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远征军简介

合集下载

中国远征军

中国远征军
一、背景
中国早在1938年,鉴于日军对粤汉铁路和滇越铁 路的狂轰滥炸,外国援华的各种物资难以正常运输, 所以动用了数十万民工,胼手胝足,翻山越岭,经滇 西横断山脉,跨怒江、澜沧江、漾濞江三大河流,用8 个月时间抢筑了长达700多公里的滇缅公路,成为当 时世界工程史上的一大奇迹。1942年初日军攻占越南 进驻泰国后,滇缅公路就成了中国与国外友邦联系的 唯一交通命脉。所以,中国必须不惜一切代价保卫这 条关乎生死存亡的交通命脉。
6、林泽明将军少将(追授)第96师288团团长、腊戌 警备副司令,1942年4月,缅甸平满纳会战牺牲 。 7、柳树人将军少将(追授),第5军200师599团团 长,1942年5月,缅甸牺牲 。 8、李著林将军少将,滇缅警备司令、远征军兵站参 谋长,1943年夏,缅甸牺牲 。 9、陈凡将军少将,远征军司令长官部高参,1944年1 月31日,缅甸牺牲 。 10、 张健洪将军少将,第5军高级参谋,1944年1月 31日,缅甸牺牲 。
在印度兰姆伽受训的中国驻印军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 • •
滇西缅北战役 光复腾冲 松山战役 龙陵战役 胡康河谷战役 孟拱河谷战役
司令长官 陈诚 卫立煌(1943年冬继任)
副司令长官 黄琪翔
第11集团军
第20集团军
总 司 令 宋希濂
副总司令 黄 杰
总 司 令 霍揆彰
副总司令 方天
第二军 王凌云
第六军 黄杰 史鸿烈 第七十一军 钟彬 第三十六师 李志鹏 第二百师 高吉人 第五十三军 周福成 赵镇藩 第五十四军 方天
新 编 22 师 廖 耀 湘
第 六 军 甘 丽 初
新 编 38 师 孙 立 人
杜聿明
戴安澜

中国远征军历史

中国远征军历史

中国远征军历史中国远征军是指1940年左右,中国政府为了对抗日本侵略者,派遣军队前往缅甸和印度等地参加反击日军的作战,这支军队在战役中表现英勇,终于为反击日军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远征军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40年,当时日军已经占领了中国大陆的大部分地区,并逐渐向南扩张。

为了保卫祖国,中国政府决定在印度建立一个基地,以便将部分军队派往缅甸和印度等地,与盟军共同对抗日本侵略者。

最初,当时的中国政府决定派遣第五战区的一部分,约45,000名军队,参加远征战役。

这支军队于1941年初开始从零陵出发,途中经过广西、云南,穿越喜马拉雅山脉,进入印度。

此时,印度仍然是英国的殖民地,中国远征军得到了英国的支持和协助。

在印度,中国远征军与英军和美军展开了合作,在缅甸战场和印度战场上进行了多次悍勇作战。

中国远征军最著名的战役莫过于缅北战役,这场战役是中国远征军和英军、美军共同对抗日本侵略者的一次重要战斗。

该战役从1943年开始,中国远征军和盟军在缅北与日军进行了多次激烈的战斗。

在这场战役中,中国远征军表现出了极大的勇气和英勇,经历了一次次艰难的胜利和挫败。

此外,中国远征军还参加了印度和缅甸的其它战役,如克兰福特战役、莫诺战役和孟加拉战役等。

这些战役都体现了中国军队的英勇和毅力,为抵抗日本侵略者、进一步巩固中国政府在国际社会上的地位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虽然中国远征军在印度和缅甸的战斗中表现英勇,甚至为盟军的胜利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并不是一直都顺利。

中国远征军在进入印度之后,面对着居民、气候和疾病等形形色色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军队的行动和作战能力。

尽管如此,中国远征军依旧以其坚韧不拔的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毅力,完成了各项任务。

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远征军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他们冒着生命危险,走遍了遥远的山川,抵挡了敌人的侵略,而且像铁一样坚韧,毫不畏惧。

中国远征军不仅连续作战,士气高昂,而且在作战中克服了种种困难和问题,展示了中国人民所具有的团结和勇敢的品质。

中国远征军的故事

中国远征军的故事

中国远征军的故事中国远征军是指中国国民党军队在二战期间参与抗击日本侵略的部队。

这支军队成立于1935年,是在日本侵略中国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他们的任务是反抗日军侵略,保护中国的独立和领土完整。

中国远征军士兵奋勇战斗,他们面对着日本军队的强烈攻势,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捍卫着祖国的尊严和权益。

中国远征军多次发动突袭和游击战,有效地削弱了日军的力量,给抗战局势带来了积极的改变。

其中最著名的战役之一是百团大战。

1939年,中国远征军发动了这场战役,通过组织数百个游击队与日本占领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中国远征军士兵采用了诡雷战术等各种战术手段,使得日本军队损失惨重。

百团大战的胜利不仅极大地削弱了日军的实力,也为中国抗日战争注入了新的动力。

除了在陆地上的战斗,中国远征军也参与了一系列的重要海战。

1941年,中国远征军协同英国军队成功保卫了马来亚的槟城,挫败了日军进攻的势头。

这场战役有力地显示了中国军队的实力和坚定决心,也为日军后续在东南亚的行动带来了一定的威慑。

中国远征军的抗战精神和勇气值得称赞。

在抵抗日军的过程中,不少士兵以身殉国,成为了抗战英雄。

中国远征军士兵的日夜奋战和英勇牺牲,成为了激励全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的榜样。

他们的精神力量在抗战胜利后继续激励着中国人民的奋斗,对于中国的独立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远征军的故事也展示了中外合作的重要性。

在抗战期间,中国远征军与其他盟国军队开展了广泛的合作,共同抗击日本侵略。

这种中外军队的合作不仅提升了部队的作战能力,也增强了中国国民党政府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声誉。

中国远征军与其他国家军队的合作也为二战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综上所述,中国远征军的故事是中国抗战史上的重要一章。

他们用坚定的意志和勇敢的行动捍卫了中国的尊严和权益,对于抗战胜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国远征军士兵的抗战精神也在战后持续激励了中国人民的奋斗。

这支部队的故事,不仅是中国民族英雄史上的佳话,也是中外合作和友谊的重要体现。

中国远征军

中国远征军

+ 1942年第一次远征 ▪ 同古战役 ▪ 仁安羌大
捷 ▪ 缅北大撤退 1944 年第二次远征 ▪ 滇西缅北战役 ▪ 腾冲战役 ▪ 松山战役 ▪ 龙陵战役 ▪ 胡康河谷战役 ▪ 孟拱 河谷战役 ▪ 密支那战役 ▪ 平满纳战役
1942年1月日军攻占仰光,1942年3月19日, 在200师师长戴安澜领导下,发动了同古战 役,蒋介石的计划是以200师不惜代价死守 同古争取时间,掩护远征军主力向同古一 带集结。而主力第5军迟迟末集结,造成 200师牺牲很大,但由于中方不愿进攻,只 想保存实力,而英军却又将右翼空开,造 成日军包围200师,孤军无援情况下。200 师主动撤出同古。
+ 松山战役是滇西缅北战役中的一部
分。在抗日战争后期中国为了打通 滇缅公路,远征军于1944年6月4 日进攻位于龙陵县腊勐乡的松山, 同年9月7日占领松山。
+ 1943年冬,德国法西斯在苏联战场遭受沉
重打击,节节失利;日寇在太平洋战场逐 岛与美军作战,处处掣肘,情况不佳,其 兵力因战场辽阔分散,早已不敷分配,遂 将滇缅路上的兵力,多数转移他调,改对 滇缅公路死 + 守沿线据点的战术,以消耗盟军兵力以支 援其他战线。
+ 1941年12月23日,中英在重庆签署《中英
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中英军事同盟形 成,中国为支援英军在滇缅(时为英属地) 抗击日本法西斯、并为了保卫中国西南大 后方,组建了中国远征军。这是中国与盟 国直接进行军事合作的典范,也是甲午战 争以来中国军队首次出国作战,立下了赫 赫战功。从中国军队入缅算起,中缅印大 战历时3年零3月,中国投入兵力总计40万 人,伤亡接近20万人。
+ 孟拱河谷战役是指1944年3月14日,驻印
军孟拱河谷,从西向东,是卡盟(加迈)、 孟拱、密支那三大要点。史迪威的作战计 划,是以新38师和新22师攻击卡盟,将日 军主力吸引到孟拱以西,再从空中突袭日 军后方的密支那。 + 乘胜攻击孟拱河谷发生的战役。

中国远征军

中国远征军

孙立人当即表示反对,认为绕过密支拿 经野人山路途较远,且道路艰难,渺无 人烟,给养困难。而目前远征军尚有四 个师,不如集中兵力,趁敌立足未稳, 夺回密支拿,沿滇缅公路回国。杜聿明 不听。 孙立人便拒绝服从杜的命令,而按照史 迪威和司令官罗卓英的命令,率新三十 八师向西撤往印度。 撤退途中,他亲自端起冲锋枪率领士兵 冲锋陷阵,打垮日军多次阻击。部队装 备不但没有损失,还收容了数以千计的 难民和英印散兵。
中国远征军
中国远征军是抗日战争中中国为支援英 军在缅甸(时为英属地)抗击日本法西 斯、并为了保卫中国西南大后方而建立 的出国作战部队。
1941年及其后的亚洲战场, 可以区分为 两个互相关联的局部: 中国战场; 南太平洋沿岸疆域辽阔的东南 诸国——太平洋战场。 日军在太平洋战争初期动用总兵力不到二 十个师团,约五十万人。 而在中国大陆,日军常年保持的兵力高达 五十至七十个师团,总数超过百万人。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4月21日,戴安澜奉命收复棠吉。24日拂晓, 戴安澜率军发起攻击,先后攻占西南北三 面高地,并突入市区与敌人展开激烈的巷 战,将军亲临前线指挥,战斗至午夜,棠 吉被攻克。 然而,由于大批日寇由泰国、老挝边境窜 入中国军队后方进行围攻,戴安澜所部陷 入日军重围,形势危急,上级急令其突围 回国。戴将军率部突围,退入泰、缅老边 区原始森林地带,条件异常艰苦,将士们 无衣无食,每天只能以野草杂菜充饥,爬 山越岭七十余日。
中国远征军渡河进 入缅甸境内
1942年2月,中国远征军奔赴缅甸。
缅战之初,以中 央嫡系三个军为 主力,以国内最 精锐之第二百师 为先导入缅作战。 三月初,蒋介石 首次以盟军中缅 印战区总司令的 身份飞临缅甸腊 戌视察。
行军中的中国远征军

中国远征军

中国远征军

3
3、怎么作战?
4
一、中国远征军的组建及背景
1、概况与简介
中国战区总司令:蒋介石 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 第5军 军长:杜聿明
第200师 师长:戴安澜 新编第22师 师长:廖耀湘
第6军 军长:甘丽初 第66军 军长:张轸
新编第38师 师长:孙立人
5
史迪威
蒋介石
6
7
中国远征军第一路指挥系统表(1942.3—1942.8)
兵员 野战炮 迫击炮 坦克车 3辆(其余留 在腊戍待运) 空中支援
11000人
75毫米:20门 100门

15
16
仁安羌大捷
1942年4月19日 ,日本第33师团一个步兵 联队占领仁安羌油田西北,堵住了英缅军的退 路。 中国军队第66军新38师在师长孙立人带领 下,攻破日军封锁,救出英军7000多人和被日 军俘虏的英缅军官兵、美国传教士和新闻记者 等500多人。 此役胜利轰动了中、 英、美三国。
日军:4500人 英军:约13000人 中国远征军:50000人(绝大部分在野人山)
第二次入缅作战伤亡人数
日军:4.8万人 中国驻印军:1.8万人 日军:21057人 中国远征军(滇西):67403人
29
四、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意义
意义:1、中国远征军英勇善战打出军威,提高了
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2、中国远征军的赴缅作战,有力的支援了世界 反法西斯战争,挫败了日本法西斯的嚣张气焰, 粉碎了日、德中东会师的战略图谋; 3、中国远征军的赴缅作战,有力的支援了国内 的抗日战争。(中印公路打通了,增加了密支那为空运航线的 中转基地,使中国的外援增加了。)
10
滇缅公路、史迪威公路
11

中国远征军

中国远征军


其二,由于英国政府担心丧失其对缅的殖民统治,因而迟迟不同意中 国军队入缅参战,谈判时甚至提出中国军队不得带武器入境,只能以 难民身份入缅,尔后又提出只允许中国军队的一个团入缅,以致失去 了战机。英国后来同意中国军队入缅,很大程度上是要让中国人牵制 日军,掩护英军撤退。
第二次远征

。第二次入缅作战,中国驻印军 伤亡1.8万余人,歼灭日军4.8万 余人,解放缅甸土地约13万平方 公里。滇西中国远征军伤亡 67403人,歼灭日军21057人,解 放滇西全部土地约 3.8 万平方公 里。中国远征军完成了中国战略 大反攻的全面胜利。 1943年3月,新38师的114团即先 行开进野人山区,掩护中美部队 修筑自印度列多到野人山区的中 印公路。1943年10月下旬,雨季 停止,在列多的新22师和新38师 主力乘车到达胡康河谷边缘,驻 印军缅北反攻战正式开始。
组建背景
如果滇缅公路不保外援即无法轻易进入中国,与日本的作 战也将陷入补给不足之劣势,因此中华民国方面极力争取 与英国间的军事同盟以保障作战资本。 1942年初,日本侵占马来西亚后,开始入侵缅甸。1月30日, 日军攻克缅甸东部重镇,随后分两路继续前进,3 月 8 日, 日军占领缅甸首都仰光。3 月到 4 月间,日军进攻重镇曼德 勒,企图切断滇缅公路。此时,在英国的求助下,中国方 面以杜聿明为代理司令长官,由中缅印战区参谋长史迪威 指挥,集合中国精锐力量的中国远征军约 10 万人向缅甸进 发。 1942 年后称为中国驻印军,由于古代印度从来没有和阿萨 姆地区统一过, 18世纪英国殖民者侵入阿萨姆地区,后来 才成为英国殖民地英属印度的一部分,随英国在缅甸的军 队进入阿萨姆地区后,中国远征军又被称为中国驻印度军 队。
在仁安羌援英作战中,中国 远征军新编第 38 师师长孙立 人凭借一团之力与数倍于己 之敌连续英勇作战,以少胜 多,解救出被围困数日濒临 绝境的英缅军第1师,轰动英 伦三岛。其中远征军新 38 师 113团团长刘放吾以一团兵力 浴血奋战、立功异域。新编 第200师师长戴安澜屡建奇功, 掩护了英军的平安撤退,后 在翻越野人山对敌作战中不 幸受伤殉国。战役结束后, 英美政府高度颂扬,授予孙 立人将军、戴安澜将军(追 赠)功勋章。

中国远征军

中国远征军

中国远征军1941年12月23日,国民政府与英国方面在重庆签署《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中英军事同盟形成,中国为支援英军在滇缅(时为英属地)抗击日本法西斯、并为了保卫中国西南大后方,组建了中华民国远征军。

从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算起,历时3年零3月,数十万大军纵横中缅印,血染山河。

中国在缅甸战区投入兵力总计40万人,伤亡接近20万人,日寇投入兵力30万人,被歼灭18.5万余人,取得了同古保卫战、斯瓦阻击战、仁安羌解围战、东枝收复战、反攻缅北等巨大胜利。

这不仅仅是一次普通的胜利,它最大的意义在于实现了将日寇逐出西南国门,全部收复沦陷了两年零八个月的滇西失地,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在于打通了西南国际救助物资运输线,提高了中国战场的士气,打击日寇的嚣张气焰,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的灭亡。

组建背景抗战爆发后,由于中国的工业基础薄弱,急需大量物资和外援,遂于1938年初修筑滇缅公路。

来自滇西28个县的20万民众在抗日救国信念鼓舞下,自带口粮和工具,风餐露宿,劈石凿岩,历时10个月,在高山峡谷激流险滩上,沿滇西、缅北990公里的山野,用双手和血汗修筑了滇缅公路,其间因爆破、坠岩、坠江、土石重压、恶性痢疾而死去的民众不计其数,1938年底通车,从此,滇缅公路成为中国抗战的输血管。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国陷于欧洲战场无力他顾,对于英国的战略方针而言在远东地区首要之务就是保卫输出最多资源的殖民地印度,并将其余殖民地视为保卫印度的战略纵深;但是对于中国而言,缅甸等地为争取国外援助的最后生命线,如果滇缅公路不保,外援即无法轻易进入中国,与日本的作战也将陷入补给不足之劣势,因此中华民国方面极力争取与英国间的军事同盟,以保障作战资本。

几经协商,1941年12月23日签订了“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成立中英军事同盟,中国远征军由此诞生。

战斗历程由于驻缅英军自持过高,藐视中国军队的战力,以各种理由拖延阻挠远征军入缅作战。

直到1942年年初,日寇开始进攻缅甸,进攻重镇曼德勒,驻缅英军被日军打得丢盔卸甲,一路溃败,英方才想起求助中国远征军入缅救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远征军简介中国远征军大事记 - 远征军编制表 - 驼峰航线 - 野人山 - 新一军流芳录中国远征军是1942年抗日战争进入最艰难阶段、为保卫中国西南大后方和抗战“输血线”而出征滇缅印、抗击日本的英雄部队,是中国与盟国直接进行军事合作的典型代表。

中国军人在滇缅印战场以巨大的牺牲换取了自甲午战争以来中国军队首次征战的彻底胜利,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华民族伟大的国际主义和民族牺牲精神,对亚洲太平洋战场和整个世界的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立下赫赫战功。

抗战爆发后,由于中国的工业基础薄弱,急需大量物资和外援,遂于1938年初修筑滇缅公路。

来自滇西28个县的20万民众在抗日救国信念鼓舞下,自带口粮和工具,风餐露宿,劈石凿岩,历时10个月,在高山峡谷激流险滩上,沿滇西,缅北990公里的山野,用双手和血汗修筑了滇缅公路。

其间因爆破,坠岩,坠江,土石重压,恶性痢疾而死去的不计其数。

滇缅公路于1938年底通车,从此成为中国抗战的输血管。

抗战开始后,日本谋图以武力强迫中断“第三国”的援华活动。

1939年冬,日占我南宁,断我通越南海防的国际交通线。

1940年春,日本对滇越铁路狂轰烂炸;6月迫使法国接受停止中越运货的要求。

尽管如此如此,日寇并不罢休,9月,日本侵入越南,并与泰国订友好条约,滇越线全面中断。

滇缅公路成了唯一的一条援华通道。

缅甸是东南亚半岛上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国家。

西屏英属印度,北部和东北部与中国西藏和云南接壤。

滇缅公路是中国重要的国际交通线,日军据此还可以威胁中国西南大后方。

缅甸对于盟国中的中英双方来说都有重要战略意义。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在短时间内席卷东南亚,随即矛头直指缅甸。

为了保卫缅甸,中英早在1941年初就酝酿成立军事同盟。

中国积极准备并提出中国军队及早进入缅甸布防。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1941年12月23日,中英双方在重庆签署了《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中英军事同盟形成。

但是,由于英军轻视中国军队的力量,过于高估自己,又不愿外国军队深入自己的殖民地,一再拖延阻挠中国远征军入缅,预定入缅的中国远征军只好停留在中缅边境。

然而,1942年1月初日本展开进攻后,英缅军一路溃败,这才急忙请中国军队入缅参战。

中国成立远征军第一路司令长官司令部(原定第二路在越南方面,后因情况变化取消),开赴缅甸战场。

但是,由于已经失去作战先机,造成缅甸保卫战的失利。

这主要由于英国极端坚持先欧后亚的既定战略,战局一旦不利,便对保卫缅甸完全失去兴趣,而是一再撤退,使中国远征军保卫缅甸的作战变成了掩护英军撤退的作战。

但是,中国远征军却仍然作出了让英美盟国盟军钦佩的战绩,并达到了一定的战略目的。

从1942年3月中国远征军开始与日军作战,至8月初中英联军撤离缅甸,历时半年,转战1500余公里,浴血奋战,屡锉敌锋,使日军遭到太平洋战争以来少有的沉重打击,多次给英缅军有力的支援,取得了同古保卫战、斯瓦阻击战、仁安羌解围战、东枝(棠吉)收复战等胜利。

在仁安羌援英作战中,中国远征军新编第38师师长孙立人凭借一团之力与数倍于己之敌连续英勇作战,以少胜多,解救出被围困数日濒临绝境的英缅军第1师,轰动英伦三岛。

第5军200师师长戴安澜屡建奇功,掩护了英军的平安撤退,后在翻越野人山对敌作战中不幸受伤殉国。

战役结束后,英美政府高度颂扬并给孙立人与戴安澜将军追赠了功勋章。

缅甸失守给以后作战带来极为消极的影响,使中国彻底失去了滇缅公路这一唯一的陆上交通线,以后不得不开辟从印度飞越驼峰(在喜马拉雅山)的空中航线。

日本也可以直接威胁印度。

但是,也取得了重大的战略意义,掩护了英军撤退,赢得了时间保存了力量以保卫印度。

也消耗、阻滞了日军进攻中国西南大后方的企图,配合国内部队阻敌于云南境内怒江天险,以后形成长期对峙,粉碎了日军从缅北进攻中国西南大后方的企图。

这次远征作战,也是中国自甲午战争以来首次出国作战,他们弘扬了中国人民的国际主义和民族牺牲精神,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第一次缅战日军伤亡约4500人,英军伤亡1.3万余人,中国远征军伤亡5万余人(大部分在胡康河谷野人山)。

缅甸作战失利后,中国远征军一部分退入英属印度。

在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的指导下,以退入印度的新38师、新22师在兰姆珈训练营受训并进行整编,于1943年8月改编为中国驻印军,用美援物资配备全副美式装备英国提供给养,大批知识青年在蒋中正“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号召下踊跃参军,利用从驼峰返航的飞机空运到印度,士兵的素质有了大大的提高,驻印军的战斗力大为提升。

同时,中国鉴于缅甸的重要性,积极酝酿反攻缅甸,在滇西重新组编并整训第二批远征军,于1943年2月设立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部辖第十一和第二十集团军,严阵以待,随时准备与英美军队协同反攻缅甸。

1943年10月,为配合中国战场及太平洋地区的战争形势,中国驻印军制定了一个代号为“安纳吉姆”反攻缅北的作战计划,以保障开辟中印公路(中国昆明-印度利多)和敷设输油管,10月新30师调入缅甸编入驻印军。

计划从印缅边境小镇利多出发,跨过印缅边境,首先占领新平洋等塔奈河以东地区,建立进攻出发阵地和后勤供应基地;而后翻越野人山,以强大的火力和包抄迂回战术,突破胡康河谷和孟拱河谷,夺占缅北要地密支那,最终连通云南境内的滇缅公路。

1944年3月,我驻印军占领孟关,消灭日本最精锐的第18师团的主力,缴获其军旗、关防、大量文件及各种武器。

继而又乘胜进军,一鼓作气,攻占缅北重镇孟拱,再次告捷。

1944年3月初日军纠集其15军8万兵力进攻印度英帕尔英军基地,英帕尔吃紧危及整个东南亚战局,4月初驻滇西的中国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54军第14师、第50师急调入缅甸编入驻印军增援牵制日军,新30师第88团、第50师第150团与美军拉加哈特部队合编组成中美联合突击队随即对密支那发动进攻。

5月11日,滇西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强渡怒江,血战高黎贡山拉开滇西反攻序幕。

新38师在孟拱战役结束后,也进军密支那。

经过近三月的激烈战斗,8月初密支那终于被攻克,缅甸战场的主动权从此转入盟军手中。

对中国来说,意味着两条被阻断的运输线——中印公路同滇缅公路的连通指日可待,危险的“驼峰航线”从此载入史册,空军可以从东南部更安全、更便捷的航线飞往昆明和重庆,中国西南战略形势根本改观,抗日大后方真正有了稳定感;而日军对缅甸的占领日期已屈指可数,其在亚洲大陆的全面进攻,也从此演变成节节防御,最后彻底崩溃。

自从我驻印军先后开出兰姆伽后,连续作战,屡创强敌,战斗力较之以前大为提高,这是日军做梦也想不到的。

他们弄不清楚这支两年前曾败在自己手下的中国军队何以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便成了一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威猛之师。

6月4日,滇西松山大战展开,滇西远征军71军、第8军轮番进攻,至9月7日以阵亡8千余人、伤者过万,击毙日军千余惨重代价收复松山。

7月2日,第二十集团军进攻腾冲,至9月14日光复腾冲城,美军第十四航空队参与攻城战役,我军伤亡5千余人,击毙日军3千余人。

6月4日,滇西远征军第十一集团军进攻龙陵,至11月11日克复龙陵全境,此役歼灭日军13000余人,我军伤亡2万余人,日军被驱赶到芒市一带自此无险可守。

9月初,日军在英帕尔遭受惨重失败,盟军在滇缅印战场进入总进攻的战略阶段。

驻印军在密支那休整约两个月后扩编为新1、新6两军,向日寇发动了最后的攻击,用缴获的日军文件上的一句话来说:“支那军归国心切,锐不可挡”。

密支那休整后,新1军、新6军分左右两路向八莫发动进攻。

一路上过关斩将,所向披靡。

12月初因国内战事吃紧新6军急调回国增援,随后,新1军先后攻克八莫、南坎,并在畹町附近的芒友与云南西进的滇西中国远征军胜利会师,中印公路完全打通。

中国驻印军旋即南下,于1945年3月8日攻克腊戌,30日与英军会师于乔梅,缅北反攻作战结束。

此时日军因在菲律宾失败,收缩战线,全部撤出缅甸。

至此,缅甸战事全部结束。

反攻缅北、滇西历时一年半,史载中国驻印军伤亡2万多人歼灭日军4.8万余人,滇西远征军伤亡6万余人击毙日军2.1万余人,合计毙敌7万余人。

中国远征军完成了中国战略大反攻的全面胜利,滇缅印战区亦是抗战历史上中国军队对日本军队唯一取得完胜彻底击溃日寇的战区。

中国驻印军和中国远征军的反攻胜利,重新打通了国际交通线,使得国际援华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入中国;把日军赶出了中国西南大门,揭开了正面战场对日反攻的序幕;钳制和重创了缅北、滇西日军,为抗战取得最终胜利作出巨大贡献。

从中国军队入缅算起,中缅印大战历时3年零3月,中国投入兵力总计40万人,伤亡接近20万人,日本在中缅印战区投入兵力总计30余万,被歼灭18万5千余人。

中国远征军用鲜血和生命书写了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上极为悲壮和辉煌的一笔,壮哉中国军人,壮哉中国远征军!中国远征军及盟军编制表(一)中国远征军第一路指挥系统表(1942年3月至8月)第一路司令长官卫立煌(未到任)罗卓英(继任)军事委员会参谋团团长林蔚中缅印战区美陆军司令兼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第5军杜聿明(军长)第200师戴安澜(师长)新22师廖耀湘(师长)新96师余韶(师长)新兵训练处黄翔工兵团李树正装甲兵团胡献群炮兵团朱茂臻汽车兵团洪世寿骑兵团林承熙辎重兵团杜洪范第6军甘丽初(军长)第49师彭壁生(师长)第93师吕国铨(师长)暂编第55师陈勉吾(师长)第66军张轸(军长)新38师孙立人(师长)新28师刘伯龙(师长)新29师马维骥(师长)另司令长官部直辖36师李志鹏(师长)(二)中国远征军指挥系统表(1943年初至1945年3月)司令长官陈诚卫立煌(1943年冬继任)副司令长官黄琪翔参谋长萧毅肃第十一集团军总司令宋希濂副总司令黄杰第2军王凌云(军长)钟松(副军长)第9师张金廷(师长)第33师杨宝(师长)第76师夏德贵(师长)辎重团段寿涛第6军黄杰(军长,史宏烈继任)预备第2师顾葆裕(师长)新39师洪行(师长)辎重团郑殿起通讯营冯行之战车防御营梁中介第71军钟彬(军长)陈明仁(副军长)新28师刘又军(师长)第87师张邵勋(师长)第88师胡家骥(师长)辎重团吴涛另集团军直辖第36师李志鹏(师长)第200师高吉人(师长)第5军炮兵营第二十集团军总司令霍揆彰副总司令方天第53军周福成(军长,赵镇藩继任)第116师赵镇藩(师长,刘润川继任) 第130师张玉挺(师长,王理寰继任)辎重团刘宝华第54军方天(军长,阙汉骞继任)(1944年4月第14师、第50师调入缅甸,同年8月编入新6军序列)第14师龙天武(师长)第50师潘裕昆(师长)第198师叶佩高(师长)另集团军直辖高炮第49团3营第8军山炮营辎重团雷震波工兵第2团林松通讯部队远征军司令部直属部队第8军何绍周(军长)李弥(副军长)梁筱斋(参谋长)荣誉1师汪波(师长)第82师王伯勋(师长)第103师熊绶春(师长)第93师吕国铨(师长)炮兵部队指挥部邵百昌工兵部队指挥部傅克军通讯营滇康缅特别游击区总指挥部郑坡(三)中美联军、中国驻印军指挥系统表(1942年至1945年5月)联军总指挥史迪威(索尔登继任)参谋长柏特诺中国驻印军郑洞国(军长,1944年8月升任联军副总指挥)参谋长舒适存新38师孙立人(师长,兼副军长)新22师廖耀湘(师长)新30师胡素(师长)中国驻印军新编第1军军长孙立人(1944年8月攻克密支那后组建)新38师李鸿(师长)新30师唐守治(师长,新30师于1943年10月调入印度)第50师潘裕昆(师长)(1944年底新6军新22师、第14师奉调回国,第50师编入新1军序列)中国驻印军新编第6军军长廖耀湘(1944年8月攻克密支那后组建)新22师李涛(师长)第14师龙天武(师长)第50师潘裕昆(师长)直属部队战车指挥官白朗上校中美混合突击支队指挥官黑格准将第一支队队长(新编第38师第88团)肯利生上校第二支队队长韩特上校美军第5307混成旅(加拉哈特部队)指挥官梅利尔准将(四)美国空军第十四航空队(即飞虎队,1943年3月正式改编为第十四航空队)指挥官陈纳德少将辖2个中型轰炸机中队3个战斗机中队第十航空队(五)英缅军指挥系统表(1942年3月)英缅军总司令胡敦(前)亚历山大(继任)英缅军第1军团斯利姆(军团长)英缅军第1师斯科特(辖第1、2、13步兵旅)英印军第17师史密斯(辖第16、46(后改名48)步兵旅、澳军第63旅)直属装甲第7旅(战车约150余辆)驻缅空军部队(战斗机30架,轻型轰炸机15架)(六)英印军指挥系统表(1943年10月至1945年5月)盟军东南亚战区总司令蒙巴顿英印军第14集团军斯利姆(军团长)第4军梅塞维第33军斯托普福德第15军克里斯蒂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