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中国远征军有感

合集下载

中国远征军

中国远征军

课程名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任课老师:高辉作业类型:期中论文题目:《中国远征军》观后感学院:经济学院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年级:2012级姓名:王荣寅学号:1211606《中国远征军》观后感看完中国远征军系列续集,心里终究不是滋味。

正如窦文涛所说,五味杂陈。

这部纪录片给人的启示是多方面的。

我直接切入主题吧,去看一看自己看了这部纪录片之后的思想世界。

1.对国共党争的反思窦文涛开篇即言,本纪录片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向我们介绍那支在很大意义上已经消失在历史深处的军队,希望她能重新走进我们的视野和大脑深处。

所以,问题就是,她为什么会淡出人们的视野呢?这一切都源于国共党争。

关于这个,我想说两点。

第一点是一个党的包容和胸怀问题。

我不能说抗日的英雄军队消失在人们的视线当中都是共产党的问题,而跟国民党丝毫无关,但个人认为共产党作为建国以后的执政党,应该更有胸怀去接纳历史和我们这个民族的过去。

它的过去就是国民党统治,这个是历史事实。

而在国民党统治期间为这个民族立下功勋的人为什么就不能包容一点呢?这是一个执政党的成熟与否的问题、包容与否的问题。

毫无疑问,我们党的人数——8000多万——已雄居地球上政党之巅,但政党的精神建设和政党的软实力却是远远不行的。

整个纪录片的最后十分钟讲述了几个曾经的远征军士兵的晚年生活,都可谓是凄惨无比。

草鞋,木屋,每个月100元的救济金甚至没有一分钱收入……这些情形怎能让人跟曾经的抗日英雄相联系在一起,可事实就是——他们就是曾经的抗日英雄。

在这一点上,我们共产党真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而这第一步,我想,先让还活在世界上的不足三百个的中国远征军将士体面地生活吧!这个不难,却是我们党前进很重要的一部步!第二点,我想说说我们共产党的宣传问题。

有一句话是,你可以暂时蒙蔽所有人,也可以永远蒙蔽一部分的人,但不可能永远蒙蔽所有人。

我这么说并不是说我党在宣传工作上有多么的不堪,但无论如何,在很多时候,维护一个党的统治其实跟坦诚的面对历史并不矛盾,甚至是正相关关系。

电视剧《中 国远征军》观后感

电视剧《中 国远征军》观后感

电视剧《中国远征军》观后感《电视剧〈中国远征军〉观后感》最近观看了电视剧《中国远征军》,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

这部剧以其真实而又深刻的描绘,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呈现在我们眼前,让我对中国远征军的英勇事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剧中展现的战争场景极其残酷。

枪炮声、喊杀声仿佛就在耳边,硝烟弥漫,尸横遍野。

那是一个生命随时可能消逝的世界,每一刻都充满了未知和危险。

然而,中国远征军的战士们却毫不退缩,他们怀着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勇气,毅然投身于战斗之中。

他们的身影在战火中穿梭,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保卫祖国的钢铁长城。

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对敌人的愤怒、对祖国的热爱和对胜利的渴望。

这种英勇无畏的精神让我深感敬佩。

剧中的人物形象鲜明而丰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从指挥官到普通士兵,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和故事。

指挥官的睿智和果断,在关键时刻能够做出正确的决策,带领部队奋勇作战。

而那些普通士兵,有的憨厚老实,有的机灵聪慧,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为了祖国的尊严和人民的安宁而战。

比如韩绍功,他不仅有着出色的军事才能,更有着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品德。

他在战场上勇往直前,不畏艰险,同时又关心爱护着自己的部下,是一个令人敬仰的英雄形象。

还有大秦,他虽然性格粗犷,但内心善良,作战勇猛,为了战友不惜牺牲自己。

这些人物让我感受到了战争中人性的光辉与伟大。

这部剧也让我对战争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战争是残酷的,它带来的是无尽的伤痛和破坏。

无数家庭因此破碎,无数生命无辜消逝。

但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中国远征军的出征又是必要的。

他们的战斗是为了抵御外敌的侵略,是为了保卫祖国的领土和尊严。

他们的付出和牺牲,为我们换来了今天的和平与安宁。

我们应该铭记这段历史,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和平。

同时,《中国远征军》也让我看到了战争中的友情和爱情。

在战火纷飞的环境中,战友之间的情谊显得尤为珍贵。

他们相互扶持,相互鼓励,共同面对生死考验。

这种同生共死的友情让人感动不已。

读《中国远征军》有感(1000字).docx

读《中国远征军》有感(1000字).docx

读《中国远征军》有感暑假期间,我读了一本长篇小说《中国远征军》。

我本想在之前阅读的,可当时学习紧,没有很多的时间用来阅读课外读物。

暑假有了时间后我便想到了这本当时只读了一个开头的《中国远征军》。

读完这本小说后,我感慨万分。

《中国远征军》这本小说以抗日战争为背景,讲了中国军队在二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的贡献。

也让我为中国军人的锐不可当而自豪!《中国远征军》以一个北平少年因家乡被毁于战火,又不忍在日寇的铁蹄下生活,与他的几个朋友结伴,千里跋涉,来到战时首都——重庆并参军的事。

没过多久,这位北平少年——高军武以优异的成绩从军校里毕业,进入了特务大队。

又过了一段时间,日寇大举进攻缅甸。

中国的大后方补给线即将被切断。

而由于中国的盟国——英国的节节败退,很快,日寇就将战火从中国的后方烧到了云南。

后方告急!蒋介石急令杜聿明组成新一军,下辖三个师与特务大队赶往缅甸,保护后方与美支援物资的运输线。

可由于指挥失误,可能也是因为盟友英国的贪生怕死,不打就跑,日军很快占领了怒江以西的土地,切断了远征军的回国路。

杜聿明一意孤行要将队伍带回中国。

所以,这也就导致了第200师与新39师损伤惨重。

最后,两个师活着回去的只有不到一个团的兵力。

相比起杜聿明,新38师师长孙立人与特务大队就要聪明得多。

他们将队伍在日寇封锁缅印公路前,听取美国上将史迪威的建议撤退到了英属印度,这也令其部队较前两支部队而言损伤极小。

来到了印度的新38师和特务大队,在兰姆伽军事基地进行了重新训练和改换英美装备后,又将以崭新的面貌与从国内利用“驼峰航线”运抵的第39师和新60师再次一起投入“缅北反攻战”。

缅北反攻战打响后,全部换装美英装备的中国驻印军势如破竹,很快就打下了本为日寇占领的一个又一个关卡、拿下了一座又一座城市。

很快,中国军队便再次打通了滇缅公路,使得美援中国的物资再次得以源源不断的运入中国。

而与史迪威将军指挥的缅甸战场不同的情况在中国国内发生。

中国远征军读后感

中国远征军读后感

中国远征军读后感中国远征军读后感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

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中国远征军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远征军》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全方位刻画了一大批国民党军官将士的形象,用历史真实人物戴安澜、孙立人等的传奇事迹,来展示上层将领的风骨风貌;以虚构的男主角韩绍功及其伙伴谢孝彰富有戏剧性的征战经历,来塑造这场战争的中坚力量——信奉中国传统礼义信念的典型军人;选取了一大批个性迥异的配角人物,来表现下层士兵的各个侧面,笔墨不多,却个个鲜活生动。

剧中,通过男一号韩绍功之口,淡然而坚定地说出两个词:忠贞与责任,想必这是全体远征军群像的“魂”。

其中,并非主角的戴安澜将军与孙立人将军尤为形神兼备,让人不由得心驰神往,翻史观剧,一同追忆他们戎马倥偬的生涯。

抗日名将戴安澜毕业于黄埔军校,历经北伐战争、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昆仑关大捷等,身为蒋介石嫡系部队第五军200师(当时中国陆军唯一的机械化师)师长,他文韬武略,战绩卓越,人称“海鸥将军”。

远征军开赴缅甸时,戴安澜奉命率200师作为先头部队入缅,他即兴赋诗:“万里旌旗耀眼开,王师出境夷岛摧。

扬鞭遥指花如许,诸葛前身今又来。

策马扬鞭走八荒,远征大业迈秦皇。

誓澄宇宙安黎庶,手挽长弓射夕阳。

”何等的豪情万丈!他还为远征军创作了军歌。

在同古保卫战和收复棠吉战役中,他率部奋战,以少胜多,但由于中美英盟军高层矛盾和多头指挥,导致第一次入缅作战溃败。

后第五军被迫撤退野人山,200师又担负后卫掩护的重任,为保护主力突围,戴安澜部遭日军重兵伏击,全师伤亡惨重,他本人不幸中弹,后壮烈牺牲,以身殉国,年仅38岁。

特意查了一下,本剧饰演戴安澜将军的是不甚熟悉的演员徐永革,他出色演绎了这位深受中国儒家思想熏陶,集忠诚、仁义、睿智、儒雅、英武于一身的儒将,如炬的双目闪动着时而果决、时而隐忍的光芒。

《中国远征军》观后有感:曾经辉煌的光荣与梦想

《中国远征军》观后有感:曾经辉煌的光荣与梦想

《中国远征军》观后有感:曾经辉煌的光荣与梦想电视大剧《中国远征军》里面的男性人物即远征赴缅的军官士兵的军气造像应当还是荣光和英勤的。

尤其一:国民第五军200师师长戴安澜形象。

尤其二:国民第五军200师上校团长韩绍功形象。

尤其三:国民军新38师师长孙立人形象。

尤其四:国民远征军美方参谋长的英文翻译罗欣。

等等。

以为上述人物实属正面人物中的正面人物。

绝对的“三突出”非典而型人物。

英雄热血和儿女情长是电视剧中两个极为抢眼的人性元素。

电视剧《中国远征军》里面的男性人物中,国民第五军军长杜聿明形象也是让人敬佩和叹服的形象。

杜聿明的抗日情心是无人可抵的。

与此同时,还相当相当景仰片中运生和生活当中的国民第五军200师师长戴安澜。

他的可意形象是深厚无疑的军派典样。

电视剧《中国远征军》中安澜身受若干机枪弹后,久不伤愈。

坐立而亡。

戴安澜将军之死,让人泪不好止。

为了细入看到戴安澜的生活,我又于这个夏初来到南京,瞻仰到了安澜将军的中学生命。

电视剧《中国远征军》长片里面的任何一个男性人物都会讲:“蓝姆嘉军训营”中的金尼森中校是一个好教官和好军人。

看了《中国远征军》长片,这个话我我我确实比校相信。

虽然金尼森中校胸装人情,相当严厉。

说话骂人。

但是他他他所做的一切硬指标干燥军练,都是当时抗日必胜的坚实基础。

作为《中国远征军》首席军训人金尼森中校认为:画面上的中国远征军所以打不过日本鬼子,因为这条中国远征军实在太烂了。

金尼森中校的言吐到底是否属实?《中国远征军》片中的战争场面不仅情景逼真,气势恢宏,视听客观。

效果强烈,更难得的是,画面每一次战役和战斗都能在样式上拍出各不相同的特色与看点。

”电视剧中不同战斗的展现各有千秋,整体上显得丰富多彩。

如野人山中多次战斗,强调遭遇性,拍出了热带丛林战的味道;攻拉班战俘营之战,展现的是周密策划和战斗全过程;密支那城攻坚战,则囊括空中轰炸、重点突破、坑道对坑道、狙击手对狙击手的立体攻坚等众多元素,堪称精彩纷呈,比较各具有眼看点。

浅析两次抉择--《中国远征军》观后感

浅析两次抉择--《中国远征军》观后感

[浅析两次抉择--《中国远征军》观后感]浅析两次抉择--《中国远征军》观后感电视剧中国远征军前半部中,有两处关于决定的故事.,一个是当缅甸战局因英军的退守印度使我军处于被包抄状况,须要立时转移时,身为高等批示官的杜聿铭和孙立人,对所属部队所作的撤退线路的选择.,这一选择,不只关乎几万官兵的生命,也对他二人往后的命运,带来了关键的影响;另外一个是戴安澜在接到撤退的敕令后,代表所总揽的200师对来自两个不合偏向的敕令所作出的选择.,这个选择,决定了200师所有官兵的生命,也铸成了他小我的悲剧结局.,之所以对这两次选择如此有爱好,是因为决定计划的背后,是两种文化背景在起决议感化.,这是两种截然不合的不雅念的较劲,中西文化的差别在这里取得了很好的表现,值得拿出来讲说.,先说说杜聿铭和孙立人的较劲.,本来远征军就是个军令不一的产品,中美英三方各有各的算盘,在退却的时刻,如许的抵触加倍凸起.,杜聿铭是黄埔学生,天然会以领袖的意志为意志,当最高统帅希看他向国内撤退时,固然如许的敕令有些不切实际,因为向云南偏向撤退面对的是千难万险,但他照样尽不迟疑地履行校长的命令,不吝扔掉落所有机械化妆备,进进鬼蜮般的野人山.,最后在付出重大年夜伤亡的价值后,按照统帅部的新命令,终究撤到印度.,孙立人的选择和杜完全不合,他走的是一条价值小,伤亡小的线路,带领所部退入印度.,虽然他也接到撤退回国的命令,但作为指挥官,他按照战地现实情况,做出了本身的剖断.,根据是:兵士的命高于一切.,电视剧中,安排了一个两位指挥官出色对话的场景,我的感到是,编导是站在孙立人的立场上的.,不知道真实的杜聿铭在那一时刻的设法主意是什么,但电视剧中的他,用军人的庄严来证实本身的选择是精确的,看起来有些脆弱无力,被孙立人庄严在心里,他人谁也拿不往一句话就给压住了.,并且接下来孙又跟上一句,话里话外责备杜不爱兵生命.,这或许都是后人的设法主张,昔时的他们未必如此针锋相对.,我倒是感到,汗青上的杜聿铭很有可能用军人要尽对服从命令来应对一切,这符合他的格,那批人都是有愚忠情节的,不像孙立人,受西方影响太深,推敲标题标方法都是洋化的.,在中国这块地盘上,要在宦海中站得住脚,思惟,行动必需要中国特点.,对杜而言,忠于领袖,忠于国度是第一名的,士兵的生命,包含他自己的生命,都是第二位,乃至第三位的.,军事上成功还是掉败不重要,重要的是立场,这是路线标题.,他昔时的选择,今天参军事上看有些好笑,被很多人责备批驳.,但我认为我们不该该嘲讽他,由于今天我们的身上仍然可以看到这样的影子,只是表示方法和70年前的他们有所不同.,杜做了这样的选择,他的士兵逝世了大半,但他回国后,深受看重,由于这样的情形才是考验一个人最好机会,杜聿铭成功地经由过程测验.,相反,孙立人虽然全身而退,他的部队在印度接收了优胜的演习,随后,重返缅甸,把日本人打的萎靡不振,为中国武士大大地挣回了面子,博得了尊严.,但这一切看在最高统帅的眼里,不只没给他加分,反而加重了对他的排斥.,其实孙将军的终局,早在缅甸撤退这一时刻就已注定了.,这不只是孙立人个人的悲哀,也是我们平易近族的悲痛.,杜聿铭是个典范的儒家信徒,逝世要面子不要命,不但自己不要命,还搭上了几万名他人的性命.,这样的忠,有效吗?孙立人,也是个典型的受西方思惟教导出来的人,他不畏威望,有自力思虑才能,爱护生命,但这样的人在中国社会中,很不被主流承认.,会有很多人认为他背抗军令擅自作主撤退到外国事失节,不像个中人.,当年军中主流不会赞成他,乃至非议他,即就是今天,面对一样情况,也还是会有很多人不赞成他的思虑方式.,两种文明,两种价值不雅的冲突依然在持续.,再说说戴安澜.,电视剧中特别安排了个远征军参谋部的谢孝彰中校来提示他,清楚地,明白地告诉他面临的题目.,并催促他按照顾问部的建议,和孙立人一样,选择一条风险小,代价低的撤退之路.,但作为杜聿铭的亲信爱将,他的选择和他的杜长官一样,都是带有愚忠色彩的服从命令.,没有自己的思虑,也不让他人参与决策,凭一腔对长官的忠诚,就把手下带入尽境,最后连自己的生命也赔了进往.,对戴安澜和200师的命运,我感到很可惜,但也不是不克不及懂得.,作为一个从小接收中国传统文化教导的人来讲,舍身殉难是军人的最高境地.,戴安澜不是傻子,他不是不知道疆场的态势,也不是不知道自己选择的命运,但他还是义无反顾地跟随老长官的号召.,在贰心里,没有其他,只有忠义二字.,对电视剧那两个主角,韩绍功和谢孝彰,来说,跟随戴安澜是他们个人的决定,个人的命运自己掌控,选择和老友一路大方赴逝世也是一件人生快事,这样的行动,我们不但不克不及批驳,还应当歌唱,它表现了人道最美好一面.,但对戴安澜,一个控制浩瀚官兵命运的指挥官来说,仅仅完成自己的忠孝仁义是远远不敷的,他应当推敲士兵的生命.,当年他选择成仁,也是不雅念的问题,贰心里没有士兵的生命.,在我们的文化中,永久没有个人的份额.,戴安澜自己取义成仁后,他身后褒奖无数,至今仍受亿万同胞敬佩.,但他的200师的战死官兵们呢?有谁知道他们的名字?永久的默默无闻.,又有谁知道他们家人的磨难?作为一个指挥员,面临如斯选择时,在推敲自己名节的同时,不该该也考虑一下部属的生命吗?假定讲成仁,我以为,就义自己的个人好处,成全人人的生命,这才是最大的忠,最大的仁.,像孙立人那样,虽然他没把忠义挂在嘴上,但他的行动,就是最大的忠义.,他用自己的一切,换取了切切弟兄的生命.,还能有什么比这样做更有价值的?做军人当学孙立人,历史上的今天:2011-02-07萨尔瓦托勒菲拉格慕优雅燃情配饰2011-02-07。

中国远征军观后感

中国远征军观后感

《中国远征军》观后有感中国远征军,对于我来说曾经是一个陌生的名字,直到大三那年,初二的弟弟妹妹在学长讲堂讲述中国远征军老兵的故事,这个名字从此在我的内心里留下了深深地印迹。

2011年《中国远征军》这部电视剧成为当年热播的电视剧之一,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当年我没有完整的将这部电视剧看完。

最近有幸将讲述中国远征军将士故事一一用心阅览,四十五集电视剧,看了之后爱不释手,忙里偷闲用了五天时间看完全部。

里面的故事情节深深吸引着我,打动着我,震撼着我,叩问着我。

在如今这个讲究金钱至上的浮华的社会里,她带给我的是一泓清泉,滋养着我的内心,抚慰着我的心灵。

责任,骨气,尊严,勇气,中国远征军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这四个词的分量。

保家卫国的责任,是每个炎黄子孙内心的召唤,在祖国危难之际,为确保当时唯一一条国际援华通道—滇缅公路,十万部队奉命开赴异国战场,于英军共同协防缅甸,揭开了第一次入缅作战。

入缅第一仗—同古保卫战,200师的将士们在戴安澜将军的带领下用忠诚和勇气书写着中国军人的风采,接下来的仁安羌战役,新38师在孙立仁将军的带领下,用一团之力将七千多英国军民从日军的包围中解救出来,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军人的雄姿与魅力。

电视剧里韩绍功曾说“在民族生死存亡之际,在国家危难之际,我们应该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作为一名中国军人,我认为我们就应该在战场上马革裸尸,而不是选择逃避”,这正是每个中国远征军将士的内心,胜利的取得不是偶然,那是中国将士们内心责任的召唤,是中国将士勇气和忠诚的体现。

面对困难的勇气,是我们每一个人应该学习的榜样。

战术上的胜利并不能扭转战略上的败局,第一次入缅作战仅五个月,终因战略上的失误而被迫选择大撤退。

中国远征军分两路跳出日军包围圈,一路通过穿越野人山返回国内,一路随英军退至印度。

远征军10万将士,归国后仅剩4.5万人,其中大部分就牺牲在野人山。

野人山里野兽肆虐,瘴气弥漫,疾病流行,200师不仅要撤出野人山,而且还担负着第五军的掩护任务,路途艰难可想而知。

电视剧《中国远征军》观后感

电视剧《中国远征军》观后感

电视剧《中国远征军》观后感金晓泉一、《中国远征军》的思想意义今年8月15日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中央4台在今年2月播放了45集电视连续剧《中国远征军》。

奥克兰”中华电视台”也曾播放该剧,华人家家户户收看,创收视率最高峰。

电视连续剧《中国远征军》为观众讲述了70年前,一场前所未有的惨烈战争。

一群青年上了异国战场,多少儿郎战死沙场,马革裹尸还,在抗日战争最后时刻,中国远征军同仇敌忾,奋勇抗战,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用鲜血和生命书写了抗日战争史上极为悲壮的一页。

二、剧情简介中国远征军新38师师长孙立人,派上校团长韩绍功率第五军,赴缅甸南部港口毛淡棉与英军协调联合作战事宜,但此时缅甸的局势己急转日下,日军开始越过泰缅边境,向毛淡棉进攻。

1942年4月,西线英军步兵第1师及装甲第7旅被日军包围于仁安羌,粮尽弹缺,水源断绝,陷于绝境。

韩绍功率团星夜驰援,凌晨向日军发起猛烈攻击,至午即攻克日军阵地,歼敌一个大队,解除了7千英军之围,并救出被日军俘虏的英军官兵、传教士和新闻记者500余人。

韩绍功以不满1000的兵力,击退数倍于己的敌人,救出近十倍于己的友军。

仁安羌战后,新38师掩护英军撤退。

英军撤过曼德勒后继续向西撤往印度。

孙立人奉命率新38师、第5军第100团殿后。

滇缅公路上的密支那己被日军占领,新38师绕过密支那经野人山,路途较远,且道路艰难,渺无人烟,给养困难。

韩绍功率第100团殿后,向西撒往印度。

先后到达印度的中国远征军新38师进驻印度姆珈训练基地,番号改为中国驻印军,开始装备美械和训练。

后来,中国驻印部队改编成新一军。

中国驻印军开始向缅北大举反攻。

第二次缅甸战役开始,孙立人指挥新38师扑向胡康河谷,攻占于邦,攻克太白加,与美军联合攻占瓦鲁班。

号称”丛林作战之王”的日军第18师团死伤过半,狼狈逃出胡康河谷。

新38师韩绍功率第五军的第100团插入前沿,扣开了盈拱河谷的大门,向孟拱和加迈攻击前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请不要把他们遗忘在尘埃里
——观《中国远征军》有感一直相信历史是民族存在的灵魂,它发生在过去,警示着现在。

是超越各种党派集团利益纷争的真实全面客观的记载,并且历史的真相永远只有一个。

我们每个人都有义务了解并尊重历史,并且我相信也只有历史才可以深深地震撼到我们的灵魂深处。

提起五千年悠久文明史大家都会引以为豪,的确古代中国无疑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然而到了近代这只东方的雄狮却失去了昔日的雄风成了待宰的羔羊,然而对于这段历史我们也应该铭记于心,不仅是那些我们官方媒体和教材经常宣扬的,也包括那些几乎被埋没的大多数人不知道的事情。

1931年开始的日本侵华战争给我们国家带来的毁灭性的灾难,对此每个中国人都有着刻骨铭心的痛与恨,但是对于这段历史我们又了解多少,我想对于其中值得我们永远铭记的人与事恐怕好多人还不知道吧!这其中有多少的无名英雄已经被我们无情地遗忘在尘埃里。

都说中华民族是个善忘的民族,这个定位虽然不敢认同,但多少也带着无奈与感慨。

中国远征军这支喋血的部队还有多少人记得?从纪录片里我看到好多青年人甚至一些老人都把这段历史忘记了,心里很不是滋味,这段史诗竟然有这么多人不知道,谁的错?当年的几十万热血青年把尸骨抛在了异国他乡,为数不多的幸存者有些老兵直至今天还生活在极度的身心痛苦之中,有些甚至连应有的尊重都没有得到。

我一直在想为什么我们的民族总是忘记自己的历史、忘记耻辱、忘记英雄。

我们的经济发展很快,但不得不说我们的精神没有得到应有的进步。

长征在中国几乎成了家喻户晓的神话,每年都会有各种各样的纪念活动,可是另外一场更加悲壮的“长征”却几乎得不到任何的纪念,甚至他们的伟大举动还得不到我们大多数人的认可与肯定,但是我不得不说他们同样是英雄,我们应该给予他们极高的荣誉,对于那些至今还健在的为数不多的老兵我们应该承担起照顾他们晚年的义务,他们同样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他们的壮举不逊色于任何人任何战争。

中国远征军是民国政府为保卫西南大后方补给线并支援英军在缅甸殖民地对抗日本军队而组建、出国作战的国民革命军部队。

是甲午战争以来中国军队首次出国作战并立下赫赫战功的部队。

20万的伤亡代价以及大批优秀军官阵亡在远征的过程中。

缅甸是英国的殖民地,向西屛卫英属印度,北部接壤着中国的西藏和云南,战略位置非常重要。

日本进攻缅甸试图孤立中国,并且希望以之作为入侵印度的基地,在英国政府的要求下中国的十万精锐部队开进缅甸以此拉开了远征的序幕,刚出征中国远征军就开始了残酷的战斗,同古战役刚出征就打出了中国军的威风,虽然最终失败,但在戴安澜将军的率领下歼灭日军5000余人获得了巨大的国际影响,孙立人将军在仁安羌解救了被困日军7000多人也极大地轰动了海内外,这些英勇的中国军队打出了中国人的勇气和信心。

然而毕竟装备质量有限,好景不长就拉开了失败的序幕,英军的节节溃败给中国军队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也使我们是去了扭转战局的机会,中国军队的大溃败开始了。

接到蒋介石命令的远征军奉命回国,但是日军以急行军占领了缅甸战略要地腊戍,切断了中国军队的回国之路,中国军队便在杜聿明将军的率领下走进了野人山,唯一的机械化部队200师师长也以身殉国。

败退野人山,没有方向的瞎转、瘴气、疟疾、沼泽、
缺衣少粮,各种危害让成千上万的中国士兵葬身于此。

当最终幸存下来的数千远征军早出现在中国领土上时,所有人都会潸然泪下,数个月前他们是那样的雄壮威武,现如今却惨不忍睹。

是啊!这支部队经历了太多,忍受了太多,或许没有经历过的我们是永远不可能明白的。

史迪威将军曾经这样评价中国远征军:中国此时能够把它所拥有的东西——兵员,贡献给了盟国事业。

可是一句话的背后掩盖了多少具白骨啊!
不得不承认当时中日两国在军事装备和战斗员素质上有着相当差异,中美英三国联盟领袖之间也存在着意见分歧,联盟没有形成统一的作战指导,英国军队关键时刻后退等等这些因素都在相当程度上导致了第一次远征的失败。

第一次远征失利以后孙立人的部队和其他部分突围部队进驻印度,接下来的时间里又有从大陆空运过去的兵员组成了中国驻印军,在蒋介石“一寸河山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号角响应下,大批的青年学生自愿参军,这些军队接受了美国的军事装备和美式训练,战斗力得到了极大提升,在缅甸战场以少胜多是常有的事,一个团的战斗力甚至都可以抗衡日本一个大队,而在国内需要一个军甚至更多的部队才有把握这么打。

不败将军孙立人全歼了日本18师团,终于使这支血债累累的日本军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远征军和驻印军作为缅甸战场的主力收复了大面积的失地,开辟了新的援华通道将大量的战略物质运到了中国的阵地,有效地支援了中国抗战,并且大量歼灭日军有生力量,在缅甸的作战保障了大后方的安全有利于持久抗战,极大地牵制日军主力,减少了太平洋战场的压力,也提高了民族自尊心和国际地位,这些赫赫功绩都是远征军士兵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都应该被写入史册被人永远怀念。

抗日战争结束了,内战也结束了,而他们在新成立的共和国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那场可怕的战争也渐渐地被人们遗忘在脑后了。

远征的烟云已经过去了七十年,那段悲壮而沧桑的历史已经成了和平时期人们的回忆。

但是请不要忘记那场战争,不要忘记那群人。

从纪录片里我们得知现在在世的远征军老兵已经不到300人,而且大都生活地不幸福,生活贫苦无所依靠,精神上也大都经历了太多彻夜难眠的回忆,一位老兵每每都会感到战场就在眼前不能回归正常人的生活,我们应该承担起照顾他们的义务,尤其是我们的政府应该行动起来,他们是国家的英雄,日本帝国主义是被他们打败的,为什么我们不能承认他们的丰功伟绩,为什么不能给与他们应有的尊重和荣誉。

我了解到现在他们的生活都很艰辛,政府仍然没有给予他们生活上的照顾,每月100元的生活补贴也是社会慈善组织捐献的,而且才刚刚开始一年,我不得不问政府的作用在哪里?哪些老兵经历了太多苦难,幸存者享受到了胜利的喜悦,然后却又经历了内战的煎熬和文化大革命的摧残。

我们的国家欠他们太多了,想办法弥补他们已经是不能再后拖的了,毕竟他们还能活多久。

那么大的经济总量,难道连几个将要逝去的民族英雄还养活不起吗?等不了过几年等他们也都过世了,中国远征军便会永远成为历史得回忆了,那将是民族的极大不幸。

中国抗战的胜利是国共两党以及所有阶层齐心协力共同实现的,虽说历史是胜利者的语言,但是真相毕竟只有一个。

历史是客观全面真实的,国共两党在对历史的评价上都不能主观上贬低对方的功劳而夸大自己,尤其是作为执政党掌握着话语权,更有义务把全面客观的真相告诉给民众,把那段真实残酷的光荣历史告诉给大家,海峡两岸的政权在历史上有义务保持一致性。

两党都在夸大自己的功劳而贬低彼此,这不仅是不尊重历史的表现,也不利于两岸的统一。

其实与其说我们的民族善于遗忘倒不如说我们的教育在引领者我们遗忘那些历史。

我们真
的需要客观起把这些东西告诉国民,这样不仅可以在国际国内获得更大的信任与相应,更是为了告慰那些为国捐躯的英灵。

不要把他们遗忘在尘埃里,那些浴血奋战过的勇士,无论他们现在是否还在世,请给予他们发自内心的尊重和崇高的荣誉,这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整个人类的尊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