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婴幼儿各阶段对外界声音反应及言语表现
正常婴幼儿各阶段对外界声音反应及言语表现

正常婴幼儿各阶段对外界声音反应及言语表现听觉发育表现过程0个月:Moro 反射、眼睑反射、觉醒反射。
1个月:对突然的声音(伸手、惊醒、闭眼、停止哭闹、向声源转头)。
2 个月:睡眠时对较大的声音(抖手、眨眼或惊醒)。
3个月:睡眠时对突然的声音已经无(抖手、眨眼或全身抽动),对环境的声音感兴趣去寻找,对声音有表情。
4个月:关注环境的声音,对熟悉的声音尤其是母亲的声音关注。
对意外的声音感兴趣。
5个月:听到闹钟声时转头,能分辨出亲人与自己的声音,对突然的大声害怕、哭。
6 个月:凝视与说话者的面部,叫其名字时转头,对电视、收音机声音敏感。
7个月:对邻室或室外的声音关注,与谈话时也发出声音,对愤怒的声音感到受惊。
8个月:模仿动物叫声并感到喜悦,对母亲的斥责声会哭。
9个月:对外界各种声音有兴趣,能简单对声音做反答(如:再见),听到歌声可手足舞蹈,寻找声源,对声音的强度有反应。
10 个月:模仿学话,小声唤名字马上回头。
11 个月:随音乐节奏活动,对简单的示意能作出反应。
12 个月:寻找大人指出的方向,对邻室的声音表示好奇,可以指出五官的位置。
言语发育过程(0-6个月为学语前期,7-12 个月为学语期。
)4个月:发出无意义的多音节元音,称过渡喃语期。
6-8 个月:可发出多音节的元音与辅音,无词意,称标准喃语期。
10-12 个月:可以伴随声音作出无意义的动作,或自己边发声边做无意义的动作。
称发声伴随动作期。
12 个月:开始说出1-2 个有意义的单词,称有意义语期。
发现孩子听力问题后该做哪些事情?如何为孩子重建听力?很多家长发孩子听力有问题后往往不知道该如何去做,下面几个步骤是可以指导家长如何诊断、干预孩子的听力问题。
发现孩子听力问题后,首先要做的就是确诊孩子是否真的存在听力问题,确诊听力问题我们需要做的检查是:AER∖耳声发射\声导抗,如条件许可还可以加做一个多频稳态诱发电位(ASSR)或4 0HZ诱发电位;通过这些检查我们不仅可以确诊孩子是否真的存在听力问题,还可以判断引起听力损失的病变部位,进而对孩子听力损失的性质进行确定(如为感音神经性还是传导性等)。
婴幼儿各阶段的行为语言发育特点表1

婴幼儿各阶段的行为语言发育特点表
年轻的爸爸妈妈都非常关心自己的孩子的体格发育是否正常,判断标准很简单,可以通过孩子不同年龄的体重、身长,以及运动功能的发育,语言行为的发育等等来进行判断,只要每位家长把正常的标准范围掌握了,随时都可以监测自己孩子的发育是否属正常范围,
如低于正常标准范围,应继续观察,分析原因。
加强训练,以促进其发育。
以下是农十师疾控中心妇幼保健科为年轻的爸爸妈妈提供的婴幼儿各阶段的行为语言发育特点表,供参考。
农十师卫生局
农十师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简述婴幼儿言语发展的几个阶段

简述婴幼儿言语发展的几个阶段
婴幼儿的言语发展是一个逐步建立的过程,从最初的无言到逐渐熟练掌握语言表达能力。
以下是婴幼儿言语发展的几个阶段:
1. 先言期:出生至6个月
在这个阶段,婴儿不会发出有意义的语言,只能通过哭声、啼哭、叫声等方式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感。
2. 单词期:6个月至1.5岁
在这个阶段,婴儿开始发出单词,并逐渐学会了简单的语言表达。
这个时期,婴儿能够理解一些简单的指令,如“来”、“去”、“不要”等。
3. 语汇期:1.5岁至3岁
在这个阶段,婴儿的词汇量不断增加,能够说出更多的单词和短语。
此时,婴儿开始形成简单的语言结构,如“我要”、“你来”等。
4. 句子期:3岁至5岁
在这个阶段,婴儿学会了组合单词和短语,形成更加复杂的句子。
此时,婴儿开始理解一些抽象的概念,并能够进行简单的语言交流。
5. 成人语言期:5岁以上
在这个阶段,婴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变得越来越流畅、准确。
此时,婴儿已经掌握了成人语言的各种语法规则和表达方式,并能够进行深入的交流和思考。
- 1 -。
自闭症研究-正常幼儿听觉和言语进程表

正常幼儿听觉和言语进程表年龄阶段聆听和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出生-3个月突然而来的巨大声响会使其惊跳哭泣,听到熟悉、友善的声音时会安静下来。
当听到嘈杂声或谈话声时会被吵醒。
自然发出“咕咕”声,嬉戏时,能发出”嘻”、“哈”等笑声。
能注视说话人的嘴及面部表情。
3-6个月能向着声源方向看。
对愤怒声音感到害怕。
与他说话时会有微笑反应。
对发声的玩具或游戏感兴趣。
牙牙学语时至少可发出四种不同的声音。
对讲话的人会作出“呀”、“咿”的反应。
6-9个月会转头望轻声说话的人。
听到“拜拜”、“再见”时懂得挥手。
听到“不好”、“不行”时会略有迟疑。
会向被讲述的东西、图画方向看去。
牙牙学语时,会发出如唱歌般的高低音调。
会用自己的声音(不是哭声)吸引别人的注意。
会运用不同的声音呼叫东西。
9一12个月根据说话的意思,会指着或望向熟悉物体或人物。
当被责备时会表现出不开心。
能跟随指示,作出相应的动作(例:把杯子拿给妈妈、请张开你的嘴等)。
听到音乐会作出手舞足蹈的反应。
会发出类似说话而没有意义的声音。
“说话”时,可以发出辅音(b\d\8\m\n等音)。
听到人的声音时,会发出类似说话样的回音,声音有大小、高低不同以及快慢节奏的变化。
12-18个月能听从指示,指出及分辨出身体各个部位(例:头发、眼睛、耳朵、鼻子等)。
会按照对方说话的意思,将物品拿给对方。
听到并能分辨出声音的方向。
会用单宇回答问题。
能模仿说出更多的新生字。
会运用多于一个音节的、有意义的字。
会说出10-20个字。
18-24个月明白简单的“是非”问题。
明白简单的短句和一些表示方向位置的词(例:杯子里、桌子上、椅子下面等)。
喜欢听从指令,说出或指出所讲述的图画。
会运用“我的”索取玩具及其他东西。
尝试用类似说话的声音表达自己的意思。
能运用两个字的短句(例:上街、吃糖等)。
24-30个月明白否定语句的意思(例:不可以打架、不准吃糖等)。
懂得选择及分辨物体大小。
能听从指令做动作(例:把你的袜子和鞋拿过来)。
不同时期宝宝语言能力发展标准

不同时期宝宝语言能力发展标准1、个半月后,孩子开始实行发声练习孩子出生后表现出对声音的敏感。
突然有人开门的话,他们会竖起耳朵聆听,这是他们开始对声音有反应的一个例子。
孩子发出声音,而不单单是哭闹,始自孩子出生后一个半月。
从这时起,孩子经常发出一些奇怪的声音,这样的声音衍变之后就是孩子的呀呀学语了。
2、9个月时学语忙出生6~9个月时,呀呀学语是孩子的头门功课。
这时,孩子发出的声音也提升了孩子的信心,使得他们对此更是乐此不疲。
而事实上这个时期的练习对于孩子语言水平的提升也至关重要。
孩子通过发声练习慢慢熟悉面部,喉部的肌肉运动以及呼气吸气的方法。
3、同时期协助孩子提升语言水平的方法使用多种词汇、话多的母亲教出的孩子比其他孩子能使用更多的词汇。
不过,比多说话更重要的是怎样说话。
新生儿的时候,因为听力器官不成熟,听不到窃窃私语,所以提升一个声调对孩子说话比较好。
等孩子开始呀呀学语,开始模仿别人的声音的时候,无论什么方式对孩子讲话都可。
学语时期(生后3个月)需要对他多讲话。
也就是要和孩子对话一样,看着他的眼睛说话,并给孩子时间让他发出自己的声音。
6~8个月大的时候,孩子能积极地表明自己的意思。
孩子发出的声音也是自己对自己心情或需求的一种表达。
这个时期的孩子还仅仅模仿自己的声音,等9个月大的时候孩子开始模仿别人的声音说话。
这才是学语言的开始。
孩子开始呀呀学语的时候无论用怎样的方式都要看孩子的反应。
一边微笑着一边重复孩子的声音比较好,反过来也能够教给孩子“妈妈”、“爸爸”之类的词让他跟着重复。
即使开始孩子不会重复,也要回以赞赏和鼓励,不但要让他学会孩子的用语,而且也要让他尽快接触到多种词汇。
17个月前后是孩子掌握50个左右的词汇、学会基本的意思表达的重要时期。
这点和美国、欧洲相差不大。
孩子的词汇量爆增的“词语风暴”时期大约出现在23~24月的时候,这时一天平均会学4个新单词。
4、汇发展有益的妈妈的行动孩子开始学说话的时候,经常对他的表达做出“说得真好”、“很对”等回应比较好。
简述婴儿言语发展的阶段

简述婴儿言语发展的阶段摘要:一、婴儿言语发展的阶段概述二、各阶段的特点及表现1.0-3个月:语音感知和发音准备阶段2.3-6个月:语音初步发展阶段3.6-12个月:词汇积累和语法逐步形成阶段三、家庭和教育对婴儿言语发展的影响四、促进婴儿言语发展的建议正文:一、婴儿言语发展的阶段概述婴儿言语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在第一个阶段(0-3个月),婴儿主要在进行语音感知和发音准备;第二个阶段(3-6个月)则是语音初步发展阶段,婴儿开始尝试发出各种声音;第三个阶段(6-12个月)是词汇积累和语法逐步形成阶段,婴儿开始理解并运用基本的词汇和语法结构。
二、各阶段的特点及表现1.0-3个月:语音感知和发音准备阶段在这个阶段,婴儿的大脑正在发展和完善对语音的感知能力。
他们开始能够分辨不同的语音,并对某些声音产生敏感。
同时,婴儿也在为发音做准备,舌头、嘴唇和喉咙等发音器官逐渐得到锻炼。
虽然他们还不能清晰地发出单词,但已经在为将来的发音练习打下基础。
2.3-6个月:语音初步发展阶段随着发音器官的成熟,婴儿在这个阶段开始尝试发出各种声音。
他们能发出一些元音和辅音,如“啊”、“哦”等。
同时,婴儿也开始模仿大人的发音,对一些特定的音节产生兴趣。
在这个阶段,家长可以有意识地与婴儿进行语言互动,帮助他们巩固和发展语音技能。
3.6-12个月:词汇积累和语法逐步形成阶段在这个阶段,婴儿的词汇量迅速增加,他们开始理解并运用基本的词汇。
此外,婴儿的语法能力也在逐步形成,虽然还不够完善,但已经能表现出一些基本的语法规则。
在这个阶段,家长可以通过朗读、唱歌、玩游戏等方式,帮助婴儿积累更多词汇,并引导他们遵循语法规则。
三、家庭和教育对婴儿言语发展的影响家庭环境对婴儿言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一个充满爱和支持的家庭氛围有利于婴儿的语言发展。
家长可以积极参与婴儿的语言学习,与他们进行丰富的互动,为他们提供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
婴幼儿言语发展的基本阶段和特点

婴幼儿言语发展的基本阶段和特点婴幼儿言语发展是指从出生到3岁左右的儿童在语言能力方面的发展过程。
在这个阶段,婴幼儿的语言能力会经历多个阶段的发展,并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下面将对婴幼儿言语发展的基本阶段和特点进行解释。
1. 预言语阶段(0-6个月)在这个阶段,婴幼儿主要通过哭泣、咿呀声和面部表情来与周围的人进行沟通。
他们能够通过哭声表达自己的需求,如饥饿、疼痛或不安等。
此外,他们还能通过触摸和注视来与父母建立情感联系。
2. 单词期(6-12个月)在这个阶段,婴幼儿开始发出一些简单的音节组合,如“ba ba”、“ma ma”等。
这些音节虽然没有明确的意义,但是它们是婴幼儿逐渐掌握语言的重要一步。
此时,父母可以通过模仿婴幼儿的声音来促进他们的语言发展。
3. 早期言语阶段(12-18个月)在这个阶段,婴幼儿开始发出一些有意义的单词,如“妈妈”、“爸爸”、“喝水”等。
他们能够通过单词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并能够理解简单的指令。
此外,婴幼儿还会开始模仿父母的语言,试图说出更多的单词。
4. 词汇爆发期(18-24个月)在这个阶段,婴幼儿的词汇量迅速增加。
他们能够说出大约50个左右的单词,并能够组成简单的句子。
此时,他们会开始使用代词和形容词,如“我”、“你”、“大”、“小”等。
婴幼儿还会通过模仿父母和其他成年人的语言来丰富自己的词汇。
5. 语言爆发期(2-3岁)在这个阶段,婴幼儿的语言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他们能够说出大约200个左右的单词,并能够组成复杂的句子。
他们开始使用过去时和进行时等语法结构,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对话。
此外,他们也能够理解抽象的概念,并能够使用词汇来描述自己的感受和经历。
总结起来,婴幼儿言语发展经历了预言语阶段、单词期、早期言语阶段、词汇爆发期和语言爆发期等阶段。
在这个过程中,婴幼儿的语言能力逐渐增强,从最初的哭泣和咿呀声到能够使用单词和句子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
父母和其他成年人在婴幼儿的语言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他们可以通过与婴幼儿的互动和模仿来促进他们的语言发展。
宝宝正常的语言发育规律解析

在会讲话以前,小儿能用很多方式表达自己的要求和感情,如:5~6周的小儿能发出除哭以外的声音,开始时大多是一些元音,偶尔有少数辅音。
1、12~16周时,高兴时会大叫,当母亲和他说话时,他会“呀呀”作答,16周时可以发出m、k、g、p、b。
2、28周时,能发出ba、da、ka等音节。
3、32周时,能发出ba-ba、da-da等两个连续的音。
8个月时可以利用发音来引起人们对他的注意。
十个月时,能理解“不”,大人说“再见”时会摇手,一岁小儿平均能说2到3个字。
1、15个月说出一些别人听不懂的“话”,到一岁半时,能说出几个有意义的词。
2、21~24个月时,可说出2~3个字的句子,会用“你”、“我”等代词。
3、2~3 岁,语言功能已经获得,小儿咬字可能还不清楚,有时还会有口吃。
4、3~5岁(学前期) 儿童到了3岁以后,开始能听懂和运用各种基本类型的句子(简单句和复杂句),言语的信息量逐渐加大。
此时期语言是高度积极发展的时期。
www.。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常婴幼儿各阶段对外界声音反应及言语表现听觉发育表现过程0个月:Moro反射、眼睑反射、觉醒反射。
1个月:对突然的声音(伸手、惊醒、闭眼、停止哭闹、向声源转头)。
2个月:睡眠时对较大的声音(抖手、眨眼或惊醒)。
3个月:睡眠时对突然的声音已经无(抖手、眨眼或全身抽动),对环境的声音感兴趣去寻找,对声音有表情。
4个月:关注环境的声音,对熟悉的声音尤其是母亲的声音关注。
对意外的声音感兴趣。
5个月:听到闹钟声时转头,能分辨出亲人与自己的声音,对突然的大声害怕、哭。
6个月:凝视与说话者的面部,叫其名字时转头,对电视、收音机声音敏感。
7个月:对邻室或室外的声音关注,与谈话时也发出声音,对愤怒的声音感到受惊。
8个月:模仿动物叫声并感到喜悦,对母亲的斥责声会哭。
9个月:对外界各种声音有兴趣,能简单对声音做反答(如:再见),听到歌声可手足舞蹈,寻找声源,对声音的强度有反应。
10个月:模仿学话,小声唤名字马上回头。
11个月:随音乐节奏活动,对简单的示意能作出反应。
12个月:寻找大人指出的方向,对邻室的声音表示好奇,可以指出五官的位置。
言语发育过程(0-6个月为学语前期,7-12个月为学语期。
)4个月:发出无意义的多音节元音,称过渡喃语期。
6-8个月:可发出多音节的元音与辅音,无词意,称标准喃语期。
10-12个月:可以伴随声音作出无意义的动作,或自己边发声边做无意义的动作。
称发声伴随动作期。
12个月:开始说出1-2个有意义的单词,称有意义语期。
发现孩子听力问题后该做哪些事情?如何为孩子重建听力?很多家长发孩子听力有问题后往往不知道该如何去做,下面几个步骤是可以指导家长如何诊断、干预孩子的听力问题。
发现孩子听力问题后,首先要做的就是确诊孩子是否真的存在听力问题,确诊听力问题我们需要做的检查是:ABR\耳声发射\声导抗,如条件许可还可以加做一个多频稳态诱发电位(ASSR)或40HZ诱发电位;通过这些检查我们不仅可以确诊孩子是否真的存在听力问题,还可以判断引起听力损失的病变部位,进而对孩子听力损失的性质进行确定(如为感音神经性还是传导性等)。
第二、确认听力损失程度主要通过行为测听方法来判断,行为测听方法有多种,主要通过设计测听环境、给声方法等诱导孩子对声音产生兴趣,在给声的同时观察孩子对声音的反应情况,这种方法可以客观了解孩子对各种频率声音的反应情况,得出结果类似于成人的纯音测听结果。
是小儿听力程度(分贝数)诊断的标准方法,有些孩子如听损程度太重无法得出结果时,需要结合诱发电位检测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第三、根据确认的听力损失性质和程度来选配助听器或植入人工耳蜗,听力损失程度在极重度以下的孩子,绝大多数孩子佩戴助听器可取得比较好的效果,可考虑验配助听器,听损程度属于极重度的孩子,年龄小者先考虑验配助听器观察使用效果,年龄较大的(大于24个月),发现较晚的极重度听损孩子,家长了解相关知识权衡利弊,确定选植入人工耳蜗还是助听器。
验配助听器只是干预的开始,之后再经过多次行为测听\和有助(戴上助听器测)行为测听来得到孩子更准确的听力情况和戴助听器后的听力补偿情况,同时也可以了解孩子是否存在听力波动情况,这些检查和观察需要一定时间。
助听器效果判断一般在孩子24个月龄左右时候完成,如果效果评估较好,家长即可以考虑继续使用助听器进行康复,如果助听器效果差就需要考虑通过人工耳蜗植入来解决孩子听力问题。
第四、验配助听器同时可以查找可能存在原因.医生主要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影像学检查(CT、核磁共振)、基因检查(部分大医院可做,但技术尚不成熟,可靠程度尚不高)等来判断造成孩子听损原因,但因为科学技术手段等因素限制,大多数孩子并不能查找出原因。
查找原因对于康复工具选择、孩子未来预期判断具有一定意义。
第五、从配戴康复工具(助听器或人工耳蜗)开始就需要给他做相关康复,如声音的察知\言语训练等助听器和人工耳蜗的区别孩子戴助听器也像人们初戴眼镜、新镶一个牙一样,要有一个适应过程。
助听器是帮助孩子恢复听力的重要工具,是听障孩子不可不戴的必需品。
那么,家长要注意什么?做些什么?以下十点供您们参考。
第一,有些孩子拒绝配戴助听器,比如有的孩子一戴助听器就哭、闹或用手抓。
如果孩子出现这种情况,当家长的应当首先把助听器戴在自己的耳朵上,给孩子做个样子,要表示出很舒适、很得意的样子,或是用更好的方法去引导孩子戴助听器的兴趣,培养孩子戴助听器的良好习惯。
第二,注意摘戴前先把助听器的开关关上,耳模和耳甲腔吻合,戴牢后再打开开关。
没有语言的孩子,音量调节要根据孩子的反应而定。
如果音量过大,孩子表现出惊恐不安的样子;音量太小,孩子没有反应,有语言的孩子可以用简单的语言表示,回答助听器好不好、有没有声音等问题。
第三,睡前关好开关,取下耳模及助听器,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因耳模较坚硬,易把外耳道压疼、压伤。
第四,在炎热的夏季,孩子不停地活动,容易出汗,汗水会沿电池盒浸入机芯,应采取恰当措施,如用象皮套、钩针钩的线套,套在助听器上,预防汗水的侵蚀,以延长助听器的寿命。
第五,聋幼儿初戴助听器往往感觉不舒适,需要一个适应过程,一般在两周左右。
这阶段应当注意三点:①开始要把助听器的调节钮开小,然后渐渐增大,以便于适应。
②戴助听器的时间从短到长,比如第一天戴1~2个小时,第二天戴2~3个小时。
根据孩子的适应能力,逐渐延长时间,一直到对戴助听器有好感,产生依赖为止。
③训练地点要从安静的室内到鸟语花香的自然环境,以培养孩子适应各种声音。
第六,孩子的听觉训练,应从婴幼儿期开始。
母亲将孩子抱在怀中,给他唱歌,或靠近孩子说话,训练他对各种声音做出反应;一旦孩子能利用自己的残余听力察知声音、辨认声源,他的听觉就开始发展了,此时应当培养他注意更多的声音,比如听录音机、电视机的声音,听开门声、铃声、盆声、碗声、鼓声、狗叫声,识别每个发音的东西,必要时还可以让他边听边用手触摸发音的物体来感觉发音的振动。
这些都是孩子语言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七,抓住孩子的视线。
每当孩子看着你的时候,你就跟他说话,渐渐地,他的目光就会集中在你的脸上,特别是当他发现看别人说话是件有意义的事情时,他的目光就变为专注。
看人说话,是学习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八,利用发音感觉声音的振动。
当你说啊(a)的时候,把手按在脖子正中,会感到声音的振动;当你说摸(m)的时候,把手指按在两侧鼻翼,会觉得鼻腔振动;当你说不(bu)的时候,把手指放在嘴唇前边,可感到有一股气流冲出来。
这些触觉信息,都可以用来帮助孩子发音,这对重度的孩子尤其重要。
第九,语言训练是非常关键的。
首先让孩子理解语言,发展语言能力。
先从单词开始,许多单词可以单独作为语言使用,例如吃、跑、跳、走、停……。
从孩子理解第一个单词开始,他就获得了语言能力。
第十,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让孩子听说话,学说话;另一方面还要结合实际,教他认识事物的名称,如吃饭时,指着饭碗教他说“碗”;出去玩时,看见汽车教他说“汽车”,看见花教他说“花”、“红花”、“黄花”、“白花”等等;还应当教孩子说儿歌、讲故事。
家长应经常带着孩子去些有趣的地方玩。
城市里的孩子可以去动物园、游乐场所等;乡下的孩子可以去看绿油油的田野,或是去果园,春天有满园盛开的芬香艳丽的鲜花,秋天有一串串成熟的果实。
迷人的景色很能吸引孩子们的兴趣。
必要时带着孩子做些有趣的游戏。
这都是启发孩子说话的积极性措施。
随着孩子的成长,语言词汇日趋复杂、丰富,经过持久的训练和培养,你会为孩子的进步和成绩感到自豪,你也会说“只要努力,就能取得了不起的进步”。
你的孩子也将为此感到自豪,并因此而更有前途。
以下是婴儿言语语言发育过程中的特征,缺少这些特征或特征异常要考虑进行听力学评估出生到3个月1、对大的声音有吃惊的表情2、声音可以唤醒3、对声音有眨眼或眼睛睁大3到4个月1、对于母亲的声音显得安静2、对新鲜的声音停止玩耍开始倾听3、对于不在视野中的声音寻找发生源婴幼儿耳聋的原因与防治我国有听力语言障碍的残疾人2057万,其中7岁以下聋儿可达80万;由于药物、遗传、感染、疾病、环境噪声污染、意外事故等原因每年约新生聋儿3万余名。
孩子一旦失聪,也许会在无声的世界中走过一生,这种痛苦可想而知。
那么,该如何去防治婴幼儿耳聋呢?在这里我们请到了浙江省医学会耳鼻喉分会的负责人,浙江大学医学院邢昌全教授谈谈这个问题。
婴幼儿耳聋和成年人一样,一般分为传导性耳聋和神经性耳聋两种,如两种同时存在则称为混合性耳聋、传导性耳聋病变部位主要在外耳、中耳,神经性耳聋病变病部位主要在内耳、听神经或听觉中枢。
引起传导性耳聋常见的原因很多,例如外耳声道传导阻碍,孩子外耳道里出现了大块耵聍栓塞,或各种异物塞入耳道内,炎症肉芽、肿瘤等新生物填塞,亦有少数为先天性外耳道发育不良而呈闭锁。
这种情况治疗方法比较简单,移除耵聍、异物或新生物或再造外耳道。
使声音能通畅地传入中耳,即可获得满意的疗效。
(2)中耳炎是婴幼儿最常见的耳聋原因,有的还可影响内耳,发生神经性耳聋。
常见的一种为:分泌性中耳炎,患儿常常在感冒等上呼吸道感染后不知不觉地发生,起病较急的可有耳痛、发热,听力下降等症状。
这些患儿多数伴有扁桃体、腺样体肥大,一旦发炎就可妨碍咽鼓管通气,造成中耳负压或液体渗出,出现鼓膜内陷、鼓室积液,影响中耳的声音传导、出现耳聋。
治疗方法首先要彻底控制上呼吸道感染,进行咽鼓管吹张,抽出鼓室内积液,必要时切除肥大的扁桃体、腺样体。
反复抽液不能治愈者可在鼓膜上造口置管,使中耳腔获得通气、引流。
如此,一般均能治愈。
另一种便是化脓性中耳炎,这是一种化脓性细菌进入中耳,引起中耳发炎的疾病。
这些细菌主要通过咽鼓管进入。
因为婴幼儿的咽鼓管较成年人粗短、平直,再加上小儿抵抗力低,所以引起中耳炎的机会比成年人更多。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发作时,患儿常有发热,可高达39℃以上。
较大的儿童会说耳朵痛,不能诉说的孩子常摇头抓耳,烦躁不安,严重的甚至发生抽搐。
必须早期诊断,及时、正确、彻底地治疗。
早期应足量使用青霉素等抗生素控制感染,促使炎症消退。
若鼓膜红肿,中耳已发炎化脓时,可切开鼓膜排脓。
如此,一般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均可治愈,甚至恢复如常。
如未予正确、及时、彻底治疗,严重者可引起可怕的颅内外并发症,威胁生命。
一般的出常可烂破鼓膜,发生耳道流脓。
当脓液从中耳通过鼓膜穿孔流出耳道后,患者的发热会消退,耳痛亦会减轻,甚至消失,听力亦会有所恢复。
碰到不负责任的家长可能以为中耳炎已经好了,听之任之。
其实炎症并未治愈,而演变成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结果鼓膜穿孔长期存在,每当感冒或上呼吸道感染时,或游泳洗头,耳道进水时,又可流脓,反复发作,可迁延终身,此称慢性单纯型化脓性中耳炎。
如果发作频繁病变可侵袭中耳骨质,则引起骨病型中耳炎,有的甚至形成胆脂瘤,称为胆脂瘤型中耳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