羚羊木雕导学案

合集下载

《羚羊木雕》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羚羊木雕》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羚羊木雕》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羚羊木雕》导学案学习目标:1.精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3. 品味语言,了解烘托、反问的修辞手法及叙述中的倒叙和插叙。

4、联系生活,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正确处理好亲情、友情的关系。

从中获得有益启示,并能有效地解决好类似问题。

学法指导:本课主要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

我的教法指导思想是把学生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每个环节都让他们采取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方式去学习。

同时以“各抒己见”的形式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综合归纳能力。

本课的特点和教法指导思想决定了学生的学法,学生将在我的引导和点拨下,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有计划地完成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一、导语:二、预习·导学1.走进作者:张之路,1945年生于北京。

现为中国电影集团策划部编审,一级编剧。

是国务院授予的有特殊贡献的专家,中国作协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

电影剧本有《霹雳贝贝》《魔表》《疯狂的兔子》等;长篇小说有《第三军团》《极限幻觉》等;短篇小说集有《题王》《惩罚》《空箱子》等。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抹杀( ) 攥着( ) 怦怦( ) 树杈( ) 犄角( ) 藏刀( )3、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1) 做事不与别人商量,按自己的意思决定。

()(2)彼此关系十分密切,总愿在一起不分开。

()(3) 说话时的声音和脸色都非常严肃。

()(4)比喻人或事物已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4、分角色朗读课文。

提示:分角色朗读追问木雕、要(收回)木雕两部分。

思考文中的人物在这件事中表现了怎样的性格特征,据此揣摩人物的语气。

(1)先试着小组内分角色朗读,注意分配好角色。

(旁白、爸爸、妈妈、奶奶、我、万芳、万芳妈)(2)小组展示分角色朗读。

(3)评价朗读,注意把握好人物的语气。

5、本文的体裁是小说,小说一般有、、情节三个要素;其中情节又包含开端、发展、高潮和高潮。

认真朗读课文后,完成下表。

《羚羊木雕》导学案

《羚羊木雕》导学案

3.《羚羊木雕》导学案课型:新授课主备人:审核人:2、体会小朋友之间真诚无私的友情,联系生活实际,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以减少生活中不必要的烦恼.【课文学习】一、基础知识1.利用工具书,给加点的字注音。

羚()羊怦怦()直跳撒()谎肩膀()掏()钱攥()挨揍()2、解释下列词语贵重:婆婆嘴:自作主张:满不在乎:不可抗拒:仗义:形影不离:二、速读课文,提取信息1、速读课文,并说说发生在“羚羊木雕”身上的故事。

(先提取中心人物和事物,然后用一句话把信息点包含进去,概括出来。

或者从文中试试能不能找到这样的句子。

)2、对父母而言羚羊木雕的价值到底有多大呢?3、你们觉得“我”和万芳之间的友谊是怎样?文中叙述我和万芳之间的友谊时,采用一种怎样的顺序。

三、合作探究1、品读课文语句,体会人物心理的心理。

“我想到他们马上会逼我去向万芳要回羚羊,心里难过极了。

”一个“逼”字,体现了“我”当时怎样的心理?——“那只羚羊哪儿去啦?”(换成“孩子,那只羚羊哪儿去啦?”朗读感受,体会区别)——“是的,这是爸爸给你的,可并没有允许你拿去送人啊!”如果让大家为文章中的我找到一个反驳的理由,你会说什么?而当我面对这样的逼迫时,为什么“没有理由了”?——爸爸的声音一直很平静,不过带着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

(如何理解?)2、请同学们分角色朗读课文的第一部分。

(文章开头……“万芳是个多么仗义的好朋友”。

3,、文中结尾“可是,这能全怪我吗?”去掉“全”可以吗?四、拓展延伸1、你在悄悄的长大,对许多事情已有了自己的主见。

有时候,对某些问题,你可能不得不面对父母的分歧,它也许让你无奈、伤心甚至落泪。

你如果遇到类似“我”那样的伤心事,会怎样处理?说出来大家听听。

达标检测1、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1)我(轻轻缓缓)地敲了敲门。

门开了,万芳伸出头,一把拉了我进去。

(2)妈妈的目光(紧紧冷冷)地盯着我。

(3)爸爸走了进来,听妈妈讲完事情的经过,他(慢慢静静)地点燃一支烟。

《羚羊木雕》学案

《羚羊木雕》学案

《羚羊木雕》导学案一、学习目标了解文章体裁常识。

阅读课文把握文章感情基调、人物关系和人物态度。

紧扣文章线索,提炼文章中心思想。

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从中获得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联系生活实际,学习与父母沟通的方法。

二、重点、难点(1)阅读课文把握文章感情基调、人物关系和人物态度。

(2)紧扣文章线索,提炼文章中心思想。

资料连接文学常识: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小说包含人物、环境、故事情节:其中情节又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本文以羚羊木雕为线索,贯穿全文。

记叙文的叙述顺序一般有_______ 、_______ 、和_______ 等。

顺叙是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写,是最基本的叙述方法。

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边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的方法。

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开展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的叙述方法。

在此文中就运用了插叙的方法。

如在爸爸妈妈逼迫自己向万芳同学要回“羚羊木雕”时,插入了自己与万芳同学的相处,写出了两人之间的友情。

这样写使文章内容严谨,达到了写作的目的一一含蓄地批评了父母的重财轻友,不理解孩子的心,不尊重孩子们纯真的感情的行为。

一预习检测1、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犄角()寒颤()树杈()羚羊()怦怦() 恶心()脸颊()挨揍()着落()攥着() 咽喉()逮捕()2•词语自作主张形影不离不可抗拒3•下列句子中的词语,应选哪项依次填上才恰当()①___________________ 月亮出来了,的,我不禁打了个寒颤。

②我_______ 敲了敲门。

门开了,万芳伸出头来,一把拉了我进去。

③妈妈的目光_______ 盯着我。

④爸爸走了进来,听妈妈讲完事情的经过,他_________ 点燃一支烟。

羚羊木雕导学案及答案

羚羊木雕导学案及答案

羚羊木雕导学案及答案羚羊木雕是一种传统的手工艺品,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价值。

在这个导学案中,我们将介绍羚羊木雕的历史、特点、制作工艺以及相关知识。

通过学习,你将深入了解羚羊木雕的魅力和魄力,同时也能够培养自己的审美观和动手能力。

1. 羚羊木雕的历史羚羊木雕起源于古代,是人类用木头雕刻出各种形象的手工艺品。

据史料记载,羚羊木雕最早出现在中国汉代,经过数千年的传承和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技艺。

在现代,羚羊木雕已成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追捧。

2. 羚羊木雕的特点羚羊木雕以其精美细腻的雕刻工艺和独特的造型设计闻名于世。

其特点包括:栩栩如生的形象、优美的线条和比例、精湛的雕刻技巧等。

羚羊木雕作品不仅可以展现出作者的艺术功底和创作理念,还可以传达出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寓意。

3. 羚羊木雕的制作工艺羚羊木雕的制作工艺主要包括:选材、设计、雕刻、上色等环节。

首先,选材是关键,需要选择纹理清晰、质地坚硬的木材作为原料。

然后,设计是创作的灵魂,需结合形象的需求和创作者的想法,进行构思和绘制草图。

接下来,雕刻是核心,需要用各种雕刀和刻刀将木材雕刻成预期的形象。

最后,上色是点睛之笔,可以通过颜料或着色剂,让作品更加生动和富有表现力。

4. 相关知识羚羊木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不仅在艺术领域被广泛运用,还被视为一种祈福和保平安的吉祥物。

在古代,羚羊木雕常常用来装饰宫殿、寺庙和豪宅,被视为珍贵的艺术品和收藏品。

如今,羚羊木雕已成为文化遗产和民间工艺的重要代表之一,得到了国内外文化爱好者和收藏家的青睐。

答案:1. 羚羊木雕的历史起源于中国汉代。

2. 羚羊木雕以精美细腻、优美线条和精湛技巧著称。

3. 羚羊木雕的制作工艺包括选材、设计、雕刻和上色。

4. 羚羊木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象征意义,常被用作祈福和保平安的吉祥物。

通过本导学案的学习,相信你已经对羚羊木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希望你能够继续关注和研究这一传统工艺,发现其中的乐趣和价值,也可以亲自尝试动手制作一件属于自己的羚羊木雕作品。

《羚羊木雕》导学案

《羚羊木雕》导学案

《羚羊木雕》导学案一、自学(自学→质疑→解疑)学习目标1. 快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品味、揣摩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动作和神态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3、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感情倾向,准确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4、联系生活,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二、量学(自测→互查→互教)1、通过快速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小组内复述交流。

2、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探究:从文中找出妈妈、爸爸、万芳妈、奶奶、“我”、万芳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动作及神态描写,并据此分析人物形象。

3、作者的感情倾向是怎样的?你赞成吗?请说出自己的观点,小组内交流。

三、示学(展示→反馈→导学)1、学生在快速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复述课文进行交流。

2、从文中找出人物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动作和神态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3、作者的感情倾向是怎样的?你赞成吗?请说出自己的观点,小组内交流。

四、用学(自测→反馈→点拨)聪明的同学,请你思考下面的问题:“我”既然把羚羊木雕送给了万芳,你认为事情怎样处理才更妥当?五、测学(巩固→运用→拓展)(一)巩固练习1、给下面的字注音抹()眼泪犄()角怦()怦脸颊()攥()着小刀逮()着玩树杈()2、根据词义写词语(1、)像身子和影子一样不可分离,形容彼此关系密切。

()(2、)自己做事,自己拿主意。

()(3、)对以前允诺的事后悔,而不承认。

( )(4、)完全不放在心上。

()(二)拓展提高你如果遇到类似“我”那样的伤心事,会怎么处理?小组内交流。

六、思学(回顾→总结→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谈谈你从中获得的有益启示。

《羚羊木雕》导学案.doc

《羚羊木雕》导学案.doc

《羚羊木雕》导学案主备人:尹宗玲【学习目标】1.抓住课文关键句段,从故事情节中分析人物形象。

2.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浓浓亲情,珍视真诚无私的友情。

3.透过家庭矛盾冲突的生活表象、深刻领会文中蕴涵的待人处世的道理,尊重他人的情感和人格,能以坦诚的心理与父母沟通。

4.初步理解学习倒叙、插叙的写作顺序及烘托的写作手法。

【知识链接】1、作者介绍张之路,1945年生,山东诸城人。

196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物理系。

曾任中学教师多年。

1982年调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现任该厂文学部主任。

1977年开始发表作品。

主要有电影文学剧本《霹雳贝贝》《磨表》《傻鸭子欧巴儿》及同名中篇小说,话剧《双龙花盆》,童话集《野猪的首领》《大鼻头和黑眼圈》,小说集《在楼梯拐角》《题王》,长篇小说《第三军团》等。

1992年被登录于国际儿童读物联盟荣誉名册。

1、名言积累真正的友谊一一十分理智的友谊,是人生最好的无价之宝,你能够对自己的朋友守信, 永远无愧于他,那将是对你的性格、灵魂以及道德的最高的考验。

(马克思)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论语•公冶长》)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堀。

(《诗经•卫风》)【积累运用】1、查工具书,识宁写字。

抹()眼泪攥()紧逮()住脸颊(怦怦()跳树杈()寒颤() 椅角()2、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塞颤逮藏3、在下列何子中的“口”处填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A、(爸爸)慢慢地对我说口“小朋友之间不是不可以送东西,但是……”B、“不!”我哭着喊了起来口C、“你现在就去把它要回来!”妈妈坚定地说口“那么贵重的东西怎么……”4、根据提示,在各何中的“说”字前填上恰当的词。

①坚定②小声③递到我手上④满不在乎⑤塞到我的手里⑥坚强A、“爸爸不是说给我了么?”我()说。

B、她把小刀()说:“你拿着,咱俩还是好朋友……”C、“你现在就去把它要回来!”妈妈()地说,“那么贵重的东西怎么能随便送人呢?要不我和你一起去!” 【问题探究】1、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它发生了什么事?涉及到哪些人物?进而理清全文情节?2、在文中圈点勾画出对人物个性化描写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的句了,品味、揣摩,分析人物形象。

羚羊木雕导学案

羚羊木雕导学案

羚羊木雕导学案一、学习目标 (1)二、学习重难点 (1)三、预习检测 (2)四、中心思想 (3)五、段落划分 (4)六、写作手法 (5)七、读文感知 (6)八、经典语句解读 (7)九、预习检测答案 (9)一、学习目标通过学习《羚羊木雕》,我们要深入理解文章的主旨,把握作者对友情、诚信和家庭关系的深刻洞察。

同时,我们要学习文章生动的语言描述和细腻的人物刻画,体会作者如何通过具体情节展现人物性格和情感变化。

此外,我们还要学会分析文章中的矛盾冲突,思考如何妥善处理友情与家庭之间的矛盾,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终,我们要将所学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学会珍惜友情、坚守诚信,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为自己的成长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学习重难点理解文章主旨,把握作者通过羚羊木雕这一物品所传达的关于友情、家庭与诚信的深刻内涵。

这需要学生深入文本,细心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分析文章中的人物性格与情感变化,尤其是主人公在友情与家庭矛盾中的挣扎与抉择。

这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文本解读能力和人物分析能力。

如何将所学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正确处理类似的矛盾与冲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也是学习的难点之一。

通过这一过程,学生能够深化对文章的理解,提升自我修养和人际交往能力。

三、预习检测一、选择题1. 《羚羊木雕》的作者是谁?A. 张之路B. 张洁C. 张晓风D. 张天翼2. 《羚羊木雕》一文主要围绕什么物品展开故事情节?A. 风筝B. 钢笔C. 羚羊木雕D. 布娃娃二、填空题1. 《羚羊木雕》中,“我”把羚羊木雕送给了__________,这引发了家庭矛盾。

2. 文章中,“我”的父母认为羚羊木雕很__________,而“我”却更看重与朋友的__________。

三、简答题1. 请简述《羚羊木雕》中“我”把羚羊木雕送给朋友的原因。

2. 在《羚羊木雕》中,家庭矛盾是如何产生的?你如何看待这种矛盾?3. 你认为《羚羊木雕》这篇文章想要传达给读者什么样的思想或启示?四、中心思想《羚羊木雕》的中心思想主要体现在对友情、家庭关系和沟通的深入探讨。

羚羊木雕导学案

羚羊木雕导学案

七年级语文《羚羊木雕》导学案第一课时【目标一】利用工具书学会读写课文中生字,能正确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1、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1)抹()眼泪(2)犄()角(3)怦怦()(4)脸jiá( ) (5)手里zuàn()着小刀(6)逮()着玩逮()捕(7)树chà( ) (8)寒颤()颤()抖(9)变得()十分严厉你还得()站两个钟头2、词语填空影不离自主张二而一无可回3、解释重点词语的意思。

形影不离:自作主张:满不在乎:寒战:仗义:【目标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筛选关键信息,理解课文内容。

1、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2、读完课文之后有什么感想?a.妈妈是一个的人。

b.爸爸是一个的人。

c.奶奶是一个的人。

d.万芳是一个的人。

e.“我”是一个的人。

f.万芳妈是一个的人。

第二课时【目标四】精读课文,体会课文内容。

(一)阅读课文16-22段,回答下列问题。

1.这段文字刻画的主要人物是________ ,在刻画这个人物时,扣住的两个字是________________。

2.这段文字在揭示人物性格特征时,主要运用的是()A.肖像描写B.动作描写C.语言描写D.心理描写3.联系上下文来看,这段文字记叙的顺序是()A.顺叙B.倒叙C.插叙D.补叙4.这段文字有概括叙述,有具体叙述,请按要求将段落序号填在横线上A.概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具体叙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课文24——26自然段,完成下面的题目。

5.与第24自然段中“不知什么时候,奶奶站在门口,她一定想说什么,可是,她没有说”相照应的一句话是哪一句?6. 第24自然段写奶奶“一定想说什么,可是,她没有说”,此情此景,奶奶会说些什么呢?为什么又没有说?7.第24自然段中妈妈说的话是什么意思?8.“我从妈妈的眼睛里看出了羚羊的贵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2课 羚羊木雕
—— 张之路
一、学习目标
1、 知识目标:分角色朗读,体会课文的情节和思想感情。

2、 能力目标:揣摩、分析人物形象塑造中心理、动作语言描写的作用。

3、情感目标:透过家庭矛盾冲突的生活表象、深刻领会文中蕴涵的待人处世的道理,尊重他人的情感和人格,能以坦诚的心理与父母沟通。

二、学习重点
品味赏析文中心理、动作和语言描写。

三、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准确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四、教学方法
朗读法 合作探究法
五、情景导入 :同学们,拥有友情是幸福美好的,而浓郁的亲情则更是令人醉心的生活财富,可是现实中偶或的分歧、冲突,使得纯真、美好的友情承受无助、无奈的伤害时,我们该怎样去面对,又会思考些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一个因羚羊木雕而引发的故事,去感受故事中“我”的无奈伤心甚至眼泪。

六、检查预习 1、拼音添汉字
(1)抹( )眼泪 (2)犄角( ) (3)怦怦( ) (4)脸ji á( )
(5)手里zuàn( )着小刀 (6)逮( )着玩 逮( )捕 (7)树ch à( ) (8)寒颤( ) 颤( )抖 (9)变得( )十分严厉 你还得( )站两个钟头
2.词语填空
影不离
自主

二无一
无可

3.解释下列生词: (l )犄角: (2)仗义: (3)形影不离: (4)挽回: (5)寒颤:
二、合作探究
1、 朗读课文,理清思路。

2提问:课文描写了家庭成员之间的什么矛盾?他们各自对此事各有什么样的态度? 爸爸: 妈妈: 奶奶: 我:
3.本文多处用到对话描写,请同学们归纳文中的语言描写及作用。

4、爸爸把贵重的羚羊木雕给了"我","我"把羚羊木雕转送给好朋友,这样可以吗?为什么?
5、父母执意让"我"要回羚羊木雕,奶奶却说"算了吧,这样多不好",你同意谁的观点?为什么?
6、"我对朋友反悔了","可是,这能全怪我吗?"你怎样理解?
7、如果你想把一件资重的东西送给别人,你要怎么做?
8、归纳中心思想。

9、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l )插叙: (2)人物形象: (3)人物描写: 三、学习小结
本文通过讨论,辨明事非,使学生懂得珍惜友情,重许诺。

本章结构上理解插叙的作用。

四、布置作业
1. 课后练习第一、三题。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①双腿瘫痪以后,我的脾气变得暴躁无常,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录音机里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母亲这时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的,看着我。

"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

"她总是这么说。

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瘫痪以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意思!"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
②可我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

后来妹妹告诉我,母亲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睡不了觉。

③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拉拉"地飘落。

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的神色。

"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

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

""好吧,就明天。

"我说。

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

"那就赶紧准备准备。

""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丘黄儿。

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

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

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④她出去后,就再也没回来。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

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

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竟是永远永远的诀别。

⑤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

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未成年的女儿……"
⑥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

那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

妹妹也懂。

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瘫痪()捶打()憔悴()诀别()
2、这篇文章反复写"看花"这一内容的原因是什么?
3、文中“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的,看着我。

”中的“悄悄地”所要强调说明的是什么?
4、有几处插叙的内容,请找出一处,然后说说它在文中的具体作用。

5、结合内容说说"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 中加点的动词"扑"和"抓"为什么用得好?
6、第三段“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的神色”中的"央求"换成"期待"好吗?为什么?
7、文章结尾说"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

"你认为文中的"我"懂了吗?请结合结尾段中的描写
内容具体说明。

8、如果将这篇文章标题中的"秋天"两字去掉好吗?为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