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

背景 三 冗 问 题
目 的 积 富国 理 贫
财
内容
青苗法 募役法 方田均税法
作用
抑制土地兼并 提高农民积极性 保障农业生产 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农田水利法
市易法 均输法
积 强兵 整 弱
军
省
兵 节省了军费开支 提高军队战斗力
保甲法 保马法 将兵法
取 改革考试内容择 士 优录取
克服恩荫弊端
选拔了实用人才
失败的原因、启示;评价
一、王安石变法的背景:
①主因:北宋中期,形成三冗问题,导致积贫、积弱局面,引起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革新除弊逐渐成为朝野共识。(三冗指什么?根源何在?具体原因?有何危害?)
②土地兼并严重。(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政策,加速了土地集中)。 ③阶级 矛盾尖锐 民族 矛盾激化。 ④宋仁宗时期范仲淹等人的 庆历新政 虽然失败, 但更多的人认识到改革弊政势在必行。(主持者?核心内容?败因?) ⑤王安石的个人素质和宋神宗的支持。1069年宋神宗起用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是北宋杰出的 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 。
措施
改革 科举 制度 改革 选官 制度 改革 学校 教育
内容
废诗赋取士旧制 重经义策论考试
作用
使科举考试得以选拔具有真 才实学的人才,培养了改革 人才。
辽和西夏的岁币 维护统治
用王安石行新法,励精图治。
冗兵
分散 军权
冗费
积贫
—— 积弱 朱镕基总理
必须 富国 强兵
想一想:如果你是王 安石你会从什么地方 入手来变法?
积贫
富国
积弱
强兵
核心 内容
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宰 相,开始推行新法。变法主要围绕 理财、整顿军队、科举 三个方面进 行。
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历史上针对北宋当时“积贫积弱”的社会现实,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以“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为原则,从理财入手,颁布了“农田水利法”、均输法、青苗法、免役法(又称募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并推行保甲法和将兵法以强兵。
但由于未处理好具体实行的问题以及与反对者的关系,于是与反对者间长期反复地争斗,导致变法处于被批评的局面,虽然最终以失败而告终,但是一些具体措施还是保留了下来。
目录1变法背景1.1 三大矛盾1.2 三冗危机1.3 两积问题2变法前奏3变法举措3.1 机构改革3.2 税赋改革3.3 兴修水利3.4 军队改革3.5 科举改革4变法影响1变法背景三大矛盾王安石变法[1]1、阶级矛盾尖锐:北宋初年,宋朝统治者由于对土地兼并采取“不抑兼并”态度,导致三分之一的自耕农沦为佃户和豪强地主隐瞒土地,致使富者有田无税、贫者负担沉重,连年的自然灾害加剧了农民苦难,因而造成各地农民暴动频繁。
2、民族对立严重:北宋与西夏和辽国发生多次战争。
3、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突出:改革派与守旧派斗争激烈。
三冗危机1、冗官,北宋政府采用分化事权的方式,集中皇权。
比如,宰相职位一般有很多人担任,同时还设置了枢密使、参知政事、三司使,来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权。
官职也不断增加,导致北宋机构臃肿;采用恩荫制,一个官僚一生当中可以推荐数十个亲属当官;北宋大兴科举,科举应试人数增加,取士人数也增加。
2、冗兵,为了防范军阀割据,农民起义,抵御北方民族的南侵,稳定社会秩序,宋代不断扩充军队的数量,形成了庞大的军事体系,军费开支几乎占到整个财政支出的十之八九,造成冗兵问题。
3、冗费,冗官、冗兵导致政府财政支出增加,与此同时由于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富豪隐瞒土地,导致财政收入锐减,因而造成了北宋政府的财政危机。
两积问题1、积贫,国家财政入不敷出,国库空虚,出现了严重的财政危机,导致积贫局面的形成。
王安石变法释义

王安石变法释义
王安石变法是指北宋神宗时,由王安石主持的一系列政治改革措施。
这些改革措施包括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
具体来说,王安石变法包括推行均输法、青苗法、市易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置将法、保甲法、保马法等,并设立军器监,改革科举和学校制度。
这些新法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效,但遭到了保守派的反对。
最终,这些新法在1085年被废除。
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提高政府的财政收入,以及应对来自辽和西夏的威胁。
然而,由于变法触动了大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遭到了保守派的强烈反对,最终以失败告终。
尽管如此,王安石变法在中国历史上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标志着中国古代史上又一次规模巨大的政治变革运动。
王安石变法

(一)变法的开始: 变法的开始:
1069年。 1、时间: 时间: 人物: 宋神宗、王安石。 2、人物: 、 中心: 富国(理财)。 3、中心: 指导思想: 4、指导思想: 王安石认为,最好的理财富国之 路,是依靠天下所有的劳动力去开 发自然资源,是积极开源而不是消 极节流。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江西临川人。二 ),字介甫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江西临川人。 十二岁中进士后长期在地方任职,对百姓疾苦、 十二岁中进士后长期在地方任职,对百姓疾苦、社会弊 病有较多了解,学问、道德、政绩俱获称颂。 病有较多了解,学问、道德、政绩俱获称颂。王安石个 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人刚正,意志坚强。 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人刚正,意志坚强。至神宗即 安石已是“独负天下大名三十余年” 位,安石已是“独负天下大名三十余年”,大家都认为 介甫不起则已,起则太平可立致,生民必被其泽” “介甫不起则已,起则太平可立致,生民必被其泽” 。
C.国家财政入不敷出 D.土地荒芜 土地荒芜、 C.国家财政入不敷出 D.土地荒芜、水利废毁
C B
7、在王安石的理财新法中,青苗法和募役法引起的争 在王安石的理财新法中, 议最大, 议最大,主要原因是 A.严重损害了大官僚、 A.严重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 严重损害了大官僚 B.对农民剥削过重 B.对农民剥削过重 C.方便了不法官员从中牟利 C.方便了不法官员从中牟利 D.政府财政收入并未得到保证 D.政府财政收入并未得到保证
措施 均输法 市易法 青苗法 募役法 农田水利法 方田均税法 内容 政府协调供求关系 政府低息贷款 政府低息贷款给农民 以钱代役 兴修水利
清丈土地, 清丈土地, 按土地等级收税
作用
限制大商人控制市场, 限制大商人控制市场, 减轻百姓负担 限制大商人控制市场, 限制大商人控制市场, 稳定物价 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 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增 加政府的收入 减轻了农民的差役负担, 减轻了农民的差役负担,保证 了生产时间,增加了政府收入 了生产时间 增加了政府收入
宋代诗人王安石的变法是怎样的

宋代诗人王安石的变法是怎样的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
那么你想知道王安石在被任命为宰相后提出了哪些变法要求呢?如果你想知道这些信息,可千万别错过这篇文章哟!王安石变法,是在北宋宋神宗熙宁年间进行的一场社会改革运动。
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正月,宋神宗即位,立志革新,于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四月,召王安石入京,变法立制,富国强兵,欲改变积贫积弱的现状。
王安石以“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为原则,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北宋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运动。
变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充实了政府财政,提高了国防力量,对封建地主阶级和大商人非法渔利也进行了打击和限制。
但是,变法在推行过程中由于部分举措的不合时宜和实际执行中的不良运作,也造成了百姓利益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加之新法触动了大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所以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元丰八年(1085年),因宋神宗去世而告终。
为政举措【政治】王安石变法的根本目的,是要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增强对外防御,对内弹压的能力,以巩固和加强封建统治。
从新法次第实施,到新法为守旧派所废罢,其间将近十五年。
在这十五年中,每项新法在推行后,虽然都不免产生了或大或小的弊端,但是,基本上都能收到一些效果,“富国强兵”的效果是十分显著的。
政府财政收入大幅增长。
通过一系列理财新法的实行,国家增加了“青苗钱”、“免役宽剩钱”、“市易息钱”等新的财政收入项目,在发展生产、均平赋税的基础上,财政收入有了明显的增加,国库充裕,宋神宗年间国库积蓄可供朝廷二十年财政支出。
新法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豪强地主的兼并势力,青苗法取代了上等户的高利贷,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盘剥;方田均税法限制了官僚和豪绅大地主的隐田漏税行为;市易法使大商人独占的商业利润中的一部分收归国家,打击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操纵和垄断;免役法的推行使农户所受的赋税剥削有所减轻,大力兴建农田水利工程,对农业生产的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社会经济发展,人民负担减轻,呈现了百年来不曾有过的繁荣景象。
王安石变法

持否定意见:
变法既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百姓的利益, 其变法的理念与措施脱离了当时实际,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的危 机。
王安石变法的目的、评价
1、目的:
为了富国强兵,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巩固北宋的封建统治。
2、王安石变法 进步意义:
变法措施的推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的 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促 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请回答: (1)北宋“积贫”原因,除材料一中涉及的以外,还有重要的原因是什么?(1分 )
冗兵 冗费
冗官
(2)王安石变法针对“积贫”采取的措施,除材料二中提及的以外,还有哪两“事”?
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
依据材料二,概括王安石变法取得的成效。(4分 )
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 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材料三 (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及其得志, 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 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 ——苏辙《栾城三集》
积贫
积弱
冗官、冗兵、冗费
财政危机
预习展示
一、北宋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1、北宋中期,社会危机严重,阶级矛盾﹑民 族矛盾激化。 2、冗官、冗兵、冗费问题严重,形成积贫积 弱局面。 3、庆历新政为王安石变法提供了经验教训。 4、王安石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和“三不足” 的大无畏精神的影响。 5、宋神宗的政治雄心及对变法的支持。
(3)通过两次变法的比较你有何认识?(3分)
1、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2、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具有复杂性和艰巨性。 3、改革应针对实际,行之有效,要用人得当。 4、改革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第6课北宋王安石变法

年二月改革科举。十月行募役法。行太学三舍法。五年 三月 行市易法。五月行保马法。八月行方田均税法。六年六月置军 器监。八月行免行法。七年(1074年)九月行将兵法。
相同点(提示:目的、统治者、内容、变法者命运、性质) 1、直接的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 2 、变法得到了王权的支持 3、变法内容都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强烈的反 4 、变法者个人的命运基本相同 5、变法都对生产关系作了调整
比较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
•不同点
1、背景:
商鞅:发生在新旧交替的战国时 王: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期
富国之法 (理财为核心)
强兵之法
取士之法
青苗法、募役法、 农田水利法、市易 法、方田均税法、 均输法
“省兵”、强兵
(保甲法、保马法、 将兵法)
改革科举制度
抑制兼并、保障 农业生产、增加 政府收入,一定 程度改变了积贫 局面
改革恩荫制度
二、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2、强兵之法:省兵、强兵
措施
内容
成效
精简军队 保甲法 保马法 将兵法
聚焦改革,寻找规律 关于古代改革的性质与类型(连线题)
少数民族封建化改革 地主阶级促成社会性质转变的改革
奴隶主维护统治的改革
商鞅变பைடு நூலகம் 王安石变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为挽救封建统治危机而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
梭伦改革
1、关于改革的性质: 从根本上说,任何改革,都是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调整或变革。 2、关于改革的分类:(根据改革的本质特征) 一、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不会影响社会形态的本质特征) 二、生产关系发生本质变化
王安石变法

二、王安石变法
摆脱积贫积弱和社会危机,实 1、根本目的: 现富国强兵,巩固封建统治。 2、核心内容: 富国强兵 富国 3、主要措施: 强兵 育才
1、富国:
“理财为方今先急”、“理财以农事为先”
措施
均输法 市易法 青苗法 募役法 农田水利法 方田均税法
内容
政府协调供求关系
作用
限制大商人控制市场, 减轻百姓负担,增加政府收入 限制大商人控制市场,稳定物 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增加 政府的收入 减轻了农民的差役负担,保证 了生产时间,增加了政府收入
军器监
专门管理武器的制造
保证了武器的质量
3、育才:
措施 改革科举制 内容 废诗赋取士旧制 以经义策论取士 作用 使一批新进之士 取代反对改革的 旧官
《三经新义》
整顿太学 撰注教材,作为 考试依据
培养改革人才, 革新思想得以广 泛传播
如果你是与王安石同时期的农民,士兵, 书生,你认为能从变法中得到什么好处?
概况总结:
请你根据下列四幅图片,用一句话总 结北宋中期的社会状况如何?
1. 7万
1万
2. 4万 91万
126万
116万
宋真宗
宋仁宗
宋英宗 13186万余贯
宋真宗 宋仁宗
宋英宗
12677万余贯Biblioteka 宋真宗 宋仁宗宋英宗
改革的必要性:
北宋中期社会危机严重,改革势在必行。
冗官 积贫 财政危机 内忧外患
冗兵
冗费
政府控制和操纵市场 价,增加政府收入。 政府低息贷款给农民 以钱代役 兴修水利
清丈土地, 按土地等级收税
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增加了国家的赋税收入
2、强兵:
措施 内容 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教材46-49内容, 归纳王安石变法前的 社会背景
一、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 1.北宋中期阶级矛盾的激化
原 因
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农民负担沉重 战争和自然灾害加重人民苦难
2.民族矛盾的激化, 辽、西夏不断进攻北 宋,边患危机严重。
以下为宋辽澶渊之盟盟约 内容(一)宋辽维持旧疆,约为兄弟之国, 辽主称宋真宗为兄,宋真宗称辽主为弟, 并称萧太后为叔母; (二)宋每年给辽国银十万两,绢二十五万 匹,称为“岁币”; (三)双方沿边州县各守边界,两边人 户不得交侵……
二、王安石变法内容 1、富国之法(核心内容)
限制了大地主和高利贷者对农民 青苗法 的盘剥,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增 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修建水利工程保证了灌溉;使 农田水利法 耕地面积增加,促进了农业生 产的发展,政府税收增加。 (成效最大) 减轻了人民负担,增加了财 政收入,保证了农民的生产 募役法 时间,促进生产发展。
的: 挽救北宋统治
3、改革中心: 整顿吏治
4、措 施:
新政措施:
①改革文官升迁制度 ②严格恩荫制
Hale Waihona Puke ③改革贡举制和考试内容④慎选地方官吏 ⑤减轻徭役、重视农桑等
结果
新法被废止,改革昙花一现
根据课本49页学习延伸中“争 鸣”这一部分材料并结合课本相关 内容分析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 ①触犯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攻击 ②宋仁宗对改革者的怀疑,废止新法 ③措施“太猛”、“更张无渐”、“规模阔大” ④思想动员不足,配套措施不到位(罢官无安置) ⑤农民没有在新政中得到立竿见影的好处。 目标没成功实现(阶级矛盾、积贫积弱)
【探究学习】北宋初期为加强皇权所 采取的措施,产生了哪些影响? 一.积极方面:
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消除了地方割据 的基础。
二.消极方面: 行政上降低了政府工作效率; 军事上高级将领受制太多,导致军队的战斗力 下降; 财政上官僚机构的臃肿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造成冗官、冗兵、冗费,埋下了“积贫积弱” 的祸根。
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
复习回顾
岳阳楼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 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 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 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 乐乎?
——引自范仲淹《岳阳楼记》著于庆历六年(公元1046年)
◆范仲淹“忧”什么?
中国十一世纪改革的背景和序幕
一忧(忧虑):社会危机的严重
集中军权 集中行政权 集中财政权
强化君权 加强统治
冗兵、冗官 冗费
军队战斗力弱 行政效率低下
增加财政负担
积 弱 积 贫
三、昙花一现的庆历新政
◆探究三
宋仁宗进行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庆历新政的中心是什么? 新政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新政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三、昙花一现的庆历新政
1、背 2、目
社会矛盾激化 景: 积贫积弱严重
改革科 举制度
整顿太学
惟才用人
优异的太学生可直接做官 设专门学校培养专门人才 提拔有志改革官员 打破按资升迁
挥其才 干,为 变法起 了舆论 作用
总结:
内 容
王安石变法
具体措施 作 用
富国之法
强兵之法
青苗法、募役法、农田 水利法、均输法、市易法、 一定程度上 改善了北宋积 方田均税法 贫积弱的局面, 使北宋的国力 保甲法、保马法、 得到增强。 将兵法、设军器监
王安石变法主要在哪几个方面进行?其变法的核心 内容是什么?
变法主要围绕富国之法、强兵之法、取士之法三 个方面进行,核心内容是富国强兵。
二、王安石变法内容
1、富国之法(核心内容)
---通过理财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1)、目的:
改变积贫的局面,调整封建国家、地 主和农民的关系,发展生产。 (2)、措施: 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募役法)、 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
第1课 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
• 一、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
• (1)北宋中期,阶级矛盾的激 化 • (2)民族矛盾的激化, 辽、西夏 不断进攻北宋,边患危机严重。 • (3)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斗争(改 革派与守旧派斗争激烈)
二、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 1.形成原因
(一)集中军权:
(二)集中行政权: (三)集中财权和司法权:
司马光
总结:王安石变法之命运
——最终失败
多个角度析原因:
1)从变法的性质来看: 封建地主阶级进行的改革运动 2)从变法的指导思想来看:偏重于理财,违背经济发展 规律。 3)从变法的过程来看: ①过于急进,没有注意实行的策略问题。 ②由于用人不当,出现了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 4)从变法的力量来看: ①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大商人的利益,遭到 了他们激烈的反对; ②宋神宗的动摇及去世,使王安石变法失去支持;
发运使依照“徙贵就贱,用近易远”原 则为皇帝贵族采购物资
“民不加赋而国用足”是王安石的理财思想, 试结合变法的内容分析这一思想 1.哪些措施有利于增加政府的收入? 青苗法、募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增加了 有利于增加国 政府的收入; 开源 2.哪些措施有利于节约政府的开支? 家的财政收入, 节流 均输法节省了货款和转运费用 3.哪些措施有利于改善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发 有利于改善 展生产? “积贫”。 农田水利法,改善了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有 发展生产 利于提高农产量。
新法使军队战斗力有所加强。
(1)富国之法的成效
措施 内 容 作 用
农田水利法
方田均税法 青苗法
兴修水利,鼓励 垦荒 清丈土地,按土地 多少和肥瘠收税
利于防洪灌溉、增加耕地, 促进了农业发展 增加了政府田赋收入、 部分农民得到实惠
募役法
市易法 均输法
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 政府低息贷款给 通过富国之法,抑制了地主兼并, 增加了政府借贷收入 农民 保障了农业生产,增加了政府收入, 以钱代役、官僚 保证了农民生产时间, 增加了政府差役收入 地主也不例外 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的局面。 限制了大商人控制市场,稳定 政府购买滞销货 物价,增加了政府商业收入 物,短缺时卖出 限制了大商人控制市场, 采购物资“徙贵 就贱,用近易远” 减少了政府财政支出
同意乙:青苗法增加了农民的负担,变成了变相的苛政.
王安石的富国之法主要调整了哪几个方面 的关系?有何作用和局限? 关系:封建国家、地主和农民。 作用:抑制兼并;保障农业生产;增加政府 收入。
局限:强制借贷,利息偏高;农民负担依然 沉重。
二、王安石变法内容
2、强兵之法
(1)、目的: 改变积弱的局面、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和整顿、加强军队 (2)、措施:
取士之法
改革科举、整顿太学、 惟才用人
一、王安石变法之成效
积贫局面有所改变
迨元丰年间(1078—1085年),年谷 屡登,积粟塞上,盖数千万石;而四方常 平之钱,不可胜计。——北宋学者陆佃
新法使国库充裕,财政收入大幅度上升。
一、王安石变法之成效
积弱局面有所改善
熙宁六年(1073年),王安石全力支 持大臣王韶发动了对西夏的战争,取得了 收复河湟(今陕西、甘肃、青海一带)故 汉地2000里的大胜利。神宗在接受朝臣的 祝贺时对王安石说:“当初我信心不足, 幸赖你助我,才有此成功。”神宗把佩戴 的玉带赏赐给王安石。
课标要求: ⑴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⑵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 史作用。
阶级矛盾激化
• 993年,王小波在四川发 动起义,队伍发展到数 万人 。
• 失败 • 沉重打击了宋朝政府; 第一次提出“均贫富” 的口号;
• 真宗咸平三年(1000 王小波、李顺起义 年),王均的起义又爆 “吾疾贫富不均, 发了。 今为汝均之。” • 仁宗庆历年间,农民起 义和兵变在各地相继爆 “一年多于一年,一伙强于一伙” 发。
(2)强兵之法的成效
措施
保甲法
内
容
作
用
十家为一保,保丁农 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 闲时练兵、平时维护 减少了军费开支。 通过强兵之法,提高了军队的战斗 治安,战时编入军队。 力,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弱的弊 保马法 官马由农户保养 提高了马匹质量和数 端,扭转了西北边防长期以来屡战屡败 量,减少了政府支出 将兵法 设专门将领训练军队 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的被动局面。 军器监 专门管理武器的制造
均输法
二、王安石变法之命运
变法的命运——新法被废止
新法被废止的原因:
(1)大地主、大官僚、大商人激烈反对新法
(2)民间不满,老百姓抵制新法
二、王安石变法之命运
1、青苗法 (1)强制农民借贷; (2)利息偏高,农民负担依然沉重
2、募役法 对贫苦农民是沉重的负担,许多人 为支付免役钱家破人亡
二、王安石变法之命运
保证了武器的质量
二、王安石变法之命运
变法的命运——新法被废止
新法被废止的原因:
(1)大地主、大官僚、大商人激烈反对新法
二、王安石变法之命运
王安石变法怎样触犯大官僚、大地主、大商 人的利益的?
青苗法
免役法
限制了高利贷商人对农民的盘剥
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钱
方田均税法 官僚、地主要按土地实有亩数纳税 市易法 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 限制了富商大贾对市场的操纵和对 民众的盘剥。
二、王安石变法内容 1、富国之法(核心内容) 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兼并,减轻 方田均税法 了人民负担,增加了财政收入。
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稳 市易法 定了物价和商品交流,增加了政 府的财政收入 限制了富商大贾对市场的操纵和对 民众的盘剥,便利了市民的生活, 均输法 减轻了纳税人的负担,政府的财政 收入也有所增加。
青苗法是王安石变法中引起争议最大的一项 法令,今天学术界仍有争议: ●有人认为此法类似今天的银行贷款,打击了 当时普遍存在的高利贷行为,对人民有利; ●也有人认为,这是国家向人民敲诈勒索,纯 粹是为了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谈谈你对青苗法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