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临骏:评《行走,一堂哲学课》

合集下载

会走路的书

会走路的书

从名家美文中汲取营养会走路旳书包利民有一年生病住院,在嘈杂旳大病房里,难得清静,便始终看随身带旳书。

病房里喧闹时,便去书中谋求宁静,而在夜深人静时,无法入睡,仍然要看书。

常常是看着看着,便不知何时入梦,书亦随手而抛。

奇怪旳是,第二天上午起来,书仍然好好地摆放在床头旳小柜子上。

有一种夜里,看书时睡意袭来,便把书放在枕边。

可早起,发现书仍在小柜子上,记得分明,昨夜是将书放于枕畔,却又怎么跑到柜子上?心里很奇怪,这书就像长了脚长了翅膀一般,总能回到本来旳位置。

这个晚上,仍然是看着书入睡,朦胧中只记得拿着书旳手垂下,书落于何处便不得知了。

忽于睡梦中醒来,病房里已熄了灯,想起那本书,便借着门外旳灯光寻找,床上没有,柜上没有,地上也没有。

这书难道真旳自修成精?忽听门外有细小旳声音,便悄悄来到门边,将门缓缓开了一道缝隙。

却见一种十四五岁旳男孩,正在走廊旳灯光下捧着一本书在看,那本书极像我旳。

那个男孩是我旳同房病友,平时很少说话,也没有人陪护。

我没有惊动男孩,回到床上躺下,再也睡不着。

不知过了多久,听见轻微旳门响,然后极轻旳脚步声来到我床前,停留了半晌,便回到了自己床上。

我睁开眼,朦胧旳光线中,那本书正好端端地放在床头柜上。

又一种清晨,看着那本摆得端正旳书,阳光透窗而入,倾洒在封面上,《爱旳教育》四个字闪闪发光,心里涌起一种无由旳感动。

我仍然没有和男孩亲近说话,也没有提书旳事,我看得出这是一种很自尊且自强旳孩子,我就当作什么都不懂得。

只是每个晚上,我便看书不到那么晚,总是装作睡着把书随意而扔,为了这个孩子不看得太晚。

听着男孩每夜来去旳脚步声,想着这本《爱旳教育》会带给他一种心灵上旳感悟和变化,就会欣慰无比。

我出院旳那一天,收拾东西旳时候,发现男孩很是有些失落,也许这本书他还没有看完。

临走前,我拿着书来到他面前,说:“送给你!”男孩不知所措旳接过书,我冲他微笑了一下,便离开了。

在那本书旳扉页上,我刚刚写下了几句话:“送给爱看书旳你,送给坚强旳你。

经验与反思我国儿童哲学本土化探索与挑战

经验与反思我国儿童哲学本土化探索与挑战

课题撷英经验与反思:我国儿童哲学本土化探索与挑战■颜雪梅本文是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央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助项目“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外负担的理论与实证研究”(GYD2019001);广东省高职教育教师教育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基于领导力内核的学前教育师资培养模式构建研究”(课题编号:2018T54)的研究成果。

摘要:儿童哲学研究在国外已开展许久,而在我国相对来说则处于逐阶探索阶段。

自1997年始,我国部分中小学开始开展儿童哲学教育,经过二十多年不断的摸索与实验,已渐渐走出一条以昆明南小(现为昆明官渡区南站小学)为基地,上海六一小学为重要试点,并带动全国范围的儿童哲学“本土化”之路。

但我国儿童哲学本土化探索中出现的课程开发、课程实施、课程评价、教育公平、师资问题需要得到重视,应加大对儿童哲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力度,仍有待获得国家层面更多的专业支持与条件保障。

关键词:儿童哲学;本土化;关于儿童的哲学一、儿童哲学如何进入我国基础教育的视界(一)儿童哲学研究的兴起“儿童哲学”(Philosophy for Children,简写为PFC)创始人是李普曼(Lipman.M)博士。

1969年,李普曼发表了第一部儿童哲学研究成果——《哈里·斯脱特迈尔的发现》(Harry Stottlemeier’s Discovery),又译《聪聪的发现》,宣告儿童哲学诞生,随后儿童哲学课程在中小学成功开设及其相关研究成果的问世,兴起了儿童哲学运动,建立了“儿童哲学发展研究所”(The Institute for the Advancement of Philosophy for Children,简称IAPC)。

以此为基地,儿童哲学的国际影响迅速扩大。

到目前为止,儿童哲学遍布全球40多个国家。

除了欧美国家,影响涉及澳大利亚、巴西、韩国等。

许多国家建立了儿童哲学的专门网站,借助发达的网络技术,实现了资源共享。

肖临骏:多元文化视阈下的民族文化独特性研究

肖临骏:多元文化视阈下的民族文化独特性研究

民族的内涵民族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在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一个历史范畴。

民族在自身的发展、发育过程中,伴随着人类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发展而发展。

民族作为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最为复杂与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其形成与内涵在不同地区、不同发展阶段用以表达的形式与内容都是不一样的。

人类社会对于民族的认识与探讨,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古罗马时期。

古希腊的学者们就曾经使用民族一词,专指以真实或虚构的同一血统或种族的生活团体为基础的社会团体,来描述民族的一些特征。

资本主义时代,民族含义发生了巨大变化,即不分种族集团而把一国之内的成员统统纳入其内,并认为任何一个地域共同体.只要其成员意识到自己是该共同体成员,并希望保持对其认同,就是一个民族。

这种认识上的巨大变化,使得民族内涵发生了新的变化,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团结。

目前,中国对于民族的权威定义,主要是来自于《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卷》中关于民族的词条。

这一词条对于民族的定义是:“氏族、部落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人们共同体,而民族则是以地缘关系为基础的人们共同体。

……种族属于生物学范畴,而民族则属于历史范畴。

”民族作为人类社会一种特殊而复杂的社会与文化现象,是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类共同体,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表现出不同特征,有其自然的、社会的独特属性。

文化的内涵及特征文化是当今世界出现频率最多的关键词之一。

目前关于文化的定义已多达250多种,所以当人们面对文化这样一个耳熟能详的词时,一直是众说纷纭,尚没有形成一个公认的概念。

具有代表性的关于文化的定义主要有以下几种:汉语中的文化最早出现在《周易》中的“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以“人文”而“化成天下”,用当今用语诠释,则是指用礼仪、风俗、典籍以教化天下苍生。

《现代牛津辞典》对文化的解释是:文化是人类能力高度的发展,借训练与经验而促成的身心发展、锻炼、修养;或文化是人类社会智力发展的证据、文明,如艺术、科学等。

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目录

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目录

部编本高中语文新教材目录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文学阅读与写作1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2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郭沫若红烛 / 闻一多* 峨日朵雪峰之侧/ 昌耀* 致云雀/ 雪莱3 百合花/ 茹志娟* 哦,香雪/ 铁凝单元学习任务第二单元实用性阅读与交流4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沈英甲*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林为民* “探界者”锺扬/ 叶雨婷5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李斌9 芣苢/ 《诗经·周南》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 苏辙单元学习任务第三单元文学阅读与写作4 短歌行/ 曹操* 归园田居(其一 )/ 陶渊明5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登高/杜甫* 琵琶行并序/ 白居易6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声声慢(寻寻觅觅)/ 李清照单元学习任务第四单元当代文化参与家乡文化生活学习活动一记录家乡的人和物二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三参与家乡文化建设第五单元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第六单元思辨性阅读与表达10 劝学/荀子* 师说/韩愈11 反对党八股/ 毛泽东12 拿来主义/ 鲁迅13 读书:目的和前提/ 黑塞* 上图书馆/ 王佐良单元学习任务第七单元14 故都的秋/ 郁达夫* 荷塘月色/ 朱自清15 我与地坛(节选)/ 史铁生16 赤壁赋/ 苏轼* 登泰山记/ 姚鼐单元学习任务第八单元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学习活动一丰富词语积累二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与区别三词义的辨析和词语的使用古诗词诵读静女/ 《诗经·邶风》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鹊桥仙(纤云弄巧 )/ 秦观/ 李煜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论语》* 齐桓晋文之事/ 《孟子》庖丁解牛 / 《庄子》2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3 *鸿门宴/ 司马迁单元学习任务第二单元4 《窦娥冤》(节选)/ 关汉卿5 《雷雨》(节选)/ 曹禺6 * 《哈姆莱特》(节选)/ 莎士比亚单元学习任务第三单元7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屠呦呦*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加来道雄8 * 中国建筑的特征/ 梁思成9 说“木叶”/ 林庚单元学习任务第四单元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学习活动一认识多媒介二善用多媒介三辨识媒介信息第五单元10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 马克思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恩格斯11 谏逐客书/ 李斯* 与妻书/ 林觉民第六单元12 祝福/鲁迅13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施耐庵* 装在套子里的人/ 契诃夫14 促织/ 蒲松龄* 变形记(节选)/ 卡夫卡单元学习任务第七单元整本书阅读《红楼梦》第八单元15 谏太宗十思疏/ 魏征* 答司马谏议书/ 王安石16 阿房宫赋/ 杜牧* 六国论/ 苏洵单元学习任务古诗词诵读登岳阳楼/ 杜甫桂枝香·金陵怀古/ 王安石念奴娇·过洞庭 / 张孝祥游园(【皂罗袍】) / 汤显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1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毛泽东2 大战中的插曲/ 聂荣臻* 长征胜利万岁/ 杨成武3 别了,“不列颠尼亚”/ 周婷杨兴* 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 穆青冯健周原单元研习任务第二单元4 《论语》十章大学之道/ 《礼记》* 人皆有不忍之心/ 《孟子》5 《老子》四章* 五石之瓠/ 《庄子》6 * 兼爱/ 《墨子》单元研习任务第三单元7 大卫·科波菲尔(节选)/ 狄更斯8 复活(节选)/ 列夫·托尔斯泰9 * 百年孤独(节选)/ 加西亚·马尔克斯10 * 老人与海(节选)/ 海明威单元研习任务第四单元逻辑的力量学习活动一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二运用有效的推理形式三采用合理的论证方法古诗词诵读无衣/ 《诗经·秦风》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将进酒/ 李白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记梦/ 苏轼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1 记念刘和珍君/ 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 鲁迅2 包身工/ 夏衍3 荷花淀/ 孙犁* 小儿黑结婚(节选)/ 赵树理* 党费/ 王愿坚单元研习任务第二单元4 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 恩格斯5 改造我们的学习/ 毛泽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毛泽东6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7 * 修辞立其诚/ 张岱年* 怜悯是人的天性/ 卢梭8 * 人应当坚持正义/ 柏拉图单元研习任务第三单元9 屈原列传/ 司马迁10 *苏武传/班固11 过秦论/ 贾谊* 五代史伶官传序/ 欧阳修单元研习任务第四单元12 玩偶之家(节选)/ 易卜生13 迷娘(之一)/ 歌德自己之歌(节选)/ 惠特曼* “世界上不存在没有意思的人”/ 叶夫图申科* 树和天空/ 思郎斯特罗姆单元研习任务古诗词诵读燕歌行并序/ 高适李凭箜篌引/ 李贺锦瑟/ 李商隐书愤/陆游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1 氓/ 《诗经·卫风》离骚(节选) / 屈原2 * 孔雀东南飞并序3 蜀道难/ 李白* 蜀相/杜甫4* 望海潮(东南形胜)/ 柳永* 扬州慢(淮左名都)/ 姜夔单元学习任务第二单元5 阿Q 正传(节选) / 鲁迅* 边城(节选)/ 沈从文6 大堰河——我的保姆/ 艾青* 再别康桥/ 徐志摩7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 冯至* 秦腔/ 贾平凹8 茶馆(节选)/ 老舍单元研习任务第三单元9 陈情表/ 李密* 项脊轩志/ 归有光10 兰亭集序/ 王羲之归去来兮辞并序/ 陶渊明11 * 种树郭橐驼传/ 柳宗元12 * 石钟山记/ 苏轼单元研习任务第四单元13 自然选择的证明/ 达尔文* 宇宙的边疆/ 卡尔?萨根14 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刘大椿*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 关增建单元研习任务注:篇名前标有*的为自读课文。

关于行走课程的思考

关于行走课程的思考

关于行走课程的思考
行走课程是一种非常有意义的体验式学习方式,它通过引导学生走出教室,走进自然、社区和企业等真实环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体验,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

以下是对行走课程的几点思考:
1. 实践与理论的结合:行走课程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感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这种学习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知识的实际应用,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2. 跨学科的学习:行走课程通常涉及多个学科的知识,需要学生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这种跨学科的学习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3. 增强社会责任感:行走课程通常会涉及社会责任和公益等方面的内容,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和民生,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益意识。

4. 培养团队协作能力:行走课程通常需要学生分组进行实践和学习,通过团队协作的方式完成任务。

这种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提高他们的组织和管理能力。

5.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行走课程通常会设置一些实际问题或挑战,需要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

这种方式可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6. 促进身心健康:行走课程是一种户外活动,可以让学生在自然环境中放松身心,锻炼身体和心理,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

这种学习方式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和毅力。

总之,行走课程是一种非常有意义的体验式学习方式,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同时,行走课程也需要不断完善和改进,以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学生学习的需求。

肖临骏:浅谈直观形象对历史教学的重要性

肖临骏:浅谈直观形象对历史教学的重要性

在新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下,历史教学是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教师需要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方式,灵活运用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

学生需要转变学习方式,在开放式和多样化的学习环境中,主动学习,注重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充分发挥主体性、积极性、参与性,学习运用历史的眼光看待问题,培养历史意识和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学科具有存在形式过去性、认知结构多样性、思维方式灵活性、学科联系交融性等特点。

中学生认知能力具有直观形象性和简单逻辑推理性等特点,即从感性到理性。

历史学科特点和中学生认知能力特点存在一定的矛盾,导致在教与学的实践活动中,践行新课标的要求在实际操作上具有一定的难度。

但是,矛盾并非无懈可击,所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智在用法”。

列宁指出:“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辨证途径。

”直观形象是形成历史概念和掌握历史规律的基础,教师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的指导者,在指导学生学习的时候,注重运用直观形象,不仅可以行之有效的化解矛盾,而且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基本媒介,但是,教材展现的常常是一段又一段冗繁冗长的文字,文字作为抽象的载体,不仅没有办法使学生触及历史的“庐山真面目”,而且容易使学生感觉索然无味,从而增加了历史教学的难度。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语言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基本途径,学生对于教师讲授的概念化的史实和抽象化的史论难以接受,但是,容易被直观形象的语言感染。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注意运用直观形象的语言描述历史人物和叙述历史事件,恰当的使用比喻,适当的使用幽默,注意抑扬顿挫和声情并茂。

通过“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式的语言艺术,将枯燥的复杂抽象的教材语言加工成为生动的直观形象的教学语言,可以将学生带入到历史人物的角色之中和历史事件的情境之中,有利于学生对于史实的记忆和史论的理解,可以改变学生对于历史学习死记硬背的呆板印象,使学生认识到历史是一幅又一幅有血有肉、多姿多彩的影像,从而降低了学生历史学习的难度,激发了对于历史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习的主体性、积极性、参与性。

行走的力量

行走的力量

龙源期刊网
行走的力量
作者:
来源:《中老年健康》2017年第09期
行走,对于我们而言,似乎是再平常不过的事,然而一个令人意外的考古学事实是:在人类进化史上,先有直立行走,后有人类社会。

在远古时期,生存环境的改变让古猿学会了直立行走,从而进化成人类。

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工具取代了人类的肢体劳动:燃气灶免去了生火的繁冗,洗衣机解脱了清洗衣物的双手,汽车更是让“日行千里”成为可能。

难怪有人这样调侃:科技其实就是让人越变越懒。

当然,适度的“懒”意味着生活品质的提升,而在运动方面的“懒”却着实不可取。

无论何时,运动都是不可摒弃的健康基石。

行走,这项适应人群最广的运动,在人类历史上,如何一步步演化而来?我们该如何为自己制定合适的运动方案,并最大程度地避免运动伤害?人体的快乐素——“内啡肽”与运动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本期特别策划,我们为您一一揭秘。

行走,是一种态度

行走,是一种态度

行走,是一种态度
张小妹
【期刊名称】《现代苏州》
【年(卷),期】2017(000)018
【摘要】他们不仅是旅行的爱好者,更是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的传播者,凭借对
生活执着的热爱去感受旅行的意义、寻找城市外隐秘的角落,一起去探索、去体验、去发现…
【总页数】8页(P104-111)
【作者】张小妹
【作者单位】《现代苏州》编辑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2.1
【相关文献】
1.行走在理想和现实之间——中国法治进路的基本特点与态度 [J], 储殷
2.行走的态度——《凌波微步走台湾》代序 [J], 袁勇瞵;
3.态度决定一切:行走的力量——学弈路上也学艺扬帆教海觅境界——北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学弈》磨课心路 [J], 邱小莹;曾志安;
4.比亚迪S7,行走是一种态度 [J], 姚瑶
5.对“命题态度”的一种态度 [J], 荣立武;邹海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好的文章即便只是围绕一个词,却可以在深度和广度上依然做到充实透彻。

弗里德里克·格鲁的《行走,一堂哲学课》以优美的散文形式向读者展示行走的魅力,呼吁我们“去感受最原始自然的运动带给我们的简单快乐,去发现生命的轻盈与灵魂的柔和”。

作为哲学家,弗里德里克·格鲁用他严谨的思维方式来写行走,理性而又深刻,两百六十几页的文字读来清新优美,这也是这本书最独特的一点。

他一开始便否定行走作为体育形式的存在,行走并不涉及交易和纪律,很多时候我们选择行走大概也是为了寻找新的视角和风景。

一个鲜明的论证能够打破我们原有的认知,带着疑问和思考继续阅读,一边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一边思考作者的观点。

既然行走不是体育,那行走到底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选择行走?弗里德里克·格鲁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他从命题的反面出发,指明单纯的散步以及孤独的流浪不是行走。

当下的我们容易陷入对行走的曲解中,正如我们花费时间、金钱以及精力等等去旅游仅仅为了躲避、短暂逃离现实的难堪。

我们从来没有认真停下来看看眼前的风景,每到一处新的地方,颇费心思凹造型,用手机或是相机把镜头定格,配上一些矫情的文字然后发在朋友圈赢来一群点赞和羡慕的评论,这大概就是很多人追求的“行走”了。

读这本书,我们不再将眼光停留在行走两个字上,因为它能带来的感受和意义才是最重要的。

尼采在人生的第二个阶段找到了对抗无处不在的强烈痛苦的两剂良药:行走和独处。

卢梭、梭罗、康德、内瓦尔等这些思想家们都喜欢行走,想必也是因为行走给他们细腻的内心一个观察外物的机会,并且在行走的过程中,渐渐升华了自己的意识。

行走重要的不是双脚,而是灵魂。

坐着轮椅的史铁生最初用行走来逃避生活的苦痛,然而后来在地坛,每个他车辙走过的地方,都是思想锤炼的场所。

真正的行走,是可以抵御内心的荒芜,找到这个世界美好所在。

可以看到,作者有着极深的文学底蕴,每一个观点都有极强的人物以及著作举例。

这样从始至终都未觉乏味的哲学阐述,一方面开拓着读者的文学积累,一方面能使我们更为客观的看待行走。

文章的后一部分说明城市游荡者的破坏性,那些以行走的形式来毁坏美好的人,恐怕更值得我们深思。

而朝圣则是一些人特殊的行走方式,他们期待达到一个最理想的状态:内心转变。

关于朝圣,多和信仰联系在一起,早在显克维奇《你往何处去》里,保罗为基督教献身前那句话,“那美好的仗我已经打过了,该跑的路我已经跑尽了,所信的道我已经守住了,从此以后,有正义的冠冕为我存留”已经说明行走的强大力量。

当我们的眼光不再停留在为了行走而行走,而是跟随内心发现生命的美好,抵挡
世俗的诱惑,用自己的思想去感受行走路上的风景,则是读完这本书最大的收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