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后遗症治疗经验谈
中风患者出院指导

中风患者出院指导
中风(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急性神经系统疾病,对于中风患者的出院后,正确的指导和康复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一些建议和指导,帮助中风患者在出院后更好地康复和管理自己的健康。
药物管理
1. 确保按照医生的嘱咐正确地服用处方药,并按时服药。
2. 如果有任何药物副作用或疑问,及时咨询医生。
3. 不要随意停止使用药物,除非得到医生的指示。
饮食建议
1. 遵循健康的饮食惯,摄入均衡的营养。
2. 减少高脂肪、高盐和高胆固醇的食物摄入。
3. 增加新鲜水果和蔬菜的摄入。
4. 控制饮酒,戒烟。
5. 饮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调整。
生活方式
1. 避免过度劳累,注意合理安排活动和休息。
2. 保持适当的体重,避免肥胖。
3. 定期进行体育锻炼,根据医生的建议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
4. 注意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减少压力和焦虑。
5. 跟随医生的治疗计划定期复诊,及时了解自身病情。
家庭照料
1. 为患者提供一个安全、整洁和舒适的居住环境。
2. 协助患者进行日常生活活动,如洗漱、进食和穿衣。
3. 定期帮助患者检查血压、血糖等指标,并记录下来。
4. 鼓励患者积极参与康复训练和活动。
以上建议和指导旨在帮助中风患者在出院后更好地康复和管理自己的健康。
每个患者的情况各不相同,建议在进行任何调整或采取新的措施之前,先与医生进行咨询和讨论。
治中风后遗症勿忘治郁

‘
( 收稿 日 期: 2 0 1 2 — 1 2 — 1 6 )
治 中风 后 遗 症 勿忘 治郁
张 晓 彬
( 天脊煤化工集团公司职工医院 , 山西 潞城 0 4 7 5 0 7 )
治疗 中风后遗症 , 一般都 会应用补 阳还五汤 , 或者 直接予
服用步长脑心通 ( 补阳还五汤胶囊制剂 ) 或者脑安 片( 补 阳还五 汤片剂制 剂) , 临床上也有疗效。 但是笔者在治疗 中受很 多前辈
【 3 】 郑虎 占. 中药临 床应用 备要 之九 [ J 】 . 中 国临床 医生 , 2 0 1 1 , 3 9 ( 9 ) :
7 3 - 7 5.
疗效。其主要作用 原理 : 土茯苓祛风除湿可治疗风寒湿邪所 引
起的痹证 , 活血化瘀 、 解毒、 除湿可治疗妇科炎症 , 健 脾 胃、 除皮
著。 和单纯应用 步长脑心通或者脑安片 比较 , 有提高疗效 、 缩短 疗程 的功效 。 几年来 , 笔者在治疗 中风后遗症患者 3 O例 中, 均先用逍遥 散方加减 调理 1 周 肝脾 ,再 施以补阳还五汤等活血化瘀之剂 ,
的启发 , 发现大多数 患者需要先治郁 , 调 理其不舒 的肝 气很重 要, 对提高疗效和缩短疗程有很 大帮助 。 现将笔者治疗 3 O例病
2次服用 。2 0 d为 1 个疗程 , 连续服用 1  ̄ 3个疗程即可。
6 保 健 功能
肤之湿可治疗皮 肤病 , 土茯 苓配川芎 等药可起镇 痛 、 增强血管 弹性作用 , 以此治疗偏头痛1 3 l 。 在 日常生活 中土茯苓还可以用于
日常保健中 , 如煲汤 、 做菜 中都可以加入适量的土茯苓干 品, 长 期坚持服用 , 即可起到保健功效 , 除湿祛热 ; 市场上常见的龟苓 膏也是 一种 以土茯苓作 为主要原料 之一的美 味又保健 的健 康 饮食 。综上所述 , 土茯苓对 于偏 头痛 、 妇科疾病 、 关节 炎 、 皮肤 病 、淋证等 因湿热 引起的疾病在 临床治疗 中均取得 了 良好疗 效, 同时在 日常保健 中土茯苓亦有显著功效 。
中风后遗症中医诊疗方案

中风后遗症(脑梗死后遗症)中医诊疗方案中医病名:中风后遗症(编码为:A07.01.01.05 )西医病名:脑梗塞后遗症(编码为:I69.300)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等,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2010年)。
(1)急性起病(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4)脑CT 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它病变(5)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三)证候诊断1.风火上扰证:眩晕头痛,面红耳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而干,脉弦数。
2.痰瘀阻络证:头晕目眩,痰多而黏,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3.痰热腑实证:腹胀便干便秘,头痛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4.阴虚风动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眩晕耳鸣,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质红而体瘦,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
5.气虚血瘀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面色晄白,气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舌苔白腻,有齿痕,脉沉细。
二、治疗方案(一)中医经典【文献摘要】《灵枢·刺节真邪》:“虚邪偏客于身半,其人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
中风后遗症的康复治疗方案

中风后遗症中医药康复治疗方案中风造成的功能障碍一般来讲有肢体瘫痪、失语失忆、吞咽困难、心理障碍等,治疗这些中风后遗症应遵医嘱按疗程坚持用药,并配合功能康复锻炼、理疗、心理障碍康复进行综合治疗。
(一)药物治疗坚持服用汤药以促进脑血管病变区域侧支循环的形成和丰富,改善脑血流循环和脑缺氧状态;激活和修复受损脑细胞,清除脑组织代谢产物;清除自由基,建立脑组织功能代偿;同时对降低血粘度和高脂血症,对硬化动脉有软化作用,可以达到标本兼治和预防中风复发的双重目的。
中药汤药常分两型:气虚血瘀型方用补阳还五汤,中成药可用华佗再造丸、三七总甙片等;阳亢络阻型方用镇肝熄风汤,中成药可用太极通天口服液等。
(二)功能康复锻炼1、肌力、关节活动度训练:是增强肌力、调节肌张力、增加关节活动范围。
方法包括被动训练、主动锻炼、助力运动,个别不能活动的患者可采用意识锻炼。
2、平衡和步行训练:包括坐位、站位平衡,有支撑无支撑、静态、动态平衡等,患者平衡训练应根据瘫痪恢复的不同阶段和不同程度进行,当站立平衡后方可进行步行训练,训练应循序渐进,不能运动过度,以免造成新的伤害。
3、日常生活训练:个人洗漱,行走动作、更衣等。
作业疗法:患者有目的进行动作训练,尽可能恢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工作能力,如下棋、珠算、桌球、阅读、书写、刺绣等。
(三)理疗电疗、磁疗、高压氧治疗等,结合中医的针灸、推拿按摩。
针灸一般取穴百会、风俯、内庭、太冲。
上肢不遂加肩榆、曲池、手三里、外关;下肢不遂加环跳、阳陵泉、足三里、解溪、昆仑;口眼歪斜加地仓、颊车、合谷、四白;舌强语涩加廉泉、通里。
推拿疗法能通过手法的作用以舒筋通络、活血化瘀,并能保护关节功能,防止患侧肌肉的萎缩,亦是本病康复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法,其推拿要点手法以揉捏、扣拍、点按为主,并应掌握轻松柔和、舒适透热为度,切忌暴力损伤肌肉。
一般操作如下:1、患者取仰卧位,按摩者站在其右侧,用右手拇指按揉膻中、中脘、关元等穴。
中风后的恢复方法

中风后的恢复方法中风又称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引起中风的主要原因是大脑供血不足或大脑血管破裂。
据统计,中风是全球导致死亡的前三大疾病之一,而且中风所带来的后遗症和生活质量损失更是无法估计。
因此,对于患有中风的人群来说,早期的康复和恢复至关重要。
一、康复医疗的重要性对于患有中风的人群来说,康复医疗是非常必要的。
康复医疗的主要目的是恢复患者的生活能力,包括日常生活技能、语言和认知能力等。
在中风恢复康复医疗的过程中,需要形成一个多学科的团队,包括神经科医生、康复医师、营养师、语言治疗师等。
康复医疗的理念是「早期干预,全面治疗」。
因为中风发病后,身体的恢复速度是很快的,而早期干预不仅可以防止患者生命体征的不稳定,也可以尽快恢复患者的活动能力。
而全面治疗包括康复医疗、药物治疗、预防二次中风等,多种治疗的综合作用可以更好地促进中风患者的快速康复。
二、中风后的康复方法1.物理疗法物理疗法主要包括推拿、按摩、理疗、体育锻炼等。
该方法可以从调整神经系统、膜结构、筋骨肌肉等不同角度实现功能的恢复。
通常来说,物理疗法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医生会根据患者的身体状态,调整治疗的强度和时间。
2.语言康复中风可能会影响到患者的语言能力,包括口语表达、听力和理解等。
在此情况下,语言康复是非常必要的,可以帮助患者尽快恢复正常的语言能力。
语言康复的具体方法包括锻炼喉部肌肉、增加语言刺激等,通常来说需要长期、持续的训练。
3.营养饮食中风后患者的身体状况比较虚弱,需要注意合理的饮食,以帮助身体更快地恢复。
首先,需要避免高糖、高盐、高脂肪的饮食,这些食物会对患者的身体恢复带来不好的影响;其次,需要保持膳食均衡,多吃蔬果、全谷物等食物,让身体得到充分的营养。
4.药物治疗药物治疗主要是通过药物来控制脑血管的疾病进展,以避免产生二次发作。
常用的药物包括抗高血压药、抗血小板药等。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任何药物治疗前,都需要先进行医生的咨询和建议。
中风后遗症的康复方

中风后遗症的康复方作者:汤铁城来源:《老友》2021年第11期脑出血、脑栓塞、脑血栓均可导致半身不遂、语言障碍等后遗症。
中医称之为“偏枯”,是“窍闭络阻”使人体气血精津升降出入障碍的恶果。
历代中医为此不懈寻求恢复生理功能和优化生命质量的康复手段,更强调早治不误。
本文列举数方,供患者参考。
中风后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不清、口角流涎、大便干结,或见遗尿与小便不禁,舌紫暗有瘀点、脉弦细涩等。
证属气血亏虚、瘀阻脑络。
宜益气活血、行瘀通络。
主以补阳还五汤(黄芪30~60克,赤芍、归尾、桃仁各9克,地龙、川芎各6克,红花5克),每日1剂,水煎2次合并过滤液,上、下午分服。
舌为心之苗窍,中风后舌强不语或语言不清、口眼歪斜、口流涎多,舌淡苔厚、脉多浮滑。
证属风痰壅盛、滞阻心窍。
宜祛风逐瘀、豁痰开窍。
主以神仙解语丹(制禹白附、石菖蒲、远志、天麻、羌活、胆星各30克,全蝎12克,木香15克,共研为末,做成蜜丸,每次服6克,每日2次,取薄荷10克、生姜2片煎汤送服)。
中风后半身不遂、肌肉酸痛、肩臂麻木,舌淡脉虚,以及其他体质虚弱的风湿痛患者。
证属血虚有寒、气虚络痹。
主以黄芪桂枝五物汤(黄芪15克,桂枝、白芍、生姜各9克,大枣5枚),每日1剂,用米酒酿与清水各半煎2次,合并过滤液,上、下午分服。
中风后经脉空虚,卫外不固,突发口眼歪斜、肌肤麻木、语言失利,舌淡脉虚。
证属卫弱气虚、风邪中络。
宜实卫调营、祛风通络。
主以大秦艽汤(秦艽15克,独活、白术、茯苓、生熟地各12克,羌活、防风、白芷、当归、黄芩各10克,石膏16克),每日1剂,水煎2次,合并过滤液,上、下午分服。
中风后头晕目眩、耳鸣目糊、心烦口苦、血压增高、眼底动脉硬化、舌红脉弦。
证属肝阳上亢、化火动风。
宜育阴制阳、清热息风。
主以天麻钩藤饮(天麻9克,钩藤12克,生石决、夜交藤、益母草各15克,怀牛膝、黄芩、茯神各9克,栀子6克,杜仲、桑寄生各10克)。
如上法用水煎服。
张发荣教授古法发挥治疗中风后遗症经验谈

时珍 国医国药 20 09年第 2 0卷第 3期
}
◇名家名流◇
张 发 荣 教 授 古 法 发 挥 治 疗 中风 后 遗 症 经 验 谈
碍 3月余 , 椅 推 入 就 诊 。诊 见 面 色 自 白 , 情 淡 漠 , 气 懒 言 , 轮 光 表 少
脑梗 塞者在急性症 状控 制后 就应 尽早使用 , 这对患者神经功能的
其二 , 用 黄 芪 、 版 药 对 益 气 填 精 , 补 虚 损 。 黄 芪作 为 补 应 龟 大
男 ,2岁 。因右侧基底 节 区脑 梗塞后 出现 左侧 肢体 活动 障 恢 复 有 明 显 帮 助 。 7 能大 补元 气 , 血 祛淤 , 活 善治 肢 体痿 废。龟 版 “ 血 有 有 言语謇涩 , 智能衰退 , 记忆力严重下 降, 性格 剧变 , 易怒多疑 , 膝 气 良药 , 腰 善填奇经”, 具有较 强 的滋 阴潜 阳, 精壮骨 之力 , 以治疗 填 可 痰软 , 纳差眠可 , 尿 2~3 , 夜 次 大便成形 , 1次/ , d 查体 : 左侧肢 体 情 , 升提} 淤。此外 尚可 配伍 肖 肌力Ⅳ级 , 肌张力明显升高。舌体偏 向左 , 舌黯淡苔略厚 , 脉缓 细 肝肾亏损诸疾 。两者配伍可补气益 阴、 无力。既往有原发性高血压病和 2型糖尿病病史 , 目前血压血糖 红参加 强补益元气 , 益智 仁 、 枸杞 、 金樱 子补 肾固精 , 且强调久煎
控 制 良好 。 浓 煎 。但 是 中风 患 者 常 脾 虚 纳 呆 , 版 滋 腻腥 臭 , 芪 甘 满 壅 中 , 龟 黄
中风后遗症艾灸治疗,选好这些穴位最重要

中风后遗症艾灸治疗,选好这些⽳位最重要病因病机中风后遗症是由于脑出⾎、脑⾎栓、脑栓塞发作,所造成的⼿脚⿇⽊,活动不利,说话不清,吞咽困难等后遗症,和痰湿瘀阻经络有直接的关系。
⾼⾎压、动脉硬化、各种脑⾎管病,以及风湿性⼼脏病、⼼房纤颤、细菌性⼼内膜炎等形成脑⾎栓、脑栓塞,均可发⽣中风。
配⽳印堂⽳:位于⼈体的⾯部,两眉头连线中点。
⽔沟⽳:位于⾯部⼈中沟中。
合⾕⽳(双侧):位于⼿背虎⼝处,当拇指、⾷指合拢时,在肌⾁的最⾼处。
丰隆⽳(双侧):位于外膝眼与外踝尖连线的中点。
⾜三⾥⽳(双侧):位于⼩腿前外侧,外膝眼下4指宽,距胫⾻前缘⼀横指。
三阴交⽳(双侧):位于内踝尖直上4指宽,胫⾻后缘。
太冲⽳(双侧):位于⾜背侧,第⼀、⼆跖⾻结合部之前凹陷处。
太溪⽳(双侧):位于⾜内侧,内踝后⽅,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说话不清,吞咽困难,加:廉泉⽳:位于颈部,结喉上⽅。
上肢活动不利,加:肩井⽳(双侧):位于肩上,在脖⼦根与肩峰连线的中点。
曲池⽳(双侧):位于肘横纹外侧端与肱⾻外上髁连线中点。
⼿三⾥⽳(双侧):位于前臂背⾯桡侧,肘横纹下3指宽处。
外关⽳(双侧):位于⼿背腕横纹上3指宽。
下肢活动不利,加:环跳⽳(双侧):位于臀外下部,当股⾻⼤转⼦最凸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交点处。
阳陵泉⽳(双侧):位于⼩腿外侧上部,腓⾻头前下⽅凹陷处。
悬钟⽳(双侧):位于⼩腿外侧,外踝尖上4指宽。
昆仑⽳(双侧):位于外踝后⽅,当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原理:印堂⽳、⽔沟⽳可通调脑络,减轻中风对脑部的损伤;合⾕⽳、丰隆⽳化痰熄风,疏通被堵塞的经络;⾜三⾥⽳补⽓⾎,三阴交⽳、太溪⽳、太冲⽳,滋补肝肾,缓解由于中风⽇久造成的⾝体虚弱。
中风后遗症的康复训练:中风是中⽼年⼈容易患上的疾病之⼀,近年来中风的发病率增加,因此中风后遗症也在所难免。
对于中风后遗症患者来说,把握好中风后的前三个⽉内的康复治疗⾮常重要,它是治疗的最佳时机。
但对于病程较长的患者来说,长期的康复治疗是关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风病是常见病、 多发病之一, 其发病率、 患病率及死亡 率均较高, 在造成人口死亡的三大疾病( 中风、 恶性肿瘤、 冠 [1 ] 心病) 中有越居第一位的趋势 。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顽 不仅青年、 还是中老年均可患病。 目前已越来越多地引 疾, 起国内外学者和医学界的重视, 并引起家庭和社会的普遍关 。 注 大量临床资料表 明, 患 中 风 经 抢 救 存 活 者, 约 有 50 - 80% 留有不同程度的致残性后遗症, 如半身不遂、 语言不利、 口舌歪斜、 关节屈伸不利或挛缩, 以及智力低下甚至出现痴 约有 呆。其中约有 75% 的中风后遗症患者丧失劳动能力,
[2 ] 65% 需他人护理照料生活, 有 16% 长期卧床 。中风后遗症
则内而脏腑经络, 外而筋骨脉肌皮均失于濡养而呈现出一派 衰老虚弱的证象。脑髓血脉亦因之而呈现出虚弱 、 劳损的表 象。如病前病人常表现有头痛 、 眩晕、 健忘、 体力不支、 老年 斑等。这是中风病发生的最基本病理变化 。 正如《丹台玉 ……由是观之, 案》 所云: “ 虽由外风之中, 实因内气之虚也。 然人之一身, 表里上下未必皆虚, 惟积虚之处, 气多不贯, 而 ” 势有偏重, 故一为风所入, 而肢体于是乎废矣。 2 七情内伤 忧愁思虑, 日久不解, 心脾之气内滞, 或恼怒暴甚, 肝气 郁滞, 造成气血运行迟缓, 瘀塞脑络, 或五志过极, 心火暴甚, 内迫血行, 气血内乱, 或素体肝肾阴虚, 水不涵木, 复受七情 引动肝阳, 触动心火, 以致造成风火相煽, 内逆 刺激的诱发, 。 《 · 气血, 上犯脑窍, 神明失主而成本病 故 素问 生气通天 : “大怒则形气绝, ” 论》 有云 而血苑于上, 使人薄厥。 3 饮食所伤 嗜食肥甘厚味, 或饥饱失宜, 或偏食日久, 或形盛气弱, 以致造成中焦脾胃虚弱, 运化、 腐熟功能呆滞, 则湿痰中生, 湿痰郁久不化, 则转生为脂膏, 内渗于营血, 附着于脉络, 致 使血脉滞而不畅, 瘀滞在脑, 发为中风。 或肝旺克脾, 痰郁化 “ 火, 复因酗酒触动, 痰火交炽, 沿 循 胃 之 支 脉, 上 贯 心 脑” ( 何秀山语) , 堵塞神明出入之窍, 故见卒仆无知, 半身不遂 《杂病源流犀烛》 : “肥人多中风, 等。正如 所说 河间曰: 人肥 ” 则腠理致密, 而多郁滞, 气血难以通利, 故多卒中也。 4 气虚邪中 素体气血不足, 脉络空虚, 则外在的六淫邪气易于乘虚 内侵, 以致经络郁滞, 气血运行迟缓, 瘀浊邪气留滞于脑脉而 。 湿痰内生, 复受外在的风寒邪气, 生中风 亦有因形盛气衰, 造成风寒痰湿之邪沿循经脉而内侵于脑, 瘀滞而成。 故《医 : “其所谓真中风邪者, 学正传》 云 未必不由身体虚弱, 荣卫失 调, 然后感于外邪也。 若非体虚所致, 则西北二方风寒大盛 ” 之地, 而中风者比比皆是, 何暇为他证哉。
第 20 卷第 2 期 2012 年 2 月
中国医学工程 China Medical Engineering
Vol. 20 No. 2 Feb, 2012
·经验交流·
中风后遗症治疗经验谈
黄昌录
( 吉林省延吉市中医院, 吉林 延吉 133000 )
摘要: 中者, 伤也。风者, 邪也。风邪伤人, 轻者为感, 重者为伤, 暴速且重者为中。 因本病起病急骤, 变化 迅速, 见证多端, 既危且重, 又与自然界中的 " 风 " 善行数变, 善动变居的性质相似, 故名中风。 亦称卒中、 脑中 风、 类中、 偏枯、 仆击等。本病多在活动中突然起病, 但亦有在静态中发病者 。中风病在临床上是以突然昏倒, 不省人事, 半身不遂, 口舌歪斜, 语言不利, 偏身麻木为特征。本病主要由于年老体虚, 素不养慎, 致使脏腑气血 阴阳失调, 脑髓血脉因之失养而虚弱, 复因情志刺激、 活动劳累、 酗酒等诱发, 加重了阴阳失调, 造成气血 亏虚, 运行迟缓而瘀塞脑络, 或气血逆上, 郁胀脑脉, 胀极则络破脉损, 血流入脑而生。因此, 在临床上就必须针对病 人具体病情, 予以通腑泻热, 活血破瘀, 潜阳熄风, 开窍醒神, 化痰透络, 益气滋阴等法, 辨证论治之。 中风病据 其临床表现和致病机理, 大致与西医的脑血栓形成 、 脑栓塞、 脑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动脉炎等脑血管病相 一致, 脑肿瘤、 面神经炎等病亦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本病的一些特点, 临证也可参照本病辨证论治 。 关键词: 中风后遗症 中图分类号: R255. 2 文献标识码: B
而且给整个家庭成员及亲友 、 患者单位和 者不仅本人痛苦, 社会带来压力和负担。据统计, 中风发病后经抢救治疗存活 者中, 在 5 年内约有 20 - 47. 7% 的复发率, 其中, 在 1 年内复 。 、 发率最高 尤其是忽视控制高血压 心脏病的治疗、 动脉硬 是中风复发的 化的治疗以及防止其他诱发因素和并发症等, 主要原因, 应当特别注意。中风后遗症由于多种原因使抵抗 力逐渐低下, 容易发生多种并发症, 如感冒、 肺炎、 尿路感染、 褥疮及其化脓等, 威胁患者的生命。 可见, 中风的确是威胁 积极 人类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 。 人们应当引起重视, 开展防治工作, 应做到未病先防, 患病早治, 防治结合。 中风病的发生, 综观古今医家论述, 其发生关键在于病 人年老体衰, 脏腑气血亏虚, 阴阳失调, 以致脑髓血脉失于濡 ” ( 《灵枢 · 天 养, 久之必然造成脑髓“薄脉少血。 其肉不实 ) 的病理状态, 复因情志刺激, 或活动劳累, 或酗酒饱 年篇》 食, 或外邪侵袭等诱发, 以致造成气血运行受阻, 邪浊瘀滞脑 脉, 或阴亏于下, 阳亢于上, 阴阳失调, 造成风阳内动, 挟痰挟 火, 上逆犯脑, 致使气血郁胀脑脉, 胀极则络破脉损, 血流入 脑, 直伤脑髓, 从而形成上盛下虚, 本虚标实的危急征候。 本 病的病因病机主要可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 1 积损正衰 素体禀赋不足, 或年老体衰, 或烦劳过度, 或久病迁延不 愈, 复因将息失宜, 以致造成脏腑亏虚, 气血不足, 真气耗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