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下游前陆带南缘青阳_泾县一带印支运动的特征及意义

合集下载

川西前陆盆地上侏罗统蓬莱镇组沉积特征

川西前陆盆地上侏罗统蓬莱镇组沉积特征

发育平行层理 ,属于洪泛河道沉积 。不等粒砂质泥 岩 、粉砂质泥岩中见有少量钙质结核及钙结砂质团 块 。洪泛沉积与下伏的砾石坝沉积或呈渐变或为 突变 ,因冲积扇性质而异 。如在以两河口砂砾岩为 代表的旱地扇中 ,突变关系明显 。扇中亚相的测井 曲线为中高幅的指形 ,局部为齿化或指化箱形 。
(2)扇端亚相 。扇端亚相主要由洪泛沉积构成 (图 4) ,基本岩性特征为暗红色 、砖红色粉砂岩 、泥 质粉砂岩或泥质不等粒砂岩与粉砂质泥岩 、不等粒 砂质泥岩 、泥岩互层 ,夹少量的砾岩和砂岩 。粉砂 岩和泥岩中可见水平层理 、钙质结核和虫管 ; 砂岩 中可见平行层理和板状交错层理 。其测井相常为 齿形或齿形夹指形 。
328
东 华 理 工 大 学 学 报 (自然科学版 ) 2008年
(1)河道亚相 。在研究区内河道亚相可识别出 河床滞留沉积和边滩两个微相 。河道沉积岩石类 型主要由紫灰色 、灰白色细 —中砂岩以及粉砂岩组 成 ,局部含砾 ,砂岩主要为长石石英砂岩 ,砂岩中偶 见钙质团块 ,具正粒序 ,砂体多呈透镜状产出 。下 部发育平行层理 、槽状交错层理和板状交错层理 , 上部发育沙纹层理 ,局部可见虫管 。
图 3 鱼 1井蓬莱镇组扇中亚相剖面特征 F ig. 3 C ha ra c te r o f P e ng la i tow n fo rm a tio n o f Yu212w e ll
在中扇带下端 ,扇面上砾石质辫状河道一般 宽而浅 ,洪水季节在河道两侧的河间地带常形成洪 泛 。洪泛沉积由紫红色或紫灰色含砾泥质不等粒 砂岩 、泥质不等粒砂岩以及不等粒砂质泥岩 、粉砂 质泥岩等组成 ,分选性差 ,一般不显层理 ;其中时夹 含砾粗砂岩和细砾岩小型透镜体 ,分选性较好 ,且

O

2020年安徽省江南十校高考地理模拟试卷(4月份)(有答案解析)

2020年安徽省江南十校高考地理模拟试卷(4月份)(有答案解析)

2020年安徽省江南十校高考地理模拟试卷(4月份)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1小题,共22.0分)1.狼毒草是一种在西藏分布极为广泛的毒性较大的草本植物,以其根为原料制作的狼毒纸是西藏地区印刷高品质经书的首选用纸。

狼毒纸是随文成公主入藏的造纸工匠经过9年探索实践,对以竹子、稻草和破渔网为原料的造纸工艺改良而成,一般要经过采料、泡洗、锤捣等11道工序,每道工序均手工完成,其制作技艺(藏族造纸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此完成1~3题。

造纸工匠对原有造纸术进行改良的主要原因是()A. 原料差异B. 需求扩大C. 工艺落后D. 交通不便2.狼毒草是一种在西藏分布极为广泛的毒性较大的草本植物,以其根为原料制作的狼毒纸是西藏地区印刷高品质经书的首选用纸。

狼毒纸是随文成公主入藏的造纸工匠经过9年探索实践,对以竹子、稻草和破渔网为原料的造纸工艺改良而成,一般要经过采料、泡洗、锤捣等11道工序,每道工序均手工完成,其制作技艺(藏族造纸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此完成1~3题。

狼毒纸成为印刷高品质经书的首选用纸,主要依赖于()A. 产量大B. 价格低C. 质量优D. 款式新3.狼毒草是一种在西藏分布极为广泛的毒性较大的草本植物,以其根为原料制作的狼毒纸是西藏地区印刷高品质经书的首选用纸。

狼毒纸是随文成公主入藏的造纸工匠经过9年探索实践,对以竹子、稻草和破渔网为原料的造纸工艺改良而成,一般要经过采料、泡洗、锤捣等11道工序,每道工序均手工完成,其制作技艺(藏族造纸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此完成1~3题。

将狼毒纸制作技艺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主要目的是()A. 扩大狼毒纸的生产规模B. 保护和传承造纸技艺C. 拓展狼毒纸的销售渠道D. 提高狼毒纸的知名度4.合理的采收期是水果品质的重要保障,有媒体报道个别地方出现猕猴桃提前近两个月早采早摘上市的现象,引起业内关注。

百科知识精选印支运动

百科知识精选印支运动

对中国及其邻区大地构造发展的意义印支运动在中国及其邻区大地构造发展中的意义十分重大。

印支运动使亚洲东部三个不同陆块(扬子、中朝、西伯利亚)进一步叠接。

当时,在西伯利亚与中朝之间(中亚-蒙古褶皱系)和中朝与扬子之间(秦岭褶皱系)都曾发生过强烈的褶皱、逆掩,使地壳进一步叠复、缩短。

在滨太平洋构造域,印支运动标志着西太平洋比尼奥夫带强烈运动的开始。

它不仅使中国东部大陆边缘的印支地槽褶皱,而且使中国东部大陆地壳开始活化,形成自西向东,即由大陆向海洋愈来愈强烈的基底和盖层的褶皱和逆掩,以及相应的岩浆活动和成矿作用。

自此以后,中国东部地区转化为滨太平洋大陆边缘活化带。

印支运动是特提斯构造带第一次重要的构造活动。

这一褶皱带向南经马来、印尼与滨太平洋印支褶皱带相连,向西经帕米尔、阿富汗一直延伸到高加索或更远。

地应特征印支期地应力的主应力方向,按今天的方向来说,在中国大部分地区近似北南走向,仅云南西南角为与金沙江带和澜沧江带近似垂直的东西走向。

由于当时的磁北方向较今天东偏30度左右,因此当时的主应力方向也较今天东偏30度左右。

构造活动印支期对于中国地质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在此期间,扬子板块、华夏板块和属于亲冈瓦纳构造域的思茅-印度支那板块、保山-中缅马苏地块均拼合到欧亚板块之上,使中国四分之三的陆地完成了拼合和统一。

具体过程是:华夏板块和扬子板块在中三叠世末期率先完成碰撞、拼合,形成华南板块,二者之间则形成绍兴-十万大山碰撞带。

几乎与此同时,思茅-印度支那板块也与之碰撞拼合,之间形成金沙江碰撞带的南段。

晚三叠世,保山-中缅马苏地块拼合到华南板块之上,之间形成澜沧江碰撞带的南段。

最后,华南板块与在印支期之前已经拼合到欧亚板块之上的中朝板块发生碰撞、拼合,之间形成秦岭-大别山碰撞带(其东段为南黄海嵌入构造所阻断)。

由于印支期的构造活动相当剧烈,在发生碰撞的各板块内部都发生了广泛的褶皱变形。

据估计,上述四条碰撞带所形成的山脉都不太高,估计海拔不超过3000米;而且由于当时中国大陆的纬度要比今天偏南10度左右,四条碰撞带均位于热带-亚热带区域,炎热潮湿的天气使这些山脉很快就被夷平。

地史一些解释

地史一些解释
蛇绿岩可以形成於洋中脊﹑弧後盆地﹑弧前盆地﹑岛弧或活动大陆边缘等构造环境
5.燕山运动及其地史意义。
翁文灏于1927年以燕山为标准地区创名,目前认为燕山运动为整个侏罗纪,白垩纪期间广泛发育于我国境内的重要的构造运动,主要表现为褶皱、断裂变动、岩浆喷发、侵入活动及部分地区的变质作用,燕山运动是我国重要的变形期与成岩成矿期,也是我国基本构造格架的形成期与改造期。燕山运动以后,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一线东侧岩浆活动较侏罗纪减弱,且向东迁移。白垩纪中、晚期出现松辽、华北、江汉、苏北等大型盆地。而此线以西的大型盆地趋向萎缩。川滇地区更为明显。燕山运动对整个环太平洋带都有重要影响。古太平洋板块与古亚洲大陆东缘和对美洲大陆西缘的俯冲,形成环太平洋火圈(火山活动带)。
印支运动:印支运动1934年法国地质学家J.Fromaget)将印支半岛,晚三叠世前诺利克期与前瑞替克期的两个造山幕,命名为印支褶皱,1945年黄汲清首先将阿尔卑斯旋回划分为印支,燕山,喜马拉雅三个亚旋回,以印支旋回称呼我国中生代初期的地壳运动,目前一般认为印支运动在时间上包括三叠纪期间到早侏罗世之前的地壳运动,空间上分布于我国西部特提斯带,发育有三江、松潘、甘孜、西秦岭及南秦岭的印支褶皱带。同时印支运动是我国东部构造古地理格局的转折点(以南海北陆转化为东西分异)是亚洲大陆与太平洋之间构造体制演化的新阶段。
印支运动
1934年法国地质学家J.Fromaget将印支半岛,晚三叠世前诺利克期与前瑞替克期的两个造山幕,命名为印支褶皱,1945年黄汲清首先将阿尔卑斯旋回划分为印支,燕山,喜马拉雅三个亚旋回,以印支旋回称呼我国中生代初期的地壳运动,目前一般认为印支运动在时间上包括三叠纪期间到早侏罗世之前的地壳运动,空间上分布于我国西部特提斯带,发育有三江、松潘、甘孜、西秦岭及南秦岭的印支褶皱带。同时印支运动是我国东部构造古地理格局的转折点(以南海北陆转化为东西分异)是亚洲大陆与太平洋之间构造体制演化的新阶段。

岩土勘察毕业设计论文

岩土勘察毕业设计论文

1前言我院受宁波市鄞州区城市排水有限公司的委托,承担了鄞州区明辉路(茅山路-鄞西污水处理厂)污水主干管施工图设计-详勘阶段的岩土工程勘察任务。

1.1工程概况拟建鄞州区明辉路(茅山路-鄞西污水处理厂)污水主干管,位于宁波市鄞州工业园-鄞西污水处理厂,其中DN300-DN2000污水管约8公里,分为3段:A段:茅山路-明州大道(AK0+000.00~AK2+637.39),总长2638m;其中AK0+000.00~AK1+590.00,拖拉施工;AK1+590.00~ AK2+637.39 顶管施工。

B段:明州大道-2#污水泵站,(BK0+000.00~ BK3+422.70)总长3422m;顶管施工。

C段:2#污水泵站-鄞西污水处理厂(CK0-039.80~CK1+092.10),总长1132m;其中CK0-039.80~ CK0+080.00和CK0+320.00~CK0+350.00开挖施工,桩号CK0+080.00~CK0+320.00沉管施工,CK0+350.00~CK1+092.10顶管施工。

污水提升泵站2座,1#污水处理泵站位于明州大道与明辉路西北侧,设计流量:2700L/S,占地面积:4000m2;2#污水处理站位于万金路(明辉路北延)与金峨西路东南侧,设计流量:3200L/S,占地面积:5000 m2。

按《市政工程勘察规范》(CJJ56-2012),本工程市政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一级,场地等级为二级(中等复杂场地),地基等级为二级(中等复杂地基),因此市政工程的勘察等级为甲级。

由宁波市城建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设计。

具体位置详见图1拟建场地交通地理位置图。

拟建工程场地图1 拟建场地交通地理位置图1.2勘察目的与要求根据本次勘察委托要求,其主要任务是为拟建管道工程施工图设计与施工提供工程地质依据。

具体本次勘察的详勘阶段任务是:1、查明沿线各地段的地质、地貌、地层结构特征、各类土层的性质、空间分布,并提供各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如地基承载力、内摩擦角等;2、管道通过沿山或山前埋藏较浅的基岩地段,应查明对设计和施工方案有影响的基岩分布界线、埋深及其风化破碎程度;3、管道穿越公路、河谷地段,应查明微地貌特征,穿越断面的地层结构、各土层的工程地质特性,管道穿越河谷的地段,尚应对河床、岸坡的稳定性作出评价。

2022至2023年年七年级人教部编版上期期末考试历史考题同步训练(湖南省武冈市)

2022至2023年年七年级人教部编版上期期末考试历史考题同步训练(湖南省武冈市)

选择题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A. 30万—20万年B. 70万—20万年C. 170万—100万年D. 130万—70万年【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20万年。

故B正确。

ACD均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CD项。

故选B。

选择题在历史剧《河姆渡原始居民》中,不该出现的情节是A. 种植水稻B. 饲养猪、狗等家畜C. 居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D. 使用骨耜等农具【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半坡原始居民居住在半地穴圆形房屋,故C符合题意。

河姆渡原始居民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故排除A项。

他们懂得饲养猪、狗等家畜,故排除B项。

他们使用骨耜等农具进行生产,故排除D项。

故选C。

选择题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强大凝聚力的民族,下列被尊奉为中华民族共同祖先的是①炎帝②黄帝③尧④舜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④【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做出了重要贡献,因此他们被称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故A正确。

BCD均不符合题意,故排除BCD项。

故选A。

选择题有一种文字刻在龟甲和兽骨上,记载了商朝的史事,这种文字是()A. 甲骨文B. 金文C. 小篆D. 隶书【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刻在龟甲和兽骨上,记载了商朝的史事,这种文字是甲骨文;因此只有选项A符合题意,故选A。

选择题春秋时期,社会风雷激荡,烽烟四起,战火连天。

下列说法不符合这一时期的是()A. 开始出现铁制农具和牛耕B. 周天子地位不如强大的诸侯C. 强大的诸侯竞相争当霸主D. 诸侯国的数量越来越多【答案】D【解析】抓住信息“下列说法不符合这一时期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小诸侯国被大诸侯国兼并,使诸侯国的数量不断减少,诸侯国数量增多不符合春秋时期的特点,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说法符合春秋时期的特点,不符合题意。

故选D。

选择题邵阳市某学校开设经典诵读课,经典诵读已成为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弘扬传统美德的重要方式。

加里东运动-海西-印支-燕山运动

加里东运动-海西-印支-燕山运动

加里东运动早古生代指整个古生代的前半期,包括寒武纪、奥陶纪和志留纪三个纪,始于距今约5.7亿年,结束于距今约4亿年。

这段时间形成的地层叫“下古生界”,相应地包括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三个系。

寒武系、志留系早在1835年就建立了,当时认定它们构成了下古生界,1878年美国地质学家拉普沃思把志留系和寒武系之间的一段重复部分分出,另命名为奥陶系,同时提出下古生界三分的观点。

早古生代时,地球发生过强烈的构造运动,地质学家们统称“加里东运动”(即加里东构造旋回),而狭义的“加里东运动”则是指发生在志留纪末期,或志留纪与泥盆纪之交的褶皱运动、造山运动。

其典型地区是英国北方苏格兰延至斯堪地纳维亚半岛西部的挪威。

那里分布有褶皱山系和变质程度很高的岩石,对全球地质和生物演化影响很大。

早古生代末古大西洋关闭,从而使北美板块与俄罗斯板块碰撞对接,形成“劳亚大陆”。

中国西部柴达木板块与中朝板块拼合,古祁连海褶皱关闭。

其他许多古海洋(如古鸟拉尔海洋、古北亚海洋、古太平洋、原特提斯洋等)都遭到加里东运动不同程度的影响,导致各大陆板块边缘的陆壳增生。

陆地面积进一步扩大,古老地台更趋向于稳定。

加里东运动其所形成的褶皱带称加里东褶皱带。

1888年由休斯(E.Suess)创用,主要指欧洲西北部晚志留纪至泥盆纪形成北东向山地的褶皱运动。

这一时期的地壳运动,使延伸于北爱尔兰、苏格兰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北东向格兰扁地槽、西伯利亚的萨彦岭地槽、中国东南部加里东地槽、澳大利亚的塔斯马尼亚地槽及北阿帕拉加里东运动在寒武纪时最主要的地壳变动为升降运动。

自早寒武世开始海侵,中寒武世海侵达到最高峰,海水侵入阿拉伯陆台和印度陆台的北部;到晚寒武世时,由于有些地方陆地开始上升,故海水面积相对缩小,特别在西伯利亚陆台。

寒武纪时,亚洲各大地槽带都沉积有砂岩和石灰岩等地层。

志留纪时,在陆台区和中央哈萨克斯坦等大地槽区,有大规模的海侵。

整个寒武纪和志留纪末期以前,亚洲陆台基本上是沉降时代和海水侵入时代,这是加里东运动的前半期。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构成与形成机制解析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构成与形成机制解析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构成与形成机制解析【摘要】根据分析对比大量的实际勘测资料得出:长江中下游的多金属成矿带的总体走向由两矿带组成,即由北西向的大冶-九江-德兴的矿带和由北东向的南京-九江-上高的矿带。

虽然两个矿带都横跨了江南的古陆和下扬子的坳陷,但是在成矿的作用上却有明显的区别。

本文主要分析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构成和形成的机制。

【关键词】多金属成矿带;长江中下游;形成机制引言在我国,长江中下游是作为重要的成矿带,因此需要对其进行开发利用。

在开发利用前需要对其进行勘测分析,尤其是对成矿带的特征、范围、形成机制等方面的要点进行分析。

目前对其成因的特征,存在有不同的看法。

本文通过分析具有代表性的铜矿床为例,对长江中下游的多金属成矿带的形成机制和特征进行阐述。

1 关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范围和成因特征在我国,长江中下游是重要的多金属成矿带,随着探测的深入,对其范围的看法是:长江中下游的成矿带主要是位于淮阳地盾和江南古陆交界处的下扬子坳陷带,即横跨了赣北、鄂东、宁芜地区和安庆-铜陵地区(图1)。

而对成因的特征则存在不同的见解:一种是夕卡岩的成矿带;另一种是断裂坳陷带中的沉积-叠加型的矿床或是层控夕卡岩型的矿床。

尽管上述的观点存在差异,但是将其看作一个整体:是一种下扬子坳陷带,地质发展史相同。

根据勘测的数据可知,区内的矿床沿淮阳山字形的构造弧并成“V”字形的分布。

在矿床的形成上,其实是与燕山期的岩浆活动关系密切。

有关学者通过对比分析长江中下游和邻区的地质资料,发现长江中下游的成矿带是由两个跨越江南古陆和下扬子坳陷的构造单元组成的,即北西向的大冶-九江-德兴矿带和北东向的南京-九江-上高矿带(图1)。

图1 长江中下游及邻区铜矿点略图2 分析两个矿带的主要成矿地质的特征南京-九江-上高矿带平行于淮阳地盾的南东边,展布的方向是沿NE的形式的。

首先是铜的储量。

在整个矿带的铜储量上,这个矿带的铜储量占了60%~70%。

第二是碳酸盐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1998-03-31;修订日期:1999-09-14作者简介:黄德志(1963203),男(汉族),安徽舒城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程师,硕士,1990年毕业于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生部,从事构造地球化学研究。

长江中下游前陆带南缘青阳—泾县一带印支运动的特征及意义黄德志1,邱瑞龙2,吴言昌2(1.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系,安徽合肥230026;2.安徽省地质科学研究所,安徽合肥230001)提要:长江中下游前陆带南缘安徽省青阳—泾县一带的印支运动表现为一系列连续的不同变形形式的构造运动。

印支主褶皱前发生了重要的挤压拆离构造,主褶皱后发生了广泛的逆冲(南部)和重力滑动(北缘)构造。

3个变形阶段是同一区域应力场持续作用下的连续过程,形成挤压拆离—褶皱—重力滑动构造系统,是褶皱带前缘和山前带典型变形组合,表明本区北部为江南褶皱带山前带。

关 键 词:印支运动;挤压拆离;重力滑动;山前带变形中图分类号:P5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967(2000)01-0051-07研究区北邻大别造山带的前陆褶皱带———长江中下游褶皱带,南与江南褶皱带相毗邻(图1)。

目前对其大地构造归属,即归属长江中下游前陆褶皱带南缘,还是归属江南褶皱带北缘,亦或为二者的过渡带,尚无统一认识。

而印支运动构造变形特征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一般将印支运动分为两幕,第一幕称金子运动,第二幕称南象运动。

而对金子运动亦存在不同认识,本文对此不作划分和讨论,将印支旋回发生的构造运动统称印支运动。

研究表明印支运动在本区不是一次简单的区域褶皱作用,在褶皱前、后均发生了重要的构造变形。

褶皱前的构造变形表现为挤压拆离作用。

褶皱后的构造变形在北缘表现为重力滑动构造,形成近东西向展布的一系列飞来峰,飞来峰下伏原地系统表现向南东的被动反冲;在南部表现为发育一系列的逆冲构造。

这3个变形阶段反应的应力场相同,时代跨度为中—晚三叠世,为基本连续的过程,形成时间、空间上密切联系的变形系统,即挤压拆离—区域褶皱—重力滑动构造变形系统。

表明本区北缘为江南褶皱带北缘山前带。

1 挤压拆离构造本区(包括长江中下游)在印支期主褶皱前存在一期与地层平行或低角度相交的拆离构造,但一系列变形指示其形成机制为挤压机制,拆离构造为挤压拆离构造。

 第19卷第1期2000年2月中 国 区 域 地 质REGIONAL GEOLO GY OF CHINA Vol.19,No.1Feb.,2000 图1 研究区大地构造位置图Fig.1 Location of tectonics in the study areas1.1 变形构造特征(1)强烈的层间剪切:本区层间滑动构造形迹十分明显,在向斜核部的三叠系地层中最易观察,滑动过程剪切作用较强,层面上形成新生方解石,构成擦痕线理。

在蔡村叶家岗三叠系中发育完好的顺层剪切带,剪切带宽约1m ,下部剪切强烈,为断续的构造条带,上部剪切稍弱,为拉长、定向的构造角砾,镜下鉴定下部已达糜棱岩。

这种强烈的顺层剪切并非褶皱过程的产物,形成于褶皱之前。

(2)挤压拆离褶皱:于泾县陈村镇南西1km 河漫滩陡坎南陵湖组(T 1n )上段内见有十分壮观的褶皱群,位于区域上向斜南东翼离核部不远的部位。

单个小褶皱为尖棱状,两翼近等长,翼角中等,轴面产状220°∠38°,多为倒转斜卧褶皱,没有不对称“歪头”现象,与多级协调褶皱或寄生褶皱颇为相似。

追索该点发现,褶皱群南南东方向的地层(即下伏地层)产状正常,倾向北北西,且稳定,褶皱群北北西方向的地层(上覆地层)在褶皱近处呈“S ”形弯曲,向深处趋正常,岩层弯曲形态与褶皱群上边界一致,远离褶皱群,地层产状渐趋正常,其变化为逐渐过渡关系。

褶皱群与下伏地层间为拆离面。

与上、下地层关系同样亦证明褶皱群决非印支区域褶皱过程中层间滑动的产物。

实际上,从区域上看,本褶皱群即为南陵湖组揉皱灰岩,被解释为同沉积滑动构造[1]。

作者1994年在巢湖地区进行野外调研时,观察到的南陵湖揉皱灰岩的褶皱形态完全与之相同,由此可见,本褶皱群具有区域性分布的特点,产于特定的地层层位。

褶皱的形态又否定了其同沉积滑动成因,因此只能解释为挤压拆离或滑脱作用的结果。

本区最典型的褶皱群与挤压拆离褶皱形态更为相似,这是理想状态,当岩层埋深稍深或由于局部应力集中等因素而使岩石塑性提高时,可以出现非尖棱褶皱。

这里发育很壮观的褶皱群是拆离断层不断爬坡的结果[2],当拆离面在稍大范围内较稳定时,即叉支断裂不发育时就出现冲断—褶皱构造式样,本区这种组合较发育,以泾县晏公煤矿南公路边发育的最为直观。

25中 国 区 域 地 质2000 Ramsay [3]认为这种褶皱不可能起因于弯滑作用,乃褶皱前缩短作用的产物。

1.2 拆离时代陈村剖面清楚显示,褶皱群参与了印支主褶皱过程,夹于区域向斜一翼的层内,其存在影响印支主褶皱过程上覆地层的局部变形,地层局部倒转而围绕褶皱群弯曲,证明拆离作用发生于印支期主褶皱之前。

本区以及长江中下游,印支期褶皱主幕发生于三叠纪末,侏罗系为陆相磨拉石沉积,并普遍高角度不整合于三叠系之上,这已是公认的事实。

拆离作用卷入的最新地层为南陵湖组,南陵湖组之上缺失中、上三叠统,因此只能推断拆离作用发生于中—晚三叠世这段时期。

1.3 拆离面及运动方向和背景拆离构造主滑面的确定是拆离构造研究的重要内容。

对于能直接观察到主滑面及其上、下的外来系统和原地系统的拆离构造,主滑面的确定比较方便和可靠。

本区拆离构造系统经过后期多期构造的破坏,同时顺层拆离地层总体稳定性未受破坏,使得主滑面的确立比较困难。

本次拆离构造是印支期主褶皱之前发育于山前带的一种典型的构造运动[4],一般拆离面都发育在新地层内,蔡村叶家岗发育于南陵湖组上段下部的顺层强剪切带很可能就是重要的拆离面之一,推测是形成南陵湖“揉皱灰岩”层的主滑面。

一系列的构造迹象和区域分析表明,拆离构造运动方向为北—北西向。

褶皱群单个褶皱轴面产状多为220°∠38°,两侧近旁正常的地层产状倾向北西,倾角40~50°,如果忽略主褶皱期层间剪切产生的旋转,地层恢复水平后,褶皱群轴面倾向南,反应向北的运行。

与拆离构造共生的被动反冲等(见后文)反应的本期构造的主运动方向亦为北西—北北西向。

众所周知,印支期本区以及长江中下游整个地区,主压应力方向为北西—南东向,不仅形成了区域褶皱主体格架,亦反映了主褶皱前拆离构造的区域应力状态。

综上所述,本区在中、晚三叠世发生了一次顺层拆离运动,该期拆离并非常见的拉张拆离作用[5],发生于北西(北北西)—南东(南南东)方向主压应力状态下,为收缩机制下的构造作用,产生了壮观的挤压拆离褶皱,发生强烈的顺层剪切,伴有广泛的逆冲,各种构造形迹均指示运动方向为北西(北北西)向。

2 区域褶皱作用挤压拆离作用之后,随着区域挤压的继续,这种拆离已不能调节地层的缩短,遂发生了印支期区域褶皱作用,构成了现在的区域主体构造格架。

由于受研究区域的限制,对背斜涉及很少,向斜的总体特征是:多为开阔—中等闭合的正常向斜,个别向斜向南东倒转,枢纽方向总体为北东—南西向,溪口白果树向斜为近南北向。

向斜核部及近旁常发育露头尺度的次级褶皱,次级背斜核部附近发育层间小褶皱,指示为两翼向核部运动的纵弯褶皱作用。

3 逆冲—重力滑动构造本区一个极引人注目的地质现象是北缘零星分布的异地系统的滑片。

研究发现,这些外来体分属于两期不同的构造事件。

大多为印支期重力滑动的结果,即本文的讨论对象。

3.1 宣城新田寺门口—靠山重力滑动构造(1)上覆滑动系统:出露于宣城新田寺门口—靠山一带,呈近东西向的长条形,东西长5.535 第1期黄德志等:长江中下游前陆带南缘青阳—泾县一带印支运动的特征及意义km ,南北宽约500~1000m ,主要由栖霞组硅化岩和少量五通组石英岩组成。

在寺门口下伏原地系统为龙潭组,在靠山上覆地层为五通组,下伏为三叠系。

靠山上覆系统五通组可明显分成3个次级滑片,滑动面总体产状倾向北,倾角20°,滑动面被后期近南北向(北北东—南南西)断层所切,之上为上白垩统宣南组不整合覆盖。

(2)下伏原地系统变形特征:靠山四周平坦区出露的龙潭组—三叠系即为与上覆外来系统直接接触的原地系统。

三叠系出露良好,变形较强,普遍发育不对称的歪头褶皱和反冲断层。

指示的物质运动方向均为由北西向南东,与上覆滑覆系统的运动方向相反,区域上中生代以后不具有这种变形特征,乃是收缩机制下滑动构造前缘带下伏系统的被动反冲(passive back 2thrust )作用所致,是山前地带4种典型构造形式之一(如巴基斯坦Mackenzie 山脉的前陆带)。

下伏系统这种特征的变形证明构造不是在区域伸展机制下形成的,其构造动力学背景为挤压收缩机制。

(3)后缘推覆构造:来自南部的靠山外来体,下伏局部性滑覆面倾向北,然而其究竟是伸展机制下的滑覆还是挤压机制下的推覆,除了上述的前缘下伏变形特征指示作用外,南部根带变形特征对此作了进一步证实。

在华阳西500m 山边处五通组覆盖于龙潭组之上,再向南在杨树宕见金陵组覆盖于船山组之上。

近后缘普遍出现老地层断于新地层之上的现象,证明滑动构造是挤压机制下的推覆构造。

这种后缘推覆构造在水岭坛阳里有极好的露头(图2)。

本点为硫铁矿区开采点,为一向北西近顺层推覆构造,上覆为黄龙灰岩,下伏为五通组,两者间为一明显的构造面。

滑动面近旁金陵组断续出露,发育剪切不对称小褶皱,指示向北西方向运动。

滑面附近五通组内发育破劈理,产状125°∠45°,指示上覆地层向北西的剪切。

另在与此点相距200m 左右的探井内见到滑面,两点相连看出滑面倾向南(亦可能倾向南东、南西),据破劈理产状推断倾向南东,沿断面见有后期矿化。

推断推覆时代为成矿前,属印支期。

图2 泾县水岭坛阳里推覆构造素描图Fig.2 Sketch of the nappe at Tanyangli ,Shuiling ,Jingxian countyD 3w —五通组石英岩;C 2h —黄龙组灰岩;C 1j —金陵组粉砂岩、页岩综上所述,靠山外来块体是在区域挤压背景下形成的,由于挤压褶皱隆起造成重力失稳,在山前地带形成重力滑动构造,滑动面倾向北—北西,运动方向北—北西,形成于印支期,滑覆体为宣南组(K 2x )不整覆。

本滑动构造向东可与稽亭岭滑动构造相连。

45中 国 区 域 地 质2000 3.2 晏公煤矿南重力滑动构造泾县晏公堂镇煤矿南公路边采矿场有一完整的重力滑动构造,上覆、下伏两套地层在地层产状、变形特征上迥然不同,上覆系统在剖面上的宽度700~800m ,由多个构造叠片组成,变形强烈,为一典型的挤压褶皱隆起—重力滑动构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