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炮制对中药药效的影响

合集下载

中药材的炮制工艺如何影响其药性和药效特征

中药材的炮制工艺如何影响其药性和药效特征

中药材的炮制工艺如何影响其药性和药效特征中药材作为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物质基础,其药性和药效特征对于疾病的治疗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中药材的炮制工艺,则是影响其药性和药效特征的关键因素之一。

炮制,是指根据中医药理论,按照医疗、调制、制剂的不同要求,以及药材自身的性质,对药材所进行的加工处理过程。

炮制工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断实践和总结,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和方法。

不同的炮制方法会对中药材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性味归经等方面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改变其药性和药效特征。

首先,炮制可以改变中药材的化学成分。

例如,地黄经过蒸制后,其中的环烯醚萜苷类成分会发生分解和转化,生成具有滋阴补血作用更强的熟地。

又如,何首乌生用具有解毒、润肠通便的作用,而经过黑豆汁拌蒸后,蒽醌类成分的含量发生变化,使其具有补肝肾、益精血的功效。

通过炮制改变药材的化学成分,进而调整其药性和药效,是炮制工艺的重要作用之一。

炮制还能够降低中药材的毒性和副作用。

有些中药材含有毒性成分,如川乌、草乌中的乌头碱,若直接使用可能会对人体造成严重的危害。

通过长时间的水浸、加热等炮制方法,可以使毒性成分分解或转化为毒性较小的物质,从而降低药材的毒性。

例如,川乌经过煮制后,乌头碱的含量显著降低,毒性减小,而其祛风除湿、温经止痛的药效得以保留。

此外,炮制可以增强中药材的药效。

比如,延胡索生用止痛效果不明显,经过醋制后,其生物碱成分与醋酸结合形成易溶于水的醋酸盐,提高了有效成分在煎液中的溶出率,从而增强了止痛的效果。

再如,杜仲生用难以煎出有效成分,经过盐制后,可引药入肾,增强补肝肾、强筋骨的作用。

炮制也能够改变中药材的性味归经。

性味归经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了药材的作用趋向和适用范围。

例如,黄连苦寒,善于清心火,经过酒制后,可引药上行,清上焦之火;黄柏苦寒,主入下焦,盐制后则增强入肾泻火的作用。

在炮制工艺中,净制是最基本的环节。

中药材的炮制工艺与药效成分变化

中药材的炮制工艺与药效成分变化

中药材的炮制工艺与药效成分变化中药材的炮制工艺是指通过一系列的炮制操作,对原材料进行加工处理,改变药材的性质和成分,使其更适合药用。

这样做的目的是提高中药材的药效,减轻药材的副作用,并且便于药物的贮藏和使用。

中药材的炮制工艺有干燥、炒制、蒸制、浸泡等多种形式,不同的工艺会导致中药材中活性成分的变化。

本文将从炮制工艺与药效成分变化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炮制工艺对中药材的影响1. 干燥干燥是中药材最常见的炮制工艺之一。

它通过去除中药材中的水分,提高药材的稳定性,延长药材的保存期限。

同时,干燥也会导致药材中一些挥发性成分的流失,如挥发油等。

因此,在一些需要挥发性成分的中药材中,干燥工艺应该尽量避免使用。

2. 炒制炒制是中药材常用的一种炮制工艺。

它通过加热中药材,改变药材的结构和成分,提高药材的药效。

炒制可以改善药材的质地,增加其溶解度,增强药效成分与药物受体的结合力。

同时,炒制还可以破坏中药材中一些活性酶的活性,减轻其毒性。

3. 蒸制蒸制是用水蒸汽对中药材进行加工处理的工艺。

蒸制可以破坏中药材中的一些不稳定成分,如毒性成分,使其转化为无毒或低毒的物质。

蒸制还可以使药材中的一些成分与水蒸汽发生反应,形成新的活性成分。

例如,在蒸制过程中,部分中药材中的多糖会发生水解反应,产生具有免疫调节功能的低聚糖。

4. 浸泡浸泡是将中药材浸泡在适当的溶剂中,使其溶解、浸润和提取活性成分的一种炮制工艺。

浸泡工艺可以提高中药材的药效,使其活性成分更容易被人体吸收。

同时,浸泡还能去除中药材中的一些有毒成分,提高中药材的安全性。

二、炮制工艺与药效成分变化1. 挥发性成分变化在干燥过程中,中药材中的挥发性成分容易被蒸发掉,导致挥发性成分的减少。

而在炒制过程中,挥发性成分的流失会减少,并且由于药材的结构和成分发生变化,使得部分原本难挥发的成分变得容易挥发。

2. 热敏性成分变化很多中药材中的活性成分是热敏性的,会在高温环境下发生分解或失活。

论中药炮制的作用

论中药炮制的作用

论中药炮制的作用
中药炮制的作用
中药炮制是中医药学中一个重要的制药工艺过程,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提高药效:中药材经过炮制工艺处理后,药性得到调理和激发,从而提高药效。

炮制可以改变中药材的化学成分和药理特性,使其更易溶解、更易吸收,增强药物的活性成分。

2. 调和药性:经过炮制后,一些中药的毒性成分和副作用能够被有效去除或减轻,从而降低药物对人体的不良反应和损害。

同时,炮制还可以改变药物的味道和气味,提高中药的口感和使用体验。

3. 增加稳定性:一些中药材本身容易受潮、发霉或变质,通过炮制工艺可以去除湿气、杀死细菌和真菌,增加药材的贮存稳定性和耐久性。

这对于中药的长期保存和运输非常重要。

4. 释放药效:中药炮制可以改变药材的结构,使得药效更易释放和吸收。

炮制过程中常使用研磨、煮炖、煅烧等方法,使药材充分开放,增加药物与人体之间的接触面积,促进药效的释放。

总的来说,中药炮制的作用是为了提高药效、调和药性、增加稳定性和释放药效。

这些作用使得中药在临床应用中更加安全有效,符合人体的生理特点。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中药炮制工艺需要遵循科学规范,因为不同的药材和药方可能需要不同的炮制方法,以获得最佳的药效和疗效。

中药炮制在临床上的应用

中药炮制在临床上的应用

中药炮制在临床上的应用
中药炮制是指将草药进行一系列的加工处理,以提高其疗效或改变药性特征的过程。

中药炮制在临床上有许多应用,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用:
1. 增强药效:炮制可以增强草药的药效,提高疗效。

例如,炮制后的附子具有更强的温阳作用,可用于治疗寒凝内阻引起的寒证,如寒痹、寒疝等。

2. 降低毒性:有些草药原始状态下具有一定的毒性或刺激性,经过炮制可以降低其毒性。

例如,生石膏具有一定的剧毒,经过炮制后可用于治疗高热、口渴、尿少等症状。

3. 改变药性特征:炮制可以改变草药的性味、归经属性等药性特征,从而适应不同的临床需要。

例如,炒枳壳可增加其行气活血的作用,用于治疗瘀血阻滞所导致的胸胁疼痛等症状。

4. 加工便利用:一些草药经过炮制后更易保存、加工和使用。

例如,炮制后的制何首乌质地更软糯,易于制成药片或药饮剂。

总的来说,中药炮制具有增强药效、降低毒性、改变药性特征和加工便利用等作用,可以使草药更适合于临床应用,并提高其疗效。

但在使用中药炮制时,需注意掌握好炮制的方法和时间,以确保草药的质量和疗效。

中药炮制对药物效用的影响

中药炮制对药物效用的影响

中药炮制对药物效用的影响中医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数千年的实践验证,在临床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药的炮制是中医治疗的关键环节之一,它对中药药效的发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就中药炮制对药物效用的影响进行探讨。

一、炮制对中药性味的改变中医药理论认为,药物的性味归经入药,对病证具有特定的作用。

而中药的炮制则可以改变药物的性味,使其对病证的作用发生变化。

对于苦味的中药,经过炮制处理后可转为甘味,使其能够更好地温补脾胃,增加对病情的调理作用。

炮制对中药性味的改变对药物效用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炮制对中药活性成分的提取炮制是通过加热、炙制、蒸煮等方式对中药进行处理,这些操作可以使中药中的活性成分发生改变,从而影响药物的效用。

炮制可以使中药中的挥发性成分得到释放和提取,提高药物的活性和药效。

还可以通过炮制来降低中药中的毒性物质,减少对机体的损害,增加药物的安全性。

炮制对中药活性成分的提取在中药的应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炮制对中药药效的稳定性中药的炮制可以增加药物对温度、湿度变化的适应能力,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延长药效的持续时间。

这对于中药的贮存和使用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药物运输过程中,可以减少药物的损耗,确保药效的不变。

炮制对中药药效的稳定性也是影响药物效用的重要因素之一。

从以上几点来看,炮制对中药药效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可以改变中药的性味,提取其活性成分,增加药效的稳定性,改变药性等,从而影响药物的效用。

在中医临床中,中药的炮制是至关重要的一环,需严格按照传统炮制方法进行处理,以确保药物的最佳效用。

值得注意的是,炮制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传统方法进行,不可随意变更或减少炮制步骤,以免降低药物的效用。

炮制后的中药应妥善保存,避免日光暴晒、潮湿等情况,以确保药效的不变。

炮制对中药药效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它直接关系到中药的临床疗效。

在日常应用中,我们应当充分重视中药的炮制环节,确保中药的最佳效用,为患者的健康带来更多的益处。

中药材的炮制工艺如何影响药效表现

中药材的炮制工艺如何影响药效表现

中药材的炮制工艺如何影响药效表现中药材,作为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物质基础,其药效的发挥并非仅仅取决于药材本身的性质,炮制工艺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炮制,是指根据中医药理论,按照医疗、调制、制剂的不同要求,以及药材自身的性质,对中药材所采取的各种加工处理技术。

中药材在未经炮制之前,往往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例如,有些药材可能含有毒性成分,直接使用会对人体造成损害;有些药材的有效成分难以被人体吸收利用;还有些药材的性质过于峻烈,容易产生不良反应。

而通过合理的炮制工艺,可以降低或消除这些不利因素,从而提高药材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炮制工艺对中药材药效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对药材化学成分的改变上。

炮制过程中的加热、浸泡、蒸煮等操作,可能会导致药材中化学成分的分解、转化或合成。

以地黄为例,生地黄性寒,具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的功效;经过蒸制后成为熟地黄,其药性由寒转温,功效也变为补血滋阴、益精填髓。

这是因为在蒸制过程中,地黄中的环烯醚萜苷类成分发生了分解和转化,从而改变了其药性和药效。

再比如,马钱子含有士的宁等生物碱成分,具有较强的毒性。

通过砂烫等炮制方法,可以使士的宁等生物碱部分分解,降低其毒性,同时保持一定的药效。

这种对化学成分的改变,是炮制工艺影响药效的重要途径之一。

炮制工艺还能够改变中药材的物理性质,从而影响药效的发挥。

比如,有些药材经过粉碎处理后,表面积增大,有利于有效成分的溶出和吸收。

又如,有些药材经过炒制后,质地变得酥脆,易于粉碎和煎煮,也有助于提高药效。

此外,炮制工艺对中药材的药理作用也有着显著的影响。

炮制可以增强某些药材的药理作用,也可以改变其作用的趋向。

比如,大黄生用具有泻下作用,经过酒制后,其泻下作用减弱,而活血作用增强。

又如,延胡索醋制后,其止痛作用明显增强。

在炮制工艺中,净制是一项基础而重要的环节。

通过去除杂质、非药用部位等,可以提高药材的纯度和质量,保证药效的稳定。

例如,麻黄需要去除根茎和残根,因为这些部位的有效成分含量较低,且可能影响药效。

中药炮制质量对药物不良反应及药效的影响

中药炮制质量对药物不良反应及药效的影响

中药炮制质量对药物不良反应及药效的影响
中药炮制是将中药材经过一系列加工处理,使其具有药用性的过程。

中药炮制的质量直接影响着药物的药效和不良反应。

本文将从中药材的初加工、炮制方法以及炮制过程中的控制因素三个方面来探讨中药炮制质量对药物不良反应及药效的影响。

中药材的初加工对药物不良反应和药效有重要影响。

初加工是中药炮制的第一步,主要是将中药材进行清洗、晾干、切割等处理。

如果初加工不当,如清洗不彻底或晾干不完全,会导致中药材含有杂质或水分残留,从而影响药物的纯度和稳定性,增加药物的不良反应风险。

如果切割方式不正确,如切割不均匀或切割过细,可能会影响中药材的药效,降低药物疗效。

中药炮制方法对药物不良反应和药效也有影响。

中药炮制方法包括炒、煮、炒炙等多种不同的处理方法。

每一种炮制方法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适应范围,选择合适的炮制方法可以提高药物的药效和减少不良反应。

一些具有毒性的中药材通过炒制可以去除或减轻其毒性成分,提高药物的安全性;而一些香气成分丰富的中药材通过炒制可以增强其药效。

中药炮制过程中的控制因素也对药物不良反应和药效产生影响。

这些控制因素包括温度、时间、湿度、炮制工艺等。

合理控制这些因素可以保证中药材和炮制药物的质量稳定性和一致性。

加热温度过高或时间过长可能会导致中药材的有效成分被破坏,降低药物的药效;而湿度过大可能会导致中药材霉变,增加药物的不良反应风险。

中药炮制对药物效用的影响

中药炮制对药物效用的影响

中药炮制对药物效用的影响
中药炮制是中药制剂的重要环节之一,它指的是将中草药通过特定的方法烘干、蒸煮、蒸脆等方式进行加工处理,以提高药物的疗效并降低毒副作用。

中药炮制对药物效用的影
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高药物的稳定性
中药常常含有大量的挥发性成分和易变质的活性物质,因此需要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
保护和稳定处理。

例如,对于一些容易氧化的药材,如太子参、黄芪等,可以使用炒制法
进行炮制,这样可以减少其内部氧化反应的速度,保持其药效的稳定性。

二、改进药材的性质
中药炮制可以改善药材的性质,增强其药效。

比如,在炮制过程中,中药多会发生质
量结构、化学成分、药效等方面的变化,这些变化可以改变药材的疗效。

例如,当人参经
过高温炮制和炒制后,能够使其含有的黄酮类、三萜类等生物活性物质减少,目的是防止
过度刺激人体药理反应,减轻对人体的刺激,使之更适合用于调节体质的功能。

三、减少毒性或副作用
中药炮制可以减少药材中的毒性或副作用,保证其安全使用。

例如,大芮粉炮制后,
其含有的毒性成分朱砂就得到有效去除,从而使其味甘、性寒,对减轻高血压等疾病症状
的药效得到了加强,同时降低了副作用。

四、增强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总之,中药炮制对药物效用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不但可以改善药材的性质,提高其药效,而且可以减少其毒性或副作用,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进一步发挥中药在医疗方面
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显差异。 结论: 红花与西红花不同, 应严防掺杂和冒充。
红花为菊科 $ 4567589:2; * 植物红花 !"#$%"&’( $)*+$,#)’( <% 不带 子房的管状花, 西 红 花 为 鸢 尾 科 $ =>9?2@;2; * 植 物 番 红 花 !#,+’( 后者由于产量低、 加工工序要求较高及来源 ("$)-’( <% 的干燥柱头, 主要依赖进口而成为名贵的中药, 市场价格是红花的 #() 倍左右。 某些商贩为牟取暴利, 常以红花冒充西红花或掺杂其中, 严重损害 了患者的利益, 所以必须严格加以区分。 笔者经过实践分析, 现对 两者鉴别如下。 ’ 外观性状鉴别 红花: 呈管状, 长 # A " @6, 花冠红黄色或红色, 花冠筒部细长, 先端 ( 裂, 裂片狭线形, 长 ( A B 66, 雄蕊 ( , 花药黄色, 聚合成筒 状, 柱头微露出花药筒外, 呈长圆柱形, 顶端微分叉, 质柔软微有香 气, 味微苦, 花浸水中则水染成金黄色。 西红花: 完整的柱头呈线形, 顶端较宽大, 向下渐细呈尾状, 顶 端边缘具不整齐的齿状, 下端为残留的黄色花柱, 长约 "% ( @6, 直 径约 #% ( 66。 紫红色或暗红棕色, 微有光泽, 体轻, 质松软, 干燥后 质脆易断, 将柱头投入水中则膨胀, 并散出深黄色色素, 水染成黄 色, 气特异, 微有刺激性, 味微苦。 " 显微鉴别 红花: 粉末呈橙黄色。 分泌细胞呈长管道状, 常位于导管旁, 直 径约 !! !6, 含黄棕色至红棕色分泌物; 花冠裂片顶端表皮细胞外 壁突起呈短绒毛状; 柱头及花柱上部表皮细胞分化成圆锥形单细 胞毛, 先端尖或稍钝; 花粉粒深黄色, 呈类圆形、 椭圆形或橄榄形,
!!!!!!!!!!!!!!!!!!!!!!!!!!!!!!!!!!!!!!!!!!!!!!!!!!!!
. 小结 在长期的实践中, 对于一些药物的炮制, 人们积累了丰富的经 验, 这些炮制方法具有科学性, 不仅确保了中药材的质量, 而且提 高了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3
#% 分泌细胞 ’% 花柱碎片 "% 花粉粒 &% 草酸钙方晶 3% 顶端 * (% 花冠裂片表皮细胞 $ 2% 表面观 图# 红花显微图
,
紫外分光光度法比较
仪器和试剂: 冷凝管; 索 FG 1 "!( ’H 型可见紫外分光光度计; 氏提取器; 量瓶。 其他化学试剂为分析纯。
#/ $ ## * : ")% + " , 黄良珍 % 乌头炮制历史沿革与发展 + - , % 中成药, #..( , #/ $ ## * : #.% + & , 国家药典委员会 %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 一部 * + 0 , % 北京: 化学工业 出版社, "))) : #&. 1 #’)% + ’ , 孙 寿芳, 赵怀英 , 苏 德民, 等 % 何 首乌炮 制方法 的改 革 + - , % 中 成药 , #..( , #/ $ " * : "#%
但生用则有剧毒。 炮制方法是加水浸泡至内无干心, 取出, 再加水 煮沸 ) * ! + , 或 蒸 ! * - + . , 至口 尝微 有麻 舌感 时取 出, 晾至 六成 干, 切片干燥。 现代研究表明, 其解毒机理是在浸泡蒸煮过程中有 效成分乌头碱被水解成了毒性较小的苯甲酰乌头胺和乌头胺。 乌 但乌头碱易被水解, 头碱毒性很强, 成人口服 / * ) 01 即可致死, 在炮制中经浸泡和煮制, 发生水解反应生成乌头原碱, 其毒性反应 为乌头碱的 " 2 " 333 , 而疗效与乌头碱相似。 马前子含番木鳖碱、 马 前子碱及多种生物碱, 其中番木鳖碱为主要有效成分亦为毒性成 分, 成人口服 & * "3 01 即可中毒。 生马前子的番木鳖碱平均含量 为 "4 &!’ , 经砂烫或油榨均能使番木鳖碱及其他生物碱受到不同 程度的破坏, 从而降低了药物的毒性。 斑蟊含斑蟊素 "’ * "4 (’ , 有剧毒, 作用于局部能刺激皮肤黏膜引起红肿疼痛、 发泡等, 但其 熔点为 ("-5 , 故常用加热的方法破坏。 黄芩可因加工不当而变绿, 这是因为黄芩中所含的酶在一定 的湿度和温度下可酶解有效成分黄芩苷元和汉黄芩碱, 产生黄芩 苷元汉黄芩素和葡萄糖醛酸, 而黄芩苷元本身不稳定, 易被氧化变 绿, 故常用蒸制法来消灭此类酶。 又如苦杏仁含有苦杏仁苷和苦杏 仁酶, 苦杏仁苷可分解出氢氰酸而起镇咳作用, 煎煮过程中有一段 时间有利于苦杏仁酶的活性而使苦杏仁苷分解, 降低了疗效, 故多 采用 !" # 制法来破坏酶, 破坏氢氰酸。 制霜 对于含有油类毒性成分的药物, 可通过制霜除去部分油性成 分巴豆毒素。 巴豆油为毒性成分亦是有效成分, 它可与碱性溶液作 用析出巴豆酸, 从而刺激肠黏膜产生腹泻作用, 但过量可产生毒性 作用, 口服 (3 滴巴豆油即可致死。 通过制霜除去部分巴豆油, 可使 其含量降为 "-’ * (3’ 。 巴豆素主要对中枢神经细胞有毒性作用,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 + ,-.’ / ")), 0 )# + ))*" + )’
&#’()) *
目的: 鉴别红花与西红花。 方法: 从外观性状、 显微特征、 理化、 紫外分光光度法及高效毛细管电泳法等方面进行鉴别。 结果: 两者有 红花; 西红花; 鉴别 直径约 !) !6, 具 & 个萌发孔, 外壁有刺状突; 草酸钙方晶直径 " A +# , $ * , 存在于薄壁细胞中 图 。 ! !6 # 西红花: 粉末呈橙红色。 表皮细胞表面观长条形, 壁薄, 微弯 曲, 有的细胞外壁凸出呈乳头状或短绒毛状, 断面观类方形、 类圆 形或类长方形, 有的可见乳头状突起; 草酸钙结晶多聚集于薄壁细 胞中, 呈细胞粒状、 圆簇状、 类方形或不规则块片, 直径 " A #’ !6, 长约 "# !6; 绒毛状细胞 $ 柱头顶端 * 多断裂, 直径 "! A (! !6, 长 , 壁厚 , 表面有角质纹理; 螺纹及环纹导管直径约 B( A #’( !6 ( !6 花粉粒圆球形, 直径 /# A ")) !6, 外壁两层近等厚, 表面有 #" !6; 稀疏的细小刺状雕纹 + # , $ 图 " * 。
" ’
(
&
#
# ’ " (2 &
#% 表皮细胞
"% 草酸钙结晶 图"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毛状细胞 西红花显微图
’% 导管
(% 花粉粒
.
理化鉴别
红花: 取本品 # C, 加 /)D 乙醇 #) 6<, 浸渍, 倾取浸出液, 将滤 纸条悬挂于浸出液内, 立即取出, 滤纸 ( 69E 后把滤纸条放入水中, $ * 条上部呈淡黄色, 下部显淡红色 检查红花苷 。 西红花: 取本品少许, 置白瓷板上, 滴加硫酸 # 滴, 则出现蓝 色, 渐变为紫色, 后变为红褐色或棕色 $ 检查西红花苷和苷元 * 。
!""# 年第 $% 卷第 & 期
传统医药
中药炮制对中药药效的影响

("4 山东省临沂市肿瘤医院, 山东 临沂
中图分类号: #"$%& ! 摘要 关键词 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中药炮制; 药性; 疗效 但对热不稳定, 加热制霜可使之丧失毒性。 !" $ 加入辅料 炮制毒药时, 加入某些特殊辅料可达解毒目的。 常用的解毒辅 料有甘草、 明矾、 豆腐、 醋、 滑石粉、 砂子等, 其解毒机理主要是辅料 与有毒物质结合, 或利用辅料排除毒物。 如甘草中的甘草甜素, 易 可与多种毒性物 分解成为 " 分子甘草次酸和 ( 分子葡萄糖醛酸, 质结合, 生成不易被人体吸收的结合型葡萄糖醛酸; 另外, 甘草甜 素还可吸收一些毒性成分。 " #" ! 通过炮制增强药物的疗效 增加药物的溶解度 对一些有效成分不溶或难溶于水的药物, 常采用适当的方法 增加其溶解度。 生物碱是一类含氮的有机化合物, 常具有碱的性 质, 不溶或难溶于水, 易溶于乙醇、 氯仿等有机溶剂, 可与酸结合成 为水溶性的生物碱盐, 所以, 多用酒或醋制含生物碱类的药物, 以 增加溶解度, 提高疗效, 如醋制延胡索。 一些矿物类药材质地坚硬, 有效成分不易煎出。 代赭石经高温 煅制和醋淬后质地变得疏松, 其主要成分是氧化铁和三氧化铁, 经 炮制生成可溶性的醋酸铁, 增加了药用疗效。 贝壳类经煅制、 醋淬 后, 可使不溶于水的碳酸钙变成可溶性的醋酸钙, 也可使其他成分 因药物质地疏松和醋酸作用而易溶于水。 #" # 改变药性 炮制可改变某些药物成分的结构, 降低其含量。 如麻黄主含麻 黄碱、 伪麻黄碱等多种生物碱及挥发油, 其中麻黄碱具有松弛支气 管平滑肌的作用, 伪麻黄碱略具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的作用, 挥 发油能抑制流感病毒、 兴奋汗腺, 具有挥发作用。 生麻黄因发汗力 强而不适用于体虚患者, 蜜炙后其挥发油含量减少了一半, 发汗能 力降低, 而麻黄碱含量减少甚微, 加之蜜的协同作用, 止咳平喘作 用增强, 适用于表症轻喘咳重的患者。 大黄生品气味重浊, 走而不 守, 直达下焦, 泻下作用峻烈, 易伤脾胃, 故多酒制后应用。 因大黄 的主要泻下成分为蕃泻苷 6、 结合性大黄酸及其类似物质, 炮制后 结合性大黄酸减少, 可缓和其泻下作用。 生地性寒, 乃清热凉血之 品, 酒蒸制成熟地后, 可使药性由寒转温, 且含糖量增加, 功能则由 清转补。 另外因生地质味浓、 滋腻, 妨碍脾胃运行, 酒制后可借酒力 行散而起活血通脉的作用。 将生地炒炭, 可入血分, 凉血止血, 并能 补脾胃, 可治崩漏等出血症。 生何首乌 # / $ 含蒽醌衍生物, 能促进肠管 蠕动而通便, 用黑豆汁拌匀, 高温蒸制后, 蒽醌类化合物可被破坏, 化学成分变化引起了药理作用的改变, 使其具有补肝肾、 益精血、 乌须发、 强筋骨的功能。 乳香、 没药经醋炒能除去部分挥发油 # ) $ , 从 而降低了对胃肠道的刺激作用, 能防止恶心、 呕吐等不良反应, 并 增强活血止痛的作用。 巴戟天去除无药效的木心, 盐炙后功效专入 肾, 温而不燥, 又增强了补肾助阳、 强筋健骨的作用。 肉豆蔻含刺激 性较强的挥发油 , ((4 %’ . , 其中有毒物质肉豆蔻醚能使人惊厥, 采 用滑石粉烫炒可使其毒性成分受热挥发, 从而降低毒性。 《本 中药炮制是一项具有传统特色的制药技术。 明代陈嘉谟在 “ 凡制药贵在适中, 草蒙鉴 》 中对炮制理论作了系统归纳: 不及则功 效难求, 太过则气味反失……。 酒制升提, 姜制发散, 入盐走肾而软 ” 坚, ……。 前人经验对中药炮制品质量、 中药药效的提高有很大的 指导作用。 ! !" ! 通过炮制降低药物的毒性作用 高温、 浸泡 利用 高温破坏或 分解药物的 毒性成 分可降 低药物的 毒性作 用。 该类炮制方法很多, 应用比较广泛, 适用于毒性成分对热不稳 定的药物。 如半夏 #" $ 辛温有毒, 生用能使人呕吐、 咽喉肿痛失音, 炮制 则能减低毒性并缓和药性, 药用能燥温化痰、 降逆止呕、 消痞散结。 炮制方法不同, 作用也不一样。 白矾制半夏长于化痰, 姜制半夏善于 止呕, 法半夏用甘草石灰共制则偏于治疗寒痰。 半夏的 %&’ 乙醇浸 提液含有两分子右旋葡萄糖和苯甲醛结合成的苷, 有强烈刺激性, 口服可使咽部、 口腔麻木肿痛, 张口困难, 甚至出现窒息。 炮制时浸 泡, 再用高温加辅料可破坏其催吐成分, 从而减少药物毒性作用。 川乌、 草乌 、 附子是临床常用于祛风除湿、 温经止痛的要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