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乌托邦精神的价值诉求——兼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布洛赫的乌托邦思想

合集下载

浅析布洛赫的乌托邦精神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浅析布洛赫的乌托邦精神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浅析布洛赫的乌托邦精神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1. 引言1.1 布洛赫的乌托邦精神布洛赫的乌托邦精神源自他对社会主义理想的追求与探讨。

布洛赫认为乌托邦并非是不切实际的空想,而是一种对现实存在的批判与憧憬。

乌托邦精神激发着人们对于社会公平、人类幸福和自由平等的向往,是一种对人类社会未来的美好愿景。

在布洛赫看来,乌托邦并非是遥不可及的理想世界,而是可以通过人类的努力实现的。

他强调通过全人类的合作和努力,可以建立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实现人类的自由和平等。

乌托邦精神激发着人们对于社会变革的激情和信心,使人们不断探索和追求更加美好的社会未来。

布洛赫的乌托邦精神影响深远,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对社会问题的思考与解决。

他认为,乌托邦精神不仅是一种理想主义的幻想,更是一种社会革命的指南和动力。

在他的作品中,乌托邦精神与马克思主义思想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了一种对于社会发展方向的探索与坚持。

1.2 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德国哲学家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创立的一种思想体系,被视为现代社会科学的基础之一。

马克思主义主张历史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经济结构的变化是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力。

马克思主义强调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认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处于不断变化和矛盾运动中的,事物的发展是由内部矛盾的相互作用推动的。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社会制度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历史发展的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提倡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制度,主张消灭私有制,消除阶级对立,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的共同富裕。

马克思主义对当代世界的影响深远,是许多国家政治和社会变革的理论指导。

在当今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马克思主义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正文2.1 乌托邦精神的定义乌托邦精神是一种具有理想与幻想色彩的思想倾向,来源于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通常被理解为一种关于理想社会的设想或幻想。

浅析布洛赫的乌托邦精神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浅析布洛赫的乌托邦精神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浅析布洛赫的乌托邦精神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布洛赫(Ernst Bloch)是20世纪德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文学评论家,被誉为“乌托邦哲学的代表人物”。

他深刻地探讨了乌托邦精神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提出了许多观点,对于理解乌托邦精神的本质以及其与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联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对布洛赫的乌托邦精神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进行浅析。

第一部分:布洛赫的乌托邦精神布洛赫对乌托邦精神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阐释。

在他看来,乌托邦不是空想,而是未来的可能性;它既是对现实的批判,又是对未来的向往。

布洛赫认为,乌托邦精神是人类内心深处对幸福、和谐社会的向往,是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更美好生活的憧憬。

乌托邦精神激励着人们不断探寻社会变革的可能性,同时也给予人们希望和动力,使他们能够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争取实现理想社会的目标。

在布洛赫看来,乌托邦精神并非与现实脱离实际,相反,它需要与现实相结合,引领人们不断前行。

他强调了乌托邦精神与人类的创造性之间的内在联系,认为人们应该以创造性的精神去实现乌托邦的理想,而不是等待未知力量的干预。

这种创造性的乌托邦精神在布洛赫看来,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反思,是对社会发展的一种积极探索。

第二部分: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产生于欧洲的一种社会理论,它主张通过阶级斗争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社会主义社会,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包括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对无产阶级解放的追求以及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马克思主义以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为出发点,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和不公正现象。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剥削无产阶级,社会财富不公平分配,劳动者失去了生产资料的所有权,生活陷入困境。

这种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为社会主义的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和道义支持。

马克思主义提出了无产阶级解放的理念,主张无产阶级应当团结起来,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一个没有私有制的社会,实现人民对社会生产资料的共同管理。

浅析布洛赫的乌托邦精神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浅析布洛赫的乌托邦精神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浅析布洛赫的乌托邦精神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作者:王小伟来源:《青年生活》2019年第19期摘要:为了防止被抽象理论和彼岸世界所迷惑,人们不乏会对对“希望”和“梦想”产生质疑,要想始终保持生活的创造精神,就必须激励人要不断超越现存世界的限制,永远使人保持一个自我超越的空间,布洛赫的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是旨在唤醒人们内心深处的“希望”即“乌托邦精神”。

而在正统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中,乌托邦是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对立面出现的。

乌托邦概念的价值体现于启发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期望,而马克思主义则是一种旨在反对现实异化的开放哲学,因此二者存在密切联系。

因此,我们应立足于整体性的研究视角,注重从布洛赫的思想源头出发探究其有关马克思主义与乌托邦精神的关系之间的形成基础,发展脉络及可能的现实意义,进而形成对这一精神的全面认知和科学评价。

关键词:乌托邦精神;希望;马克思主义;一、布洛赫对“乌托邦”思想内涵的扩展(一)、“尚未”存在论———布洛赫乌托邦思想的引入“尚未”是布洛赫哲学的核心范畴,其内涵可解释英文形式为“not yet”,其直接含义为“还没有”“尚不是”“还不是”等。

所以,从内涵上讲,尚未存在”既能指现在不存在而将来可能存在的东西,也可指现在部分地存在而将来有可能完整地存在的东西。

由此可见,利用以“尚未”范畴为核心的动态认知逻辑,人们能够从有关事物现存状态的被动研究中彻底解放出来,转而将注意力集中于事物发展过程及其未来可能性。

因此,布洛赫树立起了指向未来的超越意识,主张从“尚未存在”的视角分析客观世界与人类自身。

(二)、布洛赫对“乌托邦”精神及思想的扩展布洛赫指出,所谓“乌托邦精神”主要在于指向未来的期望意识和对于美好生活的渴求。

从这个意义上讲,“乌托邦和现存秩序之间的关系表明是‘辩证的’关系。

这样说指的是:现存秩序产生出乌托邦,乌托邦反过来又打破现存秩序的纽带,使它得以沿着下一个现存秩序的方向自由发展。

这样一来,“乌托邦”就不会再被简单地视为虚无东西的代名词,而是将被重新理解为“憧憬”“梦想”或“希望”等开放性概念。

浅析布洛赫的乌托邦精神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浅析布洛赫的乌托邦精神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浅析布洛赫的乌托邦精神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布洛赫(Ernst Bloch)是20世纪著名的德国哲学家和社会理论家,他对乌托邦精神的探讨深深影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和解释。

本文将从布洛赫的乌托邦精神出发,分析其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乌托邦是一个在思想和文化领域中常见的概念,它指的是一种理想化的社会或政治制度。

乌托邦精神是指人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和努力,是人类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探索。

布洛赫认为,乌托邦精神是人类创造历史的动力之一,它来源于人们对于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未来的期望,是一种对人类潜能的信仰和追求。

布洛赫的乌托邦精神与马克思主义存在着紧密的关系。

布洛赫深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他的乌托邦观点是在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布洛赫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理想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和平等,而乌托邦则是实现这一理想的具体展现。

他认为,乌托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想形态”,是马克思主义的最终目标和追求。

乌托邦精神也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了一种方法和动力。

布洛赫认为,乌托邦的思想是从现实社会中提炼出来的,它不仅是人们的梦想,也是实践的方向和目标。

在乌托邦的指引下,人们可以超越现实社会的局限,寻找实现社会正义和人类解放的途径。

布洛赫提供了一种对抗现实秩序的思维模式,他呼吁人们在现实中寻找并开创新的可能性,同时也批判了那些将乌托邦视为“不切实际”和“虚无”的观点。

布洛赫的乌托邦观点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提供了一种补充和修正。

布洛赫认为,乌托邦不仅是一种美好的愿景,也是未来社会的预兆。

他强调历史的开放性和未来的可能性,主张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追求和实现乌托邦的愿景。

这一观点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相呼应,二者共同强调历史的动态性和变革的可能性。

布洛赫的乌托邦精神与马克思主义密切相关,并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解释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乌托邦精神是对现实社会和人类潜能的追求,它激励着人们探寻未来的可能性,并为实现社会正义和人类解放提供了指引和动力。

对乌托邦及相关问题的综述和评价

对乌托邦及相关问题的综述和评价

对乌托邦及相关问题的综述和评价作者:杨静娴来源:《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06期摘要:乌托邦表达了人们对现实的批判和对美好社会境界的追求,但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下也有不同的指向和意义。

以歌颂古代反对现实的乌托邦表达了传统社会中人们的向往;在对现代社会进行批判中形成的乌托邦,则表达着对现代性分裂的抗议。

乌托邦既与自由主义相区别,又与科学社会主义不相同,从而在历史发展中保持着自己的意义空间。

关键词:乌托邦;意识形态;现代性;社会主义中图分类号:D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10X(2008)06-0057-06在近年来的学术研究中,“乌托邦”这一似有定论的概念又引起了人们的兴趣,并且从不同侧面揭示了它的内涵和意义。

这既体现着人们对历史和现实的反思,又反映着社会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化。

乌托邦是有多重含义的总体性概念,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也有不同的指向,从不同侧面揭示它的特点和意义空间,对于认识社会主义的历史和现实也是十分必要的。

一、乌托邦的分类“乌托邦”一词出于16世纪英国思想家托马斯·莫尔对与当时英国社会形成鲜明反照的一个海岛上人们和谐生活状况的描述。

《乌托邦》一书是一部开启对资本主义进行批判的著作,在此后的历史中发生了重要影响。

列宁说过:“剥削的存在,永远会在被剥削者本身和某些‘知识分子’代表中间,产生一些对抗这一制度的理想。

”[1](P377)这种理想一般被认为是乌托邦的。

但由于批判的对象不同,也就是社会现实不同,乌托邦也就有不同的类型。

(一)传统社会里以歌颂古代反对现实的乌托邦和泛劳动的乌托邦。

在自然经济为背景的传统社会里,乌托邦思想主要表现为对史前的想像式美化,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即认为人类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以对过去历史的美化反对现实。

早期基督教的“千年王国”、中国《礼记·礼运》中对“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的描述大都属于歌颂过去的乌托邦。

同时,在传统社会里,还有一种以直接实践的方式,按照泛劳动原则形成的乌托邦。

浅析布洛赫的乌托邦精神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浅析布洛赫的乌托邦精神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浅析布洛赫的乌托邦精神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布洛赫是20世纪重要的德国哲学家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他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发展,倡导了以人的自由和个体权利为核心的乌托邦精神。

他的思想精深而又富有启发性,对于我们理解乌托邦精神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

布洛赫的乌托邦精神是指对未来社会的理想化构想,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着剥削和压迫,而共产主义社会应该是一个自由、平等和幸福的社会。

布洛赫认为,作为马克思主义者,应该不断地追寻和探讨这种乌托邦精神,而不是停留在对现实的批判。

他不满足于批判现实,而是更加关注未来社会的构想和设想。

布洛赫强调了个体的自由和权利。

与马克思主义强调集体和阶级利益不同,布洛赫认为个体的自由和权利至关重要。

他认为,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个体才能真正实现自由和权利。

这种强调个体的乌托邦精神与马克思主义的集体主义有着明显的对立,体现了布洛赫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和发展。

布洛赫关注了艺术和文化的表现。

他认为,艺术和文化是人类自由和幸福的表现,也是乌托邦精神的表现。

他强调了在共产主义社会中,文化和艺术应该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被商业化和资本化。

这种关注艺术和文化的乌托邦精神与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唯物主义有所不同,体现了布洛赫对马克思主义的补充和批判。

布洛赫的乌托邦精神在很大程度上是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颠覆和发展。

他强调了个体的自由和权利、艺术和文化的表现、宗教和道德的重要性,以及对未来社会的理想化设想和追求。

这些都体现了他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和发展,也为我们解决当下社会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启迪。

希望我们能够认真思考布洛赫的乌托邦精神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不断地开拓和深化我们对于社会变革与人类幸福的理解。

浅析布洛赫的乌托邦精神内涵

浅析布洛赫的乌托邦精神内涵

浅析布洛赫的乌托邦精神内涵本文从乌托邦精神产生的社会背景出发,对乌托邦精神展开全面论述,探究德国当代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恩斯特·布洛赫乌托邦精神的内涵与实质。

布洛赫认为乌托邦精神充斥着生命的全过程,也就是说人的生命是一个实现“乌托邦预期”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更强调面向现实的实践性,布洛赫则侧重面向未来的创造性,但就其终极价值追求而言它们是一致的。

标签:乌托邦精神;希望哲学;西方马克思主义一、乌托邦精神产生的背景1、一战的罪恶性质以及战后文化危机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布洛赫在其《乌托邦精神》的开篇就写道:“谁被保卫了?是那些肮脏、可恶的谋取暴利者。

年轻人不得不倒下,不得不献出生命,只为那些和精神毫不相干或恰好相反的目标,但那些卑鄙的谋取暴利者却获救了。

”[1]由此可见,布洛赫认为一战是一次没有价值的“愚蠢的胜利”——它和人的根本精神相悖。

一战维护了那些在精神上匮乏的牟利者的利益,却使大多数人的生命遭受践踏、精神遭受摧残。

长此以往,带来的必定是全人类精神的衰亡。

所以布洛赫认为,亟需一个先导性的东西来使世界进行精神重建,让人们对战后的发展树立信心。

这就为乌托邦精神的产生埋下了一个伏笔。

2、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弊端逐步暴露随着工业化大生产的发展,人们对科技发展的心态也逐渐由激进变为理性对待。

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仅带来了“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的便利生活,同时也有许多令人始料未及的弊端——人的理性和深层次的精神发展正在被制约,商品拜物教的发展、环境恶化等现实问题也使人的生存面临新的困境。

正如布洛赫所言,“我们已经沦为最可怜的脊椎动物:我们中的所有的人要么崇拜自己的肚子,要么崇拜国家;除此之外,其他一切都降到了娱乐的水平。

”[2]布洛赫所说的“崇拜自己的肚子”指的是那些看重金钱和物质的自利之人;“崇拜国家”指的是那些被帝国主义专制意识形态所奴役,几近丧失独立意志的人,即认为科技在带来外在便利的同时侵犯了人的内在本质,哲学一旦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就能释放巨大的力量由内而外地发动人的精神,从而改变人和整个人类社会。

浅谈布洛赫的乌托邦思想

浅谈布洛赫的乌托邦思想
Βιβλιοθήκη 2 0 1 5年 7 月
;1 7卷 第 4期
浅 谈 布 洛 赫 的 乌 托 邦 思 想
梁有存 ( 重庆交通大 学

重庆
4 0 0 0 7 4 )
要 :德 国哲 学家恩斯特 ‘ 布洛赫一生致力于鸟托 邦思想的研 究,他 分析 了鸟托 邦精神 的由来并探 索如何 唤醒鸟托 邦
精神 。布洛赫在 《 鸟托邦的精神 》一书 中阐述 了两条道路 :一是通过 内在 的道路 来达到 自我 面对 ,唤醒沉睡 于人们 内心的精 神 力量,使人成为真正的人 ;二是让 内在的变成外在 的,通过 外部道路 让真正 的 自我与 外部世界 的虚假和 罪恶战斗,把世界
此时被唤醒的乌托邦的精神在变革社会中就有了革命的使命它不但必须是外在二唤醒乌托邦的精神的还必须与现实世界保持一定的张力因为只有布洛赫在乌托邦的精神一书中着重回答了与现实世界相互作用才能既达到改变现实世界的如何唤醒乌托邦精神的问题他分两部分对此问题作用并且这些改变还合乎我们内在的灵魂世界
浅 谈 布洛赫 的 乌托 邦思想
变成 灵 魂 的 世 界 。
关 键 词 :鸟 托 邦 的 精神 中 图分 类 号 :B 0 8
超 越 性 内在 的 道 路 外 部世 界 d 0 i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9— 6 9 2 2 . 2 0 1 5 . o 4 . 1 0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章 编 号 :1 0 0 9— 6 9 2 2( 2 0 1 5 )0 4—3 4—0 3
恩斯特 ・ 布洛赫 ( 1 8 8 5年一 1 9 9 7年 )是 当代 有 的伪 装 和死 去 的文 明之 上 升起 的是它 ,永 恒 的 目 著 名 的 马克思 主义 哲 学家 ,他 的成名 作 《 乌托邦 的 标 、预 感 、 良知 和救 赎 :它从 我 们 的心 中升 起 ,我 精 神 》发 表 于 1 9 1 8年 ,其 哲 学 宗 旨是 以 鸟 托邦 为 . 们 的心 虽 然经 历 了所 有 的一 切却 仍 然 没有 破 碎 ,从 武器 ,唤醒人们内在的精神力量 ,达到 自我超越和 内心 的最 深处 ,即我 们 的正 在觉 醒 的 梦 的最 真实 的 人类救赎 。布洛赫之所以专注研究鸟托邦精神 ,是 部 分 。” 这里 所说 的 “ 那光”、 “ 最 真实 的部 分 ” 因 为他 洞察 到现代 人 的根 本 困境 ,即精 神 的萎 缩 , 就是人 们 内心 的乌托邦 的精神 ,它是 “ 永恒的目 或 者说 是超 越维 度 的丧 失 。他认 为人 之为 人 的根本 标 、预 感 、 良知 和救 赎 ” ,也 就是 我 们追 求 自我 的 不 在于 人 的过去 、人 的 历史 ,而在 于他 对 未来 乌托 永 恒 目标 ,对 未 来越 来 越好 的预感 , 以及 我 们 内心 邦 的追 求 ,也就 是达 到 自我 的超越 。他在 《 乌托邦 所 保 有 的 良知 和对 自我 的救 赎 。 布洛 赫 之所 以在这 的精神》一书中,明确 回答 了如何唤醒人们内心的 里强调乌托邦精神的重要 ,是因为 自第一次世界大 乌托邦精神的问题 ,指 出乌托邦精神的唤醒包含着 战以来 ,人 的生命遭到了严重的威胁 ,精 神饱受摧 两 条道 路 :内在 的道 路 和外 在 的道 路 。通 过 内在 的 残 ,生存 状 况受 到挑 战 ,人 们 开 始迷 失 自我 ,造 成 道 路达 到 自我 面对 ,再 把 内在 的精神 力量 转 化 为外 了精 神 的枯 萎 。正 是 由于 布洛 赫 看到 了人 类正 在 丢 在 的 ,同外 部世 界 的种 种 敌人 战 斗 ,使世 界 成 为我 失 自己 ,走 向精 神 的死 亡 ,他 试 图通 过 唤 醒 乌托 邦 们的家园。布洛赫唤醒乌托邦精神的外在道路与马 的 精神 ,帮助 人们 重新 获 得 自己 ,拯救 人 类 ,回归 克 思 主义 强调 通过 实践 来 改造 世 界 ,达 到人 的 自由 到走 向完 满 的道路 上来 。 而 全 面 的发展 不谋 而 合 。他 的乌 托邦 思 想不 仅 为我 那 么 ,为什 么说 人 的精 神 的枯 萎就 意 味 着人 的 们 理 解人 的存 在提 供 了一 种 独特 的 理论 视角 ,更 为 死 亡 呢?在 布洛赫 看来 ,人 之为 人 的根 本 就 在 于精 我们 理解 马克思 主义 的根本 内涵提 供 了重要指 示 。 神 ,在 于 对乌 托邦 未 来 的希 望 中体 会 自我 ,超越 自 布 洛赫 的乌 托邦 精神 我 ,即人 的存 在 的超 越 的维 度 。一 个人 如 果 没有 了 布 洛 赫 一 生 致 力 于 研 究 乌 托 邦 思 想 ,在 他这 精 神 ,那 便 如 同动物 一 般 ,成 为 了行 尸走 肉 ,空壳 里 ,乌托邦不是英国作家托马斯 ・ 莫尔笔下一个虚 样 的存 在 。布 洛赫 叙 述 了现代 人 的生存 体 验 :我 构 的世 外桃 源 ,而 是一 种 巨大 的隐 匿力量 ,它深 藏 活着 ,但 却 感 到前 途渺 茫 。在 “ 货 币经 济 ” 中 ,天 于人 类 的 内心深 处 ,驱 动 着人 们 的灵 魂世 界 ,使 人 下 熙 熙 ,皆为利 来 ;天 下攘 攘 ,皆为 利 往 。人 一 旦 成 为真正 意义 上 的人 。 堕 入 铜 臭 ,精 神 就 枯 萎 了 ,再 也 听不 见 内心 的 激 ( 一 )鸟托 邦的精 神 实质 动 。知 识分 子尽 管谈 吐优 雅 ,但 他们 的灵 魂 、伤感 布洛赫在 《 乌托邦 的精神》 的开篇 就写到 : 体验、行动中的道德感统统坏掉 了。那么 ,我们 内 个 新 的开 端被 指 出 了 , 尚未 被 丢失 的传 统 又重 心最 本 真 的东 西究 竟 为何 ?更 进 一 步地 说 ,现代 人 新 占有 了 自己 ;那 光 在遥 远 的 内心 深处 闪耀 着 ,它 都 被物 质 利益 、权 利 欲 望等 虚假 的东 西所 蒙 蔽 ,成 不 是懦 弱 的 ‘ 好像 ’,不 是 毫无 意 义 的评论 ;在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0 1 3年 6月
第3 5卷第 3期
延安大学学报 ( 社会 科学 版 ) J o u r n a l o f Y a n a n U n i v e r s i t y( S o c i  ̄S c i e n c e )
J u n. 2 0 1 3
V0 1 . 3 5 N o . 3
更 加 光 明 的生 活 , 幻 想有 超人 存在” 和“ 空想” 相关 , 在这方 面, 人们往往在 消极 的 望 过着 一种 更加 美好 、 痛苦 的世界, 在一切 意义上使用 “ 乌托邦” 一词。其次 , 在更深入 的层 面 的力量和存在着一个没有忧虑 、
都一直活跃着乌托邦精神 , 历 上, 必须看到 , “ 乌托邦 ” 同纯粹 的“ 无” 以及纯粹 的 伟大的宗教和哲学 中, “ 空想” 释义上还是 相差甚远 的, 它在更高层 次上代 史上一切重大的历史事 变都凝聚了人类 的乌托邦渴 表的是一种理想的维度 , 是一种人们在未来世界所希 望。不过 , 只是到了马克思那里, 乌托邦 才真正成为 革命的乌托邦 , 才真正打破了人们对某一古 冀和祈求但于现存世界并不显 现的理想社会愿 景。 积极的、 变成了整个 以未来为方向的具 这样的一种理想维度使得 “ 乌托邦” 作为推动历史演 典的黄金时代 的回忆 , 而且直接地将这种乌托邦与某一历史主 进和过程化的灯塔 , 其具有的对现存世界和现存制度 体的乌托邦 ,
基金项 目: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 ( 2 0 1 3 W1 9 ) 作者简介 : 孔凡建( 1 9 8 7 一) , 男, 山东滕州人 , 中国矿业 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 院在读博 士研 究生 。
英 国人 文 主义 者莫 尔 于 1 5 1 6年 在其 发 表 的《 关 强 烈 的超越 和否定 的价值指 向显 得弥 足珍 贵 。
于最完善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 岛》 一书 中首提 “ 乌托 邦” ( u t o p i a ) 一词。莫尔笔下“ 乌托邦” 的词根来源于


乌托 邦精 神 的“ 在场 ” 与现 存性
人 类文 明史 之所 以能够 从远 古延续 至 今 , 很 大程
希 腊文 的 “ 没有” ( O U ) 和“ 地 方 ”( t o p o s ) 组 合 为 一个 度上在于人类历史进程的内在乌托邦文化精神。即
词u p o p i a , 中文译之为 “ 乌托邦 ” , 即“ 乌有之 乡” 之 乌托邦 精神 于历 史 轨 迹 进程 中 的现 存 性 维度 。在某
意。莫尔在《 乌托邦》 第二卷 中设想的未来理想社会 种 意 义上 , 人 类 文 明史 就 是 由无 数 乌 托邦 构 成 的 , 希 图景是一个与基督教政治制度相迥异 的, 社会制度与 望 无所 不在 , 乌 托邦也 无所 不在 。
2 0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体联系在一起 , 促成一种希望的行动。人的希望 的行
显然 , 这 种 内在 于 历史 、 几 乎无 所 不 在 的 乌托 邦
动也就是人的实践活动 , 是在乌托邦情绪引导下对面 维度 , 特别清晰而深刻地 出现于伟大的文学作 品和思 前的新奇的东西的追求。布洛赫眼 中的乌托邦是体 想 家 的论 著之 中 , 作 为一 种 带有 神秘 主义 的原 始 意象 现在人类生活与生产的一切领域 中的具体希望而不 或 原 型 印版而 保 留 下 来 。 “ 在 历 史 中 原 型 意 象 持 续 是某种相对 固定的社会组织管理方式与制度体系, 就 不 断地 反 复 出现 ( 只要 想 一 想 巴士 底 狱 废 墟 上 的 舞 现实世界的非人性而言 , 艺术是最富乌托邦精神的领 蹈就够了) 在其神秘关联 的核 心 , 真正 古老的原始 域, 因为艺术的永恒主题就是绝对 善的希望 , 为人 描 意象 常常呈 现 出充 满光 明 的 、 强 烈 的乌托 邦 意义 和宗 ” … 这里 , 布洛赫把这种充满乌托邦 意蕴 的原型 绘 出不同于现存状态的完善世界 。布洛赫 眼中乌托 旨。 邦精神 的价值诉求主要切关乎于“ 人” 的命题。他认 意象表征为一种“ 文化剩余” ( c u h u r e s u r p l u s ) , 一种经 为人不仅通过否定打破他与过去的连续性 , 而且通过 历 各个 朝代 的 文化精 神 。一 般说 来 , 中世纪 的艺术 总 执着的否定去发现 自身的可能性 , 并把这些在最初非 是同封建等级制社会有着本质的联系, 但是 中世纪艺 常模糊 的可能性具体化和使之成为现实。因而 , 乌托 术 的 内在本 质 、 秩序 和神 秘 主义气 息 至今仍 在影 响 和 邦也就是可能性不断具体化的过程 。所以 , 布洛赫又 感染 着 我们 , 其 原 因就在 于一 种与 乌托 邦维 度相 连 的 把他的“ 希望的乌托邦” 称作“ 具体的乌托邦” 。 文化 剩余 的存 在 。“ 在 这种 意义 上 , 显 然 存 在 着一 种 ‘ 文 化剩 余 ’ : 某 种 超 越 并 游 离 于 特 定 时 代 的意 识 形 在当代 , 不只是恩斯特 ・ 布洛赫一人对乌托邦精
公民政策受制于理想支配的异教徒的共产主义制度 。 乌托邦精神实体不仅外化为之如艺术宗教和改
此后 , “ 乌托 邦 ” 这一术 语 广泛 出现 于 各种 批 判 现 实 、 革 方 案等 现实存 在 的客观形 式 , 同样 屹立 于 当代 思 想
设 计理 想社 会 的文献 中 , 以及 出现于 空想社 会 主义 者 家的 主观哲 学理 论 构建 中 。其 中恩 斯 特 ・ 布 洛 赫就
会的一种终极价值诉求它在面对社会变革和历史进论及乌托邦精神的必要性亦或乌托邦维度之于步的轨迹中虽不可能成为制约的决定性力量但它却人之存在和对于人类命运及前景的至关重要性时卡往往可以预警旧时代的终结并宣告新时代的到来是尔曼海姆在他的名著意识形态与乌托邦中认为现存的和谐社会必须具备的能够自我反思自我更乌托邦的消散将会意味着人类的本性和发展将会出新自我扬弃的一种内在的精神动力机制
即 是 笔 者 所 要 达 到 的 哲 学主 题 。 关键词 : 乌托 邦 精神 ; 现存性 ; 人 道 化
中图分类号 : B 5 1 6 . 5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0 3— 2 5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1 0 0 4~ 9 9 7 5 ( 2 0 1 3 ) 0 3— 0 0 2 0— 0 4
理性所消解、 科 学世界 的膨胀 与生活世界 的 消逝等 等 , 以此 为文化 背景 , 唤 醒人 内在 的超越 的和批 判 的本性 , 即乌托 邦的精
神, 扬弃和超越 以物化和异化 为特征 的文化—— 历史 困境 , 从而 实现人的 自我 解放 , 使人 真正成 为历 史进程创 造性的主体 , 这
论 乌 托 邦精 神 的价 值 诉 求
— —
兼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布 洛赫的乌托 邦思想
孔 凡 建 , 包 琨
( 1 .中国矿业大学 马克 思主义 学院; 2 .中国矿业大学 文学与法政 学院, 江苏 徐州 2 2 1 0 0 0 )

要: 面对着 2 0世 纪上半叶西方世界 的文化危机 , 即人 的物化和异化 、 技 术世界 对人 类的驾驭 与奴 役、 价值理性被 工具
和 一些 教徒 创办 的乌 托邦共 同体 的活动 中 。

对乌托邦精神和乌托邦观念有着较 为深刻与系统的
般来说 , 人们通常使用 中的“ 乌托邦 ” 有 以下 阐述。布洛赫认为 , 乌托邦是人类历史进步的永恒动 在 社 会 发 展 的一 切 阶 段 上 , 人 类 都 希 两 层基 本释 义 。首 先 , 最 直 接 的是 , “ 乌 托 邦 ”同“ 不 因 。有 史 以来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