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经刮痧拔罐艾灸联合中药贴敷中医综合护理干预对中风恢复期偏瘫肢体功能康复疗效研究

合集下载

中医烫熨疗法联合穴位贴敷治疗对中风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

中医烫熨疗法联合穴位贴敷治疗对中风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

中医烫熨疗法联合穴位贴敷治疗对中风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摘要】目的:讨论分析中医中药烫熨疗法结合穴位贴药疗法在中风中经络的治疗中对肢体功能的康复。

方法:研究时间为2022年3月至2022年1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及追踪的中风偏瘫患者68例作为参考,按受试者和常规干预者分为两组,其中中医中药烫熨疗法结合穴位贴药治疗分为观察者组,临床常规治疗为对照者组;比较两组的肢体运动功能、治疗前后疼痛改善程度。

结果:两组治疗的患者中受试者和常规干预者的疼痛情况及肢体功能的差异(P>0.06);所有患者的疼痛症状、肢体运动功能在相关治疗后分别得到了有效的改善,不过,受试者祖和常规干预者组的疼痛缓解程度要高P<0.06);并且肢体的功能恢复要优于常规干预者组(P<0.06)。

结论:中医的烫熨疗法结合穴位贴药疗法对中风中经络患者的疗效确切,很大程度上可帮助恢复患肢的运动功能,值得推广。

【关键词】中医烫熨疗法;穴位贴敷;中风偏瘫;肢体功能中风偏瘫是因多因素影响而引起脑内动、静脉出现病理性变化的一种病症,中风一病病机较为复杂,多见于中年[1],临床表现多为半身不遂,语言不利、口眼㖞斜等运动功能异常为症状,严重阻碍患者的健康状况和正常生活质量。

为了很好的恢复患者的肢体运功功能及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状况,中医中药烫熨疗法结合穴位贴药疗法在临床中广泛应运。

故此对治疗及追踪的68例中风中经络偏瘫患者的临床数据中,分析对比中药烫熨疗法结合穴位贴药疗法治疗的临床作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于2022年3月至2022年11月间,参照对象以68 例中风偏瘫患者为例,随机均等分为两组。

其中观察组:男、女各23例、11例;年龄49-80岁,平均(64.28±6.54)岁。

对照组:男、女各21例、13例;年龄52-81岁,平均(64.77±7.01)岁。

对患者的临床检查资料整理统计学习分析,其相差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6),可以进行对比研究。

中风(脑梗死恢复期)中医护理方案 优化

中风(脑梗死恢复期)中医护理方案 优化

中风(脑梗死恢复期)中医护理方案优化和疗效。

适用于肢体酸痛、冷痛、麻木、萎缩等症状。

二)口眼歪斜、失语、语謇1.观察患者吞咽、呼吸、语言、面部表情等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各种并发症。

2.指导患者进行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防止口腔溃疡、龋齿等并发症的发生。

3.进行语言康复训练,包括口腔肌肉锻炼、语音训练、听力训练等,帮助患者恢复语言能力。

4.遵医嘱选用以下中医护理特色技术1~2项:1)针灸疗法:遵医嘱选穴,每日1次,留针20~30分钟。

适用于口眼歪斜、失语、语謇等症状。

2)艾灸治疗:遵医嘱取穴。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痰热腑实证和痰火闭窍者不宜。

3)中药热熨:遵医嘱取穴。

中药籽装入药袋混合均匀,微波加热≥70℃。

放于患处相应的穴位上适时来回或旋转药熨15~30分钟,每日1~2次,达到温和疗效。

适用于口眼歪斜、失语、语謇等症状。

三)肢体肌肉萎缩、关节疼痛1.观察患者肢体肌肉、关节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各种并发症。

2.进行肌肉康复训练,包括肌肉力量训练、肌肉协调训练等,帮助患者恢复肌肉功能。

3.进行关节康复训练,包括关节活动训练、关节稳定性训练等,帮助患者恢复关节功能。

4.遵医嘱选用以下中医护理特色技术1~2项:1)拔罐疗法:遵医嘱选穴每日1次,留罐5~10分钟。

适用于肢体萎缩、关节疼痛。

2)中频、低频治疗仪:遵医嘱选取上肢肩井、曲池、合谷、外关等穴。

下肢委中、昆仑、悬钟、阳陵泉等穴,进行经络穴位电刺激,每日1~2次,每次30分钟。

适用于肢体萎软乏力、麻木,严禁直接刺激痉挛肌肉。

3)艾灸治疗:遵医嘱取穴。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痰热腑实证和痰火闭窍者不宜。

4)中药热熨:遵医嘱取穴。

中药籽装入药袋混合均匀,微波加热≥70℃。

放于患处相应的穴位上适时来回或旋转药熨15~30分钟,每日1~2次,达到温和疗效。

适用于肢体肌肉萎缩、关节疼痛等症状。

四)肢体麻木、萎软、乏力1.观察患者肢体感觉、肌力、肌张力等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各种并发症。

温灸刮痧技术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1例的护理体会

温灸刮痧技术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1例的护理体会

2022 年第 8 卷第 12 期Vol.8, No.12, 2022中西医结合护理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Nursinghttp :/ / OPEN ACCESS 温灸刮痧技术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1例的护理体会洪双(河北省沧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上肢创伤科, 河北 沧州, 061729)摘要: 本文总结1例运用温灸刮痧技术治疗肩手综合征的护理经验。

患者入院后即开展护理评估,明确护理重点,辨证分型,运用温灸刮痧技术,缓解患肢疼痛,改善肢体运动功能,提升患者生活自理能力。

关键词: 肩手综合征; 中风; 温灸刮痧; 眩晕; 焦虑中图分类号: R 473.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709-1961(2022)12-0331-03Nursing of a patient with shoulder -hand syndrome afterstroke treated with warm moxibustion scrapping therapyHONG Shuang(Department of Upper limb Traumatology , Cangzhou Hospit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 , Cangzhou , Hebei , 061729)ABSTRACT : 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nursing measures for a patient with shoulder -hand syn⁃drome after stroke treated with warm moxibustion scrapping therapy. Based on the nursing assess⁃ment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 warm moxibustion scrapping therapy was carried out to relief the pain of suffered limbs and improve the motor function and pa⁃tient ’s self -care ability of daily living.KEY WORDS : shoulder -hand syndrome ; stroke ; warm moxibustion scrapping therapy ; dizziness ; anxiety 肩手综合征又称复杂区疼痛综合征Ⅰ型[1],属于中医学“偏枯”“痹证”“筋痹”等范畴,在我国发生率为 16.9%~34.1%[2],常发生于卒中后1~3个月[3],是中风后偏瘫患者常见并发症和致残因素,在临床中表现为患者患侧的上肢浮肿、疼痛、手功能受限同时伴有血管功能性障碍、浮肿、感觉异常、机能减退等几种主要表现,常因疼痛较重并发挛缩,成为康复的阻碍因素。

艾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疗效

艾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疗效

艾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疗效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严重疾病,主要是由于脑血管的病变以及不良的生活习惯所导致的。

该疾病会对患者的生活造成严重影响,使其出现中风、偏瘫、言语障碍等症状,影响到患者的工作和生活质量。

因此,如何对脑卒中患者进行最有效的治疗成为了当今医学界广泛关注的问题。

艾灸联合康复训练是一种新型的治疗脑卒中偏瘫的方法,该方法将康复治疗与传统的中医艾灸疗法相结合,可以有效地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的生活功能。

本文将重点介绍艾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疗效。

一、艾灸的临床应用艾灸是一种中医传统疗法,主要是利用艾草燃烧后产生的热量和烟草中的草质挥发物质对皮肤进行刺激,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艾灸可以有效地改善血液循环,消除疼痛、消炎和抗病毒等作用。

在现代医学中,艾灸已被广泛运用于临床领域,被认为是一种安全、经济、有效的治疗手段。

在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方面,艾灸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作用:1、促进血液循环通过对患者进行艾灸刺激,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患者身体局部的营养供应,缓解肌肉痉挛和僵硬,从而减轻患者的疼痛感。

2、缓解肌肉痉挛和僵硬脑卒中偏瘫患者常常会出现肌肉痉挛和僵硬的症状,这些症状会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康复治疗。

通过对患者进行艾灸刺激,可以缓解肌肉痉挛和僵硬,使患者身体局部得到放松和休息,从而有利于患者的康复治疗。

3、促进神经再生和修复艾灸刺激可以促进神经再生和修复,刺激相关神经,促进神经细胞的增生和生长,从而有助于恢复患者的神经功能。

二、康复训练的临床应用康复训练是通过一系列的训练和物理治疗手段,促进患者身体功能的恢复和改善。

在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方面,康复训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肌肉协调训练脑卒中偏瘫患者往往存在肌肉无力、失调以及协调能力下降等问题,这些问题将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活动能力。

因此,肌肉协调训练成为了脑卒中康复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患者进行肌肉协调训练,可以有效地改善肌肉的协调能力,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和活动能力。

艾灸、穴位敷贴治疗脑卒中

艾灸、穴位敷贴治疗脑卒中

艾灸疗法概述艾灸疗法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用艾绒或其他药物在体表固定的穴位上烧灼、温灸,借助灸火的热力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传导达到温经通络、扶正祛邪的作用,有助于改善组织能量代谢,扩张血管,对改善恢复期患者肢体功能障碍具显著的效果[1]。

一、操作方法:1.艾炷灸:是将艾炷放在腧穴上施灸的方法。

可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

(1)直接灸:是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

施灸时先将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凡士林,以使艾炷便于粘附,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置于腧穴上点燃施灸,当灸炷燃剩五分之二或四分之一而患者感到微有灼痛时,即可易炷再灸。

若用麦粒大的艾炷施灸,当患者感到有灼痛时,医者可用镊子柄将艾炷熄灭,然后继续易位再灸,按规定壮数灸完为止。

一般应灸至局部皮肤红晕而不起泡为度[2]。

(2)间接灸:间接灸又称间隔灸、隔物灸。

是用某种物品将艾炷与施灸腧穴部位的皮肤隔开,进行施灸的方法。

1)隔姜灸:是用鲜姜切成直径2~3厘米、厚0.2~0.3厘米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将姜片置于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再将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

当艾住燃尽,再易炷施灸。

2)隔附子饼灸:将附子研成粉末,用酒调和做成直径约3厘米、厚约0.8厘米的附子饼,中间以针刺数孔,放在应灸腧穴或患处,上面再放艾炷施灸,直到灸完所规定壮数为止[3]。

2.艾条灸:是以艾绒或艾绒加入各种中药制成的圆柱形长条,即艾条进行施灸。

常用的方法有温和灸和雀啄灸。

(1)温和灸:施灸时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距皮肤2~3厘米左右,进行熏烤。

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5~7分钟,至皮肤红晕为度。

对于昏厥、局部知觉迟钝的患者,医者可将中、食二指分开,置于施灸部位的两侧,这样可以通过医者手指的感觉来测知患者局部的受热程度,以便随时调节施灸的距离和防止烫伤。

(2)雀啄灸:施灸时,将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活动地施灸。

老年中风恢复期的中医康复护理效果观察

老年中风恢复期的中医康复护理效果观察
和 运 动 功 能 ,值 得 临 床 推 广 。
关 键词 :中风 ;恢复期 ;康复护理 中图分 类号 :1 1 4 7 3 . 7 4 文献标识 码 :B
DO I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1 — 3 1 4 1 . 2 0 1 4 . 0 1 . 3 0 8
力 的恢复 1 . 2 . 3 日常生活能力训练 对 与 中风 的患者 进行 简单 的生活训 练 , 如 训穿 衣 、 进食 、
方法在 治疗中 风 偏瘫的 患者中 显著康复 疗效。 我科 采取化
瘀通络针灸法 ,每周针灸 6 次 ,一次针刺 时间通常留在体
内2 0 ~3 0 a r i n , 医生会 根据 患者 的症状 而选 取穴位 。选 穴方 法: 平 衡 区运 动 区一般选 取地 仓穴 、颊 车穴 、人 中穴 、廉 泉 穴; 上 肢选 穴位肩 、天井 、外关 、阳溪 、手三里 、曲池 、外关 、 内关 以及合 谷 等 ;下肢 选穴 位 环跳 、梁 丘 、阳 陵泉 、风市 、 昆 仑 、丰 隆 、解 溪 、血 海 、太 白 、少 冲 、三 阴交 、足 三 里 以及 太 冲等学位 。 以上 穴位 针刺 可以根据 病情 进行加 减 ; ② 针刺 治疗 神经功 能方法 : 主穴 : 关元 、三 阴交 、百会 、曲泉 、 列缺。配穴 : 患者有肝 经湿热型加大敦 、行 间 ; 患者有脾 肾两 虚型加 肾俞 、脾俞 ; 施 针方 法 : 取不锈 钢毫 针进行施 针 , 进 针方 法 以提插 捻 转 补 法 为主 ,施 关 元 穴 时要 采 用烧 山火 手 法 ,会 出 现针 感 向外 阴方 向 的传导 ,三 阴交 穴 出现 的针 感要 求 至膝 关节 以上 ,针保 留在 体 内 3 0分 钟后 拔 出 ; ③ 艾 灸 治疗 情 志 : 通 过 艾 灸 穴位 的方 法 ,是 药性 通 过 表穴 位 进 人 体 内 ,渗 透诸 经 ,不 经 能 够促 进 肢 体 的恢 复 同 时也 能 够 提 高患 者 的 机体 免 疫 功 能 。在 复期 给 予 患者 实施 中 医特 色 治疗 如 针 灸 、艾 灸 、刮 痧 以及 重 要 熏蒸 等 方 法 均 能够 明 显 的控 制 患 者 的病 情 发 展 ,而且 效 地 使 偏瘫 肢 体恢 复运 动 功 能 ,临床效 果显 著 。 1 . 3 效果评价 1 . 3 . 1 神经功 能 采用 神 经功 能缺 损 程度 评 分进 行评 定 ,3 l一4 5分 为 重 型 ,1 6~ 3 0 分 为 中型 ,0— 1 5 分为 轻型 。 1 . 3 . 2 运 动功 能 采用简式 F u g l — Me y e r 评 定法 ” 进 行 评 定 ,9 5—9 9分 为轻度 , 8 5~9 4 分 为 中度 , 5 0~8 4 分 为 明显 , < 5 0 分 为严 重 。

艾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疗效

艾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疗效

艾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疗效脑卒中偏瘫是指因脑血管病变导致的脑卒中所致的一种运动功能障碍。

这类患者常出现偏瘫、肌张力增高、肌肉疲劳、骨骼和软组织变化等症状,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对于这类患者的治疗和康复,需要综合运用各种康复手段和治疗方法,其中包括艾灸联合康复训练。

艾灸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在患者体表局部点燃压片制成的药艾草,使患者体表皮肤产生温热感,进而改善局部血管循环和代谢,从而起到促进疾病康复的作用。

而康复训练则是一种系统的康复方法,通过运用各种运动疗法和理疗手段,帮助患者恢复肌肉功能和运动能力,从而改善生活质量。

艾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疗效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本文将重点探讨这种治疗方法的疗效,并结合临床案例进行分析,以期为临床医生和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和借鉴。

1. 艾灸的作用机制艾灸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艾灸能够通过刺激患者体表的皮肤,使得局部毛细血管扩张,血流增加,从而改善局部组织的供血供氧情况,促进局部新陈代谢的加快。

艾灸还能够通过刺激人体的穴位和经络,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平衡人体的阴阳,从而调整人体的生理功能。

康复训练主要通过运用各种运动疗法和理疗手段进行治疗,通过反复的运动训练,可以促进患者肌肉功能的恢复和运动能力的提高。

康复训练还能够通过改善患者的姿势和动作技巧,预防和减轻患者的运动支配异常,避免肌张力的过度或麻痹导致的骨骼和软组织变化。

艾灸联合康复训练的作用机制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艾灸能够改善患者的局部血液循环和代谢,提高局部组织的营养供应,有助于减轻肌肉疲劳和疼痛,从而为康复训练提供更好的物质基础。

艾灸还可以通过调节患者的气血运行,平衡患者的阴阳,从而调整和改善患者的生理功能,促进肌肉功能的恢复和运动能力的提高。

二、临床案例患者王某,男,56岁,因高血压病史长期不服药治疗,导致脑卒中而引发了右侧上肢及下肢偏瘫。

艾灸联合穴位贴敷对偏瘫肢体的康复效果观察

艾灸联合穴位贴敷对偏瘫肢体的康复效果观察

两组治疗前无差异 (P>0.05),治疗后两组均有所改善,但观察组评分优于对照组 (P<0.05)。结论:通过穴位贴敷联合艾灸治疗,患者偏瘫肢体
症状功能得到恢复,且操作简便,无毒性作用,具有临床推广意义。
【关键词】穴位贴敷;艾灸;偏瘫;[ 文章编号 ]2096-5249(2020)21-0029-0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挑取 2019 年 2 月至 2020 年 2 月本院 200 例 偏瘫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 100 例。对照 组男、女比例 48:52,年龄 45~79 岁,平均年龄 (62.39±2.14) 岁,观察组男、女比例 57:43,年龄 49~78 岁,平均年龄 (63.59±1.04) 岁,两组资料对比,在中医症状评分、日常生活 能力评分、治疗前各临床症状严重程度、年龄、性别等方面 两组患者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穴位贴敷:药物主要包含:川芎、当归、桂 枝、丹参、红花等各 10g,研制为粉末,调拌成膏状,取适 量药膏均匀涂抹在胶贴上,备用。取偏瘫侧肢体的足三里、 三阴交、内关、丰隆、曲池、阳陵泉等处贴敷 6~8h/ 次,1 次 /d。待穴位贴敷治疗结束后,取适量艾灸对足三里、三阴交、 丰隆、涌泉、曲池等穴位进行艾灸治疗,温热需在患者能够 承受范围内,每个穴位持续 10min,1 次 /d。7d 为 1 个疗程, 2 个疗程后评估疗效。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临床效果与生活能力。①依据 治疗效果,痊愈:治疗后,中医症状评分下降≥ 95%,肢体 功能恢复,日常生活无明显影响;显效:治疗后,中医症 状评分下降≥ 70%,肢体功能显著改善,生活基本自理;有 效:治疗后,中医症状评分下降≥ 30%,肢体功能好转,生 活能力有所改善;无效:以上标准均为达到。②依据 Barthel 对患者予以评分,总分 100 分,分值越高,表明患者自理能 力越好。 1.4 统计学处理 _ 全文数据均采用 SPSS 19.0 统计软件进 行计算分析,其中 ( x±s) 用于表达计量资料,χ2 用于检验计 数资料,P 决定是否有差异,其中 P<0.05 表示数据具有统计 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症状对比 两组治疗前症状无差异 (P>0.05),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循经刮痧拔罐艾灸联合中药贴敷中医综合护理干预对中风恢复期偏瘫肢体功能康复疗效研究
作者:张霞
来源:《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8年第05期
[摘要]目的探讨循经刮痧拔罐艾灸联合中药贴敷中医综合护理干预对中风恢复期偏瘫肢体功能康复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我院康复科2015年7月-2017年10月80例中风恢复期偏瘫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

对照组给予偏瘫肢体选穴针灸法,观察组循经刮痧拔罐艾灸联合中药贴敷中医综合护理干预法。

10d为一个疗程,干预3疗程后,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前后上下肢神经功能评分(NIHSS)、功能残疾评分(MRS)和生活质量(WHOQOL-BREF)。

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NIHSs、MRS、WHOQOL-BREF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NIHSS、MRS、WHOQOL-BREF评分组内比较均明显高于本组干预前水平;干预后,两组组间比较观察组各项评分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循经取穴;中医护理;中风恢复期;肢体偏瘫
[中图分类号]R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8.05.11.02
中风又称为脑卒中,是由于大脑动脉系统病变引发的一系列的急性脑血管病,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两种,血管痉挛、破裂或者闭塞常造成急性发展的脑循环局部障碍和以肢体偏瘫为主的功能损害。

中风病因病机属于本虚标实,表现为突然昏仆、口眼歪斜、言语不利、半身不遂,具有死亡率高、复发率高及致残率高等特点。

据国家慢病统计,我国卒中发病率居世界首位。

由于脑卒中病侧锥体系和锥体外系的损害,临床约80%的脑卒中患者遗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其中尤以肢体偏瘫发生率最高,严重影响患者健康和生存质量。

传统中医药特色对中风病有能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优势。

随着中医护理技术的广泛开展,我院将循经刮痧拔罐艾灸联合中药贴敷中医综合护理干预技术应用于中风恢复期肢体偏瘫患者康复,临床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连云港市赣榆区中医院康复科2015年7月~2017年10月80例中风恢复期偏瘫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

两组患者均符合《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H中风病的诊断依据。

患者均经脑CT、MRI影像学检查确诊后正规治疗转入康复期。

排除合并心、肝、肾重要脏器功能不全者、精神疾病及合并脑外伤者。

对照组男30例,女10例,年龄56~76岁,平均年龄(63.73±4.12)岁,平均病程(25.63±3.08)d。

左侧偏瘫19例,右侧偏瘫21例。

观察组男29例,女11例,年龄57~78岁,平均年龄(64.12±4.72)岁,平均病程(26.02±3.72)d。

左右侧偏瘫各20例。

患者均知情同意,治疗方案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讨论批准。

两组临床资料、肢体神经功能评分和功能残疾评分比较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行针灸治疗,上肢取尺泽、曲池、合谷、内关、手三里;下肢取环跳、血海、阳陵泉、风市、丘墟、太冲。

取患者偏瘫侧穴位,30号不锈钢1.5寸毫针直刺,深度
0.5~1.5寸,得气后采用手法捻转,平补平泻法时间1~3min,1次/d,10d为一个疗程。

1.2.2观察组实施循经刮痧拔罐艾灸联合中药贴敷中医综合护理干预法,10 d为一个疗程:(1)循经刮痧拔罐法:患者取俯卧位,取患者大杼、心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肾俞等背部双侧足太阳膀胱经穴位,先行平补平泄法刮痧后给予该膀胱经走罐,再留罐10 min。

再行患侧上下肢循经刮痧和留罐15 min,选穴(上肢:肩髃、曲池、手三里及阿是穴等;下肢:环跳、扶承、风市、伏兔、足三里、血海、三阴交及阿是穴)拔罐刮痧每周一次。

(2)灸法:选穴百会穴悬灸,督脉及膀胱经上的穴位,用8孔(单排)的艾灸盒进行艾灸治疗,艾灸盒下层铺鲜姜末,艾条距离皮肤3-5cm,加强观察防止皮肤烫伤;灸上肢:肩髑、曲池、手三里、内关、外关、合谷及阿是穴等;下肢:环跳、扶承、风市、伏兔、足三里、血海、委中穴、承山、三阴交、太溪、昆仑穴、太冲穴、侠溪穴、涌泉穴,1次/d,15~20 min/次。

(3)中药贴敷:使用自制痛痹散,取白芷、防风、羌活、姜黄、薄荷、丁香、乳香、没药、血竭、红花、川乌、草乌各100 g等份研末,黄酒调敷于偏瘫肢体之肘、膝关节,辅以TDP神灯照射,1次/d,30 min/次。

照射时注意测量皮肤温度,防止灼伤。

1.3疗效观察
观察评定患者上下肢运动神经功能、功能残疾及生活质量和疗效评分:(1)参照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 stroke scale,NIHSS)第5、6项上下肢运动评分,各6项,项目评分标准为0、1、2、3、4、9,分值越高神经功能越差。

(2)功能残疾:使用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Rankin scale,MRS)水平的疗效判定指标,较BI更能反映康复较好的卒中病人之间的功能残疾差异。

MRS评分≤2作为划分脑卒中病人是否残疾的分界值。

(3)生活质量评分:使用世界卫生组织生产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测定患者近2周的生存质量,共包括26个条目和3个附加问题,包括生理、心理、社会观察、环境4个领域,各领域得分4~20分,总分0~100分,分数越高说明生存质量越好。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例(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应用“x±s”描述,采用t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功能残疾水平比较
干预前,两组NIHSS、MRS评分比较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NIHSS、MRS评分组内比较均明显高于本组干预前水平;干预后,两组组间NIHSS、MRS评分比较观察组各项评分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生存质量比较干预前,两组WHOQOL-BREF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WHOQOL-BREF评分组内比较均明显高于本组干预前水平;干预后,两组WHOQOL-BREF评分组间比较观察组评分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中风病起病急骤,变化迅速、证见多端。

急性期为病程2周内,恢复期为2周~6月。

中风偏瘫恢复期主要表现为元气亏虚、痰瘀痹阻脉络,最终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肢体失养。

因而对于中风偏瘫恢复期的治疗原则为恢复人体阴平阳秘状态,顺经络之气,使阴阳相应、气相交贯,引气归元、疏通经络达阳气温煦和濡养功能。

祖国传统医学《素问·痰论》有针刺阳明经穴使十二经气血通畅,因此中风偏瘫弛缓状态主要取手足阳明经穴位手足阳明经穴位。

本研究所用中医综合护理干预,循手足阳明经、足太阳膀胱经和关节附近穴位,可使肾间元气和脑部元气相互转化、相互依赖,达到从阴引阳、从阳引阴,活血化瘀、舒筋活络,以恢复肢体关节经络通畅的作用。

中风偏瘫患者康复最终目标为克服残疾所造成的功能障碍,使肢体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恢复,改善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对社会和家庭造成的影响和负担。

中医护理技术素以简、效、易、廉的特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尤以提高慢性病患者的病痛为优势彰显。

本研究所采用循经刮痧、艾灸、中药贴敷法,对中风恢复期偏瘫患者肢体康复有显著的促进功效,显著改善了患者功能残疾水平,加速了康复进程,显著提高了患者生存质量。

且具有操作安全、便捷和高效,患者接受和认可度极高。

本文编辑:李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