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东坡》阅读翻译赏析
古诗东坡诗文,落笔辄为人所传诵翻译赏析

古诗东坡诗文,落笔辄为人所传诵翻译赏析“东坡诗文,落笔辄为人所传诵”出自文言文《欧阳修论东坡诗文》,其古诗原文如下:
【原文】
东坡诗文,落笔辄为人所传诵。
每一篇到,欧阳公为终日喜,前后类如此。
一日与棐论文及坡,公叹曰:“汝记吾言,三十年后,世上人更不道着我也!”崇宁、大观间,海外诗盛行,后生不复有言欧阳公者。
是时朝廷虽尝禁止,赏钱增至八十万,禁愈严而传愈多,往往以多相夸。
士大夫不能诵坡诗,便自觉气索,而人或谓之不韵。
【翻译】
东坡写的诗词,每一下笔(写成)就被人们传诵。
每次有一篇(东坡的)文章送来,欧阳修就一整天都为此高兴,一直都像这样。
一天(欧阳修)与欧阳棐(欧阳修的儿子)谈论文章涉及到东坡,欧阳修感叹到:“你记住我这句orG话,30年后,世上的人们再也不谈论我,不传诵我的名声了!”宋徽宗时,苏轼被贬南海时所作的诗很盛行,年轻的没有再谈论欧阳修的了。
这时候朝廷虽然曾经禁止(海外诗),并且赏赐的钱增加到80万,但是禁得越严密就传诵得越多,经常凭借(海外诗)多相互夸赞。
士大夫(意可为读书人)不能诵读东坡的诗,就自己觉得神气委靡,但有的人却说东坡的诗没有韵律。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1。
东坡雨洗东坡月色清翻译赏析

东坡雨洗东坡月色清翻译赏析《东坡·雨洗东坡月色清》作者为宋朝文学家苏轼。
其古诗全文如下: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前言】《东坡》是由苏轼创作,通过对景物描写,突出当时的静,说明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世俗名利的不屑,但愿长醉山水间之意。
【翻译】雨点纷落,把东坡洗得格外干净,月亮的光辉也变得清澈。
城里的人早已离开,此处只有山野中人闲游散步。
千万别去嫌弃这些坎坷的坡路不如城里平坦,我,就是喜欢这样拄着拐杖铿然的声音。
【鉴赏】东坡是一个地名,在当时黄州州治黄冈(今属湖北)城东。
它并不是什么风景胜地,但对作者来说,却是灌注了辛勤劳动、结下深厚感情的一个生活天地。
宋神宗元丰初年,作者被贬官到黄州,弃置闲散,生活很困窘。
老朋友马正卿看不过眼,给他从郡里申请下来一片撂荒的旧营地,苏轼加以整治,躬耕其中,这就是东坡。
诗人在此不只经营禾稼果木,还筑起居室——雪堂,亲自写了“东坡雪堂”四个大字,并自称东坡居士了。
所以,他对这里是倾注着爱的。
诗一开始便把东坡置于一片清景之中。
僻冈幽坡,一天月色,已是可人,又加以雨后的皎洁月光,透过无尘的碧空,敷洒在澡雪一新、珠水晶莹的万物上,这是何等澄明的境界!确实当得起一个“清”字。
谢灵运写雨后丛林之象说:“密林含余清”。
诗人的用字直可追步大谢。
诗人偏偏拈出夜景来写,不是无谓的。
这个境界非“市人”所能享有。
“日中为市”,市人为财利驱迫,只能在炎日嚣尘中奔波。
唯有“野人”,脱离市集、置身名利圈外而躬耕的诗人,才有余裕独享这胜境。
唯幽人才有雅事,所以“市人行尽野人行”。
这读来极其自然平淡的一句诗,使我们不禁从“市人”身上嗅到一股奔走闹市嚣尘的喧闹气息,又从“野人”身上感受到一股幽人守志僻处而自足于怀的味道,而那自得、自矜之意,尽在不言中。
诗人在另一首诗里说:“也知造物有深意,故遣佳人在空谷。
”那虽是咏定惠院海棠的,实际是借海棠自咏身世,正好帮助我们理解这句诗所包含的意境。
文言文《东坡画扇》原文及翻译

【导语】苏轼是北宋中期⽂坛领袖,在诗、词、散⽂、书、画等⽅⾯取得很⾼成就。
下⾯是⽆忧考分享的⽂⾔⽂《东坡画扇》原⽂及翻译。
欢迎阅读参考! 【原⽂】 先⽣职临钱塘江⽇,有陈诉负绫绢⼆万不偿者。
公呼⾄询之,云:“某家以制扇为业,适⽗死,⽽⼜⾃今春已来,连⾬天寒,所制不售,⾮故负之也。
”公熟视久之,⽈:“姑取汝所制扇来,吾当为汝发市也。
”须臾扇⾄,公取⽩团夹绢⼆⼗扇,就判笔随意作⾏书草圣及枯⽊⽵⽯,顷刻⽽尽。
即以付之⽈:“出外速偿所负也。
”其⼈抱扇泣谢⽽出。
始逾府门,⽽好事者争以千钱取⼀扇,所持⽴尽,后⾄⽽不得者,⾄懊恨不胜⽽去。
遂尽偿所逋,⼀郡称嗟,⾄有泣下者。
——宋何薳《春渚纪闻·卷六东坡事实·写画⽩团扇》 【注释】 1、先⽣职临钱塘江⽇:苏东坡在杭州任职时。
(苏轼曾两次在杭州任职,第⼀次是熙宁四年(1071)任通判;第⼆次是元祐四年(1089)任杭州太守。
此事应发⽣在任通判(掌管诉讼)之时。
) 2、陈诉:状告。
3、负:拖⽋ 4、某:我。
5、适:适值,恰好碰上。
6、不售:卖不出去。
7、姑:姑且,暂且。
8、发市:开张。
谓做⽣意来了顾客。
9、就判笔:顺⼿拿起判笔。
判笔,判案⽤的笔。
10、草圣:草书。
11、逾:⾛出。
12、好事者:喜欢某种事业的⼈。
13、去:离开。
14、逋(bū):拖⽋。
【译⽂】 苏东坡在杭州任职时,有⼈告状说有个⼈拖⽋购绫绢的两万钱不肯偿还。
先⽣于是把那⼈召来询问,(⽋钱者)说:“我家是以制扇为职业的,正赶上我⽗亲去世,⽽⼜从今年春天以来,连着下⾬,天⽓寒冷,做好的扇⼦卖不出去,不是故意⽋他钱。
”先⽣仔细地看了他很久,说:“暂且拿你做的扇⼦来,我来帮你开张。
”⼀会⼉扇⼦送到,先⽣拿了空⽩的夹绢扇⾯⼆⼗把,顺⼿拿起判案⽤的笔书写⾏书、草书,画上枯⽊⽵⽯,⽚刻就完了。
就把写画好的扇⼦交给那⼈说:“去外⾯快卖了还钱。
”那⼈抱着扇边流泪答谢边往外⾛。
【诗歌鉴赏】苏轼《东坡志林记游松风亭》原文翻译及赏析

【诗歌鉴赏】苏轼《东坡志林记游松风亭》原文翻译及赏析【诗歌鉴赏】苏轼《东坡志林?记游松风亭》原文翻译及赏析苏轼《东坡志林?记游松风亭》原文余闻寓居惠州嘉佑寺,纵步吉风亭下。
足力疲倦,思欲就亭这般。
望亭宇尚在木末,意指就是如何获得?片刻,忽曰:“此间存有甚么吴萸严禁处?”由是如挂勾之鱼,忽得证悟。
若人悟此,虽兵阵相连,鼓声例如雷霆,进则宿敌,脱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何不熟歇。
苏轼《东坡志林?记游松风亭》注释、闻:曾经。
2、寓居:暂居。
3、纵步:放宽脚步跑。
4、就:靠近。
5、木末:树林远处。
6、死敌:死于敌手。
7、死法:死去于军法。
8、意谓:心里说,文中有“心想”之意。
9、由就是:因此。
0、死敌:死于敌手。
、虽:即使。
2、熟歇:好好地休息一番。
3、恁么:如此,这样。
苏轼《东坡志林?记游松风亭》翻译我曾经寄居惠州嘉佑寺。
一日,在松风亭附近散步,感觉脚力苦不堪言疲倦,想起亭子里歇息。
却看到吉风亭的屋檐还在树林的远处,心里想要什么时候就可以追到啊?后来心想又一想要,忽然存有了体会:“这里为什么就无法歇息呢?”一下子明白过来,就如同捉到的鱼儿,忽然获得证悟。
如果能悟派为这一点,即使在短兵相接的战场上,战鼓例如雷霆,追上去就恨不得于敌人之手,退回来就恨不得于军法,这时,何不好好先扎营一下。
苏轼《东坡志林?记游松风亭》赏析《东坡志林?记游松风亭》就是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的作品,本文记录了作者游览时随心所欲惬意的心情,表明了看待贬谪的旷达态度,念去理趣盎然。
作者领悟到必须随遇而安,把握住当下的道理,整体表现了作者为人诚恳、天真、悲观正直的一面。
苏轼的诗词作品全集。
东坡八首其八的幽默特点

东坡八首其八的幽默特点
东坡八首其八的幽默特点:夸张手法,借用典故。
1、夸张手法:《东坡八首其八》首诗中,苏东坡以夸张手法描述了一个大铜鼓的巨大和沉重,以及需要多人合力才能移动和敲击的场景,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感官冲击,夸张的表达方式,带有一定的幽默感。
2、借用典故:《东坡八首其八》首诗中,苏东坡借用了有关大铜鼓的典故,通过“此鼓何处得,殊可敌虡业”的诗句,强调了这个大铜鼓的价值和重要性,借用典故的方式,也增加了诗句的幽默感和趣味性。
文言文《东坡诗文》的翻译及阅读答案

文言文《东坡诗文》的翻译及阅读答案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我们很多时候都不得不用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有助于我们领会解题思路,掌握答题技巧。
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切实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言文《东坡诗文》的翻译及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东坡诗文,落笔辄为人所传诵。
每一篇到,欧阳公为终日喜,前后类如此。
一日与棐①论文及坡,公叹曰:“汝记吾言,三十年后,世上人更不道著我③也!”崇宁、大观②间,海外诗④盛行,后生不复有言欧公者。
是时朝廷虽尝禁止,赏钱增至八十万,禁愈严而传愈多,往往以多相夸。
士大夫不能诵坡诗,便自觉气索⑤,而人或谓之不韵⑥。
【注释】①棐:欧阳修的儿子欧阳棐。
②更不道著我:再也不谈论我,不传诵我的名声了。
③崇宁、大观:宋徽宗年号。
④海外诗:指东坡被贬海南时所作的诗。
⑤气索:气短⑥不韵:不雅。
1.欧阳公:指欧阳修。
2.谓:说。
3.尝:曾经4.虽:即使【试题】⒈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正确停顿。
落笔辄为人所传诵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①前后类如此②是时朝廷虽尝禁止⑵翻译下列句子。
士大夫不能诵坡诗,便自觉气索。
⒊从“每一篇到,欧阳公为终日喜,前后类如此。
”这句话中你感受到欧阳修怎样的品格?4.你怎样理解“汝记吾言,三十年后,世上人更不道著我也!”这句话的含义。
【参考答案】⒈落笔/辄为人所传诵⒉⑴ ① 像② 这⑵ 士大夫没有熟读过东坡诗文的,便觉得没有面子(气短)。
⒊要点:开阔的胸怀。
4.表现欧阳修对苏东坡的赏识,认为苏东坡的文学成就和名声将超过自己。
译文一:东坡写的诗词,每一下笔就被人们传诵。
每次有一篇(东坡的)文章送来,欧阳(修)一整天都为此高兴,前前后后就像这样。
一天与欧阳棐谈论文章涉及到东坡,欧阳修感叹到:你记住我这句话:“30年后,世上的人们再也不谈论我,不传颂我的名声了!”崇宁、大观年间,苏轼在岭南作的诗很流行,年轻的没有再谈论欧阳修的了。
这时候朝廷即使曾经禁止(苏轼被贬海南时所作的诗),赏赐的钱增加到80万贯,但是禁得更严密传送更多,经常凭借(苏轼被贬海南时所作的诗)多相互夸赞。
《东坡》原文翻译及赏析(7篇)

《东坡》原文翻译及赏析《东坡》原文翻译及赏析(7篇)《东坡》原文翻译及赏析1水调歌头·平山堂用东坡韵秋雨一何碧,山色倚晴空。
江南江北愁思,分付酒螺红。
芦叶蓬舟千重,菰菜莼羹一梦,无语寄归鸿。
醉眼渺河洛,遗恨夕阳中。
苹洲外,山欲暝,敛眉峰。
人间俯仰陈迹,叹息两仙翁。
不见当时杨柳,只是从前烟雨,磨灭几英雄。
天地一孤啸,匹马又西风。
古诗简介《水调歌头·平山堂用东坡韵》是南宋诗人方岳所作,此词从登平山堂所见景物写起,转入抒情、议论,除了怀念欧阳修、苏东坡两位“文章太守”以外,也抒发了对国土未被收复的愁恨。
翻译/译文平山堂上伫立远望,秋雨过后,江岸的山色在晴空映衬下分外青碧。
一个人辗转大江南北,有多少忧愁思绪,都付之一醉,暂且忘却吧。
乘坐小船沿芦苇岸边千里漂泊,张翰那种思念菰菜莼羹就辞官归家的作为,于我只能是一场梦了,我惟有默默无语把思念寄托给南飞鸿雁。
醉眼朦胧中回望渺远的黄河洛水,夕阳笼罩下留存多少遗憾和愤恨!在苹草萋萋的洲渚外面,远山在暮色里就要收敛他的眉峰。
俯仰凭吊平山堂的人间遗迹,叹息欧、苏两位仙翁已然远逝。
眼前没了当时的杨柳,只是从前的烟雨,磨灭了几位英雄。
且唱响一声孤啸,我又将匹马启程,在西风凄紧的天地间。
注释⑴水调歌头:词牌名。
唐朝大曲有《水调歌》,据《隋唐嘉话》,为隋炀帝凿汴河时所作。
宋乐入“中吕调”,见《碧鸡漫志》卷四。
凡大曲有“歌头”,此殆裁截其首段为之。
九十五字,前后片各四平韵。
亦有前后片两六言句夹叶仄韵者,有平仄互叶几于句句用韵者。
⑵平山堂:在今扬州西北蜀岗上,为欧阳修所建。
⑶山色:山的景色。
⑷晴空:清朗的天空。
⑸愁思:忧愁的思绪。
⑹螺红:红色的螺杯。
⑺千重:千层,层层迭迭。
⑻菰(gū)菜:即茭白。
⑼莼(chún)羹:用莼菜烹制的羹。
⑽归鸿:归雁。
⑾醉眼:醉后迷糊的眼睛。
⑿河洛:黄河与洛水之间的地区。
此处泛指沦陷于金兵之手的土地,故词人有遗恨在焉。
⒀蘋(píng)洲:萍洲,在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城北,潇湘二水汇流处,为永州著名风景胜地,唐宋以来,即负盛誉。
《苏轼》文言文翻译赏析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苏轼为宋代文学巨匠,其文、诗、词、书、画皆擅,尤其以诗、词、文三绝著称于世。
本文以苏轼的文言文作品为研究对象,对其翻译及赏析进行探讨。
一、翻译赏析1. 文言文翻译苏轼的文言文作品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其语言风格独特,意境深远。
以下以苏轼的《赤壁赋》为例,进行文言文翻译:原文: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译文: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苏轼与宾客在赤壁下游船。
清风缓缓吹来,江面波澜不惊。
举起酒杯向客人敬酒,吟诵关于明月的诗句,唱起婉约的章节。
过了一会儿,月亮从东山升起,徘徊在斗宿与牛宿之间。
白露横亘江面,水光与天空相连。
任凭一片芦苇随波逐流,越过浩瀚的江面。
宛如乘着轻风飞升,不知停歇之处;飘飘然如同遗世独立,羽化成仙,飞升到仙境。
2. 赏析《赤壁赋》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其艺术成就极高。
以下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赏析:(1)意境深远苏轼在《赤壁赋》中描绘了赤壁月夜的美景,通过描绘清风、明月、白露、江水等自然景观,营造出一种宁静、空灵的意境。
同时,苏轼借助对历史的回顾,抒发了对人生的感慨,使作品意境更加深远。
(2)语言优美苏轼的文言文作品语言优美,富有音乐性。
他善于运用排比、对仗等修辞手法,使文章节奏鲜明,富有韵律感。
如“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一句,运用了对仗,形象地描绘了江面的宁静。
(3)哲理深刻苏轼在《赤壁赋》中探讨了人生、宇宙等哲学问题。
他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对人生无常、世事变迁的感慨。
同时,苏轼以历史人物为借鉴,启示人们在面对困境时要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
二、总结苏轼的文言文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东坡》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东坡苏轼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
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
②荦确:山多大石。
(1)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3分)(2)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
(5分)(3)第一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在全诗中有何作用?(4分)(4)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
(4分)5.前两句诗写出了月光下的东坡_________的环境特点。
(2分)6后两句诗景中寓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2分)参考答案:(1)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
(3分)(2)“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3分)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可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
(2分)(3)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1分)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1分)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1分)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1分)。
(4)“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2分);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铿然”却表现了作者行
走时的愉悦,可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2分)。
5清幽,宁静。
(2分)6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恬淡旷达(乐观)的思想情感。
(2分)二:①东坡在诗人笔下是怎样的一个地方:答:是一个月色清朗、坡路坎坷、行人稀少的地方。
②从诗中可以感受诗人怎样的情怀:答:置身于世外,超凡脱俗,开朗乐观,意气昂扬,达观洒脱的情怀。
3、文学史上所称“”,除了苏轼外,还有: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曾巩等。
(1分)4、第一句中的“清”字用得好,说说它好在哪里。
(3分)5、后人认为苏轼在《定风波》中“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流露出的心态与本诗相近。
请结合上述诗或词中的句子,分析这是一种怎样的心态。
(4分)参考答案3、唐宋八大家。
4、收到了情景交融的表达效果。
实写雨后山冈幽静,皎洁月光透过无尘的碧空,敷洒在珠水晶莹的万物上,一片澄明的境界(2分);暗写诗人守志僻处而自足于怀的悠闲(1分)(意思对,不写出情景交融也可得分)5、胸怀开朗。
例如:凹凸不平的坡头路,够磨难人了,但将拄杖着实地点在上面,铿然一声,便支撑起矫健步伐,精神抖擞地前进了。
“坡头路”不正是作者坎坷的仕途吗?一个“莫嫌”,一个“自爱”表现了作者面对困难坎坷开朗乐观,不气馁颓丧的心态。
(4分)三:(1)这首诗是苏轼贬谪黄州后所作,题目中的“东坡”既
是他劳动与生活的处所,也是他的“”的来源。
文学史上所称“唐宋八大家”除了苏轼外,还有:韩愈、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2)第一句中的“清”字用得好,说说它好在哪里。
(3)有人认为苏轼在《定风波》中“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流露出的心态与本诗相近。
请简要分析这是一种怎样的心态。
答案:(1)“号”;柳宗元、苏洵、苏辙(2分)(2)答出“情景交融”1分。
具体阐述(实写雨后山冈幽静,皎洁月光透过无尘的碧空,敷洒在珠水晶莹的万物上,一片澄明的境界;暗写诗人守志僻处而自足于怀的悠闲)2分。
如在具体阐述中包含或暗含“情景交融”的也可得分。
语言表达流畅1分。
(意思对即可得分)(共4分)(3)面对困难坎坷开朗乐观,不气馁颓丧的心态。
(2分)译文:雨点纷落,把东坡洗得格外干净,月亮的光辉也变得清澈。
城里的人早已离开,此处只有山野中人闲游散步。
千万别去嫌弃这些坎坷的坡路不如城里平坦,我,就是喜欢这样拄着拐杖铿然的声音。
赏析:《东坡》是由苏轼创作,通过对景物描写,突出当时的静,说明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世俗名利的不屑,但愿长醉山水间之意。
东坡是一个地名,在当时黄州州治黄冈(今属湖北)城东。
它并不是什么风景胜地,但对作者来说,却是灌注了辛勤劳动、结下深厚感情的一个生活天地。
宋神宗元丰初年,
作者被贬官到黄州,弃置闲散,生活很困窘。
老朋友马正卿看不过眼,给他从郡里申请下来一片撂荒的旧营地,苏轼加以整治,躬耕其中,这就是东坡。
诗人在此不只经营禾稼果木,还筑起居室——雪堂,亲自写了“东坡雪堂”四个大字,并自称东坡居士了。
所以,他对这里是倾注着爱的。
诗一开始便把东坡置于一片清景之中。
僻冈幽坡,一天月色,已是可人,又加以雨后的皎洁月光,透过无尘的碧空,敷洒在澡雪一新、珠水晶莹的万物上,这是何等澄明的境界!确实当得起一个“清”字。
谢灵运写雨后丛林之象说:“密林含余清”。
诗人的用字直可追步大谢。
诗人偏偏拈出夜景来写,不是无谓的。
这个境界非“市人”所能享有。
“日中为市”,市人为财利驱迫,只能在炎日嚣尘中奔波。
唯有“野人”,脱离市集、置身名利圈外而躬耕的诗人,才有余裕独享这胜境。
唯幽人才有雅事,所以“市人行尽野人行”。
这读来极其自然平淡的一句诗,使我们不禁从“市人”身上嗅到一股奔走闹市嚣尘的喧闹气息,又从“野人”身上感受到一股幽人守志僻处而自足于怀的味道,而那自得、自矜之意,尽在不言中。
诗人在另一首诗里说:“也知造物有深意,故遣佳人在空谷。
”那虽是咏定惠院海棠的,实际是借海棠自咏身世,正好帮助我们理解这句诗所包含的意境。
那么,在这个诗人独有的天地里,难道就没有一点缺憾吗?有的。
那大石丛错、凸凹不平的坡头路,就够磨难人的了。
然而有什么了
不起呢?将拐杖着实地点在上面,铿然一声,便支撑起矫健的步伐,更加精神抖擞地前进了。
没有艰险,哪里来征服的欢欣!没有“荦确坡头路”,哪有“铿然曳杖声”!一个“莫嫌”,一个“自爱”,那以险为乐、视险如夷的豪迈精神,都在这一反一正的强烈感情对比中凸现出来了。
这“荦确坡头路”不就是作者脚下坎坷的仕途么?作者对待仕途挫折,从来就是抱着这种开朗乐观、意气昂扬的态度,绝不气馁颓丧。
这种精神是能够给人以鼓舞和力量的。
小诗所以感人,正由于诗人将这种可贵的精神与客观风物交融为一,构成浑然一体的境界;句句均是言景,又无句不是言情,寓情于景,托意深远,耐人咀嚼。
同一时期,作者有《定风波》词写在风雨中的神态:“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与此诗可谓异曲同工,拿来对照一读,颇为有趣。
诗的第一段,通过景物描写,突出当时的静。
说明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世俗名利的不屑,但愿长醉山水间之意。
最近更新:袭万顷《雨后》阅读答案刘仙伦《题张仲隆快目楼壁》阅读答案附赏析于武陵《赠卖松人》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绝句两首(其二)》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杜甫《登楼》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刘禹锡《秋词》阅读答案及全诗翻译赏析罗隐《蜂》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孙觌《吴门道中二首(其一)》阅读答案及赏析戴叔伦《题稚川山水》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钱起《赠阙下裴舍人》阅读
答案附赏析《画菊》《不第后赋菊》阅读答案对比赏析李商隐《访秋》阅读答案“张根,字知常,饶州德兴人”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孟郊《秋怀(其二)》阅读答案附翻译《华清宫》《过华清宫》阅读答案对比赏析陆嵩《望雨》阅读答案及赏析辛弃疾《鹊桥仙·己酉山行书所见》阅读答案附赏析《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闻乐天授江州司马》阅读答案对比赏析宋之问《送别杜审言》陈子昂《春夜别友人》阅读答案对比赏析杜牧《齐安郡后池绝句》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诗经·王风·黍离》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王维《汉江临泛》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毛泽东《《卜算子·咏梅》》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观祈雨》阅读答案附意思翻译赏析《近试上张水部》《酬朱庆馀》阅读答案对比赏析李东阳《雨中花》阅读答案温庭筠《送人东归》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张继《题严陵钓台》阅读答案《关雎》阅读答案及全文赏析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赏析张泌《寄人》韦庄《台城》阅读答案对比赏析白居易《杨柳枝词》唐彦谦《垂柳》阅读答案对比赏析诗歌鉴赏答题模式分类练习秦观《春日》朱熹《春日》阅读答案对比赏析陆游《马上作》叶绍翁《游园不值》阅读答案对比赏析《山坡羊·长安怀古》《山坡羊·骊山怀古》阅读答案对比赏析《秋闺思》《望夫词》阅读答案对比赏析陈曾寿《湖斋坐雨》阅读答案李清照《孤雁儿》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马戴《楚江怀古》阅读答案
林则徐《戏为塞外绝句(之六)》阅读答案附赏析李商隐《二月二日》阅读答案附赏析景云《画松》王安石《古松》阅读答案对比赏析李清照《渔家傲》《清平乐》阅读答案对比赏析常建《塞下曲》阅读答案附赏析《秋斋独宿》《和韦苏州秋斋独宿》阅读答案对比赏析王维《鸟鸣涧》试题阅读答案附赏析《醉赠刘二十八使君》《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阅读答案对比赏析王禹偁《村行》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李煜《望江南》阅读答案及全词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