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远征军观后感
电视剧《中 国远征军》观后感

电视剧《中国远征军》观后感《电视剧〈中国远征军〉观后感》最近观看了电视剧《中国远征军》,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
这部剧以其真实而又深刻的描绘,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呈现在我们眼前,让我对中国远征军的英勇事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剧中展现的战争场景极其残酷。
枪炮声、喊杀声仿佛就在耳边,硝烟弥漫,尸横遍野。
那是一个生命随时可能消逝的世界,每一刻都充满了未知和危险。
然而,中国远征军的战士们却毫不退缩,他们怀着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勇气,毅然投身于战斗之中。
他们的身影在战火中穿梭,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保卫祖国的钢铁长城。
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对敌人的愤怒、对祖国的热爱和对胜利的渴望。
这种英勇无畏的精神让我深感敬佩。
剧中的人物形象鲜明而丰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从指挥官到普通士兵,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和故事。
指挥官的睿智和果断,在关键时刻能够做出正确的决策,带领部队奋勇作战。
而那些普通士兵,有的憨厚老实,有的机灵聪慧,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为了祖国的尊严和人民的安宁而战。
比如韩绍功,他不仅有着出色的军事才能,更有着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品德。
他在战场上勇往直前,不畏艰险,同时又关心爱护着自己的部下,是一个令人敬仰的英雄形象。
还有大秦,他虽然性格粗犷,但内心善良,作战勇猛,为了战友不惜牺牲自己。
这些人物让我感受到了战争中人性的光辉与伟大。
这部剧也让我对战争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战争是残酷的,它带来的是无尽的伤痛和破坏。
无数家庭因此破碎,无数生命无辜消逝。
但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中国远征军的出征又是必要的。
他们的战斗是为了抵御外敌的侵略,是为了保卫祖国的领土和尊严。
他们的付出和牺牲,为我们换来了今天的和平与安宁。
我们应该铭记这段历史,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和平。
同时,《中国远征军》也让我看到了战争中的友情和爱情。
在战火纷飞的环境中,战友之间的情谊显得尤为珍贵。
他们相互扶持,相互鼓励,共同面对生死考验。
这种同生共死的友情让人感动不已。
读《中国远征军》有感(1000字).docx

读《中国远征军》有感暑假期间,我读了一本长篇小说《中国远征军》。
我本想在之前阅读的,可当时学习紧,没有很多的时间用来阅读课外读物。
暑假有了时间后我便想到了这本当时只读了一个开头的《中国远征军》。
读完这本小说后,我感慨万分。
《中国远征军》这本小说以抗日战争为背景,讲了中国军队在二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的贡献。
也让我为中国军人的锐不可当而自豪!《中国远征军》以一个北平少年因家乡被毁于战火,又不忍在日寇的铁蹄下生活,与他的几个朋友结伴,千里跋涉,来到战时首都——重庆并参军的事。
没过多久,这位北平少年——高军武以优异的成绩从军校里毕业,进入了特务大队。
又过了一段时间,日寇大举进攻缅甸。
中国的大后方补给线即将被切断。
而由于中国的盟国——英国的节节败退,很快,日寇就将战火从中国的后方烧到了云南。
后方告急!蒋介石急令杜聿明组成新一军,下辖三个师与特务大队赶往缅甸,保护后方与美支援物资的运输线。
可由于指挥失误,可能也是因为盟友英国的贪生怕死,不打就跑,日军很快占领了怒江以西的土地,切断了远征军的回国路。
杜聿明一意孤行要将队伍带回中国。
所以,这也就导致了第200师与新39师损伤惨重。
最后,两个师活着回去的只有不到一个团的兵力。
相比起杜聿明,新38师师长孙立人与特务大队就要聪明得多。
他们将队伍在日寇封锁缅印公路前,听取美国上将史迪威的建议撤退到了英属印度,这也令其部队较前两支部队而言损伤极小。
来到了印度的新38师和特务大队,在兰姆伽军事基地进行了重新训练和改换英美装备后,又将以崭新的面貌与从国内利用“驼峰航线”运抵的第39师和新60师再次一起投入“缅北反攻战”。
缅北反攻战打响后,全部换装美英装备的中国驻印军势如破竹,很快就打下了本为日寇占领的一个又一个关卡、拿下了一座又一座城市。
很快,中国军队便再次打通了滇缅公路,使得美援中国的物资再次得以源源不断的运入中国。
而与史迪威将军指挥的缅甸战场不同的情况在中国国内发生。
《中国远征军》观后有感:曾经辉煌的光荣与梦想

《中国远征军》观后有感:曾经辉煌的光荣与梦想电视大剧《中国远征军》里面的男性人物即远征赴缅的军官士兵的军气造像应当还是荣光和英勤的。
尤其一:国民第五军200师师长戴安澜形象。
尤其二:国民第五军200师上校团长韩绍功形象。
尤其三:国民军新38师师长孙立人形象。
尤其四:国民远征军美方参谋长的英文翻译罗欣。
等等。
以为上述人物实属正面人物中的正面人物。
绝对的“三突出”非典而型人物。
英雄热血和儿女情长是电视剧中两个极为抢眼的人性元素。
电视剧《中国远征军》里面的男性人物中,国民第五军军长杜聿明形象也是让人敬佩和叹服的形象。
杜聿明的抗日情心是无人可抵的。
与此同时,还相当相当景仰片中运生和生活当中的国民第五军200师师长戴安澜。
他的可意形象是深厚无疑的军派典样。
电视剧《中国远征军》中安澜身受若干机枪弹后,久不伤愈。
坐立而亡。
戴安澜将军之死,让人泪不好止。
为了细入看到戴安澜的生活,我又于这个夏初来到南京,瞻仰到了安澜将军的中学生命。
电视剧《中国远征军》长片里面的任何一个男性人物都会讲:“蓝姆嘉军训营”中的金尼森中校是一个好教官和好军人。
看了《中国远征军》长片,这个话我我我确实比校相信。
虽然金尼森中校胸装人情,相当严厉。
说话骂人。
但是他他他所做的一切硬指标干燥军练,都是当时抗日必胜的坚实基础。
作为《中国远征军》首席军训人金尼森中校认为:画面上的中国远征军所以打不过日本鬼子,因为这条中国远征军实在太烂了。
金尼森中校的言吐到底是否属实?《中国远征军》片中的战争场面不仅情景逼真,气势恢宏,视听客观。
效果强烈,更难得的是,画面每一次战役和战斗都能在样式上拍出各不相同的特色与看点。
”电视剧中不同战斗的展现各有千秋,整体上显得丰富多彩。
如野人山中多次战斗,强调遭遇性,拍出了热带丛林战的味道;攻拉班战俘营之战,展现的是周密策划和战斗全过程;密支那城攻坚战,则囊括空中轰炸、重点突破、坑道对坑道、狙击手对狙击手的立体攻坚等众多元素,堪称精彩纷呈,比较各具有眼看点。
浅析两次抉择--《中国远征军》观后感

[浅析两次抉择--《中国远征军》观后感]浅析两次抉择--《中国远征军》观后感电视剧中国远征军前半部中,有两处关于决定的故事.,一个是当缅甸战局因英军的退守印度使我军处于被包抄状况,须要立时转移时,身为高等批示官的杜聿铭和孙立人,对所属部队所作的撤退线路的选择.,这一选择,不只关乎几万官兵的生命,也对他二人往后的命运,带来了关键的影响;另外一个是戴安澜在接到撤退的敕令后,代表所总揽的200师对来自两个不合偏向的敕令所作出的选择.,这个选择,决定了200师所有官兵的生命,也铸成了他小我的悲剧结局.,之所以对这两次选择如此有爱好,是因为决定计划的背后,是两种文化背景在起决议感化.,这是两种截然不合的不雅念的较劲,中西文化的差别在这里取得了很好的表现,值得拿出来讲说.,先说说杜聿铭和孙立人的较劲.,本来远征军就是个军令不一的产品,中美英三方各有各的算盘,在退却的时刻,如许的抵触加倍凸起.,杜聿铭是黄埔学生,天然会以领袖的意志为意志,当最高统帅希看他向国内撤退时,固然如许的敕令有些不切实际,因为向云南偏向撤退面对的是千难万险,但他照样尽不迟疑地履行校长的命令,不吝扔掉落所有机械化妆备,进进鬼蜮般的野人山.,最后在付出重大年夜伤亡的价值后,按照统帅部的新命令,终究撤到印度.,孙立人的选择和杜完全不合,他走的是一条价值小,伤亡小的线路,带领所部退入印度.,虽然他也接到撤退回国的命令,但作为指挥官,他按照战地现实情况,做出了本身的剖断.,根据是:兵士的命高于一切.,电视剧中,安排了一个两位指挥官出色对话的场景,我的感到是,编导是站在孙立人的立场上的.,不知道真实的杜聿铭在那一时刻的设法主意是什么,但电视剧中的他,用军人的庄严来证实本身的选择是精确的,看起来有些脆弱无力,被孙立人庄严在心里,他人谁也拿不往一句话就给压住了.,并且接下来孙又跟上一句,话里话外责备杜不爱兵生命.,这或许都是后人的设法主张,昔时的他们未必如此针锋相对.,我倒是感到,汗青上的杜聿铭很有可能用军人要尽对服从命令来应对一切,这符合他的格,那批人都是有愚忠情节的,不像孙立人,受西方影响太深,推敲标题标方法都是洋化的.,在中国这块地盘上,要在宦海中站得住脚,思惟,行动必需要中国特点.,对杜而言,忠于领袖,忠于国度是第一名的,士兵的生命,包含他自己的生命,都是第二位,乃至第三位的.,军事上成功还是掉败不重要,重要的是立场,这是路线标题.,他昔时的选择,今天参军事上看有些好笑,被很多人责备批驳.,但我认为我们不该该嘲讽他,由于今天我们的身上仍然可以看到这样的影子,只是表示方法和70年前的他们有所不同.,杜做了这样的选择,他的士兵逝世了大半,但他回国后,深受看重,由于这样的情形才是考验一个人最好机会,杜聿铭成功地经由过程测验.,相反,孙立人虽然全身而退,他的部队在印度接收了优胜的演习,随后,重返缅甸,把日本人打的萎靡不振,为中国武士大大地挣回了面子,博得了尊严.,但这一切看在最高统帅的眼里,不只没给他加分,反而加重了对他的排斥.,其实孙将军的终局,早在缅甸撤退这一时刻就已注定了.,这不只是孙立人个人的悲哀,也是我们平易近族的悲痛.,杜聿铭是个典范的儒家信徒,逝世要面子不要命,不但自己不要命,还搭上了几万名他人的性命.,这样的忠,有效吗?孙立人,也是个典型的受西方思惟教导出来的人,他不畏威望,有自力思虑才能,爱护生命,但这样的人在中国社会中,很不被主流承认.,会有很多人认为他背抗军令擅自作主撤退到外国事失节,不像个中人.,当年军中主流不会赞成他,乃至非议他,即就是今天,面对一样情况,也还是会有很多人不赞成他的思虑方式.,两种文明,两种价值不雅的冲突依然在持续.,再说说戴安澜.,电视剧中特别安排了个远征军参谋部的谢孝彰中校来提示他,清楚地,明白地告诉他面临的题目.,并催促他按照顾问部的建议,和孙立人一样,选择一条风险小,代价低的撤退之路.,但作为杜聿铭的亲信爱将,他的选择和他的杜长官一样,都是带有愚忠色彩的服从命令.,没有自己的思虑,也不让他人参与决策,凭一腔对长官的忠诚,就把手下带入尽境,最后连自己的生命也赔了进往.,对戴安澜和200师的命运,我感到很可惜,但也不是不克不及懂得.,作为一个从小接收中国传统文化教导的人来讲,舍身殉难是军人的最高境地.,戴安澜不是傻子,他不是不知道疆场的态势,也不是不知道自己选择的命运,但他还是义无反顾地跟随老长官的号召.,在贰心里,没有其他,只有忠义二字.,对电视剧那两个主角,韩绍功和谢孝彰,来说,跟随戴安澜是他们个人的决定,个人的命运自己掌控,选择和老友一路大方赴逝世也是一件人生快事,这样的行动,我们不但不克不及批驳,还应当歌唱,它表现了人道最美好一面.,但对戴安澜,一个控制浩瀚官兵命运的指挥官来说,仅仅完成自己的忠孝仁义是远远不敷的,他应当推敲士兵的生命.,当年他选择成仁,也是不雅念的问题,贰心里没有士兵的生命.,在我们的文化中,永久没有个人的份额.,戴安澜自己取义成仁后,他身后褒奖无数,至今仍受亿万同胞敬佩.,但他的200师的战死官兵们呢?有谁知道他们的名字?永久的默默无闻.,又有谁知道他们家人的磨难?作为一个指挥员,面临如斯选择时,在推敲自己名节的同时,不该该也考虑一下部属的生命吗?假定讲成仁,我以为,就义自己的个人好处,成全人人的生命,这才是最大的忠,最大的仁.,像孙立人那样,虽然他没把忠义挂在嘴上,但他的行动,就是最大的忠义.,他用自己的一切,换取了切切弟兄的生命.,还能有什么比这样做更有价值的?做军人当学孙立人,历史上的今天:2011-02-07萨尔瓦托勒菲拉格慕优雅燃情配饰2011-02-07。
《中国远征军》的观后感

《中国远征军》的观后感关于《中国远征军》的观后感《中国远征军》观后感中国远征军是抗日战争期间,中华民国政府为支援英国军队在其缅甸殖民地对抗日本帝国陆军以及保卫中国西南大后方补给线安全而组建的出国作战部队。
是中国与盟国直接进行军事合作的典型代表,立下赫赫战功。
因对这段历史知之不多,因而连续奋战,终于在网络上看完了电视连续剧《中国远征军》。
电视剧《中国远征军》采取以小见大的手法,表现抗战时期特定历史阶段。
整个剧情围绕腾冲韩家三个儿女开展,在一个家庭中反映那个时代特征,从不同人物身上体现不同的政治派别:韩家长子韩绍功,中国远征军上校团长,一个优秀的战地指挥官,剧中主角;次子韩绍臣,留日学医回国后在腾冲行医,心地仁厚,不问政治;小女韩绍英,新华日报的记者,一个共产主义者。
这样的设计,和《人间正道是沧桑》如出一辙。
同样是通过一个家庭的不同成员来代表当时不同政治派别,不同在于时间跨度后者要更大一些,更感到有趣的`是主要演员还有相同的:《中国远征军》中的韩绍功和《人间正道是沧桑》中的杨立仁同是一人表演的。
总体感到,在抗战大背景下剧情设计不错,对历史解读也可以,是符合新时期历史观的一部抗战史诗片吧。
对历史的解读体现时代特色。
随着海峡两岸关系的好转,国共两党基本确立“一个中国”原则,在台独势力得到有效遏制,祖国统一形势好转的的情况下,如何看待国民党在抗战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成为一个必须跨越的一道坎,还原近现代史上那段重要历史真实已经成为不可回避的课题了。
剧中将中国远征军应邀入缅作战的过程,作战的艰难,通过同古、仁安羌、于邦等几个重要战役表现出来。
同时,将远征军将士无畏牺牲、浴血奋战表现的淋漓尽致,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不畏强暴、自强不息精神,令观者无不动容。
对人物的刻画做到有血有肉。
人物不是一层不变的,捕捉人物内心细致变化是特别不容易的。
脸谱化人物不会得到认可的,人物要有血有肉。
特别是对处于后方的各阶层上至军政大员、下至贩夫走卒,将他们对抗战的态度也作了细致刻画。
《中国远征军》观后感

《中国远征军》观后感看完《中国远征军》这部片子,我心里头那个五味杂陈啊,跟翻江倒海似的。
这可不是一般的电影,它讲的可是一群真汉子,为了国家,为了民族,远赴他乡,浴血奋战的故事。
一开头,那画面就把我拉回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那时候的中国,正被日本鬼子欺负得够呛,可咱们中国人啊,骨子里那股子倔强劲儿,那是怎么也压不住的。
于是,就有这么一支队伍,他们穿着不太合身的军装,拿着各式各样的武器,踏上了前往缅甸的征途。
你说他们是为了啥?为了钱?为了权?都不是!他们是为了国家的尊严,为了同胞的安宁。
在那个年代,国破家亡的阴影笼罩着每一个人,但他们选择了站出来,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长城。
片子里头,最让我动容的是那些战士们的情谊。
他们来自五湖四海,有着不同的方言,不同的习惯,但一到战场上,那就是生死与共的兄弟。
记得有一次,一个战士受了重伤,眼瞅着就要不行了,旁边的战友二话不说,背起他就往后方跑。
那时候的他们,哪还顾得上什么个人安危,心里头只有一个念头:不能让兄弟死在自己面前。
还有那些战斗场面,看得我是心惊肉跳。
子弹嗖嗖地飞,炮火轰隆隆地响,战士们一个个倒下,但他们的眼神却越来越坚定。
那是一种怎样的信念啊,能让人在生死面前都不眨一下眼。
我想,那就是对国家的忠诚,对民族的热爱吧。
看完这部电影,我心里头那个激动啊,就像是喝了烈酒一样。
我为我们有这样一群英雄而骄傲,为我们有这样一段历史而自豪。
虽然现在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但那份精神,那份情怀,却永远值得我们铭记和传承。
所以啊,我觉得咱们每个人都应该看看这部电影。
不是为了看热闹,而是为了感受那份历史的厚重,为了体会那份英雄的情怀。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更加明白自己肩上的责任。
就像那些远征军的战士们一样,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要咬牙坚持下去,为了我们的国家,为了我们的民族!。
观《中国远征军》有感

观《中国远征军》有感其实在看之前,我就知道中国陆军第200师师长戴安澜将军,他是个能文能武的将军,从小他就读书很聪明,思维敏捷诗写得很好,当年他的先生说过一句话,如果安澜没有参军保家卫国,而在文学领域里发展,那么他将成就“小李白”的名声。
到1925年那个时候,他考进了黄埔军校,投身红红火火的大革命。
在1941年的12月16日带领第200师开赴缅甸前线协同英军作战,在缅作战中,大战同古、收复棠吉等战役。
1942年5月18日,戴将军在郎科地区指挥突围战斗中负重伤,26日下午5时40分在缅甸北部茅邦村殉国。
他在抗日战争中战功显赫,受到国共两党的追认(革命烈士),是不朽的民族英雄。
中国远征军是自甲午中日战争以来,第一次走出国门,专门打日本小鬼子的军队,代表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气节,讴歌了中国军人的一种勇敢无畏的气度,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应当秉承的优良传统。
有一个人不得不提起,就是200师的上校连长——韩绍功。
他抛弃在国内做高级作战参谋的差事,硬是跟随戴师长出国打鬼子,他认为好男儿就应该血战沙场,马革裹尸。
他无怨无悔,演绎了一个中国军人的极致:抛头颅撒热血,报效祖国。
看到残酷的战争的场面,我的心被深深的震撼了,前线的军人在洒热血抛头颅,而政府的高官还在花天酒地,歌舞升平,这个社会太黑暗了,当兵的就不是人了吗?他们在前线拼命,连军需都供给不了;而后方的官僚们还在拼命的供给象牙,玉石等奢侈品,这种对比反差是相当强烈的。
真的希望自己生活在那个时代,我一定会选择上战场奋勇杀敌的,但是我也有一点疑虑,战争不是一个人的事,是一群人的事,我再怎么加入,再怎么英勇,政府不支持,消极抗战的话,所有的都是泡影,而个人只能充当牺牲品,当炮灰。
这是何等的悲壮!只能用一句诗来表达我此时此刻复杂的心情: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中国远征军》观后感

《中国远征军》观后感《中国远征军》观后感电视连续剧《中国远征军》观后感金晓泉一.《中国远征军》的思想意义今年8月15日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中央4台在今年2月播放了45集电视连续剧《中国远征军》。
奥克兰“中华电视台”也曾播放该剧,华人家家户户收看,创收视率最高峰。
电视连续剧《中国远征军》为观众讲述了70年前,一场前所未有的惨烈战争。
一群青年上了异国战场,多少儿郎战死沙场,马革裹尸还,在抗日战争最后时刻,中国远征军同仇敌忾,奋勇抗战,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用鲜血和生命书写了抗日战争史上极为悲壮的一页。
二. 剧情简介中国远征军新38师师长孙立人,派上校团长韩绍功率第五军,赴缅甸南部港口毛淡棉与英军协调联合作战事宜,但此时缅甸的局势己急转日下,日军开始越过泰缅边境,向毛淡棉进攻。
1942 年4月,西线英军步兵第1师及装甲第7旅被日军包围于仁安羌,粮尽弹缺,水源断绝,陷于绝境。
韩绍功率团星夜驰援,凌晨向日军发起猛烈攻击,至午即攻克日军阵地,歼敌一个大队,解除了7千英军之围,并救出被日军俘虏的英军官兵、传教士和新闻记者500余人。
韩绍功以不满1000的兵力,击退数倍于己的敌人,救出近十倍于己的友军。
仁安羌战后,新38师掩护英军撤退。
英军撤过曼德勒后继续向西撤往印度。
孙立人奉命率新38师、第5军第100团殿后。
滇缅公路上的密支那己被日军占领,新38师绕过密支那经野人山,路途较远,且道路艰难,渺无人烟,给养困难。
韩绍功率第100团殿后,向西撒往印度。
先后到达印度的中国远征军新38师进驻印度姆珈训练基地,番号改为中国驻印军,开始装备美械和训练。
后来,中国驻印部队改编成新一军。
中国驻印军开始向缅北大举反攻。
第二次缅甸战役开始,孙立人指挥新38师扑向胡康河谷,攻占于邦,攻克太白加,与美军联合攻占瓦鲁班。
号称“丛林作战之王”的日军第18师团死伤过半,狼狈逃出胡康河谷。
新38师韩绍功率第五军的第100团插入前沿,扣开了盈拱河谷的大门,向孟拱和加迈攻击前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远征军》观后有感
中国远征军,对于我来说曾经是一个陌生的名字,直到大三那年,初二的弟弟妹妹在学长讲堂讲述中国远征军老兵的故事,这个名字从此在我的内心里留下了深深地印迹。
2011年《中国远征军》这部电视剧成为当年热播的电视剧之一,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当年我没有完整的将这部电视剧看完。
最近有幸将讲述中国远征军将士故事一一用心阅览,四十五集电视剧,看了之后爱不释手,忙里偷闲用了五天时间看完全部。
里面的故事情节深深吸引着我,打动着我,震撼着我,叩问着我。
在如今这个讲究金钱至上的浮华的社会里,她带给我的是一泓清泉,滋养着我的内心,抚慰着我的心灵。
责任,骨气,尊严,勇气,中国远征军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这四个词的分量。
保家卫国的责任,是每个炎黄子孙内心的召唤,在祖国危难之际,为确保当时唯一一条国际援华通道—滇缅公路,十万部队奉命开赴异国战场,于英军共同协防缅甸,揭开了第一次入缅作战。
入缅第一仗—同古保卫战,200师的将士们在戴安澜将军的带领下用忠诚和勇气书写着中国军人的风采,接下来的仁安羌战役,新38师在孙立仁将军的带领下,用一团之力将七千多英国军民从日军的包围中解救出来,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军人的雄姿与魅力。
电视剧里韩绍功曾说“在民族生死存亡之际,在国家危难之际,我们应该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作为一名中国军人,我认为我们就应该在战场上马革裸尸,而不是选择逃避”,这正是每个中国远征军将士的内心,胜利的取得不是偶然,那是中国将士们内心责任的召唤,是中国将士勇气和忠诚的体现。
面对困难的勇气,是我们每一个人应该学习的榜样。
战术上的胜利并不能扭转战略上的败局,第一次入缅作战仅五个月,终因战略上的失误而被迫选择大撤退。
中国远征军分
两路跳出日军包围圈,一路通过穿越野人山返回国内,一路随英军退至印度。
远征军10万将士,归国后仅剩4.5万人,其中大部分就牺牲在野人山。
野人山里野兽肆虐,瘴气弥漫,疾病流行,200师不仅要撤出野人山,而且还担负着第五军的掩护任务,路途艰难可想而知。
杨文、李兰、天心还有廖班长,在撤退的路途中演绎着可歌可泣的悲情故事,为了为姐妹们寻求药品而追赶部队却死在茫茫丛林中,为了不做战友的累赘而开枪自尽,为了救战友姓名自己却死在充满瘴气的山洞里。
她们是勇敢的,面对困难,她们互帮互助;面对未知的旅程,她们相互鼓励,畅聊理想,笑谈人生;面对死去的战友,她们强忍身体的疼痛也要让她们入土为安。
是的,她们有着自己的梦想与追求,她们也曾经像我们一样快乐的生活,当作家,做医生,当贤妻良母。
为了自己的梦想,为了身后的家园,为了战友生命的尊严,面对大自然的百般刁难,他们敢于面对,敢于承担,更敢于放弃。
“尊严,藏于自己的内心,你若不给,别人是无法从你身上取走”,面对杜聿明将军的质问,孙立仁给出了这样的回答。
在今天看来,孙立仁和廖耀湘两位将军的选择无疑为中国远征军后来反攻缅甸保存了力量,打下了基础。
可是,正如杜聿明将军所说,“缅甸战役的失利,导致远征军溃败,到了异国他乡,寄人篱下,可千万别丢了中国军人的脸面”。
事实上,撤退到印度的中国军人遇到了英军的百般无理的要求和不合理的待遇,在物资极度困难的情况下,中国军人依然挺直了腰板,捍卫了属于自己的尊严,获得了盟军的尊重和敬佩。
战争是残酷的,它不仅摧毁了我们的家园,使百姓家破人亡,流离失所,而且给每个亲历者及其后代带来抹不掉的心灵创伤,想要忘记,却时时想起。
八年的抗日战争,多少英雄的中华儿女献出了青春,力量,甚至是生命,但是,国家生死存亡之际,它唤醒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留给我们后代无穷无尽的精神源泉。
今天,在这个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社会里,还有多少人还记得70年前的那场战争呢?在我们浑身解数为实现个人私利时,为实现个人权利欲望而践踏他人的利益时,还有多少人还记得那些为了国家的存亡而无怨无悔奋不顾身的勇士们呢?
我很庆幸,又很惭愧,庆幸自己知道原来在中国军队里还有这样一支部队,惭愧自己知道现在才慢慢了解她,接近她。
当我知道,仍然有八万之众的远征军将士的灵魂飘落在异国他乡时,我的心是那么的震惊与凄凉。
抗日战争胜利之后,英国人在缅甸和印度为曾经牺牲在这片战场上的英国军人甚至是他的印度雇佣兵修建了公墓,日本人作为战败国,在52年在缅甸为牺牲在缅甸的日本军人修建了公墓和慰灵塔,而中国,作为战胜国,却有如此众多的将士尸骨流落他乡,他们有的遗弃在茫茫的丛林,有的散落在湍急的河流两岸。
是的,中国虽然在缅甸战役中胜利了,但却失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