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炮制对药性的影响

合集下载

中药材的炮制工艺如何影响其药性和药效特征

中药材的炮制工艺如何影响其药性和药效特征

中药材的炮制工艺如何影响其药性和药效特征中药材作为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物质基础,其药性和药效特征对于疾病的治疗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中药材的炮制工艺,则是影响其药性和药效特征的关键因素之一。

炮制,是指根据中医药理论,按照医疗、调制、制剂的不同要求,以及药材自身的性质,对药材所进行的加工处理过程。

炮制工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断实践和总结,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和方法。

不同的炮制方法会对中药材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性味归经等方面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改变其药性和药效特征。

首先,炮制可以改变中药材的化学成分。

例如,地黄经过蒸制后,其中的环烯醚萜苷类成分会发生分解和转化,生成具有滋阴补血作用更强的熟地。

又如,何首乌生用具有解毒、润肠通便的作用,而经过黑豆汁拌蒸后,蒽醌类成分的含量发生变化,使其具有补肝肾、益精血的功效。

通过炮制改变药材的化学成分,进而调整其药性和药效,是炮制工艺的重要作用之一。

炮制还能够降低中药材的毒性和副作用。

有些中药材含有毒性成分,如川乌、草乌中的乌头碱,若直接使用可能会对人体造成严重的危害。

通过长时间的水浸、加热等炮制方法,可以使毒性成分分解或转化为毒性较小的物质,从而降低药材的毒性。

例如,川乌经过煮制后,乌头碱的含量显著降低,毒性减小,而其祛风除湿、温经止痛的药效得以保留。

此外,炮制可以增强中药材的药效。

比如,延胡索生用止痛效果不明显,经过醋制后,其生物碱成分与醋酸结合形成易溶于水的醋酸盐,提高了有效成分在煎液中的溶出率,从而增强了止痛的效果。

再如,杜仲生用难以煎出有效成分,经过盐制后,可引药入肾,增强补肝肾、强筋骨的作用。

炮制也能够改变中药材的性味归经。

性味归经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了药材的作用趋向和适用范围。

例如,黄连苦寒,善于清心火,经过酒制后,可引药上行,清上焦之火;黄柏苦寒,主入下焦,盐制后则增强入肾泻火的作用。

在炮制工艺中,净制是最基本的环节。

论中药炮制

论中药炮制

论中药炮制中药炮制是一门传统的制药技术,是中医长期临床用药经验的总结,是中医用药的一个特点。

《修事指南》云:“炮制不明,药性不确,則汤方无准而病症无验也”[1]。

反映了炮制与药性、医疗活动、临床药效的关系,强调了炮制的重要性。

炮制对中药的四气五味影响显著,但炮制改变性味的机制尚不明确,有待进一步探讨。

中药炮制对药性及药物成分的影响炮制对药性的影响包括对性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的影响等。

⑴炮制对四气五味的影响:①炮制纠其过偏,达到适中:如黄连为大苦大寒之品,经辛温的姜汁炮制后,其苦寒之性大为减弱,免于伤中。

炮制亦可改变五味过盛之力,达到缓其味、减其毒的目地。

②增强性味,提高疗效:如苦寒的黄连,用胆汁炮制后,增强了苦寒之性,更适宜于清泻肝胆实火。

临床上若嫌药物药力不足,可用药味相同的药物互制增效,如醋制五味子,可增强收敛固涩的作用。

③改变性味,扩大用药范围:许多药物通过炮制可以改变原有性味,产生新的临床用途。

另有些中药生品味劣,炮制后可矫其味,便于服用并降低不良反应,如动物药的腥臊味。

⑵炮制对升降浮沉的影响:一般而言,性温热味甘辛属阳,作用升浮;性寒凉,味酸苦咸的药属阴,作用沉降。

药物经炮制后,可改变作用趋向。

⑶炮制对归经的影响:中药炮制很多都是以归经理论做指导的,特别是某些辅料炮制的药物。

如醋制入肝经,蜜制入脾经,盐制入肾经等。

⑷炮制对毒性的影响:去毒常用的炮制方法有净制、水泡漂、水飞、加热、加辅料处理、去油制霜等。

如靳蛇去头,朱砂、雄黄水飞,川乌、草乌蒸或煮制,甘遂、芫花醋制,巴豆制霜等均可去毒,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中药炮制对药物成分的影响:①炮制对含生物碱类药物的影响:中药所含的生物碱类成分常用酒和醋作炮制辅料。

而有的药物所含有效物质生物碱遇热,活性降低,影响疗效,则应少加热或不加热,比如石榴皮、龙胆草、山豆根等。

②炮制对含挥发油药物的影响:通常凡含挥发油的药材应及时处理,干燥宜阴干,对加热处理尤须注意如薄荷、藿香。

论中药炮制的作用

论中药炮制的作用

论中药炮制的作用
中药炮制的作用
中药炮制是中医药学中一个重要的制药工艺过程,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提高药效:中药材经过炮制工艺处理后,药性得到调理和激发,从而提高药效。

炮制可以改变中药材的化学成分和药理特性,使其更易溶解、更易吸收,增强药物的活性成分。

2. 调和药性:经过炮制后,一些中药的毒性成分和副作用能够被有效去除或减轻,从而降低药物对人体的不良反应和损害。

同时,炮制还可以改变药物的味道和气味,提高中药的口感和使用体验。

3. 增加稳定性:一些中药材本身容易受潮、发霉或变质,通过炮制工艺可以去除湿气、杀死细菌和真菌,增加药材的贮存稳定性和耐久性。

这对于中药的长期保存和运输非常重要。

4. 释放药效:中药炮制可以改变药材的结构,使得药效更易释放和吸收。

炮制过程中常使用研磨、煮炖、煅烧等方法,使药材充分开放,增加药物与人体之间的接触面积,促进药效的释放。

总的来说,中药炮制的作用是为了提高药效、调和药性、增加稳定性和释放药效。

这些作用使得中药在临床应用中更加安全有效,符合人体的生理特点。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中药炮制工艺需要遵循科学规范,因为不同的药材和药方可能需要不同的炮制方法,以获得最佳的药效和疗效。

炮制的目的及对药物的影响

炮制的目的及对药物的影响

炮制的目的及对药物的影响SANY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SANYUA16H-SANYHUASANYUA8Q8-中药炮制的目的是多方面的,一种药物可有多种炮制方法,一种炮制方法兼有几方面的目的,这些既有主次之分,又彼此密切联系。

主要目的有:1.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有的药物虽有较好的疗效,但因毒性或副作用太大,临床应用不安全,需炮制后使用。

如草乌:生用大毒,多外用,制草乌:毒性降低,可供内服。

常山:生品有呕吐的副作用酒炙常山:可消除此副作用,用于截疟。

2.改变或缓和药性性和味偏盛的药物,在临床应用时,会带来副作用。

如太寒伤阳,太热伤阴,过苦伤胃耗液,过甘生湿助满,过辛损津耗气,过咸助痰湿等。

中药常通过炒、麸炒、蜜炙等缓和药性。

故有“甘能缓”、“炒以缓其性”之说。

蒲黄:生用,性滑,活血行瘀止痛。

蒲黄炭:炒炭后,性涩,止血。

生麻黄:辛散解表作用较强。

蜜炙麻黄:辛散作用缓和,止咳平喘作用增强3.增强药物疗效增强药物疗效药物起作用的是所含的活性物质,通过适当的炮制,可提高其溶出率,并使溶出物易于吸收,从而增强疗效。

如果实种子药炒制,质变酥脆,易于煎出有效成分。

龟甲砂烫醋淬后,蛋白质的煎出率是生品的14倍。

热水浸出物含量为生品的6倍。

辅料协同,增强疗效。

如款冬花,蜜炙后增强其润肺止咳作用;黄芪蜜炙增强其补脾益气之效。

制造新药,扩大疗效。

炮制可将非药用者转变为药物。

如人发经煅为血余炭后,能止血散瘀。

通过炮制多个品种,使一药多用。

如黑豆生用滋补肝肾,养血祛风,解毒;经干馏制成黑豆馏油,则主外用,以消炎、抗菌、收敛见长;经发酵制成淡豆豉,又可解表除烦;经发芽制成大豆黄卷,具清热利湿、发汗解表之效。

4.改变或增强药物的作用部位和趋向大黄苦寒为纯阴之品,其性沉而不浮,其用走而不守,酒制后能引药上行,先升后降。

李杲认为“大黄苦峻下走,用之于下必生用,若邪气在上,非酒不至,必用酒浸引上至高之分,驱热而下。

中药炮制学—中药炮制的目的及对药物的影响

中药炮制学—中药炮制的目的及对药物的影响

中药炮制学——第二单元中药炮制的目的及对药物的影响一、中药炮制的目的1.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2.改变或缓和药性3.增强药物疗效4.改变或增强药物作用的趋向5.改变药物作用的部位或增强对某部位的作用6.便于制剂和调剂7.洁净药物,利于贮藏保管8.矫臭矫味,利于服用1.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1)减毒川乌(草乌)、附子蒸、煮或加辅料煮——双酯型生物碱水解苍耳子、蓖麻子加热炮制——毒蛋白变性(2)降低副作用柏子仁去油制霜——消除柏子仁油滑肠通便的副作用2.改变或缓和药性甘草蜜炙——药性由凉转温,功能由清转补麻黄蜜炙——辛散作用缓和,止咳平喘作用增强黄连姜炙——缓和苦寒之性,增强和胃止呕作用3.增强药物疗效一般而言,炮制提高中药疗效方法有:(1)增加溶出、提高疗效(2)辅料协同、增强疗效(3)制备新药、扩大疗效(4)减少损失、保存疗效(5)其他果实种子类药物炒制——炒后表皮爆裂,有效成分易于溶出(“逢子必炒”)鳖甲砂烫醋淬——蛋白质溶出率提高;延胡索醋炙——游离生物碱延胡索乙素成盐后,溶出率提高;黄芩蒸制——杀酶保苷;血余、棕榈制炭——生品不作药用,经制成炭药后,则为止血散瘀之良药;黑豆干馏——主要外用,以消炎、抗菌、收敛见长,使黑豆一药多用。

4.改变或增强药物作用的趋向莱菔子炒制——“生升熟降”生莱菔子,升多于降,用于涌吐风痰;炒莱菔子,降多于升,用于降气化痰,消食除胀。

5.改变药物作用的部位或增强对某部位的作用柴胡、香附醋制——引药入肝小茴香、益智仁、橘核盐制——引药入肾6.便于制剂和调剂(1)来源于植物类根、茎、藤、木、花、果、叶、草等药物切制成一定规格的片、丝、段、块后,既便于制剂及调剂配方,又利于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2)质地坚硬的矿物类、甲壳类及动物化石类药材很难粉碎,不便制剂和调剂,在短时间内也不易煎出其药效成分,因此必须经过加热等处理,使之质地酥脆而便于粉碎、便于煎出。

如砂烫醋淬鳖甲,砂烫马钱子,蛤粉烫阿胶,火煅醋淬自然铜、代赭石等。

中药炮制方法在临床应用效果的影响

中药炮制方法在临床应用效果的影响

中药炮制方法在临床应用效果的影响中药炮制方法(也称为药物制备或熟化)是指对中药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

它不仅影响着中药的药效,还关系着中药的使用安全和临床疗效。

中药炮制方法可分为炮炙、制曲、浸泡等多种方式。

不同的炮制方法可以改变中药的药性和药效,进而对临床应用产生不同的影响。

本文将就中药炮制方法对临床应用产生的影响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中药炮制方法可以提高中药的药效。

中药经过炮制处理后,可以减轻中药的毒性,并增加其药效。

比如,炮制后的附子可以提高其心脏和血管系统的作用,提高疗效;炮制后的枸杞子则可以提高其养肝益肾、明目润燥的功效。

这是因为中药经过炮制后,可以改变其中的活性成分的相对含量,使其更易于被人体吸收和利用。

其次,中药炮制方法可以改变中药的药物性质。

不同的炮制方法对中药的性质有不同的影响。

比如,炮炙后的麻黄可以减轻其容易上火的性质,增加其对肾脏和心脏的作用;炮制后的生姜可以减弱其辣味和刺激性,增加其调理脾胃、帮助消化的功效。

这种改变中药性质的作用使得中药适应范围更广,更适合不同的人群使用。

另外,中药炮制方法还可以增加中药的稳定性和保存期限。

中药经过炮制处理后,可以减少其对湿气、阳光和氧气的敏感性,延长其保存期限。

比如,炮炙后的何首乌可以减少其含水量,减轻其变质的风险,延长其保存时间;炮制后的干姜也可以减少其水分含量,防止霉变和虫食。

这有助于保持中药的药效和疗效,提高中药的质量和可靠性。

此外,中药炮制方法还可以改善中药的口感和易用性。

一些中药经过炮制处理后,可以减弱其苦味、涩味和不良气味,增加其口感和易入口的性质。

比如,炮制后的黄连可以减轻其苦味和涩味,增加其抗菌、抗炎的功效,同时使其更易于服用;炮制后的茯苓可以减轻其泽味和甜味,增加其利尿、消肿的作用,同时使其更易于口服。

这有助于提高中药的依从性和治疗效果,增加患者的舒适感和满意度。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中药炮制方法也会对中药的药效产生不同的影响。

浅谈炮制对中药药性的影响

浅谈炮制对中药药性的影响

浅谈炮制对中药药性的影响标签:中药炮制;中药药性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中药理论,按照医疗、调配、制剂的不同要求,以及药材自身性质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长期医疗活动中逐步积累和发展起来的。

中药炮制与辨证施治有着密切的联系。

明代陈实功在《外科正原》中指出:”凡药必须雷公炮炙入药。

”由此可见对中药按照不同要求进行正确炮制。

对临床合理用药以及提高药物的疗效具有其重要的意义。

中药材大多数来源于天然植物、动物及矿物,具有一定的“偏性”,通过加工炮制,也就是通过外部条件的作用使药性发生变化,不至“大过”或“不及”。

克服药物的偏性而达到“适中”,利于发挥药物疗效。

现浅谈以下炮制对中药药性的影响。

1 炮制对中药“四气”的影响“四气”:又称四性,即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性使根据药物作用于机体所表现出来的反应归纳得到的。

寒与凉;热与温性质基本相同,只是程度上又所差别。

寒凉属阴,寒性、凉性的药物大多具有清热、泻火、解毒等作用;温热属阳,温性、热性的药物大多具有祛寒、温中、助阳的作用。

根据病情对药物的需要四气经炮制可以转化:寒性可以变成温性,温性可以变成平性,而其功能也随之发生变化。

例如:生地性寒凉血,经制成熟地后,其性偏温,则用于补血,又如黄连大寒,主入血分,可泻心经火邪,经过辛温的姜汁制后,减低了大寒之性并增入气分,和胃止呕,多用于肺热呕吐症。

2 炮制对“五味”的影响“五味”:即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滋味,是药材本身所固有的,辛、甘属阳,酸、苦属阴。

辛:一般具有发散、行气、活血等作用。

甘:一般具有补益、和中、缓急并有调和药性的作用。

酸:一般具有收敛、固涩等作用。

苦:一般具有泄降、燥湿等作用。

咸:一般具有软坚、散结、泻下等作用。

不同的味道,其作用也迥异。

中药的五味经过加工炮制可以发生变化,而功用主治也随之转化。

例如:麻黄味辛,能发汗解表,经蜜炙后味辛甘,善于利肺平喘。

扁豆味甘,能健脾化湿,炒焦后其味甘微苦涩,善于和脾止泄。

中药炮制学第二章第二节

中药炮制学第二章第二节

第二节炮制对中药药性的影响中医对药性的认识及使用,是以其性味(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有毒无毒等来归纳总结的,以区别药物的共性和个性。

在长期的临床应用过程中,逐步认识到炮制可以改变药物的性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从而总结出了炮制对中药药性的影响规律。

一、炮制对中药性味的影响四气五味是中药的基本性能之一,是药性理论的核心与中药治病的根本依据。

通过炮制可以改变或调整药物的性味,从而达到调整药物治疗作用的目的。

1.纠正药物过偏之性味在相反为制的原则下,通过加入相对立的辅料(含药物)或者采取一定的炮制方法,纠正药物过偏之性味,也称“反制”。

如栀子苦寒之性甚强,经过辛温的姜汁制后,能降低苦寒之性,以免伤中,即所谓“以热制寒”。

若用咸寒的盐水炮制辛温的巴戟天、茴香等,可以缓和辛温之性,即所谓“以寒制热”。

这也是中医治则理论“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具体运用。

2.增强药物不足之性味属“从制法”即“相资为制”。

一种情况是药性本偏,但用于实证或重证仍嫌药力不足,通过炮制进一步增强药力。

如以苦寒的胆汁制黄连,更增强黄连苦寒之性,所谓寒者益寒,用于泻肝胆实火,以求速效。

以辛热的酒炮制仙茅,更增强仙茅温肾壮阳作用,用于命门火衰,阴寒偏盛的阳痿精冷,宫寒不孕或寒湿痹痛。

所谓热者益热,另一种情况是药性较缓和,临床嫌其药效不强,取效太慢,通过炮制增强药性,从而增强药物的作用。

如辛温的当归用辛热的酒制可增强辛散温通作用,常用于血瘀痛经或血瘀经闭以及跌损所致的瘀滞肿痛。

这实际上是中药配伍七情中“相须”配伍使用的运用。

3.改变药物性味,扩大药物用途同一来源和同一药用部位,经过炮制,成为多种饮片规格,药性发生变化,适用于临床不同病症。

如生石膏清热泻火,除烦止渴力胜,用于外感热病,高热烦渴,肺热喘咳,胃火亢盛,头痛,牙痛。

煅后缓和了大寒之性,免伤脾阳,清热泻火之功减弱,增加了收湿、生肌、敛疮、止血的功能。

用于溃疡不敛,湿疹瘙痒,水火烫伤,外伤出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炮制对药性的影响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摘要】目的防止不必要的中毒事故及毒副作用,改变药物的药性。

方法认真分析中药炮制对药性的影响,要加强医务工作者的责任心。

结果中药炮制对药性有几个方面的影响,建议医生在用药时要慎重,药师在调配处方时应按规定对处方进行严格审核。

结论医师、药师均应该发挥各自的作用,充分把握中药炮制的重要性,提高疗效,保证药品质量和患者的用药安全。

【关键词】中药炮制;药品质量;用药安全
中药的性能是指药物的性味和功能,也就是中药的药性理论。

其内容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及归经等。

药性是药物作用的基础。

炮制对药性可以产生很大影响。

1 炮制对四气、五味的影响
炮制对药物的气味和功能产生很大影响,能够扩大其应用范围,改变或缓和药性。

如生地黄味甘苦,性寒,能清热凉血。

蒸制为熟地则味甘微温,能滋阴补血;马兜铃性偏苦寒,生用致人呕吐,经蜜炙后,缓和其苦寒之性,则涌吐之弊显减。

中药药性是临床用药的基本依据,由于性味的改变,治疗作用也有所不同。

如生甘草味甘性
平,能清热解毒,而蜜炙甘草味甘性温,能补中益气。

2 炮制对升降浮沉的影响
升降浮沉是指中药作用于机体的趋向,也是中药的客观属性,通过炮制可以改变中药作用的趋向。

如砂仁行气和中,开胃消食,作用在中焦。

经盐炙后,则可下行温肾,治小便频数。

大黄生用苦寒直降,走而不守;具有荡涤肠胃、泻火通便之功。

经黄酒炙,却能引药上行,驱热下降,主治头目诸热。

3 炮制对归经的影响
归经,即中药对脏腑、经络的病变,有选择性的治疗作用,中药加入不同辅料炮制后,有的可以引导药物直达病所,有的能改变归经。

如柴胡生用能发表和里,升举阳气;醋炙后,可缓和升散之性,重点在于引药力入肝经,增强疏肝解郁作用。

如知母生用能清热泻火,润肺止嗽。

经盐炙后,可引药力下行,专于入肾,增强滋阴降火,退虚热的功效。

4 炮制对补泻的影响
补与泻,是针对疾病虚、实而言,中药有补泻之异。

“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1],这是应用中药的基本原则。

中药经炮制后,可改变其原有补泻作用。

如何首乌生用主泻,通大便,解毒疮;治瘰疬。

经黑豆汁炙后,主补,可补肝肾,益精血,乌须发。

再如甘草可清热解毒,蜜炙后则益气健脾,调和营卫。

中药炮制后,能够保证药品质量和用药安全,在性味归经,功效及理化性质方面都可能发生某些变化,从而起到降低毒性,缓和药性;提高疗效,矫臭矫
味,使有效成分易于煎出等作用。

总之中药炮制在临床应用中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 李伟,樊小燕.黄帝内经一本通.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5,5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