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的辨证论治
2020年中医(专长)医师资格考核:中风的辨证论治

2020年中医(专长)医师资格考核:中风的辨证论治我们为了提高各位考生的复习效率,搜集整理了“2020年中医(专长)医师资格考核:中风的辨证论治”的知识点,详情如下:(1)中经络1)风痰入络证主症:肌肤不仁,手足麻木,突然发生口眼斜,语言不利,口角流涎,舌强语謇,甚则半身不遂,或兼见手足拘挛,关节酸痛等症,舌苔薄白,脉浮数。
治法:祛风化痰通络。
方药:真方白丸子加减。
常用半夏、南星、白附子、天麻、全蝎、当归、白芍、鸡血藤、豨莶草。
风痰入络证,语言不清者,加菖蒲、远志祛痰宣窍;痰瘀交阻,舌紫有瘀斑,脉细涩者,可酌加丹参、桃仁、红花、赤芍等活血化瘀。
2)风阳上扰证主症:平素头晕头痛,耳鸣目眩,突然发生口眼斜,舌强语謇,或手足重滞,甚则半身不遂等症,舌质红,苔黄,脉弦。
治法:平肝潜阳,活血通络。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常用天麻、钩藤、珍珠母、石决明、桑叶、菊花、黄芩、山栀、牛膝。
风阳上扰证,夹有痰浊,胸闷,恶心,苔腻,加胆南星、郁金;头痛较重,加羚羊角、夏枯草以清肝息风;腿足重滞,加杜仲、桑寄生补益肝肾。
3)阴虚风动证主症:平素头晕耳鸣,腰酸,突然发生口眼斜,言语不利,手指瞤动,甚或半身不遂,舌质红,苔腻,脉弦细数。
治法:滋阴潜阳,息风通络。
方药:镇肝息风汤加减。
常用白芍、天冬、玄参、枸杞子、龙骨、牡蛎、龟板、代赭石、牛膝、当归、天麻、钩藤。
虚风动证,痰热较重,苔黄腻,泛恶,加胆南星、竹沥、川贝母清热化痰;阴虚阳亢,肝火偏旺,心中烦热,加栀子、黄芩清热除烦。
(2)中腑脏1)闭证①痰热腑实证主症:素有头痛眩晕,心烦易怒,突然发病,半身不遂,口舌斜,舌强语謇或不语,神识欠清或昏糊,肢体强急,痰多而黏,伴腹胀,便秘,舌质暗红,或有瘀点瘀斑,苔黄腻,脉弦滑或弦涩。
治法:通腑泄热,息风化痰。
方药:桃仁承气汤加减。
常用桃仁、大黄、芒硝、枳实、胆南星、黄芩、全瓜蒌、桃仁、赤芍、丹皮、牛膝。
痰热腑实证,头痛,眩晕严重者,加钩藤、菊花、珍珠母平肝降逆;烦躁不安,彻夜不眠,口干,舌红,加生地黄、沙参、夜交藤养阴安神。
中风中医辨证论治 ppt课件

1. 中风 先兆
2.真中、 类中、
复中
6.标本 虚实
中风辨 证要点
3.病位 浅深和 病情轻
重
5.病势 的顺逆
4.闭证 和脱证
中风中医辨证论治
➢ 中经络——虽有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 言不利,但意识清楚;
➢ 中腑——二便闭塞不通,虽有神志障碍但 无昏迷;
➢ 中脏——肢体不用,昏不知人。
中风中医辨证论治
中风中医辨证论治
1、症状: 1)主症:突然发生口眼歪斜,舌强语蹇,或手足重滞,甚 则半身不遂等症。 2)兼症:平素头晕头痛,耳鸣目眩,少寐多梦,腰酸膝软。 3)苔脉:舌质红或苔腻,脉弦细数或弦滑。
➢ 2、治法:育阴潜阳,镇肝熄风。 ➢ 3、主方:镇肝熄风汤加减。 ➢ 4、常用药:
白芍、玄参、天冬──滋阴柔肝熄风 龙骨、牡蛎、龟板、代赭石──镇肝潜阳 牛膝──引血下行 天麻、钩藤、菊花──增强平肝熄风之力
地黄、当归、川芎、赤芍──养血行血 白术、茯苓──健脾祛湿
中风中医辨证论治
➢ 症状: 1)主症: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謇或不语,偏身麻木,眩晕头 痛,面红目赤 2)兼症: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 3)舌脉:舌质红绛,苔黄腻干,脉弦数。
➢ 治法:平肝息风,清热泻火。 ➢ 主方:天麻钩藤饮加减。中成药:全天麻胶囊 ➢ 常用药:天麻、钩藤、石决明、川牛膝、黄芩、栀子、夏枯草等。
中风中医辨证论治
中风中医辨证论治
1 概述 2 病因病机 3 辨证论治 4 现代研究 5 名医经验
中风中医辨证论治
➢ 西医概念: 中风——是脑卒中(急性脑血管病)
的俗称,是指一种急性非外伤性脑局部血 液供应障碍引起的局灶性神经损害。
包括: 出血性: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 缺血性:脑血栓形成、脑栓塞
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

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一、本文概述中风病,又称脑卒中,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以其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而备受关注。
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风病的诊断和治疗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本文旨在整理和标准化中风病在中医领域的诊断方法和疗效评定标准,为临床医生提供一套科学、规范、实用的参考指南。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期望能够推动中风病中医诊疗的规范化、标准化和现代化,提高中风病的治疗效果,为患者带来更好的生活质量。
二、中风病的中医诊断标准中风病是由于正气亏虚,饮食、情志、劳倦内伤等引起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脑髓神机受损是中风病的基本病机,故其病位在脑,与心、肾、肝、脾密切相关。
基本病机为气血逆乱,上犯于脑,脑髓神机受损。
病理因素主要有风、火、痰、瘀。
中风有中经络和中脏腑之分。
中经络者,病位较浅,病情较轻;中脏腑者,病位较深,病情较重。
中脏腑者又有闭证和脱证之分。
闭证属实,脱证属虚。
因邪实内闭而致的闭证当以祛邪为要,不宜滥用扶正,以防助邪为患;因正不胜邪而致的脱证,则当以扶正为先,不宜过用祛邪之药,以防伤正。
闭证和脱证虽有阴阳之殊,但在疾病发展过程中,两者又常可相互转化,故临床当注意辨证施治。
中风病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结合病史、体格检查及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如脑脊液、头颅CT、MRI等,可明确中风病的诊断,并与其他疾病相鉴别。
中风病的诊断,应包括病名诊断、病情评估、病类诊断、病期诊断、证候诊断。
病名诊断依据《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ZY/T1~9-94)进行诊断。
主症: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主症:半身不遂,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中风病中医辩证论治

中风的中医辨证论治脑血管病是临床常见病症之一,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合并症多及治愈率低的“四高一低”的特点。
中西医结合是治疗该病的优势。
祖国医学对脑血管病(中风)的论述祖国医学将脑血管疾病多称为“中风”。
中风为内科常见急症之一。
其起病急骤,变化迅速,证见多端,犹如自然界风性之善行数变,故前人以此类比,名日中风。
对于中风病的治疗及预防,历代医家均极为重视。
通过长期医疗实践积累,逐步形成了祖国医学对中风病独特的医疗优势。
一、中风病的发展源流祖国医学对脑血管疾病的认识经过了长期的临床实践。
多认为发生中风病,系指患者真阴素亏,正气不足,或五志过极,或高梁厚味。
或尺牍思劳过度,以致心肝火炽,内风旋动,气逆血菀于上,痰浊蒙闭清窍,表现为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伴有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言语蹇涩或失语;或不经昏仆,仅以歪僻不遂为主要症状的一种脑病。
因本病起病急骤,变化迅速,与自然界之风邪特性相似,故古人以此类比,名日中风。
历经几千年,经过无数医家的实践和钻研,对中风之病因病机病位的论述祖国医学认为中风之病的病机为本虚标实,下虚上实,以肝、脾、肾虚为本,风火痰瘀为标,病位在脑,但与五脏有关。
形成了祖国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
二、中风病的病因病机祖国医学认为中风的发生,不外乎内因与外因两个方面。
主要因素在于患者平素气血亏虚,心、肝、肾三脏阴阳失调,兼之忧思恼怒,或饮酒饱食,或房室劳累,或外邪侵袭等因素,以致气血运行受阻,经脉痹阻,失于濡养;或阴亏于下,肝阳暴涨,阳化风动,血随气逆,挟痰挟火,横窜经络,蒙闭清窍而卒然仆倒,半身不遂,而发中风。
(一)内因内因在中风发病中起主要作用,已为临床实践所反复证实。
(1)情志失调情志即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
情志是机体对外界事物的不同反映,在正常情况下,不会使人致病。
只有长期情志变化刺激,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才会导致中风的发病。
七情中,又惟忧思郁怒为最甚。
中风后遗症的经方及时方辨证论治展望

要结合性地考虑前期中风阶段的病机关键,正是由于中风的病机未加以诊治,才会演变为当下的诸般遗留疾病。
在《黄帝内经》病机十九条中曾有中风相关疾病与足厥阴肝经有密切联系,即“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阳上亢、肝风妄动是中风的病机所在。
因此,当疾病演变至中风后遗症的环节时,应主要解决肝风内动及肝阳上亢问题。
肝为将军之官,从属风木,水火炽盛,容易自内生风,当肝阳上亢、肝风妄动时治法上要潜阳降逆、平息肝风,在中风急性发作时,镇肝熄风汤常常被医家所引用。
此方出自《医学衷中参西录》,善于治疗内生之肝风,以患者素体肝肾阴虚为主,使得肝阳偏亢,阳亢易化风而致气血逆乱,因为肝肾阴虚,阴液不足滋养,所以会出现烦热、面红、耳鸣的现象,当疾病急性发作时以治标为主。
当疾病已然发展至中风后遗症时,疾病处于缓和阶段,当以治本为主,故在治疗时以滋养阴虚为本,渐而平肝熄风。
方中龙骨、牡蛎、龟板、白芍都可潜阳滋阴、镇肝息风,玄参、天冬又可滋补阴液,滋水涵木,可引动肺脏的清肃之气下行,制约厥阴肝木的妄动,原方中有一味茵陈,其性娇嫩,张锡纯评价该药为青蒿之娇嫩者,用以疏理肝气,顺应足厥阴肝性,在众药中对足厥阴肝经的治疗起到恩威并施的作用。
书中记载,临床中有患者脑中常自觉发热,烦躁不宁,现代医疗系为脑充血证,医家谨守病机,论为阴虚阳盛,肝阳上亢,予原方内服治之,牛膝一两、龙骨、牡蛎、龟板、杭芍、玄参、天冬各五钱,麦芽、茵陈二钱,水煎服,连服数剂,脉象平和,疾病向愈而将药停服。
有研究团队就镇肝熄风汤对中风后遗症的治疗效果进行临床观察,研究表明,镇肝熄风汤能够明显改善中风后遗症的诸多症状,兼具开通之效。
百病皆由于脾胃虚弱所生,太阴脾与阳明胃为后天之本,许多后世医家在治疗中风后遗症时却容易忽略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的调制,若太阴脾经与阳明胃经长期虚弱,气血生化不足则厥阴肝脏也难以储藏足够的血液,故在疾病治疗中可辨足太阴脾经及足阳明胃经而论治。
健脾胃二经以促气血化源,充养肝血以补养足厥阴肝经,以达到潜阳补阴的效果。
“中风”的中医药辨证论治体会

中风的中医药辨证论治体会中风是一种常见病,是因为脑血管的供血出现问题,导致大脑组织缺氧坏死。
中风在中医上又称“卒中”或“中卒”,其病因与多种因素有关。
但是,中医观点认为,中风是由于人体的经络、气血出现了阻塞所致。
中医药在中风的治疗中有着独特的辨证论治体会。
中医药的治疗原则中医药辨证论治,首先要根据患者不同的证候来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
治疗中风,主要是要按照脏腑经络论治。
中医主要的治疗原则是通过疏通经络、活血化瘀、祛风通络等方法来保障身体的生命机能是否正常。
具体治疗方法如下:疏通经络中风是由于脑血管阻塞造成的大脑组织的缺氧而导致大脑神经元坏死。
中医的疏通经络理论是通过借助针灸、按摩等手法,刺激体表的经络和穴位,疏通体内的经络,以促进气血的顺畅流通。
特别是在中风的治疗中,疏通经络可以帮助溶血栓,恢复局部组织的供血,恢复脑功和体力。
活血化瘀因为中风患者的神经细胞存活都受到了很大的损伤并存在缺血状态,很容易导致局部血液凝固现象。
中医药的活血化瘀技术就是要破坏、逐出这种凝血状态,保障神经细胞的充分供血,以防患者出现意识丧失。
中药可以通过加速血液循环来达到活血化瘀的目的。
比如常用的“桂枝汤”就是有助于活血化瘀。
祛风通络脑血管阻塞所导致的中风通常与风火有关,比如一些患者在起病时出现了部分身体肢体经常性抽搐等症状,这都是风火病态的表现。
此时,治疗中风一定要祛风通络,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中医药辨证论治的具体方法中医药一般根据中风患者的证候特点分为气滞、痰浊和湿热问一类。
其治疗方法如下:气滞证如果患者出现了气滞、中气常呕、口干口苦、头重胸闷等症状,中医诊断为“气滞”证。
气滞证的治疗方法,应通过运用丸、散、水以通气滞以去邪,活络医目,让患者体内的经络得以畅通,达到治愈的目的。
治疗中,一般以“柴胡加芍药汤”“香附使君子汤”为常用方。
痰浊证如果患者出现了咳嗽,痰多等症状,中医诊断为“痰浊”证。
此证出现时,需要控制痰的生成并化解体内已有的痰,往往使用清热化痰法来治疗。
中医中风后遗症的辨证论治方法有哪些

中医中风后遗症的辨证论治方法有哪些嘿,咱今儿就来好好聊聊中医中风后遗症的辨证论治方法。
我记得之前有个邻居大叔,原本身体还算硬朗,可突然就中风了。
经过治疗命是保住了,却留下了后遗症,走路一瘸一拐的,手也不太听使唤。
这可把他和他家里人愁坏了。
咱先来说说中风后遗症常见的证型和对应的治法。
第一种是气虚血瘀型,这类患者往往表现为半身不遂、肢体软弱无力,还容易感到疲倦,脸色也不太好。
治法呢,就是益气活血啦。
就像给身体这个大机器加点“动力油”,让气血重新顺畅运行起来。
还有一种是阴虚风动型。
这类患者可能会有肢体麻木、手足拘挛、头晕耳鸣等症状。
这时候就得滋阴熄风,给身体来一场“温润的调理”。
再说说风痰阻络型。
这种情况患者常常会有口眼歪斜、语言不利、肢体麻木等表现。
那治法就是祛风化痰、通络行瘀,把身体里那些捣乱的“风”和“痰”给清理出去。
对于中风后遗症的治疗,中药方剂可是个重要手段。
比如补阳还五汤,这就是针对气虚血瘀型的良方。
就好像是一支专门修复气血通道的“施工队”,黄芪、当归尾、赤芍、地龙、川芎、红花、桃仁,各显神通,一起努力让气血重新通畅起来。
针灸也是个不错的办法。
我曾经见过一位患者通过针灸治疗,原本僵硬的肢体慢慢地能活动一些了。
那一根根银针扎下去,就像是在给身体里堵塞的地方“开锁”。
康复锻炼更是必不可少。
就像我那邻居大叔,在家人的陪伴下,每天坚持做一些简单的动作,从一开始的站不稳,到后来能慢慢走上几步,这都是坚持锻炼的成果。
在饮食方面也得注意。
要多吃些清淡有营养的食物,像新鲜的蔬菜、水果,少吃油腻、辛辣的东西。
这就好比给身体提供“优质燃料”,而不是“劣质汽油”。
总之啊,中医治疗中风后遗症是个综合性的工程,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辨证论治,多种方法齐上阵。
相信只要坚持治疗和康复,就一定能让中风后遗症患者的生活慢慢好起来,就像我那邻居大叔一样,虽然恢复的过程很艰难,但只要不放弃,总会看到希望的!。
中风病的辨证论治

中风病的辨证论治中风病中风病是由于正气亏虚,饮食、情志、劳倦内伤等引起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为基本病机,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根据脑髓神机受损程度的不同,有中经络、中脏腑之分,有相应的临床表现。
本病多见于中老年人。
四季皆可发病,但以冬春两季最为多见。
中风病严重危害着人类健康,死亡率高,致残率高。
居1994年我国城市人口死因的首位,为发达国家人口前三位死因之一。
根据80年代对上海市1个区整群抽样36万人的调查,每10万人中风病的年发病率为230人,年死亡率164人,患病率634人。
在本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方面,中医药具有较为显著的疗效和优势。
《内经》虽没有明确提出中风病名,但所记述的“大厥”、“薄厥”、“仆击”、“偏枯”、“风痱”等病证,与中风病在卒中昏迷期和后遗症期的一些临床表现相似。
对本病的病因病机也有一定认识,如《灵枢·刺节真邪》:“虚邪偏客于身半,其人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
”此外,还认识到本病的发生与个人的体质、饮食、精神刺激等有关,如《素问,通评虚实论》明确指出:“仆击、偏枯……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
”还明确指出中风的病变部位在头部,是由气血逆而不降所致。
如《素问·调经论》说:“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
”对中风病的病因病机及其治法,历代医家论述颇多,从病因学的发展来看,大体分为两个阶段。
唐宋以前多以“内虚邪中”立论,治疗上一般多采用疏风祛邪、补益正气的方药。
如《金匮要略》正式把本病命名为中风。
认为中风病之病因为络脉空虚,风邪人中,其创立的分证方法对中风病的诊断、治疗、判断病情轻重和估计预后很有帮助。
唐宋以后,特别是金元时代,许多医家以“内风”立论,可谓中风病因学说上的一大转折。
其中刘河间力主“肾水不足,心火暴甚”;李东垣认为“形盛气衰,本气自病”;朱丹溪主张“湿痰化热生风”;元代王履从病因学角度将中风病分为“真中”、“类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风的辨证论治
中风后遗症是指中风(即脑血管意外)经治疗后遗留下来的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等症状的总称。
中医认为中风常因本体先虚,阴阳失却平衡,气血逆乱,痰瘀阻滞,肢体失养所致。
痰瘀为本病的主要病理因素,痰瘀阻滞脉络而致肢体不能随意运动,久则患肢枯瘦,麻木不仁。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中风后遗症用什么药效果好?以下是详细介绍:(1)、心肾阳虚型表现意识朦胧或痴呆,健忘,舌强语謇,肢体不遂,畏寒肢冷,心悸气短,眩晕耳鸣,血压偏低,舌红干或胖嫩,苔白,脉沉细。
中医辨证治疗中风后遗症心肾阳虚型治宜滋阴补阳,熄风开窍。
中医辨证治疗中风后遗症心肾阳虚型方选地黄饮子加减:生地、黄芪各30克,山萸肉、巴戟天、肉苁蓉、石斛各12克,远志、菖蒲、麦冬、牛膝各10克,五味子、制附子、全蝎各6克。
偏肾阴虚,骨蒸劳热者加桑枝、鳖甲、地骨皮;偏肾阳虚者加淫羊藿、仙茅;气虚甚者加党参或人参。
(2)、肝阳上亢型表现有高血压病史,常头痛,眩晕,心烦易怒,咽干口苦,失眠多梦,中风偏瘫后血压持续升高,上述症状不减,且口眼歪斜,言语謇涩,脉弦滑或弦数,苔薄黄或黄腻。
中医辨证治疗中风后遗症肝阳上亢型治宜育阴潜阳,平肝熄风。
中医辨证治疗中风后遗症肝阳上亢型方选镇肝熄风汤加减:生赭石、生白芍、生龙骨、生牡蛎、丹参各30克;玄参、生地、夏枯
草、生麦芽各15克,黄芩、栀子、川芎各10克,生甘草6 克。
热象明显者加龙胆草、生石膏;头痛眩晕者加钩藤、菊花、白蒺藜;言语謇涩加菖蒲、郁金、天竺黄;肢体麻木,伸屈不利或震颤者加蜈蚣、全蝎、白花蛇;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