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合集下载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2、“三大战役是人民战争的伟大胜利”这句话的 三大战役是人民战争的伟大胜利” 含义不包括: 含义不包括: D A、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就没有三大战役的胜利 B、三大战役是人民战争路线的胜利 C、三大战役的胜利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 D、三大战役的胜利标志着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1、(1996,17)1947年6月,中国人民放军开始实 行战略反攻的意图是 D A、与敌军主力决战 C、解放中原、华中 B、全面扩大解放区 D、由内线转向外线作战
主攻中原:“三军 敌军被迫实 配合、两翼牵制”。 行重点防御 全国性反攻。
战 略 决 战
辽 沈 淮 海 平 津
攻 敌军、
全
中原
两 中
、 全
解放区人民积极支前
请思考: 解放战 争胜利 发展的 原因 ?
1、1947年,中共决定以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政 1947年 C 策代替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其主要依据是: 策代替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其主要依据是: A、农民渴望土地 B、解放农村生产力的需要 D、巩固政权的需要 C、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战: 战:
战
(
战
、意义) 意义)
谢谢观赏
平津战役
张家口 (1948.11.29--1949.1.31) 新保安
北平
分割包围 先打两头 后取中间
天津 塘沽
战略反攻和战略决战 时间、作战方针和战果简表
时间
战略 反攻
1947年 6月底 1948年9月 ─ 11月 1948年11月 ─ 49年1月 1948年11月 ─ 49年1月
作战方针
战果
第三节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二、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
1、主攻方向 2、反攻概况
中国人民解放军挺进中原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2)淮海战役 指挥官: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谭 震林 参战部队:中原、华东解放军 1948.11—1949.1 歼敌55万,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地区。 人民群众积极参军,踊跃支前,巩固后方, 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有力保障。
粟裕 邓小平 刘伯承 陈毅 谭震林
(3)平津战役 指挥官:林彪、罗荣桓、聂荣臻 参战部队:东北、华北解放军 1948.11—1949.1 歼敌52万,解放华北。 3.三大战役的意义 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万人,国 民党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 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进程。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知识结构
一.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进程 (一)土地改革 1.背景 2.概况(1)时间(2)总路线(3)土地改革运动 3.意义(1)(2) (二)战略反攻(外线作战):1.概况:时间 过程 2.意义 (三)战略决战——三大战役 1.决战的条件 2.三大战役(1)辽沈战役(2)淮海战役(3)平津战役 3.三大战役的意义 (四)七届二中全会召开:1.时间 地点 2.内容(1)(2)(3)3.意义 (五)渡江作战:时间、概况 二.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五)渡江作战 1949.4.23.占领南京,国民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府垮台。
二.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一)国民党方面:国民政府腐败反动,失尽民心。 (二)中国共产党方面: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赢得民心。
思考题 一.单选题 1.揭开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序幕的是( ) A.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 B.粉碎国民党军队对陕甘宁边区的重点进攻 C.刘邓大军强渡黄河挺进大别山 D.发动了三大战役 2.1948年冬,陈毅赋诗《淮海前线见闻》:“几十万,民工走不通。骏马 高车送粮食,随军旋转逐西东。前线争立功。……”从材料中可以看出 () A.人民解放军以徐州为中心同国民党主力决战 B.人民群众为淮海战役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C.华东与东北解放军合力进行了淮海战役 D.淮海战役的胜利奠定了解放黄河以南各省的基础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2.目的为彻底打败国民党反动派,争取人民的支持,中共中央决定实行土改,消灭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完成民主革命任务。
3.内容①1947年中共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②土地改革总路线(学生归纳总结)
4.结果:农民获得土地,他们踊跃参军参战,支持前线,成为解放战争胜利的可靠保证。
二、解放军的战略反攻
三.伟大的战略决战——三大战役的胜利
1.条件
从兵力、实力、后方三方面对比分析得出结论――战略决战的时机成熟。于是从1948.9-1949.1连续发动了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
1.三大战役概况
三大战役简表
时间
名称
指挥员
战况
战果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意义
1949
年
9月
1949
年1月
辽沈战役
林彪
罗荣桓
攻占锦州,断敌退路
长春守敌起义和投降,攻占沈阳
2.胜利原因
1中共有正确的军事和政治方针的指导。
2中国共产党的正义战争,得道多助。
3蒋介石集团卖国、溃败,失去民心。
4解放区土地改革得到广大农民支持成为胜利保证。
5国民党统治区中共地下工作者和革命群众的配合。
历史意义:历时4个月零19天,歼敌(起义、改编)154万,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主力。东北、华北、华东连成一片,为解放江南地区奠定了基础。
1.条件
从1946年7月-1947年6月,人民解放军经过一年的作战歼敌100多万,使敌我力量发生了有利于解放军的变化,为人民解放军转入反攻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思考回答解放区土改的原因、目的、内容、意义。
(从兵力、后方、人心所向比较得出结论)
长沙市中(小)学教师统一备课纸
总之,国民党的优势减弱,共产党的劣势开始向优势转化。
3.内容①1947年中共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②土地改革总路线(学生归纳总结)
4.结果:农民获得土地,他们踊跃参军参战,支持前线,成为解放战争胜利的可靠保证。
二、解放军的战略反攻
三.伟大的战略决战——三大战役的胜利
1.条件
从兵力、实力、后方三方面对比分析得出结论――战略决战的时机成熟。于是从1948.9-1949.1连续发动了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
1.三大战役概况
三大战役简表
时间
名称
指挥员
战况
战果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意义
1949
年
9月
1949
年1月
辽沈战役
林彪
罗荣桓
攻占锦州,断敌退路
长春守敌起义和投降,攻占沈阳
2.胜利原因
1中共有正确的军事和政治方针的指导。
2中国共产党的正义战争,得道多助。
3蒋介石集团卖国、溃败,失去民心。
4解放区土地改革得到广大农民支持成为胜利保证。
5国民党统治区中共地下工作者和革命群众的配合。
历史意义:历时4个月零19天,歼敌(起义、改编)154万,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主力。东北、华北、华东连成一片,为解放江南地区奠定了基础。
1.条件
从1946年7月-1947年6月,人民解放军经过一年的作战歼敌100多万,使敌我力量发生了有利于解放军的变化,为人民解放军转入反攻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思考回答解放区土改的原因、目的、内容、意义。
(从兵力、后方、人心所向比较得出结论)
长沙市中(小)学教师统一备课纸
总之,国民党的优势减弱,共产党的劣势开始向优势转化。
人民解放战争的发展和胜利.

①军事上:我军人数增加到280万人,装备 改善;国民党军队人数减少,士气低落,被 迫集中兵力进行重点防御,对东北是防是守 举棋不定。
②政治上:国民党遭到人民的反对,处境孤 立;共产党的土地改革使后方巩固。
③经济上:国统区通货膨胀,物价飞涨,整 个经济处于崩溃边缘;解放区经过土地改革 ,农民的革命和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
历史意义:毛泽东指出:“这是一个 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二十年反 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个 伟大的事变。”“这个事变一经发生, 它就必然地走向全国的胜利”。
2.人民解放军战略决战的条件和胜利的原因
(1)战略决战的条件:
2.解放军的战略反攻
(1)历史条件:
可能性: ①解放军粉碎敌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敌我双方力量对比发生了很大变化; ②国统区民主运动的开展,国民党反动派 陷入孤立; ③解放区土改的进行。 必要性:战略进攻可以减轻陕北和山东战 场的压力,减轻解放区的物质消耗。
(2)任务:(阅读课本P59材料 《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 ①主力部队向外线(国统区)进 军,进行战略进攻; ②部分内线部队与国民党军队作 战,属于战略防御性质。 (3)方向:中原地区 (4)时间:1947年
秋收起义中,毛泽东根据敌强我弱的形势,决定放 弃攻打大城市转向敌人防备空虚的农村进军,并创 建了井冈山等革命根据地。毛泽东及时总结斗争经 验,指出了中国革命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 政权的道路。这标志我党的工作中心开始转移到了 农村。但王明在共产国际的支持下,在中国推行 “城市中心”路线,致使我军在第五次反“围剿” 斗争中严重失利。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给我军造 成的失利再次证明了不从具体国情出发,照搬别国 经验,推行“城市中心”论,在当时中国是行不通 的。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开辟敌后战场,建立 敌后抗日根据地,说明党的工作中心依然放在农村。
②政治上:国民党遭到人民的反对,处境孤 立;共产党的土地改革使后方巩固。
③经济上:国统区通货膨胀,物价飞涨,整 个经济处于崩溃边缘;解放区经过土地改革 ,农民的革命和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
历史意义:毛泽东指出:“这是一个 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二十年反 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个 伟大的事变。”“这个事变一经发生, 它就必然地走向全国的胜利”。
2.人民解放军战略决战的条件和胜利的原因
(1)战略决战的条件:
2.解放军的战略反攻
(1)历史条件:
可能性: ①解放军粉碎敌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敌我双方力量对比发生了很大变化; ②国统区民主运动的开展,国民党反动派 陷入孤立; ③解放区土改的进行。 必要性:战略进攻可以减轻陕北和山东战 场的压力,减轻解放区的物质消耗。
(2)任务:(阅读课本P59材料 《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 ①主力部队向外线(国统区)进 军,进行战略进攻; ②部分内线部队与国民党军队作 战,属于战略防御性质。 (3)方向:中原地区 (4)时间:1947年
秋收起义中,毛泽东根据敌强我弱的形势,决定放 弃攻打大城市转向敌人防备空虚的农村进军,并创 建了井冈山等革命根据地。毛泽东及时总结斗争经 验,指出了中国革命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 政权的道路。这标志我党的工作中心开始转移到了 农村。但王明在共产国际的支持下,在中国推行 “城市中心”路线,致使我军在第五次反“围剿” 斗争中严重失利。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给我军造 成的失利再次证明了不从具体国情出发,照搬别国 经验,推行“城市中心”论,在当时中国是行不通 的。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开辟敌后战场,建立 敌后抗日根据地,说明党的工作中心依然放在农村。
人民解放战争的发展和胜利

考点重温
重难解析
检测巩固
1.解放战争不同阶段中共的战略方针变化和依据,结果. 解放战争不同阶段中共的战略方针变化和依据,结果. 2.从多方面分析国民党迅速败亡,中共迅速胜利的原因. 从多方面分析国民党迅速败亡,中共迅速胜利的原因. 3.民主革命时期三条土地路线. 民主革命时期三条土地路线 4.国民党两次假和谈的异同. 国民党两次假和谈的异同. 5.民主革命时期工作重心的两次转移. 民主革命时期工作重心的两次转移. 6.民主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 6.民主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 民主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
6、民主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 、民主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 参考教材并认真背诵. 参考教材并认真背诵
返回
返回
1、99全国 解放战争时期制定的《中国土地法大纲》 、 全国 全国, 规定 A没收地主的土地 B调整减租减息政策 C按贫雇农人口分配土地 D废除土地私有制 2、97全国 全国,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同时期 、 全国 提出的土地政策的共同点是 ①体现中国共产党的民 主革命纲领 ②消灭封建剥削制度 ③维护农民基本利 益 ④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3、 96全国,1947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始实行战 、 略反攻的战略意图是 A与敌军主力进行决战 B全面扩大解放区 C解放中原,进取华中 D由内线作战转向外线作战
地主土地所 农民土地所有 有 制 意义 动员群众保卫革 团结地主阶 激发农民革命 命根据地,参加 级抗日和照 生产积极性,解 红军. 顾农民结合. 放战争胜利保.
返回
4.国民党两次假和谈的异同. 国民党两次假和谈的异同 参考优化方案之173页. 参考优化方案之 页
返回
5.民主革命时期工作重心的两次转移 5.民主革命时期工作重心的两次转移. 民主革命时期工作重心的两次转移 参考优化方案之173页. 参考优化方案之 页 (1)大革命失败后由城市转移到农村 大革命失败后由城市转移到农村. 大革命失败后由城市转移到农村 (2)解放战争胜利后由农村转移到城市 解放战争胜利后由农村转移到城市. 解放战争胜利后由农村转移到城市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板书
一、战略反攻(1947、6---1948、9)
1、主攻方向:中原地区
2、三路大军挺进中原 ①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刘邓大军挺进中原
刘伯承 邓小平
大 别 中山 鄂豫皖
原
一、战略反攻(1947、6----1948、9)
1、主攻方向:中原地区 2、三路大军挺进中原 ①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②陈谢兵团挺进豫陕鄂 ③陈粟主力进军豫皖苏
天津 塘沽
三大战役战果
战 役 辽 沈 部队和 指挥员
东北解 放军 林彪 罗荣桓
中原、华 东解放军 刘 邓 陈 粟 谭 东北、 华北解 放军 林罗聂
时间
歼敌和 改编 47万多
解放 地区 东北 全境
俘虏或毙 敌指挥 范汉杰 廖耀湘
杜聿明 黄百韬 黄维
1948年 9月~11 月
淮 海
1948年11 月~1949 年1月 1948年 11月 ~1949 年1月
(2)国统区的中共地下组织和革命群 众也为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3)毛泽东军事思想的胜利 (4)解放军的英勇作战
人民战争的伟大胜利
练习 练习
一、基础知识: 1、毛泽东“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 在 这里毛泽东所说的转折点是: A、三大战役的胜利 B、从战略防御转向战略反攻 C、敌我双方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转变 D、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55万多
长江以 北中下 游地区
平 津
52万多
华北 全境
陈长捷等
板书
一、战略反攻(1947、6----1948、9)
二、战略决战(1948、9----1949、1)
辽沈战役
1、三大战役
2、历史意义: 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为 解放全中国奠定基础。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版新课程)(优秀版)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 展
定州中学 历史组
第三节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一、战略反攻
1、反攻方向的确定
中国人民解放军挺进中原
延安
西 安
孟良崮
武昌
南京
中国人民解放军挺进中原
延安
西 安
孟良崮
武昌
南京
第三节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一、战略反攻
1、反攻方向的确定 挺进中原 2、反攻展开
中国人民解放军挺进中原
两翼牵制
张家口
新保安
北平
分割包围 先打两头
平津战役
(1948.11.29--1949.1.31)
天津 塘沽
张家口 新保安
分割包围 先打两头 后取中间
北平
北平
平津战役
(1948.11.29--1949.1.31)
天津 塘沽
第三节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一、战略反攻
1、反攻方向的确定 2、反攻展开及其意义
二、战略决战的胜利
延安
孟良崮
西 安
三军配合
豫陕鄂
大
豫皖苏
南京
别
山
武昌
第三节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一、解放军的战略反攻
1、反攻方向的确定:挺进中原 2、反攻展开:中原 华北 东北
西北
3、反攻的意义:扭转战局 走向胜利
二、战略决战的胜利
决战时机的成熟 1948年7月
部别
总 兵力
机动 兵力
装备
后方
士气
人民 280 优于 解放军 万 敌军
河北定州中学 薛伟强 改编
洁心与大熊在进入高中的第一天相识,两人都是大个子,分座位的时候,老师让男女生各排一队,一队一个次第走到座位上,最后一排有六张桌子,洁心谦虚地站到一个比自己矮一点 点的女生前面,与大熊成了同桌
定州中学 历史组
第三节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一、战略反攻
1、反攻方向的确定
中国人民解放军挺进中原
延安
西 安
孟良崮
武昌
南京
中国人民解放军挺进中原
延安
西 安
孟良崮
武昌
南京
第三节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一、战略反攻
1、反攻方向的确定 挺进中原 2、反攻展开
中国人民解放军挺进中原
两翼牵制
张家口
新保安
北平
分割包围 先打两头
平津战役
(1948.11.29--1949.1.31)
天津 塘沽
张家口 新保安
分割包围 先打两头 后取中间
北平
北平
平津战役
(1948.11.29--1949.1.31)
天津 塘沽
第三节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一、战略反攻
1、反攻方向的确定 2、反攻展开及其意义
二、战略决战的胜利
延安
孟良崮
西 安
三军配合
豫陕鄂
大
豫皖苏
南京
别
山
武昌
第三节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一、解放军的战略反攻
1、反攻方向的确定:挺进中原 2、反攻展开:中原 华北 东北
西北
3、反攻的意义:扭转战局 走向胜利
二、战略决战的胜利
决战时机的成熟 1948年7月
部别
总 兵力
机动 兵力
装备
后方
士气
人民 280 优于 解放军 万 敌军
河北定州中学 薛伟强 改编
洁心与大熊在进入高中的第一天相识,两人都是大个子,分座位的时候,老师让男女生各排一队,一队一个次第走到座位上,最后一排有六张桌子,洁心谦虚地站到一个比自己矮一点 点的女生前面,与大熊成了同桌
七年级历史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新编201910)

解放战争的胜利
背景:战略决战的时机成熟
• 三大战役: 三大战役:
辽沈战役—解放东北全境
淮海战役—解放长江以北的 华东和中原地区
奠定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
平津战役—解放华北全境
意义: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大大加速全国革命的胜利进程。
• 渡江战役:
1949年4月23日解放南京,国民党政权垮台。
第五单元(复习知道重庆谈判,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 做出的努力,认识国民党独裁内战的本质。
• 了解中共转战陕北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史实 人民解放军开始转入战略进攻。
• 列举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说 明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两种命运的决战
3、20世纪30年代日军炮轰宛平城和卢沟桥发生在
A九一八事变中 B七★七事变中
C一二八事变中 D淞沪会战中
4、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成立的标志是 A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B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讲话
★C工农红军和游击队改编完成
D中共在七七事变后发表抗日通电
5、中共七大规定“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是
单元测评(四、五)
• 单项选择:
1、下列有关九一八事变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是日本关东军精心策划制造的 B当时的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是张学良 C蒋介石要求东北军“不要扩大事态”
★D发生在1929年9月18日
2、九一八事变以后,逐步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是
★A中日民族之间的矛盾 B国民党内部的矛盾
C国共两党之间的矛盾 D共产党内部的矛盾
蒋介石假和平
• 重庆谈判:
毛泽东真和谈
目的: 争取备战时间,欺骗人民 表现: 三次电邀毛泽东赴重庆谈判 目的: 争取和平,戳穿阴谋 表现: 亲赴重庆,签订《双十协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地灭继分部 ,战主全的 二 。内续主分 我在争力国基
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 这是蒋介石20年反革命统治由 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 100多年以来帝国主义在中国 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 这是一个伟大的事变。
——毛泽东
共产党军事形势
国民党军事形势
辽沈战役
淮海战役
平津战役
胜利原因
人民群众对三大战役的支援
战役 民工
担架 大小车
牲畜
粮食
辽 沈 1 6 0 万 1 3 8 0 0 副 6 7 5 0 辆 8 0 万 头 0 .7 亿 斤
淮 海 1 5 0 万 3 0 .5 万 副 8 8 万 辆 6 3 0 0 头 4 .3 亿 斤
平 津 180 万 20000 副 40 万 辆 100 万 头 3 亿 斤
解放军
~1949年1
林罗聂 月
东北全境 范汉杰 廖耀湘
长江以北 中下游地 区
华北全境
杜聿明 黄百韬 黄维
陈长捷等
; / 梁山开锁 梁山配汽车钥匙 梁山开锁公司 梁山换锁 stb92rus
一些知觉。天麻麻亮时,当耿英再次给她做浑身上下的按摩时,她竟然发出了轻微的“哼哼”声!正在欣喜地继续按摩着,忽然闻着有些不对 味儿,耿英马上想到大概是老人家尿了。于是,赶快把老人家破旧的睡裤轻柔地脱下来,再找一件干衣服给老人垫在身下。夜里第一次灌药的 时候,老梁头醒了。看到这兄妹三人如此细心辛苦地服伺老伴儿,老人默默地流下了感激的老泪。灌完药后,老人看到耿英和耿直去睡觉了, 但耿正没有睡觉,而是坐在床边上不停地给老伴儿的面部五官按摩着。老人家是想起夜了,但浑身疼痛动弹不了。犹豫了一会儿后,他嗫嚅着 说:“娃儿,我想小解了,你给我拿一下夜壶,在床下……”耿正赶快起身过来,把夜壶提出来后,发现里边已经有多半壶了,就说:“梁爷 爷您稍等一等!这都快满了,我去倒了就回来!”服伺老人小解完后,耿正给老人的腰腿胳膊疼痛严重的部位贴了多张膏药,又为老人掖好被 子,亲切地对他说:“您继续睡吧,这离天儿亮还早呢!”老梁头感激地望着耿正流一会儿老泪之后,放心地又沉沉睡去了。第二天早上,耿 正兄妹三人都感到依然还是很疲累,也有些饿了。耿英看看厨房里的剩饭还有一些,而且这个时节天气比较凉快了,那些剩饭还没有馊了呢, 兄妹三人就又作为早饭对付了一顿。问一问老梁头想吃什么,他说就昨儿个那样的汤面就很香,耿英又给老人家做了一大碗。服伺老人吃完后, 兄妹三人又给已经有了一些知觉的老妇人灌了一次药。然后,耿正就直奔东大街接张老郎中去了。看到服药的效果已经初见成效,张老郎中也 很高兴。老先生继续为老妇人做了一次针灸,又查看了老梁头腰腿胳膊的多处拉伤和浑身上下的多处皮外伤,看到该贴的部位都已经贴上了膏 药,昨儿个涂抹上药膏的外伤部位都没有化脓的迹象,欣慰地说:“老梁头啊,你就放心养着吧,过些天儿就能起来了。你老伴儿康复的希望 也很大呢!”老梁头感激地说:“让老先生你费心了,也多亏了这三个娃儿啊!”张老郎中说:“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缘分啊!想不到你这个老 东西老了老了,还得到这么好的三个孙娃娃!”老梁头说:“谁说不是啊,他们是老天爷给我和老伴儿送来的宝贝!有了他们,我还真不想死 了呢!”张老郎中笑了,对耿正说:“这膏药每天替换一次就行了!”耿正点点头,认真地说:“唔,我记住了!”看张老郎中收拾药箱准备 走了,耿英对老先生说:“奶奶的效果很显见的,我们还想再给她服一些药丸儿呢!”张老郎中说:“是还得继续服药啊!你哥哥今儿个还会 再带三丸儿回来的。至于以后如何用药,我根据老妇人的恢复效果再做调整吧。”从东大街返回来的路上,耿正进“盛元酒店”后厅找到酒店 老板,满怀歉意地对他说:“我昨儿个来柜
• 国民党:兵力减少(430到373万,可机 动的兵力尤少),士气低落,后方不 稳。
• 共产党:兵力增加(128到195万,可机 动的兵力大增),士气高昂,后方稳 固。
…… ——
年 线在力任军 外引打性本我 的 敌内和务第 线向到的任军 战 《 人线地是二 大国外反务第 略 解 ,作方:年 量民线攻是二 方 放 收战部以作 歼党去,:年 针 战 复,队一战 敌区,即举作 》争 失歼,部的 域将以行战
解放战• 一、战略反攻 • 1.条件 • 2.主攻方向 • 目的 • 展开 • 意义 • 3.其他地区 • 4.意义 • 二、战略决战
1.决战时机 2.三大战役
辽沈战役 淮海战役 平津战役 3.胜利原因 4.经验总结 5.历史意义
1947年6月的国共双方
• 一、中央毛泽东英明决策 • 二、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 • 三、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援
决战经验
• 政治上集中统一的指挥与机断处置相 结合;对内深入的思想政治工作;对 敌军事攻势与政治攻势并举。
• 军事上把握时机贯彻“执行有利决战, 避免不利决战”原则;选准决战的首 要方向和战役的首要目标;集中优势 兵力各个歼敌。
合 计 490 万
180 多 万 头 8 亿 斤
三大战役简况
战役 部队和指挥 时间
歼敌和改编 解放地区 俘虏或毙敌指挥
辽沈 东北解放军 1948年9月 47万多 林彪罗荣桓 ~11月
淮海 中原、华东 1948年11月 55万多 解放军 刘 ~1949年1 邓陈粟谭 月
平津 东北、华北 1948年11月 52万多
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 这是蒋介石20年反革命统治由 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 100多年以来帝国主义在中国 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 这是一个伟大的事变。
——毛泽东
共产党军事形势
国民党军事形势
辽沈战役
淮海战役
平津战役
胜利原因
人民群众对三大战役的支援
战役 民工
担架 大小车
牲畜
粮食
辽 沈 1 6 0 万 1 3 8 0 0 副 6 7 5 0 辆 8 0 万 头 0 .7 亿 斤
淮 海 1 5 0 万 3 0 .5 万 副 8 8 万 辆 6 3 0 0 头 4 .3 亿 斤
平 津 180 万 20000 副 40 万 辆 100 万 头 3 亿 斤
解放军
~1949年1
林罗聂 月
东北全境 范汉杰 廖耀湘
长江以北 中下游地 区
华北全境
杜聿明 黄百韬 黄维
陈长捷等
; / 梁山开锁 梁山配汽车钥匙 梁山开锁公司 梁山换锁 stb92rus
一些知觉。天麻麻亮时,当耿英再次给她做浑身上下的按摩时,她竟然发出了轻微的“哼哼”声!正在欣喜地继续按摩着,忽然闻着有些不对 味儿,耿英马上想到大概是老人家尿了。于是,赶快把老人家破旧的睡裤轻柔地脱下来,再找一件干衣服给老人垫在身下。夜里第一次灌药的 时候,老梁头醒了。看到这兄妹三人如此细心辛苦地服伺老伴儿,老人默默地流下了感激的老泪。灌完药后,老人看到耿英和耿直去睡觉了, 但耿正没有睡觉,而是坐在床边上不停地给老伴儿的面部五官按摩着。老人家是想起夜了,但浑身疼痛动弹不了。犹豫了一会儿后,他嗫嚅着 说:“娃儿,我想小解了,你给我拿一下夜壶,在床下……”耿正赶快起身过来,把夜壶提出来后,发现里边已经有多半壶了,就说:“梁爷 爷您稍等一等!这都快满了,我去倒了就回来!”服伺老人小解完后,耿正给老人的腰腿胳膊疼痛严重的部位贴了多张膏药,又为老人掖好被 子,亲切地对他说:“您继续睡吧,这离天儿亮还早呢!”老梁头感激地望着耿正流一会儿老泪之后,放心地又沉沉睡去了。第二天早上,耿 正兄妹三人都感到依然还是很疲累,也有些饿了。耿英看看厨房里的剩饭还有一些,而且这个时节天气比较凉快了,那些剩饭还没有馊了呢, 兄妹三人就又作为早饭对付了一顿。问一问老梁头想吃什么,他说就昨儿个那样的汤面就很香,耿英又给老人家做了一大碗。服伺老人吃完后, 兄妹三人又给已经有了一些知觉的老妇人灌了一次药。然后,耿正就直奔东大街接张老郎中去了。看到服药的效果已经初见成效,张老郎中也 很高兴。老先生继续为老妇人做了一次针灸,又查看了老梁头腰腿胳膊的多处拉伤和浑身上下的多处皮外伤,看到该贴的部位都已经贴上了膏 药,昨儿个涂抹上药膏的外伤部位都没有化脓的迹象,欣慰地说:“老梁头啊,你就放心养着吧,过些天儿就能起来了。你老伴儿康复的希望 也很大呢!”老梁头感激地说:“让老先生你费心了,也多亏了这三个娃儿啊!”张老郎中说:“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缘分啊!想不到你这个老 东西老了老了,还得到这么好的三个孙娃娃!”老梁头说:“谁说不是啊,他们是老天爷给我和老伴儿送来的宝贝!有了他们,我还真不想死 了呢!”张老郎中笑了,对耿正说:“这膏药每天替换一次就行了!”耿正点点头,认真地说:“唔,我记住了!”看张老郎中收拾药箱准备 走了,耿英对老先生说:“奶奶的效果很显见的,我们还想再给她服一些药丸儿呢!”张老郎中说:“是还得继续服药啊!你哥哥今儿个还会 再带三丸儿回来的。至于以后如何用药,我根据老妇人的恢复效果再做调整吧。”从东大街返回来的路上,耿正进“盛元酒店”后厅找到酒店 老板,满怀歉意地对他说:“我昨儿个来柜
• 国民党:兵力减少(430到373万,可机 动的兵力尤少),士气低落,后方不 稳。
• 共产党:兵力增加(128到195万,可机 动的兵力大增),士气高昂,后方稳 固。
…… ——
年 线在力任军 外引打性本我 的 敌内和务第 线向到的任军 战 《 人线地是二 大国外反务第 略 解 ,作方:年 量民线攻是二 方 放 收战部以作 歼党去,:年 针 战 复,队一战 敌区,即举作 》争 失歼,部的 域将以行战
解放战• 一、战略反攻 • 1.条件 • 2.主攻方向 • 目的 • 展开 • 意义 • 3.其他地区 • 4.意义 • 二、战略决战
1.决战时机 2.三大战役
辽沈战役 淮海战役 平津战役 3.胜利原因 4.经验总结 5.历史意义
1947年6月的国共双方
• 一、中央毛泽东英明决策 • 二、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 • 三、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援
决战经验
• 政治上集中统一的指挥与机断处置相 结合;对内深入的思想政治工作;对 敌军事攻势与政治攻势并举。
• 军事上把握时机贯彻“执行有利决战, 避免不利决战”原则;选准决战的首 要方向和战役的首要目标;集中优势 兵力各个歼敌。
合 计 490 万
180 多 万 头 8 亿 斤
三大战役简况
战役 部队和指挥 时间
歼敌和改编 解放地区 俘虏或毙敌指挥
辽沈 东北解放军 1948年9月 47万多 林彪罗荣桓 ~11月
淮海 中原、华东 1948年11月 55万多 解放军 刘 ~1949年1 邓陈粟谭 月
平津 东北、华北 1948年11月 52万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