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4月月考语文测试卷(有答案)
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2-2023学年高一(上)月考素质测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先秦儒家在考量人与动物的关系时,强调和谐、仁爱。
如何实现此种理想?路径就是“尽物之性”,即万物向荣,各尽其性。
董仲舒在总结儒家的仁爱思想时所说的“质于爱民,以下至于乌兽昆虫莫不爱。
不爱,奚足谓仁?”实质上不过是对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下处理人与物之关系的态度的延伸表达而已。
不过,在先秦儒家看来,对动物的爱与对人的爱还是有区别的。
这种有区别的爱源于儒家的差等之爱理念。
这种差等之爱循着“亲亲-仁民-爱物”的路径递减。
对人的爱尚且为差等之爱,对动物的爱自然又次之。
那么,在利用乃至食用动物方面,先秦儒家如何做到与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相一致的呢?他们的做法是:制天命而用之,杀伐以时。
荀子认为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责,而动物“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北牡而无男女之别”,其道德地位自然低人一等,因此动物可以为人所用。
不过他并不主张对动物随便利用和过度利用。
而是主张遵循自然规建而同,即“杀伐以时”。
他说:“圣王之制也: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天其生,不培其长也。
鼋悬、鱼鳖、鳅鳢孕别之时,罔苦、毒药不入泽,不天其生,不绝其长也。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
”从实践层面讲,这种做法至少始于禹王时代。
材料二:(摘编自王云岭《儒家视野中人与动物的关系与启示》)我们之所以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将其作为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和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原则,乃是因为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
地球上本无人类,后来才有人类-地球形成已有45亿年,产生生命已有42亿年,出现人类不过短短的300万年,这是科学事实。
地球可以没有人类,人类却不可以没有地球,地球是至今为止被发现唯一有生命存在、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这也是科学事实。
哈尔滨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度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哈尔滨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度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28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
它是华夏抒情文学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
文学意境论早在刘勰《文心雕龙》和钟嵘的《诗品》中已见端倪,盛唐之后开始全面形成。
相传王昌龄作的《诗格》中,甚至直接使用了“意境”这个概念。
但他当时的意思,只是诗境三境中的一境:诗有三境。
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
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共情。
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这段话从诗歌创作的角度,分析了意境创造的三个层次。
认为要写好“物境”,必须心身入境,对泉石云峰那种“极丽绝秀”的神韵有了透彻了解之后,才能逼真地表现出来;描写“情境”需要作者设身处地地体验人生的娱乐愁怒,有了这种情怀,才能驰骋想象,把握情感,深刻地把它表现出来;对于“意境”,作家必须发自肺腑,得自心源,这样的意境才能真切感人。
他还探讨了意与景的关系,提出“诗一向言意,则不清及无味;一向言景,亦无味;事须景与意相兼始好”。
这些都是前无古人的深刻见解。
王昌龄之后,诗僧皎然又把意境的研究推进了一步,提出了诸如“缘境不尽曰情”“文外之旨”“取境”等重要命题,全面发展了意境论。
中唐以后,刘禹锡提出了“境生于象外”的观点,晚唐司空图对此加以生发,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和“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等观点,进一步扩大了意境研究的领域。
至此,意境论的基本内容和理论构架已经确立。
总的来说,它有两大因素、一个空间,即情与景两大因素和审美想象的空间。
这就是所谓“境”。
此后,意境论逐渐成了我国诗学、画论、书论的中心范畴,历代都有学者文人对它作补充、发挥,清末王国维是意境论的集大成者。
辽宁省本溪市本溪满族自治县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4月月考语文试题

本溪县高级中学2022级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必修下册第一、第二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现代戏作为戏曲艺术的一个概念,据现有文献,可知其最迟在1955年就已经被使用。
随着现代戏的成熟和观众对其的接受,我们对现代戏进行综合解读,可以发现现代戏具有以讴歌、赞扬和描绘光明前景为主基调,给人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的鲜明特点。
文艺有着歌颂和暴露的书写态度问题,作为关注现代历史和生活事件的现代戏,这一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在抗日战争、阶级矛盾严重时期,显然对敌人的残忍、奸诈、恶行要暴露、鞭挞,对伟大的战士、人民要讴歌赞扬,以激发起群众昂扬的斗志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938年,毛泽东观看秦腔传统戏《升官图》和《武家坡》时,发现群众非常喜欢,热情很高,就对时任边区文化协会副主任柯仲平说:“你看秦腔这种形式,群众这么喜欢,如果换成抗日的内容,就成为革命的戏了。
你看我们是不是应该搞?”随后柯仲平组织落实,上演了由马健翎创作的革命现代戏《好男儿》和《一条路》。
看完这两出戏,台下观众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共产党八路军救国爱人民!”抗日斗志和爱党之情得到激发。
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现代戏被要求“反映当前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斗争,同时也要反映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各个阶段的革命斗争历史”,此外“革命群众迫切需要的,是工农兵成为舞台上的主要角色,而且显示出他们顶天立地、叱咤风云的伟大气魄的现代戏”。
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信阳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期04月测试(一)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17分)材料一:“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出自清代著名思想家龚自珍的《定盒文集·续集·尊史》。
历史作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的真实记录,得失的总结,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所以,“出乎史,入乎道”,要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必须返回历史中去把握。
在历史中把握大道,①。
文化凝聚了一个民族的最根本的东西,是一个民族历史的载体。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文明没有中断过的国家,我国的历史文化资源之丰富在全球范围内可以说是首屈一指的,诸子百家的思想、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多种文化形式,在世界文化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分量。
中华传统文化强调和谐共生,天地涵养万物,同生共存;追求和而不同,与邻国的关系处理上讲究“协和万邦”;强调君子慎独、自强不息等。
现今世界中,在重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达到自然环境与人类的和谐统一、解决国际冲突等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显示出了超强的整合价值,其和谐、合作的优势,更能发挥包容、平衡的作用。
在历史中把握大道,②。
中国共产党一路带领中国人民艰苦斗争,从追求时代伟大成就,真正让全体中华儿女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共享幸福和荣光。
在这个过程中孕育出的以伟大建党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中国共产党人优秀品质的象征。
历史自觉与文化自信正是源于党的百年奋斗的成功实践以及这一过程中焕发出的精神气概。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
深层次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第一次实现了大国和平发展,这背后是一种新的人类文明形态的酝酿成长——这种文明不再以争夺、战争、消灭、殖民作为国家间的竞争模式,而是以相互合作、共同发展为根基,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而且为人类文明提供了具有超越性的方案,必将在当下及未来彰显出更大的内驱力和凝聚力。
四川省宜宾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宜宾市重点中学2023年春期高一第二学月考试语文试题本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试卷自己保管好。
第I卷(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在《论语》里孔子被描写成一个教育家。
从某种观点看来,也的确如此。
他期望他的弟子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成人”(《论语.宪问)),所以教给他们以经典为基础的各门知识。
作为教师,他觉得他的基本任务,是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
《论语)记载,孔子说他自己“述而不作”(《论语.述而)),就是这个缘故。
不过这只是孔子的一个方面,他还有另一方面,这就是,在传述传统的制度和观念时,孔子给予它们的解释,是由他自己的道德观推导出来的。
例如在解释“三年之丧”这种古老的礼制时,孔子说:“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
”(《论语.阳货)换句话说,儿子的一生,至少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因此父母死后他应当以同样长的时间服丧,表示感恩。
还有在讲授经典时,孔子给它们以新的解释。
例如讲到《诗),他强调它的道德价值时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 (《论语.为政))这样一来,孔子就不只是单纯地传述了,因为他在“述”里“作”出了一些新的东西。
这种以“述”为“作”的精神,被后世儒学传之永久,经书代代相传时,他们就写出了无数的注疏。
后来的《十三经注疏》,就是用这种精神对经书原文进行注释而形成的。
(摘编自冯友兰《孔子:第一位教师》) 材料二:“述”的内涵非常丰富。
《说文解字》将“述”解释为“循”;在现代汉语中,“述”可以理解为“叙述”“陈述”“讲述”“论述"或“阐述”等等。
在《中庸》中,儒家德性“孝”的定义和“述”是相关的。
【高一试卷】四川省泸州市泸县五中2022-2023学年高一4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五中2022-2023学年高一4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试卷自己保管好。
一、现代文阅读(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所谓“破圈”,本是网络流行语,由“出圈”演化而来,指某个人或他的作品突破某一个小的圈子,被更多的人接纳并认可。
在一个“内卷化”时代,如何能“破圈”,包含着文学从业者对于当前文学状况的不满与困惑。
一方面,传统严肃文学不仅早已失去轰动效应,甚至还失去了基本的读者,其社会功能在不断弱化;而另一方面,文学的圈子化问题日益突出,主流文学界似乎很是享受圈子内的舒适与安稳,岁月一时静好。
然而,他们是否还有“破圈”的动力呢?尽管“文学性”似乎弥漫在当前所有的文化活动中,但我们依然需要追问的是,严肃文学的本体性究竟在哪里?位置在哪里、边界又在哪里?中国作协副主席、评论家李敬泽指出,“我们这个时代需要我们拓展甚至发明新的文学性,需要我们开拓新的边界,走到更为广阔的原野上去”。
此观点让人联想到德勒兹关于“生成文学”的论述。
所谓“生成”是一个“辖域”和“解辖域”的交替过程。
辖域是建立了自己的领土和法则的强势性存在,阻碍和束缚了进一步的生成。
而生成最大的任务就是创造,通过创造来突破各种编码方式,通过创造出新的、尚未出现的存在来呼唤新的力量加入现有的力场,从而改变各种限制和束缚的强势存在,这便是解辖域。
德勒玆认为,文学是生成的通道之一,它通过运用语言材料,利用文学虚拟的力量创造全新的存在,在生活和权力的内部产生一个全新的、需要重新审视的存在,就像在一个既存的力场中加入一个全新的力,瞬间改变了整个力场的格局,让力场处于动荡和摇摆之中,这就是生成文学的力量和作用。
或许我们可以将圈子化和“破圈”之间类比成一个辖域和解辖域的动态关系,而新的文学性的生成,也正有赖于我们以“破圈”来挣脱图子化的强势限制与束缚。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齐市第八高级中学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齐市第八高级中学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齐市第八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一现代文阅读(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2021年是苏州昆剧传习所成立100周年,也是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20周年。
2021年9月29日,第八届中国昆剧艺术节在苏州闭幕。
本届昆剧艺术节为期7天,26台参演剧目接连亮相,线上线下融合、演出演播并举。
如何在戏曲的"老规矩"与"新创造"间寻找融通途径,本届昆剧艺术节,呈现了近年来昆曲艺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取得的优秀成果,可提供些许启示。
折子戏集中体现了昆曲的古典之美。
我们继承的昆曲文化遗产基本以清代乾隆、嘉庆时期以来创作的折子戏为基本规范,其中包含昆曲所有的身段表演、曲牌唱腔、行当家门,甚至上下场规制的精髓。
因其结构紧凑、行当丰富、雅俗共赏等特点,赢得观众的喜爱。
江苏省昆剧院表演的《索衣》,与传统折子戏取自明清传奇不同,此折子戏所涉之人之事皆可上溯至魏晋。
昆申精深的表演风范,拉近了古今距离。
这出原创折子戏既有古典性,又契合今人审美。
剧中主角王戎是“竹林七贤”之一,编剧以王戎去女儿家“索衣”的细腻心理走向,再通过副净、旦以及丑和贴旦行当的立体呈现,使全剧风趣诙谐,尽显喜剧性,充分发挥了昆曲生旦之外的行当表演艺术魅力,展现了昆曲之“趣”。
戏曲理论家龚和德认为,现代戏曲不是一个题材概念,应当逐渐成为戏曲现代发展主流,以其原创性强、活跃多样,逐渐积累起一批现代经典。
将原创性渗入折子戏创作的思维,从小处深研戏曲结构、行当表演、昆曲趣味,让原创的折子戏与典范性的昆曲审美重叠,持续探索、不断创造,打造原创折子戏经典,未来可期。
同时,一批革命历史题材剧目在遵循昆曲艺术规律基础上努力创新,用心唱响红色故事,用情传承红色基因,用功赓续红色血脉,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精神和现代审美理念。
长白朝鲜族自治县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长白朝鲜族自治县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材料一:如果圣人为王,他的治道就叫做王道。
照孟子和后来的儒家说,有两种治道。
一种是“王”道,另一种是“霸”道。
它们是完全不同的种类。
圣王的治道是通过道德指示和教育;霸主的治道是通过暴力的强迫。
王道的作用在于德,霸道的作用在于力。
在这一点上,孟子说:“以力假仁者霸。
……以德行仁者王。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
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孟子·公孙丑上》)。
后来的中国政治哲学家一贯坚持王霸的区别。
用现代的政治术语来说,民主政治就是王道,因为它代表着人民的自由结合;而法西斯政治就是霸道,因为它的统治是靠恐怖和暴力。
圣王的王道为人民的福利尽一切努力,这意味着他的国家一定要建立在殷实的经济基础上。
由于中国经常占压倒之势的是土地问题,所以据孟子看来,王道最重要的经济基础在于平均分配土地,这是很自然的。
他的理想的土地制度,就是以“井田”著称的制度。
按照这个制度,每平方里土地分成九个方块,中央一块叫做“公田”,周围八块是八家的私田,八家合种公田,自种私田。
公田的产品交给政府,私田的产品各家自留(《孟子·媵文公上》)。
孟子进一步描绘这个制度说,各家在其私田中五亩宅基的周围,要种上桑树,这样,老年人就可以穿上丝绸了。
各家还要养鸡养猪,这样,老年人就有肉吃了。
这若做到了,则王道治下的每个人都可以“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孟子·梁惠王上》)。
这不过仅仅是王道之“始”,因为它仅只是人民获得高度文化的经济基础。
还要“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使人人受到一定的教育,懂得人伦的道理,只有这样,王道才算完成。
行这种王道,并不是与人性相反的事情,而恰恰是圣王发展他自己的“恻隐之心”的直接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4月月考语文测试卷(有答案)高一语文(时间:150分钟分数:150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请认真阅读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姓氏绝不仅仅是一种名号,它所反映的社会内容相当宏富。
从姓氏入手,能让我们对整个中国历史文化的观察更清晰、更深入。
中国人的姓氏,最早可追溯到母系氏族时代。
当时出于族际间识别的需要,每个民族都会有一个本民族的专用名称,这个名称事实上就是全体氏族成员共同的姓,如姬、姜、姒、妫、姚、好等。
这些姓皆从“女”字旁,从一个方面表明姓最初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
与现今的观念不同,在先秦时期,姓、氏是互有区别的两个概念:姓是氏族组织的名称,氏是氏族内部家族组织的名号。
出现姓、氏上下两级结构,是因为当一个氏族由于世代久远、人口增殖而规模越来越大时,氏族内一些成员间的血缘关系就会越来越淡,有些成员甚至可能已经找不到与另一些成员间的血缘联系了。
这时,氏族内一部分血缘关系较近的人便会结成次一级的血缘组织,而次一级的血缘组织也会有相互识别的符号,这就是“氏”。
姓与氏作为不同级别血缘组织的名号,在先秦时代的区分很明显。
首先,在对始祖的追溯上,姓所代表的氏族组织历史悠远,世系模糊,因而其真实的始祖已无法明确地追溯,每个姓的祖先只能出自想象;而氏由于所代表的家族组织历史较晚,世系清晰,其始祖多数可以确切地知晓。
比如春秋时鲁桓公的三个儿子所建立的家族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孟孙氏的始祖可以追溯到庆父,叔孙氏的始祖可以追溯到叔牙,季孙氏的始祖可以追溯到季友,而三家共同领有的“姬”姓的始祖,却只能想象为传说中的人物黄帝。
其次,在姓氏应用规则上,先秦时代是男子称氏,女子称姓。
现今的一些姓氏书为先秦男子也冠上了姓,如称周文王为“姬昌”,武王为“姬发”,周公为“姬旦”,其实都是不符合先秦实际的错误称谓。
周公在先秦典籍中多次被提及,均无称“姬旦”者。
其被称为“姬旦”,是晚至《晋书·王浑传》才有的事。
大概到了晋代,人们对先秦姓氏应用规则已不甚清楚,遂以后世制度相比附。
战国时代,随着社会血缘组织的结构形式由氏族、家族两级形态向单级的个体家庭形态转化,姓氏制度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首先,姓与氏合流。
原有的姓、氏都无区别地成为新姓氏制度中的新姓,此后无论单称“姓”、“氏”,还是合称“姓氏”,其所代表的都是个体家庭的名号。
其次,姓氏在应用规则上不再有男女之分,无论男女,其个人称谓都以姓加名的形式出现,人们所熟知的秦王“嬴政”,刺杀嬴政的“荆轲”,为荆轲击筑送行的“高渐离”,都是如此。
再次,以前同姓即意味着同祖,但姓氏合流之后的新姓多数是由从前的氏转化而来,因而变化后的同姓也不一定具有相同的血缘关系。
比如春秋时期的几个国家都有孔氏,鲁国的孔氏姓子,属殷商遗族;郑国的孔氏姓姬,为周厉王之后;陈国的孔氏姓妫,据称出自虞舜。
这三支孔氏在变化之后都转为了孔姓,但三者并不必然地沾亲带故。
新姓氏制度自战国中期确立以后,一直沿用至今。
魏晋南北朝时期,姓氏曾经是认定一个人的社会等级的最重要因素,但自宋代以后,姓氏却只作为一种血缘标志符号而存在。
迄于今日,姓氏作为血缘标志符号的意义也在淡化,正变为纯个人的符号。
(摘编自张淑一《古代姓氏浅谈》,有删改)1.下列对中国人姓与氏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中国人的姓最早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当时的姓如姬、姜、姒、妫、姚、好等都从“女” 字旁,便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B.中国人的姓最初是一个氏族区别于其他氏族的专用名称,在一个氏族内部,其全体成员的姓是相同的。
C.先秦时期,姓是氏族组织的名称,是高一级的结构;氏是氏族内部家族组织的名号,是次一级的结构。
D.随着人口规模的增大,氏族内部一些成员的血缘关系逐渐变淡,甚至相互失去了血缘关系,用以相互识别的“氏”便产生了。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今人错误地称周文王为“姬昌”,武王为“姬发”,周公为“姬旦”,应该是误认为“姬”是他们的氏。
B.春秋时期的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从氏的方面追溯,他们的始祖不同;从姓的方面追溯,他们又是同一始祖。
C.先秦时期,姓所代表的氏族组织,其真实的始祖已无法明确追溯;与此不同,氏所代表的家族组织的始祖大多可确切知晓。
D.战国时代,由于社会血缘组织的结构形式发生变化,姓氏制度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中首要的变化是姓与氏合流,融二为一。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姓与氏在先秦时期虽然是互有区别的两个概念,却都是同一血缘关系的成员用以相互识别的符号。
B.先秦时期,男子称氏,女子称姓,这是因为姓最初产生于母系社会时期,而氏则产生于母系社会之后。
C.战国时代,姓与氏合流,不论单称还是合称,其所代表的都是个体家庭的名号,两者不再像以前那样是不同的两个概念了。
D.宋代以后姓氏的重要性应该比不上魏晋南北朝时期,现在,姓氏作为血缘标志符号的意义也在淡化,正变为纯个人的符号。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徐石麒,字宝摩,号虞求,嘉兴人。
天启壬戌进士,授工部主事。
御史黄尊素坐忤魏忠贤,下狱。
石麒为尽力,忠贤怒,诬以赃私,削其籍。
崇祯中,起官南京,历十二年,始入为通政司,升刑部侍郎、署部事。
时帝以刑威驭下,法官引律大抵深文①;石麒多所平反。
寻进尚书,论诛兵部尚书陈新甲。
后有熊、姜之狱,卒以执法去位。
江南立国,起右都御吏,未至,改吏部尚书。
再疏力辞,举郑三俊自代,不允。
乃入朝,即奏陈省庶官、慎破格、行久任、重名器、严起废、明保举、交堂廉七事,皆褒纳之。
石麒方以进贤退奸为任,而马士英、阮大铖植党树私,货贿公行,权倾中外;石麒时以祖宗之法裁之。
士英欲得侯封,讽司礼监韩赞周入言之,请加恩定策,五等延世。
石麒奏曰:“世宗以外藩入继,将封辅臣伯爵,而杨廷和、蒋冕谦不受。
今国耻未雪诸臣遽列土自荣不愧廷和等耶且俟海内清晏之后议之未晚”士英恶之,凡所上考选,少所称可。
先是,御史刘宗周秉公甄别,拟庄元辰等十三人为科道,士英庇其私人,更易殆半。
御史黄耳鼎、陆朗有物议,石麒以例出之;朗急贿阉人内侍留用。
石麒愤甚,因发朗内通之罪;朗恚诋石麒,石麒遂称焱乞休。
无何,耳鼎亦两疏劾石麒,士英助之。
石麒益愤,因力请罢斥,卒引疾去。
去后以登极恩,加太子太保。
明年南都亡,石麒移居嘉兴城外,扁舟水宿。
及城守将破,至城下呼曰:“吾大臣,不可野死,当与城俱。
”复入居城中,朝服自缢死;时闰六月二十七日也。
僧真实藏之柜中,逾二旬始殓,颜色如生。
仆祖敏、李升从死。
闽中唐王立,谥“忠襄”。
石麒立朝刚方清介,值权奸用事,郁郁不得志。
中贵田成辈纳赂请属,皆拒不应,且疏劾之。
其博闻强识,尤长于国家典制。
性乐易爱人,与人言移日不倦。
下吏寒士有才者,汲引不遗余力。
(节选自《南疆逸史》,有删改)【注】深文:引用法律过于严苛。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今国耻未雪/诸臣遽列土/自荣不愧/廷和等耶/且俟海内清晏/之后议之未晚B.今国耻未雪/诸臣遽列土自荣/不愧廷和等耶/且俟海内清晏之后/议之未晚C.今国耻未雪/诸臣遽列土/自荣不愧廷和等耶/且俟海内清晏/之后议之未晚D.今国耻未雪/诸臣遽列土自荣/不愧廷和等耶/且俟海内清晏之后议之/未晚5.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天启,是明朝皇帝的年号,下文的崇祯也是明朝皇帝的年号。
B.出,指罢黜官职,与“罢、除、夺、左迁”等词一样都是罢免官职的词。
C.旬,是计时间的单位,在这里,一旬是指十天,二旬就是指二十天。
D.谥,也称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的一种称号。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改任吏部尚书后,徐石麒向皇帝陈奏了有关官吏考核任用的七件事,都被皇帝采纳了。
B.徐石麒死后,真实和尚把他的尸身藏在柜子中,二十天后入殓,面色还和活着一样,很有传奇色彩。
C.马士英上疏向皇帝讨要封赐,徐石麒坚决反对,认为在这个时候这样做很不合适,因而被马士英怀恨在心。
D.徐石麒博闻强识,明晓典律,爱人荐贤,为官清正刚直,却因奸臣当道,屡遭排挤打击。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吾大臣,不可野死,当与城俱。
”复入居城中,朝服自缢死。
(5分)(2)性乐易爱人,与人言移日不倦。
下吏寒士有才者,汲引不遗余力。
(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春生白居易春生何处暗周游?海角天涯遍始休。
先遣和风报消息,续教啼鸟说来由。
展张草色长河畔,点缀花房小树头。
若到故园应觅我,为传沦落在江州。
8.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本诗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选择两种做简要赏析。
(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琵琶行》中运用侧面烘托的方法描写琵琶女技艺高超,美丽出众的诗句是“,___”。
(2)李白的《蜀道难》中,作者夸张地形容蜀道之高就连“黄鹤”“猿猱”都无可奈何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甫《登高》中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的句子是“,”四、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想让他看看母亲的眼睛迈克被打伤的消息传过来时,母亲就有了一种不祥的预感。
她想起了昨天夜晚的那个噩梦:阴沉的天气,街道上的行人都是一张张灰色的面孔。
在一条街道的拐角处,她猛然间看到了自己的儿子,往日一脸朝气的儿子此刻只有满身的鲜血,在路面上扭曲着挣扎,嘴里有气无力地呻吟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