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氮及其化合物说课

合集下载

氮及其化合物(最新课件ppt)

氮及其化合物(最新课件ppt)

不用KI淀粉试纸鉴别NO2与溴蒸气。
(3)因在常温常压下发生反应2NO2 N2O4,所以通 常“纯净”的NO2或N2O4并不纯.由于此可逆反应的发 生,通常实验测得NO2的相对分子质量大于它的实际 值。
2.氮的氧化物溶于水的计算 (1)方程式法 有关化学反应方程式 3NO2+H2O===2HNO3+NO① 4NO2+O2+2H2O=4HNO3② 4NO+3O2+2H2O===4HNO3③ 2NO+O2===2NO2④
3.氮的氧化物对大气的污染与防治 (1)
(2)
(3)
①无色
②无味
③不
④小
⑤N2+O2
放电 =====
2NO
⑥N2+3H2
高温高压 催化剂
2NH3
⑦N2+3Mg
点燃 =====
Mg3N2

合成氨 ⑨自然固氮 ⑩无 ⑪红棕色 ⑫无 ⑬刺激性
⑭ 有 ⑮ 有 ⑯ 大 ⑰ 大 ⑱ 不 溶 ⑲ 2NO+ O2===
一、氮气及氧化物
1.氮气
(1)物理性质
颜色 气味
溶解性
密度
①____ ②____ ③____溶于水 比空气④____
(2)化学性质
注意 (1)不能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N2, (2)N2化学性质不活泼,但N元素为活泼非金属元 素。
(3)氮的固定
2.氮的常见氧化物
思考1 如何鉴别NO2与溴蒸气? 【提示】 由于NO2和Br2在性质上有不少相似性: ①均具有氧化性;②溶于水均有酸生成;③均可与碱反 应;④均为红棕色等。所以不能用淀粉-KI试纸、pH 试纸、NaOH溶液来鉴别,但二者性质又有差别,可以 用下列方法鉴别:①AgNO3溶液;②CCl4;③用水洗 法。
A.NO2:17mL;O2:13mL B.NO2:27mL;O2:3mL C.NO2:15mL;O2:15mL D.NO2:25mL;O2:5mL

氮及其化合物的教案

氮及其化合物的教案

氮及其化合物的教案教案标题:氮及其化合物教案目标:1. 了解氮的基本性质、特点以及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和循环。

2. 理解氮的化合物的种类、结构和性质。

3. 掌握氮的化合物在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探究能力。

教案步骤:引入活动:1. 引导学生回顾有关元素和化合物的基本知识,并提出关于氮的问题,如:氮是什么元素?氮的化合物有哪些?氮在生活中有什么应用?知识讲解:2. 通过投影或板书,向学生介绍氮的基本性质和特点,如:氮是一种气体,无色、无味、无臭,不可燃、不支持燃烧等。

3. 探讨氮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和循环,如:大气中的氮占比例、氮的固定、氮的释放等。

4. 介绍氮的化合物的种类、结构和性质,如:氨、硝酸盐、氰化物等。

实验活动:5. 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氮的一些性质,如:氮气的密度、不可燃性等。

6. 引导学生进行氮化合物的实验,如:制备氨气、制备硝酸盐等。

应用拓展:7. 分组讨论氮的化合物在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并向全班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

8. 引导学生思考氮化合物的环境影响,如:氮肥的过度使用对环境的影响。

总结:9. 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强调氮及其化合物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10.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氮及其化合物的应用和环境问题。

教学资源:- 投影仪或黑板- 实验器材和化学药品- 教科书和参考书籍- 学生分组讨论的材料评估方式:- 学生的参与度和讨论质量- 实验报告的完成情况和准确性- 学生对于氮及其化合物应用和环境问题的思考和表达能力教案扩展:1.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更深入的实验,如:氮气的制备和收集、氨气的制备和性质探究等。

2. 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氮循环和氮肥的研究,了解氮肥的使用原理和环境影响。

3.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相关领域的实地考察,如:化肥厂、农田等。

注意事项:1. 在实验活动中,要确保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实验操作技能。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实验,培养他们的观察和探究能力。

《氮及其化合物》 说课稿

《氮及其化合物》 说课稿

《氮及其化合物》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氮及其化合物》。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氮及其化合物”是高中化学必修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位于人教版化学必修 1 第四章。

这部分知识不仅是对前面所学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延续和深化,也为后续学习元素周期律、化学平衡等理论知识奠定了基础。

教材首先介绍了氮气的性质,包括氮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如氮气与氧气在放电条件下的反应。

接着重点阐述了氮的氧化物,如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性质,包括它们的生成、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以及对环境的影响。

然后讲述了硝酸的性质,如强氧化性等。

最后介绍了氨和铵盐的性质,包括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以及铵盐的受热分解、与碱的反应等。

教材在内容编排上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通过实验探究、思考与交流等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氧化还原反应、物质的分类等知识,具备了一定的化学思维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但对于氮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学生还缺乏系统的认识和深入的理解。

此外,氮的氧化物和硝酸的性质较为复杂,化学反应较多,学生在理解和掌握上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出发,通过实验探究和分析讨论,逐步深入理解氮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氮气、氮的氧化物、硝酸、氨和铵盐的主要性质。

(2)掌握氮的氧化物与水的反应,硝酸的强氧化性,氨的实验室制法。

(3)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与氮及其化合物相关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氮及其化合物性质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了解氮及其化合物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环境的意识。

氮及其化合物教学设计

氮及其化合物教学设计

氮及其化合物教学设计一、引言氮是地球大气中最丰富的元素之一,也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氮及其化合物在化学、生物、环境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和重要的研究价值。

本教学设计将以氮及其化合物为主题,通过探索氮的性质、制备方法和应用,培养学生对氮及其化合物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氮的基本性质,包括原子结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 掌握氮气的制备方法和应用。

3. 了解氨、硝酸和氮肥的制备方法和应用。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探究能力。

5.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和步骤1. 氮的基本性质1.1 氮的原子结构:氮的原子序数为7,原子核中含有7个质子和中子,电子层结构为2, 5。

1.2 氮的物理性质:氮是一种无色、无味、无毒的气体,密度较大,不溶于水,不能直接支持燃烧。

1.3 氮的化学性质:氮在常温常压下是稳定的,不与大部分元素反应,但在高温高压下能与氢、氧等元素发生反应。

2. 氮气的制备方法和应用2.1 制备方法:2.1.1 空气分离法:利用空分设备将空气中的氮气和氧气分离。

2.1.2 液化法:将空气冷却至低温,使氮气液化。

2.2 应用:2.2.1 工业应用:氮气广泛应用于化工、电子、金属加工等行业,用作惰性气体、保护气体、冷却剂等。

2.2.2 医疗应用:氮气可用于医疗气体制备和药品生产等领域。

2.2.3 实验室应用:氮气可用于实验室中的反应保护、溶剂蒸发等实验操作。

3. 氨的制备方法和应用3.1 制备方法:3.1.1 氨气法:利用氮气和氢气在适当的条件下催化反应制备氨。

3.1.2 氨化法:将氮气和金属等反应制备氨。

3.2 应用:3.2.1 化肥制备:氨是制备氮肥的重要原料,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中。

3.2.2 合成氨纤维:氨可用于合成尼龙等合成纤维的原料。

4. 硝酸的制备方法和应用4.1 制备方法:4.1.1 质子化法:将氮气与氧气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反应制备硝酸。

4.1.2 硝化法:将氨气和氧气在适当的条件下反应制备硝酸。

氮及其化合物教案

氮及其化合物教案

氮及其化合物教案教案:氮及其化合物一、教学目标:1.了解氮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态以及与生物、环境的关系;2.掌握氮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3.理解氮的化合物的命名规则及其性质。

二、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通过引导学生回顾课堂上关于元素周期表的学习,复习氮元素的原子序数、原子量、元素符号等基本知识,引发学生对氮及其化合物的学习兴趣。

2.学习氮的特性(20分钟)a.介绍氮的性质、存在形态和重要性。

阐述氮气在自然界中占据的比例很高,是地球大气中的主要成分之一,并且具有不可燃性和不支持燃烧的特性。

b.说明氮在生物体内的重要性,包括构成蛋白质和核酸的必需元素,以及氮循环对生物体的重要性。

c.介绍氮的制备方法,包括通过空气中的液氧和活性炭的吸附分离氮气的方法。

3.学习氮的化合物(30分钟)a.讲解氮的常见化合物,如氨、硝酸、硝酸盐等,以及它们的命名规则。

b.详细介绍氨的制备方法、性质及其应用。

包括通过氨水和盐酸的反应制备氨、氨的燃烧性质和氨水在医学、农业等领域的应用。

c.介绍硝酸的制备方法、性质及其应用。

阐述硝酸对生产化学品的重要性,以及硝酸盐在农业中的应用。

4.实验展示(20分钟)a.进行氮气的制备实验演示,通过活性炭吸附空气中的氧气,制备纯净的氮气。

b.进行氨的制备实验演示,通过氨水和盐酸的反应制备氨气。

5.讨论(15分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a.氮的化合物对生物体有何重要性?b.硝酸的制备方法有哪些?有何应用?c.氮气的制备方法有哪些?有何特性?6.巩固与评价(15分钟)a.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对氮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进行总结。

b.进行小测验,检验学生对氮及其化合物的理解程度。

三、教学资源:1.教材、课件、图表等相关资料;2.氮气制备实验所需材料和器材。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对氮及其化合物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氮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态和重要性,以及掌握氮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通过实验展示和讨论环节的设计,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和综合能力。

氮及其化合物说课稿

氮及其化合物说课稿

氮及其化合物说课稿一、说教材本文是化学课程中关于氮及其化合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前面的课程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元素周期表、化学键以及一些典型元素的性质和化合物。

在此基础上,本课将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氮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制备和应用,强化学生对化学知识体系的认识。

本文在课文中的作用和地位如下:1. 内容承上启下:本文将前期所学的元素周期律、化学键等知识融入氮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中,为后续学习过渡金属、有机化学等内容打下基础。

2. 知识拓展:通过对氮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更多的化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本文主要内容如下:1. 氮的性质:介绍氮元素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以及其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

2. 氮的化合物:介绍氮的一些重要化合物,如氨、硝酸、硝酸盐等,以及它们的制备方法、性质和应用。

3. 氮及其化合物在生活中的应用:介绍氮及其化合物在工农业生产、环境保护、医药等方面的应用,使学生了解化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说教学目标学习本课需要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氮元素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以及其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

(2)掌握氮的一些重要化合物的制备方法、性质和应用。

(3)学会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观察、分析等手段,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方法。

(2)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2)使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说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氮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2)氮的重要化合物的制备方法、性质和应用。

2. 教学难点:(1)氮的化学性质及其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2)氮的重要化合物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说教法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氮及其化合物的知识,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并在教学过程中突显以下亮点:1. 启发法: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通过提出问题、创设情境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n氮及其化合物说课

n氮及其化合物说课

氮及其化合物说课稿一、教材分析(一)、考纲要求氮元素是中学化学重点学习的几种非金属元素之一,其化合物:NO、 NO2、NH3、 HNO3、铵盐在无机化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与学科内其他知识联系较多,以氮及其化合物知识为载体,考查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实验操作及化学计算。

近年山东理综如2011年 28题考查了NO2与水的反应方程式的书写以及电子的转移、关于NO2平衡状态的判断,2010年13题考查了氮的氧化物对大气的污染及稳定性问题,2009年28题考察了铵盐的电离,一水合氨电离常数。

复习时应该注意引导学生梳理知识间的纵横联系,培养学生规范表达的习惯和归纳演绎的能力。

(二)考试说明对本节要求1、了解N2的存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主要用途2、了解NO、NO2的性质,对大气污染及防止污染的措施3、掌握NH3的性质,实验室制法,NH4+的检验4、掌握HNO3的酸性和强氧化性5、掌握铵盐的性质及在生产中的应用。

(三)、复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各个知识点系统的复习,让学生建立氢化物←单质→氧化物→酸→盐的知识网络,并掌握网络中重要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氮及其化合物知识体系的建立,培养学生对已有知识进行综合,归纳,分析的能力,学会元素及化合物的一般复习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讨论交流,分享对问题的看法和解决方案,学会合作,学会学习。

(四)、重点、难点重点:NO、NO2、NH3、HNO3、铵盐的化学性质难点:氮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相互转化关系的建立二、学情分析我校大多数学生的基础一般,对高一基础知识遗忘严重。

学生在元素及其化合物复习中通常存在这样的问题:在复习过程中轻视教科书的基础作用和导向功能,遇到相关基础知识练习中不会做的题目,自己不主动去看书查阅,随意写一个答案了草完成作业。

自我总结能力比较薄弱,每一单元复习以后,没有有效的把知识形成网络框架图,造成解题时不能有效提取相应知识,不能运用已复习知识来解决具体问题。

高中必修第二册化学《第二节 氮及其化合物》获奖说课课件

高中必修第二册化学《第二节 氮及其化合物》获奖说课课件

【思考·讨论】
微山县第一中学
如何操作才能引发该喷泉实验? 提示:打开止水夹,用手(或热毛巾等)焐热烧瓶,氨气受 热膨胀,使氨气通过导管与水接触,即产生喷泉。(或用 浸冰水的毛巾“冷敷”烧瓶,使水进入烧瓶,烧瓶内氨 气溶于水)
微山县第一中学
2.化学性质(1)实验探究:(中学阶段氨气是唯一碱性 气体,也是唯一能和酸反应生成盐的气体)
NH3 + HCl NH4Cl 现象:产生白烟 (挥发性的酸均可) NH3 + HNO3 NH4NO3 现象:产生白烟 2NH3 + H2SO4 (NH4)2SO4 不产生白烟(浓硫酸不可干燥氨气 NH3)
(3)氨气的性质
微山县第一中学
(与盐溶液的反应)
应用于NH3和HCl气体的互相检验。 (工业制硝酸的基础)
微山县第一中学
二、氨的实验室制法 试剂—Ca(OH)2和NH4Cl
↓ 原理—Ca(OH)2+2NH4Cl CaCl2+2NH3↑+2H2O
↓ 反应装置—固+固 气(与制取O2的装置相同)
↓ 除杂装置
↓ 收集—向下排空气法
↓ 验满—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靠近试管口(变蓝)、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靠近试管 口(产生白烟)
-4-
微山县第一中学
请同学们准备好:
练习本、笔记本、双色笔
本节课要求:1.画出简单的导图,构建本 节的知识网络。
2.认真听课,把课堂上的每一个知识点听 懂。及时记下新方程式。
一、氨 1.物理性质
微山县第一中学
颜色 状态
_无__色__ 气体
气味
_刺__激__性__ 气味
密度
溶解性
_小__于__ 空气
↓ 尾气处理装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氮及其化合物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考纲要求
氮元素是中学化学重点学习的几种非金属元素之一,其化合物:NO、 NO2、NH3、 HNO3、铵盐在无机化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与学科内其他知识联系较多,以氮及其化合物知识为载体,考查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实验操作及化学计算。

近年山东理综如2011年 28题考查了NO2与水的反应方程式的书写以及电子的转移、关于NO2平衡状态的判断,2010年13题考查了氮的氧化物对大气的污染及稳定性问题,2009年28题考察了铵盐的电离,一水合氨电离常数。

复习时应该注意引导学生梳理知识间的纵横联系,培养学生规范表达的习惯和归纳演绎的能力。

(二)考试说明对本节要求
1、了解N2的存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主要用途
2、了解NO、NO2的性质,对大气污染及防止污染的措施
3、掌握NH3的性质,实验室制法,NH4+的检验
4、掌握HNO3的酸性和强氧化性
5、掌握铵盐的性质及在生产中的应用。

(三)、复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各个知识点系统的复习,让学生建立氢化物←单质→氧化物→酸→盐的知识网络,并掌握网络中重要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氮及其化合物知识体系的建立,培养学生对已有知识进行综合,归纳,分析的能力,学会元素及化合物的一般复习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讨论交流,分享对问题的看法和解决方案,学会合作,学会学习。

(四)、重点、难点
重点:NO、NO2、NH3、HNO3、铵盐的化学性质
难点:氮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相互转化关系的建立
二、学情分析
我校大多数学生的基础一般,对高一基础知识遗忘严重。

学生在元素及其化合物复习中通常存在这样的问题:在复习过程中轻视教科书的基础作用和导向功能,遇到相关基础知识练习中不会做的题目,自己不主动去看书查阅,随意写一个答案了草完成作业。

自我总结能力比较薄弱,每一单元复习以后,没有有效的把知识形成网络框架图,造成解题时不能有效提取相应知识,不能运用已复习知识来解决具体问题。

针对本校学生的具体情况,采用学案导学方式进行复习。

尽量回归课本,抓好每一个知识点的复习质量。

三、教法分析
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化学高考第一轮复习要求达到的目的,选择以学生自主复习、合作学习的“问题—导学”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中,通过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优化课堂结构,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回归课本,每个知识点设计有代表性的题目,强化训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对部分重、难点强化训练,以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

四、教学程序
1、课前准备:提前编制适合本校学生使用的复习学案
2、教学过程:先向学生说明本知识点在高考中的要求及考向,再引导学生形成氮及其化合物复习的知
识网络:
NH3HNO3
N2NO NO2
一)、掌握两条工业生产线:
(1)工业合成氨:N2→ NH3
①写出制备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其中氮气的获得途径是:;氢气的获得途径是:。

②实际生产中哪些措施有利于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写出三点);哪些措施只是从加快速率角度考虑的:(写出两点)。

③该反应是一种重要的“人工固氮”的方法,上面网络图中还有一条重要的“自然固氮”,试找出这条转变关系:、、、→硝酸盐。

(2)硝酸生产线:NH3NO NO2HNO3
①写出涉及到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②实际生产中为保证氮元素全部转化到硝酸中,在NO2HNO3这一步反应过程中,可通入的一种气体是。

通过练习题的设置,加强知识点的巩固。

二)、掌握两条消除污染线:
(1)NO和NO2都是重要的大气污染物,试写出NO2引起的两种污染:。

(2)上面网络图中有两条消除NO和NO2污染的线,试写出这两条消除污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三)、掌握两种重要的物质:
(1)氨气:NH3
①价态决定性质:NH3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最低价,只有还原性,氨气与适量的氯气反应会产生白烟,同时产生一种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单质。

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②铵盐的检验:一般是把NH4+转化为NH3,然后检验氨气的存在。

写出NH4+→NH3的离子方程式;写出检验有氨气生成的两种方法:、。

③实验室制备氨气:若采用“固 + 固加热气”的制气装置可采用(用学方程式表示);若采用“固 + 液→气”的制气装置可采用(用学方程式表示)。

(2)硝酸:HNO3
①思考:硝酸如何保存?如何贮存和运输大量浓硝酸?为什么制氢气可以用稀盐酸和稀硫酸而不能用稀硝酸?附着在试管内壁上的银用那种酸容易除掉?
②用三种途径制取等量的硝酸铜,分析反应现象、原料的利用、污染程度、反应速率有什么不同?写出Cu与浓、稀硝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实验中有哪些安全隐患,如何处理或避免?反应中体现了硝酸的那些性质?
写出C与浓硝酸加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析反应中体现的硝酸的性质。

根据以上反应,总结硝酸反应时的规律。

这样硝酸的保存,性质,用途通过问题解答的形式很轻松完成。

通过课堂知识小结,关注知识点间的渗透,设置有代表性的题目,强化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五、板书计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