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布洛赫乌托邦精神与希望哲学的看法
浅析恩斯特·布洛赫的希望哲学——基于《希望的原理》文本解读

浅析恩斯特·布洛赫的希望哲学——基于《希望的原理》文本解读恩斯特布洛赫是20世纪意大利哲学家及建筑师,他出色的著作《希望的原理》被称为20世纪哲学伟大作品之一。
本文将致力于浅析布洛赫的希望哲学,基于《希望的原理》文本解读。
布洛赫以一种核心思维模式开启关于希望的讨论,即只有过程,没有终点。
他认为,终点只是过程的瞬息,而真正的意义和价值在于过程本身。
他引用赫伦堡的话来表达他的想法:“不是为了某物而生活,而是因为生活而为某物而生活!”也就是说,过程比终点更重要,希望在于过程而不是终点。
布洛赫把希望看作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不是一种静态的状态。
因此,布洛赫的希望哲学的核心思想是生活是一个无限的无终点的马拉松,而不是一场以某种目标为目的的比赛。
这里,他倡导的是开放式的、无限可能性的希望,而不是传统的有限的希望。
这种开放式的希望基于他的无终点思想,涵盖了所有可以想象的可能性。
此外,他还认为希望是一种潜在的力量,可以推动和促进生活。
就像他在文本中所写的,“希望是建立在逆境中受挫的期望之上,它是一种潜在力量,可以促进、激发、指引生活,使它达到人们梦想中的期望。
”以,布洛赫认为希望不仅可以支持我们在逆境中不断前行,而且还可以激发我们不断追求梦想的热情。
此外,他认为希望不仅仅是一种人的感受,而是一种客观的现实存在。
他认为,希望是一种客观的自我表达,这种自我表达不仅需要外在的推动,也需要自身的努力。
此外,他还认为希望是一种主动的活动,它不仅要求我们积极努力,还要求我们发挥自身的能力,从而创造一种更积极更有意义的变化。
总之,布洛赫提出的希望哲学是一种开放式的希望,其中没有终点,而是一种无限的可能性。
它不仅是一种感受,而且是一种客观的现实存在,它的动力在于推动、激发和指引生活,以实现人们的梦想。
布洛赫的希望哲学强调了正向动力和开放式的思维,这对我们在现代快节奏的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实现梦想。
浅谈布洛赫乌托邦精神与希望哲学的看法

浅谈布洛赫乌托邦精神与希望哲学的看法摘要:乌托邦是人类对未来理想社会的美好向往和执着追求,在追求乌托邦理想社会的过程中所凝结的乌托邦精神代表着人类超越当下现实的永不枯竭的批判力量,体现了人类的希望之光。
乌托邦哲学,就是研究“梦想”的哲学,这一点不管是在前期的《乌托邦精神》,还是在后期的《希望的法则》中都是一致的。
人们对审美乌托邦社会主义理论的建构则是人道主义哲学思想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
布洛赫的乌托邦哲学以两本书为代表,第一本是《乌托邦精神》,第二本是《希望的法则》。
《乌托邦精神》标志着乌托邦哲学的诞生,《希望的法则》则标志着乌托邦哲学体系化的完成。
简单地来说,所谓乌托邦哲学,就是研究“梦想”的哲学,这一点不管是在前期的《乌托邦精神》,还是在后期的《希望的法则》中都是一致的。
也就是说,前后期乌托邦哲学的研究对象是统一的。
正是由于有研究对象上的统一性,《乌托邦精神》才能和《希望的法则》统摄在乌托邦哲学的名下,探究该哲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一般认为,乌托邦是空想、虚妄和不切实际的幻想,其实这种对乌托邦的理解并没有反映出乌托邦的真实内涵。
实际上乌托邦精神是人之为人的根本。
人之为人,在于能对未来充满希望并对未来有所崇高的谋划,在乌托邦的指引下,人才能体现为人自己。
当代人的精神家园在迷失,精神在枯萎,工具理性在膨胀,时代呼唤着乌托邦精神。
布洛赫很早就形成了一个核心观念:人们活在现在,却无法直接经验现在。
在《乌托邦精神》“关于我们之黑暗的形而上学”这一章中,布洛赫把这个问题表述为:“只有等到这一瞬过去了,我才能把握它,也即,把它带到眼前。
所以,呈现在我眼前的唯有那瞬间的过去。
”这种说法在西方思想史上并不鲜见。
例如奥古斯丁在他著名的时间沉思中追问:“既然过去已经不在,将来尚未来到,则过去和将来这两个时间怎样存在呢?”在“直线式”的传统时间模式中,过去、现在、将来是无法同时存在的。
奥古斯丁试图把这三样东西连接起来,所谓“过去事物的现在便是记忆,现在事物的现在便是直接感觉,将来事物的现在便是期望”,于是,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在“现在”或者说“当下”得到了统一,成为某种连续的东西。
浅析恩斯特·布洛赫的希望哲学——基于《希望的原理》文本解读

浅析恩斯特·布洛赫的希望哲学——基于《希望的原理》文本解读恩斯特布洛赫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的著作《希望的原理》是他重要的哲学著作的代表作之一,这部著作的核心观点即“希望原则”:通过希望,人能够克服困难,实现更高的目标。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对《希望的原理》提出的理论进行浅析,并对其在普遍文化中的应用作一些深入分析。
布洛赫定义希望是一种感情,这种感情可以触发人们以独特的方式来思考,行动和反应。
它是一种内在的动力,引导人们超越恐惧和现实限制,追求更高的目标。
它还可以激发人们去发现新的事物或思考方式,以实现其理想。
布洛赫认为,希望是一种正向的情感,它能够帮助人们克服挫败、继续前行、重新定义自我,并创造出更加丰富和更加全面的存在。
在《希望的原理》中,布洛赫还强调了希望的潜在作用。
他认为,希望可以作为一种能量源,激发人们超越恐惧和现实限制,追求更高的目标。
希望可以激发人们去发现新的事物,并发展多元化的思考和工作方式,以实现其理想。
此外,他还认为希望可以在社会里发挥作用,它可以给人以动力,让他们相信自己能够实现自己的希望,实现更大的目标。
布洛赫的希望哲学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他的理论对世界各地的教育现状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
他的理论支持一种教育模式,即激发学生克服困难,在遭遇挫折时持续前行,并追求更高的目标。
他倡导的方法在启发学生去发现自身潜能和把握机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外,布洛赫的希望哲学也在文化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它提出的理念激励人们去尝试新的事物,从而创造具有持久意义和价值的文化作品。
例如,古典音乐作曲家莫扎特曾借鉴布洛赫提出的希望哲学,以其音乐作品《贝加尔湖畔》激发观众的希望。
在社会议题上,布洛赫的论点也被广泛应用,激发人们去寻求改变,为实现他们的理想奋斗。
总之,布洛赫的希望哲学是一个重要的哲学理念,它强调学习从失败中获得成功,去发现新的事物、丰富文化,发挥其他社会功能,以及激发人们去实现理想的重要性。
浅析恩斯特·布洛赫的希望哲学——基于《希望的原理》文本解读

浅析恩斯特·布洛赫的希望哲学——基于《希望的原理》文本解读恩斯特布洛赫(ErnstBloch)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影响了政治思想、文艺理论和社会学。
在他的著作《希望的原理》中,他探索了希望哲学的核心问题,深入挖掘了整个哲学体系在形成上的历史和解释。
在《希望的原理》中,布洛赫以一种反省的方式探究“希望的本质”(the nature of hope)。
他认为,希望是一种建构性的力量,在人们的社会行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一种驱使人们不断前进的力量。
在他看来,希望反映出某种积极的未来展望,是一种积极的主动性,可以实现理想的未来。
希望是对于未来变革和改变的一种向往,而不是现实中可以看到的一切,它关注的是可能性,使人们有了实现自己目标的机会。
布洛赫认为,希望包含着一种宗教的精神,即社会变革的可能性。
他在书中提出的一个重要的观点是,通过“合理的抗议”,人们可以维护自己的价值观,或者其他的社会现象,从而改变现有的社会结构,开创新的未来。
他认为抗议是一种希望的形式,它可以使个人和社会实现价值追求,从而使人们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
布洛赫还指出,当个人和社会受到贫穷、不公平、种族主义和暴力等威胁时,希望就能支持他们继续发展。
在《希望的原理》中,布洛赫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社会发展的解释,它可以激发和指导人们重新定位自己的价值观,他提出了一个理论框架,让人们可以重新思考社会的发展的未来前景,促使人们通过行动去实现一个新的未来。
总之,布洛赫的希望哲学是一种实现改变和变革的可能性理念,它不但激发了社会变革的希望,也有助于增强政治斗争的热情,推动人们追求自由和平等,实现未来的理想。
它激发了新的思想,为改变不公的社会现状和社会秩序提供了一种可能的方式。
浅谈布洛赫的具体乌托邦理论

浅谈布洛赫的具体乌托邦理论作者:王璐源来源:《卷宗》2016年第06期摘要:一战后,针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时代困境与精神危机,哲学家布洛赫为寻找积极有效的解决方案,对资本主义社会与文化展开广泛而深入的批判,他在自己乌托邦哲学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具体乌托邦理论。
布洛赫认为,具体的乌托邦就是实现世界的人道化,即一种无阶级的理想的未来社会。
他将马克思主义看作是具体的乌托邦,实现这个目标的道路就是具体的乌托邦实践即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它的主体是无产阶级,目标是建立一个“新天新地”。
在那里,人们将摆脱现代生存和精神困境,获得真正的解放:个体的人从某个阶级里获得解放同时这些个体的人将第一次形成“我们”联合体,实现自我相遇与我们相遇的统一。
本文将对布洛赫这一哲学理论成就进行简单介绍,并阐发其现实意义。
关键词:乌托邦精神;具体乌托邦;马克思主义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社会尤其是欧洲普遍陷入了一种“绝望”之中,在人们眼中,资本主义的发展虽然带来了物质的丰富和满足,然而这种满足却随时都处于一种风险之中,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各国、各民族之间脆弱而敏感的关系等使得人们并没有从中获得足够的安全感,更为重要的是在物欲极大满足之后,人们却陷入了一种空前的精神空虚和文化危机之中,人们在这种资本快速积累发展的模式之中逐渐忽略和遗忘了自己出发的本质和初衷,找不到人自身存在的意义,人类的未来是什么?人类究竟应当何去何从?在资本主义异化背景下时代逐渐陷入困境,人类遇到了与人类生存自我相关的深层的生存危机。
因此,为了解决和打破工具和科技理性带来的物化和文化危机,走出资产阶级的迷梦,寻求人存在和发展的出路,布洛赫在自己的乌托邦思想和希望哲学的基础上,提出了具体乌托邦理论。
以求将人从现存的黑暗和困境中解放出来,实现人的自我拯救。
1 乌托邦理论的提出(一)乌托邦和乌托邦精神乌托邦,最早由英国人文主义者莫尔提出,他将希腊文的“没有(ou)”和“地方(topos)”组合成一个词utopia,汉译为“乌托邦”,就字面意义来讲,乌是没有,托是寄托,邦是国家,也就是“空想的国家”之意。
布洛赫的希望哲学及其现实启示

095[摘 要] “美好生活”几乎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恩斯特·布洛赫的希望哲学以“尚未存在的本体论”和“具体的乌托邦”为核心范畴,旨在实现人的解放,实现大众所向往的美好生活。
[关 键 词] 希望哲学;乌托邦;美好生活;现实启示布洛赫的希望哲学及其现实启示陈艳霜 何雅迪千百年来,人类一直没有停止追求美好生活的脚步。
可以说,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追求美好生活的奋斗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1]人民大众将目光聚焦于生活质量的提升,聚焦于美好生活的实现。
恩斯特·布洛赫是20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其希望通过哲学激发人类对美好未来的希望,旨在建立一个没有剥削和压迫、充满希望和人道的美好世界。
基于此,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背景下,重新审视并阐明布洛赫的希望哲学是极为必要的。
这不仅有助于引导大众克服心中的恐惧、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还有助于人类化希望为行动,为创造美好生活而努力奋斗。
一、布洛赫希望哲学的背景(一)时代背景布洛赫是一位关心社会变化和人民疾苦的哲学家,他一生致力于为人类绘制出一幅充满希望同时具有现实可能性的宏伟蓝图。
布洛赫的思想始终受其所处时代和自身经历的影响,因此其希望哲学具有厌恶战争、渴望和平、关心人民、憧憬社会变革的特点。
20世纪上半叶,世界爆发了两次全球范围的战争。
两次世界大战不仅使参战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处于一片混乱之中,而且给世界人民带来无法估量的病痛折磨和心理创伤。
同时,现代工业的快速发展在促进人的发展的同时,使人成为机器的工具和奴隶。
布洛赫认为人类已经丧失了本真的自我,亟须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改变社会现状。
也正因为如此,他常常站在风口浪尖上表达自己的理论观点,对于政治问题直言不讳,遭受了当权的责难与驱逐,经历了数十年的海外流亡生活。
“希望”一词是布洛赫一生的写照,是布洛赫留给世界的宝贵财富。
布洛赫的希望哲学及其对“中国梦”的启示

布洛赫的希望哲学及其对“中国梦”的启示布洛赫(Ernst Bloch)是20世纪著名的德国哲学家,他以其特有的希望哲学而闻名于世。
布洛赫的希望哲学强调人类对未来的向往和寻求,是一种对未知的憧憬和追求。
布洛赫认为,希望是人类生存的基本动力,是推动社会进步和个体成长的重要力量。
在布洛赫的眼中,希望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实践的动力和目标的追求。
希望的力量可以推动人们走向光明的未来,推动社会实现公正、平等和和谐的目标。
布洛赫的希望哲学对当代中国的发展及“中国梦”的实现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
布洛赫的希望哲学强调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在布洛赫看来,每个人都应该成为自己生活的创造者和实现者,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现实。
他提出“还没有”的概念,即人们应该追求一个更好的未来,而不是满足于现实的局限。
在当代中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推进,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社会和人文问题。
布洛赫的希望哲学提醒我们,在追求物质繁荣的更应该珍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关注个体的内心追求和精神境界。
中国梦的实现需要每个中国人的主动参与和创造,需要每个人敢于追求自己的理想和价值。
布洛赫的希望哲学强调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在布洛赫看来,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希望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他主张人们应该超越现实的束缚,追求一个更好的未来。
在当代中国,中国梦是对国家和民族的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
布洛赫的希望哲学提醒我们,中国梦的实现需要我们不断审视和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不断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我们也需要相信和追求一个更加美好和公正的未来,不断努力实现中国梦的宏伟目标。
布洛赫的希望哲学对当代中国的发展及“中国梦”的实现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
中国传统哲学中也有“太平有象”的思想,即追求和谐稳定的社会状态。
布洛赫的希望哲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路径,指引我们关注个体内心的追求和社会发展的和谐稳定,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新的理论和实践支持。
浅析恩斯特·布洛赫的希望哲学——基于《希望的原理》文本解读

浅析恩斯特·布洛赫的希望哲学——基于《希望的原理》文
本解读
恩斯特布洛赫是20世纪世界著名的哲学家,他以自己独特的哲
学思想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
他的《希望的原理》一书对欧洲的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结合《希望的原理》,从恩斯特布洛
赫的希望哲学入手,来解读他的哲学观点。
恩斯特布洛赫认为:所有的实践行为都建立在希望的基础上。
他指出,人们的行为都是为了追求自己的欲望,而这些欲望都建立在希望的基础上。
我们的行动的动机源于我们的希望,因此,希望是行为的基础。
如果没有希望,人们就不会有行动的动力,人们的生活就没有意义。
此外,恩斯特布洛赫还提出了一个行动定律,即“追求更好的生活”。
他认为,人们每天都在努力改善生活条件,并追求更好的生活。
他认为,人们必须拿出勇气,勇敢地活在当下,尝试有意义的行动,才能达到自己的目标,实现更好的生活。
此外,恩斯特布洛赫还主张自由主义。
他认为,人们既要在遵守法律的同时又要有自由的发展空间。
他认为,应该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发挥自己的潜能,积极地活出自己的人生,去寻找自己的希望。
恩斯特布洛赫的希望哲学提出了极具活力的观点,让人们更加明确了目标,勇敢地迎接挑战,探索自己的方向。
他的哲学思想不仅被公认为具有永恒意义,而且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因此,我们应该引导学生阅读这本书,让他们了解布洛赫的希望哲学,
从而增强学生的精神力量,增强自信心,勇敢地活出自己的人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布洛赫乌托邦精神与希望哲学的看法
摘要:
乌托邦是人类对未来理想社会的美好向往和执着追求,在追求乌托邦理想社会的过程中所凝结的乌托邦精神代表着人类超越当下现实的永不枯竭的批判力量,体现了人类的希望之光。
乌托邦哲学,就是研究“梦想”的哲学,这一点不管是在前期的《乌托邦精神》,还是在后期的《希望的法则》中都是一致的。
人们对审美乌托邦社会主义理论的建构则是人道主义哲学思想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
布洛赫的乌托邦哲学以两本书为代表,第一本是《乌托邦精神》,第二本是《希望的法则》。
《乌托邦精神》标志着乌托邦哲学的诞生,《希望的法则》则标志着乌托邦哲学体系化的完成。
简单地来说,所谓乌托邦哲学,就是研究“梦想”的哲学,这一点不管是在前期的《乌托邦精神》,还是在后期的《希望的法则》中都是一致的。
也就是说,前后期乌托邦哲学的研究对象是统一的。
正是由于有研究对象上的统一性,《乌托邦精神》才能和《希望的法则》统摄在乌托邦哲学的名下,探究该哲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一般认为,乌托邦是空想、虚妄和不切实际的幻想,其实这种对乌托邦的理解并没有反映出乌托邦的真实内涵。
实际上乌托邦精神是人之为人的根本。
人之为人,在于能对未来充满希望并对未来有所崇高的谋划,在乌托邦的指引下,人才能体现为人自己。
当代人的精神家园在迷失,精神在枯萎,工具理性在膨胀,时代呼唤着乌托邦精神。
布洛赫很早就形成了一个核心观念:人们活在现在,却无法直接经验现在。
在《乌托邦精神》“关于我们之黑暗的形而上学”这一章中,布洛赫把这个问题表述为:“只有等到这一瞬过去了,我才能把握它,也即,把它带到眼前。
所以,呈现在我眼前的唯有那瞬间的过去。
”这种说法在西方思想史上并不鲜见。
例如奥古斯丁在他著名的时间沉思中追问:“既然过去已经不在,将来尚未来到,则过去和将来这两个时间怎样存在呢?”在“直线式”的传统时间模式中,过去、现在、将来是无法同时存在的。
奥古斯丁试图把这三样东西连接起来,所谓“过去事物的现在便是记忆,现在事物的现在便是直接感觉,将来事物的现在便是期望”,于是,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在“现在”或者说“当下”得到了统一,成为某种连续的东西。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弥漫在欧洲的是一种绝望情绪:资本主义现代工业社会造成了“无灵魂”的工具理性世界,人类发生了生活意义的危机、精神危机。
在这样一个社会历史关头,很多知识分子都处于深深的文化焦虑当中,同时他们也在反抗,试图针对资本主义社会展开广泛而深入的批判,寻找解决时代精神危机的良方。
在这群有责任感的知识分子中,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开创者之一的恩斯特·布洛赫是最典型的一个。
在《乌托邦精神》一书中,布洛赫提出了乌托邦哲学,它是一种鼓舞世人超越现实,走出黑暗,瞩望未来的哲学,其丰富的理论资源和崭新的理论视角对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论文将致力于解读布洛赫的著作《乌托邦精神》,展示他的乌托邦哲学理论的初期成就,并尝试对他所探讨的主题做出进一步思考。
本论文将布洛赫的尚未存在本体论思想作为一个内在逻辑线索统驭全文,在叙述上从布洛赫乌托邦哲学创生的时代与历史背景的考察出发,对布洛赫关于乌托邦精神的特征、乌托邦精神动力论、尚未存在本体论、希望形而上学、解放的乌托邦等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指出,布洛赫的乌托邦哲学具有鲜明的存在主义倾向;在他与同时期西方马克思主义早期代表卢卡奇、本杰明的学术交流中,存在着理论上的相互渗透以及思想上的互相激荡;本文对布洛赫乌托邦哲学与莫尔特曼希望神学理论进行了比较研究;最后,从布洛赫对马克思主义的评价与发展来看,布洛赫的哲学从《乌托邦精神》时期到《希望原理》时期,其理论倾向经历了日渐靠近马克思主义的历程。
布洛赫乌托邦哲学的要义在于,理解并唤醒驱使我们向前的乌托邦精神涌动,即希望的冲动,扬弃和超越以物化和异化为特征的文化困境,从而实现人的自我解放,使人真正成为历史进程中创造性的主体,实现无阶级社会。
乌托邦是人类对未来理想社会的美好向往和执着追求,在追求乌托邦理想社会的过程中所凝结的乌托邦精神代表着人类超越当下现实的永不枯竭的批判力量,体现了人类的希望之光。
乌托邦意识匮乏的时代必然使人的精神衰退、灵魂麻木,人们的生活必然处于俗不可耐的欲望满足的简单快感中。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现实化和世俗化,人们的精神世界也越来越空虚和无助,以至于人们都在逃避面对面的内涵丰富的交往世界而退缩到网络的虚拟世界中。
借助计算机时代的网络技术,“虚似实在”短暂地弥合了人们的理想与现实的鸿沟。
然而这一短暂的弥合并不能消解人们的精神困惑和苦闷,人们也越来越远离自己的生存根基。
现代社会中人们非常现实地活着,然而对审美乌托邦社会主义理论的建构则是人道主义哲学思想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
在布洛赫看来,马克思主义应该由客观冷静的经济分析和精神道德的倾向或“乌托邦过剩”两方面组成。
而当今的马克思主义却忽视了“热流”,缺乏伦理学,忽视主体性,具有庸俗的经济决定论倾向。
希望哲学则集中在“热流”上,着重强调主体精神在认识和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
“马克思主义并非不是乌托邦,而是一种具体的乌托邦”。
他主张把乌托邦精神重新引入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也即成为“希望哲学”。
希望哲学又称“乌托邦哲学”,德国布洛赫提出的一种哲学思想。
认为“希望”不仅是人的一种意识特征,而且也是一种本体论现象。
人的本质同希望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希望是植根于人性之中的人类需要,是“人的本质的结构”。
参考文献:
[1]夏凡,乌托邦困境中的希望[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11
[2]韩松落,时代青年(月读)[J],时代青年杂志社,2010年12期
[3]张兴德,重新认识和评论乌托邦思想[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8月第12卷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