;柏子仁含壳量严重超标,款冬花含杆(非药用部位)太多,狗脊、香附子的鳞片未去净直接配方等等,这些饮片由于未能严格挑选,是不能保证临床疗效的。
2 饮片的切制粗糙影响临床疗效大血屯、木通、茯苓等一些药材,必须在产地趁鲜加工切制方能保证切出合格的饮片,原药材经加工切制成片、块、段、丝、粉碎之后不仅利于药房调配,也利于有效成份的煎出,提高疗效。
中药炮制对临床合理用药的影响

中药炮制对临床合理用药的影响随着中医药在临床应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药炮制对临床合理用药的影响也日益受到关注。
中药炮制是中医药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中药的有效成分提取和药效发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中医药治疗临床疾病过程中,中药炮制不仅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还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安全用药与合理用药。
本文将探讨中药炮制对临床合理用药的影响。
一、中药炮制的影响1. 中药炮制对药材成分的提取中药炮制是指通过炮制的方式,对中药原材料进行炮制、熬制、蒸制、煅烧等处理,以提高中药药效成分的溶解度和稳定性,丰富和改善中药药效成分的特性。
中药炮制的过程中,能够使一些不易被水提取的药物成分更易溶于溶剂中,提高中药药效成分的活性和生物利用率,从而提高中药的疗效。
2. 中药炮制对药性的转化很多中药是生药材,因存储时间长、采收季节等因素,易受潮霉变等影响,炮制处理后可以改变药材的性味归经,提高其治疗作用和降低毒性,使其更适合临床使用。
3. 中药炮制对患者的接受性与便利性炮制后的中药更容易服用,剂型更为多样,口感也会得到改善,提高了患者服药的便捷性和接受性。
1. 提高药物的疗效根据中医药理论,中药炮制后能够提高药物的药效,从而增强其治疗作用。
这也是中医药长期以来被广泛应用的原因之一,炮制后的药物更易被人体吸收,药效更加显著。
2. 降低中毒风险中药炮制后,除去了药材中的部分有害成分,提高了安全性。
中药炮制可以降低中毒的风险,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3. 提高用药的便利性炮制后的中药可以制成丸、散、丹、膏等不同剂型,更加便于携带,患者服用更加方便,从而提高了用药的便利性和依从性。
4. 保证药材的质量炮制过程中可以去除掉一些有害细菌和重金属等有害成分,提高了中药的质量,并增加其纯度,从而保障了患者用药的安全性。
三、推广中药炮制的必要性1. 传承中草药知识中药炮制是中医药经验的传承,是对中医药智慧的一种体现。
通过推广中药炮制,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医药文化,发掘中药的潜力和价值。
中药炮制对临床合理用药的影响

中药炮制对临床合理用药的影响中药炮制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环节,它是指通过一定的加工方法将中药原料进行处理,以达到增强药效、提高药品质量、改善药物性味的目的。
中药炮制对临床合理用药有着重要的影响,它不仅可以提高中药的药效,还可以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从而更好地发挥中药在临床治疗中的作用,下面将详细介绍中药炮制对临床合理用药的影响。
一、中药炮制提高药效中药炮制是通过一系列的加工方法,如破碎、炒制、蒸煮等,对中药原料进行处理,以达到提高药效的目的。
破碎可以增加药材的表面积,使药物易于释放有效成分;炒制可以改变药物的性味,增强药效;蒸煮可以使药物充分煎熬,提取有效成分。
通过这些加工方法,中药的药效可以得到提高,从而更好地发挥其临床治疗作用。
二、中药炮制改善药物性味中药炮制可以改善药物的性味,使药物更加容易入药,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在中医药学中,药物的性味是指药物的五味和性能,通过炮制可以改变药物的性味,使其更加符合临床用药的要求。
通过炒制可以使药物的味道更加香甜,更容易入药;通过蒸煮可以使药物的性能更加温和,减少刺激作用。
这样一来,患者在服用中药时更容易接受,提高了临床用药的合理性。
三、中药炮制减少药物毒副作用在中医药学中,许多药物在生药态下可能存在一定的毒副作用,通过炮制可以减少这些毒副作用,从而提高中药在临床治疗中的安全性。
炮制可以使药物中的有毒成分得到降解、失活,减少对机体的损伤;也可以使药物中的有效成分得到提取和浓缩,增强药效。
这样一来,中药在临床用药中不仅能够发挥其治疗作用,还能减少毒副作用,促进患者的康复。
中药炮制可以提高中药的药品质量,保证其符合临床用药的要求。
通过炮制,可以避免一些原料药的缺陷和不足,使中药更加符合临床用药的需要。
炮制可以使中药更加稳定,延长其保存期,提高其药品质量。
这样一来,患者在用药过程中可以更加放心,也可以更好地发挥中药在临床治疗中的作用。
中药炮制对临床合理用药的影响

中药炮制对临床合理用药的影响中药炮制可以改变药物的性味特点,从而影响其药效。
中药的性味是指药物的性质和特点,如苦、辛、甘、酸、咸、涩等。
通过炮制可以改变药物的性味,进而改变药物的作用方式和疗效。
某些中药在炮制后会呈现出辛温的性味,具有温阳散寒的作用,适用于寒邪所致的病症,而不适用于阳盛的病症。
在临床应用中,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选择适当的炮制方法和药物性味,可以更好地发挥中药的疗效。
中药炮制可以提高药物的溶解度和稳定性,增加药物的吸收和利用率。
许多中药中含有一些活性成分,并且这些活性成分往往存在于药材的微小颗粒或细胞内,不易被人体吸收和利用。
通过炮制,可以改变药材的组织结构,破坏细胞壁,释放药物的活性成分,并且提高药物的溶解度,增加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和利用。
炮制还可以去除一些有害物质,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提高药物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中药炮制可以增加药物的稳定性,延长药物的保质期。
许多中药在采摘后容易发生氧化、变质或虫蛀等情况,导致药效下降或丧失。
通过炮制,可以减少这些不良反应的发生,增加药物的稳定性。
炮制时可以加热杀菌,杀灭细菌和病毒,防止药物受到微生物污染;或者可以喷漆、浸泡等处理方法,增加药材的防腐性。
这样可以有效延长药物的保质期,减少药物的损耗和浪费。
中药炮制还可以提供更多的用药选择和方便患者的用药方式。
中药炮制后可以制成各种剂型,如颗粒、丸剂、糖浆、膏剂等,不仅方便患者的用药和携带,还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需要,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对于儿童或老年人来说,可以使用剂量准确、服用便利的颗粒剂或糖浆剂;对于需要长期服药的患者,可以选择服用效果稳定、不易变质的丸剂或膏剂等。
这样可以更好地满足患者的用药需求,提高用药的依从性和疗效。
中药炮制对临床合理用药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过炮制,可以改变药物的性味特点,提高药物的溶解度和稳定性,增加药物的吸收和利用率,提高药物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延长药物的保质期,并提供更多的用药选择和方便患者的用药方式。
中药炮制在临床上的应用

中药炮制在临床上的应用中药炮制是指将中药原料通过一系列的加工处理,使其获得更好的药效和适应性,以满足临床上的需求。
中药炮制在临床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增加中药的疗效,还能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
本文将从中药炮制的意义、方法以及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药炮制的意义中药炮制的意义在于改变中药原料的性质和功效,使其更加适合临床应用。
中药炮制可以增加药物的稳定性、提高溶解度、改善口感、降低毒副作用等。
同时,中药炮制还能使中药成分更易被人体吸收,增加药效持久性,从而提高疗效。
二、中药炮制的方法1.炙烤法:炙烤法是将中药原料放置在火炉或炙热的铁板上,经过一定的时间进行炙烤处理。
这种方法能够加强药物的温热性质,增加药效。
2.炒制法:炒制法是将中药原料放入锅中,进行炒制处理。
炒制可增加药物的气味、味道和温热性质,有助于提高药效。
3.水煎炖煮法:水煎炖煮法是将中药原料放入锅中,加入适量的水,通过煎煮的方式提取有效成分,并去除不需要的物质。
这种方法可以提高药物的水溶性和稳定性,有利于药效的充分发挥。
4.蒸制法:蒸制法是将中药原料置于蒸锅中,利用蒸汽进行处理。
蒸制可以增加药物的温热性质,改善药物的味道和气味,使其更易被人体吸收。
三、1.增强药效:通过中药炮制可以增加药物的活性成分,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疗效。
例如,对于一些含有挥发性成分的中药材,炮制可以改善其药效。
比如炮制后的柴胡,其挥发性成分大大降低,药效更稳定,可以更好地治疗口干咽痛的疾病。
2.减轻毒副作用:一些中药原料可能存在毒副作用,通过炮制可以降低其毒性。
比如,炮制后的雄黄,毒性被降低,可以更安全地用于治疗皮肤瘙痒等症状。
3.增加稳定性:通过中药炮制可以使药物更加稳定,延长药效持续时间。
例如,炮制后的黄芩,药效更加持久,适用于治疗感冒、发热等症状。
4.提高药物贮藏性:中药炮制能够提高药物的贮藏性,延长药材的保存周期。
比如,炮制后的石斛,贮藏时间更长,能够更好地用于治疗骨折等疾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议中药炮制对临床疗效的影响
发表时间:2011-09-09T17:11:05.870Z 来源:《中国健康月刊(学术版)》2011年第7期供稿作者:周琴英康智岷[导读] 中药饮片的炮制工艺历经数千年医药学家的反复实践和认识,探索出了最为适宜的辅料和工艺流程。
周琴英康智岷【摘要】中药炮制是中医用药特点的重要内容,它与医疗实践唇齿相依。
但是现今中药饮片的炮制、使用、流通等环节的现状令人担忧,长此以往必将影响祖国医学的健康发展。
因此必须以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中药的炮制特色,吸取精华,除去糟柏,从而起到了保证用药安全、有效,以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中药炮制;中药;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85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7-0368-02 中药炮制是中医用药特点的重要内容,它与医疗实践唇齿相依。
关于炮制对医疗的作用,历代医药专家都相当重视,例如:宋﹒陈师文等在《太平圣惠方》中指出:“炮制失其体性,虽有疗疾之名,永无必愈之效,是以医者,务必殷切注意”。
清﹒张仲岩在《修事指南》中也提出:“炮制不明,药性不确,则汤方无准而病症不验也……”。
这些论述深刻揭示了炮制与药性、炮制与医疗的密切关系,炮制与药物的这种有机联系,使它在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
但是现今中药饮片的炮制、使用、流通等环节的现状令人担忧,长此以往必将影响祖国医学的健康发展。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净选不严影响临床效果
净选是中药炮制的第一道工序。
由于中药材源于大自然,因而在采收时往往混杂不少霉烂、变质药材及泥沙,杂物甚至于非药用部位。
而同一药材因入药部位不同作用亦相反。
如山茱萸的果肉涩精益髓,多用于遗精、滑精.小便频数,而其果核则正好相反,但是多数的药农、药商在加工时不进行认真挑选,有的含核量严重超过了药典标准(含核量不超过3%),选到15%至3 0%,这样的药用在病人身上其疗效可想而知了。
类似未经选净的配方饮片还很多,如蒲公英、百花蛇舌草含大量的泥沙、杂草;柏子仁含壳量严重超标,款冬花含杆(非药用部位)太多,狗脊、香附子的鳞片未去净直接配方等等,这些饮片由于未能严格挑选,是不能保证临床疗效的。
2饮片的切制粗糙影响临床疗效
大血屯、木通、茯苓等一些药材,必须在产地趁鲜加工切制方能保证切出合格的饮片,原药材经加工切制成片、块、段、丝、粉碎之后不仅利于药房调配,也利于有效成份的煎出,提高疗效。
如果饮片的厚度、大小、长短差距太大,煎煮时就会出现先溶、后溶、易溶、难溶等问题,根据物理学的扩散定律,物质扩散的量与颗粒的半径成反比,饮片太厚,煎煮时不易透心,影响有效成份的煎出;饮片太薄,则一些富含淀粉的药材在切割、干燥、贮存时易破碎,煎煮时易糊化,增加汤剂的粘度,不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
但是目前流通的粗糙饮片令人无奈,除了饮片中混杂的连刀片、败片及变色走油片、发霉片之外,还有在配方中的首乌块、茯苓块、生熟地块等以个子形式出现的。
这样的饮片不能煎至透心,有效成分不能完全煎出,直接影响到临床治疗效果。
3炒制饮片及辅料质量影响临床疗效
3.1清炒法:清炒法所炮制的药材较多,如对于种子、果实类药材进行炒制不但使其获得焦香气味,还使其果度爆裂,有利于有效成分煎出,从而提高了药效。
但各种方法炒制后其成分有何变化?药性有阿改变?各炒法的火候应掌握到何种程度?等等,这些都需要遵循炮制意图,才能达到预期的临床疗效。
3.2加辅料炒(如麸、米炒、醋炙、酒炙、蜜炙、姜汁炙等等):加辅料炒是炮制法的一大类,其作用各不相同,如醋炙,其中一个作用是增强止痛的功效,从元胡的研究即证明此点,元胡止痛的主要成分是生物碱,但为游离状态,不溶或难溶于水,经醋制后,由于游离生物硷与醋酸作用生成含生物硷的醋酸盐,提高了在水中的溶解度,易于吸收,从而增强了疗效。
再如黄连为清热燥湿药物,其性苦寒,经过不同炮炙方法与不同辅料进行炮制后疗效各异,明·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此详细叙述:“为治火之主药,治本脏之火,则生用之;治肝胆之实火,以猪胆汁浸炒;治肝胆之虚火,则以醋浸炒;治上焦之火,则以酒炒;治中焦之火,则以姜汁炒;治下焦之火,则以盐水或朴硝炒;治气分湿热之火,则以茱萸汤浸炒;治食积之火,则以黄土炒。
诸法不独为之引导,盖辛热能制其苦寒,成寒能制其燥性,在用者详酌之”。
其炮制法用现代科学分析也有一定的科学道理,至今仍有较大参考价值。
3.3蒸、煮、蝉法:蒸法又有清蒸、加辅料蒸等,煮法有水煮或加辅料煮等,如苦杏仁止咳定喘的主要成份是苦杏仁甙的水解产物氢氨酸,但苦杏仁含有易使苦杏仁甙酶解的活性酶,在酶的作用下,苦杏仁甙酶解成杏仁腈,并分解成氢氰酸和苯甲醛而挥发失效。
当苦杏仁经采用传统的蝉、蒸、煮等方法处理后,使促进苦杏仁甙水解的酶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上述反应就难以进行,从而增强了苦杏仁甙的稳定性,利于贮藏,保存药效。
4“炒炭存性”饮片质量影响临床疗效中药饮片经炒炭后治疗疾病已有千年的历史,炒炭的中药饮片已增至70多种。
饮片炒炭是一项传统炮制制药技术,多数中药经炒炭后,除了明显的止血作用外,更是突出改变了饮片某方面的专一疗效。
药物制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如止血类药物地榆、大蓟等制炭后,不仅保存其原有的止血功效,还具备了活性炭的吸附性,并可释放可溶性钙,使其止血作用更加显著。
此外,某些药物制炭则可增加其收敛止泻的作用,如乌梅炭用于虚寒便痢脓血,苦参炭用于赤白痢下等。
可见,中药饮片炒炭是中医临床谴药组方治疗疾病的手段与特色之一。
但是饮片炒炭并非将饮片炒至焦化,炭化,而是要求控制在“炒炭存性”的范围,如:荆芥穗炭是治疗妇科疾病较常运用的一味中药饮片,炮制时必须火候与辅料掌握得当,成品色泽均匀,全部保持在“存性”的范围,原形辨认清楚。
否则,饮片全部炭化而混杂于辅料中难以剔出。
因此中药炮制人员必须要掌握“炒炭存性”的技巧与方法炒制炭药,以更好提高临床用药的有效性。
5煅制中药“断档”影响临床疗效
矿石、贝壳类药材,如磁石、龙骨、壮蛎、紫石英、代赭石等经煅制后可使其质地酥松,易于粉碎和煎出有效成份,提高疗效,减少或消除了副作用。
如紫石英的主要成份为氟化钙不洛于水,煅制后不仅易出粉碎,还可生成一部分氯化钙,使水煎液中含钙量明显提高,从而达到增强其镇静安神的效果,磁石煅淬后可以增强其养血平肝,滋肾益阴的功效。
煅制还能改善某些药物性能,石膏煅制后则具有止血收敛的作用,是外科治疗的常用药。
但是煅制药物在临床处方,使用调剂过程中都“断档”不见了。
正是由于煅制药物炮制繁锁,一些医院、药店不炮制,煅制药物饮片就这样悄悄退出了炮制饮片的行列。
处方不得已使用矿石、贝壳类药材时,由于生品有效成分不能完全煎出,这类饮片的临床效果自然不能有效发挥。
中药饮片的炮制工艺历经数千年医药学家的反复实践和认识,探索出了最为适宜的辅料和工艺流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医药专家学者对中药饮片传统工艺流程和辅料进行了整理,筛选出了最为合理的炮制方法。
除了《药典》规定之外,各省相继出版了《中药饮片炮制规范》,但是目前中药饮片的炮制工艺却出现了有法不依,该加辅料的不加,甚则偷工减料的现象,凡此等等,严重影响了中药的临床疗效。
中药作为中医治疗疾病的工具,它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的质量如何,疗效是否安全、稳定、确切,与人民的健康生命、财产是有直接关系的,因此必须以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中药的炮制特色,吸取精华,除去糟柏,从而起到了保证用药安全、有效,以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作者单位:556000贵州省贵阳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