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合集下载

5.5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5.5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5.5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学习目标】 1.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3.简述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4.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

5.认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关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自主学习讨论】一、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⑴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的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

⑵原因:生态系统具有。

2.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⑴实例:。

⑵基础:调节。

⑶调节限度: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是的,当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会迅速丧失,这样,生态系统难以恢复。

二、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1.抵抗力稳定性⑴概念: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 (不受损害)的能力。

⑵规律: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其自我调节能力就,抵抗力稳定性就。

2.恢复力稳定性⑴概念: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的能力。

⑵特点:生态系统在受到不同的干扰(破坏)后,其恢复速度与恢复时间是。

三、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控制对生态系统的,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的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的协调。

四、设计并制作生态缸及观察其稳定性1.制作小生态缸的目的:探究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的条件。

1.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主要取决于()A.生产者B.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C.分解者D.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2.在下列4种措施中能提高区域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是()A.减少该生态系统内捕食者和寄生生物的数量B.增加该生态系统内各营养级生物的种类C.使该生态系统内生产者和消费者在数量上保持平衡D.减少该生态系统内生物种类3.如果将一处原始森林开辟为一个森林公园,为了继续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应当采取的措施是()A.在森林中引入一些稀奇的野生动物,把生产者的能量尽量多地积蓄起来B.在森林里放入一些珍奇的野生动物,增加食物网的复杂程度C.定期清理小型灌木、杂草和枯枝落叶,便于游人观赏珍贵树种D.对森林适量采伐,使该生态系统处于长期相对稳定状态4.在设计和制作小生态缸探究保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的条件时,应遵循一定的原理,下列设计中不合理的是()A.缸内各种生物之间应有营养关系B.缸内各种生物的数量搭配应合理C.缸口应敞开以保证生物有氧呼吸D.应给予缸内生态系统适当的光照5.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正确叙述是()①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②“遭到破坏,恢复原状”属于抵抗力稳定性③人们对自然生态系统“干扰”不应超过其承受能力④热带雨林遭到严重的砍伐后,其恢复力稳定性仍很强⑤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之一是随意增加生物种类,改变其营养结构A.①③B.②④⑤C.②③D.①④⑤6.下列曲线表示四个不同的自然生态系统在受到同等程度的外来干扰后,初级消费者数量的变化情况。

5.5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补充

5.5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补充

C.瓶口应敞开以保证生物有氧呼吸
② 生态系统在受到不同的干扰之后,其恢复 速度和恢复时间是不一样的,与受干扰的 程度、环境条件和生态系统本身的特性有 外界干扰 关。
稳定性
正常作 用范围
抵抗力 作用指标 恢复力作 用指标
总稳定性指标
时间
对一个生态系统来说,抵抗力稳定性与恢 复力稳定性存在相反关系。
需要有阳光提供能量,但不可将生态缸放在阳光下直射,以免 缸内温度过高导致生物死亡,应采用较强的散射光,这样才能 维持人工生态系统的稳定。 【答案】C 【变式训练 3】在设计和制作小生态瓶,探究保持生态系统
相对稳定的条件时,应遵循一定的原理,下列设计中不合理的
是( ) A.瓶内各种生物之间应有营养关系 B.瓶内各种生物的数量搭配应合理
以免缸内温度过高导致生物 死亡
加入河泥、沙子
使生态缸中存在原生动物和
分解者 蒸馏水中缺少植物所需的无
一般不用蒸馏水来制作生态缸 机盐,也缺少组成生态系统的 一些水生微生物 动植物的生存状况和存活时 生态缸稳定性高低的指标 间的长短,以生态缸中生物全 部死亡的天数为指标
制作生态缸所运用的基础原理 ①满足各生物之间的营养关系。 ②要保证太阳能源源不断地供给生态瓶。
【例 3】以下关于制作生态缸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需要考虑不同营养级生物之间的合适比例 B.提供的生物应具有较强的生活能力 C.把生态缸放在阳光直射的环境即可 D.达到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内生物数量也是需要考虑不同营养级 生物之间的合适比例,所选择的生物的生存能力以及数量,还
设计并制作生态缸时的注意事项
注意事项 生态缸必须是密封的 生态缸必须透明 生态缸宜小不宜大;里面的水 相关分析 防止外界因素的干扰 便于为绿色植物提供光能,观 察实验结果 便于实验操作,为生态缸留有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高中生物必修三5.5【2017人教版】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高中生物必修三5.5【2017人教版】

(2)结果分析 ①生态缸中虽然成分齐全,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可以进 行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但由于生态缸中的生态系统极为简单,自我 调节能力极差,所以抵抗力稳定性极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极易被破 坏。因此,生态缸内的生物只能保持一定时间的活性。 ②如果生态缸是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则生态系统的成分复杂, 自我调节、自我修复和自我延续的能力强,在没有巨大外界环境干扰 的情况下会长期保持相对稳定。
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1.实例 (1)实例 1:受轻微污染的河流。
(2)实例 2:森林。 ①调节过程
②结果:鸟类、害虫的数量趋于稳定。
2.特点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当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过 一定限度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会迅速丧失,生态系统就难以 恢复。 3.基础:负反馈调节。
1 新情境·激趣引航
生态平衡(ecologicalequilibrium)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 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 递,使它们相互之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也就是说当生 态系统处于平衡状态时,系统内各组成成分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能量、物质的输入与输出在较长时间内趋于相等,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 稳定状态,在受到外来干扰时,能通过自我调节恢复到初始的稳定状态。 在生态系统内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环境之间,在一定 时间内保持能量与物质输入、输出动态的相对稳定状态。
【答案】 C
跟踪训练 2.某生物课外活动小组为探究不同因素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设计 了如下实验。
Ⅰ.实验过程如上图所示: ①取三个相同体积的无色透明的玻璃瓶分别标记为 1、2、3 号; ②在 1、2、3 号瓶内加等量的无菌水,3 号加少许河泥;

原创11:5.5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原创11:5.5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北极苔原生态系统
(地衣是主要的生产者)
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 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
森林局部火灾后,森林还能恢复原状吗? 其核心是:遭到破坏,恢复原状。 2、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的破坏后恢 复到原状的能力,叫做恢复力稳定性。
热带雨林在遭到严重的砍伐,草原受到极度放牧后, 恢复原状的时间漫长,难度极大!
抵抗力稳定性强,恢复力稳定性弱!反之。
思考:为什么要建造农田防护林?
(二)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 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 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
三、设计生态缸并观察其稳定性
19
(5)生态缸的采光用散射光 防止水温过高导致水生生物死亡
(6)选择生命力强的生物,动物不宜太多,个体不宜太大 容易适应新生态环境,减少对O2的消耗,防止O2的产生量小 于消耗量
20
课堂小结
课堂练习
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B ) 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说明生态系统具有抵抗力稳定 性 B.增加该生态系统内各营养级生物的种类可提高该区域生态 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C.抵抗力稳定性越低的生态系统,其恢复力稳定性就越高 D.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复杂,自我调节的能力就越弱
二、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超过限度,难以恢复。
资料:当草原遭受蝗虫的采食后,草原植物就会增强其 再生能力,尽可能减缓种群数量的下降;
当森林遭遇持续的干旱气候时,树木往往扩展根系 的分布空间,以保证获得足够的水分,维持生态系统正 常的功能。

5.5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课件

5.5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课件

食物短缺

食草动物
鸟数目减少
鸟多吃害虫
过度放牧
鸟食物增加 鸟饥饿死亡
鸟少吃害虫
害虫减少
害虫增加
外界干扰
回到原来方向
稳定:动态平衡
作用:抑制或减弱了最初发生的变化,使生态系统达到或保持稳定。 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2.正反馈调节
实例:
河流受到严重污染 +
鱼类等生物死亡

) 尸体残骸被分解者分解
危机。 总之,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破坏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措施:
一方面要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 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适量砍伐森林中的 科学合理的载畜量, 适度捕捞海洋系统中
树木,森林的结构功能 不会破坏草原,又可以 的成鱼,不仅可以促进海
草原遭受蝗虫的采食 后,草原植物就会增强其 再生能力,尽可能减缓种 群数量的下降。
抵抗力稳定性
草原大火过后,“野火 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恢复力稳定性
比较:不同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的差异
热带雨林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组成 成分越 多 ;
营养结构 越 复 杂;
自我调节 能力 越 大;
果园生态系统
第5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授课人: 唐时珺
一、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
生态系统组成成分、 食物链和食物网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信息传递
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称为生 态系统的稳定性。
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原因 ---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⒈基础或主要机制—— 负反馈调节

3.5.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5.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物种丰富的热带雨林
北极苔原生态系统

苔原地带没有乔木,其他植物长得也很 矮小。在苔原的沼泽地区,长满了各种苔 类, 其中地衣是极地苔原最典型的植物。 苔原生态系统的消费者主要有驯鹿、麝牛、 北极兔、旅鼠、北极狐和狼等,还有一些 鸟类。那里几乎没有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 昆虫的种类也很少。
物种丰富的热带雨林Ⅰ
生态系统受到外界干扰使自身结构 功能破坏后恢复原状的能力。
恢复力稳定性的来源:
1生物繁殖的速度快,产生后代多,能迅 速恢复原有的数量。 2物种变异能力强,能迅速出现适应新环 境的新类型。 3生态系统结构简单,生物受到的制约小。
恢复力稳定性的特征:
生态系统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 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强,恢复 力稳定性越弱。
课题: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 其稳定性 1. 在制作生态缸时,除了参考 教材中的方法步骤外,还要注意以 下几点: • (1)生态缸可制作成封闭型,也 可制作成开放型(即不加盖)。前 者对生态系统的基本成分及其比例 有着更严格的要求。
• (2)生态缸中放置的生物必须具 有较强的生活力,放置生物的数量 要合适。 • (3)为了使生态缸内的沙地保持 干燥,可在沙土下铺垫一张塑料布 ,以防止缸中水(气)渗透上来。 • (4)生态缸制作完毕后,应该贴 上标签,在上面写上制作者的姓名 与制作日期。
2.保护草本、苔藓、地衣等耐性强,繁殖快的小植 物和各种小型动物,提高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 性。
3.保护和建设多种不同类型的局部生态系统,形成 互补生态。提高生态系统的综合稳定性。
右图是美国科学家 于1984年开始兴建的 “生物圈Ⅱ号”实验室, 1993年1月建成后8位科 学家入住里面欲通过自 己生产各种生存所需在 里面生活两年,结果才 过了一年多一点就因里 面氧气减少、粮食减产不

5.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刘强) 编号:16025

5.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刘强)  编号:16025

5.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编写:刘强审核:刘强使用时间:2012.5 编号:16025【学习目标】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重点难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类型及相互关系的分析与应用。

【学习过程】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的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调节: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能力。

其调节基础是。

(三)种类1、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抵抗并使自身的保持原状的能力。

2、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四)举例1.当草原遭受蝗虫的采食后,草原植物就会增强其再生能力,尽可能减缓______________的下降;当森林遭遇持续的干旱气候时,树木往往扩展根系的分布空间,以保证获得足够的水分,维持生态系统正常的______。

这些都反映出生态系统本身对外界干扰具有一定的______________。

2.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_______,其自我调节能力就_______,抵抗力稳定性就______________。

3.生态系统在受到不同的干扰(破坏)后,其恢复_______与恢复时间是不一样的。

如果河流与土壤被有毒物质轻微污染,通过自身的_______作用,可以很快恢复到接近原来的状态;如果被有毒物质重度污染,自身的净化作用已不足以消除大部分有毒物质,这些河流或土壤的恢复力稳定性就被破坏了。

特别提醒: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表现为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两者关系表现为相反,在分析问题时应注意影响这两者强弱的条件,即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

识记其特点应把握:抵抗力稳定性即“抵抗干扰、保持原状”,恢复力稳定性为“遭到破坏,恢复原状”。

(五)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方面要控制对生态系统_______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_______,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另一方面,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_______、______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__________。

生物:5.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课件(3)(新人教版-必修3)

生物:5.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课件(3)(新人教版-必修3)

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 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生 态 系 统 的 稳 定 性
பைடு நூலகம்
原理:生态系统内部具有一定的___________,生态 原理:生态系统内部具有一定的 自我调节能力, 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_________。 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 负反馈调节。大小取 决于自身的净化能力和完善的营养结构。 决于自身的净化能力和完善的营养结构。 表现: 表现: 抵抗力稳定性:抵抗干扰, 抵抗力稳定性:抵抗干扰,保持原状 恢复力稳定性:遭到破坏,恢复原状 恢复力稳定性:遭到破坏, 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较高, 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较高,则恢复 力稳定性较_____。 两稳定性表现之间 力稳定性较 较低 。 的关系: 的关系:反相关 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较低, 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较低,则恢复 力稳定性较_____。 力稳定性较 较高 。 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
来源: 来源:
生物繁殖的速度快,产生后代多, 1、生物繁殖的速度快,产生后代多,能迅速 恢复原有的数量。 恢复原有的数量。 物种变异能力强, 2、物种变异能力强,能迅速出现适应新环境 的新类型。 的新类型。 生态系统结构简单,生物受到的制约小。 3、生态系统结构简单,生物受到的制约小。
恢复力稳定性高的生态系统特征: 恢复力稳定性高的生态系统特征: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非生物都在不断地发展 变化着。 变化着。当一个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较长时间地保持平衡状态时, 较长时间地保持平衡状态时,它的生物种类成分 和数量也保持着相对稳定的能力。 和数量也保持着相对稳定的能力。因此生态系统 的结构和功能就能在一定的水平上保持相对稳定 而不发生大的变化。 而不发生大的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第三册[人教版]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知识结构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二、教学目标1、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3、简述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4、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

5、认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关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1、教学重点及解决方法[教学重点]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解决方法]以具体的实例来说明生物群落内部负反馈调节的存在,进而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教学难点及解决方法[教学难点]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概念。

[解决方法]通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的教学,已为学生理解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概念打下了伏笔,再借实例说明之。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方法讲解法。

六、教具准备图片、动画。

七、学生活动1、问题探讨、思考与讨论。

2、设计并制作生态缸。

八、教学程序(一)明确目标(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第1课时导入:[问题探讨]教材P109,引导学生从群落的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讨论生态系统具有稳定性;再设问:“人类能否在生物圈之外建造一个适于人类长期生活的生态系统呢?”引出“生物圈2号”实验,引导学生思考生物圈2号失败的原因。

上述正反两个实例,可以说明自然界中生态具有相对稳定性,稳定的生态系统对于生物生存至关重要。

那么,什么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呢?学生阅读教材P109相关内容。

教师指出:只有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它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大功能类群齐全,能量的输入保持稳定,物质的输入和输出相对平衡时才表现出来。

稳定性表现在结构相对稳定和功能相对稳定上。

例如,原始森林生态系统是经过千百年来形成的,尽管其中的生物生生死死,迁入迁出,无机环境也不断变化,但从某一阶段来看,该系统内各种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总是大体相同的。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指的是生态系统的一种能力或特性,而不是一种状态。

它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两个方面。

设问:为什么生态系统具有稳定性?学生阅读教材P109——110相关内容,动画模拟演示兔种群与植物种群之间的负反馈示意图。

设置下列问题:1、草原中生活着野兔和狼,由于狼的捕食,野兔数量减少,分析草、野兔、狼的种群数量是如何逐步达到稳定的?2、为什么森林中害虫数量不会持续大幅度增长?3、适度捕捞后,池塘中鱼的种群数量为什么不会减少?4、森林局部大火过后,为什么植株能较快生长?5、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无限的吗?教师总结归纳。

学生阅读教材P110——111相关内容,思考回答下列问题:1、什么是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2、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核心分别是什么?3、草原、北极苔原、森林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谁强谁弱?恢复力稳定性谁高谁低?4、抵抗力稳定性与生态系统自身的组分和营养结构关系如何?恢复力稳定性呢?5、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关系如何?教师总结归纳:“抵抗力稳定性”要强调其核心是“抵抗干扰,保持原状”。

“干扰”是指破坏稳定状态的外界因素;“保持”是指与干扰同时表现的系统内在的自动调节能力。

“恢复力稳定性”要强调其核心是“遭到破坏,恢复原状”。

“破坏”是指受外界因素影响使生态系统较远地偏离了原来的稳定范围;“恢复”是指外界因素消除了,生态系统重新建立稳定状态。

1、自动调节能力取决于生态系统自身的净化作用和完善的营养结构。

净化作用包括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微生物的分解三个方面,它是河流生态系统抵抗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

完善的营养结构使生态系统具有一种反馈调节机制,进而抵抗外界干扰,维持自身稳定。

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的基础,如在森林中,当害虫数量增加时,食虫鸟类由于食物丰富,数量也会增加,害虫种群数量增加时,食虫鸟类由于食物丰富,数量也会增加,害虫种群的增长就会受到抑制。

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主要依靠群落内种间关系(主要是捕食)和种群内的种内斗争而实现的。

2、自动调节能力与生态系统成分和营养结构的关系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与其自身的成分和营养结构成正比。

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小,反之就越大。

3、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与抵抗力稳定性的关系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的强弱取决于自动调节能力的大小,它们之间呈正相关,即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与其自身的成分和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成正比关系。

4、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与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当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一限度时,生态系统原有的稳定性遭到破坏,抵抗力稳定性不能发挥作用于,恢复力稳定性得以充分体现,最终使其恢复接近原状或代之以另一全新的生态系统,并且重新具备抵抗力稳定性,又表现出自动调节能力。

一方面,不同的生态系统表现出的稳定性是不一样的;另一方面,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也取决于外界因素的影响程度。

我们如何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呢?学生阅读教材P111相关内容。

教师指出:自然生态系统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环境;人类活动的干扰正在全球范围内使生态系统偏离状态;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命运就掌握在自己手中,但又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

(三)总结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四)作业布置教材P112练习。

(五)板书设计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和自我调节能力1、生态系统稳定性2、反馈调节二、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概念1、抵抗力稳定性原因规律2、恢复力稳定性3、二者的关系三、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第2课时一、目的要求设计一个生态缸,观察这一人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二、基本原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它的物种组成,营养结构和非生物因素等有密切的关系。

在有限的空间内,依据生态系统原理将生态系统具有的基本成分进行组织,设计时考虑系统内不同营养级生物之间的合适比例,构建一个正常运转的人工微生态系统是可能的,将少量的植物(如浮萍、水草、蕨类植物和一些低矮杂草、仙人掌、仙人球等),以这些植物为食的动物(如蚯蚓、蜗牛、小乌龟等)和微生物(如花土中的微生物等)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如阳光、花土、沙土、水分、矿物质、二氧化碳、含氮有机物等)放在一个玻璃缸(大小约:100cm ×70cm×50cm)内,密封,就形成了一个人工模拟的微生态系统——生态缸。

在生态缸的生态系统中,浮萍、水草、蕨类植物、杂草、仙人掌、仙人球等植物能在光照下进行光合作用,释放O2,除供自身呼吸以外,还可供蚯蚓、蜗牛、小乌龟等动物的呼吸。

同时还给这些动物提供了食物。

植物的残枝落叶和动物的粪便被其中的微生物分解,分解产物又可作为生产者的养料。

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呼吸放出的CO2,也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提供了原料。

由此可以看出,在生态缸中,由于既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又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既有物质循环又有能量流动,因此该生态缸能保持较长时间的相对稳定。

三、实验材料蚯蚓8——10条,蜗牛5——7个,小乌龟2——3只。

浮萍、水草、蕨类植物和一些低矮杂草,仙人掌或仙人球2——3株。

玻璃板4——5m2,粘胶足量;沙土8——10kg,含腐殖质较多的花土40——50kg,自来水足量。

四、方法步骤按100cm×70cm×50cm的标准制作生态缸框架。

在生态缸内底部铺垫沙土和花土,花土在下,一边高,一边低;沙土在上,沙土层厚5——10cm。

在缸内低处倒进水。

将收集或购买的动物和植物放在生态缸中,其中浮萍,水草与小乌龟放在水中,仙人掌或仙人球移值到沙土上,蕨类植物和杂草移植到花土上,蚯蚓与蜗牛也放置在花土上。

封上生态缸盖。

将生态缸放置于室内通风光线良好的地方,但要避免阳光直接照射。

每一个星期观察一次生态缸内的生物种类与数量的变化,并且进行记录。

⑴生态缸可制作成封闭型,也可制作成开放型(即不加盖)。

前者对生态系统的基本成分及其比例有着更严格的要求。

⑵生态缸中放置的生物学必须具有较强的生活力,放置的生物数量要合适。

⑶为了使生态缸内的沙土保持干燥,可在沙土下铺垫一张塑料布,以防止缸中水(气)渗透上来。

⑷生态缸制作完毕后,应该贴上标签,在上面写上制作者的姓名与制作日期。

五、观察记录⑴让学生设计一份观察记录表,内容包括植物、动物的生活情况,水质情况(由颜色变化进行判别)及基质变化等。

⑵定期观察,同时做好观察记录。

⑶如果发现生态缸中的生物已经全部死亡,说明此时生态缸系统的稳定性已破坏,记录下发现的时间。

⑷依据观察记录,对不同生态缸进行比较、分析,说明生态缸中生态系统稳定性差异的原因。

六、结果和结论根据观察结果完成实验报告。

(三)总结]制作生态缸的要点。

(四)作业布置教材P114技能训练和教材P115自我检测。

(五)板书设计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目的要求↓基本原理↓实验材料↓方法步骤↓观察记录↓结果和结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