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作文教学思想的新审视

合集下载

梁启超的教育思想及实践

梁启超的教育思想及实践

一、梁启超的教育思想1. 教育救国论梁启超认为,中国之所以落后,根源在于教育。

他提出“教育救国”的口号,强调教育对于国家、民族的重要性。

他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才、传承文明、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

2. 德育为先梁启超主张德育为先,强调道德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

他认为,道德教育是教育的灵魂,只有具备了高尚的道德品质,才能成为有用之才。

他提倡“以德育人”,强调教师要以身作则,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

3. 知识与能力并重梁启超主张知识与能力并重,认为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

他提倡“学以致用”,强调教育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 开放教育梁启超主张开放教育,认为教育要面向世界,吸收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他提倡“中西合璧”,主张借鉴西方教育制度,改革我国教育体制。

5. 个性发展梁启超主张尊重学生的个性,认为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激发学生的潜能。

他提倡“因材施教”,强调教育要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培养学生的特长。

二、梁启超的教育实践1. 创办新式学堂梁启超积极投身教育事业,创办了多所新式学堂,如清华学堂、南开中学等。

这些学堂以西方教育制度为蓝本,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和道德品质。

2. 推动教育改革梁启超积极参与教育改革,提出了许多具有前瞻性的教育主张。

他主张改革科举制度,推行新式教育,使教育更加贴近社会需求。

3. 撰写教育著作梁启超撰写了大量的教育著作,如《中国教育史》、《教育杂论》等,为我国教育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4. 培养人才梁启超注重人才培养,他创办的学堂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为我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梁启超教育思想及实践的启示1.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梁启超的教育思想及实践表明,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

只有重视教育,培养出大批优秀人才,才能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2. 德育为先,全面发展梁启超的教育思想强调德育为先,全面发展。

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同时关注学生的知识、能力和个性发展。

梁启超作文教学思想的探讨

梁启超作文教学思想的探讨

梁启超作文教学思想的探讨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公认的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

在语文教育方面,他对作文教学理论的研究十分透彻且独到。

他凭借自己丰富的写作经验和多年积累的教学实践阐述了语文作文教学方面的诸多见解,这些教学思想系统且深刻,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结合紧密,至今仍有深刻探讨的价值和研究意义。

梁启超学识渊博,闻名天下。

作为我国杰出的国学大师,他不仅在文学、史学、政治、哲学等多方面成就颇深。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在教育方面的突出贡献,尤其是他阐述的中学语文教育思想,为我国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梁启超的作文教学思想较集中地收录在《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一书中。

此书详细叙述了写作的方法和技巧,表达了他写作教学的基本理念,至今对我们实践新课程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启示。

清朝诗人黄遵宪就曾称赞过梁启超的文章“惊心动魄,一字千金,人人笔下所无,却为人人意中所有,虽铁石人亦应感动。

从古到今文字之力大,无过于此者矣。

”[1]本文以该书为主要研究文献,针对其中有借鉴和探讨价值的作文教学思想进行阐发,得出以下相关结论。

一、注重人文合一,主张写“实用”之文中国自古就有“言为心声,文如其人”的说法,我们可以从每一篇文章的遣词造句里揣摩出一个人的性格品性。

如果行文结构布局缜密,那么这个人的脾气断然不会火爆急躁,如苏轼笔下的诗词大多豁达开朗、气势磅礴。

总体来说,文章的格调趣味与作者的内在品性是一致的,是不可能相背离的。

金代元好问就说过“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

叶圣陶先生也认为:“话与文都是不可做作的,有几分品德知识能力只能说几分话,写几分文,不会打折扣,不会超过增多。

”[2]显而易见,这些观点和梁启超先生一直提倡的“人文合一”、“文以载道”的精神相符合,所以他将文品和人品相融合,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最首要的是学会如何“做人”,然后才可学习“作文”,将做人的道理巧妙地融入到写作训练之中。

梁启超在文章教学的实践中,又要求学生要做到以下两点:第一,摆正写作态度,内容要真实。

浅谈梁启超的教育思想

浅谈梁启超的教育思想

浅谈梁启超的教育思想梁启超(1873-1929)是中国近代思想家、教育家、文化名人,被誉为“百年学风之祖”,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拥有重要的地位。

梁启超的教育思想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有深远的影响,在现代化进程中取得了重要的成就,成为了中国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教育的目的对于教育的目的问题,梁启超认为,教育应该是让学生获得实用的知识和技能,并引导他们正确地理解和把握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在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育的方法梁启超在教育方法方面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提倡因材施教,鼓励学生自由思考和自由表达。

此外,他还提倡实用教育,注重教育的实用性和开发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培养学生的同时,为社会和国家培养具有实用价值的人才。

教育的内容在教育内容方面,梁启超认为,学科的设置要紧贴实际需求和时代要求,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技能和知识,同时还要注重以人文精神为基础的教育。

他提倡要强调人的整体性和个性发展,注重教育的全面性和个性化。

教育的对象梁启超关注的教育对象主要是中国青年,在他看来,青年是国家和民族未来的栋梁,培养出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目标和有才能的青年人才,是中国教育的根本任务。

教育的意义梁启超认为,教育是国家和民族成长发展的核心,是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关键。

教育不仅是人力资源的重要来源,还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人文传承的重要手段。

教育可以给人的生命带来新的意义和价值,有利于提高人的素质和促进社会的进步。

结语总的来说,梁启超的教育思想在中国教育史上的地位不可替代,他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实用教育的方法,不仅在中国近代教育发展中取得了重要的成就,也对现代化进程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明规矩重理法以求实用——梁启超写作教育思想探析

明规矩重理法以求实用——梁启超写作教育思想探析
重要 意义 , 又提 出 了一套切 实可 行 的规 矩 , 为建构
方科学研 究方 法 , 设 计 的 写作 教 育 理论 体 例 周 所 备, 论证 充分 , 言简意 赅 , 可操 作性 强 , 现代写 作 为
教育 理论研究 开辟 了先河 , 奠定 了基础 。
梁 启超 在 《 文教 学 法 》 作 中开篇 表 明 : 文 第 作

步 工夫 , 注重文法 , 是 但文 法在 高等小 学期 间 已
精 要有用 的写 作知识 提供 了有 力借鉴 。
大 略讲 过 , 了 中学 以后 , 文 法 就 要 从 结 构 上 到 作
明规 矩 , 是 对 教 师 和 学 生 的共 同要 求 , 这 那
么, 教师应 该 让 学生 知 道 哪些 作 文 的 规矩 呢?概 括起 来 , 两个 层次 。 有 1 写任何 种 类文章 的一般 规矩 。 .
第 6 期
欧 治 华 : 规 矩 重 理 法 以求 实 用 明
中 图 分类 号 :G 4 . 620 文 献 标 识码 :A 文 章 编 号 :1 0 —4 3 ( 0 9 6 0 8 5 0 3 7 0 2 0 ) —0 3 —0
作 为现代语 文教育 的开拓 者 、 动者 , 推 梁启 超
走 向两个极 端 : 种是 否认写 作知识 传授 的意 义 , 一


明 规 矩
的 。要不要 的 标 准 是 : 题 而 定 , 相 即要 看 时候 如 何, 看作 者 地 位 如 何 , 要 看 读 者 地 位 如何 。所 还
以, 学作 文 的人 , 要 自己定 出个 落 脚 点 , 先 然后 根
俗话 说 : 规矩 不 成 方 圆 。学 生 不 懂 基 本 的 无

梁启超师范教育思想评析

梁启超师范教育思想评析

梁启超师范教育思想评析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梁启超是我国历史上首倡师范教育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重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师范教育为“群学之基’的光辉思想,首创了教育制度表并参与了教育决策的过程。

他的师范教育思想开启了我国师范教育理论的先河,促进了我国近代师范教育的产生。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政治家、思想家,同时也是杰出的教育家。

作为教育家,梁启超对教育的论述是非常广泛的,涉及到了教育的作用与目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与方法等方面,其中对于国民教育、师范教育、女子教育和儿童教育等都有精辟而深刻的论述,许多见解具有开创性。

本文仅对其师范教育思想理论及实践进行阐述和分析。

我国师范教育思想早在19世纪末就已经萌芽,一些著名人物如张之洞、盛宜怀、康有为、张謇、孙中山、严复等对师范教育都有所论述,但是,在我国近代教育史上,最早而且比较完整、比较系统的论述则是粱启超。

梁启超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在《时务报》上发表了《论师范》一文,集中阐述了他的师范教育思想。

他的《论师范》及其以后有关著述中所表达的师范教育思想,开启了我国近代师范教育理论的先河,为师范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思想渊源梁启超的师范教育思想形成于19世纪末。

当时的中国在两次鸦片战争后遭到西方列强的瓜分,民族危机、社会危机重重,对在国家危亡之际中国往何处去,各阶层人士纷纷探讨,提出自己的救亡主张。

这时,随着西学在中国影响的日渐深入,人们从对西方器物层面的学习和模仿,转而开始了对西方政治制度和教育制度的思考和借鉴。

梁启超的教育思想正是在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下提出来的。

(一)“教育救国论”思想的影响梁启超生活的时代是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世界狂潮的时代。

中国自1840年鸦片战争后,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特别是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后,帝国主义的侵略进一步加强,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国家巳面临危亡之险。

和梁启超学作文——梁启超作文教学思想借鉴与思辨

和梁启超学作文——梁启超作文教学思想借鉴与思辨

和梁启超学作文——梁启超作文教学思想借鉴与思辨
何捷
【期刊名称】《湖南教育(中旬刊)》
【年(卷),期】2007(000)007
【摘要】梁启超的作文教学思想集中表述在《梁著作文入门》一书中。

此书是梁
启超于上世纪20年代在清华大学等院校的授课讲义。

书中详述了写作方法和技巧,阐明了他写作教学的基本思想。

本文就是在笔者学习之后,截取该书中对我们仍有借鉴意义的作文教学思想和大家分享、探讨:
【总页数】2页(P22-23)
【作者】何捷
【作者单位】福建教育学院二附小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梁启超作文教学思想的历史视角解读 [J], 黄邵英
2.浅析梁启超的作文教学思想 [J], 秦婷婷
3.梁启超作文教学思想探要 [J], 程春梅;李儒大
4.梁启超作文教学思想对高中作文教学的启示 [J], 刘彤彤
5.梁启超作文教学思想借鉴与思辨 [J], 何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梁启超谈作文的教学

梁启超谈作文的教学

梁启超谈作文的教学梁启超谈作文的教学19 夏,梁启超先生在东南大学以《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为题,详细阐述了自己的作文教学观。

该演讲虽曰“中学以上”,依我看对各个阶段的作文教学都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梁先生主张“一学年有两学期,一学期教记叙文,一学期教论辩文。

”这样做可以防止出现“东选系选,结果便是一种,都不到家”的现象发生。

我们现在的作文教学便是百花齐放式的,一个学期记叙文也学,状物文也写,论辩文也涉猎,每一种体裁都照顾到了,结果确是样样通,样样都不精,甚至连通都不通。

当然这学期不通,下学期可以接着练习,因为我们的原那么是每学期都要尝尽各种口味的,吃得次数多了,练得多了,总能找到这道菜的门道。

不过我还是比较赞同梁先生的观点,一个学期就盯一种体裁,将之琢磨透,下学期再换另一种重点练习,已经钻研透彻的呢,可以随时随地多加练习。

“先教学生以思想的先决条件,使他知道看文如何看文如何看,作文如何做,等讲到一类文章的时候,便特别详细说明这一类文章的理法。

”这样看来,梁先生其实是主张针对每一类作文体裁,老师都要给学生设计一种或集中固定的套路,另学生先掌握了这些套路,拿到文章题目有章可循,有话可讲,再逐渐自由生发智慧,渐入自由创作的境界。

即使是80多年后的今天,大多数老师采用的还是这个方法。

然而紧接着梁先生又说:“教员不是拿所得的结果教人,最要紧的是拿怎样得着结果的方法教人。

”这就让人很犯糊涂。

将固定的套路传授给学生不就是拿所得的结果教人吗?怎么又要拿着怎样得着结果的方法教人呢?他的意思是不是说教师要结合实例将每一种作文格式、方法的种种优点与作用讲给学生知道,使他们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呢?现在很多作文教学新锐,甚至包括我,在指导学生作文的时候往往片面强调激发学生灵感,鼓励学生自由发挥,用固定的作文套路将学生套死,这当然是大道,但问题是很多时候由于学生缺乏恒久钻研的精神,往往出现有老师激发那么文思泉涌,离了老师那么手足无措的为难,另“套路派”笑掉大牙。

论梁启超的历史教育改革思想与实践

论梁启超的历史教育改革思想与实践

论梁启超的历史教育改革思想与实践在历史的浩渺星空,梁启超的历史教育改革思想与实践就像是一颗耀眼的星辰,照亮了教育改革的征程。

这颗星辰,不仅是对传统教育理念的挑战,更是对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引领。

然而,在这片星空中,我们发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如同暗礁,阻碍着历史教育改革的发展。

本文将深入探讨梁启超的历史教育改革思想与实践,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首先,梁启超的历史教育改革思想与实践,就像是在知识的海洋中航行。

它要求我们以历史为中心,以教育改革为目标,设计出一套科学、合理的改革方案。

这就像是在海洋中航行,记录着历史教育改革的轨迹。

这就需要我们在改革方案的设计上下一番功夫,既要涵盖历史教育的基本理论,又要关注教育的实际需求。

其次,梁启超的历史教育改革思想与实践,就像是在黑暗中点亮一盏明灯。

它要求我们指引教育者找到正确的改革方向,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动力。

这就需要我们在教育改革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历史教育改革成为教育者成长的良师益友。

再次,梁启超的历史教育改革思想与实践,就像是在攀登高峰。

它要求我们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不断提升历史教育改革的质量和水平。

这就需要我们在教育改革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创新,找出解决历史教育改革问题的方法。

然而,梁启超的历史教育改革思想与实践并非一帆风顺,它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困境。

比如,如何平衡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关系,如何提高教育者的历史教育能力,如何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环境,等等。

这些问题就像是一座座大山,阻挡着我们前进的道路。

因此,我们需要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找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首先,我们需要加强历史教育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一支既懂历史教育又懂教育改革的素质团队。

这就要求我们要加大投入,引进一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同时也要加强现有教师的培训和提升。

其次,我们需要加强历史教育改革实践基地的建设,搭建一个产学研一体化的平台,让教育者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梁启超作文教学思想的新审视
作者:黎剑锋
来源:《文学教育》2010年第04期
内容摘要:梁启超,近代思想家,戊戌维新运动领袖之一。

他在继承前人作文教学思想的基础上敢于创新,最早借鉴西方理论的观点和方法研究写作教学理论,提倡个性化写作,提倡写实,他的许多富有真知灼见的理论和主张,对我们今天的语文课程改革仍有着不可低估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梁启超作文教学教学思想
梁启超的作文教学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一书中,这本书是梁启超1923年在南京东南大学暑校讲演的笔记,详细叙述了写作方法和技巧,阐明了他写作教学的基本思想。

中国古代写作理论渊远流长,论家甚众。

但共同的倾向是过于偏重感悟式的阐发,偏重于经验形态,大多是随感式的、印象式的,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很难切实地用以指导写作实践。

《沧浪诗话》中提出“盛重诸人,唯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近代思想家、学者梁启超是最早借鉴西方理论的观点和方法研究写作教学理论的,本文是笔者学习梁公《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一文后,截取该文对我们当今作文仍有借鉴意义的作文教学思想与大家一起探讨。

一.重质量,轻数量。

梁启超提出“每学期作文次数至多两三次,”主张“每学期少则两篇,多则三篇,每一篇要让他充分的预备,使他在堂下做,看题目难易,限他一星期或两星期交卷。

”此主张充满了对学生作文的
人文关怀。

试想,每篇作文前都能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扎扎实实地做好准备,篇篇能做到实训的效果,那么学生的作文水平自然能提高。

此外,梁启超还主张“少做是做一次必将一种文做通,下次再做别一种文,”“一题可做数次,”不贪多图快。

对于梁启超的重质量轻数量的观点,笔者认为应该批判地借鉴。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第四学段(七——九年级)的写作有这样的要求: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

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写作。

由此可见,作文训练中必要的训练是必须的,熟能生巧是妇孺皆知的道理。

当前的作文教学中,我们一般安排每学期八篇作文,然而在实施中却问题诸多,作文命题随意性太大,往往临时命题,学生没有准备,学生既不知此题训练的目的是什么,老师也不讲此题训练的要求是什么,简单地将命题代替作文教学行为。

这样的作文课堂,即使写上一百篇作文也不能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假使我们能做到精讲精练,每学期写八篇作文,在每次训练中,如梁公所说“让学生充分的准备”,“做通一种文”。

学生能借助训练渐入写作佳境。

至于其它练笔,我认为也是完全必要的。


可以弥补训练强度的不足,更重要的是让写作成为学生的一种日常习惯。

语文教育家黎锦熙先生就提倡每日写日札。

内容上无所不可写,形式上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均可。

这种没有压力的写作习惯一旦养成,必然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作文能力,成为“受用一辈子的能力”(叶圣陶语),总之,作文写作以量保质尤为重要。

二.提倡个性表达,重视日常观察。

梁启超认为:“个性是记人之文的主脑,决不可做一篇无论何人都可适用的文字。

”他还用法国大文豪莫泊桑初学作文的实例形象而生动的描述了个性表达的重要性。

莫泊桑初学作文时,他的先生出一个题给他做,这题实在难做:叫他到街上看十个车夫一天的动作,回来替这十位车夫做十篇起居注,每篇百字左右,要各个不同。

正是全靠先生的这番训练,莫泊桑成了世界著名的大文豪。

回到当今作文教学,梁公的教学思想仍然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

长期以来,“立意要高”,“思想感情要向上”成了衡量作文高下的标准。

个性化表达没有真正成为学生写作的武器。

于是2008年的作文必然少不了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的因素;写个人的自强不息必然“父母病重或双亡”。

而可怜的个人经历更是把学生的创作逼进了死胡同。

学生创作思维僵化,缺乏个性。

为了应付各级各类考试的作文,“作文素材集”、“作文论据集”之类的教辅材料应然而生,这些所谓作文速成资料代替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笔下的世界成了千篇一律的世界。

倘若梁公活在当下,不知会气成怎样。

三.注重生活化命题,提倡写实。

梁启超认为:出个题目让学生凭空去瞎想,是作文教学的大忌,瞎想的结果必然是胡编乱造,对学生危害极大。

他主张命题的标准是:“记述之文,最好是记学生旅行过的地方,或读过的书。

论辩文最好是论学生有关系的事”。

“题的深浅要按学生程度”。

“求真”、“求实”是梁启超对学生作文提出的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

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要有真情实感。

然而当今中学作文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却还有着诸多的问题。

一个作文题布置下去,教师也要求写实,但许多学生面对现场提取的素材,却不知从何入手。

应付之作、病残之文比比皆是。

这里也暴露出当今作文教学的弊端——教师指导的缺失。

学生看过、听过、体念过的内容还是不能写,原因不是学生,而是老师没有正确的指导。

梁启超对教师的指导做了明确的界定:教师责任在指点取材的方法,主要是“观察和取舍的方法”。

凡是学生“材料少的时候,先生要供给材料”。

他甚至还量化了一些作文材料的使用,如“背景不能写得太多,最多不得过全篇三分之一,普通占全篇五分之一,乃至十分之一”。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在作文教学中首先要要求学生说老实话,决不允许口是心非,弄虚作假。

譬如学生作文中说他自己学雷锋,曾经搀扶一位老太太过马路,就首先要问有没有这回事,其次才看写得好不好。

”叶老的这段话绝不是要求老师对学生作文中写的事个个都去调查一番,看是否真实,而是强调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自己的作文中真实地表达生活和表达感情,学生作文贵在以事感人,以情动人。

四.评改重整体,轻细节。

梁启超提出:“改文时应注意他的思路清不清,组织对不对,字句不妥当不大要紧”。

因为这毕竟属于“末节”。

“教人作文当以结构为主”。

近年来,我们一直在争论作文要不要精批细改,梁启超八十多年前的作文教学思想就很值得我们思考。

评改作文,应该站得高,望得远。

着力在文章整体上多给予指导,帮助学生调整文章结构,理清条理脉络,多讲一些布局谋篇。

至于字词修饰等细节,不应由教师包办,多留一点空间给学生,教师不过当学生作文的“文艺批评家”或“编辑”。

梁公去世已久,其《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更是有八十多年的历史了,但精辟的作文教学思想至今还熠熠生辉,对我们当今的中学作文有着很强的借鉴意义。

让我们一起努力,为作文教学寻得一条科学有效地路途,为学生习得一种“安身立命、求得生存发展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梁启超,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黎剑锋,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07级教育硕士,研究方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