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初二语文下册 21《庄子》二则《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新人教版
《庄子》二则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结构梳理
惠子→力辩 求真 拘泥
庄子→巧辩 尚美 超然
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1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2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1句是惠子针对庄子知鱼之乐而发起的疑问;语气较轻; 2句是庄子针对惠子的问话的回答;用的是反问的语气;语气较强 这句话不从正面回答惠子的问题;而从反面相对;收到很好的表达效果
3 在这场辩论中庄子是如何化解惠子的发难的
庄子把安知;解释成哪知道或怎知道;而惠子本意是怎么能知道 庄子偷换概念;避重就轻;化解了发难;其机智灵活的形象跃然纸上
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一 背诵《北冥有鱼》;说说文中讲了哪几层意 思;作者笔下的鹏是个什么样的形象
参考答案: 第一层:描述鲲鹏形象形体硕大无比 变化神奇莫测 奋飞气势壮美 第二层:鹏鸟南飞有所待 以野马尘埃作比;表明万物皆有所待
主旨:任何事物的存在都要依附于一定的条件;它们的活动都是有所凭借的 鹏的形象: 作者笔下的鹏是一个硕大无比 志向高远但又无法摆脱外力束缚的大鸟形象;它象征着渴望追求崇高的理想却无法挣脱现实束缚的庄子
在惠子巧妙地援引庄子的反驳建立起符合逻辑的推理后;庄子似乎应该无言以对而就此认输了;可是他却又返回争论的起始;借偷换概念而避重就轻地将惠子的发难化解了 所谓偷换概念;指他把惠子说的安知;解释成哪里知道或怎样知道;而惠子的本意却是怎么能知道
2 庄周肯定自己能知道鱼之乐;从认知规律上来说;庄子的逻辑推理纯属诡辩;但这种诡辩并不使人反感;因为庄子完全是以艺术心态去看待世界的;典型的移情作用;庄周是把自己的快乐移栽到鱼的情绪上;反过来更衬托出庄子的快乐
最新人教版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册《庄子》二则

PPT论坛:
PPT 课件:/k ejian/
语文课件:/kejian/yuw en/ 数学课件:/kejian/shuxue/
英语课件:/kejian/ying yu/ 美术课件:/kejian/me ishu/
想象高空俯视情景
苍苍:湛蓝。
正色:真正的颜色。 邪:
同“耶”,疑问语 气词。 极:
下:尽。 是:
向下。
这样。
课文解读
读课文,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1. 文章标题为“北冥有鱼”,后来怎么又写鸟了? 2. 在庄子的作品中,往往借用寓言故事说理,使文章
生动活泼,寓意隽永,感染力强。文章借鲲鹏的寓 言说明什么道理? 3. 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那么人对 事物的认识有没有局限呢?
历史课件:/kejian/lish i/
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
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
若垂天之云。
动作描写
冥:同“溟”,海。
鲲:大鱼名。 怒:
振奋,这里指用力 垂天鼓动翅膀。
之云: 悬挂在天空的云。
介绍鲲鹏形体
引用:表明这种情形真实可信。 海运:海水运动。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 天池:天然形成的水池。 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 志怪:
全:完全,肯定(是这样)。 循其本:追溯话题本原。循,
追溯。 云者:
助词,用于句末,表 停顿,以引出下文。
惠子采用逻辑推理,首先承认不是庄子,故不知道 庄子,然后照此推理,庄子不是鱼,因此也不知鱼之乐。
课文解读
阅读并思考: 【庄子】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 乐,全矣! 【庄子】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 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课内文言文第21课《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对比阅读(7篇)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对比阅读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
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我知之濠上也。
"【一】【甲】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
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
”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鵮,子知之乎?夫鹓鵮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于是鸱得腐鼠,鹓鵮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乙】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
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4分)①惠子相梁②搜于国中三日三夜③非梧桐不止④子非鱼,安知鱼之乐?2.翻译句子。
(3分)“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3.第一则中哪两个字能够表现惠子看重功名利禄?(2分)4.第二则故事庄子与惠子争论的焦点是什么?可以看出庄子具有什么样的思想。
(4分)参考答案:(1)做宰相(2)国都(3)栖息(4)怎么,哪里2.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的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 (3分)3.恐搜(2分)4.争论的焦点是:庄子究竟能不能知道鱼(外物)的快乐。
庄子认为鱼儿很快乐,这其实是他愉悦心的投射和反映,也反映了庄子推崇“自然”的反对“人为”的思想。
译文:惠施做了梁国的国相,庄子去看望他。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四、特点、写法
特点: 1、心境:愉悦自然,轻松闲适。 2、论辩:机智敏锐 简洁精炼 写法:寓言故事说理
1、借事喻理 2、借物喻人 3、比喻 对比 衬托
五、知识积累
《庄子》中许多内容已衍化为寓言和成语,保 留在现代汉语中。例如:
庄子智慧
庄子:巧辩,重欣赏, 对外界认识,带有欣赏 的态度。
惠子:力辩,重分析, 对事物有一种求实存真 的态度。
读懂庄子—“是鱼之乐也”
庄子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 心境?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 齐物》
庄子认为“是鱼之乐”,其实是 庄子愉悦舒适心境的一种表现。
还原对话
两千三百多年前,在美丽 的濠水边,伴着清风,和着 鸟鸣,鱼儿在水中游来游去, 悠闲自在,庄子和惠子出游, 来到濠边的桥上......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感叹)
惠子: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质问)
庄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反驳)
惠子: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
乐,全矣!
(刁难)
庄子: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
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辩解)
三、读懂庄子
你认为在庄子和 惠子的辩论中,谁 是胜者?
请用“我认为___是胜 者,因为_______ ___。”进行表述。
汝安知(哪里) —— 吾已知 (偷换概念)
庄子理由: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子曰‘汝安知鱼乐’,既已知吾知之。
在两千三百年前的一天,阳光和煦,微风 轻拂,有一对朋友,他们在濠水的桥上,进行 着一段颇有意味的对话......
第21课 《庄子》二则(《北冥有鱼》《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析读课文
大鹏形象:
硕大无比 力大无穷 志存高远 善借长风
墨剑飘雨
析 读 课 文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试赏析l“iyon鹏gqian之g 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 李永强 九万里”这句话。
击抟
三千里
墨剑飘九雨 万里 liyongqiang 李永强
传神、生动地勾勒出大鹏拍 击水面、乘风而上的情形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析 读 课 文 墨剑飘雨
文章李永借强liy鲲ongq鹏iang的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
说明任何事物的存在都要依 附于一定的条件,它们的活 动都是有所凭借的。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疏通文意
山野中的雾气,奔腾如野马。
表示选择。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天色湛蓝,是它真
正的颜色吗?
代大鹏。
这样。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大鹏从天空往下看,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
知识盘点
4. 一词多义
①去以六月息者也 息
②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______气__息__,__这__里__指__风_______ ______气__息_________________
5. 重点实词 (1)其翼若垂天之云 (2)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3)志怪者也
垂:___悬__挂_____________________ 海运:_海__水__运__动_________________ 徙:___迁__移_____________________ 志:___记__载_____________________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1课《庄子二则》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2.本文开头描述鲲鹏的形象及奋飞时的壮美气势与论 述“逍遥游”有什么联系?
鲲鹏展翅高飞,必须凭借六月的大风。说明世间万物都 要凭借外力才能活动,从而回答了“逍遥”要有所依凭。
注释 循其本:追溯语题本原。 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你说“你哪里知道鱼是快乐 的”等等。云者,助词,用于句末,表提顿,以引起下文。
译文
庄子说:“请追溯话题本原。你说‘你哪里知道鱼是快 乐的'等等,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问我,我是在 濠水上知道的。 ”
三、问题归纳
北冥有鱼
1.”“尘埃”的运动依靠什么?写它们有什么作
用?
“野马”“尘埃”的运动也必须依靠气息,“生物之以息 相吹也”。这里和鹏相比,说明万物均“有所待”(有所待,须 凭借,要依靠),世上的万物无论大小,都受到不同的限制,处 在不同的束缚之中。因此,大鹏也好,“野马”“尘埃”也好,状似逍遥,其实并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 “鯈鱼出游从容, 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 “我非子,固不 知子矣; 子固非鱼也, 子之不知鱼之乐, 全矣!”庄子曰:“请 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我知之濠上也。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1课《庄子二则》 知识点
7.你敬佩鲲鹏吗?谈谈你的理由。
示例一:我敬佩鲲鹏,因为鲲鹏入深海,翔九天,胸怀 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搏击长空,纵横大海,就像范仲淹、诸 葛亮、毛泽东等历史人物,他们以天下苍生为己任,推动历 史向前发展。
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21课《庄子二则——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知识点总结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一.作者简介庄子(约前369一前286),名周,字子休,战国时宋国蒙人。
曾为漆园吏,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
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的主要思想是“天道无为”,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
主张“无为”,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
本文选自庄子《逍遥游》。
《逍遥游》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独特的风格。
“逍遥游”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
全篇一再阐述无所依凭的主张,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
二.基础积累1.重点词汇释义(1)安知鱼之乐(安:疑问代词,怎么)(2)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全:完全,肯定)(3)请循其本(循:追溯)(4)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之:代词,代鱼的快乐)2.古今异义(1)安知鱼之乐(安:古义:怎么。
今义:安全。
)(2)固不知子矣(固:古义:本来。
今义:结实,牢靠。
)(3) 子非我(子:古义:你;今义:孩子,儿子)3.写作手法(1)精彩的论辩艺术。
通篇采用对话形式,两人一句接着一句,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把这场辩论深化,显示了精彩的论辩艺术。
(2)笔法轻松,充满机智与幽默。
围绕庄子是否知道“鱼之乐”的小辩论,本是深奥的逻辑问题,但描述论辩过程的笔调轻松、闲适,两人语言不乏幽默,令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
二、词类活用其视下也(名词用作状语,往下)志怪者也(形容词用作名词,怪异的事情)水击三千里(名词用作形容词,在水面上)南冥者,天池也(名词用作形容词,天然的)三、参考译文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
庄子说:“白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
”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请追溯话题本原。
八年级语文下册21庄子二则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课件新人教版

检查预习
3.文学常识填空。 庄子,( )时期( )家,( )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 子》一书是( )的著作,现存( )篇,包括内篇( )篇,外 篇( )篇,杂篇( )篇。《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节选自 外篇中的( )。
答案:战国 哲学 道家 庄子及其后学 33 15 11 《秋水》
答案: 1.(1)固然 (2)顺着,沿着 (3)代词,鱼的快乐
当堂检测(2) 2.下列句子中“与”的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答案:B B:“给 ”的意思;其他三项都是“和”的意思。
当堂检测(3)
3.翻译下列句子。 (1)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我非子,固不知子矣。 固:_____________ (2)请循其本。 循:_____________ (3)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之:_____________
答案: 1.(1)固然 (2)顺着,沿着 (3)代词,鱼的快乐
当堂检测(2)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我非子,固不知子矣。 固:_____________ (2)请循其本。 循:_____________ (3)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之:_____________
写作特色(一)
一、行文轻松,诗意盎然。
轻松闲适,诗意盎然。一力辩,一巧辩; 一求真,一尚美;一拘泥,一超然;让人读 后会心一笑而沉思良久。
写作特色(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案】濠梁(háo ) 鲦鱼(tiáo) jì yǐ (既已)
循(xún)
检查预习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是鱼之乐也。 (2)固不知子矣 (3)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4)请循其本
答案: (1)是鱼之乐也。 (2)固不知子矣 (3)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4)请循其本
() () () ()
21 《庄子》二则《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
学习目标 1.了解庄周、惠子(名家)及庄惠之交; 2. 朗读课文,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丰富文言知识; 3. 体味人物对话时的语气,理解文中阐述的道理; 4. 同时要注意拓宽阅读视野,增加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了解。
学习重难点
理解文中阐述的道理,提高辩证思维与逻辑思维能力。
文章结构
庄 庄子:鯈鱼出游从容,鱼之乐 --发出感叹
子 惠
惠子: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首先发难
子 游
庄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
--反唇相讥
机 智
于 惠子:我不知子,子不知鱼全矣 --逻辑推断
巧
濠
妙
梁 庄子:循其本,知之濠上
--回转话题
之
上
主旨归纳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通过庄子与 惠子围绕“鱼之乐”而展开驳论,表现了庄子 的机智与巧妙的辩论风格,也表现了其“万物 与我为一”的思想。
作者简介
庄子,姓庄, 名周,字子休(亦说子沐) ,宋国蒙人, 东周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 家和文学家。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 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代表作品 为《庄子》,其中的名篇有《逍遥游》、《齐物 论》等。与老子齐名,被称为老庄。
庄子具有艺术哲学家的风貌,惠子则带有逻辑家的 个性。庄子与惠子,由于性格的差异导致了不同的基本 立场,进而导致两种对立的思路──一个超然物外,但又 返回事物本身来观赏其美;一个走向独我论,即每个人 无论如何不会知道第三者的心灵状态。
检查预习
1.给加着重号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濠梁( ) 鲦鱼( ) 循( ) jì yǐ ( )
概念理解
【天人合一】庄子主张是"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 “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汉代儒家思想家董仲舒发展为 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 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 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老 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天”代表“道”、“真理”、“法则”,万物芸芸,各含道 性,“天人合一”就是与先天本性相合,回归大道,归根复命。 天人合一不仅仅是一种思想,而且是一种状态。
后世评价庄子
荀子:“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 司马迁(汉):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 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善属书离辞, 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 李白(唐):“万古高风一子休,南华妙道几时修。 谁能造入公墙里,如上江边望月楼。” 苏轼(宋):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 子》,得吾心矣! 鲁迅:其文则汪洋捭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 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
庄惠之交
庄子有着旷达的心境,视富贵荣华有如敝屣。其高 超之生活情趣,自然超离人群与社群。无怪乎在他眼中, “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像庄子这样绝顶聪明 的人,要想找到一两个知己,确是不容易。平常能够谈 得来的朋友,除了惠子之外,恐怕不会再有其他的人了。 他们都好辩论,辩才犀利无比;他们亦很博学,对于探 讨知识有浓厚的热诚。
概念理解
【天人合一】庄子主张是"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 “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汉代儒家思想家董仲舒发展为 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 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 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老 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天”代表“道”、“真理”、“法则”,万物芸芸,各含道 性,“天人合一”就是与先天本性相合,回归大道,归根复命。 天人合一不仅仅是一种思想,而且是一种状态。
名家简介
名家以辩论名实等思辨问题为中心,并且以 善辩成名的一个学派,又称“辩者”、“刑(形 )名家”。按:“名”就是指称事物的名称,用 今话说,就是“概念”;“庄实惠”之就交是“名”所指 称的事物。
名家擅长论辩,但其论辩又流于“苛察缴绕 ”,疙疙瘩瘩,诡谲奇异,所以历史上一直名声 不好。 名家的代表人物有公孙龙、惠施等。
《秋水》成语故事
望洋兴叹:原指在伟大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现多比喻做 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贻笑大方:指让内行人笑话,含贬义。 太仓稊米; 太仓一粟:比喻非常渺小。 井底之蛙:井底的蛙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块天,比喻见识 短浅,思路狭窄的人。 大方之家:原指懂得大道理的人,后泛指见识广博或学有专长 的人。 欣然自喜:指高兴地自觉喜悦。 牛马不辨:辨,别也,言广大,故望不分别也。河流水大分不 清岸边的牛和马。喻河流水势浩大。
(这 ) ( 本来 ) 【 完全,肯定(是这样)】 ( 追溯 )
检查预习
3.文学常识填空。 庄子,( )时期( )家,( )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 子》一书是( )的著作,现存( )篇,包括内篇( )篇,外 篇( )篇,杂篇( )篇。《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节选自 外篇中的( )。
答案:战国 哲学 道家 庄子及其后学 33 15 11 《秋水》
朗读节奏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 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 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 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 ‘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 濠上也的辩论可以看出两个人的心境 有什么不同?
答案:惠子求实的态度近乎呆板,而庄子极 富灵性,有诗人一般的心境。
【文本探究】(二) 2、请概括《庄子》的语言有什么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