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筋膜触发点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上肢部--肱二头肌肌筋膜疼痛触发点

上肢部--肱二头肌肌筋膜疼痛触发点上肢部--肱二头肌肌筋膜疼痛触发点肱二头肌触发点在肌腹的位置,触发点常属于中心型,其牵涉痛在肌肉的两侧,集中于肩部、上臂中部和肘前部,并弥散到肩胛冈上部位,肱二头肌触发点发生后,患者会感到肩前的浅表部疼痛,而不是肩关节深部的疼痛,而且没有三角肌中部的疼涌。
当手臂在直臂外展或屈肘抬臂肘过肩时,会有疼痛出现。
肱二头肌肌腱的压痛点,可以弥散到上臂前部,但是很少出现在肘前部。
当将手臂抬举过头时,肩天节外展时,可听到来自紧张肌腱弹响声;而目常伴有疼痛和上斜方肌区域的酸痛。
如果病人在手臂内旋15~200的伸直情况拿东西时,常常感到肩关节疼痛,仔细检查可以发现肱二头肌长头腱在肩胛骨关节盂上缘起点处增厚且压痛。
病人在抬高手臂时,肱骨头会顶住肩峰,而引起疼痛,称之为肩关节的撞击综合征。
一旦这个长头腱的末端病被治愈,这种现象就会消失,全部的肩关节活动会完全恢复。
[病因病机]1.上肢受到外力的拉伤所致。
2.急性者常为运动员,如举重、单杠运动损伤所致。
[临床表现]1.肩前疼痛,并向三角肌放射。
2.屈肘提物时感觉力量减弱。
[诊断要点]1.肩前酸痛,有时臂外展时可听到肩关节的响声。
2.肱二头肌长头腱在肩胛骨关节盂上缘起点处末端增厚、压痛。
治疗方法:按照症状在肱二头肌寻找疼痛激发点,治疗方法灵活运用。
一,微型刃针肌筋膜松解术,在治疗点散刺2-3个点,刺入深度0.3-0.5厘米。
症状马上减轻。
新的松解点在锁骨中下端骨缘处。
二,专业的肌筋膜松解针,在治疗点弾击3-5个点,每个点打两下,症状马上减轻。
三,砭石筋膜刀沿着肱二头肌从上向下操作20-30次,按压治疗点一分钟,症状马上减轻。
四,用筋膜枪用小头一档在肱二头肌上下放松一分钟,治疗点操作一分钟。
拉伸方法配合肱二头肌拉伸方法,效果非常显著。
特别是在针刺后结合拉伸效果更好热敷疗法整体操作完毕,运用蜡疗深层透热治疗,效果显著。
肌筋膜触发点

肌筋膜触发点(trigger point)是骨骼肌肌肉能够激惹疼痛的某一特定位置,这个位置通常可以摸到一个疼痛结节和绷紧肌纤维痉挛带,触压时有疼痛加重和局部肌肉颤搐以及可能引起的远处牵涉痛。
触发点则是指来自肌筋膜痛的敏感点,压之可诱发整块肌肉痛,并扩散到周围或远处部位的放散痛。
激痛点的形成起初是肌肉功能失调,继之生理组织营养不良,局部代谢增加而血流相对减少,结果在肌肉中产生不能控制的代谢区,代谢物中的神经激活物质如组织胺、5-羟色胺、前列腺素等类物质使血管严重收缩,这些局部反应通过中枢或交感神经的反射作用使肌肉束紧张,并出现感觉痛区。
按压或针刺激痛点可引起不同形式的感应痛点,激痛点可诱发植物神经症状,如血管收缩、局部肿胀、头痛、头晕、耳呜等。
触发点除了引发疼痛及放散痛外,并会增加肌肉的紧张度,使肌肉缩短,缩短了的肌肉又会拉紧不同结构组织,所以肌肉缩短是引起肌筋膜痛的关键,亦是引致其它软组织及关节痛症的主要原因。
肌肉缩短使附着肌肉的其它结构受到机械性的张力,增加肌腱的损伤,如肌腱炎、腱鞘炎,如果腱内有籽骨,则会引致软骨磨损和疼痛,若脊椎旁之肌肉缩短,则使椎间盘的压力增加,最终导致椎间盘退变或椎间盘脱出,肌肉缩短可引起肌肉排列的改变和关节话动异常,从而又可引起关节疼痛及退行性变化,肌肉对神经的压迫可引起神经压迫症状。
所以有学者认为,肌筋膜疼痛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人们习惯上根据痛处位置来定名,例如“肱骨外上髁炎”、“跟腱炎”等等,但其根本原因都是因为肌肉缩短所致。
图中字处为触发点的位置,红色区域是它关联痛的区域。
肌筋膜触发点(激痛点)疗法治疗慢性肌肉骨骼疼痛

肌筋膜触发点(激痛点)疗法治疗慢性肌肉骨骼疼痛以下内容为本人原创,如需转载请标注出处一.95%的慢性疼痛来自肌筋膜触发点的活化现代人工作压力日益增大,加之生活习惯不良,经常保持固定姿势使用手机、电脑、电视,或因运动创伤、肌肉疲劳等致长期体态失衡,加重的慢性损伤会导致疼痛以及肌肉运动模式的重新分配,长时间后会导致动作控制模式的变化,短期来看很多患者不发生疼痛一般是其他肌肉保护性代偿的结果,但长此以往必然会出现动作障碍及各种急慢性疼痛。
因此很多人频繁出现头颈肩部的酸胀不适甚至疼痛,手麻,腰腿痛等,依据疾病严重程度的不同可有如颈源性头痛,颈椎失稳,颈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肩袖损伤,肱骨外上髁炎(网球肘),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症,梨状肌综合征,腰肌劳损,足底筋膜炎等各种诊断。
这些疾病除了对症处理疼痛发生部位和修复压迫损伤之外,这一类患者还同时具有一个共同的疾病特点,即肌筋膜疼痛综合征;ICD-11诊断标准里又根据是否找得到原发因素分为“慢性原发性/继发性肌肉骨骼疼痛”。
其中肌筋膜触发点(MyofascialTrigger Points,MTrPs),又称激痛点,简单来讲就是肌肉里面出现的异常小结节或条索,是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标志性特点。
它最早是由美国临床教授Janet Travell 于1942 年提出,可分为隐性触发点和活化触发点。
该理念在国内于上海体育学院黄强民教授的带领下获得普及推广。
据流行病学调查统计,95%慢性疼痛病人与此有关。
当疲劳、抵抗力下降、反复感冒、营养物质缺乏等因素出现时,可促使隐性触发点发展为活化触发点,继而产生疼痛、关节功能受限等。
如图1 中显示的“x”便是常见的触发点部位,其活化后往往表现为远隔部位(红色部分)的疼痛,因此患者疼痛的部位往往不是真正出现问题的点,对着疼痛部位推拿按摩针刺效果往往不佳的原因也在于此。
二.肌筋膜疼痛触发点如何灭活既然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的活化是大部分疼痛疾病产生的源头,那么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治疗原则就是以各种方法灭活触发点。
腰背肌筋膜触发点

常见姿势和平衡以及工作环境、劳动保护差的情况。造成TrPs的形成和维持。TrPs的长期破坏性信号最终
会使中枢神经系统致敏,这个过程会加速异常冲动产生位置的形成和相关的假突触和相邻的自主神经的交联,发生生交叉激发或窜绕现象 。CNS视为TrPs的一个集成器,致敏的脊髓后角变成“神经功能性聚焦镜”,将其它的伤害性信号汇聚在相同脊髓节段,包括其它的体细 胞和内脏的功能失调。
( A highly localized and hyperirritable spot in a palpable taut band of skeletal muscle fibers)
名词
肌肉激痛点 肌肉激发点 肌筋膜触发点 扳机点
肌筋膜疼痛综合症 肌筋膜疼痛症候群
Myofacial trigger points Myofacial pain syndrom
何为肌筋膜?
肌筋膜疼痛触发点是肌筋膜上的疾病吗?
触发点研究的动物实验模型
(Hong & Torigoe: J Musculoske Pain 2(2):17-43, 1994)
紐西蘭種大白兔
股二头肌 Biceps Femoris
触痛點 反应(紧绷)肌帶 MTrS Responsive Band
RECORDINGEMG
肌筋膜触发点 疼痛的定义
(Definition of MTrP)
Pressure Algometer
Fischer dolorimeter
肌筋膜触发点疼痛定义 (Definition of MTrP)
肌筋膜触发点(trigger point)是骨骼肌肌肉能够激 惹疼痛的某一特定位置,这个位置通常可以摸到一个疼 痛结节和绷紧肌纤维痉挛带,触压时有疼痛加重和局部 肌肉颤搐以及可能引起的远处牵涉痛;常有交感现象、 易疲劳、睡眠障碍、等一系列以疼痛为主的症候群。
颈部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的诊断和治疗

颈部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的诊断和治疗颈部筋膜颈筋膜包绕颈部肌肉、血管神经组织,系致密的结缔组织,由于该处筋膜的无菌性炎症,可以引起颈部软组织疼痛,筋膜的分二层,颈筋膜位于斜方肌菱形肌深面,盖住头夹肌、头半棘肌表面,向项部各肌之间,伸出肌间隔,构成肌纤维鞘。
1颈浅筋膜位于皮下组织的深层,包绕全颈,在颈部前方围绕颈闷肌。
2颈深筋膜可分浅、中、深三层,其中浅层及深层筋膜与颈部软组织疼痛有关连。
1)浅层:也呈套状包绕颈部,并包绕胸锁乳突肌、斜方肌、舌骨下肌群,形成肌鞘膜。
2)中层:又称颈内筋膜,包绕颈总动脉,颈内静脉、迷走神经等。
3)深层:又称椎前筋膜,覆盖椎体及前方肌内的浅层,两侧达横突及斜角肌前面,并包绕臂丛神经。
解剖1、胸锁乳突肌胸锁乳突肌是颈部两侧强大的扁柱状肌肉,由前下方斜向外后上方。
起于胸骨柄和锁骨的胸骨端,止于颞骨乳突及枕部上项线的外侧部。
受副神经和颈2、3神经支配。
一侧肌肉收缩时头倾向同侧,面部转向对侧;两侧肌肉同时收缩,使头部后仰。
一侧挛缩可形成斜颈。
落枕等可引起该肌痉挛性疼痛,并可经筋膜延向附近组织。
2、斜角肌斜角肌为颈部深层肌肉位于脊柱的颈部两侧,由前、中、后斜角肌组成。
前斜角肌起于3到6颈椎横突前结节,止于第一肋骨斜角肌结节;中斜角肌起于3到7颈椎横突后结节,止于第1肋骨中部上面(肌纤维由内上斜向外下)。
前、中斜角肌之间有一三角形间隙(称斜角肌间隙),由臂丛神经及血管束通过,后斜角肌起于5、6颈椎横突后结节,止于第2肋骨粗隆,该肌受3、4神经前支支配。
作用:如肋骨固定,该肌单侧收缩,使颈侧屈并回旋;双侧收缩,则使颈部前屈。
若颈部固定,该肌收缩可上提1、2肋,助呼吸。
3、肩胛舌骨肌是颈部浅层的二腹肌,起自肩胛骨上缘,止于舌骨体外侧。
由1~3颈神经支配。
4、颈长肌起自颈3~7和胸1~3,止于寰椎前结节和颈2~4椎体。
由3~6颈神经前支支配。
5、头长肌在颈长肌上面,起自颈3~6横突,止于枕骨基底部前面,由1~6神经支配。
肌筋膜扳机点的检测及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肌筋膜扳机点的检测及评价方法研究进展肌筋膜疼痛综合症(myofascial pain syndrome,MPS)是全球流行的一种慢性疾病,肌筋膜扳机点(myofascial trigger points,MTrPs,另译为激痛点、触痛点等是诊断MPS的重要指征,也是判断其治疗效果的重要部位。
MTrPs是在骨骼肌上可以诱发疼痛的点,此点通常可以摸到一束紧绷的肌肉(紧张带)和条索样的硬结,触压时可引起局部疼痛并伴有远处放射痛,且放射部位与神经解剖关系并不一致。
在过去的20年间,MTrPs有多种诊断标准,最常用的诊断标准有以下几点:①骨骼肌紧张带上有压痛点;②患者对压痛点施压所产生的相似疼痛的识别;③有可预见的牵涉痛;④局部抽搐反应。
尽管学者根据临床实践和研究不断地在修改诊断标准,但至今尚无客观、可信度高的标准出现。
因此,利用现代物理技术手段对于MTrPs客观、可靠的检测及疗效评价对于MPS的诊治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近年来,扳机点理论在国内疼痛、麻醉、针灸等领域已被广泛接受并应用于临床,但国内研究仍偏向于临床应用,基础研究则较匮乏。
本文针对这种现状,整理近二十年来国外检测与评价MTrPs的进展以供借鉴。
1.拇指触诊拇指触诊MTrPs是一个比较可靠的检查方法,目前在临床上应用广泛,一般是手法按压时受试者被要求告知是否有紧张疼痛,反应阳性即可诊断MTrPs,但这种诊断的可靠性与进行检查的医生的经验有关,治疗师需经过严格训练并且施加的压力需要大于3.5 kg/cm2,对于扳机点的基本治疗也多是依赖手法按压和针刺(干针疗法或注射)。
然而,在世界范围内无论是内科医师、物理治疗师以及各种各样未经注册和不规范的按摩师大多采用这种方法操作,这客观上造成了MPS诊断的随意性和MTrPs定位的主观性,所以单纯依赖临床检查来判断MTrPs是否存在,因为缺乏可被接受的参考标准,其合理性和可靠性被很多研究者质疑。
2.测痛仪和压痛阈值测痛仪实际上就是测量垂直施加在皮肤上的力所致的压痛,是由一端面积为1 cm2,带有橡皮垫的压力棒,通过内置活塞装置的连接杆与另一端的圆形压力刻度表相连而构成的。
特拉维尔的肌筋膜触发点手册

原文:在可触摸的紧绷肌带的结节上有圆周状的点状压痛,并且患者对于施加压力在压痛点上所诱发出来的疼痛指认是他所熟悉的 ----- 摘自肌筋膜疼痛與機能障礙肌痛點手冊IX分析:当我们在需要进行按摩的肌肉上发现粗大的条索状阳性反应物的时候,其中将有一个最核心的治疗区如上描述,在该点上按压能够诱发出引起患者难受的症状,而对该店的静态持续按压超过90 秒时间可以有效缓解疼痛或相关症状。
肌痛点的活性小点:在肌肉的一个小区域内出现自发性电位活动的地方,它可能会或也不可能会展现单纤维动作电位特征性的尖峰。
活动性肌筋膜肌痛点:会导致临床疼痛抱怨的肌筋膜肌痛点,它总是压痛的,会阻碍肌肉被完全地伸展,弱化肌肉的强度,在直接压迫时还会引出患者确定的疼痛,而如果刺激够强的话,会引起肌肉纤维抽搐反应,在患者疼痛忍受限度内压迫的话,会在它的疼痛引传区域内产生压痛,以及引传性运动现象和自主神经现象。
摘自触发点治疗手册摘要P1分析:什么是我们需要进行分筋力筋手法的区域,是有上述问题的区域,这种按压先是诱发了疼痛并按照一定的方式传到如经络传导,同时可能会诱发出运动出现,如果一个区域不具备上述特征,我们可以放弃,因为它可能不是我们要选择的关键性治疗点。
关联性肌筋膜激痛点:一块肌肉上的激痛点会和另一块肌肉上的激痛点同时发生,这些关联性激痛点可能由一个引发出另一个,也可能两个都来自于相同的机械性或神经性源头。
分析:康复中提倡治疗的时间的叠加,空间的叠加,传统针灸讲究配伍,往往我们在治疗部分疼痛性疾病时,往往要清除不同区域的阳性反应点,或者整体性调整脊柱,这些关联性的疼痛的存在应该存在着合理有效的规律,而在掌握不到其中的规律,仔细寻找肌筋膜激痛点,全面的清除应该可以提高治疗疗效,在临床中发现坐骨神经痛不仅在梨状肌上出现肌筋膜激痛点同时在斜方肌上也出现肌筋膜激痛点,二者同时治疗加强疗效,而肩井配合环跳的针灸配伍在古代早有,因此合理的辨证在我们分析的取穴的区域上仔细探查是否有关联性激痛点,并给与合理的解决,将帮助我们提高疗效,而如果我们的预估区域上没有肌筋膜激痛点,将提示我们反思诊断是否正确,这个位置是否需要针灸或者压揉?附着性激痛点:位于肌肉肌腱结合处或肌肉骨骼附着处的激痛点,会造成肌腱附着点病,那是来自于中央性激痛点其特征之紧绷带所无法缓解的张力所致 ------- 摘自触发点治疗手册摘要P2分析:在反阿是穴医术中,详细描述了肌肉的起点止点—肌腹上都存在可能解决问题的阳性反应点,而二者在治疗中所赋予的意义不同,因此如果一个肌肉是我们疑似的损伤区域,如果在肌腹上没有阳性反应点,则应该仔细探寻两端的骨性机构,将力垂直与骨膜按压下如果诱发处症状,可以采用压揉手法或者关节松动结束给与处理。
肌筋膜触发点的诊断与治疗之【三角肌】

肌筋膜触发点的诊断与治疗之【三角肌】一、三角肌起止点附着点起点:锁骨外侧1/3,肩峰及肩胛冈止点:三角肌粗隆功能外展肩关节(所有肌纤维)屈曲、内旋、水平内收肩关节(前部肌纤维)伸展、外旋、水平外展肩关节(后部肌纤维)神经支配腋神经第5-6颈神经(C5~C6)功能解剖三角肌前束三角肌中束三角肌后束三角肌触诊三角肌前中部纤维体位;受检者仰卧1.扪及肩峰。
2.沿肌腹向下用手掌触诊。
3.继续触摸肌腹至肱骨外侧中部。
4.受检者抵抗肩部的屈曲和(或)伸展,以确定三角肌的合适位置。
三角肌后部纤维体位:受检者俯卧,双臂平放两侧。
接下来介绍一下三角肌的运动方向肩关节伸展协助肩关节屈曲肩关节外展肩关节水平外展肩关节旋外肩关节旋内三角肌相关的触发点1.触发点2.触发点触诊检查三角肌是属于浅层的肌肉,这使得要找出其可触摸的紧绷肌带以及剧烈的局部抽搐反应变得较为简单。
在手臂处于外展30度的情况下,此放松的肌肉可以藉由弹拨式触诊横越过触发点而加以检查。
若手臂外展至大于或等于90度,如同有些时候被建议地一般,则其紧绷肌带和它们的抽搐反应,即使有被侦测得到,也会变得较为不明显。
3.鉴别诊断三角肌触发点常常会被误诊为下列的疾病:旋转环带撕裂伤、肱二头肌肌腱炎、三角肌下黏液囊炎、肩盂肱骨关节炎、撞击症候群或第五颈神经根病变在做诊断时,这些情况都应列入考量。
,两者都需要加以关注以获得完全的疼痛缓解与功能的恢复。
4.相关的触发点三角肌前部位的活动性触发点,常与下列肌肉的触发点有相关联:5.触发点针刺术由于中三角肌有着多重指状交错的构造,它的紧绷肌带相较于前部位与后部位的要较为短,因而其触发点会更分散地分布在这部位的肌肉里。
后三角肌的触发点几乎都是在肌肉的中间肌腹处被发现,而且那些位于后部边缘之较长肌纤维内的触发点,可以使用两手式的触诊法来加以定位以便注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肌筋膜触发点的诊断与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是由肌筋膜触发点引起的一个临床上常见的肌肉疼痛问题。
根据临床观察和科学研究的证实,肌筋膜触发点的存在已被广泛的接受。
证明1.对MTrP的按压会再次引起和加重病人经常疼痛部位的疼痛。
消除(更恰当的方法,使失活)MTrP可以缓解任何不舒服的症状.2.对不同病人的每个肌肉的MTrP 进行按压可以引出相类似的牵涉痛.3.对MTrP高强度的刺激(包括深度按摩和针刺)可以抑制疼痛.4.在MTrP区域针刺微小的位点(疼痛感受器,即敏感的位点或是局部抽搐反应位点)可以减轻疼痛和牵涉痛,而且LTR可以用肌电图描记记录出.5.如果在针刺MTrP时可以引出局部抽搐反应,那麽立即消除MTrP疼痛是可以.6.所有的MTrPs都位于终板区域内,而且MTrP区域上的终板噪音比正常的肌肉组织上的更多地被记录到.7.电子显微镜和超声波研究提供了形态学证据即MTrP 区域上(终板区域)绷紧带和挛缩的结节。
MTrP已经被定义为是骨骼肌纤维绷紧的带上应激性过度的结节。
潜在的MTrP (压痛,但是不是自发性疼痛)可以变成由病理病变继发的活动的MTrP(压痛和自发性疼痛)。
在对病理因素进行恰当治疗后,活动的MTrP会被抑制成它的失活状态。
但是,MTrP不会永久消失,它只是从一种活动的状态转变为潜在的形式。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是潜在的MTrPs在一定的病理条件下转变为活动的MTrPs 而引起的疼痛现象,包括微小肌肉的慢性重复性损伤,不正确的姿势,系统性疾病,或是骨骼肌神经损伤(例如损伤,扭伤,创伤,关节炎,或是椎体椎间盘病变)。
通过对肌筋膜触发点的病因学、病理解剖学和病理生理机制的认识,尽管这些认识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研究;但是,根据临床的观察和治疗研究,以及对临床治疗有效性调查,我们还是可以把许多临床现有的、以疼痛为主体、较为混淆病症和综合症常可以归类到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综合症或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的理念中去。
从大的方面讲,例如:纤维性肌痛、纤维组织炎或肌炎、肌风湿病、肌筋膜炎或肌束膜炎、骨髓病、脊神经根炎、等;其实都与肌筋膜触发点有关。
从局部的角度来谈,有很多骨科和神经科有关疼痛的综合症都可以与此挂钩,例如:颈、背、胸、腰、臀、四肢的骨骼、肌肉、关节的疼痛,都与肌筋膜疼痛触发点密切相关。
从骨科疼痛综合征和神经痛范围来看,颈椎病、耳大神经痛或枕大神经痛、胸廓上口综合症、肩周炎、网球肘、等(包括了眩晕、头昏、偏头痛、失眠、焦虑、上肢和胸背部牵涉痛为症状的综合症)绝大对数是因为颈部肌肉和关节周围肌的疼痛触发点形成所致;它们可以匹配:最常见的是胸锁乳突肌、斜角肌、头夹肌和颈夹肌、斜方肌、枕下肌的肌筋膜触发点,和背部以及肩周及肩袖的肌肉触发点形成。
在腰臀和下肢的疼痛综合症中也都可以找到相应肌的触发点综合症与它们匹配,如:腰肌劳损可以是髂腰肌和多裂肌的触发点、多裂肌和腰方肌的肌筋膜触发点常与过去认为的很多骨科和神经科疼痛的综合症有关,急性腰扭伤常因为这几块肌肉在外伤后的急性肌筋膜触发点形成;而且,在临床观察中,发现急性腰扭伤时还易造成臀肌的急性肌筋膜触发点。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症其实是腰方肌和臀中肌的肌筋膜疼痛触发点、坐骨神经疼痛综合症其实就是犁状肌和臀大肌肌筋膜疼痛触发点,而且一些被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其实也仅仅是臀小肌肌筋膜触发点,或并发小腿部一些肌肉的肌筋膜触发点疼痛。
有些疼痛综合症传统观点存在片面的认识,如:膝关节痛、跟痛症和第一跖趾关节炎、等,其实都是这些关节的周围肌肌筋膜触发点形成所致,因为这些肌肉所形成的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的牵涉痛在这些位置上。
股四头肌的任何一块肌的肌筋膜触发点疼痛都有很强的膝关节牵涉痛,而且所有股部骨骼肌的肌筋膜触发点都在膝关节处有不同程度、不同部位的牵涉痛;跟痛症的跟部疼痛是墌方肌肌筋膜触发点的强烈牵涉痛;第一跖趾关节炎的疼痛是踇屈短肌和踇屈展肌肌筋膜触发点的牵涉痛;等等。
对肌筋膜触发点的基础认识和临床观察和治疗的研究,以及大量的临床实例,使许多过去需要做手术的病症,只需要通过非手术的维创疗法就可以得到缓解和治愈,其实是病患者的福音,但是还决定于一个医师以什么态度和什么样思维方式去认识和对待事实、技术发展和病人需求。
从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观点来看,临床医学家首先发现了痛性结节和肌肉束状痉挛(紧张带)这个事实,也就是说很多与运动系统疼痛有关的疾病或综合征均有这个痛性结节和紧张带,以及一系列与疼痛伴随的不同表现和体征;然后,通过摸索和尝试不同方式后,发现某一治疗可以更好地解除和除去这个痛性结节和松弛紧张带,同时可以缓解疼痛和消除了与这个疼痛伴随的症状和体征。
接下来,才有对这个疼痛的发病机理、诊断和治疗机理的理论研究,其目的也是为了更好的诊断和治疗。
因此,成功地治疗肌筋膜触发点(MTrP)疼痛首先重要的一点是找出所有引起疼痛的MTrPs。
然后用现今常用的其中一个方法去除它们。
然后采用必要辅助治疗方式来阻止MTrPs复活。
所以,能否有效的治疗肌筋膜触发点的疼痛,明确地诊断是否是肌筋膜触发点综合症和准确地找到关键的触发点位置是有效的治疗触发点疼痛的关键点。
而且,对肌筋膜触发点综合症的治疗开始地越早越好,最好在疼痛迁延改变之前进行,尤其在脊髓神经系统(感觉中枢)部位还没有被过度致敏。
前一章我们讲述了什么叫肌筋膜触发点,也对触发点的复合体有了深刻的认识,以及触发点的病因学和病理有了一定了解,接下来要了解是对肌筋膜触发点的诊断和治疗。
在这个方面,最主要是怎样去找到受累肌的肌筋膜触发点。
对产生疼痛的MTrPs的系统性研究表明,辨别出所有的活动的MTrPs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即使忽略了其中一个,疼痛的持续性活化也是不可避免的。
因此,确定MTrPs 的位置不仅要在主要受影响的肌肉上找,而且要注意它的协同肌和拮抗肌(可能有次生的MTrPs)的触发点。
再者,要对主要的和次生的MTrPs疼痛牵移区域上出现的MTrPs卫星进行研究。
有时还要注意中央触发点和在肌肉附着处的附着触发点的关系,将这个肌筋膜触发点的复合体同时处理。
所以,每一个想要参与肌筋膜触发点疼痛综合症治疗的医师们必须全面了解肌筋膜触发点有什么样的临床特点、实际触发点诊断依据和主要治疗方法以及治疗要点,下面分别介绍。
1、肌筋膜触发点的临床特点疼痛是肌筋膜触发点的主要症状,但是这种疼痛只来源于骨骼肌,无论在骨骼肌肌腹,还是在肌肉的两端附着点处;而那些其它组织的触发点不属于肌筋膜触发点。
这种疼痛与其它的疼痛不一样,除了局部的疼痛外,还伴有一系列的其它综合征,如:牵涉痛、局部肌肉颤搐、局部易疲劳,重者有睡眠障碍、自主神经症状、全身易疲倦、焦虑。
而且,MRI和B超下有肌束增厚的影像,和肌电图检测可见触发点处有自发电位。
对这些症状和体征的认识和理解有助于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1.1疼痛和牵涉痛大多数情况下在发生肌筋膜触发点前,患者多多少少都会有躯体某部肌肉的创伤、急性过牵、过份劳累、超用疲劳、受凉、反复感冒性肌痛,等病史。
但是,人们对自己身体上的疼痛总是通过忍受方式来处理,只要他们能够还能够忍受,他们就会以忍受的方式来延迟去治疗。
这样,大多数肌筋膜触发点都变为慢性和涉及到许多骨骼肌,变得需要更花费脑力的诊断和更多花费时间的治疗。
触发点疼痛的特征是有明显的牵涉痛,一旦受到创伤、急性过牵、过份劳累、超用疲劳、受凉、反复感冒性肌痛对一个疼痛触发点直接刺激时,常常可以发现在其它的某一个有一个随之刺激而引发的疼痛;但是,其它组织的疾病,像不同部位的疾病,也可以间接地刺激肌筋膜触发点,但只会引起疼痛触发点的局部疼痛(图1)。
大量的临床观察发现一块肌肉有多个不同位置肌筋膜触发点,基础研究发现这些触发点就在肌肉的运动终板位置,此处不但有运动神经元的末梢,而且其周围还有丰富的感觉受体。
另外,不同位置的触发点都有它们自已特征性的牵涉痛部位。
这一点帮助了临床医师利用这一特征来诊断或确定肌筋膜触发点的位置。
一般来讲,骨骼肌的压痛点并非都是需要强化治疗的,只有在病人已经感到该肌有疼痛和牵涉痛出现时,病人已无法忍受是才会来看医生。
此时,临床医师不但了解疼痛的位置,而且还要摸到疼痛点位置可以触到结节,被称之为活化触发点。
而那些可摸到的结节并有压痛,但病人并不感觉疼痛,被认为是隐性肌筋膜触发点,这一点在第x 章中已经介绍过。
在隐性触发点期间或触发点被活化得早期,受累肌会表现得无力,但这种无力是一种没有肌萎缩现象的无力。
只有那种在长期触发点发病未治和在那些因痛不活动的病人,才见到肌肉萎缩。
一旦触发点被活化,肌筋膜触发点的疼痛是无法避免的,它不仅被感觉疼痛,而且有一种非常不舒适的感觉,大多数患者对这种不适的感觉是一种肌肉被拉紧和被什么东西吊住的感觉,久之会感到难以忍受的疼痛。
除了这种感觉外,上面已经谈到不同部位的肌筋膜触发点其临床特点还不一样,其实就是指它们的牵涉痛特征。
所以想要参与肌筋膜触发点治疗的临床医师必须清楚地了解这一特征的细致情况。
通常,一种情况是一个原发性的疼痛触发点可触发或引发另一个邻近疼痛点(继发性触发点)。
这个继发疼痛触发点又可触发更远处的疼痛触发点,从而造成疼痛的远距离牵涉痛。
邻近触发点间又相互有联系,即,触发点与其周围相联系的结构有关联,例如,一些颈部肌肉肌筋膜触发点常可以引起颈源性的眩晕,只要对这些肌的肌筋膜触发点进行针刺就可以有效的治疗这种眩晕;有如:许多颈部肌肉触发点可以造成头昏以及脑血管供血不足。
这些骨骼肌常见的是胸锁乳突肌、头夹肌、颈夹肌、斜角肌。
其实,肌筋膜触发点的众多临床特点来自于各肌不同的牵涉痛,骨骼肌的每个不同位置触发点都有自己本身牵涉痛特征,这些不同肌和不同位置的触发点的牵涉痛特征基本上来自大量的临床观察和经验,而且不同个体也许还会有很多的不同变异。
另一种情况是触发点的脊髓整合引起的远处牵涉痛。
前一章已经谈到两个问题,一是触发点复合体,即中央触发点和两端的肌附着触发点;二是一块肌的肌筋膜触发点的发生会引起局部运动系统生物力学和神经运动控制的紊乱,以致造成其它力偶失控以致拮抗肌或协同肌产生触发点(功能单位内传播),这个触发点被称为原始触发点或原始点,有时也被成为关键触图1. 大脑半球的内侧面示意图。
发点;这种在功能单位内传播的临床特征构成了关联触发点或关联点,也称为卫星触发点。
一般来说,在一些较重的病例某Array些触发点都有一些相互关联的触发点(图2)。
对这些触发点的临床认识和找出,对治疗效果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无论是关键触发点还是卫星触发点都是活动性的触发点。
每个触发点都有自己的牵涉痛位置,如果影响到下一个相近功能单位,引起了这个功能单位内肌筋膜触发点,可以使牵涉痛的范围扩大和远处扩展,形成更远距离的牵涉痛,严重影响了运动系统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