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新中国政府统计历程.
政府统计方兴未艾——纪念新中国政府统计机构成立60周年

一
、
政 府 统 计 是 统计 的真 正 起 源
进 入奴 隶 社 会后 , 国家 的产生 必 然 让统 治 者关 心这 样一 些 问题 : 多 少领 地 、 多 少 臣民 、 力 如 有 有 兵 何、 粮食 是 否 丰裕 、 富有 多少 , 财 …… 是 以 , 散 的 、 零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济发展历程

新xx成立以来的经济发展历程社科1327xx新xx成立前夕的1949年7月,当时的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对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有过一个所谓预言。
他说,“人民的吃饭问题是每个中国政府必然碰到的第一个问题。
一直到现在没有一个政府使这个问题得到了解决。
”这段话正是显示出新中国的经济状况。
在193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全国工农业总产值只有466亿元,人均国民收入66."1元。
但是经过50多年的发展,到了2009年,中国人均收入已经达到3711元。
那么,中国在这段时间到底经历了一段什么的过程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仔细地阅读了书本。
从大方面来讲,中国在过去60年中经济发展特征是:一是经济增长速度比较快,除了“二五”期间出现了负经济增长外,其他时期都取得长期的告诉增长。
二是经济增长波动比较大,有波动周期短。
我认为这些变化时和经济体制和政策相关的。
首先要讲的是一五计划,一五计划的背景是一,新中国成立后经过3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好转工业生产达到历史最高,但是同时我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水平远远落后与其他发达国家。
二是基本上完成了对封建土地制度的改革,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为有计划的进行经济建设提供了条件。
一五计划的主要内容就是集中发展重工业集中力量优先发展以能源、原材料、机械工业等基础工业为主的重工业把中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建立起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是中国先进分子早在民主革命时期就提出的奋斗目标。
新中国成立后,理所当然地被提为重要议事日程。
当时可供选择的战略有两种,一种是西方资本主义各国的工业化道路,即先发展轻工业待积累了大量资金后,再发展重工业;一种是苏联的办法,即优先发展重工业,在较短的时间里使国家迅速工业化,迎头赶上工业强国。
这两种战略各有利弊,经过反复权衡和深入讨论,中共中央做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决策。
这一选择是出于当时的国情。
旧中国能源、原材料和机械工业长期落后这一状况。
新中国政府统计调查制度的建立、发展和改革六十年

统计 调查 制度 是统计 工作 的基 础和 规范 。统计
调 查 制 度 关 系 到 为 何 统 计 、 何 统 计 的 问 题 , 系 到 如 关 统 计 数 据 质 量 高 低 的 问 题 , 系 到 能 否 为 宏 观 经 济 关
我 国 已建 立起 一个 庞 大 的统 计 调查制度体 系
fun a in o he e Chi s g v r o d to ft n w ne e o e nme t ttsia a e c n sa itc l g n y, t n umma ie t man e tr s f Chie e g v r me he s rz d he i fau e o n s o e n nt saitc ls r e y tm n h e u x e i c sg ie r m h m pa t to r c s t tsi a u v y s se a d te us f le p ren e an d fo t e i ln ai n p o e s,a a tc n l e h r b e n tls o cud d t e p o l msi t u r n ttsia u v y s se a d t e r fr dr ci n i h uur he c re tsa itc ls r e y t m n h eo m ie to n t e f t e. Ke y wor s: v r me tSttsia ur e y t m ; Esa ls d Go e n n aitc lS v y S se t bihme t n ;De eo me ; Re o m v l p nt fr
统计学会工作感悟—纪念新中国政府统计机构成立50周年

为 , 些 公 开 的 企 业 评 价 资 料 , 提 升 这 对 企 业 的社 会 知 名 度 、 与 国 际合 作 谈 判 参
很有 帮助 , 海 的一些 外 国商 务机 构 , 上
维普资讯
也十分注重 收集这些 企业评价 资料 , 并 把 它 作 为 商 务 合 作 的 重 要 依 据 。 在 早 1 9 年 , 领 导 称 赞 统 计 排 名 工 作 : 检 98 市 “ 阅 上 海 经 济 , 示 优 秀 企 业 风 采 ” 2 0 展 。02
来 , 景美 好 。作 为一 名 新 中国 的统 计 工作 者 , 感 到无 比 自豪 和欣 慰 。我 从 1 6 前 我 92
次服务 向深加工 、 多层 次 服 务 转 变 。基 本 形 成 上海 市统 计 系 统与 用 户 间 的 “ 亲
』 - ,
年调进 上海市统计局工作至今 已近 4 O年 。 19 9 4年 退 休 后 , 责 编 纂 《 海 统 计 负 上 志 》 继 续 参 加 统 计学 会 的 领 导 工 作 , 统 计 事 业 结 下 了 不 解 的 情 缘 。统 计 学 会 和 与
统 计 学 会
年 。 务 副 市 长 蒋 以 任 同 志 再 次 给 予 肯 常
定 , 出上 海 的 确 需 要 对 1 0 或 者 5 0 指 0强 0
强 进 行 有 权 威 的 、 分 量 的 发 布 , 统 有 以 计局发布 为宜。
上 海 市 统 计 局 已 将 传 统 的 统 计 信 息 咨 询 服 务 变 为产 业 、 成 规 模 、 向 建 推 市 场 的 梦想 得 以成 真 , 将 统 计 咨 询 服 并 务 变 为 一 项 方 兴 未 艾 、 勃 发 展 的 事 蓬
部门统计的历史发展与新的选择

情况 , 时地 对 计 划 经 济 中 出现 的 问 题 进 行 归 纳 及 和认 识 。所 以部门的统 计 人员 边实 践 , 部 边 学 习, “ 五” 束时 , 到 一 结 已经 摸 索 出 了一套 比较 系 统 的经验 , 、 、 、产 、 、 、 人 财 物 、 供 销 基本 建 设 的统 计
部 门统 计建 立 的 时 间 , 确 的说 法 是 在 15 准 93
年 4月 , 中央政 府 政 务 院财经 委员 会 发 出《 于 以 关 充 实 中央财 经 各 部 统 计 机 构 的 通 知 》 标 志 。而 为
这之 前 , 15 在 9 2年 8月 首 先 成 立 了 国 家统 计 局 。 相 隔仅八 个 月 , 务 院 再 次 要 求 政 府 各 部 门普 遍 政
前4 0年 ( 9 3年 一19 15 9 2年 ) 可 划 分 为 五 个 时 又 期。
“
一
建立 统计 机 构 , 明 中央 政 府 在 百 废 待 兴 中对 统 说 计工 作 的重要 性 有 清 醒 的认 识 , 且 对 政 府 统 计 并 体 系 的形 成 有 着 通 盘 考 虑 。政 务 院 的 通 知要 求 : 财经 部 门及 时建 立 、 全统 计机 构 , 实合 格统 计 健 充 人员 , 速 开展 统计 工 作 。 自通 知 发 出 以后 , 迅 国家 的综 合 管理 部 门 、 业 管理 各部 门 、 会管 理各 部 工 社 门相 继开 始筹 建 综 合 统 计 机 构 , 门统 计 工 作 由 部
关 系 体现 了 中 国统 计 体制 的特 色 。在 纪 念 中 国政
专 业总 公 司则 普 遍 设立 统 计 科 , 数 多 在 1 上 人 0人
当代中国的统计学历史

当代中国的统计学历史统计学是一门研究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数据的学科,它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历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加速,统计学在中国的应用和研究不断深化和完善。
20世纪初,中国开始接触统计学,并开始了解和应用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但是,由于当时的教育和研究水平相对较低,统计学的发展相对滞后。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统计学开始得到更多的重视和发展机会。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开始建立统一的国家统计体系,并制定了统计法规。
国家统计局成立于1952年,负责统计工作的组织和管理,为中国的统计学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上世纪50年代,中国进行了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为后续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
同时,中国的统计学开始引入国外的经验和理论,加强与国际统计组织的合作和交流。
到了上世纪70年代,中国开始进行经济改革开放,统计学在经济建设和管理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中国的统计学家开始研究和应用现代统计学方法,为政府决策和社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1990年代以后,中国的统计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统计学在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国的统计学家开始研究和开展数据挖掘、数据可视化、机器学习等新兴领域的研究,推动了统计学在中国的创新和发展。
近年来,中国的统计学在国际学术交流中也逐渐崭露头角。
中国的统计学家积极参与国际统计学大会、研讨会和期刊的编委工作,与国际统计学界保持紧密联系和合作。
同时,中国的统计学教育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统计学人才。
当代中国的统计学历史充满了辛勤努力和坎坷发展。
从最初的起步阶段到现在的成熟发展阶段,中国的统计学在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未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变革,中国的统计学必将继续蓬勃发展,为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统计学在中国的发展

统计学在中国的发展统计学是一门应用数学学科,主要研究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以及从中得出结论和预测。
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统计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也经历了不少波折和风雨,但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几十年里,随着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统计学在中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统计学在中国的早期发展统计学在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当时中国开始接触西方的统计学理论和方法。
1902年,清政府成立了“统计局”,开始对国家经济和社会进行统计。
但由于当时的统计方法和技术不够先进,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20世纪初,中国开始出现了一批具有统计学背景的学者,如冯友兰、胡适等人,他们开始运用统计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社会现象,并在教育和学术界推广统计学的知识和技术。
但由于当时社会和政治的不稳定,以及学术研究的限制和困难,统计学的发展一度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二、统计学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统计学开始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1952年,国家成立了第一个专门从事统计工作的机构——国家统计局,开始对国家经济和社会进行全面的统计调查和分析。
同时,国内也出现了一批具有统计学背景的专家和学者,如李约瑟、黄宗羲等人,他们开始在国内推广统计学的理论和方法,并在教育和学术界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和教学活动。
1956年,中国科学院成立了数学研究所,开始开展统计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
随着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统计学的应用领域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如农业、工业、财政、金融、医疗等领域都开始广泛采用统计学的方法和技术,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和保障。
三、统计学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统计学也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1982年,国务院成立了国家统计局,开始对国家经济和社会进行全面的统计调查和分析,建立了现代化的统计体系和数据库,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重要的决策支持和参考。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次政府机构改革(全)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次政府机构改革作者:中国人大网来源:中国人大网编辑:信息中心发布时间:2008-3-17 10:50:12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为建立和完善结构合理、人员精干、灵活高效的党政机关进行了坚持不懈的努力,进行过多次精兵简政。
1949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及政务院机构图1951~1953年1951年12月,政务院作出《关于调整机构紧缩编制的决定(草案)》,进行了建国以来第一次精兵简政工作。
其主要内容有:(1)调整紧缩上层,合理充实下层;(2)合并分工不清和性质相近的机构;(3)精简机构,减少层次;(4)明确规定干部与勤杂人员的比例;(5)要求划清楚企业、事业机构和行政机构的编制和开支;(6)严格编制纪律。
这次机构改革以加强中央集权为中心内容。
到1953年底,政务院工作部门增加到42个。
1954年国务院组织机构图1954~19561954年,随着中国政权组织形式的确定和各级政权机关的建立,从当年底开始,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对中央和地方各级机关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精简。
中央一级机关的精简包括:(1)在划清业务范围的基础上,调整精简了机构,减少了层次;(2)各级机关根据业务需要,紧缩了编制,明确了新的编制方案;(3)妥善安置精简下来的干部。
地方各级机关也进行了精简,专员公署和区公所分别是省、县政府的派出机关,精简比例较大。
以后,随依法成立的国务院开始增设机构,到1956年,机构总数达81个,形成了建国以来政府机构数量的第一次高峰。
1956年国务院组织机构图1956~1959年1956年下半年,中央提出了《关于改进国家行政体制的决议(草案)》。
这是第二次较大规模的体制改革和机构改革。
这次改革以中央向地方下放权力为主要内容,通过国务院精简所属工作部门,下放权力,以达到扩大地方自主权的目的。
这次改革一直持续到1960年。
1858年,撤销合并了国家建设委员会等10多个单位。
经过调整,国务院部委减少8个,直属机构减少5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中国政府统计历程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即成立统计处。
1952年8月7日,中央人民政府决定成立国家统计局,着手创建全国统一的统计工作。
在国民经济恢复的3年里,组织开展了第一次全国工业普查,摸清了解放初期全国工矿企业的基本情况;根据毛泽东主席的指示,进行了工农业总产值和劳动就业两项调查;在国民经济的主要领域开始建立统计报表制度。
统计工作为国民经济恢复和编制“一五”计划作出了重要贡献。
从1953年起,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为适应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1953年1月,政务院决定加强各级政府及各业务部门的统计机构和统计工作,并统一制定全国性的统计制度和统计方法。
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迅速建立了统计机构,逐步建立健全主要专业统计制度。
开展了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和其他多项普查;1953年首次发布统计公报。
统计工作与计划工作密切配合,按照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要求,收集统计资料,开展统计分析,为国家编制和检查计划提供了重要依据。
“大跃进”开始后,党的实事求是思想作风被践踏,高指标、浮夸风盛行。
在“左”倾错误思想和“全民办统计”、“统计大跃进”的口号指导下,统计工作的集中统一原则遭到破坏,中央及地方统计机构和人员被精简,一些重要统计数字严重不实,统计工作受到重大挫折。
在此期间,一些统计人员坚持实事求是,对浮夸风进行了力所能及的抵制。
1961年初,党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1962年4月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强统计工作的决定》(简称“四四决定”);1963年3月,国务院颁发《统计工作试行条例》。
“四四决定”和《条例》的贯彻实施,使统计工作获得很大发展。
在此期间,各地区、各部门认真核实了“大跃进”期间主要统计数字,为中央进行经济调整提供了决策依据;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及时反映经济调整进程;加强综合平衡分析研究,为调整国民经济比例关系提供参考;大力精简统计报表,加强统计调查管理;加强统计工作的集中领导,全国县以上统计机构全部单设。
“文化大革命”期间,统计工作遭到严重破坏。
1967-1969年,政府统计机构被撤销,大批统计人员下放劳动,国家统计几乎陷入停顿。
直到1970年4月,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统计工作逐步恢复。
统计人员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很快地补齐了“文化大革命”期间中断的全国重要统计数字,初步恢复基本统计报表制度,为国家制定“四五”计划提供了基础数据。
粉碎“四人帮”以后,1978年3月,国务院批准恢复国家统计局,各地统计机构相继重建,全国统计工作重新步入正常轨道。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统计工作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引下,进入蓬勃发展的新阶段。
改革开放初期,全面开展统计调查,高质量地完成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恢复发表统计公报,首次公开出版《中国统计年鉴》,统计国际交往逐步扩大,统计机构全面恢复,统计力量发展壮大。
党的十二大后,大力推进统计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开创了统计工作新局面。
1983年12月颁布的《统计法》和1984年1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强统计工作的决定》,为新时期统计工作指明了方向,统计工作开始走上法制轨道。
1984年国家统计局提出大办“开放式”统计,实行“五个转变”,焕发了统计工作的生机和活力。
进入1990年代,国务院批准实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和改革统计调查体系,全国人大常委会修改《统计法》,中央要求坚决反对和制止统计上的弄虚作假,明确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统计改革发展的方向和统计活动准则。
统计部门以提高数据质量为中心,科学、高效地组织统计调查,大力推进统计改革,加强信息工程建设、法制建设、基层基础建设和队伍建设。
跨入新的世纪,统计部门不断推进观念创新、方法创新、手段创新、体制创新,努力建设高素质统计队伍,积极应对新的挑战。
全面实施《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建立新的周期性普查制度,成功组织实施了两次全国人口普查、两次全国经济普查和一次全国农业普查。
加强统计法制建设,全国人大常委会于2009年再次修改《统计法》,国务院先后颁布《全国经济普查条例》、《全国农业普查条例》、《全国人口普查条例》。
改革国家调查队管理体制,在全国各省(区、市)、市(地、州、盟)和部分县(市、区、旗)设立了国家统计局直属调查队。
积极变革统计生产方式,建设基本单位名录库、企业一套表制度、数据采集处理软件平台和联网直报系统等统计四大工程,极大地提高了统计现代化水平。
积极推进统计制度方法改革,完善经济结构、质量、效益统计,改进收入、消费、价
格等民生统计,健全服务业和文化产业统计,建立并强化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制度,建立环比统计制度和保障性安居工程统计制度,实施城乡一体化住户调查改革,极大地健全并改进了调查统计体系。
完善统计标准,统一统计业务流程,规范基层统计工作,加强数据质量全面控制,统计工作更加规范统一。
创设“中国统计开放日”,公开统计数据生产过程,加大统计数据诠释力度,丰富数据发布内容和方式,统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提升。
统计系统紧紧围绕提高统计能力、统计数据质量和政府统计公信力,以改革创新、规范统一、公开透明为主线,攻坚克难,奋发作为,统计工作再上新台阶。
党的十八召开后,统计部门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引,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加快建设面向统计用户、面向统计基层、面向调查对象的现代化服务型统计,着力巩固提高拓展“四大工程”,切实提高常规统计调查水平,进一步强化统计分析和公开透明,为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更加优质的统计服务。
60多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和中央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社会各界的积极配合下,我国政府统计基本建立起了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充分借鉴国际统计准则、能够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现代统计体系,包括比较完整配套的统计法律制度、比较完善高效的统计组织体系、比较科学适用的统计调查体系、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统计生产方式、比较高质优效的统计服务体系、国际统计交流与合作的良好机制。
统计数据已成为国家的重要战略资源,政府统计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