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植物的茎》评课记录
《植物的茎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科学青岛版2001》

《植物的茎》导学案
导学目标:通过本节课进修,学生能够掌握植物的茎的结构、功能和种类,了解植物茎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一、植物的茎的结构和功能
1. 植物的茎是植物的主要器官之一,它毗连着植物的根和叶,起着支持植物体和输送养分的作用。
2. 植物的茎由皮层、木质部和髓部组成。
皮层主要起珍爱作用,木质部主要起支持作用,髓部主要起储存作用。
3. 植物的茎的主要功能包括支持植物体、运输水分和养分、储存养分等。
二、植物的茎的种类
1. 单子叶植物的茎一般为直立茎,如小麦、水稻等。
2. 双子叶植物的茎种类较多,包括直立茎、匍匐茎、攀援茎等。
直立茎如玉米、豆类等;匍匐茎如草莓、草地榕等;攀援茎如豌豆、爬山虎等。
3. 其他种类的植物茎还包括块茎、蔓茎等,块茎如马铃薯、姜等;蔓茎如葫芦、南瓜等。
三、植物茎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1. 植物茎的支持作用:植物的茎能够支持植物体,使植物能够直立发展。
2. 植物茎的运输作用:植物的茎能够输送水分和养分到植物的各个部分,保证植物正常发展。
3. 植物茎的储存作用:某些植物的茎能够储存大量养分,如块茎和地下茎,方便植物在枯燥季节生存。
综上所述,植物的茎是植物体中非常重要的器官,具有支持、运输和储存等多种功能。
通过进修植物的茎,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植物的发展发育过程,认识到植物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希望同砚们能够认真进修本节课的内容,加深对植物的了解,培养对自然的热爱和珍爱认识。
植物的茎教学计划、反思、评课

植物的茎(二)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本课,学生能够自主的说出植物茎的结构以及各部分功能。
2、通过学习茎的结构和功能说出导管和筛管的位置以及功能。
技能培养目标1、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问题的水平。
情感培养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爱护一草一木思想情感。
重点1、木本植物的茎结构以及功能2、导管和筛管的位置功能难点1、导管和筛管的位置功能教学过程新课学习导入:世界上最高的树是澳洲的杏仁桉,它能够长到155M那么高世界上最粗的树是西西里岛的大栗树,它的直径最大的可达55M。
世界上体积最大的树来自美国的巨杉,在树下面开个洞能够通过一辆汽车,所以我们又称它为世界爷,那么为什么中间开了洞它却不会死亡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
一、自学指导请同学们自学课文p78—p80页的内容思考下面几个问题1、茎的结构是怎么样的?2、什么样的植物能够逐年加粗?3、玉米,小麦能够逐年加粗吗?4、大自然中的大树,经过风吹雨打它依然立于天地间,这是为什么?二、自学检查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的问题,讲解小结植物茎的结构和功能:三、自学讨论1、学生通过自学观察实验p79—p80页茎的输导功能以及节瘤形成图实行讨论:①、枝条的哪一个部分被染红?②、树枝的节瘤形成的原因?四、组织讨论,引导分析,深化理解1、植物茎的木质部里有导管,输导水分和无机盐。
2、植物茎的韧皮部里有筛管输导有机物,节瘤的形成是由于有机物由上往下运送时受阻长期推挤而成。
五、迁移拓展想一想:1、有人将铁丝固定在两棵行道书上的树干上晾衣服,你说说这种做法对不对?为什么?六、课堂小结本节的内容分两次完成,前一节课主要是讲到植物的芽和枝,这个节课讲的是是植物的茎和输导功能,较上一节课的内容来说,分配有点不均匀,这节课的内容稍多,但是内容连贯。
七、教学反思本堂课的教学设计,力求通过富有活力和吸引力的教学程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成为自主学习的人,针对本节内容的特点,灵活采用多种形式,多层次的直观教学手段以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精品》青岛版小学科学四上《4植物的茎》word教案

(青岛版五年制)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植物的茎一、教学目标:1.学习如何分别茎的各种型态。
2.根据不同型态的茎,学习了解它们的不同功能?二、教学过程:1.活动一:实物教学,观察植物的外形,并找出植物茎部的位置.2.讨论交流:不同的植物,他们的茎有什么特色呢?请你比一比它们的长度,大小,形状和颜色,是不是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有没有发现有些植物的茎长得粗粗的,有些则长得细细的?有的感觉很坚硬强壮.有的又显得很柔弱?不同的植物,他们的茎部就有不同的形状,很有趣吧!3.小结:看了这么多种不同的植物,你想一想他们的茎究竟有什么特殊的功能?和他们外在的长相形状有什么关系呢?4.设计植物的茎输送水分的实验。
准备器材:透明杯子.红墨水.芹菜实验方法:①在透明杯子上先装入水.②再滴入数滴红墨水③把芹菜放入红墨水中在芹菜接近水面的地方作个记号.④过一会儿,你就会发现芹菜茎透出红墨水的颜色.⑤由于刚才有作了记号,所以你可以根据刚才的记号和现在水位的高低来判断茎吸收了多少水.实验结果讨论:藉由实验的观察,我们可以知道茎具有输送水分的功能.注意事项:教师也可取用花朵来做实验,例如康乃馨.凤仙花,效果也不错喔!5.观察马铃薯的成长过程。
课后分组种植马铃薯:选择一个有芽眼的马铃薯,放置在一个装有水的平盘里,记得经常喷水在马铃薯上,如此可以帮助它成长得更快.种植过程要天天观察记录,让小朋友了解植物的茎(马铃薯)也可以发芽,成长.6.知识补充:为了教学的需要,教师可以根据所提供的照片,来增加补充的知识。
茎的功能:支撑叶和花:茎的节上有许多叶子,在叶子的上方可以开花结果,而茎有一个功能就是支撑茎上的叶和花,如此可让叶子充分接受日照,足以影响植物的生存.而茎也必须支撑花朵的部分,以利花朵可以藉由风或昆虫来繁延后代。
输送水分及养分:将根所吸收的水分和养分输送到植物的各部分去,若要明白茎输送水分的情形,可以藉由活动四的示范,让小朋友充分了解。
植物的茎评课稿

植物的茎评课稿在听完教师姓名老师关于“植物的茎”这一课程后,我深受启发,也有了一些思考和评价。
以下是我对这堂课的详细看法。
一、教学目标教师姓名老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课程标准的要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清晰地了解植物茎的结构和功能,这一目标明确且具有可操作性。
同时,老师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让学生在探究中逐步形成对植物茎的深入理解,这对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内容1、内容丰富且准确老师在讲解植物茎的结构时,运用了大量的图片、实物标本以及生动的比喻,使抽象的知识变得直观易懂。
例如,将茎的导管比作运输管道,形象地说明了其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功能。
对于茎的不同类型,如直立茎、缠绕茎、攀援茎和匍匐茎,老师不仅通过图片展示让学生有了直观的认识,还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实例,加深了学生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2、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整堂课的内容安排合理,从茎的外部形态到内部结构,再到茎的功能,逐步深入,环环相扣。
每个知识点之间过渡自然,让学生能够轻松跟上老师的教学节奏,构建起完整的知识体系。
3、联系实际,拓展应用老师在教学中注重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植物茎在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比如,讲解了如何通过修剪植物的茎来控制植物的生长和造型,以及如何利用茎进行无性繁殖等,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
三、教学方法1、实验探究法课堂上安排了学生分组实验,让学生亲自观察植物茎的横切面,通过自己的操作和观察来发现茎的结构特点。
这种探究式的学习方法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2、问题引导法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例如,在讲解茎的功能时,老师问道:“如果植物的茎受损,会对植物的生长产生什么影响?”通过这样的问题,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深入理解茎的重要性。
3、多媒体辅助教学运用多媒体展示丰富的图片、动画和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知识。
青岛版小学科学《植物的茎》优秀教案

青岛版⼩学科学《植物的茎》优秀教案12.植物的茎【教学内容】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课【教学⽬标】1.能⽤实验的⽅法探究茎运输⽔分的作⽤;会⽤简单的⼯具对植物的茎进⾏⽐较细致的观察;⽤⾃⼰喜欢的⽅式(画图或⽂字)表述研究成果。
2.在探究过程中能⼤胆猜想,养成认真细致、尊重证据的科学态度;愿意合作交流,体验到合作交流的乐趣。
3.知道植物的茎有运输⽔分和养料的作⽤。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会⽤简单的⼯具对植物的茎进⾏⽐较细致的观察,知道植物的茎有运输⽔分和养料的作⽤。
教学难点:学会解剖茎的⽅法,进⼀步培养学⽣的观察、想象能⼒。
【教具、学具】学⽣准备:每组:提前剪取带叶的枝条,迅速放⼊滴过红墨⽔的⽔中,并在阳光下照射3~4⼩时、放⼤镜、⼩⼑、红墨⽔、⽔、⽔杯、胶头滴管、观察记录表、彩笔。
等。
教师准备: 与茎有关的图⽚、⽂字资料。
【教学过程】⼀、创设情景,提出问题1.教师出⽰⼈们在⽣活中给花的根部浇⽔的情景,谈话导⼊:根吸收的⽔分怎样到达植物的叶、花、果实?学⽣讨论交流。
(教师出⽰课件相机引导:掐断植物的茎有液体渗出,说明什么?如果⽔分通过茎运输的,你认为茎的内部可能有什么样的构造?我们喝饮料可以借助吸管,茎⾥⾯有没有这样的吸管?)2.教师根据学⽣汇报进⾏⼩结:通过以上讨论我们知道茎可能具有运输⽔分的作⽤。
⼆、⼩组学习,⾃主探究1.制定实验⽅案。
这些只是我们的猜测,要想知道是不是这样,该怎样做?学⽣讨论交流:把植物的茎切开看看有没有运输管⼦。
同学们说得很好,要想知道梨⼦的滋味就得亲⼝尝⼀尝,为了能观察到茎⾥发⽣的变化,我要告诉⼤家解剖茎的两种⽅法——横切和纵切。
(课件演⽰)(教师引导:要想更清晰地看到运输⽔分的管⼦,最好给它做⼀个记号,看看还能⽤上⽼师给你们提供的哪种材料?学⽣交流:如果茎⾥真的有“管⼦”,可以把⼀些红墨⽔滴在杯⼦⾥,然后放⼊枝条浸泡⼀会⼉,再切开观察就能看到⽔分经过的路线了。
你估计这根枝条在红墨⽔中浸泡⼀段时间以后会产⽣什么现象? )根据学⽣交流教师讲解:植物的枝条在墨⽔中要多浸泡⼀段时间,观察到的现象才能明显。
青岛版小学科学四年级《植物的茎》课堂实录

青岛版小学科学四年级《植物的茎》课堂实录教材说明:《植物的茎》是青岛版科学四年级第三单元《植物的生活》中的一课,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植物的根、叶的作用之后,继续探究植物的另一重要器官—茎的作用。
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问题猜想设计实验验证试验获得结论表达与交流的过程,自行探究茎的作用;学会解剖茎的方法。
2、尊重证据,体验到合作与交流可以更好地完成认知。
3、知道植物的茎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利用简单的工具及实验方法对茎的内部结构进行观察,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
教学准备:夹竹桃、芹菜、红墨水、放大镜、小刀、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新课:师:早就听说我们班的同学特别聪明,今天老师来上课遇上了一个难题,同学们能帮帮我吗?我带来了几株凤仙花,或许等会上课时能用上,可我怕他枯萎了,谁能帮我想个办法让它保鲜。
(出示凤仙花)生:把它放在水里。
生:可以用一个塑料袋把他罩起来。
师:你们俩的生活经验很丰富,老师为了感谢你俩每人给你们一瓶果汁喝。
(果汁的管子都被堵住了)生、(喝果汁)怎么喝不着?(自己动手找出原因) 原来这管子给堵住了。
二、提出问题,作出猜想。
师:刚才这两位同学通过导管用嘴巴喝到了水,那植物是用什么喝水的呢?生1:植物是用根喝水的。
生2:植物是用根毛吸取地下的水分。
师:根吸收的水分是怎样输送到植物的叶和花的呢?生1:植物根吸来的水分靠茎输送到的叶和花的。
生2:植物茎内有管子。
生3:根吸来的水分靠茎内的导管输送到植物全身的。
三、自由设计,自主探究。
师:茎内有管子这是我们的猜想,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来证实我们的猜想呢?生:动手实验。
师:对、实践得出的才是真理,为了我们的试验更有效,更有针对性,我们课前已经做了充足的准备,看看谁的发现更多?师:现在请各组汇报一下你们的实验,一个小组汇报时,其他小组注意倾听,有意见或有补充可以及时地提出来。
生:我们组选用的材料有:带叶植物的茎、玻璃杯、小刀、放大镜、红墨水……师:你能告诉同学们,为什么要选用红墨水吗?生:植物内的管子也许是透明的,用上红墨水为了能看得清楚。
青岛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植物的茎》教学实录

《植物的茎》教学实录一、课堂导入阶段师: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植物的身体的相关知识,同学们掌握的怎么样?我们来检查一下好吗?生:好师:谁来描述一下植物的身体一般由几部分组成?生: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师:回答非常完整。
谁来描述一下植物的根有什么作用?生:根有三个作用:固定,吸收水分,吸收养分师:回答非常清楚。
还有最后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是最难的。
谁能详细描述一下植物的叶子有什么作用?生1:植物体内的水变成水蒸汽从叶的气孔跑出,飞散到空中,这个过程叫蒸腾作用生2:叶绿体把根吸收的水分和气孔进来的二氧化碳,在阳光的作用下,合成养料,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师:这两位同学清楚地描述了植物叶子的重要作用。
听完这两位同学对植物叶子作用的描述,我发现植物叶子这两个作用都要消耗同一种东西,你发现了吗?你可以自己再复述一遍看看,想一想是什么学生复述思考师:谁来回答一下植物叶子的这两个作用都要消耗什么?生:都要消耗水师:植物叶子的这两个这两个作用都离不开水分,我们可以把他概括一下利用水分,制造养料师:那植物叶子消耗的水分是植物的哪个部分获取的?生:植物的根师:叶子利用水分制造的养料要送到哪里去呢?生:送到植物全身师:那也就是说叶子制造的养分也要送到根部。
那植物的根吸收的水分是通过什么运送到植物的叶子的?生:植物的茎师:植物的叶子利用水分制造的养料又是通过什么输送到植物的根的?生:植物的茎师:这两个都要通过植物的茎,通过观察,我们发现水分和养料运输的方向是不同的,那是什么方向呢?生:水分,由下到上;养料由上到下师:我们把这两个方向也记录下来(投影展示运输方向)师:通过刚才我们对以前知识的回顾和分析,我发现植物茎有一个重要作用,你发现了吗?能说一下吗?生:运输作用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植物茎的运输作用二、学习新课1、确定探究的目标师:通过我们刚才的分析,并且结合图片,你有哪些想知道的问题?交流一下你想研究的问题学生交流师:把刚才总结的问题,记录在实验记录表上实验记录表一茎的作用基本结论运输作用备注感兴趣的问题茎能运输水分和养分是通过什么进行的?茎上真有运输水分的管子吗管子在茎的中心还是外部,还是内外都有?往上运输和往下运输是同一种管子吗?2、探究水分的运输师:要想解决这么多的问题,就要通过实验来验证一下,我们先来看一下植物的茎是如何把水分输送到叶子的。
青岛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植物的茎》评课记录

《12、植物的茎》评课记录表科目科学授课人课题《12、植物的茎》授课班级四年级授课时间11月5日整理人评课人评课要点记录优点:一、课堂朴实,注意深挖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这是一堂比较精彩的科学课!课堂气氛活跃,高潮迭起。
贯穿了“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课改理念,为使这一理念落到实处,教师创设了问题的情景,提供了丰富的有结构性的材料,引领学生在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探究,在众多的体验中感悟到科学探究的乐趣与意义。
课程导入简单明了,很原生态,又能很好地将本课内容引导出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现了科学知识的学习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活动主动建构的。
教师在解读教材时大胆处理教材,不拘泥于教材本身,设计教学目标联系当前学生情况和社会实际,使教学目标和教学手段不断地碰撞结合,确定教学目标后,所有的教学环节都是充分为教学目标服务的。
微课程的使用非常的合理和必要。
二、从学生出发,为学生服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多地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去安排探究活动,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
还在探究过程中,用常见的公路与茎中的导管、筛管做类比,学生头脑中一下就出现导管和筛管的形象,体验到两种管的作用及排列方式。
徐老师在教学中还善于对学生的能力培养,让学生一步步在自己的猜测与描述中,一点点接近要学的知识。
三、科学与生活紧密相连再次认识到科学的教学离不开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联系得越紧密越巧妙,学生感受亦越深,越能体会到学习科学的乐趣。
科学离不开科学探究,但之前听课很多老师是为了在课堂上有探究而设计探究,显得形式而无真正效果。
而这一节课,学生既动手动脑,又准确地落实了知识。
建议:1、教学生成性和突发性情景需要事先预设,学生被教学活动吸引和如何调整课堂教学需要关注,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还可以继续提高。
2、要随时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与反应,给予必要的及时的帮助。
3、教学三维目标,课型应该和教学内容应该充分相一致,教学过程应该体现教学设计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植物的茎》评课记录表
科目科学授课人课题《12、植物的茎》授课班级四年级授课时间11月5日整理人
评课人
评课要点记录
优点:
一、课堂朴实,注意深挖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这是一堂比较精彩的科学课!课堂气氛活跃,高潮迭起。
贯穿了“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课改理念,为使这一理念落到实处,教师创设了问题的情景,提供了丰富的有结构性的材料,引领学生在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探究,在众多的体验中感悟到科学探究的乐趣与意义。
课程导入简单明了,很原生态,又能很好地将本课内容引导出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现了科学知识的学习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活动主动建构的。
教师在解读教材时大胆处理教材,不拘泥于教材本身,设计教学目标联系当前学生情况和社会实际,使教学目标和教学手段不断地碰撞结合,确定教学目标后,所有的教学环节都是充分为教学目标服务的。
微课程的使用非常的合理和必要。
二、从学生出发,为学生服务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多地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去安排探究活动,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
还在探究过程中,用常见的公路与茎中的导管、
筛管做类比,学生头脑中一下就出现导管和筛管的形象,体验到两种管的作用及排列方式。
徐老师在教学中还善于对学生的能力培养,让学生一步步在自己的猜测与描述中,一点点接近要学的知识。
三、科学与生活紧密相连
再次认识到科学的教学离不开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联系得越紧密越巧妙,学生感受亦越深,越能体会到学习科学的乐趣。
科学离不开科学探究,但之前听课很多老师是为了在课堂上有探究而设计探究,显得形式而无真正效果。
而这一节课,学生既动手动脑,又准确地落实了知识。
建议:
1、教学生成性和突发性情景需要事先预设,学生被教学活动吸引和如何调整课堂教学需要关注,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还可以继续提高。
2、要随时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与反应,给予必要的及时的帮助。
3、教学三维目标,课型应该和教学内容应该充分相一致,教学过程应该体现教学设计的过程。
教学方法还可以再灵活多变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