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细胞形态学--复旦大学精品课程
血细胞形态学课件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嗜酸性分叶核粒细胞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嗜酸性分叶核粒细胞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嗜碱性分叶核粒细胞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正常血细胞形态学
粒细胞系统 红细胞系统 单核细胞系统 淋巴细胞系统 浆细胞系统 巨核细胞系统 其他细胞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正常血细胞形态学
1 粒细胞系统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粒细胞胞质中四种颗粒的鉴别
横向比较
各个系列细胞之间的比较
原始粒细胞 细砂淋样巴细胞为 起伏原的始丘岭单原核始粗细淋颗胞巴粒细胞 细网状
幼红细胞的核为 打碎墨砚感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原始胞粒细 细砂样
原始胞淋巴细 粗颗粒
原始单胞核细 细网状
淋巴细胞为 起伏的丘岭
幼红细胞的核为 打碎墨砚感
现代细胞学
细胞化学
分子生物学
细胞遗传学
免疫学
组织活检
血液学研究 临床诊断
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胞量与质的形态学改变,仍 是诊断血液系统疾病准确、直观和可靠的指标, 是任何先进仪器无法取代的。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大多数血液病
细胞学
临床资料
血细胞形态学讲义精品PPT课件

细胞越成熟,染色越浅淡 胞浆染色:深蓝(原始)---蓝色(早幼)---浅
蓝(中幼)---粉色 颗粒变化:无颗粒(原始)---嗜天青颗粒(早
幼)---特异性颗粒(中性粒、嗜酸 粒、嗜碱粒)。 胞浆量: 少 多
胞核:
体积由大---小,成熟红细胞无核
涂片后于血膜尾部有很少油滴 (++)油滴稍多且大,有的直径达1mm
以上,涂片后血膜尾部易见油 滴。 (+++)油滴聚集成片,不易干燥
油滴分级(2)
临床意义: 正常骨髓一般(+-++) 慢性再障:最为多见,达++或+++ 各型急、慢性白血病多数为(-),少数为(+)
增生程度分级
增生程度
仁数目、大小。 核、浆比例。
(二) 各系列各阶段细胞形态
1 红细胞系统:临床四阶段划分(有些 学者提出六阶段划分)
正常骨髓中 约占15%-25%
▪
原始红细胞
细胞圆形或椭圆形,直径15—25μm 胞核圆形或椭圆形,居中 染色质粗颗粒网状,深紫红色,核仁2—3个 胞浆浓(深)蓝色,着色不均,边缘着色深,
易发现 (+++)骨髓小粒十分密集,彼此紧密
相连,全片都易发现
骨髓小粒分级(2)
显微镜(100 倍油镜): 估计骨髓小粒细胞面积:各种有核细胞(除脂
肪细胞外)占整个骨髓小粒面积的百分比,在 正常骨髓中,小粒细胞面积50-75%。
小粒分级(3)
细胞成份分析:造血细胞、非造血细胞。 造血细胞: 幼稚粒、红细胞 非造血细胞: 脂肪细胞、成熟淋巴细胞、 浆细胞、组织嗜碱细胞、 网状细胞等。
血细胞形态学讲义 ppt课件

三、血液和骨髓标本的制作
见幻灯
血细胞形态学讲义
血细胞形态学讲义
四、血液和骨髓标本的瑞氏染色
选取长短厚薄适宜的涂片 (骨髓2张、 血片2张)进行瑞氏染色。瑞氏染液:缓 冲液1:2时间1小时,小水流冲洗,自然 凉干后备检。瑞氏染液含美蓝和伊红两 种成分,美蓝偏碱性,与细胞内酸性物 质有亲和力(胞 浆),染成兰色;伊红 偏酸性,与细胞内碱性物质有亲和力 (胞核),染成红色。
血细胞形态学讲义
小粒分级(3)
为100%,应 记录95%。 细胞成份分析:造血细胞、非造血细胞。 造血细胞为幼稚粒、红细胞;非造血细 胞为脂肪细胞、成熟淋巴细胞、浆细胞、 组织嗜碱细胞、网状细胞等。
血细胞形态学讲义
小粒分级(4)
临床意义: 骨髓小粒:正常骨髓中+-++;急、亚急及慢 性粒细胞白血病和红白血病多为(++)或 (+++),淋巴细胞白血病多无粒、无油。 骨髓小粒造血面积及细胞成分:慢性再障多在 50%以下,以非造血细胞为主,造血细胞很少; 各种白血病及增生性贫血多在75%以上,以造 血细胞为主。
血细胞形态学讲义
血细胞形态学讲义
血细胞形态学讲义
血细胞形态学讲义
油滴分级(1)
(-) 无油滴 (+) 油滴少且小,呈细沙状,均匀分 布,涂片后于血膜尾部有很少油滴 (++)油滴稍多且大,有的直径达1mm 以上,涂片后于血膜尾部有油滴,不易 干燥。 (+++)油滴聚集成片
血细胞形态学讲义
油滴分级(2)
血细胞形态学讲义
血细胞形态学讲义
1-1 血细胞成熟过程规律
胞体:大—小 巨核 小—大 胞浆:细胞越幼稚,蓝色越深;细胞越成熟, 染色越浅淡,以胞浆染色判断有核红细胞、粒 细胞、巨核细胞成熟度。 胞浆染色:深蓝(原始)---蓝色(早幼)---浅 蓝(中幼)---粉色 颗 粒 变 化 : 由 无 颗 粒 ( 原 始 ) --- 噬 天 青 颗 粒 (早幼)---特异性颗粒(中性粒、嗜酸粒、嗜 碱粒)。 胞浆量: 有少----多
血细胞形态学PPT课件

骨髓细胞学检测的禁忌症
由于凝血因子缺陷引起的出血性疾病如血友病 晚期妊娠的孕妇做骨髓穿刺应慎重。 患者拒绝。
8
骨髓穿刺
穿刺部位 髂前上棘、髂后上棘、脊椎棘突、胸骨以及 胫骨粗隆前下方等部位。 骨髓液量 0.2mL,过多将被血液稀释。 骨髓取材指标 ①抽取骨髓一瞬间,病人有特殊的疼痛感 ②外观骨髓液红色粘稠状、有骨髓小粒*、油滴。 ③显微镜下可见骨髓特有的细胞。如巨核细胞、浆细胞、 组织细胞、原始及幼稚粒、红细胞。 ④骨髓细胞分类计数中杆状核细胞与分叶核细胞之比大 于血片之比。
吴钟琪.医学临床“三基” 医技分册.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注:骨髓小粒是骨髓细胞中的一个结构,为少量条索状纤维搭成的网架,其间布以造血细胞和非造血 细胞的团块,多分布骨髓涂片尾端和两侧。
9
骨髓穿刺
未抽取骨髓液的原因 ① 穿刺位置不佳,未到达骨髓腔。 ② 针管被皮下组织或骨块阻塞。 ③ 某些疾病可能出现“干抽现象”,如骨髓纤维化、骨髓有
核细胞增生过度(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10
血涂片制备
手工推片法 主要用于观察血细胞形态及仪器结果复查。 ✓ 薄血膜推片法 用血量少、操作简单,应用最广。 ✓ 厚血膜推片法 对疟原虫、微丝蚴等阳性检测率高。 自动推片法 可获得细胞分布均匀、形态完好的血涂片,
但尚未普及。
刘成玉,罗春丽. 临床检验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18
血涂片染色
19
骨髓细胞学检测的方法和内容
肉眼观察 选择血膜的颜色、厚薄、骨髓小粒等适宜者 进行镜下观察。
NEU%>85%;LYM%>50%(成人)>60%(儿童);M%>13%;E> 10%;B>2%.
4.仪器报警信息 如原始细胞、各类幼稚细胞、异型淋巴细胞、粒细胞左移、大血 小板、血小板凝集、红细胞碎片、难溶性红细胞等。
细胞形态学培训

(1)大小异常:小红细胞、大红细胞、巨红细胞、细胞大 小不均
(2)形状异常:靶形红细胞、口形红细胞、盔形红细胞、 泪滴形红细胞、球形红细胞、椭圆形红细胞、红细胞碎片、 锯齿状红细胞、棘形红细胞、镰形红细胞等
(3)血红蛋白含量异常:高色素性红细胞、低色素性红细 胞及嗜多色性红细胞
颗粒量少、大小不均、排 列不齐,染紫黑色,常覆 盖于核上
透明蓝色,一般无颗粒, 偶可见少数粗大、不均匀、 紫红色嗜天青颗粒
半透明灰蓝色,有细小灰 尘样,紫红色嗜天青颗粒, 弥散于胞浆中
2.形态异常改变:中毒颗粒、空泡形成、杜勒氏小体、 退行性变、巨杆状核粒细胞、核左移、核右移。
3.异型淋巴细胞的辨识:Ⅰ型、Ⅱ型、Ⅲ型异淋的形态 特点。 I型(浆细胞型或泡沫型):淋巴细胞变化为浆细胞样, 胞浆含大量空泡 Ⅱ型(单核细胞型或不规则型):如单核细胞样,胞浆 丰富但淡蓝透明,边缘深染。 Ⅲ型(原幼细胞型或幼稚型):细胞变大,胞核出现核 仁,染色质细致疏松如原始细胞。
3.按1:1比例加缓冲液,与染料混匀,染色10分钟左右。
4.用缓冲液或接近中性的水冲去染液,待自然干燥或用滤纸 吸干后,用油镜观察。
一、血片染色注意事项:
1.待血片干后再染 2.染色时间与染液和缓冲液的比例,室温高低,有核细胞的 多少有关 3.染液不能过少,加缓冲液后要让缓冲液与染液充分混匀 4.以流水冲去染液,不能先倾倒染液再用流水冲洗 5.染色过深须退色,过浅须复染。复染时先加缓冲液,后加 染液
细胞
直径 (um)
成熟粒细 中性(杆状、分 10-15
胞
叶)
嗜酸性
13-15
嗜碱性
血液细胞形态学培训计划

血液细胞形态学培训计划一、培训目标1、掌握血液细胞形态学的基本知识,包括正常和异常血液细胞的形态特征和分类。
2、学习并掌握血液细胞形态学的技术操作,包括血涂片的制备、染色和观察等。
3、了解血液细胞形态学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掌握相关疾病的诊断标准和临床表现。
4、培养血液细胞形态学诊断的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够准确判断各种血液细胞的形态特征,并进行疾病诊断和鉴别诊断。
5、提高细胞学实验室的标本处理和细胞学鉴定技术水平,提高细胞学技术的质量和效率,为临床医疗提供准确可靠的实验结果。
二、培训内容1、血液细胞形态学基础知识的教学:包括正常血液细胞的形态特征、数量和比例关系,以及各种血液病变的形态学特征和分类。
2、血涂片制备和染色技术的培训:包括血涂片的制备方法、不同染色方法的应用和技术操作,以及染色后的观察和分析。
3、血涂片鉴定实践操作:通过大量实践操作,学习各种血细胞的形态特征和变异,培养血细胞的辨识能力。
4、临床案例分析:通过临床血液细胞形态学实验室的实际病例,进行病例讨论和分析,加深对疾病形态学特征和临床诊断的理解。
5、质量控制和标准化操作:学习和掌握血细胞形态学实验室的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要求,提高工作质量和技术标准。
6、细胞学技术和设备操作:学习和掌握血细胞形态学实验室的仪器设备操作和维护,提高技术操作水平和设备使用效率。
三、培训方案1、培训对象:本培训适用于医学院校的临床医学、实验医学、临床检验专业的在校学生或相关专业的医务人员。
2、培训时间:本培训计划为期半年,共26周。
每周安排5天培训,每天8小时。
3、培训方式:采取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每周安排3天理论课程教学,涵盖血液细胞形态学基础知识、制备和染色技术、实验操作技能和临床案例分析等内容;另外2天安排实践操作,进行血涂片制备、染色和观察,以及临床案例讨论和分析。
4、培训教材:选用《临床血液细胞形态学》、《实用血细胞形态学技术手册》等相关教材作为培训教材。
血液学检验 2 正常血细胞形态学ppt课件

极粗密,凝成大块,似 车轮状,中间有明显空 隙,有色泽
呈大块状,块与 块之间无明显界 限,有均匀光滑 感
整理版课件
18
中幼红细胞
淋巴细胞
整理版课件
19
▪ 五、形态上不典型细胞的划分
▪ 造血细胞发育过程是连续的,阶段的划分 是人为的,可以看见介于两个阶段的“过 渡型”细胞。
▪ 通常细胞质和细胞核的发育之间是彼此同 步的,但有时也可能速度不同,称为“核浆 发育不平衡”。
中幼红细胞
浆细胞
淋巴细胞
圆形
椭圆形
圆形
嗜多色性,不 透明,无颗粒
蓝色,不透明有泡沫感, 有时可见红色镶边,边缘 不规则,近核处有淡染区, 常有空泡,可见颗粒
天蓝色,透明, 有核周淡染区, 可见颗粒
圆形,居中
圆形或椭圆形,常偏位
圆形,常偏一侧, 有切迹
粗密成块,如 打碎的墨砚, 中间有明显空 隙,无色泽
3
(二)细胞质
(1)细胞质的量:由少逐渐增多,但淋巴 细胞系例外;
(2)胞质的颜色:从深蓝色逐渐变成淡蓝 或淡红色(粉红色),淋巴细胞仍保持淡 蓝色(嗜碱性)
(3)胞浆的颗粒:从无到有,由少到多。
▪ 粒细胞系的颗粒由非特异性到特异性,可 分为嗜酸性、嗜碱性、中性三种颗粒。
▪ 红细胞无颗粒。
整理版课件
其幼稚细胞又分为早、中、晚三个阶段。
整理版课件
7
血细胞发育整演理变版课规件律图
8
第三节 骨髓象中类似细胞的鉴别
▪ 骨髓象中有许多相似的细胞,分类时存在 着一定困难,在熟练掌握各种细胞形态的 基础上,重点把握它们的区别要点,才能 正确划分其归属。
▪ 下面介绍常见类似细胞的鉴别。
血细胞形态学PPT优秀课件

晚幼红细胞
直径7—13μm 核圆形,偏位明显,染色质凝聚成大块或团块
状,甚至固缩不能看出任何结构(碳核) 胞浆量增多,淡灰或粉红色 比例 10.75-2.36%
增生极度活跃 增生明显活跃 增生活跃 增生减低 增生极度减低
RBC与有核细胞之比 常见病
1:1
各类白血病
10:1
各类白血病 增贫
20:1
正常骨髓、某些贫血
50:1
慢性再障、MDS
300:1
急性再障 、急停
临床分类过程中,增生程度介于两者之间,以 +/-号表示。如:增生活跃+或-。
第二部分
偏酸 合适
偏碱
五 光学显微镜使用
显微镜使用注意事项 低倍镜(10倍):
判断取材、涂片、染色是否满意,小粒、油滴分级 骨髓增生程度 估计小粒细胞面积 计数全片巨核细胞数目 寻找瘤细胞团 油镜下(100倍):观察单个血细胞形态。
骨髓小粒分级(1)
肉眼及低倍镜下观察: (-) 无骨髓小粒 (+) 骨髓小粒稀疏,相隔较远 (++)骨髓小粒较密集,于血膜尾部甚
骨髓小粒分级(4)
临床意义 骨髓小粒:正常骨髓中+-++
急、慢性髓系细胞白血病多为 (++)或(+++) 淋巴细胞白血病多无粒、无油 骨髓小粒细胞面积及细胞成分: 慢性再障多在50%以下,以非造血细胞为主 各种白血病及增生性贫血多在75%以上,以 造血细胞为主。
油滴分级(1)
(-) 无油滴 (+) 油滴少且小,细沙状均匀分布,
涂片后于血膜尾部有很少油滴 (++)油滴稍多且大,有的直径达1mm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细胞内含物的性质
低色素性红细胞 (hypochromic red cells)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典型 血象。血红蛋白的减少较 之红细胞的减少更为明显。 红细胞胞体较小,大小和 形状很不一致,每一红细 胞所含的血红蛋白较少, 仅周围一圈红色,中间有 大片无色透明的区域(环 状红细胞)。
根据细胞大小分类红细胞
正常红细胞:6-8um;
根据细胞大小分类:正细 胞,大细胞,小细胞;
如何确定红细胞大小
成熟红细胞大小是与成熟 的小淋巴细胞相对比较而 言,因为小淋巴细胞为610um;
根据细胞形态改变分类红细胞
正细胞性:红细胞大小均 匀(6-8)、形态正常 (双凹圆盘);
异形红细胞增多:红细胞 形态变化各异;
细致 深蓝、少
幼稚
凹陷 少(不清)
疏松 灰蓝
成熟 小
大多圆、椭圆、卵圆 形,巨核不规则
核小质多 分叶 消失
粗糙(块状) 粉色、多
正常幼红细胞系统
人类胚胎造血期最先生成。 胞体和胞核的大小随着成熟逐渐变小,幼稚细胞由于蛋白质合
成旺盛,核糖体多故胞质呈深蓝色,逐渐随着血红蛋白的增多 而略带红色。幼稚时核染色质构造纤细,随着成熟变得粗糙, 核仁也逐渐消失。
豪焦氏小体 (Howell-Jolly body)
核残留物,成熟或晚幼 红细胞胞浆内有一至数 个染成深紫红色的小圆 点,大小不一。多见于 红系统的造血异常如巨 幼贫、MDS、溶血性贫血、 脾切除后以及缺铁性贫 血等的骨髓及血片。
靶形红细胞 (target cells)
红细胞中央色深,外周 以苍白圈,在近红细胞 边缘处又较深。形同射 击之靶,在正常情况下 靶形细胞少见。多见于 血红蛋白病如地中海贫 血,也见于缺铁贫或脾 切除。
多色性红细胞与网织红细胞
在Wright染色时,为多色 性红细胞;
而在煌焦油蓝活体染色时, 为网织红细胞;
网织红细胞
成熟红细胞形态
红细胞形态观察在贫血诊断中意义重大。形态学检查时,往往只观察白细胞,而 忽略了红细胞形态,应当引起注意。
此外要制作良好的标本,观察适宜区域。
成熟红细胞
正常红细胞为中间有一淡 染区,占直径的三分之一, 双凹圆盘状;
白细胞胞浆中出现类似dohle 小体样的结构,呈蓝色的包 涵体,中性、嗜酸、嗜碱与 单核细胞可以出现。
多为NMYD重链; 终身出现;获得性的dohle小
体为一过性; 白细胞功能正常; 同时伴有巨大血小板出现;
Auer小体
奥尔(Auer)氏体:是含于胞 浆内的一种被瑞氏染色染成 红色的棍棒状小体。一般认 为它是嗜天青颗粒融合而成 (来自溶酶体),髓过氧化 物酶,苏丹黑B染色和PAS 反应都呈阳性。正常细胞中 见不到,多见于急性白血病 时原始、早幼粒细胞和幼稚 单核细胞胞浆中,但不会出 现于淋巴和红细胞中,对白 血病的鉴别有一定价值。
正常粒细胞系统
粒细胞按颗粒属性分为中性、嗜酸性和嗜碱性,来自造血干细 胞分化,经髓系祖细胞分化增殖最后发育为光镜下可以辨认的 原粒细胞,并经不断成熟而产生。形态学上,粒细胞成熟过程 包括胞核结构的改变和胞质内非特异性颗粒消失、特异性颗粒 积聚。
原粒细胞 (myeloblast)
胞核:较大、圆或稍椭圆居中或稍 偏一侧,占细胞2/3以上,染色质细 呈细粒状,排列均匀,平坦如一层 薄沙,无浓集。核膜较不清楚。
胞浆: 中等量或多量,不透明, 浆内血红蛋白形成逐渐增多, 嗜碱性物质逐渐减少。因含不 等量血红蛋白,可呈嗜多色性, 可呈蓝绿色,蓝红色,淡红色 等。
晚幼红细胞 (orthochromatic erythroblast)
胞核:圆形,稍偏或居中, 占细胞1/2以下,粗糙虽 不规则致密团块。可见车 轮状痕迹,核膜明显,无 核仁,随着细胞的成熟, 核致密坚实,呈结构不清 的紫红色的一团。
红细胞聚集分布
成熟红细胞随机呈块状 或束状聚集在一起,临 床主要表现为以下病症: 1.多种抗体暴露;2.自身 免疫溶血性贫血;3.非 典型肺炎;4.金葡菌感 染。
红细胞缗钱状分布 (rouleaux formation)
成熟红细胞如缗钱状堆 叠,主要常见于高蛋白 血症;多发性骨髓瘤; 巨球蛋白血症以及感染 或怀孕时出现的纤维蛋 白原增高症。
毒性颗粒:深蓝或紫色的颗 粒;
某些孕妇或用细胞毒剂治疗 的患者血片中找到。
Pelger-Huet异常
Pelger异常症:一种遗传 性周围血象中的粒细胞 异常症,粒细胞的核叶 不超过1-2个,并具有异 常粗的核染色质,核叶 呈圆形或卵圆形。
May-Hegglin异常
May-Hegglin异常:常染色体 显性疾病;
嗜中性晚幼粒细胞 (neutrophilic metamyelocyte)
胞体:直径12-18μm 胞核:呈肾形,马蹄形、半
月形。但其核凹陷不到核直 径的一半。核膜增厚,染色 质粗糙,紧密,核仁消失。 胞浆:量多,浅红色。全胞 浆中布满中性特异颗粒。
嗜中性杆状粒细胞 (neutrophilic band granulocyte)
裂红细胞 (schistocytes)
红细胞碎片,多见于弥 散性血管内凝血、微血 管病性溶血性贫血和心 源性溶血性贫血等红细 胞破碎综合症;其它常 见于化学中毒、肾功能 衰竭、血栓性血小板减 少性紫癜。
泪滴形红细胞 (teardrop cells)
红细胞形态如梨形或水 滴形,见于各种增生性 贫血及骨髓纤维化,以 及地中海贫血、脾功能 亢进或 肾病等。
嗜酸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异常白细胞形态
颗粒异常、包涵体、核异常等 先天性和获得性非肿瘤性改变; 人为造成改变;或肿瘤性改变。
核右移(分叶过多)
正常情况:2~3叶,4叶不多见,5 叶罕见。大于3%。
异常情况:在MDS以及巨幼贫中可
。 见7~8分叶
空泡变性
在粒细胞胞质中出现的圆形空泡,1 个或数个,空泡内无色,大小不一, 有时在胞核上也能看到。常见于严 重感染。
血液细胞形态学指导 (blood cell morphology tutorial)
复旦大学精品课程
血液形态学检查的重要性
血细胞检测仪器发展迅速,但仍有不足之处,如感染、白血病、 贫血等无法在仪器上得到提示。
显微镜检查具有眼见为实、见微知著特点。是血液疾病诊断和 治疗的基础。能够得到有关患者病情的重要信息。
胞浆:量较多,不规则,颜 色因含多量血红蛋白,几 乎和成熟红细胞相同呈粉 红色或带极淡的蓝色。
红细胞连续形态学改变
多色性红细胞
(polychromatophilic erythrocytes)
晚幼红细胞脱核后成为多 色性红细胞;
胞浆主要接近成熟红细胞 为红色,因为残留少量 RNA物质,少量出现淡蓝 色;
核仁:2-5个较小,清楚,呈淡兰或 无色。
胞浆:量少,呈明亮天兰色,绕于 核周,无颗粒,过氧化酶染色阴性, 但后期有时也可见阳性颗粒。
早幼粒细胞 (promyelocyte)
胞体:直径12-25μm,比原始 粒细胞较大。
胞核:大,圆或稍卵圆形,位 于中央或稍偏位,染色质颗粒 较原始粒细胞稍粗糙,呈均匀 大沙粒体,核膜不清楚。
胞核: 圆或椭圆,占细胞 2/3以上,居中或稍偏位, 核膜明显,紫色,染色 质可浓集或粗密的小块, 较原红粗糙些,无核仁。
胞浆:量稍多,部分可有 伪足,深蓝色,但较原 红稍浅,血红蛋白开始 形成,无颗粒。
中幼红细胞 (polychromatic erythroblast)
胞核: 圆形,居中或稍偏位,占 细胞2/3-1/2大小,染色质粗糙 排列成堆,其中有空白出现如 打碎砚墨感,呈车轮状排列, 无核仁。
细胞辨识错误可能会造成误诊或漏诊,应该要高度重视这项检 查,熟练掌握形态要点,避免之。
血细胞分化发育体系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全能干细胞
骨髓系干细胞
淋巴系干细胞
红系祖细胞
粒-单系祖细胞 巨核系祖细胞
前T细胞
前B细胞
血细胞发育形态学演变的一般规 律
体积 外形
核浆比 核形 核仁
核染色质 胞浆
原始 大 圆(椭圆)
核大质少 圆(椭圆) 多、清晰
卡波氏环 (cabot ring)
红细胞内出现纤细的大环 形或8字形物质,常出现 于嗜多色性、点彩和含HJ小体的红细胞内,人工 形成的变性蛋白,也有认 为是残留的纺锤丝。不多 见,偶见于铅中毒或恶性 贫血患者血片中。
大红细胞或巨红细胞 (macrocyte ,megalocyte)
正常红细胞直径6~9um, 大于10um为大红细胞, 大于15um为巨红细胞。 见于溶贫、巨幼贫,MDS, 也可见于急性失血性贫 血,巨红细胞常呈椭圆 形,内含血红蛋白量高, 淡染区常消失。
镰状红细胞 (sickle cells)
红细胞两端尖锐,长而 狭,形如镰刀样,见于 先天性镰状红细胞贫血 (HBS),由于红细胞内 存在着异常血红蛋白S, 使细胞膜发生变形。
口形红细胞 (stomatocytes)
口形红细胞的中心淡染 区呈条状或缝状,这种 细胞正常小于4%,增高 见于遗传性口形红细胞 增多症,急性酒精性中 毒时可大于5%。
椭圆形红细胞增多 (Elliptocytes)
主要见于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 增多症。
嗜碱性点彩红细胞 (basophilic stippling)
染色正常的或胞浆嗜 多色性红细胞内出现 大小不等、多少不一 的深蓝色颗粒。表示 再生加速并有紊乱现 象。存在铅、铋、锌、 汞中毒时红细胞膜被 金属破坏,而嗜碱性 物质在染色时被沉淀 所致。铅中毒病人此 种细胞明显增多,为 诊断的重要指标之一。
胞体:直径10-15μm
胞核:狭长,弯曲呈带状 染色质为深紫色,粗糙不 均,浓集呈块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