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的特征》优秀教案

合集下载

《中国建筑的特征》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必修下册

《中国建筑的特征》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必修下册

《中国建筑的特征》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必修下册《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教学目标:1、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

2、了解中国建筑的特征,感受中国建筑之美。

3、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

教学重点: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及其说明顺序。

教学难点:熟悉优良建筑传统,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方法:图片及视频欣赏,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及作者简介1、自然科学小论文文体简介。

2、《中国建筑的特征》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梁思成,对这个名字,我们可能会感到陌生,但和他相关的两个人我们就比较熟悉了,这位(PPT),他的父亲梁启超,他参与过“公车上书"发起并参与维新变法运动,倡导近代文学革命运动。

这位(PPT),他的妻子,民国时期著名才女,林徽因,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

我们非常熟悉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以及挂在天安门城楼上的国徽造型就是有这对夫妇参与设计的。

(PPT梁思成简介)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国家,不仅拥有巍峨的山川,秀美的河流,还有数不尽的名胜古迹,现在请同学们观看看白板上这四幅图(PPT),一眼便能看出哪个建筑是欧美建筑(右上),哪个是印度建筑(左下),哪个是俄罗斯建筑(右下),哪个是中国建筑。

我们之所以能快速看出这些,是因为不同地区不同的建筑都有各自不同的风格,那中国建筑具体都有哪些特征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梁思成的《中国建筑的特征》,相信我们能从中找到答案。

分析课文这篇文章大致可以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讲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后半部分讲中国建筑的文法。

特征一:三部分:台基、房屋、屋顶(PPT五门背景和景阳宫)特征二:一所房子由若干建筑构成(PPT四合院图)讨论:根据书下注释,找出“回廊”“正屋"“厢房”“耳房"“天井”“游廊"等。

(参考课本中图和讲台上四合院模型)左右均齐对称,四合院是这样,中国其他建筑也讲究对称,甚至城市规划也这样。

人教版高中高三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课文原文及教案

人教版高中高三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课文原文及教案

【导语】“中国建筑的特征”是偏正短语,中⼼词是“特征”,指⽰物的显著特⾊。

“建筑”⼀词界定了作者的专业学术领域,“中国”⼀词,⽓宇轩昂,视野开阔,表现了作者作为建筑学⼀代宗师开阔的视⾓和强烈的民族⾃豪感。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课⽂ 第⼀节中国建筑之特征 建筑之始,产⽣于实际需要,受制于⾃然物理,⾮着意创制形式,更⽆所谓派别。

其结构之系统,及形式之派别,乃其材料环境所形成。

古代原始建筑,如埃及、巴⽐伦、伊琴、美洲、及中国诸系,莫不各⾃在其环境中产⽣,先⽽胚胎,粗具规模,继⽽长成,转增繁缛。

其活动乃赓续的依其时其地之⽓候,物产材料之供给;随其国其俗,思想制度,政治经济之趋向;更同其时代之艺⽂,技巧,知识发明之进退,⽽不⾃觉。

建筑之规模,形体,⼯程、艺术之嬗递演变,乃其民族特殊⽂化兴衰潮汐之映影;⼀国⼀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貌。

今⽇之治古史者,常赖其建筑之遗迹或记载以测其⽂化,其故因此。

盖建筑活动与民族⽂化之动向实相牵连,互为因果者也。

中国建筑乃⼀独⽴之结构系统,历史悠长,散布区域辽阔。

在军事,政治及思想⽅⾯,中国虽常与他族接触,但建筑之基本结构及部署之原则,仅有和缓之变迁,顺序之进展,直⾄最近半世纪,未受其它建筑之影响。

数千年来⽆遽变之迹,渗杂之象,⼀贯以其独特纯粹之⽊构系统,随我民族⾜迹所⾄,树⽴⽂化表志,都会边疆,⽆论其为⼀郡之雄,或⼀村之僻,其⼤⼩建置,或为我国⼈民居处之所托,或为我政治、宗教、国防、经济之所系,上⾃⽂化精神之重,下⾄服饰、车马、⼯艺、器⽤之细,⽆不与之息息相关。

中国建筑之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即我艺术及思想特殊之⼀部,⾮但在其结构本⾝之材质⽅法⽽已。

建筑显著特征之所以形成,有两因素:有属于实物结构技术上之取法及发展者,有缘于环境思想之趋向者。

对此种种特征,治建筑史者必先事把握,加以理解,始不⾄淆乱⼀系建筑⾃⾝优劣之准绳,不惑于他时他族建筑与我之异同。

人教版高中高三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课文原文及教案

人教版高中高三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课文原文及教案

人教版高中高三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课文原文及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中国建筑的特征》课文内容,了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

2.培养学生对中国建筑文化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通过课文学习,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写作水平。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中国建筑的特征。

2.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论证方法,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1)展示一些中国著名建筑图片,如故宫、颐和园等,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这些建筑的特点。

(2)简要介绍中国建筑的历史背景,为学生学习课文做好铺垫。

2.课文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2)教师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课文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中国建筑有哪些特征?3.课文解析(1)分析课文第一段,引导学生理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

(2)分析课文第二段,让学生了解中国建筑在结构上的特点。

(3)分析课文第三段,让学生了解中国建筑在审美上的特点。

4.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中国建筑与其他国家建筑相比,有哪些独特之处?(2)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5.课后作业(1)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中国建筑特点的短文。

(2)收集有关中国建筑的相关资料,了解中国建筑的发展历程。

四、教学策略1.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建筑实例,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中国建筑的特点。

2.采用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结合课后作业,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2.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通过课后作业的批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六、教学资源1.课文原文2.中国建筑图片3.相关资料本节课通过学习《中国建筑的特征》,让学生了解了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和风格;(2)使学生掌握中国建筑的主要结构和材料;(3)培养学生对中国建筑艺术的欣赏和评价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观察和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中国建筑的特点;(2)运用比较法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采用实地考察和手工制作,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国建筑艺术的热爱和自豪感;(2)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3)引导学生关注和保护文化遗产。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和风格(1)介绍中国建筑的总体风格,如对称、和谐、层次分明等;(2)分析中国建筑的主要结构,如木结构、砖石结构等;(3)讲解中国建筑的装饰艺术,如雕梁画栋、飞檐翘角等。

2. 中国建筑的主要结构和材料(1)介绍中国传统建筑的结构体系,如柱梁枋檩、斗拱等;(2)讲解中国建筑所使用的材料,如木材、砖石、琉璃等;(3)分析不同材料在建筑中的作用和审美价值。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中国建筑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和欣赏中国建筑的美;(2)提问:“你们对中国建筑有哪些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和风格;(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3. 实例分析:(1)展示中国传统建筑的图片,让学生分析其结构和特点;(2)教师讲解实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国建筑的风格和特点。

4. 课堂讨论:(1)提出问题:“中国建筑与其他国家的建筑有哪些不同?”;(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后作业1. 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选择一座中国传统建筑进行观察和分析,了解其结构和特点;2. 让学生绘制一幅中国建筑的示意图,展示其结构和装饰艺术;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和表现;2. 课后作业:评价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如内容丰富、结构清晰、表达准确等;3. 实践操作:评价学生在实地考察和手工制作过程中的表现,如操作规范、创新意识、团队合作等。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标题: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导语:
中国建筑是中华民族智慧和文化的结晶,具有深厚的历史和独特的特征。

本教案将着重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包括建筑风格、结构特点、装饰艺术等方面的内容,旨在让学生对中国建筑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建筑风格的多样性
中国建筑风格的多样性可分为四大类:古代宫殿建筑、园林建筑、寺庙建筑和民居建筑。

学生可以通过对这四种风格的了解,感受中国建筑风格的多样性和独特之处。

1. 古代宫殿建筑
古代宫殿建筑是中国建筑的代表之一,包括故宫、颐和园等。

它们以庄严、宏伟的气势和丰富多样的装饰为特点,给人一种庄重肃穆的感觉。

2. 园林建筑
中国园林建筑是中国建筑的瑰宝,融合了山水、建筑、植物和人文景观的完美结合。

山石、水池、亭台楼阁等元素的运用,使得园林建筑具有独特的东方韵味。

3. 寺庙建筑
中国寺庙建筑以佛教和道教寺宇为主,融入了中国古代建筑学的精华。

金、木、石、彩绘等元素的运用,使寺庙建筑具有独特的宗教氛围和艺术价值。

4. 民居建筑
中国民居建筑是中国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域的建筑风格。

不同地方的民居建筑各具特色,反映了当地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地域文化。

二、建筑结构特点的传承
中国建筑的结构特点一直被世人所称道,主要体现在建筑材料的运用和结构体系的设计上。

1. 建筑材料的运用。

人教版高中高三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课文原文及教案

人教版高中高三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课文原文及教案

人教版高中高三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课文原文及教案【导语】“中国建筑的特征”是偏正短语,中心词是“特征”,指示物的显著特色。

“建筑”一词界定了作者的专业学术领域,“中国”一词,气宇轩昂,视野开阔,表现了作者作为建筑学一代宗师开阔的视角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课文第一节中国建筑之特征建筑之始,产生于实际需要,受制于自然物理,非着意创制形式,更无所谓派别。

其结构之系统,及形式之派别,乃其材料环境所形成。

古代原始建筑,如埃及、巴比伦、伊琴、美洲、及中国诸系,莫不各自在其环境中产生,先而胚胎,粗具规模,继而长成,转增繁缛。

其活动乃赓续的依其时其地之气候,物产材料之供给;随其国其俗,思想制度,政治经济之趋向;更同其时代之艺文,技巧,知识发明之进退,而不自觉。

建筑之规模,形体,工程、艺术之嬗递演变,乃其民族特殊文化兴衰潮汐之映影;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

今日之治古史者,常赖其建筑之遗迹或记载以测其文化,其故因此。

盖建筑活动与民族文化之动向实相牵连,互为因果者也。

中国建筑乃一独立之结构系统,历史悠长,散布区域辽阔。

在军事,政治及思想方面,中国虽常与他族接触,但建筑之基本结构及部署之原则,仅有和缓之变迁,顺序之进展,直至最近半世纪,未受其它建筑之影响。

数千年来无遽变之迹,渗杂之象,一贯以其独特纯粹之木构系统,随我民族足迹所至,树立文化表志,都会边疆,无论其为一郡之雄,或一村之僻,其大小建置,或为我国人民居处之所托,或为我政治、宗教、国防、经济之所系,上自文化精神之重,下至服饰、车马、工艺、器用之细,无不与之息息相关。

中国建筑之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即我艺术及思想特殊之一部,非但在其结构本身之材质方法而已。

建筑显著特征之所以形成,有两因素:有属于实物结构技术上之取法及发展者,有缘于环境思想之趋向者。

对此种种特征,治建筑史者必先事把握,加以理解,始不至淆乱一系建筑自身优劣之准绳,不惑于他时他族建筑与我之异同。

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范文

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范文

语⽂《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范⽂ 中国古代建筑在中国古代传统⽂化⼤⼟壤中⽣长、发展,具有鲜明的民族⽂化特⾊。

接下来是⼩编为⼤家整理的语⽂《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范⽂,希望⼤家喜欢! 语⽂《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范⽂⼀ ⼀、课⽂与课标、⾼考的对应点 发展独⽴阅读能⼒。

从整体上把握⽂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

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体会语⾔表达效果。

善于透视关键语词所传递的语⾔信息,逐渐形成简洁、严密、清晰的语⾔风格,对提⾼阅读和写作⼩论⽂的能⼒,是⼗分有益的。

⼆、教学⽬标 知识与能⼒ 1.引导学⽣理清⽂章线索,列出课⽂的结构提纲。

2.学习本⽂科普⽂章的语⾔特⾊,并指导学⽣在说明⽂或议论⽂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3.通过对课⽂的⼀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学⽣探究问题的能⼒。

过程与⽅法 合作探究,学习科普⽂章的语⾔特⾊,能够在说明⽂或议论⽂写作中有意识的学习借鉴。

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提⾼对我国传统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同时激发⾃⼰对我国建筑⽂化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 1.这是⼀篇较长的课⽂,条理清晰,⽂字简练,重点是引导学⽣快速与读后,筛取主要信息,分清层次,理解⽂章的主要内容。

2.学习本⽂科普⽂章的语⾔特⾊,并挖掘⾃然科学论⽂后隐含的⼈⽂内涵。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准备:发放预习学案 教学过程: 导⼊新课:欣赏中国四⼤名楼和四合院的图⽚,并根据图⽚说说中国建筑的有些什么特征。

导引:中国的建筑可谓博⼤精深,刚才我们只是见识了⼀鳞半⽖,下⾯让我们跟着梁思成先⽣更深⼊地⾛进中国建筑之中,感受中国建筑的特征。

⼆、作者介绍:说说你对梁思成的了解?(检查预习作业第3题)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整理⽂章的结构脉络。

(检查预习作业第4题) 【明确】这篇说明⽂具有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的特点,把握好本⽂的篇章结构,便于读懂课⽂。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作者:龚有志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2年第11期【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体味本文准确生动、简洁严密的语言风格。

(2)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文寻其脉”,归纳文章的主要观点,并能自主探究体味语言的角度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树立科学意识;领悟作者寄寓文中的拳拳爱国心与浓浓的民族自豪感,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念。

【教学重点】了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并梳理文脉,体会本文的思路美。

同时,引导学生发现本文语言的文学性。

【教学难点】体会科普小论文类文章语言的准确性及体会文字下流淌的作者的情感,发现文章的语言美与情感美。

【教学方法】(1)设疑法(2)启思法(3)探究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提及2008年的汶川地震,相信每个人仍心有余悸。

大地崩裂,山川颤栗,多少高楼夷为平地。

然而,位于震中地区的报恩寺,这座千年古刹只受到小小的破坏,依然屹立在群山之间。

同样,在2010年的玉树地震中,玉树文成公主庙的外观居然没有明显损坏的痕迹。

这些古建筑群为何在遭受强震后安然无恙?它们到底有怎样的特征?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建筑大师梁思成的《中国建筑的特征》,相信我们能从中找到答案。

二.理读课文1.教师活动:文章题目是“中国建筑的特征”,那么,文中一共讲了几点特征?这几点特征分别是什么?请简要概括一下。

学生活动:自主找到相应文段,并运用正确的方法提炼出关键词。

如果遇到困难,教师适时点拨诱导。

互动结果:九点。

分别是个别建筑物的构成,平面布置,结构方法(木材结构),斗拱,“举折”、“举架”,屋顶,颜色,具有装饰效果的构件,其他装饰。

2.教师活动:读了这几点特征,那么你能告诉我,我国古建筑群为何在遭受强震后安然无恙吗?注意,从文中找理由。

学生活动:阅读文本,同桌互动交流。

互动结果:从三、四、五这几点特征可以看出,中国古建筑结构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一、教学目标:1、了解建筑特征,感受中国建筑之美。

2、熟悉优良建筑传统,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现代、未来建筑中传统建筑风格的体现。

三、教具:多媒体教学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看大屏幕上的成语闯关题:
绿树红墙精雕细刻富丽堂皇琼楼玉宇雕梁画栋勾心斗角美轮美奂鳞次栉比金碧辉煌(解释勾心斗角=钩心斗角;金碧:指国画中金色、绿色、蓝色三种颜料。


2、这些成语有什么共性?
——都与建筑有关。

(勾心斗角:勾心:屋顶的四个檐角指向宫室的中心;斗角:四个檐角两两相对,像兵器要打斗。

所以这个成语本义建筑结构的交错和精巧,后来比喻用尽心机,明争暗斗。


3、这是通过成语看建筑,下面我们来看一些图片,直观地欣赏一下建筑之美。

——滕王阁、岳阳楼、天安门、故宫、脊吻、四合院、鸟巢、水立方、中国馆
4、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曾主持参加过国徽设计和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的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的《中国建筑的特征》(大屏幕打出标题)本节课学习解决3个大问题和一个设计。

一、请找出每个特征的关键词语。

化用歌德的一句话“趁着你精力充沛的时候,杨晨办事迅速的好习惯”,那我们看谁找得又快有准。

(注重过程,让学生自主思考发言)
2、有没有不太理解的?提出来(老师准备图片,帮助理解)
二、第14段——17段写了什么?
1、速度课文,找信息。

——词汇和文法
2、和前文的特征有什么关系?——是一回事。

只是用了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解释了特征。

3、同学们,我们了解学习的中国建筑的特征,是什么时代的建筑特征?——古代(板书)
4、那我们学习古代建筑的特征,目的是什么呢?——看20段第一句(齐读)得知:继承优良传统,是为了构建新建筑。

为了更好的创新。

三、回到现实生活中,看看身边的建筑或回忆回忆你在外地看到的建筑,哪些地方体现了中国建筑的传统风格?
1、三中建筑的特征:对称、颜色、励志亭
2、鸟巢、世博会中国馆
3、林则徐纪念馆
四、一个设计同学们都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去观察建筑的美,那现在我们做一个设计:有消息透露,伊宁市准备建影剧院。

现在向全班同学招标,请你拟定设计方案。

之前,老师给大家讲一个这是的故事:国家大剧院的设计方案。

三个要求:1、一看就是大剧院;2、一看就是中国的大剧院;3、一看就是在天安门广场的大剧院。

它是传统与现代、浪漫与现实的完美结合。

同学们想不想看一看它的庐山真面目?(展示图片并分析如何体现中国传统风格的)
大家设计影剧院也有三个要求:1、一看就是影剧院;2、要有新疆地域风格;3、要体现中国传统建筑风格。

(讨论2分钟后发言,老师评价)
总结:不管时代怎样进步,建筑怎样融合现代元素,中国建筑都应有体现“中国”
的地方。

这中国元素的体现,来源于优良传统的继承,只有这样我们的建筑才有民族的灵魂,而且,我们应以历史的积淀而自豪。

板书:
继承创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