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临骏:我进入古希腊学术之路
昔日CUSPEA精英今安在

昔日CUSPEA精英今安在?CUSPEA(China-U.S.PhysicsExaminationandApplication)项目是中国在李政道教授的创议和帮助下向美国派遣留学生的一项措施。
“文汇”杂志的一期有篇报道文学,就是专门报道考取了88'CUSPEA全国第一名的陈洛祁。
从他小时候一直到在复旦大学上少年班,然后以88'CUSPEA全国第一名的身份去美国Princeton(普林斯顿)大学,那是爱因思坦曾经工作过的地方。
但是现在用google,baidu搜索“陈洛祁”,记录很少,即使有也是类似的记录。
CUSPEA'88姓名NameGenderInstituteinChinaSchoolinUSA陈洛祁ChenLuo-qi男复旦大学Princeton朱俊ZhuJun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Stanford(Applied)戴强QiangDai男北京大学Stanford朱长虹ZhuChang-hong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Chicago徐行HangXu男北京大学Harvard赖东DongLai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Cornell毛淑德MaoShu-de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Princeton,Astronomy吕明LuMing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Boston刘远明LiuYuan-ming男北京大学Washington-Seattle郑新苓ZhengXin-ling男北京大学UIUC这是88'CUSPEA top10的名单。
第一名就是陈洛祁。
为什么没有音信了呢,因为历届CUSPEA top10目前都成就都不小。
下面的内容是从陈洛祁中学母校的bbs上搜索到的,"小微"是陈洛祁的绰号。
“我可是和"小微"同过座的. 现在还经常自豪地给我太太,我的朋友们,我太太的朋友们,和所有知道南师附中大名的人讲"小微"的故事.讲小微是如何的没特点,没有任何刻苦的痕迹,absolutely no ego -- 看不出有任何征服世界的野心; 讲小微如何在大家埋头苦思三角公式时,轻松地用傅利叶级数算出了结果,讲小微总是在化学课上读一本巨厚的"化学原理",而我在读同样厚的"天龙八部",感觉此人就象乔峰,初了武功奇高,其它方面智商也一般.围棋下不过我,虽然也苦读了我借给他的棋谱;下四国大战更是"瘾大水平低",仿佛和他的年龄相称 -- 比我们差两年. 我到他家去玩过,他的邻居好朋友们是比我们小一些, 可能是他一起长大的玩伴.可惜小微的故事结局不太好. 虽然去了John Nash和爱因斯坦学习,工作过的地方,可没能步伟人的后尘登上诺奖的圣坛,至少目前还没有.最后听到他的消息是在十年前,说是给普林斯顿开除了(不知是真是假). 关于他被开除的原因,有多种传说,其中一种说他多次闯入美国的绝密国防网,虽然没有做什么,只是留下所谓的"Signature", 但因此惹恼了FBI, 用美国人的话说"They werereally pissed off", 小微最终中了FBI的圈套,落入法网.因没做什么, FBI只是给予警告,但擅闯国家机密网站,不可不罚,普林斯顿只好把他开除.另一种传说是他和同学闹矛盾, 在同学的论文答辩上刁难人家,那人后来告他偷看学院的论文答辩题 -- 当然是那种CLASSIFIED, PASSWORD PROTECTED FILE, 但区区密码怎能难得住小微. 学院查有实据(想必小微留下了"到此一游"的Signature), 就把他开除了.种种传说,都和我印象中ego free的小微不符, 是异乡的孤独让天才少年变了态, 还是练成了独孤九剑就把世人不放在眼里了? 希望有人说这些传说都是假的, 小微离开普林斯顿只不过是和比尔.盖茨一样, 觉得世界顶级学府也不过如此, I am my own university.”不过目前,陈洛祁好像是freebsd开发小组的成员。
肖临骏:《红楼梦》研究中人物评论的模式与构架

人地自然生命是有限地,然而小说人物地生命似乎是无限地.虽然曹雪芹离世已经两百余年了,但是他笔下众多地艺术人物却始终活跃在读者地心中,一直都伴随在我们地左右,未曾远离.从这一层面上讲,曹雪芹地生命会因为他笔下宝、黛等人物地艺术生命而达于永恒.红学研究是中国学术之林地奇葩,尊列于三大显学之一,历经百余年而繁盛依旧.如此发展下去,恐怕真是要印证了冯其庸先生地“大哉《红楼梦》,再论一千年”地预言.在如此浩瀚地红学研究中,“红楼人物评论”可以说经久不衰.诚然它没有当年索隐派地大红大紫,也没有考证派地盛极一时,更没有探佚学地风光无限.然而它却始终保存着不温不火地状态,永远缄默微笑着屹立在红学研究地至高点上,笑看红学界“你方唱罢我登场”地风云变幻.《红楼梦》人物评论到底算不算红学研究,曾经周汝昌与应必诚二位先生在上世纪年代有一场关于“什么是红学”地论战.周汝昌先生认为,红学研究有它自身地独特性,不能将研究小说地一般方法误认为是红学研究,所以在周先生看来“某个人物性格如何,作家是如何写这个人地,语言怎样,形象怎样,等等,这都是一般小说学研究地范围.”()而不是红学研究地领域.当然这一观点立即遭到了以应必诚先生为首地一大批红学家们地反驳.当年学术地“硝烟”已经散尽,各家地言说以及交锋地过程都被封存在了红学地历史上.然而无论怎么给“红楼人物评论”定位,都无法阻挡它在强有力地生命推动下勇往直前.在红学研究中,有关人物评论地文章和著作,其数量是惊人地,用不计其数来形容,一点都不过分.百余年来,评论家们对红楼人物地解读可谓丰富多彩,观点、理念也五花八门.对红楼人物地批评、赞扬,贬斥、肯定也莫衷一是.在繁杂地人物评论文献资料里,你首先感受到地是“乱”,似乎无章可循.但是细细梳理,将评论家们地观念分门别类,理出异同,你会突然发现在“红楼人物评论”地浩瀚宇空中,有一种“自然”地评论模式与构架在默默支配着评论家们地笔触与思维.评论《红楼梦》中地一位人物,评论家们一般会从这个人物地姓名说起,展开名义研究.因为学者们认为,曹雪芹在为小说人物命名时,总会在这个名字上赋予一定地含义.可能会在名义上暗示这个人地命运,也可能会在名义中点出这个人地性情,还可能在名义中批判这个人地品行.所以“名义研究”就成了评论红楼人物地第一步.紧接着评论者们会将视点推进到这个人物地外貌特征上,再通过这个人物地家世生平、来往经历作一番论述.于是这就构成了红楼人物评论地第二步——“外貌研究”,“身世研究”等等.《红楼梦》中地人物之所以栩栩如生,其中有一个最重要地原因,就是这些人物性情各异,才华出众.所以评论他们地性情、才学、能力就成了评论家们地重点.这样一来就产生了红楼人物评论地第三步——“性情研究”,“才学研究”等等.对于红楼人物评论,有一个区别于其它小说人物评论地不同之处,就是增加了“结局研究”.原因在于曹雪芹给世人留下地是一本“残书”,书中主要人物地最终结局还需要读者猜测,于是第四步“结局研究”便成了红楼人物评论环节中地一个亮点,甚至还形成了专门地学派——探佚学.有了前面四个步骤,最后还需要探究一下人物地意义与价值,借鉴一下曹雪芹地写作方法与设计技巧等等,所以一般来说,第五步都会以人物地“价值与意义研究”作为收尾.至此,上面所勾勒地五个步骤与环节清晰可见:名义与外貌研究→身份与家世研究→性情与才学研究→命运与结局研究→价值与意义研究.这一评论链条就是众多红楼评论家们在评析人物时遵循地一种“套路”.在长达百余年地评论史中,这一“套路”经过不断地丰富完善,优化深入,逐渐形成了《红楼梦》人物评论地模式与构架.有一点需要特别指出地是,这种模式与构架并非某一个人或者某一个群体机构事先设计好,然后大家从此随流.而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地导向之中,自然而然形成地“天然模式”.既然是天然模式,那么研究形成这种模式地文化基因就势在必行了.《红楼梦》人物评论地模式与构架是如何形成地?这个问题看似复杂,如果找准了它地“发源点”回答起来又异常简单.那么这个“发源点”在哪里?首先我们要知道,无论是真实地社会中人,还是书本中虚构地艺术之人,他们地共同点都是“人”.既然都是“人”,那么在评价分析人物时,无论他是真实地还是虚构地,所使用地方法和切入点都一样.而且曹雪芹笔下地人物个个活灵活现,想必评论者们在点评他们时都是以“真人”对待之.问题随之而来了,在现实社会中我们去了解评析一个人物地一生,也需要问五个具有哲学化地问题:是谁?→从何而来?→能力何为?→去往何处?→意义何在?如果把这五个问题和红楼人物评论地五个步骤相对应,你会惊讶地发现它们结合得天衣无缝,原来如此——“是谁”对应地就是“名义与外貌研究”,“从何而来”对应地就是“身份与家世研究”,“能力何为”对应地就是“性情与才学研究”,“去往何处”对应地就是“命运与结局研究”,“意义何在”对应地就是“价值与意义研究”.用这种方式回答《红楼梦》人物评论地模式与构架是如何形成地,意在把问题简化,便于理解.然而造成这种“模式与构架”却有着非常复杂地文化因素.换而言之,这种红楼人物评论地模式与构架仍然是传统文化基因导致地.至此我们还需要简单介绍一下“文化基因”地概念.“文化基因是一个民族所秉承地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以及各种品质,在族人身上幻化成地举动、认识与思维;而这种‘举动’、‘认识’和‘思维’会在不同地意识状态下自然流露,从而形成一个民族地生存样态,进而历经承袭、演化、优胜劣汰并代代相传.”()如何用“文化基因”去解释红楼人物评论模式与构架地形成,还有待于研究探讨,在这里我只能做一些简要分析,算是抛砖引玉吧!一、为什么评论者们在评论红楼人物时,要从“名义与外貌”切入.纵观“红楼十二钗”地论文,你会发现一个有意思地现象,绝大多数地评论者切入论文核心都是以“名义”与“外貌”为入口地.这一现象看似随机,但是其中却包含着一种文化心理.换句话说,所谓地“随机”其实是被相关地文化基因支配着.“名字”与“外貌”是组成一个人所“独有”地中心因素.名字虽然是符号,但是它代表地却是一个人,它就像一张“标签”,其中注明了这个人地品行、学识以及为人处世.所以我们常听说“要用自己地信誉去维护自己地名字”就是这个道理.一个人地“外貌”更是独一无二地.所以“名字”加上“外貌”组合起来地就是一个人所独有地特征.评论家们以“名义与外貌”为切入点,从而评析红楼人物,就是想用最便捷地方式瞬间抓住红楼人物地特征.这一文化心理导致了红楼评论家们地不约而同.二、为什么在评论红楼人物时都习惯于将其“身份与家世”做一番论述.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如果遇到需要自我介绍或者填写履历时,我们一般都会述说自己地籍贯、家庭出身然后再讲到自己.这已经形成了一种惯用模式,似乎每一个人也都在自觉地遵循着这种格式.久而久之“惯用模式”就会形成一种“思维模式”,在这种统一地思维模式下,就会让评论者们在评析红楼人物时,首先介绍一番人物地“身份与家世”.这种评论现象归根结底还是中国固有地“史官文化”基因所决定地.当我们研究某一个历史中地人物时,一般都会追溯它地祖籍,去勾勒其家族地迁徙踪迹,姓氏变化等等,似乎只有梳理完这一切才能言归正传.翻开司马迁地《史记》,项羽本纪一开头就是“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这种写人物史传地方式被后来地史书所遵循.所以你在看到评论者们评析林黛玉时,总会讲述她地父亲林如海是“前科探花,进士及第,祖上乃五世侯爵”等等.所以我们把一些学术现象放到大文化背景中去审视其根由,辨识它产生地来龙去脉,你就会见怪不怪了.三、“性情与才学”为什么会成为红楼人物评论地重点.虽然曹雪芹在书中明言,他笔下地这几个女孩子,不过是“小才微善”,但是到了评论者笔下,“十二钗”各个身手了得,能诗作对,琴棋书画,治家理财,没有一个是等闲之辈,甚至感觉不让她们去治理天下,著书立言都屈才了.“性情与才学”是构成红楼十二钗地核心要素,曹雪芹要让闺阁昭传,其彰显地也是十二钗地“性情与才学”.从这个角度讲,将“性情与才学”列为评论地重点似乎也顺理成章.然而这是从文本地角度而言地,如果从评论者地角度而言,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会将“性情与才学”视为评析重点地呢?要理清这个文化内因,稍微麻烦一点.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学派纷层,可以说百花齐放.然而其中儒家文化地主流地位从汉武帝独尊儒术开始就奠定了,直至当下也没有被撼动过.这一点谁也不能否认!所以在中国知识分子身上所承袭地或者彰显地儒家思想也最多.儒家文化当然是一个庞大地体系,如果以人为核心去理解儒家,它要塑造地理想人格就是一个“内圣外王”地人.在儒家看来,所谓“内圣”就是道德地完成,所谓“外王”就是事功地完成.道德地完成最终也要通过事功来完成.()我们常常说地“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地这八目,其中“修身”就可以理解为“内圣”,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外王”.我们每一个承袭着儒家文化思想地中国人,都自然而然地尊崇着这一理想人格,并且也在积极地向“理想人格”靠拢对齐.同时也会用这种“理想人格”去审度他人.上面讲述了那么多,绕了那么大地一个弯子,我想表达什么呢?其实不难看出,所谓红楼人物地“性情与才学”就是构建理想人格地必备要素.评论红楼人物地“性情与才学”就是评论者们在有意无意之间用自己秉承地儒家思想去审度《红楼梦》中人.如此一来就形成了以评论红楼人物“才情”为重心地评论架势.。
《欧洲文明十五讲》读后感(最新篇)

《欧洲文明十五讲》读后感《欧洲文明十五讲》读后感看完《欧洲文明十五讲》这本书已经几天了,书里的内容也忘得差不多了,真是愧对作者。
这本书是阿杰的,他了很多书,都是要树立世界观人生观、要有高出旁人的思维要看的书,其中一大块就是历史,西方历史。
最早的以前我对历史一点兴趣都没有,被《明朝那些事儿》引上了看中国历史的道路,虽还是看了就忘,但总算普及了点常识。
但是对于西方历史,我却是碰也不想碰,可能是小时候被《希腊神话》伤到了,看到一大长串的西方人民就头疼。
后来可能看英文电影看多了,对人民不再那么反感,却仍旧不喜欢西方历史,从未提起兴趣来了解。
都快忘了为什么当时就想看了,也许是阿杰那场讲座给我“洗脑”洗得有点彻底吧,他讲的是出国留学要做哪些准备,当然首先是思想上要提高一个层次。
问了他医学好不好出国,于是就打消了出国的念头——医学出国至少要读十年,青春花在这上面也许不值,在国内好好学、好好研究,也可以与国外交流再学习国外先进技术。
阿杰说话很有煽动性,有自己明确的观点,并且有理有据,很想像他一样说话又有知识又有说服力,于是下来就开始看他的书。
先看了一本《西方文明史》,这本是一本教材,才发现西方历史原来也很好看。
原来曾看过一本《世界一流小说》的书,里边各书的简介我都大略看了一下,在西方历史中又再次见到,再了解一下作者、书的内容,也是很有意思的。
另外才发现希腊神话也很有意思,我们的英语课本也讲了很多,于是再没有以前那种陌生、晦涩之感。
也是大概看了看,知道自己记不住,也没刻意去记,我都做好了反复看多本同样内容的书的准备,同样的内容在不同的地方见到多次大概能留点印象吧。
看完《西方文明史》来看《欧洲文明十五讲》。
这本书是北京大学的教授陈乐民老教授做的讲座,由他的学生录音、整理出版的,基本上保留了陈教授讲课的原貌,很口语化,易懂。
一本书下来,对陈教授也有了个大概的了解,我十分佩服他。
这样老的一位教授,思想确并不陈旧。
他的专业是英语,研究欧美的文化,相信也是这个领域顶尖的人,有很多机会去实地考察体验交流。
图像叙事与文字叙事_故事画中的图像与文本

并不是真的要拒绝或否认话语,他只是试图把图像从长 期的被贬抑中解放出来,并提醒人们注意话语中被遗 忘、 被忽视的因素。利奥塔心目中的理想状态是话语 ( 文 本) 与图像的和谐共处、 相互借鉴、 相得益彰。 无疑,由语词或话语构成的文本与图像之间存在着 非常复杂的关系:语词是一种时间性媒介,图像则是一 种空间性媒介,但由语词构成的文本却总想突破自身的 限制,欲达到某种空间化的效果 ( 这种情况在现代作品 中尤为明显) ; 而图像呢?也总想在空间中去表现时间和 运动,欲在画幅中达到叙事的目的。在一些特殊的情况 下, 图像与文本间有时还存在着某种 “ 互文性” 的关系。 “ 总之, 图像与文本的关系是一个古老的问题, 亚里士多 德论述过诗歌与绘画的平行关系,贺拉斯的名言 ‘ 诗如 画’ 更是建立了它们的姊妹关系。在西方历史上, 关于图 像与语言的关系的争论, 可谓是一场 ‘ 符号之战 ’ 。所以, 米歇尔 ( 将图像与语词喻作说不同语言 () *) +) ,-./0122) 的两个国度,但它们之间保持着一个漫长的交流与接触
!7 # ( $"4 ) 情与理性、 体验与认识、 艺术与学术的那种关系。”
关于图像与话语这 “ 两种精神武器 ” 的优缺点, 德国艺术 评论家瓦尔特・舒里安有很好的论述: “ 图画就是一种 编了码的现实,犹如基因中包含有人的编码生物类别一 样。所以, 图画总是比话语或想法更概括、 更复杂。图画 以一种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浓缩了的方式传输现实状 况。因而, 图画当然也让人感到某种程度的迷糊不清, 然 而,图画在内容上比话语更为丰富—— — 话语 ‘ 容易安
言、 是固定的或活动的画面、 是手势, 以及所有这些材料 的有机混合; 叙事遍布于神话、 传说、 寓言、 民间故事、 小 说、 史诗、 历史、 悲剧、 正剧、 喜剧、 哑剧、 绘画 ( 请想一想 卡帕齐奥的 《 圣于絮尔》 那幅画) 、 彩绘玻璃窗、 电影、 连
2024年高考语文作文备考冲刺素材《不负热爱》

高分素材03 不负热爱一、【热点话题】奔赴心中所爱;追逐理想;探索兴趣“天文老博士”刘博洋:拍下中国空间站的“十二变”浦东中国空间站在建造阶段的12种构型被一位“90后”抓拍了下来,成为珍贵的民间影像。
这位“90后”就是天体物理学博士、天文摄影师刘博洋。
刘博洋于1990年出生在内蒙古鄂尔多斯,他从小喜欢看星星,经常做与星星和月亮有关的梦。
父母发现儿子的这一爱好后,便买了一台入门望远镜送给他。
2007年高考后填报志愿时,刘博洋坚定地选择了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天文系。
本科毕业后,刘博洋到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攻读硕士学位,后来又去了澳大利亚的西澳大学攻读博土学位。
学成归来后,他选择成为一名天文科普创作者与天文摄影师。
2020年,还在西澳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刘博洋惊讶于国外的摄影师能够在地面拍出国际空间站的精细影像,作为一名天体物理学的“专业选手”和天文摄影的“忠实爱好者”,他暗下决心也要拍出那样的照片。
拍摄中国空间站的计划始于2022年3月。
2022年是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的关键之年。
当年5月上旬,天舟四号货运飞船成功发射,中国空间站迎来在轨建造阶段。
从天舟四号货运飞船到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再到空间站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以及天舟五号货运飞船和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伴随每一次发射任务而来的,是中国空间站构型的不断变化。
其间,每个月甚至每一天,中国空间站的形态都可能不一样。
刘博洋说:“我觉得这是特别值得记录的历史性时刻,如果有一件事我觉得跳一跳能够着,中国没有人干,但又需要它,我觉得我应该把它干了。
”传统的空间站“凌日凌月”的拍摄方式是找到太阳或月亮等显著标志物,在天空中标记空间站经过的位置,在它经过的瞬间抓拍。
但在不到半秒内,由于大气抖动等因素,大概率很难拍到清晰的高质量画面。
要想突破就必须找到能够实现光学跟踪的软件,控制望远镜跟踪拍摄。
“开发出光学跟踪程序,自己编程!刘博洋不想错过记录中国空间站“从小到大”的成长轨迹的最佳阶段。
大学语文学习总结

大学语文学习总结•相关推荐大学语文学习总结范文(通用21篇)紧张又充实的学习生活又告一段落了,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是时候写一篇学习总结了。
你所见过的学习总结应该是什么样的?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大学语文学习总结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学语文学习总结篇1有人说,语文是一国文化的代表,包括语言和文学艺术,以及丰富的文化知识。
提高读、写、听、说能力是语文学习的基本任务。
同时,学习语文还有着接受优秀文化、陶冶情操、美化生活和开阔视野、提升审美鉴赏力的作用,语文学习对人的创造精神和创新思维有着其它学科不能取代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语文素质是大学生最重要的人文素质。
’孔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
“丢失母语,就是丢失民族文杨叔子先生说得好:化,就是丢失民族灵魂;没有自己文化的民族是个实质上不存在的民族。
”著名数学家杨乐说:在某种意义上讲,大学的基础课比专业课更重要些。
基础决定素质和发展。
北大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佳洱说:我一向认为老师带学生最重要的不是要给他职业的培训,而是为了教会他怎样去做人,使之具有全面发展的素质。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葛敦纳认为人的智慧能力是由以下七个方面构成:语文能力、数理能力、空间能力、音乐能力、运动能力、社交能力和自知能力。
他认为这七个方面综合起来才能构成真正的智慧。
显而易见其中多种能力与人文修养有关,而其中最重要、放在首位的即是语文能力。
我以为,学习大学语文,首先是为了培养我们对美的感受力,陶冶我们的性情,提高我们的文学艺术修养。
而文学艺术在激发人的精神的丰富性、保存和发展人对世界的多样性想象方面,是其他东西不可替代的。
在这个消费主义和功利主义喧嚣尘上的时代,人们的生活与心灵越来越粗糙化和粗鄙化,而文学艺术可以润泽我们的灵魂。
大学语文就是一门带领大家赏析文学经典的课程,在赏析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陶冶情趣,提升境界,彻悟生命。
同时,语文是一切学科的基础,无论想成为什么专业的人才,必须先学好语文;语文不仅是生命的工具,而且是提高人的气质修养和道德情操的重要途径;大学语文启发的正是这样一种发散思维,多角度,多立场地看问题。
肖临骏:犬儒主义者的精神蜕变

近几年,犬儒主义成为流行于中国知识界的热词。
文化人或者用它自嘲,或者以之讥讽自己的同类。
在这两种用法中,它都是贬义词。
不过,使用这个标签的人大都在望文生义:犬者,狗也;儒,文人的雅称,知识分子的别名。
把狗和文人联系起来,显然具有明显的贬损意味。
受此暗示,他们喜欢用它意指某些猥琐的精神状态:随波逐流,蝇营狗苟,卑躬屈节,玩世不恭,等等。
然而,望文生义终究不可靠。
面对翻译过来的词汇,它更可能意味着完全的误解。
由于某些原因,翻译家有时也会制造幽默,譬如将白人哲学家的名字译成黑哥儿(后来改成黑格尔了)。
事实上,犬儒主义这个称号有两个来历,但均不蕴含贬义:其一,其创始人安提西尼曾经在一个称为“快犬”的竞技场发表演说,其二,该学派的人像狗一样生活简朴。
前者是个中性的表述,后者则近乎赞美。
根据流传下来的材料,早期的犬儒主义者虽然被称为狗,但绝非猥琐之辈,相反,他们人格独立、思想自由、精神高贵。
其中,希腊大哲第欧根尼曾展示了典型的犬儒风度。
此君平时住在木桶里,以讨饭为生,但怡然自得。
有人讥笑他活得像条狗,他也丝毫不感到窘迫。
有一次,凯旋归来的亚历山大大帝前去拜访他,问他需要什么,没想到他的回答极为干脆:“只要你别挡住我的阳光”。
意味深长的是,亚历山大非但没有龙颜大怒,反倒对随从说:“我若不是亚历山大,我愿是第欧根尼。
”显然,在亚历山大眼里,这位大哲尽管性情乖戾,但却表现出足以自己匹配的高贵气质。
不过,第欧根尼绝不是在摆谱,而是在实践他所追求的道德法则:只要你对于幸运所赐的财货无动于衷,便可以从恐惧之中解放出来。
不幸的是,能达到这个境界的人少之又少,可谓珍稀物种。
为了与自己的理想伙伴相遇,他曾经在光天化日之下提着灯笼在城里游走:“我在找一个真正的人。
”毫无疑问,在第欧根尼的词典中,犬儒主义是高贵、自由、独立的同义语。
对于这样的犬儒主义,我们恐怕只有敬仰的份儿。
可以想见,倘若第欧根尼的传人一直拥有这种风骨,犬儒主义将是永远的褒义词。
古希腊神奇之旅日记

古希腊神奇之旅日记日记: 2020年03月12日晴今天,我准备研制一台航时机。
我准备带着张亚男与刘盛扬去到古代去。
我还准备带着语言翻译机与四维空间口袋去。
只不过,那该死的打火机找不到了。
现在,航时机开始研制了……第一章:到达古希腊我首先想到的是时空黑洞。
于是,我做了一个捕捉时空黑洞的机器。
只不过,它不能到达未来,只能回到过去。
回来时,必须用航时圈(一种能回到原来的工具)回来。
我带着语言翻译机与四维空间口袋还有我的朋友——张亚男与刘盛扬上了航时机。
航时机停了,我们一眼就看到了一座高高耸立的大山,山上有一座华丽的大理石宫殿。
我用语言翻译机问别人:“这是什么宫殿?”那人说:“你老土,这雅典娜神殿你都不知道?”我们吃了一惊,“雅典娜神殿!”“对。
”我们愣住了,我们竟然到了古希腊!那人轻蔑地瞟了我们一眼,走开了。
我们很累,所以就找了一个山洞歇在里面。
第二章:熊口脱险到了晚上,我拿出“跳蚤式睡袋”,我们舒舒服服睡了一觉。
第二天,我醒来,突然看见一头熊在我们旁边睡觉!我十分害怕,他俩还在睡觉。
我不敢吭声,悄悄地走出洞去。
一不小心,踩掉了一块石头。
石头掉下去发出了声音。
熊醒了,看看我,又看看他俩,留在了洞口。
我见状,立刻跑向下面的村寨。
到了村寨,见到村民我就大喊:“上面的熊要吃人了!”他们立即召集了一群人出发去营救。
而此刻的山洞里,熊正在闻张亚男与刘盛扬,刘盛扬倒没事,睡的死沉死沉的。
当熊闻张亚男的时候,他突然醒了,出于害怕躲了一下,熊叫了起来。
这时候,离洞口很近的刘盛扬也被吓醒了,他四处一看我不在了,以为我被熊吃了,吓的跑出洞口,刚一出来就碰到了我和赶来营救的村民。
而此时的张亚男只能用装死来躲过这一劫了。
果然,熊看张亚男一动不动了,以为他死了,于是就出洞寻找跑掉的猎物。
刚出洞口,熊看见这么多人,不敢轻举妄动,而人们见到这么大的熊,也不敢轻举妄动。
在僵持了十分钟后,我跟张亚男使了个眼色,张亚男随身带着防身的枪,这回该派上用场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今回想起来,令我倍感庆幸的是,我的读书生涯始于1980年代后期。
那时,我正在沪上一所寄宿中学就读高中,经历着人生至为关键的“自我发现”期。
且不说当年的“文化热”、“美学热”,如何像无形的兴奋剂弥漫在空气当中,波及那座僻处一隅的校园,激荡着那群“有志于学”的青年人,使他们为之心醉神迷、乐而忘返。
仅就个人而言,那个年代对我最大的馈赠之一,是与“书”结下了非同一般的缘分。
当时的我怀着虔诚的心,像访求圣物那样,在平凡俗常的世界里寻找赖以超凡脱俗的书籍。
这主要有两个途径。
首先,是形形色色的新旧书店。
记得那几乎每周一次的书店“巡礼”,往往演变成“如获至宝”的惊喜。
在1980年代的沪上,我最偏爱的一条路线,是从南京东路新华书店走到河南路福州路口的“科技书店”,再到福州路上的旧书店、外文书店和古籍书店。
这样一路下来,每次总能找到几本让自己兴奋莫名的新书或旧书。
当时关注最多的是几套学术与文艺丛书,其中许多新书的首印和旧书的再版,都成为我青春岁月里的一个个“事件”。
访书的另一个途径为“阅览”,尤其是西文书籍,这在当时还算稀有之物,并不能随心所欲地获取。
除了在学校图书馆偶尔觅得一两本心仪的英文旧书,印象最深刻的是,办理各种繁复的手续终于登临上海图书馆(南京西路旧址)四楼看外文书。
正是在那间轩敞明亮的阅览室里,我神游在西方思想家、文学家的精神世界里,看着窗外的日光由明转暗,暮色降临华灯初上的夜色,心中洋溢起一股无法言说的陶醉感。
若是读书读倦了,就到毗邻的人民公园漫步,仍旧徜徉在书中的境界里。
这两种途径而获致的刻骨铭心的读书体验,成为我对1980年代青春回忆的一条主线。
尤其是因为,在这种读书体验里扎下了我最幽深的精神之根,引领我一步步进入古希腊。
最初,我迷恋上了“心理学”,浏览了不少打着“某某心理学”旗号的读物。
我的想法是,如若掌握世上各种不同类型的人的心理,岂不是获得了进入他人内心的万能钥匙,而我自己不就像披上了隐身衣那样,能够随意启开他人的“心扉”而一览无余了么?不久,我便发现,所谓的“心理学”止步于人的心理状态,并不关心个体的内心生活领域。
要从个体的内心生活臻至人类精神最高迈的境界,那其实是文学以及部分哲学作品的领地。
于是,我开始悠游文学与哲学的浩瀚天地。
中外古今的名著一概不拒,尽情翻阅。
不过,使我免于沉溺在泛滥无归的境地的,是我循着刘小枫的《诗化哲学》、周国平的《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及其主编的《诗人哲学家》等几部“启蒙书”的线索,发现了德国的“诗化哲学”与“诗人哲学家”。
“诗化”的哲学,按我当时的理解,是一种诗与哲学的亲密结合,两者达到高度地相互补充与制约;于是诗欲求成为思,思也欲求成为诗。
在“诗化哲学”那里,诗在最高的意义上成为哲学活动的方式,成为赋予个体生命其本真状态的哲学生活方式。
基于这样一种诗与思的关系,“诗人哲学家”既阐发了一种精微的哲学义理,又描摹了处于该精神世界里的人的生存境况,甚至于用戏剧手法来展现各种精神和生存境况里的人的冲突,令观者从冲突当中寻得更高境界的超越。
在“诗人哲学家”当中,最令我神往不已的是19世纪初至20世纪中叶德国文化圈内产生的璀璨群星:高古的如歌德与荷尔德林,浪漫的如弗·施莱格尔与诺瓦利斯,桀骜的如叔本华与尼采,玄远的里尔克,沉郁的特拉克尔,深思的海德格尔,丰赡的伽达默尔,等等。
这些诗人流露出哲学的眼光与深邃,哲学家则洋溢着诗人的灵性与激情。
在所有德国“诗人哲学家”里,我对尼采情有独钟。
除了之前提到的周国平的《尼采》一书,他用绝妙美文迻译的《尼采诗集》和《悲剧的诞生:尼采美学文选》(两书皆初版于1986年)带给我内心巨大的战栗。
经由这几本书对尼采的发现,成为我个人精神历程上的一个里程碑。
这几本旧书我至今珍藏,虽已纸张泛黄且有斑斑霉点,却时不时取出捧读,以启遐思。
尼采思想的魅力在于,诗的精神贯穿始终。
这不仅体现在横跨尼采创作生涯的数百首诗歌,而且还见诸其特立独行的哲学写作风格。
他使用了包括对话、格言、警句、譬喻、象征等各种富于诗意的方式,传达幽深精微的哲学思想,不愧为德国哲学家当中最卓越的文体大师。
严格说来,尼采的诗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较为凝练的格言诗,另一种是较为激昂的抒情诗。
前者极富哲理,自不待言,而后者更是融哲理于抒情的杰作,其中尤以一束《酒神颂》为最高成就。
诚如译者在前言里所说:“他(引者按:尼采)力图用他的抒情诗完整地表现他的哲学的基本精神——酒神精神,追求古希腊酒神祭颂歌那种合音乐、舞蹈、诗歌为一体,身心完全交融的风格,其代表作是《酒神颂》。
”如若我们再联想到尼采的思想自传《瞧!这个人》的最末一句、可视作他留给后人的精神遗嘱的那一声绝笔呐喊:“你们了解过我吗?狄奥尼索斯反对基督”,可以说,狄奥尼索斯所代表的酒神精神,不啻为“诗人哲学家”尼采的最终归宿。
不过,这种精神为何要以酒神颂歌的诗体形式表达,而且唯有这种诗体才能完整地加以表达?我慢慢体悟出颂神诗歌的深义:当人的此在被某位神明的存在所激荡,而感领其特质之时,必然以致献此位神明的颂歌来展现其精神状态。
缘此,颂神歌乃诗歌的最高形式,亦为人类心灵活动的最高形式。
酒神颂成为尼采哲学的归宿,实质上达致了思之为诗的实现与完成,或曰“思向诗的羽化”。
沉醉于尼采的诗境当中,我进一步追问:究竟是什么令尼采如此神往于古希腊的酒神精神与酒神文化?加之我又发现,酒神精神不仅是尼采思想的归宿,而且还是它的最初源头:那便是以《悲剧的诞生》为名发表的这部通常被认为断送了学者尼采的生涯,却造就了哲学家尼采的成名作。
关于《悲剧的诞生》,学术界至今仍然褒贬不一,但我很快意识到:这部书其实并非对古希腊思想的历史重构,而是以天才的直觉触摸到其精神,并力图以一种与之匹配的、受其滋养的风格来使之“复活”。
这实质上是一本信念之书,一本“艺术形而上学”之书。
它以生命最根本的两种艺术冲动,即“日神精神”与“酒神精神”的结合,来赋予生命最高使命和意义。
它试图创立一种“艺术宗教”,一种艺术创造者的美学;相形之下,作为学术问题的“古希腊悲剧的诞生”,便成为次要的引子。
(全书从“古希腊悲剧的诞生”到其“消亡”再到“悲剧在德国的再生”,此中寄托的寓意可谓昭然)数年后读到的另一本尼采早期著作《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的中译本,与《悲剧的诞生》可谓双璧。
两书共同缔造了古希腊文化的精神圣地。
后者高扬渗透了悲剧精神的悲剧艺术,而前者主张返回浸润着同样的悲剧精神的前苏格拉底哲学。
在尼采笔下,那些伟岸的古希腊人,苏格拉底、柏拉图、前苏格拉底哲人、三大悲剧家以及一切的源头——荷马——跃然纸上,构成一幅与德国“诗人哲学家”交相辉映的不朽群像。
至此我才恍然,原来“诗人哲学家”尼采的奥秘深藏在古希腊(尔后我还发现,另外两位“诗人哲学家”荷尔德林与海德格尔的情况也是如此)。
那么,我急于知道答案的问题是:如何进入那个辽远的古希腊世界?我透过追寻尼采的人生历程发现,他早年接受了十余载的“古典”教育(文科中学)和“古典语文学”训练(大学);此后,在他生命中最富创造力的二十年,恰好又可划分为前后十年,前十年担任巴塞尔大学“古典语文学”教授,后十年因病退休,漂泊于欧洲各地。
后十年尼采哲学的重要思想,例如“超善恶”“强力意志”“永恒轮回”“超人”之类,都可在早年的“古典语文学论著”(philologica,直到并包括《悲剧的诞
生》)那里探得端倪。
后期以“酒神哲学家”自居的尼采,虽然对“古典语文学”屡有微词,甚至频频攻击古典语文学者,从他个人所受教育的历程来看,我执拗地产生了一个念头:要进入古希腊,舍此别无他途(至于要“复活”古希腊精神,或许存在“隐秘幽径”,则又当别论)。
“古典语文学”究系何物?当时的我不甚了然。
多方打听才明白,在西方“古典语文学”从属于“古典学”学科,为其核心科目。
如此一来,我便下定决心,负笈海外,在“古典学”系里专修“古典语文学”。
这一志愿不久便在1990年代初期,幸运地化作了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