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通用版)2018_2019版高中生物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

合集下载

2018_2019学年高中生物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本章整合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

2018_2019学年高中生物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本章整合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

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与能量流动和碳循环
1.光合作用的实质是把CO2和H2O转化成有机物,从而使碳由无 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贮存在有机物中。 自然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是进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光合作用为呼吸作用提供原料,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起点。
2.呼吸作用是指生物体氧化分解有机物并释放能量的过程。它 为生命活动的各项具体过程提供能量。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通 过呼吸作用将流入群落的能量和碳释放回环境。所以说呼吸作用 也是碳循环中联系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的桥梁。
本章整合
一、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的比较
项目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பைடு நூலகம்
信息传递
来源 太阳能
生态系统
生物或无机环境
途径
食物链或 食物网
食物链或 食物网
多种途径
区别
特点
单向流动、逐 全球性;循环
渐递减
流动、反复利用
往往是双向的
范围
生态系统中 的各营养级
生物圈
生物与生物之 间或生物与无 机环境之间
联系
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共同把生态系统各组分联系 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并调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笔记)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笔记)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 1 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一、生态系统1.概念: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群落+无机环境生态系统可大可小,把地球看做最大的生态系统,就是生物圈。

2.类型:二、生态系统的结构:成分+食物链、食物网(营养结构)1.生态系统的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无机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生物群落)(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阳光、热能、空气、水、无机盐等。

生态系统必备的成分(缺乏非生物的物质 和能量,生态系统就会崩溃)。

(2)生产者:①定义:能直接利用光能(或化学能)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把无机物转化成有机物,把光能(化学能)转化成有机物中化学能的生物。

⎯⎯⎯⎯⎯ 不同+同种→种群 ⎯⎯⎯→群落 ⎯ 无机环境→生态系统 个体 ⎯⎯⎯②作用:使无机环境的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进入生物群落。

③同化作用类型:自养型(生产者包括光能自养型:绿色植物、光合细菌、蓝藻;化能自养型:硝化细菌等。

④地位: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基石),是生态系统必备的成分。

(3)消费者:①定义:自身不能制造有机物,必须直接或间接的依靠生产者的生物。

②作用: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对植物的传粉、种子的传播等有重要作用。

③同化作用类型:异养型(消费者主要是捕食和寄生的生物:牛、菟丝子等)④分类:初级消费者(植食性动物)、二级消费者(以植食性动物为食的肉食性动物)、三级消费者等⑤地位:非必需,但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具有重要意义。

(4)分解者:①定义:能将动植物的遗体、排出物和残落物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的生物。

②作用:使生物群落的有机物变成无机物回归到无机环境,促进物质的循环。

③同化作用类型:异养型[分解者是营腐生生活的生物:大多数细菌、真菌、部分动物(蚯蚓、蜣螂等)]④地位:生态系统必备的成分。

(使有机物回归到无机环境,否则会导致垃圾成堆,生态系统崩溃。

高中生物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生物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

2018版高中生物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版高中生物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版高中生物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的全部内容。

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重点)2.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3.简述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4.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

5.认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关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2)原因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2.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1)实例①实例1:受轻微污染的河流。

②实例2:森林。

a.调节过程b.结果:鸟类、害虫的数量趋于稳定。

(2)特点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当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会迅速丧失,生态系统就难以恢复.(3)基础:负反馈调节。

[合作探讨]探讨错误!:请思考并总结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与其自我调节能力及稳定性的关系。

提示:生物种类繁多,营养结构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强⇒抵抗力稳定性高.探讨错误!:甲、乙两地森林都发生了虫灾,甲地大量使用杀虫剂,害虫短时间得到控制,后来又发生虫灾.乙地引入灰喜鹊,害虫被逐步控制,后来有虫但不成灾。

(1)甲地再度出现虫灾原因是什么?提示:杀害剂的使用使害虫的抗药性增强,杀虫剂的杀虫作用降低.(2)乙地为什么能有效控制虫灾?提示:乙地害虫与灰喜鹊之间的反馈调节,使森林有虫不成灾.错误!1.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理解(1)结构的相对稳定:结构相对稳定体现在各组成成分的相对稳定和生物种间关系的相对稳定。

2018版高中生物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5.1生态系统的结构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

2018版高中生物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5.1生态系统的结构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



(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1.食物链 (1)概念:生态系统中由于食物关系形成的营养联系。 (2)食物链中各个环节称为营养级。生产者属于第一营养级,植食 性动物是初级消费者,属于第二营养级,以植食性动物为食的动物 是次级消费者,属于第三营养级,以此类推。 绿色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能通过食物链由一个营养级向下一个 营养级传递。各种动物所处的营养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2.食物网 (1)概念: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营 养结构。 (2)错综复杂的食物网是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的重要条件。一 般认为,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就越强。


(3)消费者 ①种类:异养生物,主要是动物,包括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 杂食性动物和寄生动物等。 ②功能:能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对于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 传播等具有重要作用。 (4)分解者 ①种类:异养生物,主要是细菌和真菌。 ②功能:将动植物遗体残骸、排遗物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供 绿色植物利用。 2.关系:生态系统多种多样,但在结构上具有共同点,其四种成分 紧密联系,缺一不可,共同构成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整体。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1.生态系统中四种成分的联系可用下图表示。



2.析图 (1)由上图可知: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的物 质和能量的最终来源。 (2)生产者是生态系统中唯一能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转变成生 物体内的物质和能量(有机物及其贮存的化学能)的成分,因此,可以 说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3)从理论上讲,消费者的功能活动不会影响生态系统的根本性质, 所以消费者不是生态系统必要的基础成分,但在自然生态系统中, 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都是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 (4)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如果一个生态系统中没 有分解者的话,动植物的遗体残骸就会堆积如山,生态系统就会崩 溃,因此,从物质循环角度看,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

2018-2019学年高中生物 第5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5.5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优质课件 新人教

2018-2019学年高中生物 第5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5.5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优质课件 新人教
解析 答案
例2 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下列哪项不属于负反 馈调节 A.草原鼠的数量上升引起蛇的数量上升,使鼠的增加受到抑制 B.草原被蝗虫采食后,草原植物增强再生能力,减缓植物种群数量的下降 C.森林局部着火破坏了部分植被,但空地土壤肥沃光照充足,幸存植物能
迅速萌发生长
√D.池塘被倾倒入大量污水后,水生生物大量死亡,进一步引起水质变差
方式二 在林业生产上,人工种植的单一纯种林很容易发生虫灾,但是天然混 交林和原始森林一般不会发生虫灾,这是为什么?这与生态系统的抵 抗力稳定性有关,什么是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什么是生态系统 的稳定性?
内容索引
新知导学 达标检测
新知导学
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自我调节能力
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的 保持 或 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 能力。 (2)原因:生态系统具有 自我调节能力。
归纳总结
生态系统的负反馈调节和正反馈调节的比较
比较
负反馈调节
正反馈调节
加速生态系统最初所发生
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的变化,使生态系统向着
能使生态系统最初发生的那种变
作用
更好或更坏的方向发展,
化向相反的方向发展,使生态系
即人们常说的良性循环或
统达到并保持相对稳定
恶性循环
抑制或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 加速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
√B.增加该生态系统内各营养级生物的种类可提高该区域生态系统的自我
调节能力 C.抵抗力稳定性越低的生态系统,其恢复力稳定性就越高 D.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复杂,自我调节的能力就越弱
12345
解析 答案
3.下列曲线表示四个不同自然生态系统在受到同等程度的外来干扰后, 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的数量变化情况。其中抵抗力稳定性最高的生 态系统是

_高中生物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四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

_高中生物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四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

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基础巩固1.下图为某一生态系统稳定性图解,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a为抵抗力稳定性,b为恢复力稳定性B.a为恢复力稳定性,b为抵抗力稳定性C.恢复力稳定性与营养结构复杂程度呈相反关系D.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呈相反关系答案 B解析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弱。

因此,一般情况下恢复力稳定性与营养结构复杂程度呈负相关,且一般情况下,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呈相反关系。

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草原生态系统因物种单一,其恢复力稳定性差B.发菜没有叶绿体,在生态系统中不属于第一营养级C.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越强,意味着其营养结构越复杂D.我国南方热带雨林中分解者的代谢活动比北方森林中的弱答案 C解析营养结构越简单,恢复力稳定性越强;发菜没有叶绿体,但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第一营养级,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越强,意味着其营养结构越复杂,我国南方热带雨林中分解者的代谢活动比北方森林中的强,所以C选项正确。

3.下列不属于生态系统为维持稳态而进行的负反馈调节的是( )。

A.生物种群密度的调控B.异种生物种群之间的数量调控C.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调控D.受到污染的湖泊,死亡腐烂的鱼对湖泊生态系统的影响答案 D解析生态系统为维持自身稳态而进行的负反馈调节可表现为生物种群密度的调控、异种生物种群之间的数量调控以及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调控等。

D选项表现为正反馈调节,最终会破坏湖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巩固提升4.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在一块牧草地上播种杂草形成杂草地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B.在一块牧草地上通过管理提高某种牧草的产量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C.在一块牧草地上栽种乔木形成树林后,其恢复力稳定性下降D.一块弃耕后的牧草地上形成灌木林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答案 B解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第5章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_训练案

第5章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_训练案

长白山第二高级中学高效课堂高二生物必修3训练案一、(A层)基础知识巩固:1.下列生态系统中,自我调节能力最大和最小的依次是( )①温带草原②热带雨林③北方针叶林④北极冻原A. ①②B.②④C.①④D.③④2.下列有关负反馈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B.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C.存在于生物群落中D.不存在于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中3.自然林区内的马尾松一般不容易发生虫害,但在一些人工马尾松林中却常会发生严重的松毛虫危害,其主要原因是( )A.松毛虫繁殖力强B.马尾松抗虫害能力强C.人工林营养结构简单D.当地气候适宜松毛虫生长4.假定在一个相对封闭的草原生态系统中,狼被杀绝,鹿群个体数量的变化情况应是( )A.迅速持续上升B.缓慢持续上升C.相对稳定D.先上升后下降5.在制作生态瓶观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时,下列哪项做法将会降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A.为防止病原体对动植物的侵害,用蒸馏水代替自来水B.给予生态瓶一定的光照C.向生态瓶中添加一些分解者D.向生态瓶中通入一定量的空气6.下列生态系统中自我调节能力最强的是A.温带阔叶林B.热带雨林C.寒带针叶林D.温带草原7.生态系统的结构越复杂,其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能力越大的原因不包括A.处在同一营养级的生物种类繁多 B.能量可以通过其他食物链传递到顶级C.某营养级的一些生物消失,可由其他营养级生物代替D.能量流经各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的8.保护草原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有效措施是A.开垦草原,改牧场为农田B.禁止狩猎,引入食草动物C.保护植被,实行适度放牧D.提倡狩错,扩大放牧数量9.人们为了防止鸟吃草籽,把一片草地用网罩起来,结果却使食草昆虫大量繁殖,草叶几乎被吃光,这是破坏了A.生态系统 B.生存环境 C.生态平衡 D.食物链10.下列曲线表示四个不同的自然生态系统在受到同等程度的外来干扰后,初级消费者数量的变化情况。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5章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5章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学习目标】1.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2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3.简述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4.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学习重难点】1.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2.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概念【自主学习与点拨】知识点一、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1.生态系统所具有的或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的基础。

知识点二、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生态系统并使的能力,叫做抵抗力稳定性;另一方面是生态系统在的能力,叫做恢复力稳定性。

4.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食物网越,其自动调节能力就,抵抗力稳定性就。

知识点三、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5.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方面要,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另一方面,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的协调。

【思考与交流】〖例1〗下列生态系统中自动调节能力最强的是()A. 温带阔叶林 B.热带雨林 C.寒带针叶林 D. 温带草原解析:生态系统具有抵抗力稳定性主要是由于其内部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有大有小。

一般地说,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小。

题中的四个生态系统中生物成分最复杂的是热带雨林,在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种类繁多,营养结构非常复杂,假如其中的某种植食性动物大量减少,它在食物网中的位置还可以由这个营养级的多种生物代替,整个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仍然能够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其自动调节能力最强。

答案:B。

〖例2〗(2000年上海卷)在某个池塘生态系统中,因污染导致水生植物大量死亡后,池塘中首先减少的物质是()A.CO2 B.O2 C.硝酸盐 D.磷酸盐解析: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都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目标导读]1.通过对教材P109〜110的实例分析,理解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阅读教材P iio〜111,区分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并简述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3.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

[重难点击]1.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3.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

----------------------------- 课堂导入-------------------------------- 方式一2016年5月4日,太湖蓝藻随着滚滚流水由西向东挺进无锡市梁溪河畔,入湖污染物总量偏大、蓝藻水华暴发程度超过往年。

如何让太湖恢复它的结构和功能呢?今天我们共同学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探讨解决巢湖污染的方法。

方式二在林业生产上,人工种植的单一纯种林很容易发生虫灾,但是天然混交林和原始森林一般不会发生虫灾,这是为什么?这与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有关,什么是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什么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自我调节能力fl知识梳理夯实基础突破要点1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 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2) 原因: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2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1) 实例①受轻微污染的河流/蹇理沉降、牲微汚染# 化学分解—消除污热\微牛瀚的分解/结果: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不会受到明显的影响。

②森林结果:鸟类、害虫的数量趋于稳定。

⑵特点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当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会迅速丧失,生态系统就难以恢复。

(3)基础:负反馈调节。

【问题探究】1 •材料1亚马逊森林已经存在至少上千万年了,中间尽管经常遭受洪涝、火烧、虫害,也遭受人类的砍伐与放牧等活动的干扰,但现在依然保持着森林景观。

材料2森林火灾(左)和火烧后的恢复(右)。

系统的稳定性。

2•生物个体的稳态和生态系统的稳态都是通过反馈调节来实现的,一个个体稳态和生态系统稳态反馈调节的概念模型。

(1)个体稳态反馈调节的概念模型(以血糖调节为例)。

答案如图所示(2)生态系统稳态反馈调节的概念模型(生态系统以水稻田生态系统为例,水稻田中的主要生物有水稻、食虫鸟与害虫)。

叫做生态请以文字、箭头分别构建嚥岛素介泌增加从材料1、2看出,细胞答案如图所示抑®1术溜数吐厚摯虫h就贋生I仅』鸟数由3 •已经污染的湖泊中污染状况加剧,如下图:污染思度拥强从材料看出,该生态系统具有加速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的能力,这种能力称为正反馈调节,该实例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活学活用即时训练巩固提升1. 判断正误(1) 负反馈调节在生物群落中普遍存在,但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不存在()(2) 当农田里蚜虫的数量增多时,七星瓢虫的数量也会增多,这样蚜虫种群数量的增长就会受到抑制,这属于生物群落内的负反馈调节()(3) 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4) 森林中,害虫数量增加时,食虫鸟也会增多,害虫种群的增长就受到抑制,这不属于负反馈调节()(5) 当外界干扰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将会丧失()答案⑴X (2) V (3) V ⑷X (5) V解析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能使生态系统达到和保持平衡及稳定,它不仅存在于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之间,也存在于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它的特点是通过自我调节能力,使生态系统内的种群数量保持相对平衡,这种调节往往是通过生物与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来实现的。

2 •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

下列哪项不属于负反馈调节()A. 草原鼠的数量上升引起蛇的数量上升,使得鼠的增加受到抑制B. 草原被蝗虫采食后,草原植物增强再生能力,减缓植物种群数量的下降C. 森林局部着火破坏了部分植被,但空地土壤肥沃光照充足,幸存植物能迅速萌发生长D. 池塘被倾倒入大量污水后,水生生物大量死亡,进一步引起水质变差答案D解析草原鼠的数量上升,蛇的食物增加引起蛇的数量上升,使得鼠的增加受到抑制属于负反馈调节,A正确;草原被蝗虫采食后,草原植物增强再生能力,可以减缓植物种群数量的下降,属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是负反馈调节,B正确;森林局部着火破坏了部分植被,但形成的空地土壤肥沃,光照充足,幸存植物能更迅速的萌发生长,属于负反馈调节,C正确;池塘被倾倒入大量污水后,水生生物大量死亡,进一步引起水质变差,属于正反馈调节,D错误。

【易混辨析】生态系统的负反馈调节和正反馈调节的比较二、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D知识梳理夯实基础突破要氫i .比较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2. 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1) 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利用,要有计划地采伐,防止过度采伐,并且要伐种兼顾。

由此说明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要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 农田生态系统需要不断地施肥、灌溉,控制病虫害,并且推广秸秆还田,以减少农田的输出。

由此说明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要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

【问题探究】1 •阅读材料分析问题:材料一 话说乾隆下江南时,到了苏州一水乡,看到小桥流水人家,别具风情。

水乡人家上 游淘米洗菜,下游洗澡洗衣,即便如此,水仍然很清澈。

这番景象让乾隆大为惊奇。

可是, 他也发现苏州虎丘外围的河流被众多染坊流出的废水污染得肮脏不堪、臭气熏天,于是他立 即下令严禁商贾平民在虎丘一带开设染坊。

迫于官府的法令,虎丘一带原有的数十家染坊不 得不搬迁至远离虎丘的苏州远郊,从此以后虎丘重现绿水青山。

材料二 在北极苔原生态系统中, 动植物种类稀少,营养结构简单,其中生产者主要是地衣, 其他生物大都直接或间接地依靠地衣来维持生活。

假如地衣受到大面积破坏,整个生态系统 就会崩溃。

相反,在热带雨林中,动植物种类繁多,营养结构非常复杂,假如其中的某种植 食性动物大量减少,它在食物网中的位置还可以由这个营养级的多种生物来代替,整个生态 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仍然能够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1)水乡人家在河流中淘米洗菜、 洗澡洗衣,河水仍然很清澈,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什么能力?这种能力反映生态系统的哪种稳定性?答案河流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这反映了河流生态系统有抵抗外界干扰并使 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即抵抗力稳定性。

(2) 众多染坊废水使河流臭气熏天说明了什么?染坊停止排污后虎丘重现绿水青山说明河流 生态系统具有哪种稳定性?答案 众多染坊废水流入虎丘外围的河流,远远超出了它的自我调节能力,河流生态系统被 破坏,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当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过一定限度 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会迅速丧失。

染坊停止排污后,被破坏的河流生态系统恢复到 原状,说明河流生态系统具有恢复力稳定性。

(3) 材料二可以说明什么?答案 由材料二看出: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强,抵抗 力稳定性就越高。

相反,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少,营养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能力越差,抵 抗力稳定性就越低。

2 •要增加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是不是引进的物种越多越好? 答案 不是。

引进新物种是对原有系统稳定性的一种干扰,只有在保证不破坏原有稳态的前 提下,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3 •一个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很低,其恢复力稳定性就一定很高吗?答案不一定,如北极苔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很低。

性 ③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不应超过其承受能力 ④热带雨林遭到严重砍伐后,其恢复力稳定性仍很强 ⑤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之一是随意增加生物种类,改变其营养结构活学活用即时训练巩固提升3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是①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②“遭到破坏,恢复原状”属于抵抗力稳定A. ①③B.②④⑤C.②③D.①④⑤答案A解析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①正确;“遭到破坏,恢复原状”属于恢复力稳定性,②错误;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具有一定的限度,为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干扰不能超过其承受能力,③正确;热带雨林的抵抗力稳定性强,所以遭到破坏后,其恢复力稳定性较弱,④错误;生物种类增加,营养结构变复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会增加,但是随意增加生物种类,可能造成外来物种入侵,反而会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⑤错误。

4. 如果将一处受到外来干扰后恢复到原状态的森林开发为一个森林公园,为了提高该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应当采取的措施是()A. 在森林中引入一些珍奇的野生动物,把生产者的能量尽量多地积蓄起来B. 在森林里引入一些珍奇的野生动物,增加食物网的复杂性C. 定期清理小型灌木、杂草和枯枝落叶,便于游人观赏珍贵树种D. 对森林适量采伐,使该生态系统处于长期相对稳定状态答案D解析在森林中引入一些珍奇的野生动物,将会改变原有的营养结构,破坏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定期清理灌木、杂草和残枝落叶,这些人为因素的干扰会破坏原有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森林属于可再生性资源,适量采伐、合理利用,并不会破坏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反而会促进物质的循环,使该生态系统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易混辨析】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两点提示⑴不能说“热带雨林的稳定性大于草原生态系统”,只能说“热带雨林的抵抗力稳定性大于草原生态系统”。

(2) 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并不一定都是相反的,如苔原生态系统的两种稳定性都较小。

三、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fl知识梳理夯实基础突破要氫1•实验原理(1)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它的物种组成、营养结构和非生物因素都有密切的关系。

(2) 将少量植物,以这些植物为食的动物和其他非生物物质放入一个密封的玻璃缸中, 便形成一个人工模拟的微型生态系统——生态缸。

(3)观察生态缸中生物的生存状况和存活时间的长短,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影响稳定性的因素。

2 .实验流程制作生态缸框架一标准:100 cm x 70 cm x 50 cm缸底部的铺垫J—|花土在下,一边高,一边低;沙土在上,沙土层厚5〜10 cm注入水一注意:从缸内低处注入放入动、植物|一水中放浮萍、水草、乌龟,沙土植上仙人掌(球,花土植上蕨类植物和低矮杂草,花土上放置蚯蚓、蜗牛密封生态缸一用胶带将生态缸密封移置生态缸一 |将生态缸放置在光线良好的散射光下观察记录|一|观察记录缸内生物种类、数量变化,观察记录缸内水质、基质变化【问题探究】试分析生态缸的设计要求,完善下表:5. 某同学设计了一个小生态瓶,要想较长时间保持稳态,一定要做到的是()①要有稳定的能量来源②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数量要搭配合理③植物的光合作用能满足动物对氧气和养料的需要④动物产生的CO能满足植物进行光合作用⑤瓶底应放一些鹅卵石A. ①③④B.①②③④C.①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答案B解析生态系统在能量来源上不能自给自足,必须依赖太阳能,因此设计的生态瓶要有稳定的能量来源;生态瓶内可实现物质的循环利用,但为维持其稳定性,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数量要遵循能量流动规律;瓶底放一些鹅卵石并不是设计生态瓶所必需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