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nf流程图
单克隆抗体制备流程图

单抗制备流程1975年,Kohler和Milstein发现将小鼠骨髓瘤细胞和绵羊红细胞免疫的小鼠脾细胞进行融合,形成的杂交细胞既可产生抗体,又可无限增殖,从而创立了单克隆抗体杂交瘤技术.这一技术上的突破不仅为医学与生物学基础研究开创了新纪元,也为临床疾病的诊、防、治提供了新的工具。
制备单克隆抗体包括动物免疫、细胞融合、选择杂交瘤、检测抗体、杂交瘤细胞的克隆化、冻存以及单克隆抗体的大量生产,要经过几个月的一系列实验步骤,下面按照制备单克隆抗体的流程顺序,逐一介绍其实验方法。
一、细胞融合前准备(一) 免疫方案选择合适的免疫方案对于细胞融合杂交的成功,获得高质量的McAb至关重要。
一般要在融合前两个月左右确立免疫方案开始初次免疫,免疫方案应根据抗原的特性不同而定.1.颗粒性抗原免疫性较强,不加佐剂就可获得很好的免疫效果。
下面以细胞性抗原为例的免疫方案:初次免疫1×107/0.5ml ip (腹腔内注射)↓2~3周后第二次免疫1×107/0。
5ml ip↓3周后加强免疫(融合前三天)1×107/0.5ml ip或iv(静脉内注射)↓取脾融合2.可溶性抗原免疫原性弱,一般要加佐剂,常用佐剂:福氏完全佐剂,福氏不完全佐剂.要求抗原和佐剂等体积混合在一起,研磨成油包水的乳糜状,放一滴在水面上不易马上扩散呈小滴状表明已达到油包水的状态。
商品化福氏完全佐剂在使用前须振摇,使沉淀的分枝杆菌充分混匀。
初次免疫 Ag 1~50μg 加福氏完全佐剂皮下多点注射│(一般0.8~1ml 0.2ml/点)↓3周后第二次免疫剂量同上,加福氏不完全佐剂皮下或ip│(ip剂量不宜超过0.5ml)↓3周后第三次免疫剂量同上,不加佐剂,ip│(5~7天后采血测其效价,检测免疫效果)↓2~3周后加强免疫,剂量50~500μg为宜,ip或iv↓3天后取脾融合目前,用于可溶性抗原(特别是一些弱抗原)的免疫方案也不断有所更新,如①将可溶性抗原颗粒化或固相化,一方面增强了抗原的免疫原性,另一方面可降低抗原的使用量。
肿瘤坏死因子的生产工艺设计说明书

肿瘤坏死因子的生产工艺设计说明书
肿瘤坏死因子(TNF)是一种细胞因子,可以诱导肿瘤细胞和病原体细胞的坏死。
TNF在医学上被用来治疗某些类型的癌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
TNF的生产工艺设计需要遵循以下步骤:
1. 选取合适的菌株:选择能够高效产生TNF的合适菌株。
2. 制备接种菌种:将菌株接种于适宜培养基中,通过批次培养达到高效生产TNF的目的。
3. 筛选培养条件:根据菌株的生长特性和目标产物产率的关系,优化培养条件,包括温度、pH值、酸碱度、氧气供应等参数的设定。
4. 收获发酵物:在合适的时期,收获菌体或培养液。
5. TNF提取:在TNF基因表达的细胞或者培养液中提取目标蛋白,包括细胞裂解、超声波破碎、液液分离、离子交换层析、亲和层析、透析等操作。
6. TNF纯化:运用联合层析方法进行TNF的纯化和精制,包括无机盐沉淀、层析吸附、高效液相层析等方法。
7. TNF结晶:将TNF得到结晶并进行晶体形态学分析,以确定其活性和纯度。
8. 活性检测:利用TNF敏感细胞进行活性检测,包括细胞增殖率、DNA合成率、免疫细胞释放细胞因子等方法。
9. 包装与储存:将TNF制品进行过滤、灭菌、瓶装、标记、储存和配送等工序。
在整个生产流程中,需要严格控制各个环节的质量,确保生产的TNF符合药典规定的质量标准,并采用合适的技术手段监测和控制各个工艺环节的运行情况。
TNF-a说明书

人(human)肿瘤坏死因子a(TNF-a)说明书本试剂盒仅供研究使用标本:血清或者血浆一、试剂组成精密度微孔板96孔 (Microtitration Strips) 1块 2~8℃干燥保存酶标偶合液 (Conjugate ) 1瓶 12.0毫升 2~8℃冷藏保存标准品 (Standard) 5瓶各1.0毫升 2~8℃冷藏保存呈色剂A (Substrate A) 1瓶 6.0毫升 2~8℃避光冷藏保存呈色剂B (Substrate B) 1瓶 6.0毫升 2~8℃避光冷藏保存终止液 (Stopping Solution) 1瓶 6.0毫升室温保存20倍浓缩洗涤液 (Rinsing Buffer x 20) 1瓶 60.0毫升 2~8℃冷藏保存5倍浓缩样品稀释液 (Diluent x 5) 1瓶 15.0ml 2~8℃冷藏保存英文说明书,中文说明书各一份室温保存二、注意事项1. 此试剂为体外检测试剂,效期内使用,试剂应视为传染物,不同总批号的试剂不能混用。
2.使用前应将盒内各试剂取出。
室温放置至少30分钟,3.浓缩洗涤液出现结晶后,请于37℃孵育15分钟。
4.浓缩样品稀释液出现结晶后,请于37℃孵育15分钟5.若24小时内进行实验,标本可存放于2~8℃。
不需及时实验,标本-20℃保存,避免反复冻融。
6.在反复清洗微孔板,并扣干微孔中的残余液体,否则将降低精确度,造成吸光度偏离的假像。
7.加样完毕后,应注意轻微摇动微孔反应条,以便使孔中的液体充分混匀。
8.试剂盒保存于2~8℃,请勿冷冻,有效期请见盒内标示。
三、实验前准备1.使用前应将盒内各试剂取出,室温放置至少30分钟。
2.准备各种实验仪器及材料,如微量移液器,吸头,医用蒸馏水等3.浓缩洗液与医用蒸馏水1︰19倍稀释后成为应用洗涤液4.浓缩样品稀释液与医用蒸馏水1︰4倍稀释成应用样品稀释液5.用应用样品稀释液来稀释样品,按照1:100的体积比来稀释样品如10μl的样品加入到1ml的应用样品稀释液中,充分混匀待用。
TNF-——精选推荐

TNF-T N F 根据来源和结构不同分为T N F- a 、T N F -?,其中T N F-a 与⾻质疏松关系密切。
T N F 主要由单核巨噬细胞产⽣,另外,活化的T 细胞、⾃然杀伤细胞、肥⼤细胞、软⾻细胞也能分泌这种因⼦。
单核巨噬细胞合成的TN F 是⼀个25 ku 左右的⾮糖化跨膜蛋⽩,有两种不同的受体(P55 ,P75 ) ,其分⼦量分别为55 ku 和75 ku 。
T NF 与受体结合后,信号传⼈细胞内,通过N F -xB 或活化蛋⽩(A P ).1 转录因⼦来实现其功能。
⼈的TN F .a 基因位于第 6 对染⾊体上。
1975年E.A. Carswell等⼈发现接种卡介苗的⼩⿏注射细菌脂多糖后,⾎清中出现⼀种能使多种肿瘤发⽣出⾎性坏死的物质,将其命名为肿瘤坏死因⼦(tumor necrosis factor,TNF)。
⼋⼗年代⼈们发现其在消耗症中起了重要作⽤,⼜称恶液质素。
TNF主要由活化的巨噬细胞,NK细胞及T淋巴细胞产⽣。
1985年Shalaby把巨噬细胞产⽣的TNF命名为TNF-α,把T淋巴细胞产⽣的淋巴毒素(lymphotoxin,LT)命名为TNF-β。
虽然TNF-α与TNF-β仅有约30%的同源性,但它们却拥有共同的受体。
TNFα的⽣物学活性占TNF总活性的70 %~95 %,因此⽬前常说的TNF多指TNF-α。
1984年TNF基因的克隆开辟了临床试验的时代,是第⼀个⽤于肿瘤⽣物疗法的细胞因⼦,但因其缺少靶向性且有严重的副作⽤,⽬前仅⽤于局部治疗。
⼈类TNF-α基因于1985年成功克隆,定位于6p21.4,长约3.6 kbp,有4个外显⼦和3个内含⼦,与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基因紧密连锁位于HLA-B 和 HLA-C2 位点之间的 MHC3 类基因区内,由TNFA和TNFB组成,分别编码TNFα和TNFβ。
位于启动⼦区238位和308位存在单核苷酸多态性,被认为可调节TNF 的转录⽔平,与慢性⼄肝、⾃⾝免疫性疾病、胰岛素抵抗、肿瘤等多种疾病的易感性相关。
肿瘤坏死因子TNFα

人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酶联免疫分析(ELISA)试剂盒使用说明书本试剂仅供研究使用目的:本试剂盒用于测定人血清,细胞上清及相关液体样本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
实验原理:本试剂盒应用双抗体夹心法测定标本中人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
用纯化的人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抗体包被微孔板,制成固相抗体,往包被单抗的微孔中依次加入肿瘤坏死因子α,再与HRP标记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抗体结合,形成抗体-抗原-酶标抗体复合物,经过彻底洗涤后加底物TMB显色。
TMB在HRP酶的催化下转化成蓝色,并在酸的作用下转化成最终的黄色。
颜色的深浅和样品中的人肿瘤坏死因子α呈正相关。
用酶标仪在450nm波长下测定吸光度(OD值),通过标准曲线计算样品中人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浓度。
试剂盒组成:试剂盒组成48孔配置96孔配置保存说明书1份1份封板膜2片(48)2片(96)密封袋1个1个酶标包被板1×481×962-8℃保存标准品:450pg/ml0.5ml×1瓶0.5ml×1瓶2-8℃保存标准品稀释液 1.5ml×1瓶 1.5ml×1瓶2-8℃保存酶标试剂3ml×1瓶6ml×1瓶2-8℃保存样品稀释液3ml×1瓶6ml×1瓶2-8℃保存显色剂A液3ml×1瓶6ml×1瓶2-8℃保存显色剂B液3ml×1瓶6ml×1瓶2-8℃保存终止液3ml×1瓶6ml×1瓶2-8℃保存浓缩洗涤液(20ml×20倍)×1瓶(20ml×30倍)×1瓶2-8℃保存样本处理及要求:1.血清:室温血液自然凝固10-20分钟,离心20分钟左右(2000-3000转/分)。
仔细收集上清,保存过程中如出现沉淀,应再次离心。
实验室层析填料应用指南

咨询热线:800-810-9118 400-810-9118 网址:
3
层析介质应用
2、分子筛技术:是利用多肽分子大小、形状差异来分离 纯化多肽物质。Superdex peptide 专门分离多肽类产品 的高分辨率分子筛凝胶,分离的分子量范围为 100-7000 Da。高化学稳定性 , pH 1-14, 兼容有机溶剂 ( 乙腈 +TFA)。
• 如果反相和离子交换技术都效果不好,原因可能是溶解 性的问题。
• 使用凝胶过滤如 Superdex peptide,Sephadex LH20 都 很好的用在多肽纯化中。
• 需要增加选择性,载量和稳定性:用多维纯化方法,可 以将离子交换,分子筛和反相层析等多种技术结合,而 代替一步反相或反复用反相柱子纯化。
常见的重组细胞因子有:干扰素(Interferon,IFN)、肿瘤 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 TNF)、集落刺激因子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趋化因子(chemokine)、 生长因子(growth factor, GF)、白细胞介素系列(interleukin, IL) 等。
4
咨询热线:800-810-9118 400-810-9118 网址:
GE 生命科学部层析技术应用部
二、多肽分离技术的综合运用
对于大多数的多肽来说,仅仅一步纯化或一种技术应用 是不够的,通常会将反相,离子交换和凝胶过滤这三种 技术综合起来进行多步纯化,最终达到高的分辨率。 例 1 、PY574a 多肽,14aa,pI>10, 在酸性条件下不溶。
一、原核表达细胞因子的纯化工艺
1、重组人干扰素 α2b(rh-IFNα2b) 的纯化:
大肠杆菌发酵
TNF介绍

一、TNF的发现及发展历史目前普遍认为,TNF最早是1975年由Carswell发现的。
Carswell在研究中观察到,经卡介苗致敏的小鼠被注射大肠杆菌内毒素后,血清中出现一种物质,该物质在体内可以使移植肿瘤发生出血、坏死,遂将该物质命名为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 TNF)[1]。
其实早在十九世纪后期,Coley等就观察到,当肿瘤患者伴有感染时,其肿瘤偶尔可以消退甚至痊愈。
基于这些发现,Coley等开始用一些灭活的G+和G-细菌混合物作为疫苗,来治疗恶性肿瘤,称为“Coley毒素”疗法[2]。
Coley毒素的应用,大大提高了软组织肿瘤患者的生存率,这在当时获得了较高的评价。
1936年,随着Coley的去世,人们对Coley菌苗的兴趣被广泛应用的化疗和放疗所取代。
100多年后的今天,当人们再次关注“Coley毒素”疗法的时候,发现该疗法的主要原理之一就是通过诱导体内产生大量的TNF来实现抗肿瘤作用的[3]。
自Carswell发现TNF后,许多学者进行的其他研究均观察到TNF在体外和体内对多种肿瘤细胞有明显的细胞毒作用。
1984年Pennica等首次克隆了人TNF-α的cDNA,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成功[4]。
随后,即有许多学者致力于将TNF 应用于临床的研究[5]。
自1987年起,在欧洲(德国、英国、法国、波兰、埃及等)、美国、日本等地陆续有进行TNFⅠ期和Ⅱ期临床试验的报道[6]。
但临床试验的结果给对TNF满怀希望的人们带来的是失望。
TNF类似严重感染所致的不良反应令患者难以耐受,而患者可以耐受的剂量似乎达不到抗肿瘤的浓度[7]。
一时间TNF的临床研究陷入了低谷,进一步的临床研究几乎停滞。
由于TNF明确的抗肿瘤活性,使得不少学者不愿轻易放弃对其的研究。
90年代中期以来,陆续有临床研究者报道了TNF局部用药的临床结果[8]。
证明TNF 局部用药(大剂量局部灌流、肿瘤内注射、腔内注射等)既可达到良好的抗肿瘤效果,又可避免全身用药的严重副作用,这一发现重新燃起了人们对TNF的热情。
四正柏生物 人类TNF-α ELISA试剂盒说明书

REV20190712仅供研究,不用于临床诊断。
客服热线: 400-7060-959﹡技术支持邮箱: **************公司官网: 目录简介 ......................................................................................................................................................................... - 3 -检测原理 ................................................................................................................................................................. - 3 -试剂盒组分 ............................................................................................................................................................. - 4 -储存条件 ................................................................................................................................................................. - 5 -其他实验材料 ......................................................................................................................................................... - 5 -注意事项 ................................................................................................................................................................. - 5 -样本收集处理及保存方法 ..................................................................................................................................... - 6 -试剂准备 ................................................................................................................................................................. - 6 -操作步骤 ................................................................................................................................................................. - 7 -操作流程图 ............................................................................................................................................................. - 8 -操作要点提示 ......................................................................................................................................................... - 8 -结果判断 ................................................................................................................................................................. - 9 -结果重复性 ........................................................................................................................................................... - 10 -灵敏度 ................................................................................................................................................................... - 10 -特异性 ................................................................................................................................................................... - 10 -参考文献 ............................................................................................................................................................... - 10 -该产品由北京四正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NF客網上操作流程
IT部USC
2010.12.13
輸入網址:https:// 輸入用戶名及密碼,點擊“Submit”進入,如圖page3.
(注:密碼會隔段時間更新,如密碼為001,更新為002,以此類推)
對於包裝,製作標籤等來說,主要應用兩個模塊,一是Move WIP,二是e—pack。
首先選擇Move WIP(Working In Process ),如page4所示。
在所標示的框中,輸入所需操作的PO(PO尾后加%,方可顯示全部信息),點擊“Find PO/Cut”,顯示此PO所有的信息。
點擊Move WIP下方的“車”的標誌。
進入page5.
在Select Stage 中選擇CUT,再點擊“Submit”顯示page6.
在Qty. to Move處輸入同Qty. Avail.一樣的數量,如圖所示,輸入3。
在點擊“Save WIP”進入page7
點擊“Post Wip Movement”
點擊“Make More WIP Movement”進入執行AUDT.
在Select Stage中選擇“AUDT”,再Qty. to Move 輸入3,再點擊“Save WIP”(注:當完成CUT時,會在CUT下顯示3)
點擊“Post Wip Movement”,進入下一個畫面。
點擊“Make More WIP Movement”完成MOVE WIP操作。
在e-sps中選擇e-pack.
在“Find PO/CUT”輸入剛剛完成Move WIP的PO%,點擊“Find PO/CUT”,顯示此PO的詳細情況,再點擊“Create Labels”小箱子,開始製作標籤。
(在填寫此畫面前,會有同事給你裝箱單,所填資料以裝箱單為主。
)在“Qty. Per Carton ”輸入裝箱單上所寫每箱所裝數量,再輸入總重量,凈重量,
箱子的長,寬,高。
再點擊“Post”製作標籤完成。
還會進入page14畫面。
(注:在裝箱單上一般寫箱子長寬高單位為尺寸,在填寫時需轉換,1英尺=2.54釐米)
當有尾數,點擊“Keep Packing”重複page13的操作。
都完成之後,在“e-SPS”中再選擇“e-Pack”會顯示page15的畫面。
在“Find PO/Cut“中輸入,剛操作完的PO%,點擊“Find PO/Cut”,顯示PO全信息再選擇“Print Labels”,進入page16.
在此選擇需打印的範圍,第一項為打印全部沒有打印的標籤;第二項為設置打印的頁碼,選擇性打印。
再選擇“Print Labels”。
顯示page17
顯示紙箱標籤的號碼及總數,點擊“Print”,顯示page18
標籤內容以記事本格式存儲,如果已經連接好印表機,點擊直接打印;如果還未連接好印表機,可點擊右鍵,另存為自己電腦上,待印表機設置好再打印。
如果在完成標籤后要更改標籤內容時,可點擊“Adjust Carton”,進入page20.
此畫面顯示了該PO的所有信息,點擊此PO,進入需該界面。
方框為可修改內容,一般長寬高及重量不修改,除非要更換紙箱。
大多數修改的為數量,即Update Units。
在某些情況下,標籤會棄用,我們需刪除此標籤,點擊“Delete Carton”顯示下圖,再勾選“Delete”,點擊“Delete Selected Cartons”,顯示page23.
顯示對話框,選擇“確定”刪除此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