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年高一语文月考试卷及答案

合集下载

江西省南康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江西省南康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南康中学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第一次大考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丝绸之路是民族沟通融合的舞台“驼铃古道丝绸路,胡马犹闻唐汉风。

”古代丝绸之路架起了一座沟通物产、连通人心的桥梁,对我国各民族沟通融合、对东西方经济文化交往都起到了格外重要的作用。

当前,深化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续写古代丝绸之路的传奇,不仅要看到其对沿线国家和地区经济进展的推动作用,还要看到其在民族沟通融合方面的纽带作用。

古代丝绸之路大体有草原道、绿洲道、茶马道以及海上道四条。

除了汉族,北方和西北游牧民族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开拓者,他们的马队和骆驼队踏出了一条横贯欧亚大陆的草原丝路。

他们的迁徙浪潮、相互交往以及游牧经济特点,使其自然而然地成为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角色。

早期月氏、乌孙、匈奴等民族,在开通草原古道、推动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沟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继月氏、乌孙、匈奴等民族之后,鲜卑、柔然、吐谷浑、突厥、吐蕃、回纥、契丹、党项、蒙古等民族,都曾和丝绸之路结下不解之缘,有的一度把握了草原道和绿洲道,成为经营东西方贸易的主角。

公元439年,鲜卑建立的北魏政权统一了我国北方,使丝绸之路自汉代以来再度富强起来。

北魏、西夏占据河西走廊后,吐谷浑把握的“青海道”和吐蕃把握的“青唐道”成为中原和南方通往西域的通道。

因此,“青海道”又称“吐谷浑道”,“青唐道”又称“吐蕃道”。

再看回纥,其与唐朝绢马贸易换回的绸绢,除了供汗国贵族享用,还通过“草原道”大量转输到西方。

“安史之乱”后,吐蕃完全占据了河西走廊及陇右地区,传统的丝绸之路东段受到阻遏,唐朝和西域各国的交往一度绕道回纥居住地。

因此,这一时期的草原丝路有“回纥道”之称。

“吐谷浑道”“吐蕃道”“回纥道”……丝绸之路上民族沟通融合绵延不断,开遍了民族沟通融合之花。

在确定我国古代北方和西北游牧民族为丝绸之路的开拓与富强作出重要贡献的同时,更要充分生疏中原王朝的主体作用。

山东省菏泽市单县第五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山东省菏泽市单县第五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高一月考语文试题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Ⅱ卷两部分,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I卷(选择题,36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荟萃.(cuì)缙.绅(jìn) 纾.祸(shū)翌.日(yì)B.皦.皦(jiǎo) 湮.没(yān)诟.病(gòu)造诣.(yi)C.溷.藩(huàn) 疏浚.(jùn) 塞.源(sāi)懈.怠(xiè)D.愧怍.z uò)肉袒.(tǎn)逡.巡(qūn) 投缳.(huán)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別字的一项是( )A.肿胀塌败取谛赊账B.窥视锈迹怜悯时髦C.鄙视账单联袂垄断D.暖昧报歉编纂趿拉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①你才四十多岁,比起我这个七十多岁的老头子来说,你还、,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成该在事业上拼搏以下。

②有消息称,在明年上市的苹果手机中,有可能 Home按钮,同时将指纹识别功能整合到显示屏上。

③随着训练“实践活动”不断深化,各级政府在行政开支上更加勒紧裤腰带,在解决民生问题上却毫不。

A.年青取消吝惜B. 年轻取缔吝啬C.年轻取消吝惜D. 年青取缔吝啬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坏境信息的立体化公开,生怕是此次会议绕不开的重要议题。

环境信息的公开透亮,是政府和民众能否走向环境“共治”的重要前提。

B.走过60年进展历程的铁道部,作为国务院政府机构中唯一扮演政企双重角色的部委,已被公众视作阻碍市场经济改革的一大壁垒。

C.优秀的文化作品,满足群众文化需求,给人以思想的亨受和美的启迪,低劣的的文化产品,迎合粗俗情趣,污染人的灵魂和生活环境。

D.2021年4月5日,美国波士顿马拉松竞赛快要结束时,一场不好的厄运突然降落到参赛运动员头上,在终点线四周接连发生了三起爆炸,造成3人死亡,百余人受伤。

5.下列句子屮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旌.其所为旌:表扬B.于是相如前进..缻前进:走上前进献C.佯狂不知所之.者之:结构助词“的”D.穷.饿无聊穷:困穷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其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郡之贤士大夫访于.当道以其无理于.晋B.何厌之.有臣之.壮也,犹不如人C.虽董之以.严刑敛赀财以.送其行D.抶而.扑之礼毕而.归之7.下列各句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宁许以负秦曲B.去今之墓而葬焉C.晋军函陵D.舍相如广成传8.下列文言句式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若亡郑而有益于君B.缙绅而能不移其志者C.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D.乃设九宾礼于廷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9-12题。

2021-2022学年辽宁省抚顺市章党实验中学高一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

2021-2022学年辽宁省抚顺市章党实验中学高一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

2021-2022学年辽宁省抚顺市章党实验中学高一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17题。

礼拜二午睡时刻加西亚·马尔克斯这时候正是上午十一点,天气还不太热。

她们是这节简陋的三等车厢里仅有的两名乘客。

母女二人都穿著褴褛的丧服。

小女孩把一个塑料食品袋和一束用报纸裹着的鲜花放在靠窗口的座位上。

那位妇女眼皮上青筋暴露,身材矮小孱弱。

在整个旅途中,她一直是直挺挺地背靠着椅子,两手按着膝盖上的一个漆皮剥落的皮包。

她脸上露出那种安贫若素的人惯有的镇定安详的神情。

十二点,天气热起来了。

两个人开始吃饭,过了一会那位妇女停下来不吃了。

小姑娘向窗外张望了一下,映入她眼帘的是一片荒凉的旷野。

妈妈递给她一把梳子。

“梳梳头!”妈妈说。

小姑娘刚梳完头,火车已经开进一个镇子。

“你要是还有什么事,现在赶快做好!”女人说,“往后就是渴死了,你也别喝水。

尤其不许哭。

”女孩子点点头,用湿漉漉的报纸把鲜花包好。

汽笛响过后,火车减低了速度,不一会儿就停了下来。

母女俩下了车,走过荒凉的车站,沿着杏树荫悄悄地走进小镇。

她们尽量不去惊扰别人的午睡,径直朝神父家走去。

这是八月的一个礼拜二,小镇热得像个蒸笼。

快两点了,镇上的居民都困乏得睡午觉去了。

从十一点起,商店、公共机关、学校就关了门,要等到将近四点钟火车返回的时候才开门。

母亲用手指敲了敲纱门,等了一会儿又去叫门。

在离纱门不远的地方有人细声慢语地问:“谁啊?”“我要找神父,”她说。

“神父在睡觉呢!”“我有急事,”妇女固执地说。

她的声调很平静,又很执拗。

大门悄悄地打开了一条缝,一个又矮又胖的中年妇女探身出来。

她戴着一副厚厚的眼睛,眼睛显得特别小。

“他叫你们三点钟以后再来,”她把声音压得低低地说。

“他才躺下五分钟。

”“火车三点半就要开了,”母亲说。

“那好吧!”她说。

房间深处的门开了。

神父用手帕揩拭着眼睛,从里面走出来。

他一戴上眼镜,马上可以看出他是那位开门的妇女的哥哥。

山东省菏泽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山东省菏泽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菏泽一中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高一班级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卷 试题说明:1.本试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请将选择题的答案按题号挨次涂到答题卡上;将非选择题的答案按题号挨次写在指定的位置上。

一、基础学问(21分)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不复挺.者(支持) 其曲中.规(合乎) 砺.(磨刀石)B .假.舟楫(借助,利用) 声非加疾.(快) 劝.学(勉励,鼓舞)C .绝.江河(渡) 驽马..十驾(劣马) 生.非异也(资质,天赋)D .金石可镂.(雕刻) 圣心备.焉(完备) 风雨兴.焉(起)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3分)A.⎩⎪⎨⎪⎧吾从而.师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C.⎩⎪⎨⎪⎧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D.⎩⎪⎨⎪⎧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生乎.吾前 3.下列各句按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3分)①固一世之雄也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③渺渺兮予怀④何为其然也⑤客有吹洞箫者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⑦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⑧而今安在哉⑨甚矣,汝之不惠A .①②⑦/③⑨/④⑥⑧/⑤B .①⑤/②③⑨/④⑥⑧/⑦C .①/②③⑦⑨/④⑥⑧/⑤D .①/②/③⑨/④⑥⑧/⑤/⑦ 4.下列与例句词类活用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3分)例句:萦青.缭白.A .日.与其徒上高山B .穷.山之高而止C .箕.踞而遨D .自远.而至 5.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①有些正值风华正茂....的儿童沉迷在网吧里,铺张了时间,荒废了学业,真让人痛惜。

②“七一”前夕,市委老党员为了迎接建党九十三周年,细心组织开展了一场特殊的支部活动,他们集体回忆峥嵘岁月....,重温入党誓词。

③中国的高校生村官并不像一些人想象的那样闲适,他们深化基层,搞调查,做统计……,每天都有很多事要做,有时简直目不暇接....了。

山西省运城市向阳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

山西省运城市向阳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

山西省运城市向阳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每小题3分)最近,“红楼梦”再度升温,由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新书《真假红楼梦——揭秘皇城大观园》在红学界掀起了不小的反响,引发热议,其作者蒋国震先生也迅即成为了红学界的热点人物,被誉为红学“草根新锐”。

该书是草根学者蒋国震历时十余年潜心研究,通过大量文献史料对《红楼梦》的作者以及红楼梦人物原型的探讨考证,语出惊人,率先推翻了《红楼梦》原著作者是曹雪芹的定论,而是康熙朝废太子胤礽,同时指出真正的大观园既不是随园也并非恭王府,而是北京平西王府的西园。

以丰富的内容、曲折的情节、深刻的思想认识、精湛的艺术手法成为巅峰之作、问世200多年历史的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是我国乃至全人类共同拥有的宝贵文化遗产,在整个华人世界中有着深远的影响。

以至于以一部作品构成了一门学术性的独立研究学科——红学,这在世界文学史上极为罕见,它之所以具有百年不衰的艺术魅力,远不止它独特的文学价值,其中还在于它给后人留下的诸多待解的迷团,也正是这些谜团,使得红学研究从一开始就呈现出扑朔迷离、众说纷纭的局面。

红学家们耗尽心智、穷尽一生就是试图掀开它神秘的面纱,去找寻那一个个真相和谜底。

对于《红楼梦》的原著作者,在红学界基本公认为是曹雪芹,而大观园的地址也基本锁定了两处,即“在南说”一派学者所支持的袁枚的随园,和“在北说”一派学者所认同的前海西街17号恭王府。

而蒋国震在《真假红楼梦——揭秘皇城大观园》一书中却提出了自己前所未有的红学新论,他从考证曹雪芹出生日期和生平经历等着手,列举了大量确凿资料,经反复研究论证,取得了惊人发现:曹雪芹绝非出身于极富贵之家且从未受过正统教育,他只是对《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从而彻底推翻了人所共知的曹雪芹是《红楼梦》原著作者的定论。

并从《昌平州志》《清圣祖记载》等多部文献史料中找出了康熙王朝曾被两立两废的太子胤礽“有生活、有能力、有时间”撰写《红楼梦》的诸多有力证据,最终证明《红楼梦》真正原著作者是康熙朝废太子胤礽的破天荒结论,正是胤礽以其生平经历和性格发展撰写了这部不朽之作。

安徽马鞍山二中2022-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阶段检测(10月)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

安徽马鞍山二中2022-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阶段检测(10月)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

2022-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月考试题2022.10.14.高一语文一、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遒.(qiú)劲分.(fèn)外百舸.(kě)争流沁.(qìn)人心脾B.颓圮.(pǐ)谒(yè)见头晕目眩.(xuàn)自怨自艾(ài)C.衣钵.(bō)逶迤.(yí)荆棘.(jí)丛生扼腕.(wàn)长叹D.漂泊.(pō)冰屑.(xiāo)虎踞(jù)龙盘瞋.(chēn)目而视2.下列词语中,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慷慨追溯天纶之乐峥嵘岁月B.萧瑟消散星辉斑斓悄无生息C.匾额呕歌忸怩担忧林阴大道D.寥廓凌侮诲人不倦轻歌曼舞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发源于青海省的三江源培育了中华儿女,同时也了灿烂夺目的中华文明。

②日方歪曲历史,既损害了两国人民的感情,也损害了双方的根本利益。

③碳排放过量会给地球生态环境带来严峻危害,假如不加以,必定会威逼人类生存。

A.孕育一再遏制B.哺育一再遏制C.孕育一再遏止D.哺育一再遏止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她出身于音乐世家,长期的耳闻目睹....,加上勤奋努力,使得她年纪轻轻就显示出惊人的音乐才华。

B.中国第一艘航母正式交接入列的消息兴奋人心....,尽管尚未形成航母编队作战力量,但其意义深远。

C.今年中秋、国庆双节相邻,由于各大景区未雨绸缪....,应对得当,旅游黄金周没再变成“难过周”。

D.今年夏天抗击洪涝灾难,让我们看到了坚强、团结、友爱,这才是我们国家不行或缺....的力气之源。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表意明确的一句是()A.学校抓不抓青少年抱负训练的问题,是关系到祖国建设事业后继有人的大事,必需引起高度重视。

B.电子阅读的普及,不仅给现代人带来丰富多样的阅读内容,也在悄然转变着人们在纸质阅读时代所形成的审美趣味和观赏习惯。

江苏省常州市溧阳市光华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

江苏省常州市溧阳市光华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

江苏省常州市溧阳市光华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

(9分)一个站在近代门槛上的王朝(节选)吴钩唐宋之际,中国社会发生了一个非常深刻的大变迁:唐代有部曲,是世世代代为门阀世族耕种的农奴,没有独立户籍;唐代的奴婢也不具备独立的法律人格,不独立编户,是附依于主家的贱户;入宋之后,随着门阀世族的瓦解,部曲与贱户都成为了自由民。

宋代的佃户与地主不再存在人身上的依附关系,只是结成经济上的租佃关系,租佃关系基于双方的自愿结合,以契约为证。

宋代奴婢与主家之间也不是人身依附关系,而是经济意义上的雇佣关系,雇佣关系同样基于双方自愿的契约。

这样一种结构性的社会变革,核心意义就是“契约化”——从“人身依附”向“契约关系”转型。

这个契约化的过程,也是一个平等化的进程。

不管是部曲,还是奴婢,在宋代之前都属于贱民,而这些贱民到了宋代,都基本上消失了,或者说,从前的贱民现在已经获得了自由民的身份,都成了国家的“编户齐民”,拥有平等的法律主体资格:“齐,等也。

无有贵贱,谓之齐民。

”作为平民社会的表征,宋代的教育、文化艺术等领域,也一齐出现了明显的平民化色彩。

宋代之前,贵族掌握着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而宋朝的学校则向全民开放,包括“工商杂类”的子弟均可进入州县学校读书。

文学、音乐、美术在宋代之前也是上层人玩的高雅品,进入宋代后,才产生了完全属于平民(市民)的文学、音乐形式,如话本、滑稽戏等;我们从宋代之前的美术作品上也几乎找不到任何平民的影子,只有展开宋人的画作,如《踏歌图》、《清明上河图》,那种平民气息、市井气息才会扑面而来。

同时,随着人身依附状态的解除,宋朝社会出现了广泛、持续的流动性,这种流动化既包括地理意义上的横向流动,即可以从一地自由迁徙到另一地;也包括阶层意义上的纵向流动,即固化的等级结构被打破,任何人都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上升的机会。

2021-2022学年浙江省温州市实验中学高一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

2021-2022学年浙江省温州市实验中学高一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

2021-2022学年浙江省温州市实验中学高一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现代文阅读(6分,每小题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为什么会迷路?对于大多数动物来说,确定方向寻找路径并不是什么难事,以金黄地鼠为例,即使把它的双眼蒙上,并七拐八转地带到一个远离巢穴的地方,它们还是能够找到回家的路,并且以直线路径“飞奔”回家。

鹅、蟾蜍以及蜘蛛也都表现出类似的本领。

然而,人类的寻路本领远不及这些动物。

在一项测试中,研究人员让被试者蒙上眼睛,从起点走到终点,再返回起点。

但是,没有一个被试者的表现令人满意,他们不是走过了,就是没走到。

看来,现代人的导向能力天生就很差。

研究人员发现,当人在回想回家的路时,人脑海马区的某种神经元放电剧烈。

这说明,人脑具有专管导向能力的神经元,而且,这些神经元的位置与在大鼠、猴子和金鱼大脑海马区中发现的类似。

既然如此,为何人们还会迷路呢?研究人员测试被试者在虚拟迷宫中的导向能力。

迷宫中布满了“捷径”,似乎通过这些“捷径”可以很快到达目的地,稍微掌握点几何知识的人都应该知道,这些“捷径”其实是“陷阱”,根本无法到达目的地,但是,被试者却义无反顾地掉进“陷阱”。

这项测试表明,人在判断方向时,几乎不考虑几何学知识,而是通过路牌指引回家的路。

即使依靠建筑,我们也只是参照建筑告诉我们该左转还是右转,全然不理会这些建筑的空间分布。

早期人应该也是通过几何学知识定义周围世界,判断方向的,但是,随着人脑的逐步开发,脑袋里储存的经验越来越多,推理能力越来越强。

慢慢地,人类逐步丧失了这种精确的导向能力,而是通过推理和经验,通过建筑和路牌,寻找回家的路。

早期人大都以游牧生活为主,居无定所。

居住地相对空旷,周围世界几乎一成不变,要不就是沙漠,要不就是雪原,根本没有路,又何来的建筑?于是,他们通过推理和经验指引方向。

后来,世界被划分成国家、城市、地区、街道,有了公路,有了建筑也有了路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2022年高一语文月考试卷及答案考生须知:全卷分试题卷Ⅰ、Ⅱ和答题卷两卷,试题卷共7页,共有七大题,25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选择题(21分,每小题3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迷惘(wǎng)炫耀(xuàn)晨曦( xī)溺爱( nì)干瘪(biě)B.怪癖( pǐ)抹煞(shā)憎厌(zēng)灰烬(jìn)啮噬(shì)C.磕绊( kē)颤抖(zhàn)巷道(hàng)敷演(fū)沉湎(miǎn)D.量具(liáng)藐视(miǎo)犄角(jī)摭拾(zhí)瞠目(chēng)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廖廓静谧沧凉汗流夹背B.缠绵慰籍僻静贻笑大方C.蒙敝炽热驯服再接再厉D.甄别烙印矫饰怡然自得3.下列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吃惊地发现,每个人留在纸上的物件,万千气象,绝不雷同,有些让人瞠目结舌。

B.巡天一百一十五个多小时的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不负众望,10月17日上午,回到北京航天城,五千多名各界民众,以欢度节日般的热烈场面迎接飞天英雄。

C.尊严就是最能使人高尚起来、使他的活动和他的一切努力具有崇高品质的东西,就是使他无可非议、受到众人钦佩并高出于众人之上的东西。

D.其实,在这“两代的矛盾”中,许多做父母的“错”,都依然出身于爱——虽然是自以为是的爱。

4.填入下列横线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真正的修养一如真正的体育,同时既是完成又是,随处可到达终点却从不停歇,永远都存于永恒之中。

(2)最重要的途经之一,就是世界文学,就是逐渐地熟悉掌握各国的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

(3)然而,对思想家或作家的每一部杰作的深入理解,却都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幸福因为获得了僵死的知识,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

A.鼓励研读不是/而是B.鼓励阅读不仅/而且C.激励阅读不仅/而且D.激励研读不是/而是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最近一段时间,中科学院以及北大、清华等纷纷出台自己的学术戒律,力图在学术腐败成风的情况下,廓清弥漫在学术及科研领域的道德迷雾。

B.在西部大开发中,一些“老区”的领导已经认识到了改变产业结构的重要,他们希望再造就一个更为辉煌的未来。

C.《哈利·波特》中文版一经出版,便深受广大中学生读者所欢迎,短短九个月里,该书便重印了九次。

D.有时候示弱不是一种软弱的表现,相反却可称作是一种人生的智慧和清醒令人感慨的。

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词,兴于隋唐,盛于两宋,又称“曲子”“曲子词”“诗余”“长短句”。

词的标题和词牌是有严格区别的。

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如《沁园春·长沙》,“沁园春”是词牌,“长沙”是题目。

B.“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指古代六本经书《诗》、《书》、《礼》、《易》、《乐》、《春秋》。

有时又指古代六种技能:礼、乐、射、御、书、数。

C.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时期赵国人。

先秦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李斯和韩非子是他的学生。

《荀子》今存32篇, 《劝学》是其开篇之作。

D.韩愈,唐代散文家、诗人,与柳宗元一起倡导“古文运动”,反对六朝以来华丽文风,主张“文以载道”。

《师说》是他的代表作,在文中作者论述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批判了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陋习。

7.把下列句子组成前后衔接、意思完整的一段话,正确的是( )①“语文”就是书面语和口头语的合称。

②混沌初开,人猿相揖别,人类自从有了语言,标志着摆脱了蒙昧、野蛮而进入了文明开发的时代。

③人生在世,靠语文进行学习、工作、生活,语言是人们须臾不可缺少的工具。

④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言的外延就有多大。

⑤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外化,智慧的物化,说在口头上叫“语”,写在纸上叫“文”。

A. ②⑤④③①B. ②⑤①④③C. ②③⑤①④D. ②③①④⑤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9分,每小题3分)灵运因父祖之资,生业甚厚,奴僮既众,义故门生数百,凿山浚湖,功役无已。

寻山涉岭,必造幽峻,严障千里,莫不备尽。

登蹑常着木屐,上山则去前齿,下山去其后齿。

尝自始宁南山伐木开径,直至临海,从者数百人。

临海太守王琇惊骇,谓为山贼,徐知是灵运乃安。

又要琇更进,琇不肯,灵运赠琇诗曰:“邦君难地险,诱客易山行。

”在会稽亦多徒众。

(《宋书·谢灵运传》)下列各组中,找出加点的字与例句加点的字意思相同的项。

8.例句:上山则去前齿( )A.以身作则B.学者至今则之C.于其身也,则耻师焉D.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9.例句:徐知是灵运乃安( )A.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B.断其喉,尽其肉,乃去C.家祭勿忘告乃翁D.尔其无忘乃父之志10.例句:又要琇更进( )A.遣兵数百于东界要之B.事在四方,要在其中C.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D.量要而带之三.阅读《劝学》《师说》,完成11—14题(12分,每小题3分)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劝学》)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彰:清楚,明白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从师求学的道理C.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卑:卑鄙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焉!惑:糊涂12.对下列两组加点词的含义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其为惑也,终不解矣③圣人之所以为圣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吾尝跂而望矣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B.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C.其皆出于此乎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14.下列对选文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A.《劝学》选段以学习的作用来论述“学不可以已”。

认为人变得聪明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是“善假于物”。

B.《劝学》选段连用四个生活中常有的经历来设喻,阐明借助外部条件和注重积累的重要作用,借此证明人通过学习,能弥补自身不足。

C.《师说》选段承接对师道的论述,用三组对比,写不同的认识、不同的做法和不同的结果,批判了当时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D.《师说》选段最后对士大夫之族的评论批判的力度加深,“其可怪也欤!”一句对不肯从师而学的愚蠢作风表现出无法容忍的批判态度。

试卷Ⅱ(共108分)四.(21分)1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每小题2分)⑴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⑵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⑶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16.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练习题。

(5分)雨晴王驾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1)本诗前两句是扣住什么来写春景的?(1分)这样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2分)答:(2)前人评价“却疑春色在邻家”为“神来之笔”,你认为这句诗“神”在何处?(2分)答:17.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10分)⑴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⑵轻轻的我走了,。

我轻轻的招手,。

(徐志摩《再别康桥》)⑶撑着油纸伞,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

(戴望舒《雨巷》)⑷书生意气,,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5)不可,,不仁。

,不知。

(《烛之武退秦师》)(6)风萧萧兮易水寒,。

(《荆轲刺秦王》)五.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8-21题。

(16分)安于途中从起点到终点,其间的距离就是途中。

感觉生命总是在途中,就像候鸟,总是从南飞到北,又从北飞到南;就像泉水,总是从溪流入河,又从河流入海;就像花草,总是从春长到夏,又从夏长到秋。

自从离开起点以后,生命就总是在途中。

在时间与空间的途中,而且不管情愿与不情愿,总是在日渐靠近某个可知的或未知的终点。

有花开就有花谢,有日出总有日落,有起点当有终点,这很自然。

每一个具体的生命也都难逃此劫。

但对一些具体的生命而言,似乎出发就是为了抵达,似乎付出就要有结果,于是必经的过程成了漫长的等待,总是在途中成了生命最大的煎熬和无奈。

然而抵达真的那么重要吗?终点真的那么美好么?等待或许是一种煎熬,然而生命总是在途中真的就只有无奈么?水气抵达天空也许就成了彩虹,蛹到了生命的尽头或许就成了蝴蝶。

但并不是所有的抵达和终点都具有终极辉煌。

花朵的终点是凋谢,道路的终点是绝境,生命的终点是死亡。

即使水气是因为对天空的抵达而成为彩虹,即使蛹是因为到了生命的尽头才成为蝴蝶,它们也是分别经历了一定的转化和蜕变过程,才各自化水为虹和化蛹为蝶的。

是过程成就了它们最终的美。

过程对任何一个生命体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们甚至可以说,过程即生命。

从某种意义上说,生命确实就是一个过程的确完整体现,或者说是无数生活细节的集结。

而终点不过是生命的界限,主要用于寓示生命体的完结。

它有可能构成生命的升华,却决不会是生命的目的。

但是生活,我们往往是在度过;而将最美好的愿望寄予终极。

仿佛最美好的风景只在彼岸,而此岸只是一种过渡,是一段抵达某处的旅途,我们对此处的风景因此常常忽视,并习惯于生活总是在别处。

每一个至美的终极愿望当然都必须受到肯定,但是生活并不是只有这些,也不该只有这些。

活着,也不能只是追求刹那的辉煌和完成某种使命,或是为了去到某个地方而赶一段路程。

如果生是为了死,就像花朵为了凋谢才盛开,这样一来的生命,存在的意义还有多大?生命不是一次简单的奔赴死亡之约,每一个高品质的生命,或者有高品质愿望的生命,有可能都必须首先做到安于途中。

因为生活并不总是在别处,生命也只有在生命的途中才成其为生命。

就像候鸟,只有在不停的从南飞到北,有从北飞到南,才构成其一生的迁徙;就像泉水,只有在不断的从溪流入海,才体现其自身的运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